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章 行政决策
《行政管理学》练习三(第九-----十二章)
第九章行政决策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A、临时方案B、追踪方案C、应变方案D、积极方案
2、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
A、积极方案B、追踪方案C、临时方案D、应变方案
3、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A、应变方案B、临时方案C、积极方案D、追踪方案
4、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A、专家咨询系统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C、信息支持系统D、领导决策系统
二、多项选择题
1、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确定型决策B、理性决策C、风险型决策 D、直觉决策 E、不确定型决策
2、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直觉决策B、经验决策C、理性决策D、个人决策E、集体决策
3、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理性决策B、直觉决策C、非程序性决策D、科学决策 E、程序性决策
4、从决策主体采取决策的方法上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经验决策B、集体决策C、理性决策D、科学决策E、个人决策
5、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
A、领导决策系统B、行政评估系统C、专家咨询系统D、信息支持系统E、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6、决策方案一般有()。
A、长期方案B、临时方案C、追踪方案D、应变方案E、积极方案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8、C4、D
二、多项选择题
1、ACE2、DE3、CE
4、AD5、ACDE6、BCDE
第十章行政执行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A、准备阶段B、总结阶段C、协调阶段D、实施阶段
2、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A、协调阶段B、实施阶段C、准备阶段D、总结阶段
3、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A、确定控制标准B、衡量成效C、纠正偏差D、行政指挥
4、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
A、网上沟通B、横向沟通C、无反馈沟通D、纵向沟通
5、()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A、上行B、网上C、下行D、平行
6、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A、确定评估对象B、选择评估标准C、明确评估目的 D、培训工作人员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A、准备阶段B、控制阶段C、实施阶段D、协调阶段E、总结阶段
2、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A、行政协调B、行政控制C、行政沟通D、行政评估E、行政指挥
3、根据控制的范围划分,行政控制分为()。A、微观控制B、分散控制C、集中控制D、宏观控制E、分级控制
4、通常有四种信息被领导者用来衡量和评估实际工作效果,它们是()。A、口头汇报B、集体汇报C、个人观察D、书面汇报E、统计报告
5、行政控制的控制对象有()。A、行政工作人员B、组织绩效C、信息 D、工作E、财务
6、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A、质量控制B、标准控制C、成本控制D、程序控制E、计划控制
7、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A、单向沟通B、非正式沟通C、双向沟通D、网上沟通E、正式沟通
8、按沟通的信息流向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A、上行沟通B、平行沟通C、下行沟通D、双向沟通E、单向沟通
9、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A、信道障碍B、组织结构障碍C、心理与语言障碍D、职位与专业障碍E、接受障碍
10、行政组织内部的协调可以分为()。A、层级结构的协调B、横向部门之间的协调 C、人际关系的协调D、转变政府职能E、各种资源的协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B5、D6、D
二、多项选择题
1、ACE2、ABCE
3、AD4、ACDE5、ABCDE6、ABCDE7、AC8、ABC9、BCD10、ABCE
第十一章行政监督
一、单项选择题
1、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
A、社会监督B、事前监督C、事中监督D、法制监督
2、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
A、现场监督B、专案调查C、工作报告D、跟踪监督3、1987年颁布实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地方性法规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于批准之日起的()日内报送国务院各十五份。
A、十五B、三十C、四十五D、六十
4、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制定和发布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应于批准之日起()日内将其文本、起草说明、备案报告等有关材料一式二十五份报国务院备案。
A、十五B、三十C、四十五D、六十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中B、事后C、事先D、全面
6、对监督对象未构成犯罪,仅构成违反政纪的案件,由()调查处理。
A、党的纪律检查机关B、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C、行政监察机关D、检察机关
7、对监督对象构成犯罪的案件,由()追究刑事责任。
A、党的纪律检查机关B、检察机关
C、行政监察机关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8、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9、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国家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给予政纪处分。
A、检察机关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10、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给予党纪处分。
A、党的纪律检查机关B、行政监察机关
C、检察机关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监督的主体是()。
A、公民个人B、各民主党派C、各社会团体D、新闻机构E、政协
2、依照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监督可以分为()。
A、事中监督B、法制监督C、社会监督D、事后监督E、事前监督
3、事中监督的主要形式是()。
A、侦查监督B、职务犯罪监督
C、跟踪监督D、专案调查E、现场监督
4、下列属于一般行政监督工作报告的有()。
A、临时报告B、综合报告C、专题报告D、年度报告E、工作简报
5、一般行政监督中,审查的形式主要有()。
A、独立审查B、事中审查C、事先审查D、联合审查E、事后审查
6、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职权包括()。
A、检查权B、建议权C、调查权D、行政处分权E、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的请求协助权
7、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辅助职权包括()。
A、对监督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的查询权
C、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的处置权 D、行政处分权 E、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的请求协助权
8、权力机关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A、工作监督B、法律监督 C、侵权犯罪监督D、政治监督E、渎职犯罪监督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
3、B4、B5、C6、C7、B8、D9、B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DE3、CE4、ABCDE5、BCE6、ABCD7、ACE8、ABD
第十二章 公共财政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市级预算B、县级预算C、省级预算D、中央预算
2、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税率B、纳税人C、税法D、税种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A、2003年1月1日B、2003年5月1日 C、2002年10月1日D、2002年1月1日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公共预算可分为()。A、经费预算B、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C、公共投资预算D、地方公共预算 E、中央公共预算
2、预算草案审核的主要内容是()。A、政策审核B、体制审核 C、指标审核D、技术审核E、经费审核
3、税收的基本特征有()。A、服务性B、无偿性C、政治性D、固定性E、强制性
4、按照税制结构的单一性与复杂性来划分,可分为()。A、单一税制B、增值税 C、个人所得税D、复合税制E、农业税
