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行业协会在我国农村的发展探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探究
[摘要]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以农民合作组织为细胞, 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观的、非政府的、非赢利的管理组织。目前,我国农产品协会存在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纰漏、立法缺失、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转变政府职能, 加大政府对农行协的扶持, 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健全其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其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 从政府和行业协会自身出发,提出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整体发展思路
Abstract :Agriculture product industry is the cell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and add close for the targe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medium, non-government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 management.At present,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 associations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ystem, lack of legislation flaws, governmental support strength is insufficient, should change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increase a government to give aid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industry associatio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 industry association construction, improve its internal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competition ability, improve its duty to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enhance competition ability of our country produce effe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ome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 industry association problems, from government and guild itself, proposed that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 industry association 's overall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关键词:农产品行业协会政府协会体制改革意义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一个重要组织,是生产、加工、销售农产品的市场主体。为了维护和增进共同利益,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安排或行动集团。它在联系农民、农业、企业、市场和政府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自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共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产生了一大批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国加入WTO后,国外许多农产品纷纷闯入中国市场,随着国际国内农产品竞争的日益加剧,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据调查,目前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涉及农、林、牧、渔等产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并扩大到农村流通运输、销售、信息服务等诸多领域。这些协会在减缓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冲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使农民、农业企业和其他农业组织在自律、互助的基础上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合行动,从而有效克服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提高农
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有力地促进
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我国农产品协会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
了它的作用的发挥,甚至对社会造成了不量影响,由此可见,加快农产品行业协
会的发展,提升行业协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
(一)起步晚,数量多,规模小,功能弱。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已有100多
年的历史,对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
起步较晚,大体上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由
小规模向较大规模转变的历史过程相一致。据农业部统计,到2008年底为止,国家级的涉农行业协会有48家;省级有400多家,县级的各类性质协会则超过
了l万家。有的协会只是为了上面检查,有的只收会费,而无所作为。绝大多数
农产品行业协会还停留在区域性组织这个层次。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很少。另外,现有协会涉及的农产品品种较少,覆盖面狭窄,涵盖领域不完整,服务不到位。
(二)发展不平衡,独立性不强,行政色彩浓。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已经覆盖了农村中的种植业、养殖
业、加工业、运输业等行业,并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有发展,但发展不平
衡的现象十分突出。从产业分布来看,目前以放开经营的、利润高的、市场风险
大的行业居多,具体而言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养蜂、家禽、生猪、养蚕等商
品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而在粮棉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分布较少,全国粮、棉协会还
有待成立。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尤其西
部地区发展还十分不足。大多数行业协会行政色彩浓,其经费、人员、交通工具
以及工作范围等均依附于有关部门,如果缺乏行政力量的推动,可能寸步难行。
协会的领导大多数是在职或退居二线的行政官员,随时经过选举产生,但只是履
行手续而已,代表的是有关政府部门的意志。
(三)协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低
当前我国很多农产品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松散,形式单一,效率低,收钱的多,办事的少,各部门职责不清,出现问题,互相推诿。从目前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人才结构来看,基本以离退休和兼职人员为主,真正属于以协会为工作岗位,专业从事协会工作的人员很少。农产品行业协会人员的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
更谈不到。据陕西省有关部门对部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农产
品行业协会中专职工作人员来源主要来自离退体和内部借调,真正达到学历标
准,并通过面试考察的少之又少,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协会的服务效率,给国家
和人民带来了严重不便。
