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藁城市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寿光考察报告会
藁城市蔬菜生产现状、问题
及山东考察体会报告
一、我市蔬菜生产管理现状
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54万亩,总产242万吨,,总产值8.51亿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近60%。全市无公害蔬菜环评认定面积达22.4万亩,建成了六个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一是地膜大蒜基地,面积2.5万亩,以南营镇朱家寨为中心,涉及周边20余个村,种植模式为大蒜玉米连作、大蒜菜花连作、大蒜茄子连作、洋葱茄子连作等5种,亩收益在2500元左右;二是设施番茄基地,播种面积4万亩,主要集中在岗上、廉州、丘头、南营四镇原“白色走廊”内。还有兴安镇的苍德、张家庄镇的赵庄、西关镇寨里棚室发展迅速,也已初步形成规模,日光温室生产,有冬春茬和秋冬一大茬栽培两种形式,亩收益在8500—12000元;三是中棚甜椒基地以岗上镇双庙村为中心涉及周边20多个村庄。面积3.2万,其规模、产量、效益可称河北之最。中棚定植、露天采收,下茬种植白菜、萝卜等,亩收益3500元左右;四是大棚黄瓜基地,面积6000亩,主要分布在落生、贯庄、涉及耿家庄、刘海庄、卞家寨、南古庄等五个村,主要种植模式有春黄瓜+秋黄瓜+菠菜、春番茄+秋黄瓜+菠菜,年亩收益6000—10000元;五是多种多收露地菜基地。种植面积两万多亩,主要分布在以里庄为中心的常安、兴安、梅花三镇50多个村,主要栽培形式有小拱棚加地膜覆盖,小拱棚西红柿—秋 1
菜花、小拱棚西葫芦—番茄、地膜地芸豆—冬瓜、小拱棚菜豆—菜花、蒜苗—菠菜—番茄、菠菜—芫荽—番茄、黄瓜—菜花、韭菜、四季薹韭、地膜甜椒、辣椒、夏白菜等菜菜连作高效模式多种多样,亩纯收入3000元左右。六是以农业高科技园区为中心的精特菜生产基地,面积5000亩,以出口番茄、鲜食黄瓜、球茎茴香、苤蓝及特色叶菜为主导产品,年亩种植效益8000——1200元。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碧青”、“金宅”两个商标品牌,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两个(番茄、青椒),番茄又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拿到了标志使用权。
二、我市蔬菜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蔬菜生产技术上:首先是我市蔬菜品种适应市场范围比较窄,不能长距离销售,价格上不去。其次是病虫防治以喷洒农药预防和防治的做法未根本改变,以农业措施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不普及,多用药、乱用药甚至施用禁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以滴灌为主体的INM(综合施肥)、杀虫灯、营养块育苗、黄板诱杀、两膜一网、生物功能肥、高效配方肥等一批新技术没有普及应用,蔬菜科技含量和栽培水平提升速度慢。
2、蔬菜生产过程中。组织技术培训实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产品检测等工作形成了农业局“孤军作战”,部分领导和管理人员,特别是乡镇出现了面对千家万户管理未难、疲惫厌战,对蔬菜生产管理不闻不问,对上级布臵的任务推诿应付,对促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极为不利。
蔬菜产品销售以个体商贩为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经纪人队伍不发达,形不成自主发展管理带动蔬菜生产基地的格局,不利于产业提升和打响藁城蔬菜品牌。
3、蔬菜生产监管上。一是农业执法办案经费严重不足。二是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农业示范园区、中棚甜椒、设施番茄、大棚黄瓜四个基地检测站,蔬菜检测所需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对所在区域无公害蔬菜生产实施检测监控,形不成本地特色品牌。
三、山东考察体会
5月28日,由石市科委纪局长带队,一行15人,就蔬菜生产发展科技示范村建设等工作,赴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寿光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并同当地领导进行了认真沟通和交流。这次参观考察活动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时间紧凑,考察内容丰富,考察团成员普遍感觉触动很深,收获很大。通过学习考察,使大家开阔了眼界,进一步认清了形势,看到了差距,解放了思想,学到了经验,找准了目标,坚定了信心,达到了预期目的。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又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大省,尤其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做得非常突出。通过参观山东几个地方的农业生产,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思想特别解放,放开手脚求发展的认识非常明确,不断创新发展的各项思路非常到位,争创品牌意识非常浓厚。科技示范园和科技示范村建设标准非常高,涉农龙头企业比较多,出口创汇额非常大。比如,我们参观了瑞克斯
