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时间:2019-05-15 06:4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县蔬菜产业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第一篇: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一、农业概况

和县地处皖东,东临长江,西傍巢湖,毗邻南京、马鞍山、芜湖、合肥四座大中城市,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万亩,山场22.3万亩,水面15.3万亩。现辖15个乡镇,27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6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万人,是个典型农业县。

和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境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32天,日照时数2126小时,降雨量1006毫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为山丘、岗地,东南多为平原、圩区,俗称“三山七圩”。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双桥河、石跋河、驷马河7条内河,另有裕溪河、滁河二条界河,均自西向东注入长江,江岸线长65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和县广大干群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禽畜、水产、优质粮油、经果林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棚养鸭和精养鱼塘为特色的“三塘加一棚”农业经济新格局。尤以蔬菜产业更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蔬菜(含瓜类)总播面积达42.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20万亩,全年总产量超79万吨,产值约8.1亿元,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二。全县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1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二、蔬菜产业特色

和县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

上了一个新台阶。二十年间种菜大户由城南乡的12户发展至全县15个乡镇、150多个村庄、7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十六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县蔬菜产业具有以下特色:

(一)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八大特色生产区域。全县蔬菜瓜果总播面积的80%集中在沿江、沿公路干线,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以城南乡、姥桥镇、历阳镇、雍镇乡为核心的大棚茄果类种植区,面积约13万亩;以乌江镇、历阳镇为核心的拱棚甜瓜种植区,面积约5万亩;以乌江镇、姥桥镇为核心的豆类种植区,面积约8万亩;以乌江镇、香泉镇为核心的出口蔬菜种植区,面积约2万亩;以善厚镇为核心的常规蔬菜育种区,面积约1.5万亩;以沈巷镇为核心的大棚莴笋、韭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以西埠镇为核心的黄瓜种植区,面积约1.5万亩;以石杨镇、绰庙乡为核心的水生蔬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核心产区的主栽品种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大部分能周年供应,且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品多乡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创业初期,我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老三篇”。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推广,仅近两年来,我县就陆续引进国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8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20个适宜我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

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CO2气肥施用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与普及,全面提升了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位,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已初具规模。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张,社会化服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建设方面,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路沿线建立的24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三绿(绿色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的同时,又与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地、互设窗口。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2004年,市场蔬菜成交量43万吨,交易额4.3亿元。在信息服务方面,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的皖江蔬菜大市场,除按规定定时向外发布信息外,还通过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在农资供应上,全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300多家,由农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

(四)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实施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了产销衔接和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皖江营销 公

司、绿叶公司等无公害蔬菜营销“龙头”,通过订单农业,由各地的蔬菜生产协会组织生产,带动基地3万亩,公司组织收购,产品经精选、分级、包装,以“皖江”牌无公害品牌产品进行配送,现已在南京6个大型农贸市场、合肥苏果超市以及杭州、上海等地设立了和县无公害精品蔬菜销售店和专柜,产品深爱市民青睐。县嘉谊、绿缘源两家外贸企业主营出口创汇蔬菜,目前正在进行绿色食品申报,2004年前三季度共创产值6000万元,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带动基2万亩。金东海酱菜制品加工厂、善厚调味品厂、姥桥益和酱菜厂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在“土”、“特”和品牌上下功夫,生产加工能力持续攀升。目前全县已有民营蔬菜加工企业19个,年加工量5万余吨,年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生产基地5万亩。

五、品牌意识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益,我县加大了品牌实施战略,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三、和县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2001年5月,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决心以此为契机,实现和县蔬菜二次创业。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的检查验收,并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先进县。和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行政推动。建立了县、乡(部门)、村、组四级组织体系。县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落实专人负责,并将生产基地农户以10户左右为单位组成无公害蔬菜