5、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A、印花税B、定率税C、房产税D、配赋税E、耕地占用税
6、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A、中央税B、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C、农业税D、地方税E、个人所得税
7、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A、国防费B、行政管理费C、经济建设费D、社会文教费E、其他支出
A、签订采购合同B、选择采购方式 C、确定采购需求D、履行采购合同 E、效益评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
3、C
二、多项选择题
1、DE2、ABCD3、BDE4、AD5、BD6、ABD7、ABCDE8、ABCDE
第二篇:行政决策责任追究
X财[2010] 13号
关于印发《财政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通知
局各科室、各直属单位、各镇财政所、各园区财税与金融处:
现将《财政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财政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日
抄送:
附件:
财政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为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健全行政许可责任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行政决策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对其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因决策错误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局具有决策权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决策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过责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决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因决策错误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产生恶劣影响的,应当追究决策过错责任:
(一)决策机构未按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的;
(二)决策机构超越法定职权实施决策的;
(三)决策机构明知决策错误,未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的;
(四)决策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实施决策的;
(五)对应由决策机构做出的决策进行推诿或者拖延,不做决策的。
第五条 决策责任追究的方式:
(一)责令改正;
(二)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三)给予行政处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根据过错情况单处或者并处。
第六条 决策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七条 决策执行单位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负直接责任;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八条 审核人改变承办部门负责人的正确意见,导致主要领导发生决策过错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审核人应报请而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做出决定,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九条 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做出决定或者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决策过错后
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条 集体研究决定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决策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十一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决策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和特别严重过错。
第十二条 对于情节轻微,造成损害后果较小的一般过错的直接责任者,责令改正或者给予通报批评;并可以责令负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做出检查。
第十三条 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经调查,对过错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应当做出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决定;对事实不清或者无过错的,不予追究。
决策责任追究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做出,并送达责任人和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检查、执法监督机关要求调查或者上级机关指令、责令调查的,应当将结果报送该机关。
第十四条 责任人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
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在调查、处理中应当听取责任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十五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行政决策小论文
关于我国行政决策水平的思考
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这就决定了它在整个行政管理中起决定作用。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有效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从实际出发,设定目标,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做出决定的活动。目前我国行政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行政决策观念陈旧
(二)行政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权限划分不清
(三)行政决策组织机构不尽合理
(四)行政决策监督主体职能分工不明确
(五)行政问责制的不完善,对决策的绩效评估不够。二十一世纪是不同学科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对我国的行政决策体系作出新的思考——如何提高我国的行政决策水平。
(一)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
1、健全会议决策制度和协商决策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决策模式。没有民主,就不可能得到科学的决策方案,也就不能为集中决策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样,如果没有集中,就可能出现无政府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科学的决策方案,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健全会议决策制度和协商决策制度。其一,建立健全会议决策制度。其二,完善协商决策制度。
2、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科学的行政决策程序,能保证科学的决策结果,反之,则会影响决策结果的科学性。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的核心就是规范决策的程序化。从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到咨询论证、信息公开和听证、最终集体决定或民主决定,都以制度为依据,程序化地运行。为此,只有制定出重大决策程序相关的各项制度,将行政决策程序规范化,决策体制的构成要素才能合理的介入决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重大决策刁‘能在程序中严格执行,才‘能更好地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二)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1、构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与民众的制度化联系网络平台
在中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人民代表则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他们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在各界、各地区、各民族、各阶级和阶层中享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来自人民,平时同原选举单位与选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了解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基层群众的要求和意见等可以通过他们反映给国家决策者。
