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能证明它们吗》参考教案
第一章证明
(二)§1.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
-----孙建彬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学习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特别是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辅助线做法)。
三、学习方法:观察法。
四、学习过程:
复习: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
3、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新课讲解:
在《证明
(一)》一章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
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由公理5、3、4、6可容易证明下面的推论:
推论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3证明过程:
已知:∠A=∠D,∠B=∠E,BC=EF
求证:△ABC≌△DEF
证明:∵∠A+∠B+∠C=180°,∠D+∠E+∠F=180°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180°-(∠A+∠B)
∠F=180°-(∠D+∠E)
又∵∠A=∠D,∠B=∠E(已知)
∴∠C=∠F
又∵BC=EF(已知)B
C
EF
∴△ABC≌△DEF(ASA)(这个推论虽然简单,但也应让学生进行证明,以熟悉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下面的推理证明做准备。)
议一议:
(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教师提出问题,并利用等腰三角形纸片帮议助学生回忆。学生充分讨论问题1,借助等腰三角形纸片回忆有关性质。)
(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探索过,这里先让学生尽可能回忆出来,然后再考虑哪些能够立即证明。)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边对等角。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求证:∠B=∠C
(引导学生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重点引导学生做辅助线,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我们刚才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否通过作一条线段,得到两个全
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呢?)
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
∵AB=AC,BD=CD,AD=AD,∴△ABC△≌△ACD(SS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
(让同学们通过探索、合作交流找出其他的证明方法。做∠BAC的平分线,交BC边于D;过点/ 3 BC
A做AD⊥BC。学生指出该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并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证明。)
想一想:
在上图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具有的性质和特征,讨论图中存在的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随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4页第1,2题。(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学生动手证明,写出证明过程。)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为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探体会了反证法的含义。)
五、作业:
1、基础作业:P5页习题1.11、2。
2、预习作业:P5-6页议一议
六、板书设计:/ 3
第二篇:你能证明它们吗
§1.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特别是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辅助线做法)。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
3、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新课讲解:
在《证明
(一)》一章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
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
1.两直线被 F
形纸片帮议助学生回忆。学生充分讨论问题1,借助等腰三角形纸片回忆有关性质。)
(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探索过,这里先让学生尽可能回忆出来,然后再考虑哪些能够立即证明。)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边对等角。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引导学生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重点引导学生做辅助线,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我们刚才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否通过作一条线段,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呢?)
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
∵AB=AC,BD=CD,AD=AD,∴△ABC△≌△ACD(SS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
(让同学们通过探索、合作交流找出其他的证明方法。做∠BAC的平
B分线,交BC边于D;过点A做AD⊥BC。学生指出该定理的条件
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并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证明。)
想一想:
在上图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具有的性质和特征,讨论图中存在的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
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随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4页第1,2题。(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学生动手证明,写出证明过程。)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为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探体会了反证法的含义。)
五、作业:
1、基础作业:P5页习题1.11、2。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3、预习作业:P5-6页议一议
六、板书设计:
C
七、课后记:
§1.1、你能证明它们吗(二)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
3、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4、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
5、会运用“等角对等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相关证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正确叙述结论及正确写出证明过程。熟悉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学习,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定理应用及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你知道等腰三角形具有怎样的性质吗?、探索——发现——猜想——证明
1、引导探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具有上述的性质,那么,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和高线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猜想)
2、探究中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做出两底角的平分线,你会发现图中有那些相等的线段?你能用文字叙述你的结论吗?
(学生动手画图、探索发现相等的线段并思考为什么相等)
3、证明:(1)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引导学生分清条件和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 △ 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一生口述证明过程,然后写出证明过程。)
C 证明:(略)
此题还有其它的证法吗?
(2)你能证明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
(引导学生分清条件和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其它证法合作交流完成。)
4、议一议1:
在上图的等腰△ABC中,如果∠ABD=1/3∠ABC, ∠ACE=1/3∠ACB,那么BD=CE吗?如果∠ABD=1/4∠ABC, ∠ACE=1/4∠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根据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学生分组思考、交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般结论写出证明过程。)
(3)如果AD=1/2AC,AE=1/2AB, 那么BD=CE吗?如果AD=1/3AC,AE=1/3A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议一议2:
把“等边对等角”反过来还成立吗?你能证明?
定理证明
已知:在ΔABC中∠B=∠C
求证:AB=AC(引导学生证明定理)方法如下:
(1)C
(2)
C
C
课堂小结1:
(1)归纳判定等腰三角形判定有几种方法,(2)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有哪几种。(讨论、交流)随堂练习:
已知:在ΔABC中,AB=AC,D在AB上,DE∥AC
求证:DB=DE
C(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学生动手证明,写出证明过程。)想一想:
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
证明P8
反证法的概念 P8
课堂小结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了什么证明方法? B C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
五、作业:
1、基础作业:P9页习题1.21、2、3。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3、预习作业:P10-12页做一做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记:
§1.1你能证明他们吗?
