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变化

时间:2019-05-15 06:1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变化》。

第一篇: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变化

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变化

荥阳市卫生防疫站姚宏业

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劲节奏,30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荥阳市卫生事业这一牵系全市城乡百姓的民生事业与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伴随,已发生和继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历经一代又一代有志于荥阳卫生事业仁人志士的勤奋努力,创造了今日骄人的辉煌,荥阳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从单纯的基本医疗逐步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全市卫生基础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卫生资源更加优化,医疗卫生科研成果积极引进应用,医疗卫生管理日益科学规范,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趋向纵深发展,各类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有力地保障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值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硬件促发展,医技人为本,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突飞猛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春雷般的唤醒洗礼了整个中华大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荥阳的医疗卫生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从此起步以几何数大踏步迈进。在荥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支持下,在省卫生厅的指导下,通过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者30年坚忍不拔的拼搏,铸就了较之过去翻天覆地的辉煌。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壮大,从70年代末全市仅有的3所县以上医疗机构、1所妇幼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的6所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进一步扩大,目前在全市2000余名卫生工作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名。现在全市卫生工作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趋于合理的医疗保健网络遍布各城乡大地,为全州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担当主力军,打响公立牌,医疗卫生改革勇立潮头

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一·五”计划之后,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党和政府的阳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激越她们如虎添翼,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医疗设备、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救死扶伤已成为医务人员的己任和座右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吹响了城市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号角,不断加快了发展进程。30年来,全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历经从不够完备逐步发展,近些年来获得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医疗发展带来的益处。荥阳市人民医院、荥阳市中医院、荥阳市防疫站等单位都在各个领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实施新农合,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战略决策,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滋润的雨露甘霖。我市把实施推进新农合制度作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从2004年试点起步,到2008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实施。经过几年的健康平稳运行,到2008年上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覆盖全市15个乡(镇),参合率由68.4%提高到99.2%。为缓解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快推进农村建设步伐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四、多方供资源,居民享实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基本形成随着城市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全市城市居民的医疗健康服务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肩上,荥阳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积极顺应时代社会发展形势,在充分研究国家政策和准确把握民情的基础上,审时度势,2006年确定了克州新型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按照政府举办,卫生管理,医院先行,各方配合的思路,充分考虑区域内各类卫生资源,统筹规划,集中安排,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不断加大力度建立以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主体,个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多样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

五、疾控打前哨,搭建社区公共卫生事业保健网

30年来,在全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同样镌刻着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的辉煌业绩。全市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工作作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前哨,把疾病防控、妇女儿童保健做

在了医疗卫生工作的最前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奋斗目标中贡献力量,疾控机构从70年代末开始加强对农村社区饮水、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食品卫生等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市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农牧区生活饮用水得到了改善,农村改水改厕在国家专项资金 的支持下,对全市城乡饮用水和厕所进行了改造,用200万元的项目资金对市疾病控制机构进行了新建,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使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服用碘化油防治碘缺乏工作稳步开展。天花、脊髓灰质炎被彻底消灭,鼠疫、霍乱终止了流行,结核病、氟中毒、包虫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艾滋病防治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群防群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普及。为适应新时期要求,扩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功能,优化卫生防病资源,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高卫生防病水平和服务能力,2004年利用国债项目270万资金建成了荥阳市疾控中心实验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改善了工作条件。面对当今社会各类传染病新发的严峻形势,建立完善了覆盖城乡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充分发挥日渐完备的疾病检测系统和手段,不间断组织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疫情信息网络,不断提高公共卫生队伍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控制能力。3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过去,荥阳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一路艰辛,一路豪歌;展望未来,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国家支援中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吹拂下,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全

市医疗卫生事业将以更加和谐的音符,强劲奏出富有时代感的优美乐章。

第二篇: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保障农村群众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是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为此,课题组围绕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队伍建设情况等重点内容开展了广泛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卫生局和县、区政府