生产联保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指导、监督、记录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全县共组建联保小组58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工作。为了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管理轨道,2001年8月,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出台了《和县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服料的管理规定》、《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几年来先后四次召开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动员大会,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2003年5月,我县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决定》。通过强化行政推动,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知识竞赛、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宣传手册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全县65万人口对无公害蔬菜的知晓率达80%以上。县举办了多次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主任、农技员、种菜大户参加的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现都已成为各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骨干。2004年县级农技干部直接进村入户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45场次,直接受训人数9000多人次,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31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42000余份,基地农户培训到户率已达100%。人均累计培训时间超过48小时,户均有一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三是大力整治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基地生产条件。各生产基地在生产中,积极采取开挖田头窖,实行秸秆发酵还田,对废弃物集中存放、统一处理等办法,减少人为污染,同时各地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水系,清洁田园,极大地改善了产地农业生态环境。2002年,全县蔬菜生产区域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为了强化对蔬菜生产投入物的管理,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

药管理的通告》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肥料的管理规定》,禁止在县域内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未经登记的劣质肥料、劣质农药。县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县各经销点进行清理,并与县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不定期检查。目前和县市场违禁农药、化肥基本上已销声匿迹。四是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在遵循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尚未出台的一些蔬菜品种结合我县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15个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并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批准,正式作为县级地方标准公布实施,从而使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更趋完善,更具法律效力。质量检测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皖江大市场、历阳、姥桥、雍镇等重点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先后建立起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定期进行蔬菜质量检测。2004年,全县共抽检蔬菜样品4500余份,抽检合格率达97.7%。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筹建县级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构建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网。五是加强品牌培育和产品认证,促进无公害产品销售。品牌是产品的市场通行证,和县自创建工作开始就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先后注册了“和州绿”、“皖江”、“皖蔬”等无公害商标。为提升和县无公害蔬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去年县政府对几大蔬菜品牌进行了整合,统一打造“皖江”品牌,并加以严格管理,同时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四、首届“蔬博会”奏响新乐章

2004年4月18日和19日两天,我县成功举办了安徽和县首届蔬菜博览会。博览会两天时间里八方宾朋齐聚和州,各地农民涌向会场。精心设置的精品展和“三新”推介展,既展示了和县蔬菜的种植水平,又推介了蔬菜领域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真正唱出了一台蔬菜大戏。此次盛会举办,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县蔬菜知名度,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热情,为我县实现三年规划,实现蔬菜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和县农委蔬菜办公室

二○○五年八月二十日

附:无纺布17000元/吨;大棚膜14800元/吨;发酵鸡粪750元/吨;滴灌带0.38元/米.欢迎惠顾!

第二篇:马鞍山蔬菜产业发展简介

马鞍山蔬菜种植简介

城关镇马鞍山村地处县城以南2公里的岷江南岸,全村辖两个合作社(其中:一社地处川坝地带,二社地处半山地带)135户633人,全村耕地面积815亩(其中:一社500亩,二社315亩),人均耕地1.3亩。境内平均海拔1460米,年均气温9.5℃左右,平均无霜期190天,年均降水量580毫米,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

该村自1993年部分农户开始种植蔬菜,发展到现在的每家每户都种植蔬菜。一社地处川坝,借距县城近的优势,种植的蔬菜种类多、面积大,有耕地500亩,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50亩,其中:早熟地膜洋芋250亩,西瓜100亩,辣椒、菜豆、豇豆、西葫芦等100亩,2009年镇上积极筹资10万元,搭建蔬菜拱棚36座,其中集中建棚20座,建成蔬菜新品种示范园,为全村乃至全镇发展蔬菜起示范带头作用。经过多年实践,群众在种植过程中摸索出了多种种植模式,主要以早熟洋芋、西瓜为主,间作套种萝卜、莴苣、大白菜、小白菜、白葱、菜豆、辣椒、西葫芦等。有9户农户多年来一直发展拱棚韭菜,收入可观。该村还利用地理、气候等优越条件,种植香椿树,户均达300株,每年香椿收入达3000元左右。该村一社82户农户全部由蔬菜种植面积,蔬菜种植面积最多农户的达14亩。该社2009年仅蔬菜一项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农户10户,收入3-5万元的农户26户,2-3万元的23户,1-2万元的15户,0.5-1万元的8户,全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5000元,蔬菜已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主导产业,同时也丰富了县城及周边群众的菜篮子。

