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茶叶发展对策与建议
××县是全国乌龙茶的主要生产县之一,主产的铁观音、佛手、水仙均是乌龙茶的极品,产品畅销国内外,曾为国家出口创汇和繁荣地方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各色饮料对茶叶市场的冲击,以及我县自身对茶叶销售市场重视不够,总体售价偏低,经济效益差,以致许多茶园管理粗放,甚至抛荒,或是改种,出现毁一业建一业倾向,茶叶生产一度处于历史低潮。但是,我县茶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广大的消费群体支持,只要各界多加重视,共同出谋献策,加强宣传引导,增加科技投入,扩大产品开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我县茶业的再度兴起,重展昔日雄风,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使永春茶业生产持续发展,并且成为我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亮点。
一、茶叶生产现状永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业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发展,在充分发挥各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时期的茶叶生产方针,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促进我县的茶叶生产,取得了瞩目的成效。㈠生产规模目前全县茶园面积 54898 亩,种植品种 10 多个,以铁观音、佛手、水仙为三大当家品种,占总面积的 89.02%,品种百分之百达到良种化。投产面积 48612 亩,占总面积的 88.55%,年产毛茶 3262.44 吨,并且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1500 多家,精制加工厂 42 家,是全国、全省三大乌龙茶主产县之一。佛手茶的栽培面积、产量更是全国第一。㈡年产值与税收全县茶叶总产值 5000 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 3.45% ;年创税利 500 多万元,其中农业特产税 70 多万元,产品xx 70 多万元。㈢出口创汇我县茶叶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 1600 吨,年创汇 2600 多万元。㈣争创名牌我县自水仙茶 1987 年获商业部部优产品,佛手茶 1989 年获农业部部优产品,1994 年获得福建省名茶称号之后,1995 年双双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期间共获全国和省十多项荣誉。佛手和水仙、铁观音又分别于 1997 年和 2001 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㈤名优新品种引进全县现有铁观音茶园 21908 亩,占总面积的 39.97%,年产量 1230.76 吨,占总产量的 37.73% ;佛手茶园 14472 亩,占总面积的 26.36%,年产量 564.96 吨,占总产量的 17.32% ;水仙茶园 12492 亩,占总面积的 22.76%,年产量 556.42 吨,占总产量的 17.06%。近年来,又积极引进科旦、白芽奇兰、丹桂、金观音、黄观音、凤凰单枞、八仙、紫龙袍、青倩翠玉、金星 12 号、杏仁等名优新品种,进行优化、调整茶叶品种结构。㈥无公害茶叶生产情况近年来,生产无公害茶叶是发展茶叶生产的主攻方向,因而也得到我县的重视,于 2000 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1500 亩,年产量 115 吨。还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1 万多亩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年产量 1000 吨左右。
二、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㈠争创茶叶名牌积极有余,利用名牌产生效益不足,总体茶价偏低我县茶业主管部门多,缺乏协调,各行其事,各部门对争创名牌积极有余,而对利用名牌产生效益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形成我县茶叶销售至今仍以出口为主,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出口茶叶质量多为中低档,因此售价不高。更因茶叶出口集中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受金融**影响较大,不利提高售价。而近年国内市场名茶售价高、效益好,我们对此却视而不问,不能及时把握商机,利用现有名牌产品拓展国内的高档消费市场,以致茶叶名牌多多,有名无效益,茶价上不去,总体价格偏低。㈡茶园管理粗放、单产低,生产成本稳中有升,经济效益不高由于茶价低,成本较高,利润微薄,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以致掠夺经营,茶园管理粗放,只采不管,或是只采不养。全县正常管理、正常生产的茶园不足一半,而且出现抛荒茶园 2000 多亩、8000 亩茶园改种或套种其它作物。有的茶园一年只采春、秋两季,有的茶园只采不养,有的低产园没有得到及时改造,以致产量不高,全县平均亩产仅 67.11 公斤,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于全省平均单产。同时,农药、肥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升,加上制茶设备陈旧、老化,生产效率下降,致使生产成本稳中有升,茶叶生产效益不高。㈢茶叶粗采滥制,优质茶少,总体质量不高不稳由于采茶实行计量工资,采工为了自身利益,没有按采茶标准和要求而粗采滥采,以致茶青质量大大降低,更由于总体茶价低,制茶者为了获取较高利润,采取增加日产量或是不按工艺程序进行,偷工减料,难于制出好茶,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形成恶性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㈣茶农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制茶技术与创新我县现有茶园中,集体所有茶园 12422 亩,占总面积的 22.63%。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有的被分到户,有的投标承包,至今已没有一株茶树是集体管理的,这样,形成了许多管茶的人缺乏制茶技术,而有制茶技术的人没茶管,正所谓懂契没田做,加上许多茶农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制茶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而且农村信息不灵,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难于把握市场脉膊,无法根据市场要求和价格变化进行生产,造成产销脱节,流通无序,大大降低市场竞争能力。㈤茶叶企业规模小,缺少行业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县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1500 多家,精制加工厂 42 家,目前只有外贸茶厂、北硿茶厂和莉芳茶厂三家企业有一定规模,但设备陈旧、老化,综合实力不强,而且是纯精制加工,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优势不明显,不能形成行业龙头,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同步发展。㈥产品缺乏深度加工,科技含量不高,附加产值低由于茶叶初制加工目前仍是半手工半机械制作,目前,全县仅有采茶机 30 多台,修剪机 10 多台,机采、机剪面积只占总面积的不到 20%。茶叶深度加工更是空白,在整个茶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管理上,科技含量都不高,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谈不上科技兴茶。
