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七区创设街道联合党工委全力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二七区创设街道联合党工委
全力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中共二七区委组织部
二七区是郑州市的商贸中心区,辖13个街道,88个社区。现有社区公共单位432家、“两新”组织党组织168个,共有党员17812名。为有效破解社区党建“条块分割”、辖区组织参与“渠道不畅”、各类党员奉献社区“组织发动面不广”等难题,区委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积极在街道一级创新建立街道联合党工委,全面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努力达到“组织网络、党建工作、党员管理、社区服务”四个全覆盖。
一、实施“5+N”模式,完善组织结构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扎实推进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二七区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在部分街道试点建立了街道联合党工委,在不改变驻区各公共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基础上,将其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全部纳入其中,作为党工委委员,定期例会,共同研究决定区域化党建工作重大事项。街道联合党工委采取“5+N”的模式进行设置,“5”即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分管副书记,组织委员和专职委员进入街道联合党工委,“N”即其他委员若干名,其他委员数量视辖区公共单位、“两新”组织的具体情况而确定。书记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副书记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专职委员采取社会招聘、街道 1
选派等方式,选聘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党务工作的人员担任。委员通过单位推荐、个人自愿、街道提名、组织部审核、区委任命的程序产生。为规范委员产生程序,调动委员参与积极性,二七区还制定了《街道联合党工委委员推选办法》和《委员的权利和义务》等规章制度,新选聘了5名专职委员,进一步强化了党建工作力量,优化了党组织设置。
二、采取“四事”工作法,规范议事程序
街道联合党工委作为“单位建党”模式的一种深化拓展和完善,必须在工作、议事等方面做以科学规定,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是科学制定会议规则。街道联合党工委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遇到重要情况随时召开。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到会方能举行,讨论重大问题和其他需要表决的事项时,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二是创新提出“四事”工作法。采取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四事”工作法。大事共议主要包括区域性党的建设、拆迁改造、项目建设等需要公共单位和“两新”组织参与配合的大事;实事共办主要包括社区建设、“两新”组织发展、改善辖区环境、解决群众再就业、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实事;要事共决主要包括推荐“两代表一委员”、评选文明单位、行风政风评议等涉及辖区公共单位的推荐评优奖先工作;急事共商主要包括上级党委和政府部署的临时性紧急工作,需要召开委员全体会议共同研究和协商的。三是规范议事程序。议事程序分四步进行:由街道联合党工委书记、副书记、专职委员商量确定或由三分之一以上委员共同提议确定议题;经
确定的会议议题、时间、地点、目的要求等,提前2天进行预告;召开街道联合党工委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将形成的决定或决议的内容及时通报,抓好贯彻落实。大学路街道联合党工委积极运用“四事”工作法,为长城康桥社区协调办公用房1100余平方米,筹集资金60万元用于建设高标准的党建阵地,确保了社区党建“有处议事”。
三、推行“321网格”,健全工作体系
在街道联合党工委的运行中,二七区创新提出“321”运行模式,积极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努力将党建工作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是建立三级网格。按照“就近就便、易管易建”的原则,视辖区面积、人口、党员数量和驻区单位情况,科学划分党建网格,建立街道、社区、社区内各片区(楼院)三级网格,将辖区各类组织和全体党员全部纳入其中,做到“每格定人、每人定岗、每岗定责”。目前,全区已建立社区网格88个,社区内片区网格346个。二是建立两支队伍。建立专兼职党建指导员队伍和社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全面整合党建网格内的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以及社区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党建指导员283人,各类党员服务队伍435支,涵盖党员5700余人。三是建立一个体系。通过建立街道联合党工委、科学设置党建网格和组建各类服务队伍,使辖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辖区各类组织和在职党员的服务与居民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使各类党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形成一个“条块结合、纵横联动、全面覆盖”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去年11月全国街道社
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参会代表到嵩山路街道亚星社区视察观摩,对二七区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建立“四项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为实现街道联合党工委规范运行,二七区建立四项“新机制”,切实加强了对街道联合党工委委员及成员单位的激励约束,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为街道联合党工委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是承诺办结制。年初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围绕服务辖区发展和居民群众需求,采取实事认领和承诺等方式,明确办结时限,落实具体举措,接受街道联合党工委和居民群众的监督。二是舆情播报制。从社区居民群众、街道社区党员干部、新闻媒体中,聘请若干名党建舆情监督员,定期对街道联合党工委及其成员单位进行评议,并在社区公示栏进行公开播报,接受居民群众监督。三是党员共管制。探索党员“双重管理”新机制,发放在职党员服务卡,推行在职党员承诺制、区自管党员提拔使用会签制。目前,全区1225名区直机关党员已经领取在职党员服务卡,并自觉接受所居住社区“八小时外”的教育和管理。四是考核运用制。每年年底,由区委对各街道联合党工委的工作开展和委员工作实绩以及成员单位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成绩优秀的成员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由区委以书面形式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和省、市委组织部门进行反映,建议对其主要负责人予以提拔重用。对工作表现和实绩突出的委员,要积极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考核较差的,除向其上级如实反馈外,在其单位或个人评优评先需要征求区、街或社区意见时,均不予推
荐。
二七区街道联合党工委的建立,从组织领导体制实现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打破了以往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自我封闭、自我管理”的传统格局,使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公共单位的关系由过去的“松散型”变为“紧密型”,由过去“体外循环”变为“内部循环”,全面整合了辖区党建资源,进一步拓宽了社区各类组织的参与渠道,有效激发了社区全体党员的奉献社区、服务发展的热情,为推进社区党建改革创新、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第二篇:努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努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索耀乐
《 人民日报 》(2012年10月09日18 版)