第三篇:XX乡蔬菜产业发展简介

XX乡蔬菜产业发展简介

我乡位于XX高寒山区门户之地,海拔1200-1500米,辖5个村38个组1390户,农业人口5363人。过去农民以种植玉米为主,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人均粮食300公斤,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贫困乡镇。为改变这种贫困面貌,区委区政府通过不断探索,变劣势为优势,依托XX山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发展高山露地绿色蔬菜之路。2011年,全乡实现人均纯收入达4238元,其中人均蔬菜产业收入达2000元以上。

我乡自1998年通过引导部分农户开始试种蔬菜,2002年逐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建立了蔬菜协会,负责蔬菜种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新品种的大力推广,全乡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1.8万亩(越冬蔬菜种植面积达7500亩),品种达12个,其中5个主导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实现蔬菜产量5.4万吨,产值2000余万元。2012年,全乡共规划种植高山露地蔬菜2.1万亩,其中核心示范片6500亩(共涉及XX、李家和工农3个村14个组),规划种植越冬蔬菜8000余亩。较去年相比,种植面积是增长17%,核心示范片增长225%。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使全乡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更好的为种菜农户服务,2007年10月注册成立了XX区XX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成功注册“XX”商标,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开通蔬菜种植和营销网站,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范围由XX1个乡扩展到XX片区8个乡镇。在订单蔬菜上,该合作社与成都、南充、西安等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在XX、XX、XX、XX等开设XX山蔬菜专销窗口,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外50多个大中城市;2009年2月,XX蔬菜专业合作社被XX省农业厅授予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成为XX区首家获此殊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我乡成功引进了以加工脱水蔬菜为主的龙头企业—XX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行订单农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市场”模式,农户根据XX公司需求的品种进行技术标准种植,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使XX山蔬菜产业实现了有基地、有龙头、有市场。力争把“XX山”牌蔬菜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蔬菜品牌。

第四篇: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黄岩区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模板)食品营养与检测10-1班

蔡健

学号20102345 摘要:本文从黄岩区蔬菜生产现状出发,针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无公害蔬菜生产问题、品牌意识不强、生产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等措施。

关键词:蔬菜;现状;问题;对策

黄岩区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润湿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6.8℃,极端最高38.1℃,无霜期259天,年平均降雨量1675.8毫米,日照1955小时。土壤pH值6-8。境内江河溪流纵横,第一大川永宁江干流全长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91亿立方米[1]。全区地貌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黄岩独特的自然条件,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温、光、气、热、水资源。目前黄岩的主要蔬菜有:茭白、番茄、红茄、红莳药、富山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等。黄岩区蔬菜生产概况

1.1 蔬菜生产现状

首先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黄岩区近年来紧紧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田作物渐减,与1999年相比,粮食物作减少了23.08万亩,而蔬菜瓜果增加了9.84万亩。2003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产量21.76万吨,实现产值2.56亿元,蔬菜产值已占到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4.6%,成为黄岩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以上三项指标平均每年分别以28%、29%、35%的速度递增,但是近几年增长幅度呈逐步下降趋势。在“树名牌、创特色、扬优势”的指导思想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蔬菜内部结构,发展设施型蔬菜,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在国内蔬菜市场基本饱和,竞争剧烈的不利形势下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茭白为主导的高效蔬菜生产体系。