旺(青岛)有限公司,本公司每年拿出600余万元做为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培育-示范展示。这样让基地农民可以亲眼看到本公司的所有新品种的生育性状,以加速推广更新品种的步伐。从而使本公司的品种占据寿光市场的90%以上,大大提高了公司和基地农民的效益。其次又参观了日光温室发源地—寿光市三元朱村和现代化寿光蔬菜拍卖市场。本村在科技示范村建设方面标准比较高,除建有科技示范基地外,还有大型的科技展厅,从而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四、建议
藁城市面临建设蔬菜产业核心市,实现现代蔬菜产业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山东经验。
1、建立科技示范园,做好现代蔬菜产业的样板。
因为蔬菜品种是所有栽培技术措施中增产幅最大,增收最显著,菜农最认可的有形成果。一个优种可以很快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是蔬菜产业升级的关键。所以我们职能部门要牢牢抓住这项工作,不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把基地农民引种的风险承担起来。这样使科技示范园区真正成为现代蔬菜产业的样板,从而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功能,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结构调整。
按照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总体思路和让“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让“特的活起来”形成效益的原则,围绕重点环节,关键
环节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推进食用菌、芦笋等新兴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为出口创汇打好基础。
3、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质量安全水平是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新时期它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指标,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把蔬菜产业品种质量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培育无公害、绿色产品,积极推广综合配套高新技术,加快无公害生产资质认证和标志使用许可,扶持一批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无公害产品专业化,市场化步伐,做到不合格产品不采收,超标产品不放行。要坚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全面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4、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
我们知道“农民想得是发家致富,盼得是支持保护、缺的是资金与技术、愁得是产品销路”,所以我们要突出解决薄弱环节,落实扶持政策,推进蔬菜产业化再上新水平。
(1)、扶持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经济组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市场开拓,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环节,龙头经济组织实力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大龙头产业大效益。一个企业带一片,一个市场带一县,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因此,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关键是下大力量扶持发展
一批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经济组织。从一定意义上讲,扶持发展龙头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
(2)、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蔬菜产品销售市场竞争必然日趋激烈。要巩固原市场,开拓新的市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品牌产品已成为当务之急。
(3)、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发展
结合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早的实际,提出了因地制宜,免费指导,优先支持的思路。下大力抓好三个一批:一是引导登记一批,二是扶持提升一批,三是培育发展一批。并以此为契机,调查摸底,弄清现状,按“三个一批”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力争有一个较大较快发展。
五、搞好科技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头作用。搞好蔬菜科技示范村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资金的支农作用,尽快推广各种先进实用技术,真正使农民走上致富路。总之,蔬菜产业要想快速发展,科技支持是关键!
