第一篇:2011-2012年度A股市场高管薪酬与股权激励分析报告
韬睿惠悦发布了第十版“A股市场高管薪酬与股权激励”报告,本报告是对在A股上市的中国公司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情况的分析。产品概述
随着中国A股证券交易市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的披露要求的严格与完善,韬睿惠悦持续开展了对中国A股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和长期激励计划状况的全面汇总和分析。今年是韬睿惠悦连续第十年发布此报告,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为高管薪酬的检视和设计提供全面的市场信息,并为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股权激励设计提供可靠、多维度的参考数据。为何购买此报告?
o
o
o
o
o
o
o 比对不同行业、不同市值上市公司的市场实践,评估贵公司的高管薪酬计划; 审阅组织公司内部各个职位高管的薪酬水平; 基于关键财务绩效指标,比较薪酬水平; 了解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 获得您需要的股权激励计划绩效链接的信息,以建立富有竞争力、合理有效并与绩效挂钩的股权激励计划。目录与关键内容 高管薪酬分析 按市场(沪市、深市主板、创业板)按指数划分(上证综指、深成指、沪深300)按行业 采掘业 传播与文化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 房地产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 金融、保险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 社会服务业 信息技术业 制造业 综合业 按市值规模 股权报酬分析 股权薪酬工具 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的比率 全市场采用各类股权工具的比率 不同行业已推出股权激励的公司数和比率 股权总体激励水平分析 股权激励授予率分析 授予公允价值与营业额的比率 授予公允价值与市值的比率 业绩指标分析
第二篇: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不足与激励过度问题分析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不足与激励过度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建设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个企业单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掌控管理好企业内部,保持企业稳定发展成为了经营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管薪酬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一、国有企业薪酬的决定因素
(一)经营效益和人才需求
国有企业归国家所有,属于公有财产,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者也具有“公务人员”的性质。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与企业经理人,他们的薪酬高低与国家政策和企业经营效益直接相关。
为了适应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我国逐渐兴起了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产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高新外聘管理技术型人才,另外一种是通过企业并购,或者从企业内部选取储备人员进行管理培训。所以,国有企业高管作为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薪酬与经营效益和企业人才需求有关。
(二)行政级别
国有企业除具有经济性质,还具有社会的公众属性。公众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高管的身份必定与其他企业不同。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都是由国家任命的“干部”,他们都具有行政级别,被纳入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享受国家的财政福利待遇。他们的薪资水平和同级别行政部门人员基本相同。所以当人们听到或看到他们年薪上百万或更高时,会认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过度,这是一种过于偏激的看法。
二、国有企业薪酬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一)短期薪酬激励过度,中长期薪酬激励不足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比例中,基本年薪占据27%、绩效年薪占据46.5%、中长期激励占据16.5%、福利占据7%。这个比例略有不妥。另外,根据短期及中长期激励措施优缺点的对比分析结果(图1)表明,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激励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及表格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国有企业薪酬结构很不不平衡,短期激励过多,中长期激励明显不足。而且薪酬激励中存在不足之处,急需改进。
(二)垄断行业薪酬激励过度,非垄断行业薪酬激励不足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垄断性国有企业与非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市场压力存在很大差异。非垄断性国有企业高管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与垄断性国有企业相同的业绩,因此,非垄断性国有企业高管应当获得更多的薪酬。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关人员将两类国有企业高管薪酬进行了对比分析。在非垄断性国有企业中:金融保险业高管平均年薪为118万、地产行业高管平均年薪为39万、建筑行业高管平均年薪为28万、文化传播行业高管平均年薪为25万、综合行业高管平均年薪为24万、农林牧副业高管平均年薪为15万。在垄断性国有企业中:信息服务业高管平均年薪为70万、航空运输业高管平均年薪为58万、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高管平均年薪为35万、电热力行业高管平均年薪为32万。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非垄断性国有企业中,农林牧副业高管平均年薪只是金融保险业高管的十分之一左右,并且平均年薪基本没有超过30万。而在垄断性国有企业中,高管的平均年薪都在30万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大部分非垄断性国有企业都存在薪酬激励不足的问题,垄断性国有企业则存在薪酬激励过度的问题,且垄断性越强,激励过度问题就越严重。
