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与行政问责制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初探
【内容摘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行政问责与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定位。实施行政问责制度是现代政府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行政问责制与经济责任审计关系的分析,研究与行政问责制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索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领导干部权利运行轨迹为
导向;以审评领导干部履行发展经济责任、统筹社会事业责任、行政管理责任、贯彻政策法规责任和廉政建设责任为重点的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路子,旨在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一、行政问责制的涵义和发展
行政问责制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对不履行法定行政义务或未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实施问责制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建设责任政府的本质要求。
我国行政问责在非典事件之后开始探索制度化之路。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曾提出要实现行政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温家宝总理在新一届中央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宣布:“加快实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2008年3月通过的《国务院工作规则》首次写入了行政问责制。这表明了行政问责制作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我国已从之前的高度关注步入了制度化建设轨道。
二、行政问责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要实施行政问责,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并予以责任界定,这是行政问责制得以贯彻落实的有效保障。行政监督是多方位的,行使监督和问责职权的主体也是多层次的,如人大、纪检、监察、组织等各部门均担负着不同的监督职能,社会公众也具有对行政行为监督的权利。而要评价政府或政府部门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中财政管理的绩效、行政管理的效率等行为并进行责任界定,为行政问责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作为政府专职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国家审计机关是最为恰当的,法律付予了这一职责,目前审计机关开展的经济责任正起着这样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和工作定位。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常规审计,它将“对人”和“对事”的监督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作出评价的同时,主要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人履职行为进行评价,界定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直接导致或间接影响经济后果等行为应负有的责任。这一特点与行政问责的本质要求是相吻合的。
行政问责制度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配套制度基础,它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责任的界定,行政问责侧重于责任的追究。责任追究是建立在责任界定基础上的,而责任界定的结果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体现。如果没有行政问责制的支撑,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用将大打折扣,反之如果经济责任审计未按照行政问责制的要求进行,也难以发挥其作用。
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特性不明显,与行政问责制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存在着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过程及效果未作为监督的重点,审计过程中重合规合法性审计,轻效果效率性审计;重资金管理审计,轻经济决策审计;审计报告内容针对性不强、审计责任界定模糊、审计评价笼统等难以满足行政问责的需要的弊端。要实现责任追究的目标,为行政问责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我们在审计实践中必须紧紧围绕行政问责的要求,建立与行政问责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三、构建与行政问责制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要与行政问责事项基本一致,应以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为导向,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着重评审领导干部五个方面的责任。
1、发展经济责任
主要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自行制定的计划指标完成情况。通过对社
第二篇:着力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着力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温家宝总理在对 经济 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认真 总结 经验,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浙江经济和 社会
发展 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去年的地方生产总值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希望浙江在落实 科学 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胡总书记指示,提出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审计工作作为保证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保证财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一种重要手段,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既要 研究 审计监督如何为浙江“走在前列”服务,更要研究浙江审计如何适应浙江经济和社会现阶段发展的要求,在加快浙江审计从传统审计向 现代 审计转变中“走在前列”。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特殊地位,层次更高、影响 更大、审计及审计评价更复杂,有许多 问题 需要深入研究,必须在总结以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着力构建适应浙江改革发展要求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实践。
方面一,通过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研究探索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和理念,通过对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审计,加强对经济管理权的监督,从体制、机制上防止虚假政绩的发生,促进市县长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从而真正提高执政能力。必须树立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的意识,逐步深化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 内容,突出重点,加大对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使审计成果更加贴近实际,客观地反映各地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和落实省委工作部署情况。
方面二,通过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实践结果表明,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市县长自律意识的强化,有关市县的各项管理有较大改进,对经济责任审计也越来越理解,从体制上加强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成效显著。这就要求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监督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过程,追踪决策执行结果,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同时必须根据形势的要求,在探索之中不断完善,否则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方面三,通过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无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还是提高执政能力,都要求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做进一步改革和调整,真正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目前 我省的发展态势已基本具备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在评价体系的研究中,这个方面也要加大力度。通过对重大财经法规执行权、监督权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
方面四,通过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浙江在探索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方面应该、也有条件走在前列,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服务。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要根据初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的基本原则,关注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初次分配不讲效率,整个经济没法发展;但是,政府在二次分配中必须讲公平,必须贯彻稳健财政政策,调整支出结构,实现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切实加大对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