第二篇:藁城市蔬菜生产情况简介
藁城市蔬菜生产情况介绍
藁城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和高产农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2009年蔬菜播种面积54万亩,总产242万吨,,总产值9亿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近60%。全市无公害蔬菜环评认定面积达22.4万亩,建成了六个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一是地膜大蒜基地,面积2.5万亩,以南营镇朱家寨为中心,涉及周边20余个村,种植模式为大蒜玉米连作、大蒜菜花连作、大蒜茄子连作、洋葱茄子连作等5种,亩收益在2500元左右;二是设施番茄基地,播种面积4万亩,主要集中在岗上、廉州、丘头、南营四镇原“白色走廊”内。还有兴安镇的苍德、张家庄镇的赵庄、西关镇寨里棚室发展迅速,也已初步形成规模,日光温室生产,有冬春茬和秋冬一大茬栽培两种形式,亩收益在8500—12000元;三是中棚甜椒基地以岗上镇双庙村为中心涉及周边20多个村庄。面积3.2万,其规模、产量、效益可称河北之最。中棚定植、露天采收,下茬种植白菜、萝卜等,亩收益3500元左右;四是大棚黄瓜基地,面积6000亩,主要分布在落生、贯庄、涉及耿家庄、刘海庄、卞家寨、南古庄等五个村,主要种植模式有春黄瓜+秋黄瓜+菠菜、春番茄+秋黄瓜+菠菜,年亩收益6000—10000元;五是多种多收露地菜基地。种植面积两万多亩,主要分布在以里庄为中心的常安、兴安、梅花三镇50多个村,主要栽培形式有小拱棚加地膜覆盖,小拱棚西红柿—秋菜花、小拱棚西葫芦—番茄、地膜地芸豆—冬瓜、小拱棚菜豆—菜花、蒜苗—菠菜—番茄、菠菜—芫荽—番茄、黄瓜—菜花、韭菜、1
四季薹韭、地膜甜椒、辣椒、夏白菜等菜菜连作高效模式多种多样,亩纯收入3000元左右。六是以农业高科技园区为中心的精特菜生产基地,面积5000亩,以出口番茄、鲜食黄瓜、球茎茴香、苤蓝及特色叶菜为主导产品,年亩种植效益8000——1200元。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碧青”商标品牌,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四个(番茄、青椒、黄瓜和茄子),番茄、黄瓜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拿到了标志使用权。在蔬菜质量安全方面,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站,配备了专职人员,开展了产品检测。无公害蔬菜生产、销售进入协调有序、稳步发展轨道。2002年10月13日顺利通过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市)验收。目前藁城各级政府、农业局及涉农部门与菜农正已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扎实工作,积极打造无公害蔬菜强市。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营造蔬菜质量安全浓厚氛围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有关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为此市政府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协调解决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下设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农业局,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管理的具体工作。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的无公害生产工作。为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广大菜农质量安全意识,一是印制了市政府《关于禁止在瓜果蔬菜生产中违规使用农药的通告》,发至各村和每个农资经营户;二是书写无公害蔬菜墙体标语,大村10条、小村5 条;三是在规模蔬菜生产基地设立、更新标识牌;四是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农产品安全生产法规和
技术,在全市形成了积极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无公害蔬菜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一是制定了我市16个主要蔬菜品种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以“明白纸”的形式,发至乡镇、村和菜农,做到了技术入户、进棚;二是在《藁城农业》电视节目举办无公害生产技术系列讲座;三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镇村开展技术培训,推广中德合作项目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四是加强农业区域站建设,市乡技术人员分片包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一年来,利用《藁城农业》节目制作无公害蔬菜专题节目14期,举办技术培训班25期,培训菜农3000人,开展大型科技下乡活动5次,印发无公害生产技术“明白纸”3万份,其中塑封“明白纸”5000份,基本达到了每户有一个掌握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明白人”,有力地推动了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三、推行产地编码,落实质量追溯责任制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今年我们石家庄市要求,制定了《藁城市蔬菜产地编码实施方案》,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6个蔬菜生产专业村推行了产地农户编码证制度和质量联保制度。即为每个农户设定唯一性的13位阿拉伯数字编码,每户都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和产品销售档案,记载投入品使用情况和产品销售情况,销售产品外包装贴附不干胶标签,农户对生产过程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农户编码在村委会和市无公害农产品办公室备案,对农药残留超标产品按编码和档案一查到底,实现了产品质量的可追溯。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
在市局的支持下,我局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化验室,配备了定性和定量农残检测设备,在农业科技园区、双庙、西辛庄、落生四个蔬
菜规模基地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加大蔬菜农残抽检力度,今年以来,共检测蔬菜样品2600个,检测合格率达98%。为农业投入品管理上,正式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定编10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对全市农药经营摊点进行定期清理整顿,规范其经营行为,不得向菜农、果农推荐出售违禁农药。实行高毒、剧毒农药特许经营和专柜销售,每个村确定1-2个农药门店,设立高毒、剧毒农药专柜,做好蔬菜、果品禁用农药的销售去向登记,填写《蔬菜禁用农药的销售去向登记表》。登记进货渠道和进货时间、购买者姓名、购买时间、购买数量、使用作物,并由购买者签字。其它农药经营摊点,一律不得经销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根本上实现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
