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读书笔记
书名:《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2003年3月第1次印刷)价格:RMB105.00
作者:戴志中杨宇振
作者简介:戴志中,男,1948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是“华中 建筑”常务编委,“城市与环境”编委,重庆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1996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18本科研专著,发表了93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主持或参与建筑 设计项目120余项,其中获市级以上奖励17项。
杨宇振 重庆大学 建筑与城规学院老师
绪论:
“它(现代科学技术)不仅破坏了传统的,这一点倒不是无可挽回的错误;而且破坏了我暂且称之为伟大文化的‘创造核心’,这个核心构成了我们阐释生命的基础„„一方面它(传统文化)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并且在殖民者的个性面前显示出这种精神和文明的再生。但是,为了参加现代文明,它又必须参与到科学、技术和政治的理性行列中来,而这种理性又往往要求把自己全部的文化传统都纯粹地、简单地予以抛弃。事实是:每个文化都无能承受及吸收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这就是我们的迷:如何又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保罗·利库尔《历史与真理》
一、“西南”的概念与范围
首先是对“西南”在空间上和文化上的理解和界定。比较而论,迄今为止的各种论述中可将其划分为“狭义”西南观与“广义”西南观两种。狭义的界定沿袭了自《史记》、《汉书》、《后汉书》中《西南夷列传》的概念,将“西南”界定在“巴蜀西南徼外”的川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广义的|西南观则突破了行政区的限制,结合历史人文与自然地理的共性与差异性,划出一个包含川、藏、滇、黔为主的空间领域。——对于“西南”的界定应该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综合自然地理因素又兼具历史的特点,形成一个视野宽阔的西南概念。童恩正先生在其《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中对于“西南”有一比较全面的描述:“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亚洲大陆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其西部为青藏高原,南部为云贵高原,北部为四川盆地。全境还把高度相差悬殊,动植物垂直分布差异很大,故而品种繁多、物产丰饶,十分适宜原始人类的繁衍生息了从地理位置看,本地区北接黄河流域,南与印度、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为邻,是链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枢纽。”
这段描述从更宽广的范围地表达了“西南”的空间领域与地理生态环境特点,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指出了西南地域与周边的邻接关系,尤其是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定,注意到“西南”是“链接亚洲大陆腹地的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枢纽”,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西南”概念——本书“西南”界定范围大致与之相当,然而具体的边界并不十分明确。因为这些边界往往处于不同文化特质的边缘,具有文化的过渡性和渐变性,所以无法如划分行政区那样将其隔分开来。比如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的侗、壮、瑶等少数民族,多民族杂居在一起,有着类似的历史演化背景,其间区别很难截然分开。因而可以说本书研究的“西南”
是一个明确的模糊的区域概念,明确是有相对清晰的空间领域,模糊则是其边缘的渐变性。
二、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意义
“中国西南确是研究中华民族学、民族史的宝库。„„因此西南的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古代的多样性的民族情况,西南民族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华民族史,同时西南民族文化的细节也常反映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细节。”张光直的这段论述足以说明西南地区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就建筑文化而言,也可以说西南地区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古代多样性的建筑情况,西南建筑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的建筑史”。
无论从自然生态角度还是人文生态角度而言,“西南山地”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自然生态角度看,由于整个西南山地生态圈中的海拔落差大,山地分布众多复杂,导致其“环境基因”的多样性:多地形、多气候、多河流、多物产。丰富的水资源、富饶的动植物物种、山地多样的地形特征、立体的气候条件是“西南山地”自然生态的表现。这种多元的自然地理基质客观上为人类聚居创造了多样的背景,是“西南山地”出现多元文化类型的生态前提。这也是研究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客观的地理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南地域建筑文化中有着多支不同背景的亚文化分支。自古四川即有各种少数民族居住滋长,后来汉人移入渐多,同化日甚,清初各地移民入川,增加了文化复杂性,于是四川住宅形制是非常丰富了,不过概括来说四川古代宅制大约不外乎三种:⑴普通宫室式,⑵碉房,⑶干栏。综观整个中华建筑文化圈,有这三种鲜明特色的建筑形态共存的、尚存的地区也就仅有西南地区。——仅从这一点上来看,西南山地建筑文化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如果能进一步弄清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渊源,和各地区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的,而非臆造的规律,比较它们互相之间的差异,研究其空间格局,这将不仅大大神话我们对中国建筑发展的整体认识,并进一步阐明其个性所在,加深对整体个性的理解,且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建筑的区域特色”。
