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研究:加强中国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能力的重要性
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下,需要大量的基层公务人员直接引导、指导和服务。因此,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意义重大而深远。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可界定为依法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各项行政任务,有效达至行政目标的实作能力。在政府职能建设体系中,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力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围绕提升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
力开展的一系列建设性活动,比如调查研究、文化培育、制度安排、管理办法、人员培养等。当前,在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力建设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基层公务员在行政执行力方面存在“执而不谋、谋而不行、行而无果”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行政不执行、行政虚执行、行政乱执行、行政慢执行、行政机械执行等方面,严重影响组织决策和目标的实现。为真正提升和改进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建设。
一、建立积极向上的行政执行文化
(一)提升行政执行文化建设的认识
要提高公务员行政执行力,需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代政府特色的执行文化做支撑。政府执行力文化最初是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只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其巩固、细化、最化,才能变成自觉行为。它对内具有思想凝聚力、行为约束力、工作激励力、热情激发力、人员团结力、行动导向力、成果拓展力、价值同化力、精神感召力、团队战斗力;对外具有文化辐射力、形象塑造力、价值引导力、成就展示力。而当这种文化与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行为融合在一起,必然带来有形的或无形的、自身职能的和社会影响的良好效应,为打造现代政府注人新的活力。
(二)加大行政执行力文化的研究
当前,对基层行政执行力文化的研究十分薄弱。提高公务员行政执行力仍然需要外练内修,先进的理念决定先进的行动,先进的文化产生先进的动力。有效的行政执行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张力是无限的,可以不断创造、重复使用,其产生的价值不可估量。但我们目前对此的研究和探讨相对较少,对已有的成果提炼也不多,因此应大力加强该方面课题的研究力度。
(三)发挥行政执行文化主体的示范作用
在建设执行文化的过程中,领导者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者的行为将决定其他人的行为。领导者的执行力决定着一级组织或部门的执行力,改变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是改变整个组织或部门行为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领导者的执行方式、方法、习惯,很自然就成为执行文化的实际内容。因此,在建设政府行政执行文化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观念、以身作则,带头提升行政执行力,实践执行文化倡导的观念和行为,大力倡导忠诚、勤奋、坚韧、主动的精神,从深化公务员的目标感、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着手,讲原则、重结果,讲速度、重质量,形成职责清晰、目标明确、奖罚分明、政令畅通的工作机制,最终建立起一种注重实际、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执行文化。
二、合理构建切实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完善基层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
一方面,着重解决健全基层公务员进出口机制畅通问题。进口就是思考和建立如何根据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以及急难险重任务的实践中选用公务员。也就是把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作为执行力体系和效能革命动力机制的着力点。出口就是公务员试用期制、岗位聘任制、交流轮岗制、竞争上岗制、责任追究制、公务员离岗培训制和辞退制等,保证畅通出口,形成行政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务员岗位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规范基层公务员行政行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年终目标考核和岗位目标考核的要求,细化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行政执行基本要求,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做到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二是责任层级清晰化。明确和细化各层级、职位的责任。制定明确的职位责任书,以明确执行主体责任。三是岗位责任具体化。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管理职能,将每个岗位的责任细化,尽可能量化。明确如何履职尽责以及失职失责的代价。
(二)健全基层公务员绩效管理考评机制
绩效考核是执行力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及绩效考核过程中,应以公平体现贡献价值为标准。一是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围绕岗位职责和重要工作。应根据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发展变化,有所侧重地进行科学考评,对“软指标”尽量归并,突出重点,可采取总体目标和关键业务两种界定方式的优点,既明确目标导向,确保“做正确的事”,又抓住关键业务,重点突破。二是绩效考核体系在机会上应创造平等。目前很多部门采用的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办法,由于考评内容多、时间短,而且是分组进行,容易造成不公平。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适时推进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考核,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三是绩
效考核体系应体现个人与团队的平衡。执行力并不是简单地由个人来达成的,而是由组织起来的团队达成的,在实际考核中,既要让先进单位的所有人员都分享到奖励,又要给予贡献突出的个人以更多的奖励,以区别于一般人员,激励愿意冒尖、敢于冒尖的个人样板,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氛围,推动团队执行力的提高。
(三)健全基层公务员行政监督监
察机制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基层公务员的执行力、执行结果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监督,把重大决策执行情况与年终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结合起来,加大决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二是建立服务对象评议监察制度。开展行政服务群众评议活动。在为服务对象办理每一件行政服务项目时,向服务对象发放格式征求意见表格,由承办人员协助服务对象按要求填写后投人“意见箱”,凡是未投评议表格或所投评议表格未填写的视为对服务有意见。同时,定期与不定期对服务单位进行公开评议。所有评议意见及处理情况向社会公开。三是加强行政效能投诉管理。
公开投诉电话,畅通投诉渠道。通过督查机构采取明查暗访、系统通报等方式,对各单位行政效能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服务对象的投诉有举必查、查必有果。四是开展经常性的督察活动。行政效能督查部门应开展经常性的行政效能督查活动,加强对各单位行政效能建设的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各单位进行整改,对违纪、违规行为,及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综合提升系统全面的行政执行主体能力素质