五、积极推进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村建设
标准化示范村建设是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为此我市按照省农业厅和石家庄市农业局要求,组织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示范村创建活动。我局印发了《无公害标准化示范村实施意见》,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示范村的10条创建标准,确定岗上镇西辛庄、故献、廉州镇系井、增村镇东桥寨、常安里庄、西关镇后西关8个村为创建重点,在创建村全面推行了产地编码和“五统一分”的管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棚室建设改造标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品牌销售,分户经营管理)。在投入品使用上推行“一增、两降、一禁止”(即增施有机肥或是生物有机肥,降低化肥和农药用量,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安排专项资金对创建工作进行补贴奖励。目前,各项创建工作基本完成,年底前进行验收。
虽然,我市在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上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市蔬菜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我们愿借这次会议机会,认真学习兄弟县市的经验,落实好会议精神,把我市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推向新水平。
第三篇: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与对策
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与对策
摘要: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部,地处渭河上游,属秦岭西北坡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园、全国科技进步县、“中国韭菜之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三级城市。蔬菜产业是本地区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蔬菜产业的发展与本地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多年来形成了较大的产销链,然而蔬菜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参考之作用。
关键词:武山县蔬菜生产模式、现状、对策
一、绪论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部,地处渭河上游,属秦岭西北坡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武山县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园、全国科技进步县、“中国韭菜之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三级城市。
武山县属于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全县地貌形态分为三个基本单元:县北部属陇中构造盆地,呈黄土侵蚀堆积地貌;中部属渭河地堑谷,呈河流侵蚀冲积地貌;南部属西秦岭褶皱断块山地,呈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县内水资源充足,渭河及其5条支流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分部均匀,县内干流总长178公里,流域面积33.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9.37亿立方米。
二、武山蔬菜生产模式及现状
武山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蔬菜种类繁多,有韭菜、白菜、蕃白菜、菠菜、莴笋、芹菜、甜菜、甘蓝、西红柿、辣椒、茄子、菜瓜、黄瓜、萝卜、胡萝卜、葱、蒜、蒜苗、洋葱、豆角等。蔬菜中,大宗的有韭菜、西红柿、黄瓜、芹菜、菜瓜、洋葱、胡萝卜、蒜苗等。80年代以后,塑料温棚蔬菜迅猛发展,1989年达到8000多亩,蔬菜远销本省各地及全国14个省、市、区。
1、建成蔬菜生产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
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发展之际,我县建成了滩歌黑池殿等八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主要有以下六大模式:
(1)日光温室(2)塑料大棚
(3)地膜覆盖(4)露地栽培
(5)间作套种(6)复种蔬菜
2、扶持蔬菜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
建成了金陇公司真空冻干脱水蔬菜生产线和森源果蔬等50多个蔬菜龙头企业,年产值1.3亿元,形成了蔬菜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3、抓品牌蔬菜,提升品质
推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加大产地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检测,制定了航椒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品牌战略,注册了“盘龙”韭菜等25个蔬菜商标,认证了莴笋等21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9类有机产品,其中韭菜为全国首家认证。
4、多层次,立体的生产模式
以蔬菜示范基地为中心,形成园区+农户的生产模式。园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给周围的农户提供良种、菜苗、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等。
5、较为先进的蔬菜生产设施
蔬菜基地建成连栋温室,第三代日光温室和组装移动大棚;农户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露天蔬菜+复种模式。两者达到了四季有鲜,周年供应。
三、武山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1、地域资源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发展
武山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区,蔬菜基地主要位于渭河河谷地带,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善配套,公路、铁路交通便利。
县域内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降雨稀少,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反季节日光温室栽培,不仅可种植各种叶菜类,还可种植茄果类的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西葫芦、菜豆等,喜温类西瓜、甜瓜等也完全能够生产。
