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构建街道区域化党建格局为依托 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以构建街道区域化党建格局为依托
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包头市青山区幸福路街道党工委事迹材料
幸福路街道辖地处包头市青山区城区中心位置,辖区面积2.14平方公里,有居民13141户、35133人,共有蒙、满、回等13个少数民族居民1517人。具有辖区单位多、商业网点多、改制企业多、困难群体多,社区管理任务重、服务民生工作重等“四多、两重”的实际特点。近年来,幸福路街道党工委按照“共创、共建、共赢”的工作理念,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力度,构建了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创新发展了富有城区中心特色的街道社区区域化社会管理模式。
一、创新建立“非建制性党组织” 搭建区域化社会管理的平台 街道党工委在强化传统建制性党组织的基础上,在街道、社区两个层面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完善了街道区域化党建的组织架构。一是强化建制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街道党工委下设7个社区党委、个党支部,有党员851人,全面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街道领导班子,实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述职”,抓好社区干部的选聘、管理、考核、评价,推行社区干部绩效工资,为每个社区配备民族工作助理员一名,选派大学生志愿者到街道社区从事党务工作,进一步探索社区干部党建工作的专职化。
二是建立街道社区两级区域性党组织。幸福路街道率先成立了区域党工委,吸纳辖区16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作为委员单位、20家党组织作为成员单位,区域党工委有党员4556人;七个社区党委分别组建了联合党委。同时,明确了区域党工委和社区联合党委的职能职责,建立了议事规则、例会制度、通报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形成了辖区单位联合定期解决辖区内重大问题的工作机制。区域党工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工作,是街道区域化党建的重要力量。
三是成立社区层面特色非建制性党组织。根据辖区内商贸企业、商业网点多的实际,街道组建了南市场商会党支部、电动自行车商会党支部、包头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党支部等5个特色党组织,社区按照适于管理、适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按照“业缘、趣缘、地缘、志缘”的关系,组建了特色非建制性党支部20多个,有效地把辖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统筹吸纳在街道和社区两级党组织之中,搭建了建制性和非建制性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平台。非建制性党组织以建制性党组织为依托,同频共振,形成了“党建同心圆”。
二、激发区域党员内生动力 凝聚区域化社会管理的力量 党员是党的建设的主体,幸福路街道通过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各领域党员群众共同推进区域化社会管理的良好态势。一是打造服务辖区党员群众的“阳光驿站”。街道整合辖区资源,通过区财政匹配、辖区单位出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100多万元,率先在青山区打造了
平米的街道级党员服务中心——“阳光驿站”,在社区建设社区级阳光驿站,构筑了面向区域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保障平台,实现了“服务党员在驿站”。同时进一步扩展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为辖区内广大居民群众提供如政策解读、司法咨询、劳动保障、计划生育、便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内容。
二是强化党员作用的发挥,激发辖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内生动力。对辖区党员进行针对性、精细化管理,实行社区干部党员“重点管理”,下岗失业党员“温情管理”,流动党员“跟踪管理”,离退休党员“关爱管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并健全《党员登记卡》、《党员联络卡》、《党员活动卡》的“四化三卡”式管理;在区域党员中广泛开展“选择一岗、贡献一技、奉献一日”的主题实践活动;倡导“每名党员每月交纳1元特殊党费”,探索建立了“党员爱心基金”,目前筹集资金近150万元。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了“街道—社区—楼院—党员个人”的“四级党员服务网络”,在服务网络中有20名党员个人服务点——“心烛之家”,每个“心烛之家”中都有几名为居民群众提供义务服务的退休老党员或在职党员。街道特色非建制性党组织老党员宣讲团成立8年来,共义务开展形势宣讲、座谈200多场次,得到居民群众的喜爱。
三是2007年,青山区被命名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工作试点区后,在幸福路街道建立了社工人才实践基地,街道本着“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立足实际,形成了社工(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业社工)为引领、助工(社区干部)为主体、义工(广大志愿者)为辅助的“三工联动模式”。以关注帮扶救助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就业、社区老年人的福利照顾和权益争取、青少年的心理与教育、社区文化建设及社区健康、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为主要工作内容,切实为辖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凝聚力辖区内广大群众的力量,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统筹辖内各类社会资源 增强区域化社会管理的实效 一是精神文明方面。利用“幸福网”、远程教育站点和广播电视、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介,通过组建老党员宣讲团、文化宣传队,创办党员论坛等形式,宣传主旋律,弘扬新风尚。在街道制作党史文化墙、在各社区设立文化橱窗、打造居民区楼道文化,联合辖区单位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社区艺术节”、“趣味运动会”、“家庭美术展”、“红歌大家唱”等活动,使“六进社区”工作生动活泼,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党旗熠熠耀社区——创先争优榜样传递”活动,全力做好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
二是维护稳定方面。由街道司法所、综治办、信访等部门联合成立了街道综治信访中心,设置了居民说事厅和心理访谈室。制定了民情接待日制度,要求党委委员每周二下午轮流在街道信访中心进行接访,变“应付上访”为“主动接访”,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恳谈会,倾听居民群众的诉求,把矛盾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为少数民族群众优先提供帮助、解决问题。近年来,街道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方面共投入资金230万元,解决了如 等重点信访问题,共解决信访矛盾突出问题 件,有效的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三是民生救助方面。结合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多、老年人多的实际,街道党工委将服务民生作为重点,开展了“访千家、帮百户”活动,每年帮扶百名特困党员、百个特困学生、百户特困家庭,对少数民族家庭优先提供救助;将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团员与130多户空巢老人、特困家庭、特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提供政策、资金、岗位、关怀等方面的扶助;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打造社区居民“十五分钟就医圈”;在辖区内建立20多家“爱心粮店”、“爱心理发店”、“爱心超市”,低偿为辖区的困难居民群众提供爱心让利服务;积极协调辖区单位和市属大中型企业,安置辖区下岗职工1900余人,切实解决好辖区内困难群体的生活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把服务社区居民的各项工作努力落到实处。