二、现阶段农产品行业协会解决问题和加强协会建设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快立法步伐,明确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有关法律规定,目前我国关
于农产品行业协会方面的法规还不健全,许多农产品行业协会还基本上处于无法
可依的状态。由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等缺乏明确
规定,对于违法活动不能依法予以查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各种行
业协会的管理法规和条例,对各种行业协会的主体资格、活动范围、酬金标准、权利与义务、违法处理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
协会法》,这样既使管理机关有法可依,也使行业协会有章可循,逐步实现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另外,要依法对行业协会进行登记,坚决取缔无照经营。
(二)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
政府对行业协会的扶持是多方面的,如统一规划、制定法规、宏观指导和调控、优惠信贷和减免税、分散风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行业协会应实行市场化运
作。所谓市场化运作,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贯彻市场经济原则,把行业协
会办成真正民间性组织,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当前要特别注意
行业协会行政化的倾向,避免行政部门对行业协会内部事务的干预。在制度转轨
时期,如果没有政府的前期介入,就没有行业协会大发展的明天,即使在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政府对中介机构的宏观引导和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明确哪些是政府应该做的,哪些是行业协会该做而政府不必去干预的。由于
惯性的作用,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难以摆正,政府的“越位”现象相当严
重。因此,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政府的干预要尽量少,一定要突出行业协会的“非政府性”特点,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应给予积极扶
持和指导。
(三)协会应加强自身建设
政府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政策和物质支持,都是以外力作用于协会,协会如果
始终依赖政府就会丧失自我发展的能力。协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寻求自身发展机遇。完善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能,真正实
行民主管理,坚持民主办社、民主管理的原则,改善经营管理。行业协会收费必
须规范。行业协会应以协商、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内部事务,制定行业内部争
议处理的规则和程序;不能滥用权力,限制会员开展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参与其
他社会活动,或者在会员之间实施歧视性待遇等。此外,行业协会自身还应健全
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财务管理。特别应健全理事会、监
事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使社员通过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真正行使当家作
主的权利。加强与会员之间的沟通,了解会员的需求,针对会员需要开展活动,从政府工作的薄若环节入手,做政府不愿做无力做的事,扩展业务领域。加强人
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行业协会必须加大吸引优秀专业人才的力度.提
高行业协会的内在素质。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农产品行业协
会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协会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意义:
(一)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措施。在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础上,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进一步提高农民和
企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产品协会的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我服务、政府部门的支持保护性服务,共同构成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协会可以
有效地把同行业相关企业和农户组织起来,实现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机统一,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从组织和
制度建设上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是应对世贸组织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加入世
贸组织,标志着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农民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机遇和挑战将长期并
存。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显得十分急迫。农产品
行业协会与国外进出口商有着广泛的联系,可以得到官方渠道难以得到的信息,做政府不便出面的事,是政府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助手。在政府国际贸易谈判中,把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推向前台,有利于政府掌握主动权。农产品行业协会熟悉国内外行业发展情况,还可以在提起反倾销调查,制定进口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减轻进口农产品冲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是新阶段农业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农产品行业协会是政府联系企业和农民的桥梁,既能代表本行业和广大农民的利益,反映他们的要求,又能把企业、农户迫切需要而政府部门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不便管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承担起来。政府把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委托或交给协会,可以集中精力抓大事,这样有利于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服务和自律性管理----企业和农户自主经营的农业管理体制新格局。
参考文献:
孙宝强 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经验和启示经管学苑 2005(2)
李一男 发展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初探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7)
周志太 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评述商榷及其发展建议经济学研究 2008(7)陈剑.提升行业协会的管理水平人民日报, 2007-11-24,(7).赵治辉, 胡剑锋.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 2007,陈昭玖等.发展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政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5,26(5)陈昭玖.发达国家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比较分析及启示.价格月刊.2007(4)
龙文军 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07(4)
齐瑶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学术交流2009(1)
宗成峰 鞠荣华 对我国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思考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7(2)