三、研究现状
相关学科的研究概述。
首先是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意识到了西南的价值,在这里找到了他们丰富的研究资源——第一批成果可能是在民国时期。
建筑学领域内的研究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对于西南山地建筑的研究,早起着重于对西南重点建筑及民居实态的测绘‘收录。这些基础资料详尽丰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石。近期则有多向发展的趋势,如有西南民族建筑之继续收集整理,注意到西南地区建筑的多种类型;又有开始注意到西南地域中不同的气候特征带来的建筑类型差异,从住房的差异研究地区的建筑文化;又有从技术层面研究山地建筑营建之模式;再有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建立“山地城市学”,结合工程学、生态学、城市美学等对西南山地城市进行研究等。
上述的研究取得了想当的成果,但由于缺少交叉学科支持以及西南地区纷繁复杂的地理地貌、人群种类、多变的历史演化等客观原因,大部分成果更多在于收集资料与工程技术上,对于现有事物的描述或在实际应用的方法研究,而对于现象背后的深刻丰富的历史人文背景的探讨略显不足。对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总体而言虽粗具规模,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乃至以讹传讹的情况尚多。除了继续深入之外,另辟蹊径也是必要的。
西南地域文化背景:
西南地域文化博大精神,历史悠久。但西南地域文化圈之中又有多支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如巴蜀文化,滇文化,黔贵文化。看上去清晰明了,也最为普通百姓理解,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它更强调亚文化各自的独立性,而但是了其间的关联。客观造成了对西南地域文化难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研究西南建筑文化需要以其地域文化为背景,方能了解其发生、发展之根源。而研究西南文化时,一方面要参考人们所熟悉的按地区划分的方式,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学术的角度深层次审视该地区的文化种类。
因此研究西南地域文化,就有必要审视中国这个大的文化背景。这其中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早期文化的多元区域发展;二是中国版图内文化区的构成。
中华早期文化多元区域发展指的是“文化多源说”。学术界颇多认同中华文化是由三大主要的文化区构成。这就是秦长城以北及西北草原游牧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北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以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水田稻作农业文化区。西南则是中国三大文化板块延伸、接触、碰触、交融的地区。三大文化板块的发展分别是与其自然地理空间紧密相关的,这三大文化板块虽互有影响,尤其是中原地区积极吸收了周边文化的影响,发展成为三者之间较为发达的文化区域,而稻作与游牧南北两支文化却很少在彼此区域中发现对方的文化影响。彼此找不到相同的特征。这是生态环境的较大差异使然。西而西南是这三大板块交融延伸的地区,这客观上导致了西南地域文化多样性、复杂性,西南兼有三大文化板块的文化特征,这在中国各个文化区中时绝无仅有的。
· 西南地域文化与中国三大文化区关系浅释。这是关于西南山地建筑文化的外部环境研究,指出了西南地域的特殊性,是中国三大文化板块的延伸、接触、碰撞、交融的结果,这位阐述西南地域文化的主体特征奠定了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同事为西南山地建筑文化的类型构成做了有力的论证。
· 西南地域文化及其自然地理空间的主要类型与特征。这是一个关于西南地域文化主体的研究,其中将西南地域文化分为农耕为主的巴蜀文化,以游牧兼农耕的川西滇西北高原文化以及渔猎兼稻作农业为主的云贵文化等三类。这三类文化类型反正了西南山地文化与中国三大文化板块间的关系。同时阐述了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系由农耕为主的巴蜀文化为代表的“合院建筑体系”、游牧兼农耕的川西滇西北高原文化为代表的“邛笼建筑体系”以及渔猎兼稻作农业的云贵文化为代表的“干栏建筑体系”构成的。
· 西南地域的人。这是关于西南地域民族主体构成的研究,结合相关资料指出西南地域系由羌、苗药、百濮、百越以及中原汉民等组成。其中氐羌族系川西滇西北高原地区的活动主体;而中原汉民以及被汉化的相关民族是以巴蜀地区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的主体,是合院建筑的居住主体。——当然,这是一种主流的划分,人具有能动性,民族的迁徙十分复杂,不可能完全绝对。
· 西南地域中人的信仰。这是关于西南地域价值信仰格局以及对物质文化影响一个浅论,分析了以藏传佛教、南传上部座佛教,汉地佛教、道教以及巫教为主的宗教信仰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其中,藏传佛教大多为氐羌族系宗教信仰;巫教与南传上部座佛教大多为苗瑶、百濮、百越等族系的宗教信仰;而汉地佛教、道教等则为汉民的信仰。
· 西南地域文化交流的廊道。这是关于形成西南文化格局的另一个方面因素的阐述。其中简论了早期主要贯穿西南地域东西,南北走向的自然廊道,后来行程的官道以及贸易需求开辟的廊道等。