第二篇:以构建街道区域化党建格局为依托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以构建街道区域化党建格局为依托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包头市青山区幸福路街道党工委事迹材料
幸福路街道辖地处包头市青山区城区中心位置,辖区面积2.14平方公里,有居民13141户、35133人,共有蒙、满、回等13个少数民族居民1517人。具有辖区单位多、商业网点多、改制企业多、困难群体多,社区管理任务重、服务民生工作重等“四多、两重”的实际特点。近年来,幸福路街道党工委按照“共创、共建、共赢”的工作理念,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力度,构建了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创新发展了富有城区中心特色的街道社区区域化社会管理模式。
一、创新建立“非建制性党组织” 搭建区域化社会管理的平台 街道党工委在强化传统建制性党组织的基础上,在街道、社区两个层面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完善了街道区域化党建的组织架构。一是强化建制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街道党工委下设7个社区党委、个党支部,有党员851人,全面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街道领导班子,实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述职”,抓好社区干部的选聘、管理、考核、评价,推行社区干部绩效工资,为每个社区配备民族工作助理员一名,选派大学生志愿者到街道社区从事党务工作,进一步探索社区干部党建工作的专职化。
二是建立街道社区两级区域性党组织。幸福路街道率先成立了区域党工委,吸纳辖区16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作为委员单位、20家党组
织作为成员单位,区域党工委有党员4556人;七个社区党委分别组建了联合党委。同时,明确了区域党工委和社区联合党委的职能职责,建立了议事规则、例会制度、通报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形成了辖区单位联合定期解决辖区内重大问题的工作机制。区域党工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工作,是街道区域化党建的重要力量。
三是成立社区层面特色非建制性党组织。根据辖区内商贸企业、商业网点多的实际,街道组建了南市场商会党支部、电动自行车商会党支部、包头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党支部等5个特色党组织,社区按照适于管理、适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按照“业缘、趣缘、地缘、志缘”的关系,组建了特色非建制性党支部20多个,有效地把辖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统筹吸纳在街道和社区两级党组织之中,搭建了建制性和非建制性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平台。非建制性党组织以建制性党组织为依托,同频共振,形成了“党建同心圆”。
二、激发区域党员内生动力 凝聚区域化社会管理的力量
党员是党的建设的主体,幸福路街道通过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各领域党员群众共同推进区域化社会管理的良好态势。一是打造服务辖区党员群众的“阳光驿站”。街道整合辖区资源,通过区财政匹配、辖区单位出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100多万元,率先在青山区打造了平米的街道级党员服务中心——“阳光驿站”,在社区建设社区级阳光驿站,构筑了面向区域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保障平台,实现了“服务党员在驿站”。同时进一步扩展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为辖区内广大居民群众提供如政策解读、司法咨询、劳动保障、计划
生育、便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内容。
二是强化党员作用的发挥,激发辖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内生动力。对辖区党员进行针对性、精细化管理,实行社区干部党员“重点管理”,下岗失业党员“温情管理”,流动党员“跟踪管理”,离退休党员“关爱管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并健全《党员登记卡》、《党员联络卡》、《党员活动卡》的“四化三卡”式管理;在区域党员中广泛开展“选择一岗、贡献一技、奉献一日”的主题实践活动;倡导“每名党员每月交纳1元特殊党费”,探索建立了“党员爱心基金”,目前筹集资金近150万元。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了“街道—社区—楼院—党员个人”的“四级党员服务网络”,在服务网络中有20名党员个人服务点——“心烛之家”,每个“心烛之家”中都有几名为居民群众提供义务服务的退休老党员或在职党员。街道特色非建制性党组织老党员宣讲团成立8年来,共义务开展形势宣讲、座谈200多场次,得到居民群众的喜爱。
三是2007年,青山区被命名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工作试点区后,在幸福路街道建立了社工人才实践基地,街道本着“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立足实际,形成了社工(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业社工)为引领、助工(社区干部)为主体、义工(广大志愿者)为辅助的“三工联动模式”。以关注帮扶救助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就业、社区老年人的福利照顾和权益争取、青少年的心理与教育、社区文化建设及社区健康、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为主要工作内容,切实为辖区
居民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凝聚力辖区内广大群众的力量,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统筹辖内各类社会资源 增强区域化社会管理的实效
一是精神文明方面。利用“幸福网”、远程教育站点和广播电视、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介,通过组建老党员宣讲团、文化宣传队,创办党员论坛等形式,宣传主旋律,弘扬新风尚。在街道制作党史文化墙、在各社区设立文化橱窗、打造居民区楼道文化,联合辖区单位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社区艺术节”、“趣味运动会”、“家庭美术展”、“红歌大家唱”等活动,使“六进社区”工作生动活泼,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党旗熠熠耀社区——创先争优榜样传递”活动,全力做好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