2、市场前景广阔
武山县7、8、9三个月主要靠自然条件生长,正是蔬菜生产旺季。因此,武山县瞄准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7、8、9月份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耐储存、耐运输的洋葱和洋芋等夏季蔬菜生产,市场空间很大。同时,我国北方冬春季蔬菜需求量极大,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实施蔬菜生产的“北上南下”战略,促进武山县蔬菜产品周年均衡上市,实现增产增效。
3、稻草与优质农家肥资源充足
日光温室覆盖保温最理想的材料-稻草帘,武山县稻草原料十分丰富,群众编织技能熟练,已成为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县内鸡、猪、羊等养殖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实施“沃土工程”条件便利。通过大力提倡施用优质农家肥,严格控制化肥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发展无公害绿色食
品蔬菜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武山县蔬菜产业今后的发展对策
1、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入世后蔬菜商品的生产标准要与国际水平接轨,分级包装、净菜上市将成为必然趋势。并且和其它商品一样,蔬菜产品也要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2、培养龙头企业,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
通过龙头企业以合同订单形式对农户的引导、组织、服务,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有机结合,配套发展,统筹安排蔬菜生产的产前、前中、产后及加工,让农民更多地获得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和流通环节的增值。
3、发展蔬菜加工业
发展蔬菜加工业,一方面可牵动蔬菜生产,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和调节蔬菜淡旺季的有效途径。因此,新形势下,应逐步改变蔬菜加工 “小、散、粗”的状况,通过兼并、联合或重组,使现有企业的加工能力得到最充分利用;在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增加投入,建设新厂,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贮运同步发展;尽快开发和推广蔬菜采后处理技术,改变我县蔬菜采后处理和加工转化技术落后的面貌,降低鲜菜综合损耗率,促进蔬菜采后增值、加工增效,提高蔬菜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4、改进栽培设施
我县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在保温、灌水、换气、防病虫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费工费力、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设施的研制和改进,如新型保温材料,保温增温设施,覆盖材料开闭的自动化、省力化装置,滴喷灌设施,换气排湿设施,防虫防病设施及自动遮阳降温设施等。
五、结论
武山县是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中国韭菜之乡。目前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几大蔬菜种
植区,有高楼乡漳河流域航天辣椒种植基地、鸳鸯镇榜沙河流域洋葱、精细菜种植区、山丹河流域设施蔬菜基地、龙台乡二阴山正茬架豆种植区、渭河流域设施蔬菜产业园、榆盘乡洋芋基地、咀头乡浅山旱作复种蔬菜区和大南河流域蒜苗、莴笋基地。
蔬菜种植技术的更新也促进着这里蔬菜产业的发展。旱作农业技术、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技术不仅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也淘汰了一批又一批落后作物。
参考文献
[1] 武山县志[Z].武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中国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资料
2000.
第四篇:关于寿光市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寿光市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向青年学生发出的“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引导我们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同时注重发挥农业类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知识技能优势,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活动。我们在前期必要调研联系的基础上,选择蔬菜生产大基地——寿光,通过下乡举办农业知识讲座、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传播推广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了解并尽力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
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
一是多渠道增加对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投入。1998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000多万元;落实贴息贷款2亿多元,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各镇(街道)都从实际出发,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成方连片的无公害蔬菜大棚生产带。
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无公害蔬菜发展。突出抓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洛城镇绿色食品蔬菜示范基地等五大示范工程。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已累计投资1.8亿元,新建成了高标准大棚3000个、333.3公顷,辐射带动蔬菜面积6667公顷。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工厂化育苗室、催芽室、组培室、穴播室,被确定为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并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科技示范园试点单位。规划发展了以孙集、洛城等乡镇(街道)为重点的21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各村也发展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样板。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文家、洛城、三元朱村、钓鱼台村等5处蔬菜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三是健全基地运行机制,促进无公害蔬菜健康发展。在基地建设管理上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