从相关学科的视野,从多学科的视阈,有助于从更宽广的层面来理解西南山地建筑文化的发生、发展、变化。建筑的演化始终离不开修建、使用建筑的人,离不开人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了解这些左右着建筑的“无形之手”就等于摸到了发现建筑“之所以然”的钥
匙。
本书选取了西南山地建筑文化的几个侧面(聚落、移民会馆、摩崖石刻和寺庙、码头文化等)对之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为的是更加清晰地勾勒出西南山地建筑文化的轮廓。“归纳”的方法基于大量案例的研究,因此更进一步的研究有待于西南山地建筑更多方面的探讨。只有从多个方面对西南山地建筑文化进行研究,并注重其间的联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弄清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概貌。
第五章.地域技术与西南地域建筑文化
在一个全球各个地区互动日趋紧密的社会中,所有的对于未来的尝试都应该抱有全球思考,地方行动”的理念。——所谓“全球思考,地方行动”指的是“实现基层取向与全球视野结合的思想,包括生活方式、绿色社区、技术手段、文化多样性,对个体行为意义的强调等”。既要有开放的、学习的意识,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又要抱有审慎的态度,“拿来”是应当有所选择的。
西南地域建筑文化与其地域文化一样错综复杂,有着太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西南的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古代的多样性民族情况,西南民族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华民族史,同时其民族文化的细节也反映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细节。因此进一步梳理西南复杂的山地地理空间中各种文化亚型及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弄清楚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
另一方面,横向上则有必要拓宽与相关科学研究的联系,将“建筑”研究真正纳入“文化”研究的范畴,真正将其作为反映其所处时代生活面貌的一面镜子。因为建筑每一个过程的演变无不是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共同影响的结果。
杨柳(111399003)工程硕士—城规
第二篇: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 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 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省会哈尔滨。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 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多民族的文化优势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今天,这些特有的文化优势为黑龙江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民族文化蕴藏。
三 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内涵
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丰富的黑龙江文化资源,为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弘扬龙江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担负着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为黑龙江地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黑土文化的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强烈的影响了中华文化。南方汉民族体制心理素质方面弱于北方民族。北方虎视中原时往往中原歌舞升平之日。不断碰撞融合,我东北的阳刚之气对中原汉族施以强势的影响,改变了中原人的柔弱。北方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的积极作用就是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起到的作用。
闯”字当头,为生存自强不息;立足异乡,永不服输的铮铮铁骨;以和为贵,互相扶持的仁爱之风是“闯关东”—一次黑土地中华文化的融合。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黑龙江文化资源,为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弘扬龙江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黑龙江在现代意义上与关内文化形成对接,在黑龙江文化人或流亡关内或坚守乡土的文化选择中,实现了关内关外文化的精神遇合这一重要理论建构的机缘。
四 黑龙江的社会发展建设
黑龙江自古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 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振兴黑龙江的过程中,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建设黑龙江,并调动巨大的精神力促进发展、规避黑土地域文化中的不利方面。在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结合黑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发扬其积极方、规避消极方面,这对黑土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学习黑龙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黑格尔曾说过:“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黑龙江地域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具有北方文化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自身文化积淀及体制、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特色就是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所不同之处,所谓振兴地域文化,不如说延续民族文化保持自我民族的特色。保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当今社会 道德败坏振兴民族事业无疑是对中国的负责,更是对整个世界的负责也是给远去的祖先的一个交代,更是对成千上万的后起之秀的担当。