二是维护稳定方面。由街道司法所、综治办、信访等部门联合成立了街道综治信访中心,设置了居民说事厅和心理访谈室。制定了民情接待日制度,要求党委委员每周二下午轮流在街道信访中心进行接访,变“应付上访”为“主动接访”,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恳谈会,倾听居民群众的诉求,把矛盾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为少数民族群众优先提供帮助、解决问题。近年来,街道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方面共投入资金230万元,解决了如等重点信访问题,共解决信访矛盾突出问题件,有效的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三是民生救助方面。结合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多、老年人多的实际,街道党工委将服务民生作为重点,开展了“访千家、帮百户”活动,每年帮扶百名特困党员、百个特困学生、百户特困家庭,对少数民族家庭优先提供救助;将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团员与130多户空巢老人、特困家庭、特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提供政策、资金、岗位、关怀等方面的扶助;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打造社区居民“十五分钟就医圈”;在辖区内建立20多家“爱心粮店”、“爱心理发店”、“爱心超市”,低偿为辖区的困难居民群众提供爱心让利服务;积极协调辖区单位和市属大中型企业,安置辖区下岗职工1900余人,切实解决好辖区内困难群体的生活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把服务社区居民的各项工作努力落到实处。
第三篇: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摘 要]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面对快速城市化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积极探索深化区域化党建,形成了开放式、社会化、统筹性、服务型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有效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6-0034-03 一、三个“迫切需要”
(一)适应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两个转型”的大背景中,伴随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碎片化”状态,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等特点的“区域化党建”,日渐成为执政党有机嵌入转型后社会结构的新途径。虽然区域化党建实践形式各地各有不同,但其目标指向都是要改变传统党建的封闭性模式,转到开放性的区域空间模式,将传统的“以我为主”的党建行动逻辑,转到尊重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以他为主”的服务逻辑,从而既实现执政党政治资源和价值权威的再造,又促进区域和谐、稳定和发展。马陆镇在从“传统工业城区”向“现代科技城区”转型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健全区域化党建组织架构、完善区域化联系服务群众体系、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达到了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区域化联动发展的目的。
(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迫切需要。深化区域化党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上海(包括嘉定)的城市结构、城市布局、人口与组织结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的体制、队伍、治理和服务保障对这种形势已经非常的不适应,而且非改不行。马陆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城建设的推进,大量楼盘落成、大量人口涌入,社会管理服务对象不再只局限于行政隶属关系范围内的人、财、事、物,而是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空间形态转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扩展。马陆镇探索的区域化党建正是基于解决这些现实的困惑应运而生的。
(三)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马陆镇多年来的区域化党建实践积淀已经形成了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工作互动的良好局面,在服务机制、工作途径和组织平台上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还需要在贴近群众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法和工作载体上做更深入的探索,还需要在虚事实做、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深化区域化党建,这正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功能转换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工作。
二、马陆的基本做法
(一)上下联动,完善组织架构。首先,镇级层面建立完善“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一会”即“新城党建联合体”促进会,“四体”即产业互联体、资源互补体、组织互助体和多边互动体,“三社”即??青人才服务社、让爱传承公益志愿社和尚学公益服务社。“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化党建的资源整合力,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了组织基础。一是创新升级,推出“互联网+党建”线上服务。2015年,镇党委在镇级层面推出“新城党群e家”APP平台,在各基层党组织建立8个社区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双向链接形成区域党建信息网络,打造“移动式”掌上党建。二是党员共管,实现思想上同频。镇党委为本镇2100多名有智能手机的党员和驻区单位建立APP实名制账号,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或单位、部门和行业的壁垒,广大党员通过平台上多个板块实现组织生活互动、公益项目互领、学习心得互通。三是资源共享,实现服务上同步。镇党委创立“新城党建联合体”,通过线上新媒体提供党员教育、党费缴纳、信息查询等服务。联合体成员单位可以通过APP平台发布“爱马社”、“法律诊所”等公益合作项目,以更便捷的方式展示资源、对接需求,实现区域内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同步同行。四是群团共建,实现目标上同向。镇党委开设工会、团委、妇联、统战等多个群团组织服务窗口,针对不同的对象,定期发布工作动态、政策文件、办事流程、主题活动等讯息,通过“伊人风尚?魅力密码”、“梦想舞台”等群团参与项目,努力扩大党在企业职工、团员青年、优秀党外人才等群体中的号召力,不断把党建带群建工作引向深入。五是项目联建,加强区域发展合作。镇党委推出了7大共性化项目,即党员组织生活开放点、联组课堂、家园建设服务项目库、新锋V力、议事会和议事日、宅舍文化、新城党群e家公众平台,结合各基层党组织和驻区单位的个性化项目,形成纵横双向延伸的“7+N”项目清单,进一步加强区域项目合作。六是社会联治,促进区域发展合拍。镇党委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平台,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围绕区域社会联治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向驻区单位建立了“上门走访―了解诉求―解决问题―及时反馈”联系服务机制、“社区―单位”双向服务机制,引导驻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其次,社区与村居层面推行五类党建模式服务群众。