课题组,“San Xia Xiang” Project Team 政府农产品行业协会在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石家庄经济学选学报 2008(1)
叶国灿 WTO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功能与发展的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1)高立群 杜凤英 关于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思考 调研世界2006(12)
韩小翠 李俊丽 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初步探讨 新疆农垦经济2005(5)
刘维 山东省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6(1)
第二篇: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坚持以人为本是基层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在当前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旋律的时代背景的新形势下,作为基层的工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只有做到全心全意面向职工,以人为本,以职工为本,时时刻刻做职工利益的维护者、困难的知情者,基层工会工作才能凝聚人心、勃发生机,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进程。
一、以人为本,要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本质特征,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基层工会组织应首先从进一步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入手,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同时以落实民主管理职权为重点,不断拓展民主管理的范围,深化民主管理的层次,切实体现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作用。着重是对职代会职权落实、监督决策形式、职工代表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坚持企业改制方案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职代会是企业职工开展民主管理的主要渠道,职代会职权能否真正落实,往往取决于职代会机制的完备性及有效性,为此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及机制。如建立职代会组长联席会议制度、职代会督办事项检查汇报制度、职工代表巡视及质询制度等。有效促进和提升了企业民主管理水平。
二、以人为本,要调动职工的参与意识 基层工会组织应当把企业的发展和维护职工利益统一起来作为落脚点,始终把握树立大局意识、服务中心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紧密围绕单位经营销售目标积极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职工密切关心的敏感问题,必须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通过开展厂务公开工作,特别是对工资、燃气、安服津贴、困难补肋金以及扣款等的收支帐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公开。让员工参与厂务管理,员工们的眼亮了,心明了,他们了解到领导处处在为职工着想,认识到也只有他们自己才是我们企业的真正主人。不能只为管理而管理,脱离职工,不知道职工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更不能埋怨职工不听话,动辄训斥,甚至以罚代管,以权施威,要以巧妙的方式化解矛盾,使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促使员工自觉地接受管理,服从管理,参与管理,潜移默化地形成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三、以人为本,要提高人才意识
一个企业能否在改革中和谐发展,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能否保持生产经营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工技能素质的高低。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和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既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也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经济技术创新和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是工会推动发展的两个重要载体。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旨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集中职工智慧、凝聚职工力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旨在推进工人阶级的知识化进程。工会有着组织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优势和传统,可以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并以此帮助职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近年来,公司工会在全体职工中深入开展“创争”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宣传、学习环境,为鼓励职工读书学习。在“创争”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引导广大职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活动,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等活动,满足职工学习和发展的需求。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努力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职工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带头人勇做自主创新的先锋,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作贡献。如公交电车公司职工技术攻关小组在架空线网创新和电车空调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电车空调交流变频系统的研制开发,降低了电车空调故障,使系统运转更加稳定。公交五公司保修分公司职工学习班组自主编制的轮胎管理操作软件,对轮胎进行跟踪系统管理,延长了轮胎使用寿命,年减少轮胎报废50条,节约资金52500元。针对590路新车型在营运生产中出现刹车高温,蹄片寿命缩短等一系列问题研制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装置,大大提高了车辆的制动性及效率,减少了制动隐患,降低了维护成本,使该线每月减少更换车辆制动毂费用约70200元,经济效益明显。公交二公司保修分公司职工学习班组技术革新活动卓有成效,技术革新项目达7项(E8离合器改造、地槽汽顶改造、牙包防渗漏改造、牙包后盖开孔改造、6908型离合器改造、熄火阀改造、水箱百叶窗改造),为企业节约资金60余万元。特别是技工曾宪新同志对6980型车辆水箱百叶窗操纵机械部件的技术改造,解决了多年公交车修理中的一大技术难题,每年可为企业节约几万元的成本,此项技术革新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武汉电视台《劳动者专栏》、《长江日报》——“劳动者风采专栏”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今年,工会又在职工中开展以读一本好书,钻一门新技术,出一个好点子,搞一项小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职工素质工程活动,以劳动竞赛为平台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工作创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了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几年来,通过组织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营造了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氛围,不仅保证了企业经营效益稳步增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
四、以人为本,要突出履行好工会的维权职能和帮扶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工会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集中做好职工的维权帮扶工作。