三、今后茶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及对策㈠明确一个指导
思想今后我县茶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以质量为重点,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扩大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内部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促进我县茶业的可持续发展。㈡转变两个观念1.转变思想观念。茶业的发展,不能再以扩大面积和增加产量为标准,而要以提高效益和满足市场需求来衡量,从重视产量转向重视质量,从重视生产转向生产和流通并举,从重视产值转向重视效益,做到稳定产量和面积,提高质量和效益,逐步从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转变服务观念。从政府办产业转向社会力量办产业,政府引导和全社会力量推动相结合。政府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信息服务,引导茶农走进市场,架起产销之间的桥梁,并注重扶持重点企业或大户,以龙头带动产业的共同发展,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㈢抓好三个环节1.抓好生产环节。第一,茶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先,走科技兴茶之路。政府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永春佛手茶标准综合体》、《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范》、《茶叶安全卫生知识》以及茶叶生产技术等推广手册分发到每一茶户。同时,加大科技宣传和培训力度,采取县办培训到乡(镇)村农技人员和专业大户,乡(镇)办培训到每一茶叶生产加工户的措施,进行科技宣传和培训,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茶叶平衡施肥技术、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科学种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第二,稳定面积,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巩固和提高现有茶园单位面积产量,走丰产优质高效之路。第三,确实抓好茶叶降低农药残留工作,在确保茶叶卫生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第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好区域布局,根据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商品茶基地。内半县的一都、横口、下洋、坑仔口、玉斗、锦斗、苏坑等乡镇及外半县海拔 500 米以上的高山区,气温相对较低,适于铁观音种植和加工,在稳定佛手、水仙前提下,可相对集中发展高价高效的铁观音系列品种,积极引进金观音、黄观音等;外半县的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吾峰、桃城、东平、东关、湖洋等乡镇,海拔 500 米以下的中低山区,气温相对较高,发展铁观音较为不利,应着重在巩固提高现有佛手、水仙品种的基础上,引进和发展高香型名优早新品种,如:科旦、白芽奇兰、丹桂等,以改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为名茶新品开发打好基础。2.抓好加工环节。第一,在今后3~5年内,县、乡(镇)政府要通过聘请专家举办讲座和引进茶叶制作加工能人,加强制茶技术培训,举办制茶技术大赛,改进和提高茶农的制茶技艺,重视鲜叶采摘质量,严格工艺流程要求,增加优质精品茶的生产和提高茶叶总体质量。第二,积极引用先进适用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如空调做青设备和包揉机、采茶机、修剪机等,提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空调做青设备可以改变看天做青,摆脱不良气候的制约,提高夏暑茶产量和质量,包揉机等机械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第三,严格执行茶叶质量标准,禁止混等混级和掺杂掺假,真正做到优茶优价,确保名牌产品质量,以名牌促进销路,以销路促进生产,走入良性循环轨道。第四,加强茶叶加工企业环境净化,防止和避免二道污染,确保茶叶卫生质量。第五,深化茶类和加工产品的开发,如引进台资企业生产的台湾乌龙茶,或是绿茶和花茶,以及速溶乌龙茶、人参茶、健胃茶、茶酒、茶水雪碧等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和茶保健品,使茶叶产品不断趋向多元化,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需要,多渠道拓展市场。特别是佛手、水仙茶叶内锌和黄酮类含量较高,锌是人体必须且较缺乏的微量元素,黄酮类物质又是一种有效的防癌、抗癌物,很适于开发保健茶类,应加强研究、开发和利用,走出永春自己的特色之路。3.抓好流通环节。一是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集中统一对外,同时,试行市场指导价,避免内部压等压价,做到保质保量保价,自身提高价值。二是充分利用华侨多、分布广的优势,加强宣传,扩大世界影响,巩固和增加出口贸易量。三是鼓励和引导茶农走向市场,鼓励一批内联、外引的茶叶购销企业或大户创建各自的品牌,并支持他们到各地设立专卖店和销售窗口,以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形成点面结合的销售网络,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四是在降低农残,扩大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确保茶叶品质和茶叶卫生质量,在巩固现有外销渠道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转向拓展国内精品市场,并且积极开拓欧美的茶叶销售市场。五是结合我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开辟茶文化旅游。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内建设茶树观光品种园,即可观赏,又可品尝,又能扩大宣传影响。㈣落实四项措施1.加强宣传和领导,增加投入。一是政府要有意识地组织茶叶主产乡镇和企业或大户,集中力量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名牌产品良好的产销环境,鼓励和扶持企业或大户到全国各主要消费市场建立销售窗口。二是今后县、乡(镇)及各部门的赠送礼品一律用永春佛手或永春水仙茶叶。三是在市、县电视台进行广告。四是必要时可到主要消费城市举办新闻发布会和茶王赛,促进高档茶消费。五是县、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转变观念,制定优惠政策或措施,切实加强对发展茶业的领导作用,加大发展效益茶业的投资,建立政府投入为启动、农民和农村组织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资新机制。2.扶持专业大户,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行业发展。茶业要新发展,政府要重视引导内部结构调整,扶持专业大户和企业,有规模地开发茶叶基地,创办营销市场,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降低市场风险系
第二篇:县茶叶发展对策与建议
县茶叶发展对策与建议
是全国乌龙茶的主要生产县之一,主产的铁观音、佛手、水仙均是乌龙茶的极品,产品畅销国内外,曾为国家出口创汇和繁荣地方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各色饮料对茶叶市场的冲击,以及我县自身对茶叶销售市场重视不够,总体售价偏低,经济效益差,以致许多茶园管理粗放,甚至抛荒,或是改种,出现毁一业建