通过学黑龙江地域文化让我了解,黑土地上的古文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开发创业文化、文学与艺术、旅游文化以及文化名人与历史大事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黑龙江文化资源,为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弘扬龙江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心的和谐。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也是对黑龙江地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出生在这片黑土地上,它赋予了我生命,教会了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养育着我们茁壮的成长,我爱这片土地,我爱黑龙江。
学号:
班级:
姓名:
第三篇: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黟县地域文化调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另一方面,黟县有着世界闻名的西递宏村古名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风俗。所以我主要对以下的内容进行了调查:
(1)黟县的方言
(2)黟县的传统节日
(3)黟县建筑
以上的内容是有些是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些的居民进行口述了解,有些是通过走访当地的特色村落和古名居以及当地的商店进行调查的,有些是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1)黟县的方言
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黎明为“蒙蒙光”等。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
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
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
黟县方言还能举出一些特色。比如:一些动物的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黟县人把蝉叫成“嗯知”,纺织娘叫成“蜡箭”;而一些动作名称又是根据其形象来加以创造。比如,黟
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
(2)黟县的传统节日黟县的节日也是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下面选讲了了几个重要的节日和我们家乡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我们称之为“过年”。除夕那天人们会早上去祖坟祭拜,表示一年结束了向祖先汇报这一年的情况,并且祈福来年好运。下午大家很早就贴好春联,然后鸣鞭再吃年夜饭,年夜饭一定会有道菜——鱼,并且不能把它吃完,尤其是留着鱼头和鱼尾表示“年年有余”。吃完晚饭人们换上新的衣裳出去窜门,小孩子去拜访长辈并且会收到“压岁钱”。然后回来守岁,现在很多人是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岁,也有玩游戏等活动。零时,由男子开门鸣爆焚香,敬拜四方神明,叫作“出行”。早起,先烧香焚纸敬拜祖宗容像,后吃“锡格子茶”。
“锡格子茶”,是黟县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的早茶民俗。“锡格子茶制作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格”是装茶点的锡器工艺品,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有皆大欢喜之意。古往今来的黟县人家,欢度了除夕,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儿,就是享受“锡格子茶”。焕然一新的家人们互相拱手作揖、祝贺新禧之后,便按照辈分围坐在厅堂中央八仙桌旁。八仙桌正中间,则高高矗立着一只圆圆的、扁扁的、周边雕有花纹的、层层叠加的塔形锡器工艺品,一般由一底、一盖、一提篮以及中间的四层组成,这就是那类似果盘的“锡格”,寓意为“步步高、年年高”。将锡格从塔形样式除去提篮、掀盖、去底再将中间四层分别搁置于桌上之后,你会发现,那四层里边分别摆放着黟县的地方特产茶点千张酥、寸金糖、芝麻糖(我们称之为“麻片糖”)和花生(或花生糖)。这些茶点都是当地人家进入腊月之后自己用土法制作或自产的,各自寓意为:多片酥糖、多层叠加、外边有五彩色纸包裹的“千张酥”——步步高;外形既像金条又似元宝的夹心糕店“寸金糖”——吞金进银,招财进宝;黑、白芝麻打制的片状糖“芝麻糖”——节节高;花生或花生糖——生男生女、儿女双全。就着早茶品过茶点之后,就有一盘热气腾腾的五香茶叶鸡蛋端上桌子,一般每人必须吃两只茶叶蛋,寓意为“成双成对、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特地再上来一小碟又细又白的绵白糖,拿剥开的茶叶蛋蘸上吃,寓意“甜甜蜜蜜、好事成双”。吃过茶叶蛋之后,人们便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相继离席,那四层锡格又被添加满糕点,连同底座和顶盖依次叠加成塔形,置于收拾干净的八仙桌上。至此,“锡格子茶”就宣布结束,“大拜年”、“走亲戚”、“访友朋”、“看大戏”等欢度春节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从此,在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为止的整个春节期间,每逢家中来了拜年的客人,主人家都必须以此“锡格子茶”习俗招待来宾。如此“茶俗奇葩”沿袭至今。