区域化党建,就是把一定的区域范围作为整体,对各领域党建工作实行统筹规划、通盘部署、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开展区域化党建,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党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适应形势,在探索中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近年来,包头市立足于破解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各领域党建协调互动的有效方法。2009年10月,市委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依据。在实践探索中,包头市逐步形成了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工作理念。一是明确目的。区域化党建要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融合,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目的。二是理清思路。区域化党建应包括“城市区域化党建”和“城乡区域化党建”(即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两个方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要经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阶段,最终实现城乡党建一体化的目标。三是抓住关键。以“统筹”、“联动”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主要手段和实现形式。四是强化保障。必须有人力财力支持,搞好硬件建设,搭建各类党组织沟通交流的平台,承载区域化党建理念。五是落实责任。市委和旗(县、区)委是抓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市级层面主要是抓宏观、抓规范、抓督导。旗(县、区)级层面主要是抓落实、抓创新、抓提升。
统筹联动,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区域化党建的核心是“统筹”和“联动”,包头市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以“三级统筹、三力支撑”为重点的工作机制。所谓 “三级
统筹”,就是在城市搭建旗(县、区)、街道(镇)、社区三个层面的统筹平台,推进区域内的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在旗(县、区)层面,以地区性党建工作联席会为载体,建立区域统筹的宏观协调机制。在街道(镇)层面,以非建制性“区域党工委”这个包头市独创的“大党工委”制度为载体,建立共驻共建的具体操作机制。在社区层面,全面改建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并实行社区“大党委”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和服务群众机制。所谓“三力支撑”,就是发挥建制性党组织的核心力,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动力和街道社区“三有”(有人有钱有场所)为重点的保障力作用。在形成以“三级统筹、三力支撑”为重点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基础上,包头市推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重点抓住了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大力开展城乡党组织联建活动。推行以产业关联为纽带、资源互享为基础、双方受益为目标的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设置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另一个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将其作为承载统筹城乡工作理念、落实统筹城乡工作措施的载体。注重实效,提升区域化党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包头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区域化党建全面提升了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区域化党建工作通过统筹的办法,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联动起来共同推进,破解了党建工作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难题。比如,区域党工委的建立,既保证了街道党工委在街道区域各项事务中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也切实增强了驻区单位参与区域事务管理、推动区域共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二是区域化党建为基层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找到了着力点。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契合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总要求。旗(县、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等建制性党组织的核心力加强了党的领导;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动力推动了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街道社区“三有”为重点的保障力强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区域化党建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目前,包头市已建成18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搭建起了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在推
动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承载作用。城乡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广泛联建,使城市资源不断向农村流动,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作者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第三篇: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沈阳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综述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沈阳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综述
沈阳市现有街道党工委137个,社区党组织1086个,街道社区自管党员20万余名,在职党员22万余名。近年来,沈阳市委以创建全国一流街道社区为目标,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通过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创新管理、优化服务,构建起全覆盖、广吸纳、高效能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面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沈阳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加速全面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基固本,构建社区党建保障体系
多年来,沈阳市委始终高度重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市委主要领导经常带队调研并统筹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相继出台了10余个政策性文件,逐步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的“三有”基础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沈阳市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努力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在“选”的环节,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100多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目前,沈阳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2岁,大专以上学历达94.5%。