一业倾向,茶叶生产一度处于历史低潮。但是,我县茶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广大的消费群体支持,只要各界多加重视,共同出谋献策,加强宣传引导,增加科技投入,扩大产品开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我县茶业的再度兴起,重展昔日雄风,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使永春茶业生产持续发展,并且成为我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亮点。
一、茶叶生产现状
永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业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发展,在充分发挥各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时期的茶叶生产方针,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促进我县的茶叶生产,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㈠生产规模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54898亩,种植品种10多个,以铁观音、佛手、水仙为三大当家品种,占总面积的89.02,品种百分之百达到良种化。投产面积48612亩,占总面积的88.55,年产毛茶3262.44吨,并且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1500多家,精制加工厂42家,是全国、全省三大乌龙茶主产县之一。佛手茶的栽培面积、产量更是全国第一。
㈡年产值与税收
全县茶叶总产值50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45;年创税利500多万元,其中农业特产税70多万元,产品增值税70多万元。
㈢出口创汇
我县茶叶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1600吨,年创汇2600多万元。
㈣争创名牌
我县自水仙茶1987年获商业部部优产品,佛手茶1989年获农业部部优产品,1994年获得福建省名茶称号之后,1995年双双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期间共获全国和省十多项荣誉。佛手和水仙、铁观音又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㈤名优新品种引进
全县现有铁观音茶园21908亩,占总面积的39.97,年产量1230.76吨,占总产量的37.73;佛手茶园14472亩,占总面积的26.36,年产量564.96吨,占总产量的17.32;水仙茶园12492亩,占总面积的22.76,年产量556.42吨,占总产量的17.06。近年来,又积极引进科旦、白芽奇兰、丹桂、金观音、黄观音、凤凰单枞、八仙、紫龙袍、青倩翠玉、金星12号、杏仁等名优新品种,进行优化、调整茶叶品种结构。
㈥无公害茶叶生产情况
近年来,生产无公害茶叶是发展茶叶生产的主攻方向,因而也得到我县的重视,于2000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1500亩,年产量115吨。还在全县范围内推广1万多亩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年产量1000吨左右。
二、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争创茶叶名牌积极有余,利用名牌产生效益不足,总体茶价偏低
我县茶业主管部门多,缺乏协调,各行其事,各部门对争创名牌积极有余,而对利用名牌产生效益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形成我县茶叶销售至今仍以出口为主,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出口茶叶质量多为中低档,因此售价不高。更因茶叶出口集中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受金融**影响较大,不利提高售价。而近年国内市场名茶售价高、效益好,我们对此却视而不问,不能及时把握商机,利用现有名牌产品拓展国内的高档消费市场,以致茶叶名牌多多,有名无效益,茶价上不去,总体价格偏低。
㈡茶园管理粗放、单产低,生产成本稳中有升,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茶价低,成本较高,利润微薄,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以致掠夺经营,茶园管理粗放,只采不管,或是只采不养。全县正常管理、正常生产的茶园不足一半,而且出现抛荒茶园2000多亩、8000亩茶园改种或套种其它作物。有的茶园一年只采春、秋两季,有的茶园只采不养,有的低产园没有得到及时改造,以致产量不高,全县平均亩产仅67.11公斤,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于全省平均单产。同时,农药、肥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升,加上制茶设备陈旧、老化,生产效率下降,致使生产成本稳中有升,茶叶生产效益不高。
㈢茶叶粗采滥制,优质茶少,总体质量不高不稳
由于采茶实行计量工资,采工为了自身利益,没有按采茶标准和要求而粗采滥采,以致茶青质量大大降低,更由于总体茶价低,制茶者为了获取较高利润,采取增加日产量或是不按工艺程
序进行,偷工减料,难于制出好茶,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形成恶性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
㈣茶农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制茶技术与创新
我县现有茶园中,集体所有茶园12422亩,占总面积的22.63。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有的被分到户,有的投标承包,至今已没有一株茶树是集体管理的,这样,形成了许多管茶的人缺乏制茶技术,而有
制茶技术的人没茶管,正所谓“懂契没田做”,加上许多茶农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制茶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而且农村信息不灵,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难于把握市场脉膊,无法根据市场要求和价格变化进行生产,造成产销脱节,流通无序,大大降低市场竞争能力。
㈤茶叶企业规模小,缺少行业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
虽然我县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1500多家,精制加工厂42家,目前只有外贸茶厂、北硿茶厂和莉芳茶厂三家企业有一定规模,但设备陈旧、老化,综合实力不强,而且是纯精制加工,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优势不明显,不能形成行业龙头,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同步发展。
㈥产品缺乏深度加工,科技含量不高,附加产值低
由于茶叶初制加工目前仍是半手工半机械制作,目前,全县仅有采茶机30多台,修剪机10多台,机采、机剪面积只占总面积的不到20。茶叶深度加工更是空白,在整个茶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管理上,科技含量都不高,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谈不上科技兴茶。
三、今后茶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及对策
㈠明确一个指导思想
今后我县茶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以质量为重点,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扩大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内部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促进我县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㈡转变两个观念