一执行道德力。即公务员以忠诚、勤奋、认真、坚韧、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强烈的目标感、使命感、紧迫感受,以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等内心信念来支持执行的道德规范力。公务员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道德修养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它素质的不足,可以支持其取得优秀的业绩,这样的实例在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是有例可循的。二是任务领悟力。即在接受行政执行指令后能正确地领会其实质、意图的能力,否则错误的领会执行越有力危害越大。三是目标计划力。即行政目标进行细分使其更具有执行性的能力。公务员应在正确理解任务的基础上能将每一项较大的目标任务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阶段性目标或全面考虑并设计好完成一项任务的所有细节,以保证不会因小失大而是全面完成任务达至目标。四是时间管理力。包括有效利用和更新时间管理工具的能力、设定工作节奏的能力、统筹安排时间的能力等。五是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力。据了解,基层公务员中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人员还不在少数。有公务员告之有的单位现代办公设备只是一件摆设。政务信息交流在现代社会日益频繁和重要,发电子邮件交流信息可以在数秒或数分钟之内即可完成,不能应用者无疑会迟滞行政执行力。六是沟通协调力。在现时代,政策和方案的落实往往会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动员各方面的资源。一项任务的完成不是单靠一己之力,而是靠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执行者要运用强有力的沟通能力保证实现自己的执行。七是适时创新力。即能将政策的原则性与实际工作的具体性、特殊性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四、尽力完普科学合理的现代行政执行技术
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应用现代行政管理技术和方法,重点要理顺“靠领导推动执行”与“靠流程推动执行”的关系。从“靠领导推动执行”向“靠流程推动执行”转变,消除“机关病”,突出建立以“靠流程推动执行”为主、以“靠领导推动执行”为辅提高执行力的体系,在执行技术应用上提升执行力。另一方面,还要提炼行政执行的关键业务流程。通过对关键业务的流程进行设计,来保障整体业务的顺畅运作。确定行政执行流程的核心内容。行政执行流程由许多个流程点组成,要明确流程点所包含的内容,对每一个流程点按照统一的规范执行以保证运作效率。明确行政执行流程运作部门。每一项行政执行流程都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的共同运作,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角色是什么,谁是主导部门、谁是参与部门,在部门内则应明确岗位职贵,谁是主办,谁是协办,分别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具有什么权限,即明确职能定位。规定行政执行流程运作时间。明确每个流程点的内容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处理这些内容的时间应该有多长,使每项流程具备可预见的结果性。确定行政执行流程评估标准。使行政执行流程本身具有检核或者信息双向流动的职能,以便对流程的结果予以评估和传递,从而保障流程运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责任链接无缝化。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明确工作流程、工作程序和责任处罚,确保环环相扣,互不交叉重叠,有责必有罚,使每项工作职责、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
五、建立长效的行政执行物质资源
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方案的有效执行。政府执行力是将行政目标转化为行动效果的关键。基层公务员执行力关乎各级政府行政目标的最终落实和有效实现,取决于各种主客观要素整合优化的程度和水平。我们应遵循其生成规律,进一步探索提升其水平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对满足基层公务员有效执行的物质资源需求的调查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物质资源配置依据。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业务工作所需的物质装备水平,确保其支持有效执行。总之,要建立科学的物质资源的配置机制,注意有效利用已有资源,优化和整合各类资源,避免和杜绝资源的浪费。
第二篇:理论研究:加强中国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能力的重要性
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下,需要大量的基层公务人员直接引导、指导和服务。因此,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意义重大而深远。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可界定为依法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各项行政任务,有效达至行政目标的实作能力。在政府职能建设体系中,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力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围绕提升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力开展的一系列建设性活动,比如调查研究、文化培育、制度安排、管理办法、人员培养等。当前,在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力建设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基层公务员在行政执行力方面存在“执而不谋、谋而不行、行而无果”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行政不执行、行政虚执行、行政乱执行、行政慢执行、行政机械执行等方面,严重影响组织决策和目标的实现。为真正提升和改进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建设。
一、建立积极向上的行政执行文化(一)提升行政执行文化建设的认识
要提高公务员行政执行力,需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代政府特色的执行文化做支撑。政府执行力文化最初是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只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其巩固、细化、最化,才能变成自觉行为。它对内具有思想凝聚力、行为约束力、工作激励力、热情激发力、人员团结力、行动导向力、成果拓展力、价值同化力、精神感召力、团队战斗力;对外具有文化辐射力、形象塑造力、价值引导力、成就展示力。而当这种文化与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行为融合在一起,必然带来有形的或无形的、自身职能的和社会影响的良好效应,为打造现代政府注人新的活力。
(二)加大行政执行力文化的研究
当前,对基层行政执行力文化的研究十分薄弱。提高公务员行政执行力仍然需要外练内修,先进的理念决定先进的行动,先进的文化产生先进的动力。有效的行政执行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张力是无限的,可以不断创造、重复使用,其产生的价值不可估量。但我们目前对此的研究和探讨相对较少,对已有的成果提炼也不多,因此应大力加强该方面课题的研究力度。
(三)发挥行政执行文化主体的示范作用
在建设执行文化的过程中,领导者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者的行为将决定其他人的行为。领导者的执行力决定着一级组织或部门的执行力,改变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是改变整个组织或部门行为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领导者的执行方式、方法、习惯,很自然就成为执行文化的实际内容。因此,在建设政府行政执行文化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观念、以身作则,带头提升行政执行力,实践执行文化倡导的观念和行为,大力倡导忠诚、勤奋、坚韧、主动的精神,从深化公务员的目标感、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着手,讲原则、重结果,讲速度、重质量,形成职责清晰、目标明确、奖罚分明、政令畅通的工作机制,最终建立起一种注重实际、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执行文化。
二、合理构建切实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完善基层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 一方面,着重解决健全基层公务员进出口机制畅通问题。进口就是思考和建立如何根据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以及急难险重任务的实践中选用公务员。也就是把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作为执行力体系和效能革命动力机制的着力点。出口就是公务员试用期制、岗位聘任制、交流轮岗制、竞争上岗制、责任追究制、公务员离岗培训制和辞退制等,保证畅通出口,形成行政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务员岗位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规范基层公务员行政行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年终目标考核和岗位目标考核的要求,细化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行政执行基本要求,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做到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二是责任层级清晰化。明确和细化各层级、职位的责任。制定明确的职位责任书,以明确执行主体责任。三是岗位责任具体化。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管理职能,将每个岗位的责任细化,尽可能量化。明确如何履职尽责以及失职失责的代价。(二)健全基层公务员绩效管理考评机制