2、改革信访制度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头堡’,是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为了保持社会的动态稳定,必须建立起调节、调整利益关系的社会安全阀机制。信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因为其上述特征而可以形成一种恰当的减压安全阀机制。
3、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构
了解、掌握社情民意还需要有专门的调查机构,专职负责收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各行各业群众的基本情况和意愿。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专业的调查与分析可以保证所获得信息的真实程度,以及对信息进行筛选的科学性。目前,国家统计局内设有三个调查.总队,即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总队、城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和企业调查总队,负责调查这三个领域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但从总体上看,这种调查的范围还只是局限在经济社会情况方面,没有将其他诸如市民心理、群众意愿、人民的心声等指标概括在调查范围之内。因而,作为宏观决策依据来说,这种调查还是不完整的。为了给各级决策机构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全面的社情民意,必须尽快建立并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构。
(三)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建立并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促进公民参与决策、监督决策,以及决策的社会讨论,从而实现透明决策,这是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反映人民要求的参与性政治体系中,人们履行服从法律的义务同有效参与是齐头并进的。这两者互相促进,维护着体系的稳定。”只有政治生活的透明,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之中,刁一会避免各种“小道消息”、谣言满天飞等现象的发生;才能避免重大决策缺少监督而导致失误的现象发生;刁‘能充分保证广大群众参与决策,享有知情权与参与权。
(四)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
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必然离不开决策者对决策负责的制度。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有利于使决策过程更民主、更科学,也有利于决策者审慎决策,承担决策责任,实现权责一致。国外行政决策的问责制已经比较完备与成熟,建构了权力问责、媒体问责、民众问责等全方位的问责体系,而且在实践中也对行政决策权力实行了有力的监督,对过失权力和决策失误进行了责任追究。
第四篇:审计局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审计局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决策行为,强化决策责任,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质量,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鞍山市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论证程序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重大行政决策内容
(一)审计行政的远景规划和计划;
(二)以审计局名义出台的重大政策性文件;
(三)大额国有资产的处置;
(四)大额投资的建设项目;
(五)动用大额资金的重大事项;
(六)其他需由集体决策的重大行政事项。
人事任免、行政问责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不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 重大行政决策原则
(一)科学决策。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方式,做到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使决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二)民主决策。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做到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局机关决定相结合,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依法决策。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四)集体讨论。重大决策应当经过审计局局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会议决议。
局长和分管领导对一般行政事项决策,可以不通过局长办公会议决策程序。但应当按照科学、合法、效率、公平原则,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择优决策,其决策内容应当向其他有关局领导和人员通报。
第四条 重大行政决策机构
局长代表审计局对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局分管领导、办公室主任协助局长决策。
局办公室负责组织安排局重大决策活动,并提供专业性咨询、论证、听证、公示以及法律、政策、合法性审查等有关服务。
局各工作部门为相关决策承办单位,负责承办重大决策的调研、方案起草与论证等前期工作。
第五条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一)提出预案。决策承办机构在对拟决策事项的现状、必要性、可行性、利弊分析、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等决策事项所涉及的有关情况进行调研、掌握和分析的基础上,拟订决策备选方案。对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研究的问题或者经协商仍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事项,应当根据不同意见,拟订两个以上决策备选方案。
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可以委托专家、专业服务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进行调研、咨询论证。
(二)咨询论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决策拟制单位应当咨询专家意见或者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专家咨询论证可以采用咨询会、论证会或者书面咨询等方式。召开专家咨询会、论证会的,决策拟制单位负责人应当出席听取意见。
专家咨询会、论证会的结论及专家咨询意见书应当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参考依据之一。
(三)征求意见。重大行政决策涉及相关行政机关职能的,决策拟制单位应当征求相关行政机关的意见。
有关行政机关对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草案有不同意见的,由决策拟制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协调,达成一致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提请县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协调;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提请县政府主要领导裁定。
经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后,决策拟制单位应当根据协调意见对决策方案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需要举行听证会的,应当举行公开听证会。决策拟制单位提前10日公布听证会的时间、地点以及拟作出重大行政决策的内容、理由、依据和背景资料;根据听证事项的性质、复杂程度及影响范围确定、分配听证代表名额,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听证代表确定后,应当将名单向社会公布;确保听证参加人对有关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平等、充分的质证和辩论;制作笔录,如实记录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和理由,听证笔录应当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之一。
(四)合法性审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提交集体讨论决定前,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审查不通过的,不得作出决策。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主要包括: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是否超越决策机关的法定职权;是否符合本规定设定的程序;其他需要审查的合法性问题。
局办公室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查后,应当及时提出法律审查意见。
(五)集体讨论决定。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经局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集体讨论决定按下列规定进行:
1、提交局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决策承办机构应当报送决策事项报告、调研报告及风险评估、专家咨询论证意见、征求意见及处理情况、合法性审查意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和其他有关材料,并于局长办公会议审议前五日呈送局长办公会议组成人员。