1.转变思想观念。茶业的发展,不能再以扩大面积和增加产量为标准,而要以提高效益和满足市场需求来衡量,从重视产量转向重视质量,从重视生产转向生产和流通并举,从重视产值转向重视效益,做到稳定产量和面积,提高质量和效益,逐步从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转变服务观念。从政府办产业转向社会力量办产业,政府引导和全社会力量推动相结合。政府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信息服务,引导茶农走进市场,架起产销之间的桥梁,并注重扶持重点企业或大户,以龙头带动产业的共同发展,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
㈢抓好三个环节
1.抓好生产环节。
第一,茶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先,走科技兴茶之路。政府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永春佛手茶标准综合体》、《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范》、《茶叶安全卫生知识》以及茶叶生产技术等推广手册分发到每一茶户。同时,加大科技宣传和培训力度,采取县办培训到乡(镇)村农技人员和专业大户,乡(镇)办培训到每一茶叶生产加工户的措施,进行科技宣传和培训,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茶叶平衡施肥技术、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科学种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
第二,稳定面积,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巩固和提高现有茶园单位面积产量,走丰产优质高效之路。
第三,确实抓好茶叶降低农药残留工作,在确保茶叶卫生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好区域布局,根据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商品茶基地。内半县的一都、横口、下洋、坑仔口、玉斗、锦斗、苏坑等乡镇及外半县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区,气温相对较低,适于铁观音种植和加工,在稳定佛手、水仙前提下,可相对集中发展高价高效的铁观音系列品种,积极引进金观音、黄观音等;外半县的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吾峰、桃城、东平、东关、湖洋等乡镇,海拔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气温相对较高,发展铁观音较为不利,应着重在巩固提高现有佛手、水仙品种的基础上,引进和发展高香型名优早新品种,如:科旦、白芽奇兰、丹桂等,以改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为名茶新品开发打好基础。
2.抓好加工环节。
第一,在今后3~5年内,县、乡(镇)政府要通过聘请专家举办讲座和引进茶叶制作加工能人,加强制茶技术培训,举办制茶技术大赛,改进和提高茶农的制茶技艺,重视鲜叶采摘质量,严格工艺流程要求,增加优质精品茶的生产和提高茶叶总体质量。
第二,积极引用先进适用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如空调“做青”设备和包揉机、采茶机、修剪机等,提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空调“做青”设备可以改变“看天做青”,摆脱不良气候的制约,提高夏暑茶产量和质量,包揉机等机械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
第三,严格执行茶叶质量标准,禁止混等混级和掺杂掺假,真正做到优茶优价,确保名牌产品质量,以名牌促进销路,以销路促进生产,走入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加强茶叶加工企业环境净化,防止和避免二道污染,确保茶叶卫生质量。
第五,深化茶类和加工产品的开发,如引进台资企业生产的台湾乌龙茶,或是绿茶和花茶,以及速溶乌龙茶、人参茶、健胃茶、茶酒、茶水雪碧等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和茶保健品,使茶叶产品不断趋向多元化,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需要,多渠道拓展市场。特别是佛手、水仙茶叶内锌和黄酮类含量较高,锌是人体必须且较缺乏的微量元素,黄酮类物质又是一种有效的防癌、抗癌物,很适于开发保健茶类,应加强研究、开发和利用,走出永春自己的特色之路。
3.抓好流通环节。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集中统一对外,同时,试行市场指导价,避免内部压等压价,做到保质保量保价,自身提高价值。
二是充分利用华侨多、分布广的优势,加强宣传,扩大世界影响,巩固和增加出口贸易量。
三是鼓励和引导茶农走向市场,鼓励一批内联、外引的茶叶购销企业或大户创建各自的品牌,并支持他们到各地设立专卖店和销售窗口,以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形成点面结合的销售网络,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四是在降低农残,扩大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确保茶叶品质和茶叶卫生质量,在巩固现有外销渠道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转向拓展国内精品市场,并且积极开拓欧美的茶叶销售市场。
五是结合我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开辟茶文化旅游。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内建设茶树观光品种园,即可观赏,又可品尝,又能扩大宣传影响。
㈣落实四项措施
1.加强宣传和领导,增加投入。
一是政府要有意识地组织茶叶主产乡镇和企业或大户,集中力量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名牌产品良好的产销环境,鼓励和扶持企业或大户到全国各主要消费市场建立销售窗口。二是今后县、乡(镇)及各部门的赠送礼品一律用永春佛手或永春水仙茶叶。三是在市、县电视台进行广告。四是必要时可到主要消费城市举办新闻发布会和茶王赛,促进高档茶消费。五是县、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转变观念,制定优惠政策或措施,切实加强对发展茶业的领导作用,加大发展效益茶业的投资,建立政府投入为启动、农民和农村组织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资新机制。
2.扶持专业大户,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行业发展。
茶业要新发展,政府要重视引导内部结构调整,扶持专业大户和企业,有规模地开发茶叶基地,创办营销市场,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降低市场风险系数,提高市场竞争力,以龙头带动产、购、销的全面发展。
3.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茶”战略。
一是利用电脑网络及时发布和收集茶叶产销信息,为茶业发展服务。
二是健全县茶叶管理站和茶叶同业公会,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并从财政预算拨出一定经费,以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名优工程、高产高效等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各种技术培训,积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并及时传递给茶农,为茶业发展提供技术保证,提高科技转化率。