绩效考核是执行力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及绩效考核过程中,应以公平体现贡献价值为标准。一是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围绕岗位职责和重要工作。应根据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发展变化,有所侧重地进行科学考评,对“软指标”尽量归并,突出重点,可采取总体目标和关键业务两种界定方式的优点,既明确目标导向,确保“做正确的事”,又抓住关键业务,重点突破。二是绩效考核体系在机会上应创造平等。目前很多部门采用的目标管理考评办法,由于考评内容多、时间短,而且是分组进行,容易造成不公平。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适时推进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考核,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
第三篇:乡镇基层公务员行政能力调研报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下,需要大量的基层公务人员直接引导、指导和服务。因此,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意义重大而深远。而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尤其是县乡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建设,不仅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与满足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是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基本情况
自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市公务员队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历经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在职公务员共有1811人。其中: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53人,具有科级职务的907人,分别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2.9%、50.01%。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人,占0.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461人,占25.45%;具有专科学历的767人,占42.35%。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上公务员为707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9.04%,35岁以下公务员441人,占公务员总数的24.35%。从总体上看,与1995年推行公务员制度初期相比,公务员队伍在数量上趋于精简,结构上不断优化,素质和能力上进一步提高。
二、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公务员队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差距。临湘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急需一大批掌握现代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外贸、农业、旅游、畜牧养殖和各类法律法规知识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来支撑和推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我市公务员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懂经济、会管理的公务员相对缺乏。虽然从比例上看,具备大学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公务员占公务员总数的67.8%,但大部分是参加工作后脱产、半脱产、函授的进修学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内容不够系统,对经济政策和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因而,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指导基层,切实为农服务。
(二)基层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改革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出现,面对复杂局面,不少基层公务员不去认识、不懂分析、不会处理,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和矛盾,经常把问题上交,把问题扩大化,从而导致“到市、赴省、上京”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三)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偏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已相对滞后。有的公务员受传统重权轻法思想的影响,不尊重法律法规,工作中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目无法纪、为所欲为,违法施政;有的对上级、领导的招呼言听计从,从不考虑群众利益和法律后果。
(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思想不够先进,观念陈旧。有些机关公务员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着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不图创新等问题,这些将成为制约全市投资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二是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受利益驱动,过分强调部门和单位的权力,却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在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严重存在着服务缺位、管理错位和执法越位等问题,制约了全市发展的质量和进程。
三、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基层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大都担负着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是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其能力建设的优劣不仅影响民心向背、事业兴衰,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为此,笔者认为,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更需要提高五种能力,发挥五员作用。
(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当好为民排忧的服务员
皇粮国税的取消进一步彰显出政府转型的决心,说到底是政府从审批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小政府,大服务已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党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当然,政府的服务离不开广大基层公务员的认真贯彻和具体操作。因而,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便成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首先要彻底破除公务员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从思想上、感情上、作风上真正解决好为群众与靠群众的问题,自觉做到时时想群众,事事为群众,处处靠群众,无私奉献,甘当人民的服务员。其次,要真心埋头基层工作,善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基层工作的重点是三农,但涉及的领域却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司法、公安、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面对复杂的工作,基层公务员必须认真克服服务缺位、空位,管理错位、越位的弊端,切实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下功夫,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高效服务不断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