2、局长主持召开有半数以上组成人员到会的办公会议,决策承办单位向会议作决策方案说明,回答会议组成人员的询问。
3、决策事项的局分管领导重点阐述意见,并提出决策建议,因故不能到会的,书面提出决策建议。
4、其他领导发表意见;经会议主持人同意,其他与会人员发表意见。
5、局长在讨论之前不发表倾向性意见,在讨论之后发表结论性意见,对审议的事项作出同意、不同意、修改、搁置及再次审议的决定。作出同意决定的,由局长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签发;作出不同意决定的,决策方案不得实施;作出修改决定的,属文字性修改的,由局长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签发,属重大原则或实质内容修改的,应按程序重新审议;作出搁置决定的,超过一年期限,审议方案自动废止;作出再次审议决定的,应按程序重新审议。
6、局办公室主任负责做好重大决策会议记录,详细记录会议的时间、地点、主持人、出席人员、缺席人员、列席单位及人员、特邀专家、记录人等基本情况;决策事项以及主要问题;审议过程及会议组成人员的意见和表态;其他参会人员的意见;局长的决定。形成会议纪要,由局长签发。
参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议纪律,对会议未决定和决定不公开的事项以及会议讨论情况,不得对外泄露。
第六条 重大行政决策督查落实
局办公室负责局重大决策的检查、督办、考核等工作。根据决策方案和局工作部署,采取跟踪检查、督促催办等措施,确保决策方案的正确执行,并及时向局长报告督查情况。
局办公室应当对重大决策进行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明确执行单位及工作要求。
执行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全面、及时、正确地贯彻执行局重大决策,不得拒不执行、不完全执行、变相执行、推诿执行、拖延执行。决策执行部门应当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及时报告。在出现因不可抗力或重大决策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决策目标全部或部分不能实现时,执行部门应当及时向局长或分管领导报告,并提出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修正决策的建议。
局办公室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形成重大决策档案。重大决策档案,包括重大决策会议纪要、会议专项记录、本办法规定的报送材料以及决策执行过程中涉及执行评估、督促检查、公众监督和反馈修正等有关材料。
第七条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
违反本办法,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或执行单位违反本规定,导致重大决策不能全面、及时、正确实施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局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受委托的专家、专业服务机构或组织,不履行合同约定,或者在重大决策过程中违反工作规则,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解除合同,并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八条 本制度由局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 为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决策责任,是指县局具有决策权的工作人员,对其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因决策错误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 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过责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决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因决策过错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产生恶劣影响的,应当追究决策过错责任:
(一)决策人未按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的;
(二)决策人超越法定职权实施决策的;
(三)决策人明知决策错误,未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的;
(四)决策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实施决策的;
(五)对应由本人作出的决策进行推诿或者拖延,不作决策的。
第五条 决策过错责任追究的方式:
(一)责令改正;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给予通报批评;
(四)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
(五)给予行政处分;
(六)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根据过错情况单处或者并处。
第六条 决策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七条 承办人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负直接责任;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八条 审核人改变承办部门负责人的正确意见,导致主要领导发生决策过错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审核人未经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决定,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九条 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或者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条 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违规指令、干预,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指令、干预的领导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集体研究决定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决策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十二条 本制度所称承办人,一般指具体办理决策事项的部门主要领导或部门内设机构的具体办理人员;审核人,一般指县局主抓决策事项的负责人;批准人,指县局主要负责人及有批准权的主管领导。依照内部管理分工规定或者经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审核权、批准权的,具体行使审核权、批准权的人员,视为审核人、批准人。
第十三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决策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和特别严重过错。
第十四条 对于情节轻微,造成损害后果较小的一般过错的直接责任者,责令改正或者给予通报批评;并可以责令负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做出检查。
第十五条 对于情节严重,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严重过错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警告直至降级处分,并给予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处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对负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第十六条 对于情节特别严重,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特别严重过错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撤职或者开除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降级以上处分;对负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第十七条 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依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决定。第十八条 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经调查,对过错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应当做出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决定;对事实不清或者无过错的,不予追究。决策责任追究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做出,并送达责任人和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检查、执法监督机关要求调查或者上级机关指令、责令调查的,应当将结果报送该机关。
第十九条 责任人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在调查、处理中应当听取责任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二十条 责任人对行政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及其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申诉受理机关应当在三十日内做出回复。
第二十一条 对责任人的行政处分,应当向上一级主管机关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