(三)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于综合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已知:∠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
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
(1)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2)BD,CE,DE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3)证明以上的结论。
2、复习关于反证法的相关知识
练习:
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笔试,进一步巩固学习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学一学
1、探索问题:①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
②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
明你的思路吗?(把你的思路与同伴进行交流。)
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做一做: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
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提示学生根据两个三角尺拼出的图形发现结论,并证明)
证明:在△ABC中,∠ACB=90°,∠A=30°,则∠B=60°
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 AD
A ∵∠ACB=90°
∴∠ACD=90°
∵AC=AC
∴△ABC≌△ADC(SSS)
∴AB=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BD是等边三角形11∴BC=BD=AB 2
2得到的结论: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例题学习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
已知:在△ABC中,AB=AC=2a,∠ABC=∠
度,CD是腰AB上的高
求:CD的长
解:∵∠ABC=∠ACB=15°
∴∠DAC=∠ABC+∠ACB=15°+15°=30°
11∴CD=AC=×2a=a(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2
2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练习:课本12页随堂练习
1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了什么证明方法?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五、作业:
1、基础作业:P13页习题1.31、2、3题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3、预习作业:P15-17页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记:
第三篇:第一节你能证明它们吗 教案
课时课题:第一章 第一节你能证明它们吗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证明和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进一步学习和规范综合法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重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及应用技巧.难点:证明思路的探寻和综合法证明的书写表达.教学方法:启迪诱导—自主探索—反馈升华
教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数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反馈升华”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件演示和学案探究,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结论,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课前准备:制作纸质三角形教具及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复习及预习导学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我们上节课共同探究解决了什么问题?你还记得什么结论?
生:略一思考,举手回答:等边对等角和反证法.师:非常清晰!我们再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等边三角形呢?
生答.(师展示硬纸质三角形,三角板测量一个角为60°,折叠得两边相等.)
师:你能判断出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吗?
生抢答:等边三角形.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究
(一)探究一
师:同学们意见一致.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我们一起来明确已知和求证.这个60°的角与两腰有位置限制吗?
(生积极思考,通过老师的点拨,认识到需要分类讨论:当这个角分别是底角和顶角的情况,学生合作完成证明.师以顶角为例写出已知和求证.)
已知:如图,△ABC中,AB=AC, ∠A=60°
求证:△ABD是等边三角形.师:你是怎样推理的?
(生纸笔作答,一生板演证明过程)
证明:∵∠A=60°
∴∠B+∠C=120°
又∵AB=AC
∴∠B=∠C=60°(等边对等角)
∴∠A=∠B=∠C
∴AB=AC=BC(等角对等边)
∴△ABD是等边三角形
(学生完成后互相交换检查,师巡查指正分类讨论和过程的书写.把证明过的结论作为定理,即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一)
生答、师板书: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理形式: 在△ABC中,∵AB=AC,∠B=60°(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师:观察黑板上的推理过程,有∠A=∠B=∠C.因此,这个条件也可以直接判定等边三角形, 即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二.生答、师板书: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理形式:在△ABC中,∵∠A=∠B=∠C(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二)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总结得都非常好,数学本来源于生活现象,观察下面这个小制作,你的结论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师将两个大小一样的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按如图方式拼在一起,生分组讨论,意见统一后汇报探究结果.)
生一:△ABD是等边三角形.依据是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生二补充:
∵∠BAC=∠CAD=30°
∴∠BAD=60°
又∵AB=AD
∴△ABD是等边三角形
(看到学生再无异议,师提问:已知中的直角这个条件为什么没有用到?是多余的吗?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结论还成立吗?生再讨论发现.)
生板演画图:不一定成立了,可能是筝形或飞机形.原因是没有了直角的条件,∠BCD就不一定是180°,即点B、C、D不共线,整个图形就不是三角形了.师:非常好!你发现了问题所在.因此推理过程要加上:
∵∠BCA=∠DCA=90°
∴∠BCD=180°即点B、C、D三点共线
师:证明的规范性在于:条理清晰,因果相应,言必有据.这是初学证明者谨记和遵循的原则.(学生认真听讲,结合观察思考中发现的推理漏洞,体会推理思维的严谨性.)
三、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探究
(一)探究二
师:同学们学以致用,成功地判断出来△ABD是等边三角形,非常聪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等边三角形可以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这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师演示折叠纸质三角形.)
学生观察后回答:生1:三个角分别是30°、60°、90°.生2:改进:只说一个锐角是30°就可以了.生3:BC是BD的一半,从而也是AB的一半,所以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短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师:你的思路很正确,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出的结论还需要给予理论证明,同学们能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学生证明.完成后互相交换检查,师巡查,个别指正.)