1、《工会法》中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企业工会是企业工会会员和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维权是工会的天职,工会组织如何有效地维权,是应该在当前的企业改革中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企业工会在依靠国家政策、法规和企业制度进行维权的同时还要落实好企业内部平等协商制度,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其次,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机制。着力抓好以职工收入分配、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关系建设。再次,协调好劳动关系,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触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矛盾问题不断增多,工会组织在最大限度维权的同时,要教育和引导职工维护大局,从提高职工素质入手,通过组织报告演讲、参观访问、劳动竞赛、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途径,对职工进行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劳动技能、文化素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最后,注意做好职工情绪稳定工作,工会工作者要经常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了解职工的情绪状态,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畅通信息联系和反馈渠道、及时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在稳定职工情绪方面寻求进一步完善和突破
2、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工会工作的重点在服务。工会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人、服务人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地关心企业职工的所思所求,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比不断完善企业帮扶机制,通过扎实有效的各种服务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营造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工会工作者要经常了解单位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坚持组织入户慰问,走访慰问患病职工,帮助救济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认真了解困难职工的工作生活需要,把单纯从经济上的帮扶拓展为在经济、技能上一齐帮,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
五、以人为本,要加强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学习培训。工会工作要上台阶,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基层工会干部全部为兼职,大家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也都比较忙,因此加强工会干部学习培训工作尤为重要。一是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学习培训,使工会干部熟悉工会业务,了解维权制度,提高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二是加强工会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学习培训,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三是组织工会干部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启发开拓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四是在配备部门工会委员时,最好有一名委员是办公室管理人员,便于部门工会开展工作。
3、积极探索稳妥解决外聘员工入会问题。外聘员工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校的发展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已成为学校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外聘员工涉及的诸多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高校本身是难以完成的,单靠工会组织更是勉为其难,为此,应按照“积极探索,逐步吸收”的原则,不断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根据我校实际和近几年工作实践,修订完善我校外聘员工入会管理办法,分类别逐步将外聘员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其能更好地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
4、基层工会要在单位民主管理、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好校、院两级教代会作用,实行校务、院务(政务)公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是依靠教指供办好学校,实现管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工会要加大源头参与学校决策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校院两级教代会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与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修订完善校务、院务(政务)公开制度,不断深化、规范校院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拓宽校、院务公开的渠道和内容,健全监督机制。工会要做好协调工作、监督与信息反馈工作,确保教代会工作、校院务公开工作操作规范,真正使广大教职工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工作,把教职工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核心上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第三篇: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情况分析
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情况分析
姚许可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工商管理部门承担着愈来愈重的任务,工商管理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和监管中肩负着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因此,新形势下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本文从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结合我国工商管理现状问题分析,从构建工商管理人才队伍、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执法力度及完善内部控制等方面探讨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关键字】市场经济;工商管理;发展情况
一、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商管理作为主管市场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职能,属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其承担的任务而言,其宏观调控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市场,促进完备市场体系的构建;二是控制市场主体准入,从特定层面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三是规范市场竞争和交易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不仅是完成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本身的需要,更是履行国家宏观调控应有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任何不到位,执法力度的不够从而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本身的失职,更涉及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我国工商管理发展情况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发挥强有力的规范效应。但是随着市场交易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一步发展,现有工商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需求。主要表现在:
1.工商管理人才结构失衡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是知识经济,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涵养和管理视野,而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事业的人才队伍结构却难以尽如人意,具体体现在:初级工商管理人才供应饱和,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缺口较大,“高精尖”级的研究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更加严重,人才队伍的结构失衡限制了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易导致工商管理工作片面化、短视化。
2.工商管理体制建设缺位
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工作要拓宽管理范围、加强薄弱环节,确保职能到位,落实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而目前工商管理体制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把已经形成的区域性市场人为地分割,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兵把关”,不利于形成管理合力。更值得警惕的是,地方政府常常“借工商管理之名,行地方保护之实”,采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措施,如“地区割据”、“行业封锁”等等,限制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3.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不够
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工商管理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工商行政执法职能,然而现实中,工商管理的执法手段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表现在:一是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强制执行权分离,工商部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后,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权力,削弱了工商管理机关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二是工商管理执法受地方保护主义干预。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和财税收入的考虑,对大型企业往往存在“护短”倾向,加大了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难度。例如曾经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早已接到消费者举报,却碍于地方政府,难以查处涉案奶企。
4.工商管理内部控制不完善
常言道“已不正则无以正人”,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工作部门的工商管理机关,自身必须严格守法。但现实是,部分工商管理机关存在一些内部管理问题,例如部门摊子大,职能部门多,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不全或根本没有,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这些都损害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形象,不利于执法活动的开展。
三、提升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水平的对策
1.构建工商管理人才队伍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优化队伍机构,积极探索针对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管理、执法第一线的业务要求。比如,在工商管理人员招聘环节要强化对专业素养的考察,另外还可以积极通过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工商管理队伍的管理执法水平,积极倡导创新管理模式和执法方式,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执法队伍。
2.完善工商管理体制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行为日益复杂化,已突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在这种新形势下,完善工商管理体制是应有的题中之义:一是要要积极抓好以工商分局(所)为监管主体的经济户口管理工作。建立“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区域齐动”的管理体制,增进工作的连续性和主动性,强化监管力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在工商管理体制的建设中,综合运用登记管理职能,对各类行业准入的门槛科学设置,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协调发展。运用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和经济纠纷调解仲裁.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三是建立统一的工商管理体制,强化对统一市场的监管,对现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垂直领导,增强工商管理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加强工商管理执法力度
立法部门要加强制定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解决掉新旧法规自相矛盾、执法依据不统一的问题,解决工商行政相关法律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同时注意加强法制宣传和学习培训,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工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不折不扣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执法职权。
4.建立工商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工商管理内部控制,工商管理机关应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自查自律能力。建议由省级财政根据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业务支出范围,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办案经费、装备经费及基础设施经费等实行统一核拨。另一方面要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使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得以真正发挥,促进监督服务职责的完善和加强,提升工商管理机关的执法形象。
四、结语
工商管理部门的行政方式、行政观念以及行政效率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加强经济监督、尤其是市场监督的重要职能以及如何有效的、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职能显的特别的迫切,与市场管理直接相关的工商业管理部门需要做重大改革调整,本文从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提升工商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以期对工商管理事业改革有所启发。参考文献:
[1]齐寒石.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武汉学刊,2007,06.[2]徐长浩.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02.
第四篇:市场经济下对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论文
1我国体育经纪人发展现状