(三)缺乏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较晚,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大部分国有企业高管都来自于政府的行政任命,他们以国家公务人员的身份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因此他们的薪酬体系脱离了政府,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高管们自定薪酬标准、薪酬分配缺乏科学性和透明度,使得绩效在薪酬激励中的作用变弱,薪酬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三、解决措施
(一)重新调配薪酬比例
科学合理的薪酬比例才能确保薪酬激励的有效性,企业要针对薪酬比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调配其分配比例。科学划分薪酬分配比例:减少短期薪酬分配比例,适度增加中长期薪酬分配比例。采用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手段,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促使高管树立进步意识与薪酬危机意识。将工作业绩纳入薪酬分配比例范畴。高管薪酬必须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多劳多得,以此来增强薪酬激励效应。薪酬比例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基本薪资,保证高管正常收入水平、制定激励性较强的短期激励方针,保证高管工作积极性、制定科学的长期激励机制,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以非垄断性行业薪酬标准为参考制定垄断性行业薪酬标准
将非垄断性行业薪酬标准作为制定垄断性行业薪酬标准的参考,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垄断性行业薪酬激励过度的问题,同时有助于促进收入公平,缩小收入差距。适度调整非垄断性行业盈利分配额度,弥补其高管薪酬激励不足的问题。彻底剔除高管名义业绩的超额利润,以真实业绩来作为薪酬标准的参考。
(三)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高管的选拔必须由政府任命转向公开招聘,逐步将他们的官员身份和行政级别抹去。通过这种方式来选取并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将职业经理人的薪酬激励与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益相结合,以业绩提薪酬。同时应当建立薪酬评定机构,由专门的机构对高管的薪酬进行评定,避免出现国企高管自定薪酬的情况,以此来平衡薪酬比例。
四、结束语
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不足或过度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辉,张博,许宏.管理层权力、国有控股与高管薪酬激励[J].经济问题,2013
[2]陈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不足或激励过度问题探讨[J].价格月刊,2014
[3]王晓文.薪酬管制下国企高管激励研究[D].山东大学,2014
第三篇:企业高管股权激励方案
企业高管高管股权激励方案
一、方案目的
本方案的目的是通过将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的部分股权(以下简称为“激励股权”)奖励给部分员工的方式以激励员工为公司做出更大贡献。
二、取得激励股权的前提和资格
1、持股者应当是公司的员工(以下简称为“高管”)。
2、持股者承诺为公司服务满一定年限并遵守竞业限制等相关规定。
3、持股者必须经激励股权的授予方进行资格授予后,方具有持股资格。
4、被授予持股资格的员工在方案上签字并与公司签订《服务期协议》后方可获得激励股权,成为公司股东(以下简称为“股东”)。
三、激励股权的来源
员工可取得的激励股权主要来源于公司股东XXX先生(即“授予方”)实际持有的公司的股权,包括:
1、授予方经工商登记注册的股权;
2、虽未经工商登记注册,但根据法律规定以及相关协议的约定,由授予方实际持有的股权;
3、授予方已授予员工的激励股权;
4、经授予方同意由持有激励股权的股东转让给其他股东或员工的激励股权;
5、其他授予方认为可以用于股权激励的股权。
四、激励股权的取得方式
员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激励股权:
1、授予方无偿赠送或以特定价格转让;
2、授予方指定其他公司股东无偿赠送或以特定价格转让;
3、经授予方同意,股东之间相互或向非公司股东赠送或以特定价格转让;
4、其他授予方认为合适的方式。
五、取得激励股权的股东享有的权利
1、可以依照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股东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取得公司红利、按照持股比例参与决策等。本方案另有规定除外。
2、可以通过转让、质押等方式处置激励股权,但须经授予方同意。
3、经授予方同意,激励股权可以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
4、服务期满后,股东即可根据法律及公司章程的规定享有激励股权的所有股东权利。
六、持有激励股权的股东应遵守的义务
1、遵守服务期约定
股东应遵守与公司签订的《服务期协议》。服务期内,应全职为公司服务,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不以任何方式或手段损害公司利益,不从事任何兼职,服务期结束前不离开公司(因病、伤、亡、退休等原因不能工作或经公司董事会同意除外),从REFCO交易和成功风险管理中借力提升。
2、遵守竞业限制
(1)股东在服务期内以及自公司离职后两年内均不以任何方式从事任何与公司相同或相似业务的投资或经营活动,不在任何经营与公司相同或相似业务的企业担任任何职务或领取报酬,该限制同样适用于其直系亲属、近亲属等。
(2)股东在持股期间所享受到的股东利益(包括但不限于其依据激励股权所取得的股东红利)已包含公司对股东遵守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
3、股东将持有的激励股权经授予方同意全部或部分进行转让后,仍应遵守本条服务期及竞业限制的规定。
七、违反第六条约定义务的处置
1、返还股权
股东违反服务期或者竞业限制约定的,授予方有权立即将激励股权无偿收回。股东应积极协助办理有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将该部分股权变更至授予方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名下。
2、返还已取得股利并赔偿损失
如违规行为在授予方或公司发现之前已经发生的,股东还应将其自违规行为发生之年至被发现之年已经取得的股东红利返还给授予方,并足额赔偿因此所导致的公司的损失。
八、激励股权的回购
1、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股东或其合法继承人可提出书面请求,要求授予方对激励股权进行回购:
(1)股东服务期满后或因退休、生病等法定事由离开公司的,在继续持有激励股权两年后(经授予方同意,可以不受前述两年的限制);
(2)持有可继承股权的员工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不愿继承激励股权的;
(3)其他经股东申请、授予方同意的情形。
2、回购方式为股东与授予方或其指定的第三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激励股权转让给授予方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回购价格应不高于回购时公司最近一期审计报告中认定的净资产值乘以回购股权比例所得出的股权价值。回购价款可由授予方分两年向股东支付。
3、授予方如决定不回购激励股权的,应在股东或其合法继承人提出书面回购申请的一个月内作出不予回购的书面答复。股东或其合法继承人即可将激励股权转让给第三方,同等条件下,授予方仍享有优先受让权。
4、股东如在服务期内或因服务期满、因退休、生病等法定事由离开公司后两年内死亡的,其激励股权应由授予方无偿收回。经授予方同意可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的除外。
第四篇:企业高管高管股权激励方案
企业高管高管股权激励方案(2009-7-19 18:27:25)分类:未分类
企业高管高管股权激励方案
一、方案目的本方案的目的是通过将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的部分股权(以下简称为“激励股权”)奖励给部分员工的方式以激励员工为公司做出更大贡献。
二、取得激励股权的前提和资格
1、持股者应当是公司的员工(以下简称为“高管”)。
2、持股者承诺为公司服务满一定年限并遵守竞业限制等相关规定。
3、持股者必须经激励股权的授予方进行资格授予后,方具有持股资格。
4、被授予持股资格的员工在方案上签字并与公司签订《服务期协议》后方可获得激励股权,成为公司股东(以下简称为“股东”)。
三、激励股权的来源
员工可取得的激励股权主要来源于公司股东XXX先生(即“授予方”)实际持有的公司的股权,包括:
1、授予方经工商登记注册的股权;
2、虽未经工商登记注册,但根据法律规定以及相关协议的约定,由授予方实际持有的股权;
3、授予方已授予员工的激励股权;
4、经授予方同意由持有激励股权的股东转让给其他股东或员工的激励股权;
5、其他授予方认为可以用于股权激励的股权。
四、激励股权的取得方式
员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激励股权:
1、授予方无偿赠送或以特定价格转让;
2、授予方指定其他公司股东无偿赠送或以特定价格转让;
3、经授予方同意,股东之间相互或向非公司股东赠送或以特定价格转让;
4、其他授予方认为合适的方式。
五、取得激励股权的股东享有的权利
1、可以依照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股东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取得公司红利、按照持股比例参与决策等。本方案另有规定除外。
2、可以通过转让、质押等方式处置激励股权,但须经授予方同意。
3、经授予方同意,激励股权可以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
4、服务期满后,股东即可根据法律及公司章程的规定享有激励股权的所有股东权利。
六、持有激励股权的股东应遵守的义务
1、遵守服务期约定
股东应遵守与公司签订的《服务期协议》。服务期内,应全职为公司服务,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不以任何方式或手段损害公司利益,不从事任何兼职,服务期结束前不离开公司(因病、伤、亡、退休等原因不能工作或经公司董事会同意除外),从REFCO交易和成功风险管理中借力提升。
2、遵守竞业限制
(1)股东在服务期内以及自公司离职后两年内均不以任何方式从事任何与公司相同或相似业务的投资或经营活动,不在任何经营与公司相同或相似业务的企业担任任何职务或领取报酬,该限制同样适用于其直系亲属、近亲属等。
(2)股东在持股期间所享受到的股东利益(包括但不限于其依据激励股权所取得的股东红利)已包含公司对股东遵守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
3、股东将持有的激励股权经授予方同意全部或部分进行转让后,仍应遵守本条服务期及竞业限制的规定。
七、违反第六条约定义务的处置
1、返还股权
股东违反服务期或者竞业限制约定的,授予方有权立即将激励股权无偿收回。股东应积极协助办理有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将该部分股权变更至授予方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名下。
2、返还已取得股利并赔偿损失
如违规行为在授予方或公司发现之前已经发生的,股东还应将其自违规行为发生之年至被发现之年已经取得的股东红利返还给授予方,并足额赔偿因此所导致的公司的损失。
八、激励股权的回购
1、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股东或其合法继承人可提出书面请求,要求授予方对激励股权进行回购:
(1)股东服务期满后或因退休、生病等法定事由离开公司的,在继续持有激励股权两年后(经授予方同意,可以不受前述两年的限制);
(2)持有可继承股权的员工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不愿继承激励股权的;
(3)其他经股东申请、授予方同意的情形。
2、回购方式为股东与授予方或其指定的第三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激励股权转让给授予方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回购价格应不高于回购时公司最近一期审计报告中认定的净资产值乘以回购股权比例所得出的股权价值。回购价款可由授予方分两年向股东支付。
3、授予方如决定不回购激励股权的,应在股东或其合法继承人提出书面回购申请的一个月内作出不予回购的书面答复。股东或其合法继承人即可将激励股权转让给第三方,同等条件下,授予方仍享有优先受让权。
4、股东如在服务期内或因服务期满、因退休、生病等法定事由离开公司后两年内死亡的,其激励股权应由授予方无偿收回。经授予方同意可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的除外。
第五篇: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摘要: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公众对于金融行业高管薪酬合理性的关注甚至质疑,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波及,许多公司感到有必要对其高管薪酬政策和实践进行重新审视,高管薪酬问题一度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近年来,高管薪酬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2006—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高管薪酬的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采用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的高管薪酬制度更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应加快股权激励的步伐,完善治理结构,逐步推进多元化高管薪酬激励的建议。