科技 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审计市县政府预算的可用财力和支出结构,纠正偏离公共财政政策的支出行为,保证社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建设平安浙江。
方面五,通过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探索现阶段绩效审计有效模式
市县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最全面的绩效审计,这对于审计机关在新的 历史 阶段逐步将审计从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并重过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大绩效审计的力度也是浙江审计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过渡不可逾越的过程。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关键在于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加紧研究探索能准确反映市场经济活动效果、领导干部经济业绩的科学指标,建立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此来衡量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科学衡量干部业绩,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经济指标变化对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变化的影响;不仅要看当前经济发展变化,还要看经济活动结果对社会事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当前,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绩效评价重点,应关注重要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把查处问题和促进改革发展、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以促进市县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重要目标。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xiexiebang.com12下一页→ 审计论文文章方面六,通过市县长 经济 责任审计,进一步探索完善审计价值链的办法和措施
在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指示,李金华审计长专门谈到,审计不仅要发现 问题,揭露问题,还要抓好整改。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抓好整改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步骤,也是完整的审计工作价值链,但要做到位是不容易的。为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去年我们尝试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有意识地加进专项审计调查的 内容,今年还要继续针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以此来发现和 研究 一些共性的问题。揭露问题是审计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整改和规范,这方面的任务更重,内容更丰富,更需要我们研究。关键的还是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综合提炼,提出一些完善规范的意见和建议,以供领导决策 参考。总之,经济责任审计探索、创新的空间、潜力很大,需要继续努力,争取逐年取得新的成效。
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着力构建适应浙江改革 发展 要求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必须强化管理,着力提高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今年,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以 科学 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这一中心,在全面审计并了解县市长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从抓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环节等的审计和调查入手,把审计方案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今年经济责任审计中继续带一些专题,如对政府可用财力和财政支出结构及政府负债、土地出让金、社保资金等的调查。对政府负债继续调查的目的主要是看政府负债的发展趋势和结构,也可以看出去年宏观调控对于各地政府负债的 影响 和变化。要连续地进行一些专项审计调查,才能看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严谨细致,保证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尤其是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审计工作影响大、难度大、风险大、责任也大。参与市县长审计工作的全体审计人员要结合开展“严谨细致、提高质量”年活动的具体要求,认真 分析 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狠抓审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要本着对组织负责,对人民负责,也对被审计市县长负责的态度,严守保密纪律,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规范各项审计行为。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重点抓好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和后续成果整合三个环节的审计质量控制。
三、改进 方法、提高效率
积极推进 计算 机辅助审计,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从而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去年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的模式比较好,今年要加大审计调查的力度,准确把握专项审计调查内容,抓住一两个突出的重点,在信息反馈上加大力度,并进行一些改进,着重反映突出问题。从效能角度对审计全过程进行控制,对审计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同时,应充分运用审前调查这一提高项目效能的有效手段,合理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抓住项目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取得“成效最大化”。
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工作,是改进和深化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今年要认真抓好试点,努力实现评价体系的突破,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否完整、科学、合理、有效。这项工作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今年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效果,也关系到未来的工作发展,还关系到能否构建适应浙江经济改革发展要求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五、加强领导,提高效能
审计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审计成果的使用者感到满意,这个理念非常重要,需要我们强化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去创新。要重视整合提炼审计成果,发挥效用。从成果使用者的角度,对带有共性、普遍性、规律 性的一些重大问题,在进一步提炼、深化的基础上,注意从体制上和机制上分析问题,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比较成熟且资料能够说明问题的,应及时报送专题报告,使审计成果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对不够成熟的,可再做更深入的了解,使审计成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审计结果发送范围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要改进工作作风、严格审计纪律,维护审计队伍形象。
今年是浙江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一年,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考验。我们必须在规范、提高、创新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努力探索审计工作在引导和促进市县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上的作用,从而在服务大局和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xiexiebang.com12→ 审计论文文章
第三篇: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浅析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推进行政问责制建设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刘家
义审计长指出“国家审计按照法律的授权和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演进,最终必然要关注政府的责任”。可见,研究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和行政问责制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审计制度,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行的一项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与稳步推进,这项制度对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促进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多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行政问责制的本质在于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体现了“责任政府”的原则,是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系统的正常运行、遏制权力腐败以及保障公众利益尽量不受损失或损失最小化。问责制是对政府一切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是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