一是在城市社区建立“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与社区密切协作,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发挥作用,形成“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合力。二是在农村社区构建“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架构。党支部、村委会、服务站“三位一体”,重要事项村党支部提议、党支部和村委会商议、党员代表审议、居民代表决议,建立起党组织为核心,机构健全、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三是在村居混合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围绕构建和谐社区主题,确定“新老社区整体推进、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使新老社区有效进行嫁接整合,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混合型社区党建工作品牌。四是在园区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将管理园区的职能转变为“为园区服务,让企业满意”,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及创新园区社会管理的水平。五是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引导建立不同的单位党建模式。如,对政府机关,着力探索把机关党建同机关建设有机结合、以机关党建引领机关建设、创新机关服务管理模式的道路。针对企事业单位类型众多、分布广泛、情况复杂的特点,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探索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和任务使命的党建活动形式和机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事业单位全面贯彻落实。
(二)齐抓共管,建立工作机制。首先,健全区域党建联席议事机制。为了形成区域党建整体合力,镇党委建立了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区域条线部门形成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内党建工作和相关事务。健全区域党、工、团共建制度,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的“双带双建”活动,做到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组织人员相互兼职、工作形成合力。探索建立企业代表座谈制度,定期听取企业对党建和政府工作的要求与心声,同时及时向企业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注重与驻沪流动党委开展党建联建,借助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社会,凝聚人心。其次,健全党建项目征询领办机制。镇党委全面推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制度,各级党委(党组)书记需牵头谋划党建项目,列出清单,对口领衔领办。镇域内有19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多名政府机关书记分别领办对应的基层党建项目,所有项目需定期公示进度,并作为日常督查评价和述职评议重点内容。再次,健全区域化党建内生动力机制。一是深化教育,大力实施党员干部培训计划,以政治定力增动力。二是实化职能,给予基层干部与责任相称的、调动政治和经济资源的权力,明晰职责,实现权力责任对等,以下放权力给动力。三是优化环境,资源优先向基层倾斜、资金优先向基层投入,以发展实力变动力;四是严化督导,真正放活基层、强化基层,指导基层每年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有重点地抓实1-2项重点工作,以传导压力驱动力。最后,健全双向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党建工作承诺、践诺、述职、评议、考核激励制度。把落实党建责任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双月基层党建督查、季度基层工作考核、年中条块双向考评、年末党代会集中评议和专项群众测评,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担当,增强责任意识。
(三)内外协同,构建工作载体。首先,践行“双报到”和“双报告”。一是完善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的联系沟通,发挥组织、协调、联络、服务等职能,策划开展全镇区域化党建各类活动。二是完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功能,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让爱传承”、“V爱计划”等公益性、志愿服务性团队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党的组织或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其次,推行“双认领”。一方面,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推出“7+N”区域化合作项目清单,着力在区域内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促、共同发展的大党建格局。另一方面,深化“新锋V力”党员公益志愿行动,推出主打项目“点亮心愿”。活动至2015年11月底,已帮助解决群众现实需求问题300余个,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再次,完善“双互联”。镇党委完善“新城党建e家”APP平台功能,线上建立社区党群APP,线下各基层单位推出特色区域共建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服务互联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以新城党建联合体成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为基础,发挥党建咨询热线、微博微信等作用,构建区域化党建信息共享平台。
三、几点思考
(一)坚持组织覆盖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领导力。首先,以区域化党建为枢纽,构建基层社会管理核心。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突破传统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可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农村、商圈楼宇、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实行“1+N”组织设置模式,统筹推进区域内党组织设置、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等工作。“1”为区域内党组织,统筹负责整个区域的党建工作,重点帮扶区域内未建党组织的单位,育党员、建组织;“N”为区域内单建和联建的党组织,当个别党组织因单位变动、党员流动等原因撤销时,其党员自动归属区域性党组织管理。其次,坚持条块联动,建设“区域共建、动态开放”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探索党组织主导下的基层社会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内各类组织和群体横向联动和沟通,充分发挥区域党组织在整合资源、畅通诉求、协调利益中的作用。积极创新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强化“三位一体”的区域化社会管理模式。比如,对于镇内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动力不足问题,应该从正确认识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找到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融合互动的最佳结合点,采用柔性整合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
