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它们吸水吗教案
《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学会用物理性质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并熟记吸水性的含义以及影响吸水性强弱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并用合适的词描述物理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课我以谈话导入:假设水洒到书上该用什么物品吸水。出示五种材料:餐巾纸、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让其猜测:它们吸水吗?让学生在猜测中激发兴趣,明确实验目的。
(二)实验观察
这部分教学便以指导学生以实验观察入手,亲自操作,进而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第一个观察活动:指导学生观察“谁更容易吸水”,首先让学生明确方法,再拿出四种材料,滴水观察,谁吸水快?谁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 实验要点:(1),实验的公平性: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2),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3),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4),实验完后,将滴管中的水排出,平放在桌。
第二个观察活动:指导学生观察纸,了解纸的特性,让学生仔细地来观察纸。用撕、折等方法探究.(提供放大镜和餐巾纸.)并用PPT展示纸纤维的结构。
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总结异同点。
第三个观察活动:我们来造一张纸首先出示古代造纸图片,让学生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民族自豪感。造纸术是蔡伦在前人造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竹、木、旧渔网等廉价的材料造纸,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了解造纸的过程,明确造纸方法后,小组合作,用废纸来造一张纸。从而知道纸可循环使用,增强环保意识
(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不浪费纸张,节约用水等等。
2、大力宣传环保知识。3,植树造林,美化家园。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发现材料的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选择适当的词语描述了材料的吸水性。在观察活动中对周围材料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增强了环保意识,很多学生表示要把废纸旧书拿到废品回收站去。本课基本达到了预计的教学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
七、板书设计。
它们吸水吗
一、比较它们的吸水强弱
餐巾纸〉作业纸〉木片〉塑料片、金属片 结论: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同。
二、餐巾纸和作业纸的异同
餐巾纸:纸纤维、有空隙、薄、疏松、重叠部分少。作业纸:纸纤维、有空隙、厚、密集、重叠部分多。
三、造纸术
四、爱护树木,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二篇:它们吸水吗教案
它们吸水吗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它们吸水吗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它们吸水吗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第二部分:纸的观察。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找浆——抄纸——压平晒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吸水性的强弱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吸水性是材料的一种物理性质,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3、纸、木头、塑料、金属四种材料中纸的吸水性最强,纸是由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2、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3、运用适当的语言定性描述材料的吸水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不同材料物理性质的探究兴趣。
2、初步意识到我们可以用观察和测量的方法认识材料的物理性质。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①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一片②杯子、水、滴管③放大镜、滤纸④红笔、红的彩色笔⑤实验单⑥大、小托盘⑦圆圈纸
老师:黑袋子(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一片)、喷壶、圆圈纸、课件、磁铁、教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选择合适的材料擦干黑板上的水,说明理由。
2、出示课题:它们吸水吗?
二、谁更容易吸水
1、想办法了解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是否吸水?
2、布置实验要求:(投影)
(1)用什么滴水?滴多少水?滴在什么地方?
(2)怎么看材料是否吸水?
(3)记录:用图画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人人能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
(4)做完实验,上交所有实验材料。
3、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到黑板上张贴记录单。
4、学生交流。
5、讨论:
(1)通过刚才观察、交流,你们发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一样吗?
(2)哪钟材料吸水性最强?其次是什么?塑料和金属呢?
(3)纸吸收的水到哪里去了?
三、纸的观察
1、猜测纸的组成和结构。
2、观察纸的组成和结构,画在记录单上。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4、归纳: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活动手册
五、自我问答
1、纸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
2、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3、介绍学生自己造纸的步骤。
六、作业安排:
1、小小设计师:设计制作一张有特色的纸。
2、小小收藏家:收集不同种类的纸,做成纸样标本。
它们吸水吗教案2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应鼓励同学多通过实验去发现,他们在判断吸水性还用到了挤、甩的方法来比较,如把相同纸、木材、塑料、金属都通过挤,能发现纸轻轻一挤就能挤出,再将剩下的3种资料都通过甩,通过观察被甩出的水量能发现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与金属通过我们目前现有的方法与观察工具无法比较谁的吸水量大,只能将两者都归类于吸水性最弱。
3、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同学只要拿到了实验资料,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进行观察,他们在观察白纸时,不只用肉眼观察,还通过放大镜,还比较了干的纸与被水浸湿的纸的区别,分别用了自身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特点。书本上是先讲了古代造纸术,再由同学来造一张纸,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不能先让同学来动手做,让同学在动手中来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结合古代造纸术,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
它们吸水吗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知道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2、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课堂检测
一、认真填空
1、有的材料容易让(水)浸透,有的则不能。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3、纸是(蔡伦)发明的。
二、慎重选择
1、各种材料的吸水性能( B )
A、相同 B、不同
2、吸水能力最好的材料是( B )
A、木头 B、纸 C、金属 D、塑料
3、( A )发明了造纸术。 A、蔡伦 B、牛顿 C、爱迪生