二、经济责任审计为什么可以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的发挥作用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以其特有的独立性,超然于授权人与被授权人之外,保证了其在行政问责制中的公允性和独立性,可以说审计实质上具备了作为“异体问责”主体的某些特性。审计对权利的制约与监督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监督活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考核、认定和评价有关人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包括检查其是否认真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是否存在渎职、失职或越权、滥用职权等问题以及权力使用的程序、效率、效果等。对被授权人经济责任进行认定和评价。审计自身这一特有优势,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起到了其他职能部门所无法发挥的先天优势。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以其审计内容的客观性、定量性和审计程序的法定性,保证了其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客观、准确、科学的反映出领导干部是否依法行政和全面履责的情况。在行政问责的过程中,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用传统的定性考核方法难以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而经济责任审计以政府及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对其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做出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执行国家政策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的审计,用具体数据和经济指标评价其任职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和存在的问题;这样以来可以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组织谈话和依靠群众举报、偏重表面情况调查等情况,使考核更加深入、客观和科学。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以其特有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发挥其在行政问责制中的建设性的作用。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审计按照法律的授权和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演进,最终必然要关注政府的责任”。而政府责任的核心是国家利益。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评估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可以改变个别领导“有权无责”的状态,促使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履行职责的自觉性。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工作业绩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廉政勤政,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和决策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查明和纠正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财政收支及其其他相关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违纪问题,帮助相关单位和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经济秩序,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国家利益。
三、目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主体不明确,审计部门与组织部门、纪委监察部门、人事部门等经济责任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不顺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般包括: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人事部门等。在行政问责的过程中,责问主体还没有明确规定。有些问题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处理,而有些涉及违反党纪、国法等问题则需要相关的部门进行处理。所以如果没有明确审计部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的主题地位,明显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的发挥。
还有,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安排上,现在由组织部门主导,审计部门被动接受,也存在协调机
制不顺畅的问题。组织部门的计划安排时间和审计部门的工作实施时间可能存在时间衔接不好或有时间冲突。如果组织部门于3月份下达该经济责任审计建议书,审计部门一般在3月份或是上半年有大量的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其他审计项目,这样在具体安排实施审计的时间就会明显冲突,不利于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及时完成,也不利于审计问责的时效性。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目前的具体审计内容、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行政问责制建设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环境,必然要求审计人更新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不能就账查帐。因为有些经济活动可能不在账上,而是进行账外资金运作;这时仅审计账面内容肯定是不够的,仅采取查账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必须要进行账内账外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审计的视野,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转化不够、责任追究落实难。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党委政府进行干部考察和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审计结果报告是干部管理工作中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重要信息源。做为审计机关竭尽全力提供客观、公正审计结果报告,并及时报送到纪检、组织、监察等部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局提供的信息多,但被各部门利用的情况少。“审”、“用”还没有紧密衔接,审机结果报告成单项投入,其运用体现不充分,作用有限。
四、怎么样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中的作用
(一)强化审计部门在行政问责制中作为问责主体之一的作用,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为平台,协调组织、纪检、监察、司法等相关部门,分责联动,完善行政问责协调运转机制。做到审前共商计划,审中互通情况,审后联合落实。
首先,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在每年年底前,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由审计部门主导,根据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和事项,统筹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项目。只有安排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项目、确定好审计关注方向,才能在后续可能的行政问责中发挥更好作用,也为行政问责的开展打好基础。这一阶段审计部门要和组织部门作好协调。
其次,分责联动,完善协同配合机制。当审计工作遇到阻力和干扰时,审计部门要主动提请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及时介入,协同配合,将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线索一查到底。当纪检监察部门发现领导干部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线索需要审计手段查证落实时,审计也应主动出击,最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并归入干部廉政档案。只有这样才能将各个部门的优势得到发挥,将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经济责任审计中来,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中的作用发挥到及至。
(二)深化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自身质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问责制中的专业化监督作用。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围绕领导干部履责情况,关注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民生资金使用情况、决策的科学性等情况。不仅关注资金流向的痕迹,更要关注政府权力运行的轨迹。具体来说,应以财政财务支出为基础,检查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各项支出的合规性、合法性;以经济决策执行情况为重点,检查被审计领导干部决策、管理能力;以内控制度为重点,检查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管理有无重大漏洞,检查领导干部有无违反内控制度,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以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为重点,检查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情况;以政府负债为重点,检查领导干部有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成超过偿还能力债务的问题。
其次,审计方法上主要采用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理念,实施新的“abc”分类审计方法,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即细化“先审后任”、“先审后离”的方法,对a类拟提拔的领导干部严格实行“先审计,后离任、再任命”;对b类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问题不清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出安排;对c类免职、辞退、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采取分段审计的方式,即任期3-5年的,任中及届满各审计一次,任期5年以上的,每2-3年审计一次,保证3年审计一遍,从而使监督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中、事前监督。