1.1我国体育经纪人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数量不多且质量不佳,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体育市场较好的大城市。而且从业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从中国体育的发展状态来看,现需要体育经纪人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具体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各学种知识,较强的信息意识,自觉的法制观念,稳定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力等诸多方面素质和能力,因此要从培养模式下手使我国的体育经纪人能适应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需求。
1.2我国体育经纪人业务范围和服务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将使我国体育经纪人的业务范围更加宽阔,服务方式更便捷灵活。我国体育经纪人业务范围包括:运动员经纪,体育赛事经纪,体育组织经纪,体育赛事(筹集资金)融资经纪,体育赛事的媒体传播权经纪,体育保险经纪,体育旅游经,体育文化经纪,体育保健经纪,体育科技市场经纪等。体育经纪业务是一项需具备综合性知识和技能的行业,它除需要一般经纪活动必备的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经纪人熟知体育知识和各项规则。从目前我国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应尽快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济,既有组织竞赛能力又有经营发展力的高素质的体育经纪管理人才。
2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
2.1管理机构的发展模式
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机构的发展模式应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经纪人管理中心,体育经纪人管理中心归属经纪人管理中心,体育经纪人管理中心负责教育培训,资格审批,监督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但由于体育经纪人有许多特殊性,如需要体育专业知识和与国际体育组织接触的现实问题等,因此有必要将体育经纪人的教育培训这个问题特殊对待,国家体育总局应协助工商行政管理局对体育经纪人进行体育专业知识培训和相关资格认定。
2.2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经纪人管理制度。等待条件成熟,可建立全国体育经纪人协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体制;实施保证金制度,维护委托人及第三人的利益;成立仲裁委员会解决体育经纪活动中的纠纷及官司;建立体育经纪人的违规处罚制度,约束体育经纪人的违法行为等等。
经纪人要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了解运动员收入的发展趋势,新出台的相关法律,重大经纪案件的审议与从事体育经纪业务密切相关的信息。
2.3管理办法应具备服务意识
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对于体育经纪人的职责、要求。我国足球和篮球协会对于俱乐部和运动员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但是,这种管理办法从一开始就有比较明显的管制和约束色彩,较少服务和帮助成分。体育管理部门为体育经纪业的发展应该起何种作用还体现得不鲜明。比如,不少体育经纪人对于足球协会的运动员转会摘牌制度颇为不满,认为削弱了经纪人在其中的地位,导致中国的100多个足球经纪人不得不去争抢每年不足100人的外援引进业务,过于残酷的竞争使得不少足球经纪人难于生存。
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在自身的体育产业制度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性步骤,尤其是鼓励体育市场资源的流动和自主配置,省市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单项运动协会应该在鼓励体育市场资源的开放性、自主性方面下功夫,在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管理方面下功夫,同时扶助体育经纪公司与外国企业竞争。从而为中国体育经纪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持。
2.4相关体育管理部门需要发挥积极作用
在中国运动项目改革的初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项目协会全面管理和办理体育事务的情况,后来则出现了一些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市场开发部或下属公司从事体育经纪,尤其是赛事经纪的情况。这种情形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对于推动原有的体育资源发挥效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体育主管部门或项目协会对于体育市场的直接控制和介入降低了民间体育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当有些体育经纪事务被体育机构包办时,民间体育经纪人的介入就显得困难重重。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处于转型过程中,产权关系还没有理顺,体育产业化刚刚起步,体育职业化程度也有限,体育经纪人的发展空间自然受到了限制,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单项运动体育协会甚至是体育管理部门占据了经纪人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相关体育产业制度的变革和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的出台,有关体育管理部门开始有意识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理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五篇: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论文摘要:小额信贷在上世纪70年代发端于孟加拉国,它是满足贫困人口信贷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贷款对象仅限于贫困人口,额度很小,无需抵押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帮助贷款人经营小本生意,受到了贫困人口的热烈欢迎,并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使中国经济有质的飞跃,就必须要首先发展农业。但由于农民作为一个阶层来讲整体上还是不富裕的,缺少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资金,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必须解决的资金问题。故而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广小额信贷方面可以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经验,包括:建立以专门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金融机构,改变没有抵押不能放款的做法,尝试组建贷款中心和贷款小组以保证高水平的还款率等等。
关键词:小额信贷 农村金融 农民工业化与城镇化 国情 制度完善 信用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完成了一个伟大经济学证明:穷人比富人更值得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甚至认为他更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尤努斯博士的证明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颠覆,因为在他之前,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富人比穷人更讲信用。这个观点在中国尤其甚嚣尘上,国内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就曾经煞有介事地自问自答道:为什么这个世界总是资本在支配劳动而不是劳动在支配资本?这是因为富人总比穷人讲信用。他解释说:因为富人有财产,要承担风险,所以他只能更讲信用;而穷人没有财产,不必承担风险,所以没有信用。这种观点被不假思索地普遍接受,其所带来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银行完全成了一个嫌贫爱富的机构,它热衷于向富人提供贷款,还美其名曰“锦上添花”,而没有兴趣向穷人贷款,因为“雪中送炭”不符合经济规律。总之,在现实世界,你越有钱,越能贷到更多的款;反之,如果你没有钱,你就贷不到款。