四是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处,面积2.4万公顷,认证无公害蔬菜97个品种,并注册了“乐义”蔬菜、“欧亚特”蔬菜、“洛城”特菜、“圣珠”西红柿、“王婆”甜瓜等20种蔬菜商标。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寿光蔬菜”集体商标。
2.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水平
一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组织市内蔬菜、食用菌等12处科研机构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与高等院校联合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五”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于寿光蔬菜示范区项目开发,发展番茄、胡萝卜等绿色食品基地1万公顷。同时,依托蔬菜博览会和国内科研单位以及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了大棚滴灌、电动卷帘、生物病虫害防治、立体栽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技术100多项,推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名优品种600多个,提高了蔬菜科技含量。
二是提高蔬菜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中心设在寿光,2006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成立。
三是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和贡献率达58.6%。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大力普及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间隔期,尽量减少用药量和使用次数,保证了农药残毒不超标。
五是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先后举办无公害蔬菜技术培训班3000多期,参训人员40多万人次。目前全市有8.9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30人获“农民科技专家”称号,与50多家科技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建设了山东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农业专家语音平台”,建成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体系
寿光市投资建设了遍布全市的农副产品质量检测网络,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室面积1600平方米,配备了气相、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等贵重设备。中心检测项目全、覆盖面广,具备土壤、肥料、蔬菜、产地环境(包括大气、水质、土壤)、农药等七大类200多个项目的检测能力,于2006年1月全部通过省级计量认证,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认证。中心的检测经费主要依靠市财政解决三到目前为止,开展了包括土壤、水质、化肥、蔬菜在内的质量检测工作。各乡镇(街道)、村也筹资200多万元,建设了21处无公害蔬菜速测室,实现了场所、仪器、人员三到位。检测体系主要负责对全市无公害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和相关栽培技术、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过程实行质量监测。
二、村庄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具体地了解寿光市菜农们在实际蔬菜种植方面的需求与困难情况,我们调研小组下乡来到稻田镇宋家稻庄三村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调查。在此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
1.蔬菜种植技术的交流与“继承”问题
由于交流条件和观念的限制,农户之间关于种植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交流较少。而且经走访调查得知,稻庄三村村民以蔬菜种植为生的85%以上都是35或40岁以上的“老辈”村民,而对于中青年人,从事蔬菜种植的很少。而且寿光市蔬菜种植又大、又快、又好的技术很多都是村民们通过多年来的自身种菜经验总结出来的,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继承,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2.菜农们对肥料与农药的选择问题
一走进稻庄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各式各样的肥料与农药的宣传纸。而且在我们走访入户的第一天,在一条街道上就有三家肥料公司同时进行推销宣传。经询问得知,因为我们调查的时间正是寿光市菜农最清闲的时候,各大经销商也抓住机遇加紧销售与宣传。肥料与农药厂家有时会请像中科院教授等的蔬菜种植专家对菜民进行技术指导,但由于其目的性,势必会给菜农们带来一些倾向性与盲从性。经调查,很多农户在肥料与农药的选择上都采取“尝试与借鉴”相结合的办法,这种方法虽然实用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菜农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3.菜农们有时对技术指导的“伸手不可及”
由于发展阶段等的特殊原因,寿光市很多蔬菜种植村庄缺乏常态化的专业技术指导。村庄内并无驻地技术员,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大都定驻于镇上,虽然也会定期下乡考察并给予建议与指导,但有时也会产生“远水救不了近火”的负面影响。同时,菜农的知识基础有限,有可能不能完全领会与按照指导进行蔬菜种植,这就需要技术指导人员的密切关注与及时订正。
4.蔬菜品种单一,覆盖时间短,经济效益有限
虽然寿光市为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已引进多种不同的蔬菜品种,但受到技术和传统保守观念的制约,村庄农民长期受传统粗放农业生产的影响,加之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从事蔬菜产业中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难以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影响着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村庄蔬菜种植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常规蔬菜品种。蔬菜品种单一,覆盖时间短,势必造成经济效益的有限。
5.供销一体化程度低