及市、县区相关部门的汇报;分别召开了由分管镇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乡村医生代表、市、县区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等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了区镇,县镇、镇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的一些村卫生服务站;学习借鉴了有关地市的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对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出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对策,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作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决定后,我市上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让农民“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目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卫生工作整体稳步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把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列入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已连续四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两项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由政府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底,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为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县区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据市卫生局统计,、、、市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分别为4489.53万元、4964.88万元、5004.87万元,8939.95万元,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配备了光机、b超、心电图仪、生化仪等“新四件”。全市农村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试点,全面推行的。目前已经达到了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提出的“到,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达80元以上,其中各级政府对参保农民的补助不低于50%,参加率达90%以上”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乡镇小额报销、县区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三条医疗保障线”制度。目前人均财政补助已达52元。年人均筹资水平从原来的不足15元,提高到目前的85元(列全省第六位),受益率由原来的不到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63.50%,补偿率由原来的不到3%提高到20.99%。、南浔区每年财政还各投入200万元(市、区各一半),建立了困难群众补助制度,用于对参保群众大病统筹报销后自负医药费用仍较大的特困家庭的补助。、等县区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建设,改变了传统手工结报模式,开发了实时结报系统,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区农村社区门诊报销比例今年已提高到30%。、长兴等地的大病统筹已实行零起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作用日趋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贵”、“看不起病”现象。

3、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各级政府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快推进了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路程和服务人口,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并实行了每建一站奖励补助6—10万元的政策。目前,全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服务站建站率达89.36%,今年底将全面完成。同时,实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七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建成后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扎实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定期健康体检、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上门随访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早期干预等服务,有效地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如镇高血压引发的中风病例44例,而仅为24例,减少了45%。

4、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公共卫生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南浔区新建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并正在积极筹建乡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立了乡镇和行政村公共卫生专管员和联络员制度,落实了联络员的补贴;二是将农村家庭宴席和乡村厨师纳入食品卫生管理,为有效防止农村大规模

食品中毒事故的发生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农民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四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五是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免费为农民每两年体检一次,并为全市92.02%的农村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六是“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全市91.8%的农村人口用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70%的村庄实行了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并消灭了露天粪坑,改变了农村沿袭千百年的不卫生陋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使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应引起我们进一步重视。

1、农村卫生基础仍较薄弱,尚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虽然近几年全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基础仍较薄弱,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差距较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仍显不足,据省卫生厅同口径统计,我市卫生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以县为例,该县乡村两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每年工资需1260万元,而财政对农村卫生的补助仅为750万元,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种负担沉重。调查中反映,公益性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电享受的是近商业电价;财税部门制发的收费收据每张要收取成本费达0.24元;服务中心(站)信息化管理成本较高。由于财政补助不足,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后,仍延续乡镇卫生院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以药养医”现象以及“防病”与“治病”的矛盾仍较突出,农村公共卫生任务在一些地方难以得到落实。由于经费紧张,服务中心(站)往往不能及时添置和更新诊疗设备,加上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不高,“唯大唯上”仍是农村群众的普遍就医心理,有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还不够大。

2、农村卫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与承担的繁重服务任务不相适应。调研中反映,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是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卫技人才匮乏,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数量偏少、素质低下,其服务能力与当前繁重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任务和人民群众高质量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据统计,全市1864名农村社区医生,平均年龄51.2岁,50岁以上的占72.8%;大专以上学历只有25人;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证的仅为305人。长期以来乡村医生处于半农半医状态,其报酬待遇和养老问题国家无明确规定。养老无着落,导致出口不畅,报酬和编制的不落实,使新人进不来、不愿进、留不住,成为制约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内涵的瓶颈。严重影响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

3、农村医疗保障程度仍然较低,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受益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最能反映保障程度的补偿率虽每年有进步,但总体水平不高,今年上半年也仅为20.99%,且此数据为可报项目的报销比例,如以农民实际支出的总医药费作比较,比例会更低,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程度还很低。调研中,农村群众强烈渴望提高报销比例,降低甚至消除起报线、封顶线的呼声,也佐证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筹资水平还不高。由于保障水平有限,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农民“看不起病”问题仍然突出。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力度。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必须进一步强化民本政府理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作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农民权益的一件大事来抓。卫生、财税、发改、规划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电力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进一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认真解决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探索、整合社会各种救助资源,完善农村医疗救助机制,使农民享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医疗救助。

2、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公共财政建设要求,逐步建立农村卫生财政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逐步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的5%以上。要确保市县区人均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不少于上年全省平均水平。要确保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直接面向农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支出,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助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实现向“预防和提供基本医疗”的转变。

3、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要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到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内涵上来。关键要抓好队伍建设。要在实施好政府定向委培农村社区医生措施的同时,积极探索现有乡村医生的在职培训机制和引进现有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农村社区卫生队伍的机制,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养老退出机制,加快队伍更新,实现“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的人才良性流动。要进一步加大卫生支农的力度,提高实际效果。要进一步深化“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克服“轻预防,重治疗”倾向,扎实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要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内部管理,杜绝“小药箱”、“大处方”的不良现象。要以优质价廉的服务吸引农村群众,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