但尤努斯博士却坚持认为“信用”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一个人无论有多穷,他都有权利被人信任。正是在这样的信念的支配下,自1976年开始,尤努斯博士从借贷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起步,其推动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四百万借款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12546个员工、贷款总额达40多亿美元的庞大的银行网络,帮助了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尤努斯博士制定的贷款原则:不用任何抵押,穷人也能贷款;乞丐也能借钱,还不用支付利息。而在这样宽松的借贷条件下,贷款的偿还率却高达99.02%。尤努斯博士曾深有感触地说:与那些贪污巨额银行贷款的上流社会腐败分子不同的是,穷人诚实地还贷。一,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小额信贷服务开展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非政府组织试验其次是政府推广发展到今天的正规金融机构介入。现在服务机制正在逐步完善阶段,服务范围正在向城市扩展,但主要还是以服务“三农”为主。目前我国小额信贷主要有七种存在方式:
第一类,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它是为解决农户贷款融资困难问题,政府要求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属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一种金融工具这也是目前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最普遍、农民较容易贷到款的形式,这种形式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并且要求农贷农用,否则信用社有权取消其贷款资格。
第二类,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管理并发放的扶贫贴息小额信用贷款,它是政府实施的小额贷款扶贫项目。
第三类,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这类小额信贷一般基于借款人的存单为抵押,因此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本身的网点分布特征,这种小额信贷有可能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小额信贷形式之一。
第四类,非政府组织(包括国际机构或者外国机构援助、半政府机构资助类)项目小额信贷。这类项目小额信贷,有项目期限,是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领域之外的金融活动。
第五类是央行试点的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在工商部门注册,不吸收公众存款,只进行贷款业务,所针对的业务对象也不是一般的农户,而是中小型的乡村企业。
第六类,私人建立的在区域内进行一定程度吸收公众存款的小额信贷机构。第七类,农村民间的资金互助组织和村镇银行所进行小额信贷。这类小额贷机构现在只存在于银监会的试点框架中,为数极为有限。二,农村小额信贷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
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不过二十几年历史,由于时间很短,全国范围内只制定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暂行管理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指导意见》两个专门规定,除此以外,并没有形成自身的法律体系,大部分是由实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所在地的小额信贷机构根据政策颁布自己的规则。如:《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及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办法试行》、《昆明市小额信贷扶贫实施细则》、《云南省小额信贷扶贫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小额信贷扶贫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等。但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流通速度加快,各地方虽然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小额信贷的规则,但由于地区差异,乃面会有规则上的冲突,因此急需制定关于小额农贷的专门的规则,形成有关小额农贷法律制度的专门的体系,这样才能为农村金融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2.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处境尴尬
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大量小额信贷机构中,除了那些以信用社和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名义进行的小额信贷之外,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处境都十分尴尬。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现有的小额信贷机构没有获得明确的合法地位。
小额信贷需要商业化运作才能持续,即,使小额信贷的运作与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相同但现有的商业银行法除农信社和国家规定的金融机构外,并不适用大部分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小额信贷组织究竟是商业性的还是公益性的并不明确。去年年底,在央行推行七家“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改革之后不到一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试点方案,并于前不久批准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青海和甘肃等六个试点省(区)的村镇银行。但在北京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王曙光看来,央行和银监会都在其试点方案中回避了现有信贷机构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性问题和监管问题。缺乏合法地位使得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受到极大约束。
3.不良小额农贷增多引发的法律问题
目前,社会信用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农村更是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全面推行小额农贷后,几年内,各地发生的不良小额农贷的程度在增大,而且很不平衡由于小额农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受自然气候因素,市场因素等影响,加上分散、小本的农户资金积累不多,一般都为投保,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隐患。特别是养殖等行业,受自然灾难或市场风险影响后,多是血本无归,因此,信用社的债权就越来越存在追索难,起诉难,执行难的问题。
首先,农村信用社诉讼费用逐年猛增。由于不良小额农贷的不断增多,农村信用社尽管没有足够得人力、物力去一一跟进,但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将贷款回收,为此到最后不得不将不良小额农贷的贷款人送上法庭,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随着不良小额农贷的增多,农村信用社为此付出的诉讼费用也是逐渐增多的,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活动的发展。其次,执行物实际变现金额逐渐降低。农,FJ4,额信贷本来就是针对穷人的一项制度,无须抵押担保,一旦出现不良农贷,即使法院判决农村信用社胜诉,对农民财产强制执行,但是农民财产的变现能力还是值得质疑的。再次,案件积压严重。虽然这种现象不仅是出现在在处理不A4,额农贷的问题上,但由于我们的法律资源是有限的,本着公正、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对处理一个案件都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不良农贷的案件逐渐增多,使法律资源的分配出现了缺口,从而使大量的案件积压。案件的积累,不仅影响法院的工作,它的直接受损者还是债权人的利益,因为很明显处理案件的时间越久,债权人的损失就越大。
3、私下转让贷款证引发的纠纷
小额农贷信用贷款证是农户据以借贷的一种书面的法律凭证。农村信用社先对农户进t-Y,f~用等级评价,评到信用等级的农户发放贷款证,一户一证,凭证发放贷款,并且不同信用等级可借贷资金的数额不尽相同。根据《贷款证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贷款证不得出借、出租、转让、涂改、伪造。”得规定,贷款证是不能被出借、出租、转让、涂改、伪造的。但是目前,一些农户本来并没有实际借款的需求,但为了满足一些难获得贷款农户的私下借贷的需要,出于人际关系或别的原的考虑,存在着贷款证持有人去贷款,然后将贷款转借他人的情况。又如有的农户未评到信用等级,就向有证户借贷款证获取贷款,或者是有的农户虽已评上信用等级,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也像其他有证户转借贷款以证获得更多的信用贷款。结果是,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找贷款证持有人归还贷款或收取利息时,才发现实际用贷款的人不是贷款证持有人,而且,他们不完全协助信用社回收贷款成本。