搞好协调服务,发展农村经济是繁荣乡镇、富裕群众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实施,其行政职能进一步发生转变,指导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公务员,要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尽快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真正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加强对市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加深对市场经济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其次,要善于结合当地实际,自觉运用市场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在围绕单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上,重点搞好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再次,在指导农民依照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还要从本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统筹好乡村、区域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通过政府有限的管理,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集团间的不和谐音符,努力把蛋糕分好,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当好知法守法的示范员
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广大基层公务员由于身处执法第一线,其法律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法制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注重提高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只有通过他们的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真正促进法制与人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为此,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强化知法学法的角色意识。作为执法的主体,要把自觉学习各种法律知识,特别是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作为提高自身执法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其次,要强化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基层公务员作为公职人员,往往手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然而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执法中要严于律己,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坚决避免滥用职权和吃拿卡要的错误行为。切实将服务功能寓于依法行政当中,真正做到公正执法、真心服务。第三要强化推动普法的责任意识。基层工作中,公务员接触最多是对法制需求日趋增多的基层农民群众。加强法律宣传,是推动全民普法教育,建设和谐法治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基层公务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既要做学法守法的模范,又要做执法普法的模范,这也是衡量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因素。
第四篇:乡镇基层公务员行政能力调研报告(精)
乡镇基层公务员行政能力调研报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下,需要大量的基层公务人员直接引导、指导和服务。因此,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意义重大而深远。而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尤其是县乡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建设,不仅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与满足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是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基本情况
自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市公务员队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历经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在职公务员共有1811人。其中: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53人,具有科级职务的907人,分别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2.9%、50.01%。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人,占0.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461人,占25.45%;具有专科学历的767人,占42.35%。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上公务员为707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9.04%,35岁以下公务员441人,占公务员总数的24.35%。从总体上看,与1995年推行公务员制度初期相比,公务员队伍在数量上趋于精简,结构上不断优化,素质和能力上进一步提高。
二、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我市公务员队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差距。临湘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急需一大批掌握现代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外贸、农业、旅游、畜牧养殖和各类法律法规知识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来支撑和推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我市公务员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懂经济、会管理的公务员相对缺乏。虽然从比例上看,具备大学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公务员占
公务员总数的67.8%,但大部分是参加工作后脱产、半脱产、函授的进修学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内容不够系统,对经济政策和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因而,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指导基层,切实为农服务。
(二基层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改革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出现,面对复杂局面,不少基层公务员不去认识、不懂分析、不会处理,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和矛盾,经常把问题上交,把问题扩大化,从而导致“到市、赴省、上京”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三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偏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已相对滞后。有的公务员受传统重权轻法思想的影响,不尊重法律法规,工作中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目无法纪、为所欲为,违法施政;有的对上级、领导的招
呼言听计从,从不考虑群众利益和法律后果。
(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思想不够先进,观念陈旧。有些机关公务员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着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不图创新等问题,这些将成为制约全市投资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二是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受利益驱动,过分强调部门和单位的权力,却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在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严重存在着服务缺位、管理错位和执法越位等问题,制约了全市发展的质量和进程。