4、进一步深化合作医疗统筹工作,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要抓住当前农民参保积极性高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工作。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农村群众高水平医疗保障需求。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运行安全。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农民就医、结报。要注重报销政策导向,提倡“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理念。要积极推广药品公开招标、集中议价采购等办法,努力降低农民医药费支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村合作医疗风险,把这件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实事办实办好。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三年来家乡变化调查

《中国近代史纲要》调查报告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三年来安阳的变化调查

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年级: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2)班

组长:万亚萌 201005010064

成员:连杰 201005010062 ;吴二东 201005010068;

葛东生 201005010067 ;王圃 201005010071;

贾苗苗 201005010073 ;郭宾 201005010078;

王曦 201005010083 ;冯天明 201005010092;

牛喜船 201005010096 ;宋鹏 201005010100;

兰增东 201005010107 ;臧胜利 201005010108;

强克迪 201005010110 ;贾鹏程 201005010118.指导老师:杨国平

实践时间:2011.5.9-2011.5.2

2摘要: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3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3年的沧桑巨变,33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安阳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关键词:安阳 改革开放 三十年 变化

正文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相望。现辖一市、四县、四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总人口542万。安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6国道、107国道、京珠、大广高速公路贯通南北,安林、汤濮铁路通达东西。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自古以来,安阳就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之一。4000多年前“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即在安阳内黄建都,并安葬于此。公元前1330年,商王朝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殷都区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5年,距今约有333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长期稳定的都城。

改革开放33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安阳市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教育领域,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今的安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经济总体实力大步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0.9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8亿元,第二产业5.52亿元,第三产业1.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4元,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864万元,职工平均工资593元。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8亿元,比1978年高出近80倍;人均生产总值15533元,比1978年高出50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0.4亿元,首次高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6元。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9.5亿元,同比增长38.5%;125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4.3亿元,占年计划的100.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6亿元,进出口总值13亿美元,出口完成6.3亿美元。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14.77亿元,利润和利税总额1.52亿元。到2007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360亿元,实现利润127.3亿元,较上年增长27.5%,增速居全省第二,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就达166家,超10亿元的达21家。产业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推进了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了百户重点企业发展规划,钢铁、煤炭等行业整合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61家,高新技术产品达178个。农业产量大幅提高,产业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197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21.29万吨、棉花1.94万吨、油料860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7元。到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25.4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近330%,连续4年实现丰产丰收;农民人

均纯收入4493元,同比增长19.1%,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比1978年增加了近60倍。全市较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11家,实现利税10.3亿元,带动40万农户。汤阴县、滑县、安阳县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入驻企业48家。培植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34个,建设优质高产粮食基地330万亩。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目前,安阳市城镇化率已达32.5%,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城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旧城及街景改造成效明显,新区建设拉开框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观。2006年,殷墟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目标成功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初验。

改革开放强力推进,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现在,已有25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沙钢、永煤、河南中孚、香港华润等公司通过增资扩股等形式与我市企业实现了战略重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财政等领域改革也都迈出了新的步伐。鑫盛机床、豫北金铅等企业被列入我省今年重点推荐A股上市企业。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91亿元,增长20%。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461万美元,增长56.9%;引进域外资金175亿元,增长42.6%。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增长15.7%,为14年来最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得到极大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6亿元,增长13.2%。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全市县域生产总值567亿元,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1亿元,增长27%,其中2个县(市)超5亿元。

33年后的我市教育事业可谓蒸蒸日上,累累硕果!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科学健康的发展态势。目前,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竞相争妍,国办教育与民办教育齐头并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坚持育人为首,德育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组织近千人进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突出抓好“双师型”教师培训和专业课教师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师德水平。

现在的教育理念,已远非33年前可比拟,那时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是老师一言堂教育,整节课都在听老师讲,课上得枯燥、乏味,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消化,一到考试学生们就得开夜车备战考试内容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今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完全代替了过去的一言堂式教育,教育界焕发出勃勃生机。

另外,我又不禁想到了一个必将被历史所铭记的日子——2008年9月1日,在这一天,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个里程碑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发展前所未有的大提速:2004年,启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7年春,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7年秋,实施新的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2008年秋,全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等等的这一些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步骤,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条件。