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平均为每个社区投入4万元社区工作经费,为街道社区开展党建工作提供经费支持。还确立了党建工作项目155 个,累计拨付项目资金249万元,激发了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3年,按照社区公共用房使用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全市社区公共用房面积新增6万多平方米,平均面积达到487平方米,其中市内五区平均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并统一设置了以社区办公室、文化图书室、体育活动室、警务室、党员活动站、卫生服务站、房屋维修站和社区服务大厅为标准配置的“4室3站1厅”配套设施。
创新管理,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各街道社区党组织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组织、促共建、抓载体、重示范。实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并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扎实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深化“三建三送”活动,大力促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区域内的全覆盖。
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坚持“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逐步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引导辖区内共建单位参与街道社区建设。广泛开展在职党员“四进四建”活动。目前,全市在职党员已有18.1万人在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登记,共设立在职党员责任区、责任岗5043个,成立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642支,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好事实事6.1万件次。
今年,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市委动员全市社区党员和在职党员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自觉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并以建立“创先争优促振兴群英谱”活动为依托,选树了一批看得见、立得 住、叫得响、容易学的先进典型,在全市街道社区中巡回举办群英谱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百余场,听众达3万余人。
凝心聚力,共筑惠民服务大平台
全市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察民情、顺民意、惠民生、重奉献。在全市建立了街道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走访联系社区居民群众制度和“两代表一委员”社区接访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受理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社区服务事项。
同时,在全市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三帮扶三推动”活动,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市市直机关处(科)室党支部共与1086个社区党组织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结对帮扶档案,定期开展帮扶活动。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沈阳市还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代理服务、惠民行动。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党员义工队伍8000多支,有党员和群众志愿者10万余人,已累计提供志愿服务56万人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8.9万件,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全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幸福感。沈组依 本报记者 梁馨月创新管理,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各街道社区党组织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组织、促共建、抓载体、重示范。实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并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扎实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深化“三建三送”活动,大力 促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区域内的全覆盖。
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坚持“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逐步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引导辖区内共建单位参与街道社区建设。广泛开展在职党员“四进四建”活动。目前,全市在职党员已有18.1万人在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登记,共设立在职党员责任区、责任岗5043个,成立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642支,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好事实事6.1万件次。
今年,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市委动员全市社区党员和在职党员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自觉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并以建立“创先争优促振兴群英谱”活动为依托,选树了一批看得见、立得住、叫得响、容易学的先进典型,在全市街道社区中巡回举办群英谱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百余场,听众达3万余人。
凝心聚力,共筑惠民服务大平台
全市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察民情、顺民意、惠民生、重奉献。在全市建立了街道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走访联系社区居民群众制度和“两代表一委员”社区接访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受理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社区服务事项。
同时,在全市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三帮扶三推动”活动,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市市直机关处(科)室党支部共与1086个社区党组织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结对帮扶档案,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沈阳市还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代理服务、惠民行动。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党员义工队伍8000多支,有党员和群众志愿者10万余人,已累计提供志愿服务56万人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8.9万件,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全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幸福感。
(来源:沈阳日报,沈组依,记者 梁馨月)
第四篇: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