三是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垂直联系和科研院校、兄弟省县的横向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技术、销售动态,保持行业领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重视参加各级重大的各种茶事活动,以提高知名度。
4.加速名茶引进,深化产品开发,多渠道、全方位拓展销售市场。
增加茶类和花色品种,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多渠道、全方位开拓销售市场,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系数。因此,必须加强上下左右的联系,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发新名茶,同时开展共同研究茶叶深度加工技术,开发保健茶、茶饮料和茶食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茶叶科技含金量,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第三篇: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现有茶叶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1.4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莓茶1.3万亩,野生面积8000亩、人工栽培5000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州第二。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210吨,产值560万元,其中绿茶110吨,产值260万元;莓茶100吨,产值300万元。产地集中分布在砂坝、塔卧、毛坝、润雅、首车、大坝等10多个乡镇,茶农3万余人,茶叶是靖安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靖安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靖安县地处武陵山中部,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绿茶鲜叶持嫩性强,营养物质丰富,制成的茶叶味醇香浓,有地方特色,自古以来就是出好茶的地方。莓茶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黄铜含量之高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产品品牌优势。靖安县已通过了1.5万亩无公害绿茶产地认定,莓茶已着手有机茶叶的申报。多年的研制和开发,“永农翠”、“猛洞毛尖”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湘茶杯”金奖,“溪洲莓茶”已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州莓茶唯一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
3、产业基础优势。靖安县农民制茶历史悠久,县茶叶研究所是湘西州唯一茶叶研究所,有制茶专业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5人,技术实力雄厚。过来,在名优茶研制和开发上,靖安县一手抓良种基地建设,一手抓名优绿茶研制,先后引进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毫、槠叶齐、福云6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在砂坝镇西洋坪村、大坝乡双凤村分别建成了50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和600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毛坝乡建成了“千亩莓茶基地”。市场开发上,通过溪洲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土家人公司等企业包装上市,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走出了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新路子。
4、文化及旅游资源优势。靖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原始次生林--小溪,国家级文物--溪洲铜柱,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塔卧,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文化及旅游资源为靖安县茶叶闯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靖安县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靖安县在发展茶叶产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茶叶产业规模不大、茶叶品牌不精、市场化程度不高、扶持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总面积不大。靖安县茶叶总面积只有2.7万亩。二是茶叶品牌不精。茶叶生产企业不过十家,茶叶品牌却多达二十多个,形成了一个企业多个品牌、一个产品几个品牌的格局,茶名多、品牌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外宣传和销售不利。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茶叶曾是该县一大主导产业,但当时只重生产、不重市场,茶叶市场化程度低。近年虽有几家企业进行茶叶市场运作,但都因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加之茶叶产品标识、执行标准不全,产品难以进入各地市场销售,茶叶市场占有率很低。四是扶持资金不多。由于靖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少,2007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361万元,对茶叶产业扶持有限,茶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一是领导重视。靖安县是国家扶持贫困县之一,要摆脱贫困,就应发展特色产业。应从茶叶生长环境特殊、茶叶品质好、莓茶野生资源多、茶叶效率高、投资风险小等实际出发,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政策激励。政府出台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在营销管理上,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派遣人员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在营销队伍上,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大中专院校、经销商中吸收一部分人员,壮大茶叶营销队伍,提高茶叶营销专业水平,增加茶叶经济效益。三是加大扶持。靖安县稀有的野生莓茶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保护的品牌,县财政、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四是信贷支持。茶叶产业是一项投资稳、风险小、回报快、效率高的好项目,应加大信贷支持,促进茶叶基地开发、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2、发展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随着市场化建设的深入,茶叶在管理水平、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靖安县茶叶至今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没有一个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做强茶叶产业,应立足茶叶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农户制茶的优良传统,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重点培育一个茶叶龙头企业,政府采取贴息贷款、财政扶持、销售网点建设补助、品牌宣传倾斜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租赁和建立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走出一条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3、整合品牌资源,做大茶叶产业市场。