三、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基层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大都担负着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是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其能力建设的优劣不仅影响民心向背、事业兴衰,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为此,笔者认为,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更需要提高五种能力,发挥五员作用.(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当好为民排忧的服务员
皇粮国税的取消进一步彰显出政府转型的决心,说到底是政府从审批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小政府,大服务已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党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当然,政府的服务离不开广大基层公务员的认真贯彻和具体操作。因而, 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便成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首先要彻底破除公务员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从思想上、感情上、作风上真正解决好为群众与靠群众的问题,自觉做到时时想群众,事事为群众,处处靠群众,无私奉献,甘当人民的服务员。其次,要真心埋头基层工作,善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基层工作的重点是三农,但涉及的领域却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司法、公安、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面对复杂的工作,基层公务员必须认真克服服务缺位、空位,管理错位、越位的弊端,切实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下功夫,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高效服务不断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
搞好协调服务,发展农村经济是繁荣乡镇、富裕群众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实施,其行政职能进一步发生转变,指导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公务员,要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尽快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真正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加强对市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加深对市场经济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其次,要善于结合当地实际,自觉运用市场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在围绕
单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上,重点搞好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再次,在指导农民依照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还要从本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统筹好乡村、区域与自然
环境间的关系,通过政府有限的管理,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集团间的不和谐音符,努力把蛋糕分好,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当好知法守法的示范员
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广大基层公务员由于身处执法第一线,其法律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法制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注重提高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只有通过他们的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真正促进法制与人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为此,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强化知法学法的角色意识。作为执法的主体,要把自觉学习各种法律知识,特别是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作为提高自身执法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其次,要强化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基层公务员作为公职人员,往往手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然而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执法中要严于律己,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坚决避免滥用职权和吃拿卡要的错误行为。切实将服务功能寓于依
法行政当中,真正做到公正执法、真心服务。第三要强化推 动普法的责任意识。基层工作中,公务员接触最多是对法制 需求日趋增多的基层农民群众。加强法律宣传,是推动全民 普法教育,建设和谐法治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基层公务 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既要做学法守法的模范,又要做执法 普法的模范,这也是衡量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因 素。
(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当好维护稳定的协调员 目前,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益格局的进一步 调整,广大农村在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各类群体性、突 发性事件也不断涌现。面对复杂的局面,基层公务员如何处 变不惊、从容应对,不仅是加强其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判断基层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提高 基层公务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好维护稳定的协调员,一要强化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即把维护绝大多数群众的利 益作为研究对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分析问题、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心中时时处处装着群众,并把他们的冷 暖
放在重要的位置。二要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做群众工作的 水平。要针对群众思想上的新变化,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群众 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情感交流,倾听民情民意,依法合 理地处理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群众间的纠纷,力争将 阻碍和谐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三要准确判断分析,提高 应变能力。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是有端倪可查、有规律可寻的。为此,基层公务员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政治觉悟和洞察力,遇
到复杂问题时,要冷静思索,认真把握,积极协调关系,果 断采取措施。切实为建设稳定祥和、诚信团结、充满活力的 社会环境尽职尽责。