三、细心判断
1、所有的材料都能较容易地吸水。 ( × )
2、木头、金属、塑料三种材料中,木头的吸水能力最强。( √ )
3、我们用过的纸不能再利用了,所以纸是不可以回收的。( × )
4、小明说:“纸有的是,撕一张没关系。” ( × )
四、对答如流
说一说古代的造纸过程。
答:
①割草伐木;
②烹煮、浸沤制浆;
③舂捣打浆;
④纸模抄纸;
⑤晒干成纸。
它们吸水吗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x##b。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篇: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第二部分:纸的观察.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通过多媒体介绍古代造纸的方法.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
教学目标: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
学生(每小组): 1.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各一片,滴管.2.放大镜、餐巾纸.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毛巾 ,透明杯子,水.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现代造纸的工艺录像,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出示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二、自主探究 观察学习
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纸吧.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 指名汇报所选择的方法.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4.介绍造纸术: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5.我们来造一张纸
① 出示造纸方法.② 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③ 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深化理解 内化新知 1,你所知道的纸都有哪些用途
2,通过视屏感受纸的多样性,交流纸的用途.3,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4.了解科普作家高士其。
四、归纳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用学到的知识造一张纸书签.板书设计: 4 它们吸水吗
纸 木头 塑料 金属
最强 较强 弱 弱
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不同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为了使教学更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导入部分,我就用出示四张分别由金属,塑料,木头,白纸的材料,直接提问学生:“你们认识吗 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学生看见了真实的物品,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主动的探究获取知识.介绍古人造纸,播放视屏给学生看.学生看了以后,想自己动手试试造纸,这样就达到了调动学生动手探究的目的。
高 效 课 堂 一 刻 钟
三年级科学上册《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李晓艳
第四篇:它们吸水吗说课稿
它们吸水吗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它们吸水吗》。
本课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第二部分:纸的观察。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纸,感知纸的结构。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
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
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本单元的内容——物质世界,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纸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三年级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表达不准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构造相关联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法】电教多媒体法、讨论法、比较法、引导探究法相结合。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
一片;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打印纸。
3.餐巾纸、筷子、棉布、烧杯、水。
古代造纸的录像,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首先老师想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小魔术:水到哪里去了?
教师出示两个盛有相同水的杯子,然后分别放入毛巾球和塑料球,分别从两个杯子里取出毛巾球和塑料球,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生1:我看到了装有毛巾球的烧杯里水没有了,而装有塑料球的烧杯里的水却没有什么变化。
生2:一个烧杯里有水,而另一个没有水。
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生:水可能被毛巾吸走了。
……
师: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它们的吸水性吧。(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谁更容易吸水
师:瞧!每个小组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大小、厚度基本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各一片,请你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呢?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指名说。)
生1:我猜一定是纸片最容易吸水。
生2:我猜也是纸片最容易吸水。
师: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瞧!我为你们准备了水、滴管、烧杯,我们请这几位朋友来帮忙,我们把一滴水分别滴在这四种材料上,然后观察,看看哪一种材料的吸水快,还要观察水滴的变化。在具体的 实验当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每一小组派一名同学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记录。
2.拿滴管分别往木片、纸片、铁片、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认真观察水滴的形状变化。
3.根据吸水能力的大小给四种材料排排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填写在科学记录单上。
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小组观察后发现:在这四种材料中,纸片的吸水速度最快,木片也能吸水,只是没有纸片那么快,而塑料和铁片却没有什么变化。
生2:我们小组和上一小组的结果是一样的。
生3: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师:完善板书
(二)纸的观察
师: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老师已经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餐巾纸和打印纸。小朋友将桌子上的打印纸和餐巾纸摸一摸、折一折、揉一揉、撕一撕,用铅笔在上面写一写,用胶带粘一粘,再用放大镜看一看,特别看一看撕裂的那条边,把你发现的纸的特点记下来。小组观察后汇报 生1:餐巾纸摸起来比较粗糙,打印纸比较光滑
生2:餐巾纸非常好折,好撕,打印纸相比之下就不那么容易折、撕起来也比较费力。
生3:餐巾纸非常柔软,而打印纸比较硬。
生4:两种纸被撕的那条边上都有一些“小毛毛”。
师:那些小毛毛就是纸的纤维。我们在打印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所以看看在显微镜下的打印纸和餐巾纸的纤维(课件展示两种纸在显微镜下的纤维)
(三)介绍造纸术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课件出示)
(四)我们来造一张纸
师: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用自己来造一张纸呢?