(三)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追究制度,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的全面转化落实。
(1)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分清责任;违规必究、分工负责的原则。由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进行行政责任认定,也就是审计部门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使用的政府性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审计评价,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确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2)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的具体情形包括:1.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主要包括: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截留转移预算收入;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偷漏国家税款;私设小金库;2.违规决策或管理不当造成政府性资金较大损失与浪费的行为;3.违反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规定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4.提供虚假资料,拒绝接受经济责任审计行为;5.利用职务便利,将国有财物据为己有或违规滥发钱物、私分钱物或在下属部门领取不当报酬;6.国家大额投资、大宗物品采购等未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投标或审批程序不合法;7.严重失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不执行,内部管理混乱;8.审计发现的其他违规、违纪或违法行为。同时,对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不认真执行、执行不力的或拒不执行的,被审对象也要承当相应的责任。
(3)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的具体步骤:
1.审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发现有违规、违纪或违法行为时,界定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并向组织部门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提出责任追究依据和建议。
2.组织部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经审查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情节轻重程度,追究相关责任人员责任。对于一般性的问题,由组织出面进行谈话、教育;对于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予诫勉提醒、限期改正等;对于工作失职造成严重损失或有经济问题的,交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
3.对于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依法作出责任追究决定后,应将领导干部经济责履行问题责任追究结果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和组织考核档案,作为领导干部廉政谈话的内容之一和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在考察干部时,将责任追究结果写入干部考察材料。还应及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审计部门。
5.逐步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责任追究结果的信息公开。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为平台,由审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审计结果情况分析会,梳理审计问责情况,并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行政问责落实情况在公共媒体予以公开。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审计机关要在《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职责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的路径。强化审计部门在行政问责制中作为问责主体之一的作用,围绕领导干部的决策和行政行为加大审计力度和创新绩效评估手段,深化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自身的质量,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追究制度,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的全面转化落实,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专业化监督作用。
第四篇: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点
(一)二者产生的动因相同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是审计产生的动因。因为无论是古代王室审计、官厅审计,还是现代国家审计;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无论是政府内部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其建立都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要对所委托的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受托人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受托责任关系双方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审计人为了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受托人履行合同责任的情况,就产生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二)审计的主体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设立了专职的审计机构,但是,在日常审计中其审计的主体仍然是审计体系中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更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可见,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主体都是相同的。
(三)审计程序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是一致的。二者都需要经过审计计划或委托、审计准备、审计实施、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六个阶段。只有实施这样的审计程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
(四)审计范围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行为。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国有经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监督的行为。
从二者的审计定义可以看出,二者的审计范围是相同的。它包括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
(一)审计目标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责任者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加强对责任者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责任者的经济责任,促进责任者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其重点是对责任者经济责任的评价。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1.存在或发生。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2.完整性。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所有交易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3.权利和义务。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时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权力,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4.计量与计算。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是否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5.揭示和披露。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加以分类、说明并在会计报表上反映。财务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重点是检查。
(二)审计对象(审计客体)不同 依据《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市(县)辖区直属的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干部,以及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的负职),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金融 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国有金融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责任人,而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
(三)审计的内容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决策的合规性和科学性;个人是否有违反廉政勤政规定的行为;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是:1.资产审计。是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2.负债审计。是对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3.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审计。是对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基金、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4.损益审计。是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