(二)坚持工作覆盖与激发活力相结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凝聚力。首先,健全组织网络,增强辐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党群工作共建机制,努力促进党群工作一体化,依法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共青团和妇女工作。推进党建工作共享机制,由社区内的机关、国企党组织与“两新”党组织结对共建,传授好传统、好经验,促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其次,盘活各种资源,搭建服务平台。要以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依托,搭建全镇共享的党建综合服务实体平台。集中财力、整合力量,在区域化党建推进较快的城市商贸区、城市社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块建成一批区域性党员服务站,将服务半径扩大和覆盖到整个区域。再次,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无偿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关系转接以及党代表接访、议事协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一站式”贴心服务。
(三)坚持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协调力。首先,强化主体意识,创新区域共治共建载体。通过建立完善区域性党组织,完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搭建区域内成员交流沟通、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平台;通过广泛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建立非营利性服务组织、开设区域论坛、举办区域重大事务听证会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成员共同参与区域事务的工作机制。其次,优化组织职能,实现党与群众联接体的定位。淡化基层党组织的非本职功能,降低组织的功能负荷,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此,一要防止基层党组织异化为准政权性质的组织,二要减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职能,集中精力于服务功能上。再次,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载体。推进区域实有人口信息库和社区事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探索条块结合新模式,初步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引导区域各服务组织依法经营,支持和鼓励它们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整合各类区域资源,培育专业服务组织,通过政策帮、项目带、社团促,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社会服务实体。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捷
第四篇:迎新办以创先争优为契机 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迎新路街道党工委
以创先争优为契机 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迎新路街道按照区委要求,结合地区实际,运用“四五六工作法”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确保活动目标明确,切合实际,收效明显。
一是把握四个环节。实行一月一沟通、一季一汇报、半年一交流、年终一表彰制度。一月一沟通即各携手单位选派一名联络员,每月负责将携手活动的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向街道领导小组反馈,领导小组以书面的形式向各携手单位通报。一季一汇报就是街道党工委每季度召开一次汇报会,由各携手单位“轮班主持”,组织讨论、解决、评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拿出具体意见和办法。半年一交流就是携手单位每半年召开一次交流会,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宣传典型,扩大活动影响力。年终一表彰就是街道党工委对活动进行评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并查找问题,安排部署下一年的携手联动活动。二是推行五项制度。街道在把握好四个环节的同时,重点推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共建随访制度、共建反馈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将携手各方的定期交流、反馈、随访等活动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街道党工委和各社区围绕携手单位最关心、最紧急的事情,开展调研,解决问题。三是强化六个带头。就是携手单位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参与社区管理;弘扬先进文化;改善生活环境;维护街域和谐稳定等六个方面各尽所能,为地区的发展出力献策。
报送单位:迎新办编 辑:杨 艳
第五篇:构建区域化统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区域化统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关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经济与政治领域延伸到了社会领域。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把握的工作重点。统一战线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供独特的力量支持。近几年来,我区统战工作积极构建区域化统战大格局,始终着眼发展了的实践,不断探索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区域化统战产生的背景
1、主动融入区域化党建的需要。
我区是浙江省对外开放实践最早、国家级开发区最为集中的区域。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48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247美元,列全市第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较早地遇到社会治理的瓶颈。比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大量涌现,试图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影响政治决策;随着工业园区向农村的拓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节奏,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企业、社团、本地人口、外来人口相互交织,各种利益需求各异,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的有序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单位制度的衰微,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功能、行政功能出现灵敏度下降、应对乏力的状况,这些新情况对传统党建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突破基层党建侧重于党内循环的局限性,北仑区委在原有党建工作“三级联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建建设,有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区域范围内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为地方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用,团结和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创和谐社会,走出了一条新路,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高度评价。统战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适应区域党建工作的新布局,在主动融入的同时,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全面提升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