33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教学工具的现代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正悄然引退。教师们惊喜地发现,以前需要到处托人寻找的教辅书,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点全部自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而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一些老教师纷纷感慨,以前的上课,老师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哪里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上课居然用起了电脑,只需鼠标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从粉笔加黑

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33年来,教学手段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不但教学任务轻松了,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幅度上升,素质教育已走进每一个校园。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安阳市全面实施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四路并进”、“五力同驱”的发展战略和环保工作目标,以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以实现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环保责任目标为主线,以安林公路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市区空气质量达标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我市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一、环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安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344.22万平方米,其中城市公共绿地面积586.02万平方米;省级绿化达标公园3座;省级绿化达标道路17条62.53千米,占建成区主干道总长的80.49%,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9%以上;园林小区70个,园林单位188个,园林小区和园林单位占全市小区和单位总数的63.6%和60.6%;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苗木自给率达85%。我市城市三绿指标已达到:绿化覆盖率37.05%,建成区绿地率32.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6平方米。园林绿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公园、游园、广场、街头绿地为景点,以河渠、国道防护林带为屏障,乔灌木、草坪、地被合理搭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具有安阳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全市城市绿化经过大量的投资,已初步形成了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依托,以公园、广场建设为亮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2006年,通过软硬覆盖、景点景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工程,使公园、广场景观容貌有了明显提升。我市地下水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硬度和总大肠菌群,与2004年相比,水质总体变化不大。市区及主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良好。

经调查,我市地表水仍属于有机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以下简称COD)、挥发酚、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氨氮等。

我市环境空气污染特征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全市烟尘、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基本稳定,大致每年分别为76515吨、68808吨和108802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总体上属轻污染水平,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其次为二氧化硫,空气污染类型仍属煤烟型污染;酸雨发生率为0;城市地表水河流水质大部分有所好转,少数河流水质污染有加重趋势;城市地下水水质无明显变化,整体状况良好;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全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整体较好,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区域环境噪声质量有所下降。各功能区噪声除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夜间超标4.7分贝外,其余各功能区昼、夜均未超标。各功能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以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最高,其次是工业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居民文教区。工业区(昼、夜)污染程度明显加重,居民文教区(昼间)、居民商业工业混杂区(夜间)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居民文教区(夜间)、居民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和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昼、夜)污染程度基本不变。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安阳市的环境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不应该满足现在的成就,我们下一步会下更大的努力,会把安阳建造的更好。

二、公共设施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市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1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0多元到2000多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市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安阳市以前只有少数食堂和国营饭店,凭粮票定时定点用餐。发展到现在,饭店林立,星罗棋布于各个社区,有许多餐馆24小时营业,你可以吃到各地的美食、佳肴,我们吃惯了城里饭的人,还有农家乐供你去享用。

娱乐从当时的大小喇叭,收音机到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等离子,液晶电视,家庭影院,各色音响设备,KTV 娱乐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各种社区的合唱团,秧歌队,舞蹈队兴起,晨练的队伍在扩大,打太极拳,散步,跑步,爬山丰富多彩。人们的体育休闲也很丰富,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打羽毛全球,打网球,游泳到打高尔夫球,体育也逐步的走出象牙塔,从精英的游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

出行方面,满大街的永久牌、飞鸽牌自行车王国,在九十年代之后逐步的被小汽车、公共交通和逐步完善的地铁网络所取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初年,我市的轿车数量猛增,是我们迈入现代化的后出现的第一次瓶颈的象征和标志。

我市居民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从原来的简单平房,砖坯房土坯房筒子楼发展到公寓、花园式小区、别墅。从人均居住6.7平房米到人均居住 23.7平方米。从一家三代居住一室到大家庭解体,各个小家过自己的甜蜜的小日子,我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八十年代末期的安阳市,很少人拥有手机,但现在,大多数人拥有了手机。人们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拍照片和视频,听收音机,放音乐。当然,也有些烦恼,一是有骚扰电话,还有强制性的垃圾广告。有时,你无法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晚上睡觉时手机关机,睡觉正香甜时来了电话,闹得你睡意全无。网络、电脑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目前通过网络和博客我们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发布,可以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完成许多现实是世界的事情,网上购物,网上订餐,订房,定旅游线路。

如今的安阳集市贸易逐步繁荣发达,各类专业市场被各地建立了起来,商品开始形成有序的流动。个体户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他们捣腾各类商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几十年的发展给我市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有些是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不过与任何事物一样,发展中的安阳市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现代化。