我们家以前这些糕点都是自己制作的,后来渐渐的变成买现成品了。我的外婆家现在仍然在用“锡格”,也有很多人不用这种锡格了而是改用了塑料制作的类似于锡格的乘物盒子。而且现在里面装的吃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特产,还添加了很多其他产品,但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清明节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登山扫墓,祭祀已故亲人,将坟地杂草清除并培土,整修坟包,然后插上纸钱(纸剪的钱串),俗称“挂钱”。大部分的“钱”都是自己家剪的,现在也有很多的直接购买。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会在门上插上艾叶,挂菖蒲用以驱邪。有些人家仍然保留着喝黄酒的习惯,小孩子挂蒜头在胸前„„但是这些习俗现在渐渐的淡化了。
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又名中元节,家家会上祖坟祭拜祖先,但是不会跟清明节一样扫墓培土之类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挂钱”而已。
中秋节现在只是保留了家家聚餐、吃月饼、赏月的习俗而已。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早上吃“腊八粥”,腊八粥跟现在的八宝粥有着类似的感觉,各家所放的原料不一样,但是基本上花生、豆腐、桂圆等各家都会放的。传说是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俾求苍天明年赐福,给予一个丰收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全面打扫,俗称“扫尘”。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年”是给逝去的祖先过的,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祖坟鸣鞭,“挂钱”,烧纸„„让祖先们在底下过年。有当地的老奶奶们说只有让祖先们过完年我们在可以过好春节的。
(3)黟县建筑
徽派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黟县的古名居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中宏村、西递、屏山和关麓就保留着多数古名居且宏村和西递已经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黟县古名居建筑其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讲究风水”,二是“注重雕饰”。一般而言古村落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不仅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周密的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通常村落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以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散列于山麓或丛林之中,浓绿和黑白相互映衬,山和水相互辉映。古民居的外观造型也颇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并且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步低落的形式,节省了材料,又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火墙”。
“天井”也是黟县古名居或者徽派建筑的一个建筑形式,几乎每一幢的古居民住宅都有天井。天井使得室内光线充足,而且通风降湿,天井的两侧建有廊房,通常还会修有排水的水沟,使室内居民宅与外部的水系统联系在一起。宏村村落就是一个用内部活水来贯通全村的村落,当然这个活水是后来人工建成的,并不是天然的。村中每一家的水都会联系在一起并且流过南湖和半月湖。走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水流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对于民居的雕饰,有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像木质的廊房等的窗户和门上一般都会雕有饰品,且都是取材于自然之景物如荷花、梅花竹子、石头、人物等等之类。而府宅大门则一般都会用石雕砖雕在门上方装饰以显示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黟县的建筑除了典型的古名居之外还有就是牌坊。但是现在保留下来的相对比较少,其中宏村和西递都有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黟县的商人在外经商获得财富之后都会回来修建牌坊来显赫自己的殷实财富。
祠堂和石塔也是黟县建筑的一个类型,都是各具特色的。其中有云门塔、尚德堂、笃敬堂等等。
三、个人意见
黟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黟县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第四篇:地域文化复习题
地域文化复习题
一、列举题
1.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4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3.请列举川酒五金花。
4.请简述什么是四川川剧变脸。
5.请列举10道川菜菜品。
6.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 A.巫山人 B.资阳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四川东汉陶俑最具代表性的首推()。