2、统一战线自身创新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历史新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的范围也相应的被扩大到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统一战线的成员也扩大到12个方面。因此,针对统一战线成员类别、数量、层次的不断扩大、统战成员社会性显著、流动性大的变化,统战工作的创新必须坚持重心下移,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要求,积极构建大统战的工作机制。近几年来,我们逐步加大社区统战的工作力度,自觉加强统筹城乡统战工作,努力使统一战线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一线,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了凝心聚力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统战对象覆盖难、资源统筹利用难、成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统一战线的创新迫切需要重新构建新的工作平台。区域化统战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以往以条为主、以单位为主、以上层为主、以政党为主的工作格局,转而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依托单位、着眼社会;巩固上层、拓展基层的新的工作格局,从而赋予统战工作更宽广的视野、更宽阔的平台、更宽大的空间。
3、更好地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给统一战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统一战线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和创新空间。从我区改革开放的实践看,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基层社会形态快速变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了盲区。25年的发展经过,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涉及开发建设,90%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二三产业就业,城市化率达到70%。近900家规模以上企业以及数千家中小企业落户,53万外来人口涌入,使得社会基层出现了村、居、企交织分布以及本地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外来人口混合居住的社会形态。传统的村、社区社会管理压力激增,基层社会出现了管理的盲区。二是基层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影响了政府管理的效能。在人员流动和社会成员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中,“单位人”快速转变为“社会人”,单位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弱化。由于缺乏完善的基层社会管理网络,基层政府不得不在社会管理中直接与分散的“社会人”打交道,这不但增加了政府管理社会的成本,弱化了政府的管理效能,也使政府在许多场合不得不直接成为社会成员的对立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三是多元化利益群体的出现给基层利益整合提出了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基于利益分化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就北仑而言,这类诉求一般由于开发建设、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公共服务以及文明素质等问题引起,出现在村(居)企之间以及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由于缺少有效的协商平台,这类矛盾很容易激化,甚至形成群体性事件,或者使基层政府成为各方指责的对象。这些问题即是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统一战线发挥好整合、协调、辐射、融通等作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着力点。区域化统战从总体上而言,突出三大工作着力点,其一,着力解决了对各阶层统战成员的全覆盖管理;其二,着力畅通了与统战成员密切联系的渠道;其三,着力搭建了让统战成员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从自身工作属性出发,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使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上更加大有作为。
二、区域化统战工作的创新
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传统统战工作相比,区域化统战着力突出三新:
1、组建新的工作组织网络。
从点、面、线入手,重新设置统一战线组织网络。一是着眼于面,建立统战工作片区。根据现有城市社区、工业园区、中心村、农村中心集聚点布局,综合分析历史文化、人员走向、基础设施、管理幅度等因素,将一个乡镇(街道)划分成若干个管理区域,确立为统战工作片区,并将此片区内医院、学校、机关、企业等各类单位的统战对象纳入管理范围。目前,全区已建立城市社区、城郊社区、农村新社区、工业园区等四大类80个统战工作片区。二是着眼于线,建立三级统战网络。在区级成立全区统一战线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在乡镇(街道)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在片区成立统战工作协调小组,下设统战工作室。三是着眼于点,在各片区建立各类统一战线联谊会。在已有工作范围内,延伸工作手臂,积极引导、培育各类新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目前,各片区均已组建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宗教人士、“三胞”眷属等联谊会。并从统一战线工作出发,引导、培育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新的统战组织网络的构建,不仅确保统一战线在地域范围、统战对象的全覆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统战格局,也使一区一品的统战工作特色更加突出,统战资源的统筹利用更加有效,统战对象的互动更加紧密,统战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的力量更加集中。