三、人民生活水平

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我们来谈谈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现阶段,我市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农民生活,例如,农村医疗合作社等,帮助人们减轻负担。现在,我市居民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工资非常低,勉强糊口,而现在,工资翻了几十倍,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上升了很多。而现阶段变化最大的就是教育了。以前孩子都没钱上学,不能接受教育。而现在,我市响应国家号召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的学费免了,高中和大学对贫困生都有补助,更有无息贷款,极大地解决了有些人家上不起学的问题。

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市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六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我市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等。与此同时,我市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安阳市开放30年,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安阳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安阳市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4)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安阳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全市人均GDP为381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由此可见,安阳的经济发展的还是相当快的。

(5)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安阳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6)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安阳市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业余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提高。

第四篇: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寒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衡水市深县大盘石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 “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全市各个大小饭店全部爆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2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来看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0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12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12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衣”

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12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12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12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

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居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而且随着旧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12年增长70.73%,年

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

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

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

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

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行”

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我镇居民生活水

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两年来,我镇的私家车数量急剧上升,道路的狭窄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镇政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对我镇东都路、珠光大街、阳

湖大街等进行了改造,使我们的城镇更加美丽,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我镇的发展。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

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中小型车几乎每家都有,手机,座机家家户户都有2台以上,网络普及。2000

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家乡变

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中表示,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43.8%,年均增

长7.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3%。2000年底

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这些仅仅是我们这个城镇发展变化的几个方面。随着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我更

加喜爱我的家乡。为了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会付出我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更要献出自己的一份汗水和力量。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变化

15机自二班李红

***022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家乡从一个贫瘠的小村庄一步步走向一个富强、日益繁荣的城市!

我觉得我家乡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概括:

一、衣

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买粮靠粮票,买肉靠肉票。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收入增加,市场商品的更加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究大方得体,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益成衣化。鞋子也变得各式各样,旅游鞋、皮鞋、休闲鞋等,不仅款式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以前人们常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西服、皮鞋在中国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全国有88.7%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尽管衣着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一直处在上升的趋势。

二、食

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随着社会进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追求以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究科学、求精细、讲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鱼、肉、蛋、鲜、菜、果四季常有,居家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换为以追求质量为主。偶尔人们还会吃些粗粮来促进人体的机能。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口头语是“吃了吗?”。“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了。13年来,中国人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辛勤劳作的单调生活,日子不但过得殷实,而且越来越丰富多彩。

三、住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健了土砖房,可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走进农村,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呈现在眼前。每家一块五、六分地作为宅基地,四周用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池底,既可捕食,又可观赏也可防火。宅前后种上花果树林,绿树成荫、百花齐放。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的资助下,家家户户接通水、电,即可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家家户户添了“三宝”;一是修了洁净的厨房,用上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健了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倒沼气池里,经过发酵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即残渣又是农田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气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是在城市是无法做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为17.8平方米。目前,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农村达到25平方来。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

四、行

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却还要坐两个小时的车颠簸两个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路线,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载、超员也是正常现象,近年来,围绕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城乡道路通畅工程,新修乡村公路,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里向乡村的延伸。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坐车,直接进城。更大收益是过去交通堵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以前,没有多少人敢奢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个过去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1998年开始,中国个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到100多辆。中国个人汽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81.6万辆增加到1999年的534万辆,年均增长23.2%,远高于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个人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从15%左右上升到40%左右。

五、消费及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电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剧、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砖房;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健身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下载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十年来人民生活变化调查报告1范文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人民生活变化调查报告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人民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功地走向了世界,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

    家乡60年来变化调查报告1(最终版)

    家乡60年来变化调查报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这只沉睡的巨龙开始惊醒,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当前......

    35年来改革开放促使油田的变化

    35年来改革开放促使油田的变化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35年来 改革开放给我们油田来了很大的变化。太令我们难忘了。这些年一路走来的老工人们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艰辛与喜悦,其......

    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调查人:XXX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职业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职业观的变化 ——行政管理1002班余蔼琪 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服从分配——......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五篇范文]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

    google拍摄的十年来变化[五篇范文]

    NASA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自1999年随卫星Terra发射以来,一直致力于观测地球表面情况,科学家据此了解全球气候和环境如何相互作用。中国华北地区的雾霾多次被MODIS捕捉,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