关键词:高管薪酬 短期激励 长期激励 企业绩效
一、引言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公众对于金融行业高管薪酬合理性的关注甚至质疑,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波及,许多公司感到有必要对其高管薪酬政策和实践进行重新审视,高管薪酬问题一度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近年来,高管薪酬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特征,使得经营管理者凭借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特有信息,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而股东拥有的剩余索取权随时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管理者的自利行为等受到侵害。在这种情况下,高管薪酬制度为解决股东与管理层间的利益冲突提供了解决途径。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有效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有效地激励并约束管理层努力生产经营,增加股东财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具体而言,高管薪酬通过将管理人员薪酬建立在一个或多个衡量管理人员经营企业努力程度的指标上,协调企业与管理人员的利益(Jensen and Meckling,1976)。现行高管薪酬主要由四方面构成,即基本年薪、短期激励、津贴与福利、长期激励。短期激励与企业业绩直接挂钩,通常根据企业的净利润、计划目标的实现程度等确定;长期激励是让管理人员参与企业收益分享、利润分享、股票期权、虚拟股票等的长期激励计划,更充分地体现了管理人员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贡献程度。一般说来,基本年薪和津贴福利的激励作用不大,在薪酬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大,主要发挥保障作用。因此,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现有高管薪酬制度相比欧美等国家而言并不成熟,基本年薪和津贴福利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缺乏。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的颁布实施,对高管薪酬激励制度的完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五年多来,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模式是否充分发挥了激励约束作用?我国现有高管薪酬激励模式是否与企业绩效相关?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2006—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短期与长期相混合的高管薪酬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二、文献回顾
Fama(1980)在假定经理人市场有效的前提下提出,股东与管理人员签订激励合同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经理人市场能控制道德风险。但是,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理人市场除了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外,还存在逆向选择问题(Arya,Fellingham,and Glover,1997);虽然内部和市场力量有助于缓解道德风险问题,但不能完全消除(Wolfson,1985)。因此,基于绩效的高管薪酬激励是必需的。依据企业经营成果来确定管理人员薪酬的短期激励是处理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的努力是一系列具有现时和长期效益的活动,有些活动比其他活动具有更长期的影响。也就是说,管理者当期的努力仅
用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短期指标难以全部衡量。在这种情况下,高管薪酬制度中还必须包含反映管理者行为所带来的预期回报的长期激励。因此,在实际薪酬契约中,大多数股东采用净利润相关指标和股价,从不同方面反映管理人员当期行为带来的长短期经营成果,通过股价和净利润混合基础的薪酬制度来控制管理人员决策视野的长短(Bushman and Indjejikian,1993)。
从国外学者研究看,关于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结论。Jensen and Murphy(1990)以公司市场价值的变化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指出总经理报酬与业绩之间有微弱关系。Mehran(1995)研究指出,薪酬的形式、而非其水平更能激励经理增加公司价值,公司业绩与基于权益的高管薪酬的百分比及管理者所持权益的百分比相关。Hall and Liebman(1998)认为经营者报酬与企业绩效强相关,因为股票期权具有强激励作用,经营者报酬结构中增大股票期权的比重,经营者报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确切关系(Murphy and Salter,1975;Figler and Lutz,1991;Madura,Martin and Jessel,1996)。从国内研究文献看,早期研究结果大多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不相关(魏刚,2000;李增泉,2000;李琦,2003)。但随着上市公司薪酬制度的改革,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也开始显著起来。杜兴强,王丽华(2007)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因素方面,在 ROE、ROA、TQ与股东财富OF这四个指标中,本期与前期 ROE与 ROA增加均会使高层管理当局的薪酬有所增加,而且ROA的解释能力在四个指标最强。程仲鸣和夏新平(2008)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高管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董事会持股比例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方军雄(2009)对2001—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研究发现,绩效与薪酬的敏感性呈现微幅上升的趋势,净利润提高1%,高管薪酬就增加0.16%。