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力量薄弱,县、乡、村一体化技术服务体系没有形成。蔬菜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科技。由于村庄农民知识文化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所以技术服务成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稻田镇镇、乡、村三级蔬菜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蔬菜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随着全镇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对蔬菜技术服务的需求更加突显。鉴于村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的不足,供销一体化建设进程受阻,这也成为制约农户经济收入快速增长的一大因素。
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的解决办法
1. 发展蔬菜产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全村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树立发展蔬菜产业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蔬菜产业就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扩大蔬菜产业规模上,要加快土地的流转,实行企业化、规模化经营,打破乡、村界线,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统筹有利于发展蔬菜产业的资源,加大产供销一体化建设,用新的工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生产理念加快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2. 兴办蔬菜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
蔬菜加工增值的空间很大,通过深加工其附加值可以提高5-6倍。要促使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招商引进和兴办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增值。辐射带动该产业的快速膨胀。这样既能解决农民增收后农产品积压的恐慌心理,也能减少农产品廉价收购坑农现象的发生。同时可吸引更多的中青年人加入科学种菜的行列中来。要积极有针对性地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引导农民种植适宜深加工的蔬菜品种,使镇及村庄逐步形成深加工就地消化和畅通外销渠道双轨发展模式。
3. 对肥料与农药的统一试验与管理
肥料与农药的选择问题是关系到蔬菜质量与产量的关键问题,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进村的肥料与农药可进行统一试验后再决定放行与否。菜农需要权威的引导与建议,肥料与农药这个关卡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4. 建立村庄科技普及班,抓好技术推广普及
要千方百计地加强菜农们自身的科技与技术水平,通过进行品种展示,设施展示,技术推广和病虫害检测等方式不断推广科学种植与监测的方法。探索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新途径。按照“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原则,培育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域,强化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为实施绿色有机食品工程,积极创建蔬菜通许绿色品牌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开展蔬菜种植管理科技入户活动,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推行蔬菜科学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蔬菜良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以此带动全县蔬菜生产科技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 不断引进新品种,同时兴办农村合作社,完善供销一体化机制
依托蔬菜博览会和国内科研单位以及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示范基地,不断将蔬菜新品种及其生产种植技术带进村庄。同时,多方面拓宽销售渠道,真正做到保销售,保增收。要进一步按照“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在产业中的作用。鼓励通过农民合作社,将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加快土地流转,建设棚栽业生产基地。由农民合作社给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生产模式。
第五篇:浅谈反季节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我县发展反季节蔬菜的资源优势与有利条件
⒈气候条件优越。周宁地理位置是东经°′~′,北纬°′~°′,东西跨度多公里,南北跨度公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山地季风气候区,县城海拔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雾重、雨多,相对湿度大,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之称年平均温度℃,月平均气温℃~月极高温度℃月平均气温℃,月极低气温-℃年平均日照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年平均相对湿度,无霜期天,具有发展夏秋季反季节蔬菜的独特气候优势。
⒉耕地资源充足。全县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其中单季稻面积万亩,双季稻面积万亩,其他万亩。地形特征:米以下地区占,~米地区占,~米地区占,米以下占。特别是米以上的狮浦盆地、六浦洋及礼门洋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称,四周低山环绕,无污染源,是发展反季节蔬菜得天独厚的好场所。
⒊交通比较便利。省道线贯穿七步、狮城、浦源、泗桥四个乡镇,县城距福州公里,距宁德公里,距闽东沿海国道公里(福安罗江),交通方便。
⒋蔬菜品种丰富。我县农民栽培蔬菜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农业科技园区引进蔬菜新品种个,年超大集团又引进了多个蔬菜品种,经试验、示范,选出了台湾庆农花椰菜、喜美花椰菜、小林白菜、小林包菜、西芹菜、玫茄号等多个适宜我县栽培的蔬菜品种,为今后发展反季节蔬菜选择主栽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⒌栽培经验丰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大部分菜农创造积累了适时种植、培育壮苗、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经验。随着高优农业和科技信息的开发,不断地引进良种、新技术、新成果,逐步形成了县农业科技园区、超大集团为主体的生产技术机构,指导辐射全县,并以李墩、狮城、浦源三个直控示范片,采取露地、大棚、地膜等不同方式的栽培技术,引导群众生产,为发展区域化集约生产、形成区域特色产品奠定了基础。