其次,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到2007年止,全区有区级常年蔬菜基地18个,面积3600亩。近年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当地各种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化特色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如新前、头陀茭白基地,院桥大棚番茄基地,宁溪红茄基地,高桥黄瓜基地,沙埠芋艿基地,秀岭莳药基地,北洋前蒋白萝卜基地,南城药山小青菜基地 1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等等。并陆续注册了一批优质蔬菜品牌,如“剑山”牌茭白、“沙埠”牌芋艿、“富顶”牌高山蔬菜等。区蔬菜办还相继制订了《黄岩双季茭白》、《沙埠早乌芋》、《双季茭白无公害生产》等系列黄岩区地方标准和《黄岩双季茭白安全生产模式图》、《黄岩红茄安全生产模式图》,并在各生产基地进行认真组织实施。1.2 主要蔬菜品种及销售状况 1.2.1 茭白

黄岩双季茭具有上市早、产量高、品质优、农药残留低、适种范围广的优势,已成为全区农业的一大支柱产品,在黄岩头陀镇建有双季茭白基地。2007年,6万亩茭白总产量达7.95万吨,总产值1.89亿元,黄岩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和双季茭白生产基地,全区茭白有95%以上采用棚膜覆盖栽培。双季茭95%以上销往外地市场,产品跨长江、过黄河、遍布华东、华中、华北十多年省市,在江、浙、沪几个主要蔬菜批发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1.2.2 二茄(番茄、红茄)等特色产品

除茭白以外,大棚番茄与大棚红茄生产水平高,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近几年发展速度快,“二茄”已逐渐成为蔬菜产业的另一主导产品,目前黄岩区是全省最大的大棚番茄越冬栽培基地。大棚番茄主要分布在以浦口杨、浦口西、繁荣、高洋等村为中心的院桥镇,全区面积8000多亩,总产量3.24万吨,产值5200多万元。产品95%以上销往常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市场[2]。特别是近两年无限生长硬果型优质番茄新品种的推广,为番茄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黄岩区大棚番茄被列为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红茄是黄岩区域第三大宗以销外地市场为主的蔬菜,全区面积3500多亩,主要分布在宁溪前洋、北洋前蒋、北城新宅等地。近年来,上郑、富山等高山红茄发展势头也较猛,全区年总产量超万吨,60%以上产品销往温州、义乌、东阳、杭州等地市场。

黄岩区的其它特色蔬菜品种也较多,如胜利黄瓜、沙埠芋头、前蒋菜头、井头莳药、药山韭、羽山葱、平田紫莳药、富山高山菜头等。这些蔬菜地方特色强,产品质量优,在消费者心中都有较好的声誉,在这几年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这些特色蔬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2.3 西部山区高山无公害蔬菜

高山蔬菜种植环境污染少,是无公害蔬菜的重要补充,高山土地资源丰富,发展高山蔬菜,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种植高山蔬菜0.95万亩,西部山区种植的高山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蔬菜,除自产自食外,共有商品菜5000多亩,主要种植茭白、红茄、白萝卜、紫莳药、辣椒、四季豆等。其中茭白,紫莳药、白萝卜、红茄具有较强的高山地方特色,并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

2、黄岩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区蔬菜产业中还没有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产业化所要求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基地与大批发市场之间也没有建立产销联接的互通关系,生产者和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同业自律意识较差。近年成立的各专业合作社也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蔬菜流通中批零差价较大,“两头(生产者、消费者)哭、中间(中间商)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果形成了“种菜不如卖菜”的怪现象。自产自销农户因市场摊点少而出现卖菜难的现象也比较突出[3]。2.2 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任务仍很艰巨

从蔬菜生产产地的大环境来看。近年来,蔬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郊区。而对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很少监测、控制,大量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农药和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污染物有的具有刺激性、恶臭,有的还具有较大毒性,它们最后落到植株、土壤上,有的落在水体中,以各种形式使蔬菜受到严重污染,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地下降。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中地膜、塑料大棚的广泛使用,以及生活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废弃物的增多,塑料已成为新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我国传统农业有利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的习惯,污灌在城郊和工矿区附近更为普遍,带来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及重金属盐等有毒物质,甚至含有医院污水中的病毒、大肠杆菌、寄生虫等。黄岩素称“化工王国”,特别是在江口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化工厂,大量的污水排入永宁江,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蔬菜生产十分不利。