A.宴乐舞杂伎
B.击鼓说唱俑
C.背兜捧箕俑
D.戏猿俑
3.诸葛亮治蜀采取了()等措施。
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 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 C.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D.南征、北伐
4.四川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历来有“()”之誉。
A.峨眉天下秀 B.夔门天下雄 C.剑门天下险 D.青城天下幽 E.九寨天下丽 5.1997年,重庆市被列为中央直辖市,重庆直属市由()组成。
A.重庆市 B.涪陵市 C.万县市
D.黔江地区 E.达州市 F.巴中地区
6.四川藏区石刻藏文经典历史悠久,凡有人迹之处,无不遍布经堆,称之为“吗呢堆”。现存于阿坝州壤塘县捧托寺的石刻藏文巨著是:()。
A.《甘珠尔》 B.《天方典礼择要解》 C.《嗄木绒经》 D.《六字明经咒》 7.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A.4000 B.3000 C.2000 D.1000 8.“书院”的名称起于唐代,但四川书院最盛还是在()。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四川现存的道教宫观建筑中,建筑年代最早的是:()
A.三台县云台观玄天宫 B.青城山建福宫 C.鹤鸣山太清宫 D.成都市青羊宫
10.清代四川农业有很大发展,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书籍有()。
A.《农书》 B.《农事说》 C.《三农记》 D.《蚕桑说》E.《四时纂要》
三、判断题
1.蜀国和巴国都是被秦朝所灭。()
2.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问世之前的几百年中,《证类本草》一直是本草学的范本。()
3.元代以前,四川藏区佛教是从东、西两向传入的。东向传入始于公元8世纪以前。西向传入以西藏僧人白诺扎那到四川藏区传教(约公元790年前后)为历史标志。()
4.《死水微澜》是艾芜最成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情、风俗、服饰、饮食等描写丝丝入扣,一派蜀地风情。()
5.书院之名起于“唐代”,一般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6.近代最早从陆路入川游历的外国人利德乐是法国探险家,他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率考察团由越南经云南进入四川。()
7.在播种技术方面,从汉代开始,巴蜀地区的播种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撒播、点播和条播。()8.1987年,自贡市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在大山铺恐龙化石发现场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这是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的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东方龙宫”,并列入《世界地质遗产提名录》。()
9.有“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美誉的九寨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0.泸沽湖畔主要居民是摩梭人,迄今仍保存着母系家族制的遗风,他们的家庭实行走婚式的“阿夏”婚姻制度,这种独特的婚姻家庭制度,被称为研究原始婚姻形态及其发展的“活化石”。()
四、论述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技术水平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结合所学知识,用300-500字简要介绍四川的历史与文化。
第五篇: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地
域 文 化 学体会
眷恋之城 西安
2013秋行政管理专业
王 蕾
习
眷恋之城 西安
作为在西安成长着的我,对于西安的地域文化自然有着一份无比亲切的感情。学习过地域文化课程以后,更是加深了一份对于西安的敬仰、爱慕:13朝古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25岁,每天行走在西安,最深的感触来源于:在西安的生活,但是又在课本中升华。那我就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经历着重讲讲:西安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以及地方美食和西安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吧!
西安:这一座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为世界著名四大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细数西安,有多少历史每天从我们眼前穿越千年的时光恒久永驻!标志性建筑物(红黄大气),俨然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杨虎城办公处(今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公馆(今建国路)、止园(今青年路)和高桂滋公馆(今建国路)等西安事变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至今仍是国内外旅游者参观、学习的革命旧址之一。
自然景观资源则以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华清池、楼观台、蓝田溶洞等风景名胜区。古貌新姿与独特的民风民俗、地方艺术文化也正成为西安旅游业新的人文资源。这些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本身也是培育西安人民人文情操的重要基地。