吴育辉和吴世农(2010)收集2004—2008 年中国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的薪酬及其他数据,研究发现,仅有会计绩效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而现金绩效、股东回报和公司价值都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管存在用“白条利润”换取“现金薪酬”的自利行为。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只考虑会计指标与高管薪酬的关系,较少考虑其他绩效指标与高管薪酬的关系。高管薪酬应由短期激励指标与长期激励指标共同反映,因此,我们不仅要检验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还应探寻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而探讨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高管薪酬制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006年我国以股权激励为主的高管薪酬长期激励的实施,为我们研究高管薪酬激励模式的相关性提供了机会。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分析,在阅读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后,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企业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2:高管薪酬的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3: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增强。
2.模型选择
本文假设1检验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衡量企业绩效的短期指标(ROE)的相关性。假设2检验高管薪酬的长期股权激励与衡量企业绩效的长期指标(股价)间的相关性。假设3主要是检验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对企业价值的解释力度。在被解释变量的选择上,我们选取净资产利润率(ROE)作为衡量企业短期绩效的会计指标,选取上市公司股价(P)作为衡量企业长期绩效的指标。同时,模型加入企业规模(SIZE)、财务风险(DEBT)、成长能力(GROW)和资产结构(IAA)作为控制变量。此外,考虑到样
本期间2006年至2010年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政策、投资环境、公司规模、投资理念等每都有差异,样本数据会受到时间序列的影响,为优化模型引入哑变量(以2006年为基期)。
假设1检验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衡量企业绩效的短期指标的相关性,模型构建如下:我们将2006年至2010年的数据代入公式(1)进行回归,如果假设1成立,即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企业绩效存在相关关系,则的回归系数应该显著异于零。
同样,假设2的检验模型如下:
其中,我们选取股价()作为假设2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因为在资本市场中,股价更能体现企业的长期绩效水平,即企业价值。如果假设2成立,则高管薪酬的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存在相关关系,的回归系数也显著异于零。
假设3重点关注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对企业绩效的解释力度,故在上述公式(2)的基础上得到公式(3),比较关联度的变化。
公式(3)的回归系数、分别衡量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若、显著异于0,且公式(3)的拟合度优于公式(2),则假设3成立。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样本总体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研究期间选择2006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相关财务指标、股价及总股数信息均取自RESSET数据库。为使样本数据更具有说服力,我们遵循以下原则对样本进一步筛选:(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2)剔除ST、PT上市公司以及亏损上市公司,避免异常数据对回归结果显著性的干扰;(3)剔除2006年后新上市公司IPO当年的样本数据。企业上市融资往往伴随企业规模、总股数、持股比例等的较大变化,应从样本中剔除这些非经常数据;(4)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5)通过初步统计描述,按照一定比例删除数据中的极端值①。最后,我们从总体样本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观测样本共4127家。有关统计使用SAS和STATA软件。
四、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经过极端值处理和条件筛选后,回归模型变量的统计性特征和相关性矩阵如表
2、表3所示。由表可见,在2006—2010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取对数后的平均值为13.66,中位值13.68,整体分布较为均匀,这说明高管年薪是企业高管激励的基本保障。而高管持股比例却差异较大,平均值7%,最小值仅为0.02%,这说明股权激励手段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并不广泛。同时从表3.2各变量间的相关性描述看出,解释变量(EC、EOWN)与被解释变量(ROE、P)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
(二)实证结果分析
注:括号内为t值;*、** 和***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从表4的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对于模型(1),企业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EC)与企业净资产利润率(ROE)的相关系数为0.0295,结果显示在99%显著水平下。这证明假设1成立,即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同样,假设2模型中,企业高管持股比例(EOWN)与企业价值(P)的相关系数16.74,在99%水平下显著。说明假设2成立,即高管薪酬的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另外,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短期激励变量后,模型(3)的回归拟合度=0.3221,大于模型(2)的=0.3108,且EOWN的相关系数变大,为16.94。表明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相比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增强,即假设3成立。