从生产者来看,菜农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薄弱,有些菜农根本不管有无病虫害,而是每周喷一次杀虫药或杀菌药,蔬菜产量提高了,但是菜中农药和化肥的残留量也提高了,降低了蔬菜质量。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有些地方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黄岩区曾对16种蔬菜进行抽查,硝酸盐检出率为100%,超标率达87%。2.3 品牌意识意识不强,产品包装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蔬菜大部分是初级产品,没有经过处理和包装。随着生活水平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的提高,人们在购买蔬菜时不仅要考虑到蔬菜的质量,还要考虑到包装的新颖和美感。面对WTO的挑战,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蔬菜生产、流通、采后处理、包装等标准,并严格执行,从而做到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有信誉,以实现树形象、创品牌,扩大外销市场的目的。2.4 设施相对落后,抗灾害能力弱

虽然近年来区级蔬菜基地的建设力度比较大,但由于蔬菜基地的投入要求较高,区级新建蔬菜基地每亩500元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4]。同温岭等周遍县市相比,政府投入和农民自身投入都远远不如他们。老蔬菜基地多数因年久失修,基地外蔬菜产区的设施则更为落后,抗灾能力更弱,特别是每年台风季节,蔬菜生产损失大,价格波动大,同时设施的落后还影响到其它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目前黄岩区没有收取蔬菜基地征用的菜田建设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投放与新技术的推广。黄岩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科技化”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着力建成和完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固高效的蔬菜生产基地。对现有蔬菜基地的设施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不断提高蔬菜基地设施的水平,逐步建成一批生产能力强、档次高、抗灾能力强的标准化蔬菜基地;同时,要加强对已建成的蔬菜基地的监管,按时足额收取菜田建设费。通过基地建设,实行集中布局,连片种植,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保持蔬菜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外延的适度扩张。3.2 加强基地建设,选择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

对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有无大环境污染问题,要求附近无污染的工矿企业,其灌溉水源地、地下水或河流上游无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菜地不含有天然有毒物质,使基地所处的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低于国家允许标准。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鼓励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户进基地去种植蔬菜,同时政府应做好生产基地附近污染企业的搬迁工作,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规范化建设,保证生产环境合格,从而为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提供基础保证。黄岩西部是丘陵山地,很少受到“三废”的污染,土壤、水质、和大气都具有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3.3 合理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每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黄岩区一般要遇到35度以上高温、干旱或台风、暴雨天气,喜温和喜凉蔬菜陆地栽培较为困难,从而导致蔬菜产量骤减,俗称“伏缺”。因此,利用山区夏季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是缓解蔬菜“伏缺”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例如,西部的富山乡为纯山区,山场广阔,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山林面积6.6万亩,千米以上的高山有南正顶,大岙尖、仰天湖和望海岗等,发展高山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高山蔬菜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旺驱淡、填空补缺”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依据本山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实行区域化布局。要改变目前高山蔬菜生产过于分散的格局,适度扩大经营规模,集中连片,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3.4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传统种菜向科技种菜转化,提高菜田的产出率,在品种和品质上求新、求奇、求特、求质、求效,促进蔬菜品质提高。建好蔬菜科技示范园,使之真正成为我区蔬菜的窗口和菜农学习的样板。着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以丰富市场供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积极开展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兴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蔬菜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健全蔬菜技术推广网络,搞好培训、指导、咨询等工作,培养造就一批蔬菜生产科技能手,提高菜农整体素质。3.5 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进一步提高菜农的品牌意识