地方美食:就拿陕西八大怪来说吧,其中就包含了好几样的陕西美食地域特色。面条似腰带、锅盔大如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美食,比如:户县软面、岐山哨子面、杨凌蘸水面、秦镇凉皮、锅盔、肉夹馍肉丸胡辣汤、石子馍、老童家腊羊肉、葫芦头。
秦镇凉皮:秦镇米皮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泼辣子”)、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了食用了。
锅盔。外地人在西安见到“锅盔”,无不大吃一惊。锅盔形似菊花,直径8寸,厚6分。虽然叫不出名字,但都知道这是大饼。察其形思其状,都以为不熟。其实这是多虑。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相传为武则天派兵在乾州(乾县)打仗,战士在作战过程当中有人无意间将面置于头盔里用火烘烤,然后发现其味香脆可口,随即流传而开)。上好的乾州锅盔,使用特质面粉制作,是用麦草软火慢慢烘熟的,所以水分极少,它肉瓤起层、质酥味香。乾州适值陕甘大道,是旧时官、商、军队往来必经之处,锅盔即使在大热天里也不馊不变质,是旅人携带的最好食品,所以很快就名声在外了。在陕西八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是锅盔。锅盔形似锅盖,边薄中厚,表面有轮辐状花纹,硬实筋韧,酥香可口,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肉夹馍。西安(乃至西北大部分地区)著名小吃,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酱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吃时切腊汁肉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吉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肉丸胡辣汤。肉丸胡辣汤,是西安回族人的清真食品。西安回族人想在汉民聚集的地方想要从事饮食业又要出众,就只能在调料上下
功夫,故此屏弃了酸味,改用西北人更适应的咸味来映衬羊肉汤、牛肉汤的香味。煮牛羊肉那可是回民的传统项目,调料的丰富和火候的掌握自不待言。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减轻,以便更加能突出肉和菜的口味。肉丸胡辣汤,用回民更常用更大气的牛肉丸子(牛肉绞碎和面合,下水煮),更有口感和实在。辅料增多,加白菜、土豆块、菜花、胡萝卜块、木耳、黄花、腐竹、冬瓜等,下辅料的时间次序也不同,务必使每种菜软硬得当,看起来也有卖相、颇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现在的西安人把肉丸胡辣汤也作为一种早餐。每天,早晨人们起床后洗漱完毕,走上街头要一碗肉丸胡辣汤一咥(die)各奔东西,展开一天新的工作。
石子馍。石子馍的具体做法是:用上等白面粉,和入油和盐(糖),有的还加入鲜花椒叶制成馍坯。选取小而光滑的小鹅卵青石子,用水洗净晾干,再用植物油涂过,放深边平底锅内,置火上加热,用手勺不断翻搅,使石子受热均匀至烫手,再将石子放在馍坯上然后压平,用中火加热,使之下烙上烫而成。烙好的石馍干脆清香,营养丰富,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石子馍历史悠久,是由远古的“燔黍”(以黍米放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石子馍在唐代叫“石鏊饼”,唐宪宗元和年间已成了民间普遍食品。清代随着秦人宦游江南,石子馍传到金陵。袁枚在《随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同时叙述了泾阳张荷塘府家做天然饼的方法。和许多地方美食一样,西安一些传统美食和老字号形成了陕西特色的品牌,在竞争中不断寻求创新和改变,不但让规模得以扩大,美食也得以继续
流传。
老童家腊羊肉。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难来西安,品尝了老童家腊羊肉后大加赞赏,并由兵部尚书赵福桥之师邢庭维手书“辇止坡”三字,制成匾额悬挂门口,从此老童家腊羊肉名闻遐迩,近百年来长盛不衰。腊羊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辅料齐全,火功得当。卤煮出的肉,色泽红润,质地酥烂,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菜。
葫芦头。葫芦头是西安特有的风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馍有相似的地方,即同为掰馍,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猪肠。其主料由猪大肠头、猪肚头、肥肠去腥臊后加佐料煮成汤,再用汤煮馍而成。其汤酽味浓、鲜香适口,是一种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食品。具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特点。葫芦头相传源于唐代,起初名为“杂糕”。名医孙思邈到长安一家专卖猪肠的小店吃饭觉得腥味大,油腻多,得知制法不得当,便传授窍道,并留药葫芦让店主调味,店主为感激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口,“杂糕”也改称“葫芦头”了。
是不是馋的流口水了,那就来西安吧!相信你一定会爱上这座城。她,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独特的古都风貌更是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地道的美食更是让你的味蕾无法抵御诱惑。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座包容并蓄的城,他容留所有在这座城里生活的人。安逸或恬淡,紧张或忙碌,但是总有一种生活方式适合你。
学完地域文化这门课,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西安,也更加眷恋这
座城。一个让多少人离不开的城,即使远去,也终究会回来的城。我是西安人,这份浓的化不开的眷恋之情,必将追随我到终老,或也是我们陕西人大都是如此。厚重历史为证:陕西姑娘不外嫁,并不是真的不外嫁,但这真的是我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浓的化不开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