上述回归结果说明,从绩效指标看,高管的薪酬水平受会计绩效ROE的影响显著,企业高管为获得高薪通常会专注提高会计绩效。当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高管持股比例受企业
价值P的影响显著,因为股价同高管个人持有股票的价值息息相关,而在资本市场上,股价应是衡量企业价值的较为适合的指标。这说明,让企业高管持股从而获得长期激励对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有利。而在实施高管薪酬激励计划时,应采用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措施,这样效果会更加明显。
五、结论
本文选取了2006—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高管薪酬的长期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采用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的高管薪酬制度更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高管薪酬契约是对管理者激励、风险和决策视野平衡的结果,一个有效的契约应在避免管理者承担过多风险的同时,起到高水平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应分为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从而更加全面的反映管理者现时和长期的努力。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普遍呈现“重短期、轻长期”、“重现金、轻股权”的特征,容易导致股东与管理者间的博弈、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博弈,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因此,我国企业应加快股权激励的步伐,完善治理结构,逐步推进多元化的高管薪酬激励。参考文献:
[1]Arya A.,J.Fellingham,J.Glover.1997.Teams,Repeated Tasks and Implicit Incentiv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5: 7—30.[2]Bushman R.M.,R.J.Indjejikian.1993.Accounting Income,Stock Price an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1: 3—23.[3]Fama E.F..1980.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4: 288—307.[4]Figler R.A.and Lutz R.C..1991.Do the Excellent Firms Effectively Match CEO Compensation to Corporat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Ⅲ(4): 445—457.[5]Hall and Liebman.1998.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6]Mehran H..1995.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ucture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8(2): 163—184.[7]Jensen,Michael,and Kevin J.Murphy.1990.Performance Pay and
[8]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 225—264.Jensen Michael C.,William H.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9]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 305—360.[10]Madura J.,Martin A.D.and Jessel K.A..1996.Determinants of CEO Compensation in Small Publicly traded Businesses.American Business Review,14: 80—88.[11]Murphy,Salter.1975.Should CEO Pay be Linked to Resul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53(3): 66—73.[12]Ohlson.J.1995.Earnings,Book Values,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Spring: 661—687.[13]Wolfson M.A..1985.Empirical Evidence of Incentive Problems and their Mitigation in Oil and Gas Tax Shelter Programs.Principals and Agents: 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 101—125.[14]吴育辉,吴世农.2010.企业高管自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草案的证据.管理世界,5:141—149.[15]方军雄.2009.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经济研究,3.[16]程仲鸣,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金字塔结构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投资.管理世界,2008(9):37—47.[17]杜兴强,王丽华.2007.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18]杜胜利,翟艳玲.2005.总经理报酬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管理世界,8.[19]李琦.2003.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薪酬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科学,6.[20]李增泉.2000.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21]魏刚.2000.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3:32—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