探究结论: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推理形式: 在△ABC中, ∵∠ACB=90°,∠A=30°
∴BC=AB(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讲解例题
师:大家看看能否用新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投影例题,学生思考.例2已知:在△ABC中,AB=AC=2a,∠ABC=∠ACB=15°,CD是腰AB上的高,求CD的长.分析:要敏锐地捕捉到15°的角和30°的角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从而选定推理方向,凑齐条件。
学生解答:
∵∠B=∠ACB=15°
∴∠CAD=30°
又∵CD是腰AB上的高
∴CD=AC= a
(三)学以致用
已知:一块形如△ABC的空地,AB=2a米,AC=3a米,∠A=150°,若在其中种上单价20元/平方米的草皮,需要多少钱?
点拨:求面积需要一条边上的高,由150°又能得到特殊角30°,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生小组讨论,寻找解题方法.(解略))
课堂练习:在Rt△ABC中,如图所示,∠C=90°,∠CAB=60°,AD平分∠CAB,点D到AB的距离DE=3.8 cm,求BC的长.(小组合作完成,过程略.)
答案:BC=3DE=11.4cm.四、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愿意摆出来与大家共享吗?学生主动起立回答.收获有: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分类讨论的证明方法
由15°等角度去寻找与30°特殊角,从而构造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解题.„
五、达标检测
(A):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A=30°,CD⊥AB于D.求证:
(B)腰长为2的等腰锐角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30°,求底边上的高.(这两个试题,学生根据自身程度任选一题完成.)
六、作业
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板书设计
§1.1你能证明它们吗(3)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定理2.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例题
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两个定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熟悉的,至少也留有印象.因此教学重点放在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及应用技巧的引领上.课堂关注分类讨论的必要性,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在短时间内完成探究,效果不错.在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上,则采取延续探究一的练习题的再深入探究,利用折叠很直观地展示了两边的关系和证明思路,学生口述证明,节约了时间.在点拨了例题之后,规范板书,了解题步骤,给学生以书写指导,同时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为接下来变式练习的解决搭好台阶.学生短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法,攻克了难题也令他们精神大振,信心倍增.值得商榷的一点是关于三点共线证明的必要性的安排,在学生头脑中完全没有感到疑问的情况下,教师是否应该主动提出来?利弊相较,在此还需要各位老师考虑学情.
第四篇:你能证明它们吗1.1
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册 数学 学案
第1章 第1节 <<你能证明吗?>> 第2课时9月 1日
一、学习目标:
1.会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些“线段”相等;
2.会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并知道证明的另一种方法----反证法。
二、教学重点:正确叙述结论及正确写出证明过程。熟悉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学习,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定理应用及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
认真看教材P6—P7关于例1的有关内容,掌握本题的证明格式,在本题中用到了哪些知识点。5’分钟后,完成下面的学习检测。
(一)学习检测:(10’)
1.例1中(用到了什么性质)?
2.在例1中,如果∠ABD=
证明:
(二)思考:在例1中,如果AD=
1313∠ABC,∠ACE=13∠ACB,那么BD=CE吗? AC,AE=1
3AB,那么BD=CE吗?你用什么方法证明的?
综合P7的(1),(2),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分钟)
自学指导2:
认真看教材P7—P9页的内容,要求掌握:1.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用到了什么方法?2.了解什么是反证法。3分钟后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学习检测:(10’)
1.请叙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在△ABC中,_______________,求证:△ABC是等腰△
方法:(1)过点A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关键)
(2)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
(3)由全等三角形证明AB=AC。
3.阅读P8页关于反证法的知识,总结什么是反证法?,四、本节小结:(3’)
1.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点?
2.你自查一下,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3.你认为最难学会的知识点是什么?
得分时间: 10 分钟
1.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2,求证:AB=AC。
2.已知:如图,在一个风筝ABCD中,AB=AD,BC=DC。分别在AB,AD的中点E,F处拉两
根彩线,EC,FC,证明:这两根彩线的长相等;
第五篇:1.1你能证明它们吗
1.1你能证明它们吗(1)
一、复习引入:
师:在八年级下学期,我们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以及“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等,积累了一些证明的方法和经验,本节课开始我们将
探索与三角形有关结论的证明.让我们先来回顾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教学意图:通过回顾证明
(一)中运用两个公理证明其它定理的方法,熟悉证明的一般
方法,为本节的证明和运用作铺垫.)
问题1:请同学们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有哪些?
(学生先思考,再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师生一起归纳梳理完成.)