二、生产现状
周宁县目前反季节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主要以县农业科技园区、超大集团和专业户为主,不仅缓解了本县城乡人民吃菜靠外调的问题,而且成为部分乡村繁荣经济和农户致富的生产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反季节蔬菜播种面积近亩,主要分布在七步、李墩、狮城、浦源四个镇,种植面积百亩以上连片的有县农业科技园区、超大集团和城东菜农专业户,单一品种百亩以上面积的是超大集团在李墩、坂头、端源建立的三个点。
三、存在问题、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农民群众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普遍缺乏调整意识,或对调整不知所措,在消极等待观望。
⒉农业生产水平低。在生产布局上各自为政,种植面积小而分散,品种多样化,缺乏主导产品,没有形成规模,产品打不到外地市场,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少。
⒊基础设施薄弱。排灌系统不畅,抵御突发性洪、涝和干旱能力差,机耕道路不够健全,机械化耕作少,病虫测报设备不健全。
⒋销售网络不健全。目前我们在外地没有固定的销售点,蔬菜营销队伍不健全,市场体系滞后,农民开展农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影响了规模生产。
⒌缺乏蔬菜加工企业。全县目前除了“菜根香”一个小加工企业外(时产时停),再没有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淡旺季产品调节能力薄弱,净菜生产尚属空白。
四、发展对策
⒈加强领导。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县政府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通过规划、服务、政策扶持等手段,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优势,推动我县资源要素与外地资源要素的有效结合,促进反季节蔬菜的发展。组织开拓市场,培育高山特色蔬菜品牌,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尽快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政府搭台,公司、农户唱戏”。
⒉建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生产基地。基地建设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围绕市场需求,选择品种。围绕周宁县主导农产品来建设,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搞大规模建设而造成严重的浪费。二是做到合理布局。以七步、李墩、礼门、狮城、浦源、泗桥等六个乡镇的公路沿边及海拔米以上的村庄夏秋季蔬菜生产为主,咸村镇的八景冬春季大棚蔬菜生产为辅。根据地理气候条件,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方特色品种,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管理、规模经营”的要求,因地制宜,确定本地主导产品。如礼门和浦源等乡镇可以选择生产夏蘑菇和夏芹菜(用蘑菇生产后的肥料种植笠年夏芹菜),七步、李墩、狮城、泗桥等乡镇可以选择生产花菜、白菜、萝卜、西红柿等;咸村镇可以发展朝天椒,选择瓜类进行冬春季大棚生产。此外,在生产上应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进行连片规模性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⒊加快培植龙头产业。立足周宁县农业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坚持“谁有实力、谁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一是积极引资兴建成品半成品加工企业,提高旺季蔬菜的消化能力,调节市场需求,拓展生产领域,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发展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引进外商龙头企业(公司)实行承包方式,由企业(公司)自行操作;()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企业(公司)按市场需求,实行七统一分的办法,即统一供应种子,统一指导生产,统一技术措施,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核算,生产过程则由农民分散进行,形成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和面向市场、综合互补、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公司农户的方式,即农户生产、公司收购加工、销售;或农户生产,公司设点代销等办法。
⒋发展订单农业。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加工、营销客商到我县投资发展蔬菜订单农业。积极组织县内加工企业、中介组织、农业干部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评鉴会等,进行市场调研,多方争取农业订单。同时,积极引导农民闯市场,大力支持农村的民间运销组织、个体运销大户的发展,优化销售软环境,积极帮助他们了解市场,找准市场。鼓励农村人员、村主干参与农副产品流通,发展状大营销队伍。
⒌加强科技服务。一是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发挥农技服务热线作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二是加强科技培训。以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抓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做到各基地及重点村有—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农技师,确保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三是建立反季节蔬菜科技示范片。县乡两级建立相应的示范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以点带面,幅射周边菜农,带动全县反季节蔬菜的发展。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宣传。利用县有线电视,象山东台的“乡村季风”栏目那样,定时播放与我县相关的蔬菜系列栏目,充分利用《周宁通讯》、《农技信息》宣传相关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随时掌握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动态。五是实施良种工程。加快对优良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广泛开展外引内联,坚持现有品种改良和外地品种引进相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品种试验研究与推广相结合,促进品种的改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