(四)审计的目的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在查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从而达到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的目的,为组织、人事、纪检部门提供使用、管理和评价干部的参考。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揭露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目的的区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而财务收支的目的是纠偏和服务。
(五)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评价、内控制度评价、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等。经济指标评价又包括收入任务完成率、资产增值、保值率(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财政收入真实率(真实性指标),共商税收成本率(效益性指标)。内控制度评价主要是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评价,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引导被审单位的经营行为,帮助被审单位寻找差距及产生的原因,促进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主要包括:1.反映单位效益状况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2.反映单位营运状况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等)。3.反映单位偿债能力状况的资产负债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三、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联系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致性,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这是因为,在审计程序上二者都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阶段。在审计方法上二者都利用了现有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如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在审计内容上二者都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因此,在轮审的前提下,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积累的财务收支审计资料,只有这样,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如何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
如何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审计机关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框架意见》和《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石和保障作用,审计机关势必要从审计对象全覆盖、审计方式全覆盖、审计内容全覆盖、结果运用全覆盖这四个方面推进“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从而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包含在审计全覆盖这个概念中,对于审计全覆盖的概念,国务院印发《意见》中明确指出,审计机关要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这也是审计全覆盖首次写进国务院文件。概括来说,也就是审计机关主要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
行情况“三资一责”审计监督全覆盖,其中,“一责”既是全覆盖的重点,也是“三资”的结合点。
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难点
(一)审计监督对象多,客观上制约了审计“全覆盖”。
每年按照审计人员人均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算,一个地级市审计局一年最多完成20个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这与符合审计监督对象上百人的规模来说,审计力量显得严重不足。同事,国务院《意见》不仅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进行审计,还明确提出要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钱、审人、审政策全覆盖。(二)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缺乏,制约了审计“全覆盖”。
审计被视作监督权力运行的“紧箍咒”,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从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人员,无论在业务技能方面,还是沟通技巧方面,既要求全面的知识结构,又要求对大政方针、政策法规、财会金融、市场经济、计算机等都要有较为熟练的掌握。目前,我国审计队伍总体技术力量还显薄弱,缺乏较多的中高端审计人才支撑,拖了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后腿。近年来通过审计发现的大要案线索,都是需要涉及大数据,需要从大数据中寻找疑点,大要案线索的发现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利用上。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既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
三、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途径
(一)明确对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框架意见》和《实施意见》指出: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实施,注重实效,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通过在一定周期内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该条表明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进行了适当拓展,其范围现在包括: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党委(党组、党工委)和行政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1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包括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审计对象的适度拓宽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全覆盖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各级审计机关首先要从领导干部管辖范围、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性质等角度对审计对象进行明确划分,并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收集和汇总被审计单位基本信息,对审计对象实施分类管理和总体规划,对审计对象进行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摸清审计对象底数,不留盲点,从而为审计对象全覆盖奠定基础。
(二)科学组织,实现审计方式全覆盖。
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具有审计对象多、内容覆盖面广等特点,且在项目立项计划上涉及审计和组织两个部门,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需求往往超前。在这种情况下,优化经济责任的审计计划和选择科学的审计组织方式就成为实现审计方式全覆盖的关键。首先,在项目立项上,应实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并侧重任中审计计划安排的比重,为经济责任审计打好提前量;其次,离任审计计划的提请以组织部门为主,并侧重于已经实施过任中审计的干部,为组织部门在干部管理监督上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参考作用;最后,对不同审计类型,地方审计部门可以结合审计计划进行统筹安排,例如,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有机结合,对同一审计对象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提升审计现场工作开展的组织化与科学化程度,有利于某一特定审计领域从广度到深度的全面覆盖。
(三)关注重点,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中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审计人员不能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而是要将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土地矿产资源交易、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职责履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廉洁从政等相关要求纳入重要审计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些都为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全覆盖提供了方向性和政策性支持。
(四)严肃问责,实现结果运用全覆盖。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和结果运用制度,对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说是覆盖了经济监督、党纪政纪、干部管理、人事任免、国资监管等各个环节。实现结果运用全覆盖,要做好以下三点。一要强化审计整改。被审计单位应明确主要负责人为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整改,并向审计部门进行反馈。二要加强整改监督。审计部门应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办问题的整改。同时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巡视等监督检查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的联合检查和回访制。三要严肃责任追究。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由组织和纪检部门分别归入领导干部人事档案和廉政档案。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相关责任人,应准确界定相应责任,严格追责问责,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震慑力。
2018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