(五)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当好促进和谐的参谋员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公务员只有不断 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 施。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弘扬求真务实的 精神。即在调查研究中,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真正 蹲下来、沉下去,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村组、深入群众,把 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忧虑什么、期盼什么作为调查研 究的重要内容,认真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切实为基 层建设献计献策,提供详实的信息资料。其次,要以解决突 出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最终目的是 增强工作决策的预见性和实效性。因而广大基层公务员要把 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贯穿于解决诸多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在统 筹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短期与长期等关 系的同时,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妥善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困难群众扶助、义务教育、医疗合作、土地征用等影响群众 心态和情绪的突出问题,真正把构建和谐乡镇的各项工作落 到实处。第三,要坚持以民为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 高基层公务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善于集中民智,及时总结群众的经验 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调研质量,不断发挥参谋作 用,促进县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 建设,即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农村经济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农村整体面貌、环境得到有善变化,农民素质也将不断提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更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推动临湘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谈服务行政视野中的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
谈服务行政视野中的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
论文关键词:服务行政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
论文摘要:和传统行政模式相比,服务行政对公务员的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基层公务员直接面向群众,其能力素质要求则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当前,要从改革录用、考核、培训等制度着手,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
一、服务行政的内涵与特征
1.服务行政的内涵。
所谓服务行政,是相对于统治行政、管理行政而言的,指政府把服务者的角色作为自身基本定位,将服务社会和公众当作核心的价值追求,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的一种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转变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服务行政强调社会责任和民主价值,将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作为政府存在、发展的前提。
服务行政理念来源于新公共服务理论。从观念上讲,服务行政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社会和公众的意志为政府行政的导向,把政府行政从政府本位、权力本位向社会和公民本位、责任本位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局面。从功能上讲,服务行政强调政府要进行职能转换,从管理向管理与服务并重,在履行管理职责、维护政治统治的同时,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时,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过分强调政府自身的意志,而要以社会和公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本质上讲,服务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理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系,强调公众在行政过程中的参与,修正过去以行政计划替代公众意愿,以精英设计替代公众参与,忽视公众需求和偏好的行政模式,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服务行政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模式,服务行政是对传统行政模式、行政理念、行政职能的颠覆,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一是强回应性。回应性是指公民偏好与需求和实际政策及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一致性。当代公共行政能够实现高效运作并不仅仅依赖于其行动方案是否合乎技术理性的要求,关键还要看其是否为公众中的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在服务行政环境中,政府要对为谁服务有清醒的认识,树立顾客导向,关注社会和公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价值偏好,敏锐地觉察公众偏好和社会问题,并能迅速对社会要求作出反应。强回应性是服务行政的本质特征。
二是高效。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中,政府工作人员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在为社会和公众服务,重视投入、过程而往往轻视、忽视甚至漠视结果,所谓出发点往往比结果重要得多。而服务行政则强调结果,以行政行为的实际效率和效益作为工作的重心,并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行为的高效要求政府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技术手段先进,人员能力素质高超。
三是责任。传统行政模式提供的政治责任间接而无法令人满意,从结果来看,传统模式的管理责任也相当差。服务行政则强调政府直接对社会、对公众负责,在行政过程中按照“公民——顾客”的服务宗旨行事,政府行驶公共权力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公众谋福利,而不是像传统行政那样对社会和公众实行高高在上的管理,成为一种统治社会的异已力量。
四是公众参与。服务行政与传统行政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的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服务行政不再是“官本位”下的“为民作主”,而是公民本位与社会本位下的公民自己作主,因此服务行政抛弃了精英治国论和技术统治主义的行政原则,是公民决策参与式的行政,保证政府行政行为沿着“民意”的方向发展。
二、服务行政视野中基层公务员的能力要求
1.公共服务能力。
在服务行政中,服务是政府全部职能的本质,“顾客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服务模式。我国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是公共服务过程的主导性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基层公务员直接面对群众,归根到底政府的公共服务很大程度上要靠基层公务员来承担,服务质量的好坏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公务员,因此,对基层公务员而言,首要的是要具备高超的公共服务能力。
2.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当前,我国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涌现,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对基层公务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复杂局面,基层公务员必须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力,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3.调查研究能力。
基层公务员既是国家政策法规的实施者、执行者,又是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民意表达和综合的职能。双重角色要
求基层公务员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一方面就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研究,为政策措施的调整和完善建言献策;另一方面,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公众需求和社会发展态势,以便及时作出回应,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
4.创新能力。