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造就一批能够拉动生产、加工,与农民分享利益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蔬菜生产产业化。重点是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出口蔬菜、高山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增加名特优新蔬菜品种生产,发展净菜加工,开发蔬菜脱水、速冻、保鲜等加工产品[5]。蔬菜既然是一种商品,就应该注册商标。应该在商品包装上实行标签制:注明品名、品种、产地、数量、等级、以及包装员等,以确保产品质量、数量,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便于选购,便于质量查询。要增加名牌意识,发挥名牌带动战略,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名牌优势、出口优势,有了这种优势,就有了经营国际化蔬菜市场的基础,就能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1]陈可可.黄岩茭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长江蔬菜.2006,(2):1-3 [2]罗邦初,李挺.种植结构调整中的黄岩蔬菜.浙江现代农业.2000,(6):26-28 [3]陈可可.黄岩番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长江蔬菜.2007,(9):1-3 [4]黄岩区蔬菜办公室.黄岩蔬菜产业分析评价.

http://www.xiexiebang.com/ [3]2010年公务员 申论命题热点写作[4]百度文库 [5]食品添加剂网

第五篇:蔬菜批发市场简介

蔬菜批发市场简介(部分)

沈阳蔬菜中心批发市场

隶属于沈阳市蔬菜果品总公司的沈阳蔬菜中心批发市场(俗称十二线)地处市中心,占地八万平方米。市场内有三百延长米的双轨铁路专用线,四千三百平方米的站台保温库,四千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大棚和二万平方米的露天经营场地,1500吨的低温库和500吨的恒温库。年蔬菜经营量达三十万吨,占沈阳市蔬菜经营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定点鲜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以绿色精品菜生产基地为依托,采用现代化加工设备,年加工配送各种散、净菜四千吨,方便快捷的精品盒菜十万余盒。干菜、调味品、色拉油、豆油及优质面粉的经营具有相当规模。另有一万七千平方米的大型超级市场正在建设中,预计十月份正式营业。

沈阳南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南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于1986年,十余年的培育、发展使南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不仅成为沈城的“菜篮子”,而且成为东北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全国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市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并配有110、116两条铁路专用线,另配有1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地。目前,市场又新建了3200平方米的封闭式交易大厅,2000平方米的库房,和3200平方米的大棚。该市场全天24小时昼夜经营,市场上市成交量达5亿公斤,成交额超10亿元。

辽中县大民屯蔬菜批发市场

大民屯蔬菜批发市场于2006年10月1日开始营业,市场总占地25万平方米,办公楼2520平方米;交易大厅25000平方米;经纪人用房3050平方米;交易场区40000平方米。

大兰坨蔬菜批发市场

大兰坨蔬菜批发市场位于大兰坨村北,沈环线东侧,北邻出海通道,占地20亩,交通优势明显。虽然市场基础设施简易,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菜农同菜商们的交易。外地收购蔬菜车辆达60多辆,当地菜农运菜的人力三轮车、动力三轮车、摩托车每天多达200多台。每天早晨5时至8时这段交易时间,日交易量达20万斤,成交额达25万多元。

下载和县蔬菜产业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县蔬菜产业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蔬菜学简介

    蔬菜学简介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蔬菜学”是“园艺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本学科是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研究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蔬菜种质资......

    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一、寿光市概况山东省寿光市是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是胡锦涛总书记先进性教育联系点,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中央推出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人民政府 (2011年4月日)各位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政协的关心指导下,我县蔬 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培育出如香菇、芹芽、设施蔬菜、莲藕......

    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长的重要食品。发展蔬菜产业对满足市场需求,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以及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

    村级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xx村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 为推进蔬菜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制定xx村蔬菜产业2012—2015年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 2010--201......

    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坝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蔬菜成为**等坝上几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实施"优种优法、规模生产、市......

    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意义

    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意义 蔬菜产业已经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发展成为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保供、增收、促就业的地位日益突出。......

    梨树县绿色棚膜蔬菜产业园区简介(最终版)

    梨树县绿色棚膜蔬菜产业园区简介 梨树县绿色蔬菜产业园区位于梨树县梨树镇八里村,由梨树县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建设,总投资1323万元,整个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00亩,棚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