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今年来,潍城区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多元化的党建领导协调机制,增强工作合力 一是发挥区街道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例会制度,围绕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密切关注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项,进行情况通报和广泛协商研究,充分调动辖区内各方力量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发挥社会工作党委作用。各街道社会工作党委整合街道组织人事、党群、社区建设等部门职能,吸纳辖区内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到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对辖区领域党建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三是发挥党建工作联席会作用。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坚持以党建促共建,以共建促发展,做到了“四个落实”,即:落实社区事务共管,落实社区稳定共保,落实社区资源共享,落实精神文明共建。
二、建立多样化的党组织组建机制,优化组织设置
1一是楼宇建。加强200余座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和工会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归属感,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搭建了政府服务企业的平台,促进了楼宇经济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行业建。根据律师事务所密集、党员数量多等特点,通过司法行政机关行业管理加强律所党建工作,以律协为依托加强党组织组建模式,建立中国首家律所党委——大成律师事务所党委,创新安定门街道司法所与律师党员联合党支部组建模式。三是孵化建。发挥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孵化器作用,通过接纳、服务流动党员及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组织组建工作。四是团队建。在街道、社区各类群众性活动团队中建立党组织和党小组,积极推广“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党建工作模式。
三、建立多层次的党建联建共建机制,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广泛开展“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区委积极开展以“五扶”(生活上扶贫、身体上扶康、精神上扶志、智力上扶学、就业上扶技)为主要内容的“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目前已成为全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成为党组织、党员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和密切党群联系的重要纽带,成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夯实区域化党建基础的有效途径。二是深化机关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本着“上下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原则,在区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之间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呈现出了机关党建带社区党建、社区党建促机关党建的良好局面。三是积极推进国企、事业及“两新”组织党组织服务区域共建。充分发挥国企、事业及“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其立足本部门的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力所能及地为区域化党建提供支持和服务。
四、建立多点面的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注重作用发挥 一是围绕作用发挥,实施分类表彰。健全党内激励机制,增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内在动力,一直是探索研究的课题。东直门街道工委根据党员发挥作用情况及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设定了党性坚定标兵、品德高尚标兵、热心公益标兵、爱岗敬业标兵等四种表彰类型,对组织关系不在街道但表现突出的党员,还专门设立了“奉献社区好党员”称号。分类表彰使称号的指向更明确,评选的标准更具体,是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二是增强针对性,实施重点表彰。按照各领域单位党组织的不同特点,本着在地区中能够有效发挥党组织作用,促进区域化党建加速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培育各类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和推广。今年拟表彰和宣传一批党建基础条件较好、社会影响较大、发展态势良好、单位负责人重视的驻区单位党组织,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重点和突破口,在地区范围内营造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良好大环境。
五、建立多方位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确保工作实效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本单位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切实加强了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落实。二是完善党建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社区、国企、机关、事业等单位基层党建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落实党建工作责任的动力机制,如按照“五个好”要求,以百分制对社区党组织进行“星级考评”,每个社区以50个指标要素为标准进行定级,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三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区委每年下拨专项党建经费,支持社会领域党建活动开展,调整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经费,按照年人均200元的标准拨付。从区管党费中拿出年收缴额的60%作为党组织活动补充经费,用于非公、社区党组织征订党报党刊、慰问困难党员及街道党员服务中心补充经费。
第五篇:雁北街道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方案
雁北街道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区关于探索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的具体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组织设置全覆盖、组织领导区域化、组织管理双重性”要求,全面推行区域内党组织之间的“联建、联动、联系”机制,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整合区域内各种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手段,以充分发挥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各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推动街道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目标任务
以“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为工作目标,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区域党建工作,共同促进区域和谐稳定、科学发展。
三、组织构架
按照“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构建“1+3”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即1个街道“大工委”,党工委领导下设置行政组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企业综合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居民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3个工作机构。各组织成员名单如下:
街道大党工委:
在保持街道党工委职能和委员职数不变的基础上,组建雁北街道“大党工委”,工委班子由15人组成,书记、副书记和街道党工委委员8人为专职,其余5名兼职委员从驻区单位、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中产生。
行政组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组 长:曹建平(街道办事处主任)成 员:张宏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费芳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凤华(街道劳动保障所所长)
宗 静(街道司法所所长)
刘 琼(街道党政办主任)马 炜(街道综治办主任)安希明(街道城管办主任)
(辖区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企业综合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组 长:陈瑜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成 员:(街道工会主席)
吕雁军(街道党政办副主任)李文芳(街道经济办主任)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负责人)
居民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组 长:冯兰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副书记:刘 琼(街道党政办主任)
张 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
邓铁军(中河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赵 婷(雁滩路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王 博(雁滩大桥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
四、工作职能
街道大党工委:讨论和决定街道建设与管理、发展与改革、社区居民自治、“城中村”改造、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全面领导和统筹协调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
行政组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协调解决街道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现共驻共建共创共赢。
企业综合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街道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及驻街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换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及驻街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居民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指导各社区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做好居民的文化、体育等服务的工作。
五、实施步骤
雁北街道充分学习借鉴其他街道的成功经验,结合街道的党建工作实际,拟分三个阶段进行区域化党建工作。
1、筹备阶段(2011年5月底前)
抽调专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摸底,登记单位、负责人、资源共享等相关信息;组织机关、社区、辖区单位、“两新”组织召开筹备、动员宣传会议;利用黑板报、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区域党建工作,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2、实施阶段(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
(1)按照“1+3”模式完成区域党建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建设,覆盖辖区内各类组织、各个领域,基本形成区域化党建体系。
(2)打造“三项”区域党建工程。一是共建工程。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困”、“党员进社区”等活动,构筑区域共建体系。二是服务工程。开展“党员承诺制”、“志愿者服务”活动,打造街道区域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三是民生工程。按照“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富我为”的服务方针,提升党员志愿者服务水平。
(3)创评区域党员“五星”主题活动。通过创评“诚信之星”打造倡导诚信经营之风;通过创评“服务之星”提升服务群众意识;通过创评“双带之星”,鼓励下岗党员带头创业,带动下岗职工就业;通过创评“慈善之星”树立爱心人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典型;通过创评“共建之星”推动区域文明共建工作深入开展。
(4)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典型,扩大影响,使党建工作做到整体推进、共同提高。
3、深化阶段(2011年6月以后)
不断完善和创新区域化党建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例会、汇报、建议案、统筹协调、考核监督等五大制度,建立健全双向服务、结对共建、党群联动和资源共享等四大机制。街道“大工委”和各协调委员会在若干党建制度或机制中,形成具有雁北创新特色的党建制度或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和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序推进。街党工委成立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督查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区域化党建试点工作由街道党政办负责组织协调。
2、理顺内部关系,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四项制度。建立健全4项制度,逐步理顺关山街区域党组织内部关系,完善区域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各项例会制度,包括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各级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召开。二是建议案制度,规范行政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企业综合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居民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定期组织党建工作调研,深入了解、及时解决区域内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街道“大工委”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统筹协调制度,充分发挥区域大工委在居民区党的工作中的统筹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四是考核监督制度。街道“大工委”定期对三个协调委员会进行检查督促,确保工作落实。
3、创新活动载体,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4项机制,不断创新以组织联建、活动联动、资源共享为特色的区域党建活动载体。一是双向服务机制。动员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之间广泛开展双向服务,提升社会和谐度。二是结对共建机制,促进社区、行政机关和“两新”组织之间共驻共建、统筹共建的互动机制。三是党群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资源,实现信息联动、工作联动、服务联动。四是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党的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体系,提供资源上的保障。
4、广泛宣传动员,优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社会氛围。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宣传教育作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顺利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注重树立典型,加大舆论引导和宣传力度,及时推广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普遍关注、共同参与区域化党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