从传统行政模式向服务行政转型,其实质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创新,所依托的是政府公共管理主体即广大公务员的创新能力。和机关公务员相对单调的程式化的事务性工作不同,基层公务员所面对的多是新情况,要解决的多是新问题,因而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思维寻找政府与外界互动的资源,实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模式的创新。
5.依法行政的能力。
服务行政的政治基础是依法行政,依法是服务行政的根本方式。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公务员进行管理活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依据。基层公务员身处执法第一线,只有具备了与其法律地位、职权相应的依法行政能力,依法治国才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依法行政也才能落到实处;只有具备了依法行政能力,才能产生示范效应,促进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推动法治环境的形成;也只有具备了依法行政能力,提升适用法律的能力与水平,才能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6.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服务行政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行政,要求公务员具备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具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基层公务员特别是乡镇公务员,不仅需要掌握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具备统筹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而且在面对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的群众时,还要向他们传授市场经济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真正当好帮助和引领群众致富的导航员。
7.学习的能力。
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的执行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与效率。作为政府公务员“金字塔”的底层基石,基层公务员肩负着改革基层政府管理、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效率的重任。为适应这种任务的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在整个公务员序列中,基层公务员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的压力较大。在这个意义上,学习能力对基层公务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服务行政视野中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对策
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刚性的制度安排推动基层公务员能力的不断提高,满足服务行政的要求。
1.改革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
改革录用制度,是提高基层公务员整体能力的基础。当前,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录用形式单一,过分依靠委任制、选任制、考任制等形式,最能体现基层特点的聘任制比较少见;录用标准偏颇,学历上的要求更甚于能力上的要求;录用范围狭窄,一些地区干脆在大中专毕业生中定向录用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新录用基层公务员并不适应基层工作,考用脱节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要改革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对公务员的特殊能力要求。一是在基层公务员录用中推广聘任制,根据基层工作的特点、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招聘急需的专业性人才,明确其与基层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确保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的人确实都是服务行政需要的紧缺、急需人才。二是制定务实的录用标准。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现行公务员招录的通用标准并不完全适合基层,因此基层公务员录用要转变指导思想,适当放宽年龄、学历、身份等的限制,加大基层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权重,根据岗位定标准,促进基层政府人与事的有效对接。三是扩大基层公务员录用的范围,加大从农民、村干部、普通市民、个体工商户等群体中的录用力度,把那些热心基层工作、有基层锻炼经历或经受过市场洗礼、能帮助群众创业致富的优秀人才补充进来,促进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结构的优化。
2.健全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
健全考核制度,是激发基层公务员主动提升能力的关键。要针对目前基层公务员考核中存在的考核内容不明确、指标不科学、程序不规范、方式单
一、流于形式等问题,健全考核制度。一是明确考核内容。一方面,基层公务员考核要以德、能、勤、绩、廉为基础,进一步拓展考核范围,细化考核内容,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考核要突出重点,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层级,考核内容要有侧重,突出考核对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导向作用。二是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基层政府面向广大群众,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种类繁多,不同的职位,性质差异较大,对基层公务员的业绩、能力、素质等要求的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要加强职位分析,对各类公务员所从事工作的内容、性质、责任、环境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构建基层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三是改进考核方法。开展基层公务员考核,要充分运用现代绩效考核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进行。要根据权变理论,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年终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保证考核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对不同岗位的公务员,要灵活适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对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四是合理运用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提高考核结果的透明度,发挥考核对基层公务员行为的引导作用。要把考核结果与基层公务员的奖惩、培训和晋升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考核对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自觉性的促进作
用。
3.完善基层公务员培训制度。
完善培训制度,是提升基层公务员能力的核心。要坚持“学用一致、分层分类”的原则,完善基层公务员培训制度。一是在培训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实行按需培训。基层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应定期进行培训市场调查,了解政府工作和职位的需要,了解基层公务员能力素质现状,了解社会对基层公务员能力素质的要求,本着对政府工作和职位有用、对公务员适用、对社会管用的原则,科学设计培训内容,避免培训的大而化之、无的放矢。特别是要加强工作技巧、感性认识的传授,增强基层公务员实际工作的能力。二是在培训方式上,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技术,围绕分析、研究和解决基层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采用传统的集中式培训和现代多媒体培训模式,运用现场体验式、情景模拟式、团队训练式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技术,营造平等、信任、开放、参与、互动的培训氛围,调动基层公务员的参训积极性。三是在培训保障上,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基层公务员培训。要根据《公务员法》,结合基层实际,出台基层公务员培训实施细则,使基层公务员培训有章可循。要建立基层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把基层公务员培训次数和培训成绩作为考核、定级、任职、晋升的主要依据之一。要建立基层公务员培训工作评估机制,及时总结培训中的经验教训,提升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