生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公理).生2: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公理).生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公理).生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公理).生5: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师:很好!前四个命题,本套教材直接选作公理使用,不需要证明.而最后一个命题需要证
明后才可以使用.(教学意图: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解决,互相交流补充完成;培养学
生学以致用,大胆探索的科学发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2:试证明命题:“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师:八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文字证明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1.分清命题中的题设和结论2.画出图形写出相应已知和求证.3.写出证明过程.师:总结得很到位.那么我们如何分析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相应的已知
和求证.生: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求证:△ABC≌△DEF.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证明过程.生: 证明:∵∠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180°-(∠A+∠B),∠F=180°-(∠D+∠E).又∵∠A=∠D,∠B=∠E(已知).∴∠C=∠F.又∵BC=EF(已知),∴△ABC≌△DEF.(ASA)
(设计意图:要让所有学生熟练的写出证明过程,准确的理解因为和所以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言之有据”.)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三角形按边分类,分为哪几类?
生: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学生互相交流补充,教师点拨强调.)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一般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外角,本节课我们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请同学们拿出等腰三角形纸片,观察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你会用折叠图形验证你的发现吗?
生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生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的“三
线合一”)
(设计意图:借助折纸的方法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
B
B
B
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归纳能力.)
问题3: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相应的已知和求证.生: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求证:∠B=∠C
师:我们刚才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
个全等三角形.现在你能否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等腰三角形转变成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它的两个底角相等呢?
生1:(图1)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AB=AC,BD=CD,AD=AD,∴△ABC△≌△ACD(SS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
图1图2图
3生2:(图2)证明:做∠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1=∠
2∵AB=AC,AD=AD
∴△ABD≌△AC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
生3:(图3)过点A,做AD⊥BC,垂足为D.构造两三角形全等.(HL)
(“HL”定理我们还没有证明过,因此它们暂时不能作为证明的依据.但仍要对给出 方法3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
师:我们已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单的叙述为“等边对等
角”,那如何用符号语言表达呢?
生:只需把“已知”改成“∵”,“求证”改成“∴”.师:很好!接着板书“∵ AB=AC.∴∠B=∠C”.师:今后这个定理可作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使用
.(设计意图:命题的证明是本章的重点,让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进行规范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4:在上图中,还存在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刚才的证明过程中,无论作哪一种辅助线,都能构造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这条线段的特征就更加丰富了,实际就是“三线合一”啦.师生共同总结: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
称“三线合一”).师: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你会用符号语言叙述吗?
生1:(如右图)
∵ AB=AC,BD=CD
∴∠1=∠2,AD⊥BC.生2:∵AB=AC,AD⊥BC
∴BD=DC,∠1=∠2.生3:∵AB=AC, ∠1=∠
2∴AD⊥BD,BD=DC.师:这个推论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用来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或两线垂直.生2:在等腰三角形中,由其中一种身份,证明其它的身份存在.(先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讨论图中存在的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发现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并能掌握性质定理.)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精彩,请大家试着完成下面的练习.三、巩固练习
证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教师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再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并筛选优秀的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生: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C.求证: ∠A=∠B=∠C=60°
证明: ∵AB=AC∴∠B=∠C
∵BA=BC∴∠A=∠C
∴∠A=∠B=∠C
又∵∠A+∠B+∠C=180°
∴∠A=∠B=∠C=60°
师: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这一结论今后可以直接使用,作为其它问题推理的依据.(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试着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试着写出证明过程.这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四、你言我语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在知识或方法上有哪些收获?试与大家一起分享.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生2:学会了用不同方法添加辅助线.生3: 掌握了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生4: 我也会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师: 你们都有不少收获!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下面的检测.(学生归纳总结,互相交流补充完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自我检测
1.(2013四川)如图,△ABC中,AB=AC,∠B=70°,则∠A的度数是()
A.70°B.55°C.50°D.40°
2.(2013 德州)如图,AB∥CD,点E在BC上,且CD=CE,∠D=74°,则∠B的度数为()
5.(2013十堰)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BD=CE.求证:AD=AE.
参考答案:1.D2.B3.B4.15(此题是一道易错题,学生出现两解较多)
5.证明: ∵AB=AC∴∠B=∠C,又∵BD=CE
∴△ABD△≌△ACE(SAS)∴AD=AE
(本题主要练习学生证明的规范性,但有的学生证明较为复杂,需要规范过程.)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1.1----
1、22.选做题:习题1.1----
3、4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习惯,规范学生做证明题的格式.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并能依据学过的公理和定理,对简单的命题进行证明.2.本节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平台以及交流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证法的多样性.3.学生基本掌握了对同一个命题间的三种语言相互转化,较好地注重了书写格式.4.注重了学生动口说、动脑思、动手操作,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都是通过学生感悟总结的.由于性质是学生自己推出得到的,所以较好地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成功的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感到有些遗憾:
由于本节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特别是证明思路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在处理命题的证明的过程中,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处理还是仓促;再者,学生认为此部分内容在八年级已经学习过,从思想上轻视,导致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这是今后要引起注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