师:出示造纸方法(课件演示)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造一张纸。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师:观察一下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纤维的长短等。
三、深化理解内化新知
师:说出我们知道的各种各样的纸。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纸有很多种比如在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课件出示)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生1:把用过的纸送到回收站。
生2:用过的纸不要随便丢掉,要保护环境。
生3:我们要节约能源,我们使过的本,可以用另一面做验算。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探究了材料的吸水性。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对水的渗透能力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验我们还知道了纸之所以吸水是因为纤维之间存在着空隙。我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一张纸,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智慧,通过交流我们还知道了原来纸还有很多种,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老师真诚希望你们每一位同学在不久的将来,由小小的科学家都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课后反思:
第五篇:它们吸水吗赛课教案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些材料容易吸水,有些材料不容易吸水。
2、纸是由纤维组成的,中间有很多空隙,所以纸容易吸水。过程与方法:
1、做简单的对比实验,比较材料的吸水能力。
2、借助放大镜观察纸的结构和组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重要性。
3、渗透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能力。【教学难点】
收集证据探究纸的吸水能力和纸的结构有关。【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大小、形状、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放大镜、餐巾纸、烧杯、实验记录表等。
老师:多媒体课件,海绵、纸片、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餐巾纸、滴管、烧杯、放大镜、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课
1、老师表演小魔术。
师:孩子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请看,老师的手中有一个杯子,杯子里装着水,我把水倒入另一个神奇的杯子。孩子们,水不见了。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猜测。
师拿出杯子里的海绵,问:这是什么?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水到海绵里去了。
师:对,海绵能吸水,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材料,它们吸水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它们吸水吗)。孩子们,齐读课题。
二、比较四种材料的吸水性
探究四种材料哪些容易吸水,哪些不容易吸水。
1、老师介绍四种材料并让全部学生猜测。师:孩子们,这是什么材料,它容易吸水吗? 师:孩子们,如何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为了帮助大家完成实验,老师为每个组准备了滴管和稀释的红墨水,滴管由两部分组成,红色部分是胶头,下面是玻璃管,使用的时候先用手指捏住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把玻璃管伸入水里,松开手指,水就吸进上啦。对着材料,再轻轻挤压,就滴出一滴水来。用完以后,玻璃管朝下,放入杯中。师:那你们打算如何做实验呢?
生:把水滴到这几种材料上,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师:你们认为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水不能滴得太多
水不能洒到衣服上了
师:孩子们,实验前老师给大家几点提示。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抽生读。
师:接下来,就请每个组的孩子进行实验。开始。
2、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小组的孩子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这四种材料有的容易吸水,有的不容易吸水?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与材料的什么有关呢?接下来,我们就对这四种材料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时可借助放大镜,开始观察。
4、观察四种材料的内部结构。
5、汇报观察结果。
师:孩子们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师:孩子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木片、纸片它们有许多许多的什么? 生:缝隙。
师:所以滴上去的水到哪里去了? 生:到缝隙里面去了。师:对,跑到缝隙里边去了。师:而塑料片、金属片? 生:没有缝隙。
师:对,几乎没有缝隙。所以就? 生:不容易吸水。
师总结:木片、纸片结构比较疏松,所以容易吸水,而塑料片、金属片结构比较紧密,几乎没有缝隙,所以不容易吸水。
师:因此,材料的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 生:缝隙。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些呢,在科学上叫做结构。师拿出词语卡(结构),说一遍。生读一遍。
师:材料的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 生: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三、观察纸的结构,研究纸容易吸水的原因
1、提出问题。
师:在这些材料中,纸是容易吸水的,那纸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对纸进行观察呢。
2、引导学生说说观察纸的方法:
可以把纸撕开,借助放大镜看它里面到底有什么?
3、分组观察纸。
4、汇报交流。
师:观察完毕的孩子举手示意,你有什么发现,谁来说一说。生:我用放大镜看,发现纸里面有很多小孔。
师:我们把纸拿高一点,看到小孔了吗?小孔换一种说法叫什么? 生:小洞,空隙
师:空隙,这个词语不错,纸里面是不是有很多空隙。那纸里面除了有空隙还有什么? 生:还有“毛”
师:还有毛,我们把纸撕开,看一看撕开后的边缘,有没有毛呀? 生:看到了
师:像老是这样,用手拿下几根毛,看到了吗?这些毛呀在科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纤维。师:说明纸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纤维。
师:纤维之间还有很多的什么? 生:空隙。
师:所以纸就容易怎么样? 生:吸水。师:这就是纸容易吸水的秘密。
四、了解古代造纸过程
1、观看造纸的课件,了解造纸的过程。
师:这些材料中,纸很容易吸水。那,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代的人是怎样造纸的(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小结造纸的过程: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成型。
3、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孩子们想一想,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生1:把用过的纸送到回收站。
生2:用过的纸不要随便丢掉,要保护环境。
生3:我们要节约能源,我们使过的本子,可以用另一面做验算。
五、学生课后造纸
师:节约资源,人人有责,废旧的书本、报纸可以进行再加工,生产出新的纸。
师:孩子们有没有兴趣用自己来造一张纸呢? 师:出示造纸方法(课件演示)
师:孩子们回家亲自动手造一张纸,体验一下造纸的过程吧。
六、材料吸水性的应用
七、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知道了我们身边的材料有的容易吸水,有的不容易吸水,通过观察我们还知道了纸之所以容易吸水是因为纤维之间存在着空隙。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希望孩子们课后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