目前,靖安县茶叶品牌较多,绿茶有“永农翠”、“猛洞毛尖”、“猛洞春”、“久香毛尖”、“猛洞春毫”等,莓茶有“溪洲莓茶”、“金顺莓茶”、“山珍莓茶”等,品牌多,厂家多,同一级别的茶叶品名有几个,企业间各自为阵,茶叶市场混乱。因此,发展茶叶产业,应走“一茶一品”的发展路子,统一使用品牌(绿茶一个、莓茶一个),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4、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加快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等形式,让茶叶种植户掌握茶叶
无公害生产、茶园改造、茶业修剪与采摘、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完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搞好茶叶QS执行标准、条码等标识标签的申报,获取茶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按标准生产。
5、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层次。近年来,茶叶企业都十分注重茶文化的推广宣传,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提高茶叶知名度,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产品形象设计、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靖安县名优绿茶产自“中国土家第一村”大坝乡双凤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莓茶产自“红军大战十万坪”的万坪镇,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还有芙蓉镇、天下第一漂、溪洲铜柱等旅游资源为茶叶的发展注入了神秘的文化基因,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要加以挖掘和发挥。
第四篇: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郑小琴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江山市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江山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江山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江山茶叶生产现状
江山市位于我国绿茶主产区浙江省的西南部,史有“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之称,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经济欠发达县。全市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人口57万余,主要产茶乡镇11个。境内群山连绵,云雾缭绕,最高峰为城南部的大龙岗,海拔1500.3米。江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无霜期253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清新,为江山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山茶叶是传统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产于海拔近千米的仙霞山脉,采用清明前后无污染、无病虫害的鲜嫩芽叶为原料,融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绿茶古称“仙霞山茶”,它具有条索挺直透逸、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叶底成朵等品质特征,深受饮茶人青睐。全市现有茶园面积4.2万亩,年产茶2120吨,总产值1.3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45吨,年产值1.15亿元。茶叶加工规模企业25家,其中地市级龙头企业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茶叶基地获“绿色食品”认证5000亩。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大中城市。
江山产茶自然条件优越,制茶工艺独特,所出产茶叶品质优异。1982年商业部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由保安裴家地茶叶精制而成的江山名优茶因为茶芽成朵,色、香、味、型俱佳而荣登第二名,并得美称“绿牡丹”,载入《中国土特产大全》。自1994年以来,分别获:中华杯、中茶杯、中国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国际名茶交易会等几十项金银奖。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代表的江山茶叶在国内茶行业树起了较为响亮的招牌。
二、促进江山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目前,江山茶叶产业依托各种优势,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快速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茶园单产偏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质量提升速度缓慢等。需要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依靠科技力量,依托茶叶协会,扶强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茶产业升级,打造茶叶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发展优势,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依托政策支持,保障茶业发展
充分利用江山市茶叶产区资源丰富的优势,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农民致富为目标,依靠科技力量,全面提升江山茶叶基地、品牌、加工、营销层次;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使江山茶叶逐步发展为品种优良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济最佳化的绿色产品。江山茶叶界除了自身努力外,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茶叶科研投入、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茶农素质的培训、茶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良种繁育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等方面还需要政府政策、财政补贴的大力支持,才能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名茶生产集聚区。
2.依靠科技力量,调整茶园产业结构