2、形成新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起统战工作室主导区域统战发展的工作机制。统战工作室主要领导由区域党组织主要领导兼任,下设专职统战干事,全面负责本区域内的统战工作,工作室下设各个工作组,联系区域内各个统战成员单位,通过推行统战工作月度例会、统战成员分片联系、统战情况通报、统战成员学习等制度,指导协调区域内各组开展工作。如,小港街道河塘社区统战工作室于去年7月成立,根据区域内统战成员的组成结构,下设侨台留工作组、民族宗教工作组、校企工作组,由三名社工联系三组工作,吸纳社会力量及共建单位负责人担任三组组长。其中,校企工作组成立以来,借助枫林装配产业基地,着力搭建校企互动平台,推动校企对接,推进企业开展“义行天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全区各工作室依托“和谐共建理事会”配套建立了三项具体协商制度:(1)信息收集制度。工作室设计制作《走访日记》,开展大走访活动,及时了解掌握统战成员的发展变化和服务需求。(2)定期协商制度。与各统战成员单位就区域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区域内职工利益的工资、区域统战资源的共享等事项交换意见。(3)主动调节制度。对企业劳资问题,承担起协调责任,做好稳定工作,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并代表员工与企业管理层协商会谈。通过上述制度的落实,提高了统战工作室在统战成员中的影响力,将工作渗透到区域内各个层面。
二是建立起统战成员共建共享、和谐自治的工作机制。统一战线成员分布在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各领域代表人士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在参与和配合社会管理中,能够对所联系群众有较好的示范效应,对社会成员产生积极影响。随着基层民主的兴起,我们按照“精神文明共创、区域事务共管、区域稳定共保“的工作目标,积极为统战成员参与区域自治搭建平台和渠道,同时引导统战成员以各种方式为社会管理服务,实现互动双赢。区域化统战工作依托区域党组织组建的“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将统战成员中有较高社会威望和影响的代表人士,推荐成为“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通过定期例会和重大事项专项研讨会等形式,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内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使之成为统战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知情平台、交流平台、信息平台、活动平台和问政平台。目前统战成员在各“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中已成为促进区域自治管理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区和谐共建理事会共处理区域内各类事务7600多件,提出社会管理建议480余条。各街道、乡镇协调落实各区域协商议事会提出的各类社会问题1600余个。另有20余项通过“两代表一委员”等途径进入政府行政领域。多元化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动态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新型化现代城市管理体系等多种体系通过协商议事会平台发挥作用,各社区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34%,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98%,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5%,群体性事件发生率不断下降,在全区开发建设中未发生一起跨区域的群体性事件,实现了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是建立起各类群团组织围绕中心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开始出现了自主化、个体化的发展,为了维系自身的利益,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自身价值,各类民间组织、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大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新组织、新群体的统战工作,增强政府与群团的协作关系,是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区域化统战工作,立足区域实情,针对性的做好主动组建和引导纳入两方面的工作,使各类群团围绕中心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例如,高塘社区面对外来人口多处本地人口三倍的现状,统战工作室出面牵头组建“新高塘人管理委员会”,作为外来人员利益诉求和参与社区管理的平台,化解新老居民矛盾。并协调区域内企业出资成立“高塘医疗服务中心”,专门为“新高塘人”办理2500份医疗保障卡,成立外来人员子女助学基金,受助家庭90多户。大港社区针对区域内企业多的特点,成立“企业联合会”和企业服务中心,成立2年以来,共有106家非公企业和290名外企高管管理技术人员志愿加入。已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00余个,成功协调劳资纠纷30余起,在金融危机中,区域内各企业无一例辞退员工事件发生。又如柴桥街道紫石社区已组建的花木经纪人和大棚果蔬两大影响较大的区域性产业协会,统战组织将其主要成员吸纳为统战成员,并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协会发展壮大,引导协会服务农户。各类统战组织的有效组建和主动纳入,激发了统战人士服务区域和谐发展的意识,也进一步凸显了统战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区由统战部门组建和纳入的社会团体在社区治安调解、社会保障、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承担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为群众提供了方便,也为政府“廋”了身。
3、实现新的工作方式转变。
一是从单纯依靠政策手段,转向政策、法律、经济、文化手段并举。社会转型期,统战工作的政策优势将逐渐消褪,行政手段越趋弱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我们在推进区域化统战工作中,着力实现这一工作方式的转变,在各个统战片区大力加强统战文化建设,发挥统战文化凝聚人、服务人的优势,提升文化在统战工作中春风化雨的功能。全区已连续3年组织非公企业“企业之歌”演唱会,各区域纷纷组建了百姓艺术团、俏花旦越剧团、红舞娘舞蹈队、和之声演唱团等文娱团队,组织开展书画、摄影、文娱演出等活动,在文化活动中宣传民族宗教政策、统战理论,与宣传教育于文化之中,营造了良好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如,霞浦新浦社区与区域内的大企业共同组建临港工业艺术团,连续五年与企业共同组办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深受企业与居民的好评。同时,各区域以入室(统战工作室)、入区(住宅小区、厂区、校区)入楼、入户为抓手,大力加强统战阵地建设。如,九峰山社区专门打造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统战理论、民俗文化、乡风文明五大类9项统战文化景观群,形成一村一特色的统战宣传阵地。高河塘社区与区域内海天、东方等民营企业联动,筹资10万建造民营企业发展之路广场宣传橱窗。