总之,小额贷款在我国的建立完善,离不开一个“法”字。良好的制度,大量的投入,政策的支持,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撑都是空谈。而且,小额信贷应真正办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谋福利的一项政策,而不是某些人升官的踏脚石,随大流的敷衍品。
三,新型农村金融:满足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新型农村金融是建立在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基础之上的,服务的领域应该远宽于传统的”三农“,提供服务的机构也从原来的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扩展到所有的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个崭新的农村金融时代正在我们面前逐步展开。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在5省区试点”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开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显示农村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时代的来临。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已推向全国,如果试点成功,一系列金融创新,有可能推动自下而上的农村金融变革。
新型农村金融应包括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的农村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 第一,为微小企业或个体工商业提供金融服务。微小企业发展或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也是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这方面的融资需求基本上是通过民间的方式来完成的,而最近发展起来的小额贷款机构、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微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第二,为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随着中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数量的减少为种植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并有可能成为农村地区最为重要的生产主体。同时,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业的盈利前景也越来越好,逐渐会成为农村金融的信贷主体。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也可能发展成为信用载体,起到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桥梁作用。资金互助组织与专业化的生产组织之间的结合可能会成为未来农村金融的一种主要形式。
第三,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向新市民的转变过程中有大量的消费信贷需要。农民外出打工形成的稳定现金流也提高了农民消费的需要,如子女教育、建房、婚嫁和其他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等,金融机构完全可以设计相关的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消费信贷,有了打工的现金流作保证,消费信贷的风险完全有可能是可控的。
第四,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支农“。”信贷支农“必须以财政政策做引导,以法律(如”社区再投资法“)为依据,鼓励金融机构开拓贫困地区的农村信贷市场。”信贷支农“应该是政府的目标而不是金融机构的目标,如政府希望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信贷覆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但是,由于低收入人群的高信贷风险,任何金融机构进入该市场都会要求一个较高的风险溢价,其表现形式可以是高利率、政府贴息或税收减免等其他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政府的支农目标才有可能与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事实上,也不是只有挂有农村招牌的金融机构才有可能”支农“,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可以通过或批发或零售的方式参与到金融”支农“的广泛实践中。
第五,满足日益成长中的农村理财需求。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增加了其财富积累的能力和理财的需求,未来中国的理财市场将逐渐从城市向农村扩散,提供合适的理财产品,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
四,国之根基,民族命脉 历史证明,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们国家安定团结,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摆在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位臵,出台了一系列利于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政策。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发展农村金融、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对于改变”三农“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可见,中央希望通过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来改变”三农“面貌。
构建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不是最终目的,而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才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核心问题。当前,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片面强调对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的支持,忽视了农业、农户的正常的金融服务需求,没有切实服务于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这完全背离了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初衷。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应首先满足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要大力推广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将信贷资金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如果中国的某家金融机构愿意以消除贫困、帮助穷人为目标,完全可以采用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贷款的模式。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还是应当以全面服务”三农“作为根本宗旨。只有长期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变,农村金融机构才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体现出真正价值,并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
附录:
参考文献: 【1】《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对我国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启示 》 周建明 【2】《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满足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沈明高 【3】《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共国务院2010中央1号文件 【4】《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财经大学2008级会计学院
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