要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因地制宜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加快良种化工作进程。要淘汰一些不适应本地的茶树品种,要以“龙井43”、“迎霜”、“浙农117”等国家级、省级良种为主发展新茶园,提纯当地群体种,培育本地良种,尽量提早采摘时间,提高名优茶的产量,确保茶叶生产实现安全、优质、高产、高效。要大力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机制名优茶具有速度快、劳力省、成品外观成形、内质更佳的显著特征,是扩大茶园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取代较落后的手工制茶的有效手段。为提高名优茶的经济效益要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着力推广秋耕深施基肥、合理修剪留养、冬季封园、茶园机械化管理、成品茶冷藏保鲜包装等先进的实用技术。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
以名茶协会为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经济主体,规模农户为联合体,利用江郎山、仙霞关等旅游特色区域优势,利用已经成形的信息技术产业,做好多方面的宣传,积极参加省内外的茶叶博览会,参加有知名度的名优茶评比,重现江山茶叶在茶行业中的声誉,并在上海、江苏、杭州、宁波等绿茶比较适销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抢占市场的能力,积极打开外贸窗口,以提高江山茶叶在国外的知名度。要整合资源、通力合作,排除无序内耗、蛮目竞争,突出当地所产茶叶特点加大宣传力度。
4.增强质量意识、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一个产业在竞争中能否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关键是看该产业在市场竞争能力与市场适应性的强弱,其主要指标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江山茶叶同样也要求有较高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在茶叶协会的引导下,采用统一的地方标准、统一管理细则、统一品牌商标管理、统一合理化设计包装,进行品牌优化整合,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力和名牌效应。有条件的茶农要发展一批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园,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全面推广无公害化生产,加大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认证力度,提高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要进行茶叶加工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引进先进制茶设备,建立标准化加工厂,逐步分批达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规定条件,全面提高江山茶叶的质量。全市要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品牌,其他品牌为辅的产品结构布局,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竞争力的精品名牌。
5.建好专业市场、搞活流通领域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内要以江山农贸市场为轴心完善市场经营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把江山有一定规模的茶农吸引到市场中来,让茶农通过市场来重新定位自己,发现长处,查找不足并不断改善,让茶农更快、更现实的溶入到大市场、大流通领域。在外要通过对市场细分、定位、选择、拓展、组合,建立合适江山茶叶的营销网络,根据茶叶的时令、保健、文化、嗜好等特性,选择茶叶专卖店、茶叶专业店的形式实现品牌连锁经营,建立营销诚信机制,通过批发、直销、代销、经销等多种形式,在产品、包装、客户、管理上做出特色,搞活茶叶流通,提高江山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科学认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抢占外部市场并以茶叶市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6.完善管理体系,促进茶叶发展
发挥江山市茶叶协会行业管理职能,强化协会联系政府、企业和茶农的桥梁作用,以服务为宗旨,打响品牌、开拓市场、发展生产、富裕茶农为目标,理顺江山茶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涉及的各方面关系。强化行业管理,引导企业、茶农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购销经纪人队伍,扩大流通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对内要引导各茶叶经营企业走规模品牌发展之路,要求各成员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讲求实际,促进联合。加大措施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地发展,培育茶叶专业大户,全面提高我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地组织化程度,促进《江山绿牡丹茶地方标准》、《江山绿牡丹茶证明商标管理规则》的实施;对外积极协助开拓市场,组织会员参加省内外重大茶事话活动,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有规模的经营户在外设立营销网点,建好江山茶叶专业网站,扩大江山茶叶的知名度,促进江山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发展深加工,解决卖茶难问题
纵观茶叶发展趋势,茶叶产量的增长超过消费量的增长。随着生产技术提高,消费观念转变,特别是名优茶采摘难,中低档茶叶过剩将是全国性要解决的课题。茶叶除了提供普通茶产品外,还必须发展深加工产业,扩大茶叶粗老原料的利用率,引入食品加工行业,拉长产业链,解决产品过剩,提高茶产业的效益。目前,茶叶功能性成份茶氨酸、茶多酚、茶多糖的提取已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茶多酚在降血脂、抗肿瘤、抗辐射等医学方面的应用已成为世界热点。此外,茶浓缩汁、茶饮料、速溶茶的加工新技术的成熟也为茶叶原料的利用打开了新空间。江山茶产业要根据实际,选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加以培育,实现茶叶深加工企业零的突破,把茶叶加工与工业相结合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工哺农,以农辅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8.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今已经形成了“茶为国饮”、“茶与健康”、“茶与人的道德修养”等茶文化学说体系,所以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拓展市场、抢占制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进一步依托保安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文化、江郎山国家风景区、清漾文化村等特色文化,积极发掘和整理茶文化,构建名茶文化特色,开发茶文化景观,策划名茶现做现买、古茶道游等茶文化旅游活动,促进
茶文化绿色旅游业的发展;要延伸和扩展茶文化内涵,使茶文化更贴近生活;要发挥茶在社会生活中的纽带作用,和谐人际关系;要把茶文化、茶旅游、茶消闲及其他产业相互交溶,使茶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茶文化来更好推动江山茶叶品牌建设。