二是从单纯依靠行政力量转向行政、社会化手段并举。当前,统战社会化趋势越演越烈,特别在基层,只有充分发挥社区、社团、社工、互联网等工作载体的作用,发动统战成员作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合理选择。我们在区域化统战推进过程中,十分注重统战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大碶街道九峰山社区将39位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统战成员推选出来,成立社区“老娘舅”理事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沟通思想、促进和谐,成为基层最草根的统战宣传员。目前,各个统战片区基本已经构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两栋工作模式。在社会矛盾突发的民族宗教领域,我们强化“1+9+n ”的社团模式建设,一个区级少数民族联谊会,9个乡镇(街道)少数民族联谊小组,n个社区、企业、、学校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和多个基层少数民族联系点,实现少数民族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在实践工作中,有点统战片区已经非常注重互联网对统战工作的促进和影响。如,霞浦街道着力建设“霞浦和谐统战网”,有的社区建立统战成员qq群,进一步加强了与统战成员的联系,使许多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从管理为主,转向管理、服务并举。社会管理核心是人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跟家突出对管理对象的服务,与管理与服务之中。围绕区域化统战,我们在加强和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中呈现三个特点:其一,以送温暖方式,开展单项服务。如各个社区成立统战成员“自家人”服务连锁站,文统战对象服务开设绿色通道。建立和谐共建基金,组建志愿者切实为困难的侨眷侨属、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爱心帮扶、志愿服务。其二,以反哺为入手,开展双向服务。发挥统战成员经济实力强,社会交往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和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反哺社会公益事业,各区域相继开展“一企帮一村,多企业帮一村”活动,激发企业参与社会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如申州国际,力隆机电等多家非公企业捐资3030万元支持九峰山区域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建设了多功能社区文化广场。新阶层人士顾晓隆捐资500万元与和鸽村结对帮扶;侨胞江兴浩每年25万原连续二十年支持城湾村建设,谱写了一曲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发挥优势,反哺社会的新篇章。同时,各区域以“亲商、爱商、富商”为宗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如蔚斗社区侨台联秘书长李秀英定期深入企业详细记载《辖区内企业反馈意见摘要》,对所涉及问题及时提交区域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使各类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其三,以议事会为平台,开展联动服务。依托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集中民情民智,营造各方关注参与区域事务的良好氛围。如百合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有效整治了工业片区招商引资的环境,协调各企业共同组建的工业园区巡逻队改善了治安状况。芙蓉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牵线搭桥由吉利公司出资建立吉利新蕾幼儿园,满足区域统战成员子女学前教育的需求。
三、北仑区域化统战工作创新的意义与启示
1、意义
一是区域化统战为基层统战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崭新平台。统战工作通过这一载体合情合理合法地把各项工作延伸到各个单位和各个群体中。在区域化统战的系统内部,上面依赖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中间依托区域统战工作室,下面依附各类统战群团组织,既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对统战工作的意志和领导作用,又体现了统战组织独立自主发挥优势的能动性,也充分激发了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反映了各方的利益要求,消除了各方利益和意志的要求,在推进区域管理向区域治理的模式转变上,更浩地发挥了统战工作应有的作用。
二是突破了统战工作在统战内循环的思维框框。长期以来,统战工作的工作重点在固有的统战对象和政治领域中。随着统战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在党委政府赋予统战更高厚望的时代背景下,统战工作必须自觉的实现工作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延伸。区域化统战始终着眼于“大统战”格局的构建,将统战工作事务与社会共建结合起来,将统战组织的自身建设与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执政基础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统战工作从原有单一的政治领域拓展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原有的工作领域拓展到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使新时期的统战工作更好地贴近中心,在服务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更有效的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和优势。
三是为促进统战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基层区域的社会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虽然基层区域的社会管理主要依赖于基层政权强大的行政功能,但是基层政权的能量毕竟不是无限的。在基层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其社会复杂性前所未有,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仅依靠政权的行政功能无法得以妥善解决。区域化统战的一项重要功能就在于它能有效地弥补基层政权行政功能的不足。利益各方在基层党组织的支持下,在各统战组织的协同下,在广大统战成员的参与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协商,比较容易体现“高贵”的宽容,比较容易互相妥协、退让。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共识,与以行政命令下达的“判决”相比较,更容易落实解决,且不留后遗症。
2、启示
一是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统战部门协调各方的作用,是基层统战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市场化、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统战工作尤其是基层统战工作应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新路径、新形式,超越过度依赖政权力量展现政治领导力的传统方式,以民主的方式展现基层党的政治影响力,进而保证贯彻和坚持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引领各方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二是基层统战工作应着力于将统战工作内事务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统战工作应着力于将统战内事务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要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的要求,更多的考虑和照顾到党外各方的意志诉求和利益要求,更好地动员和激励企业、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和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统战工作向社会各领域的纵深地带发展。
三是基层统战工作应因地制宜,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正如我们在全区推广区域化统战实践经验那样,各统战工作室都会依据本片区的实际情况,组建不同类型的统战组织,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筹措相应的活动经费。我们认为,创新工作应抓住本质,应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