第五篇:××县发展无公害茶叶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发展无公害茶叶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对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⑴促进茶叶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资源,企业增效,农民增收;⑵提高茶农的农残意识,带动生产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变革;⑶推进茶叶生产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⑷推动茶叶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增加科技含金量。由于无公害茶符合二十
一世纪绿色消费的时代潮流,目前世界年销售量已超过6000吨,主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价格也高出一般茶叶50-80,其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无公害茶已成为当前茶叶市场的大势所趋、市场所向,更是提升茶叶品质,发展效益茶叶,促进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须选择。
一、生产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永春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地资源丰富,是全国的三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茶园面积5.9万亩,投产5.4万亩,年产毛茶3940吨,总产值5000多万元,年创税利500多万元,产品出口1600多吨,创汇2600多万元,茶业因而成为我县的第二大农业产业。近年来,我县对无公害茶叶的开发与生产非常重视,并于2000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了两片示范园,全县共建立了无公害茶园1500亩,占总面积的2.79,年产115吨,占总产的3.16;同时,推广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园1万亩,占总面积18.57,年产600多吨,占总产的16.5。综观我县茶业现状,造成我县无公害(有机)茶开发与生产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茶行业的管理不够科学,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茶产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二是茶价长期偏低,效益不好,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少;三是茶农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创新意识不强;四是茶叶仍是分散经营,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龙头带动。
二、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的思路与策略鉴于我县无公害茶开发时间短,数量少,且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生产认证还是空白,这与我县作为全国三大乌龙茶出口基地县、出口产品亟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不相符,与我县茶叶无公害建设需要向更高层次全面推进的客观要求不相符。正确认识这种差距并迎头赶上,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把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并以此推动全县茶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今后在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生产上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无公害茶的内涵和要求。无公害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外销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的总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残留茶,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除国家禁止使用外的所有化学合成物质,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本国或进口国有关标准的要求,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没有危害的茶叶。第二层次是A级绿色食品茶,它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卫生标准超过国家标准,如六六
六、DDT残留量<0.05mg,Cu、残留量分别为30mg/kg、和1mg/kg。第三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是AA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它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化学合成物质,在茶叶产品中也不得检出任何化学合成物质。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发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目前主要市场来自国外发达国家,而国内市场尚需时日。因此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积极稳妥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不能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重点改造、提高现有茶园为主,新建茶园则应从基础抓起。现有茶园的改造,要适当增加投入,做到园、林、水、路综合整改,突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避免交叉污染,推广应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入手,大大降低产品的农残量,为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条件,逐步走上无公害化生产。至2005年,用三年时间使全县茶叶生产全部实现无公害化,并且各主要产茶乡镇建立200-500亩的有机茶或绿色食品茶生产示范基地,全县面积达5000亩以上,年生产能力达500吨以上。
(三)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县茶叶生产仍是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经营,这将不利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因此,一是要充分发挥茶叶同业公会的职能作用,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茶户组织、联合起来,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要注意引导那些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区域性龙头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或资产重组,建立更大规模的集团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生产与经营。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联系,实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