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渝府发[2009]115号双解养老保险问题的处理
关于解决国有企业部分困难“双解”人员
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渝府发〔2009〕11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关于解决国有企业部分困难“双解”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日
为妥善解决我市国有企业部分困难“双解”(解除再就业服务中心协议和劳动关系)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问题,参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渝府发〔2008〕96号)等规定,现就我市国有企业部分困难“双解”人员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以下简称缴费补贴)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范围对象
国有企业“双解”人员中的灵活就业人员和未就业人员(以下简称困难“双解”人员),自愿以个人身份接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申请享受缴费补贴。
上述人员中,同时符合渝府发〔2008〕96号文件和《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渝财社〔2009〕94号)规定的,可由本人自愿选择申请享受缴费补贴或社会保险补贴(养老保险部分),但两项补贴不得重复享受。
二、补贴标准
对经审核符合享受缴费补贴条件的困难“双解”人员,以上年度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按20%的缴费比例计算应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按以下标准享受缴费补贴:
(一)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或工龄满30年以上的困难“双解”人员,按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额给予2/3的补贴,余下1/3由个人承担。其中,对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按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额给予全额缴费补贴。
(二)对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其他困难“双解”人员,按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额给予50%的补贴,余下50%由个人承担。
三、补贴期限
从批准享受之月起至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月止。
四、补贴方式
困难“双解”人员向户口所在地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工作机构申请享受缴费补贴。经所在区县(自治县)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且本人完清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后,按规定给予缴费补贴。其中,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或工龄满30年以上、享受全额缴费补贴的城镇低保人员,经所在区县(自治县)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批准后,直接给予缴费补贴。
五、资金渠道
困难“双解”人员享受缴费补贴所需资金,由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市财政专项资金和就业专项资金共同筹集。
六、实施时间
本处理意见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二篇: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
刘翠 霄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1)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
传统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国营企业职工退休金可以达到退休前工资额的70%左右,集体企业职工退休金为退休前工资额的40%-60%,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为退休前工资额的60%。在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的情况下,领取到的退休金解除了人们在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基本保证人们能够颐养天年。而且当时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得到切实地贯彻实施,人们能够及时足额地领到自己的退休金。这种立而有信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使得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稳定机制的内在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1]而且极大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这种完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养老保险责任、由单位和企业办养老保险事业的制度安排,不仅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将职工与企业死死地捆在了一起,职工将终身在一个企业工作和在退休以后从这个企业领取退休金。结果,在企业不断吸收新职工的情况下,职工队伍越来越庞大,退休职工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2]使得企业不堪重负,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端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日益显露出来。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为了推动国企改革,国家必须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责任的制度。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规定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企业和劳动合同制工人按规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企业缴纳合同制工人工资总额的15%,合同制工人缴纳本人标准工资的3%),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在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国家给予财政补贴(1998——2001年,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额为861亿元。[3])。这个规定虽然是国有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它已表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国家将放弃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转而实行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化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并由劳动合同制工人推广到全国所有国有企业职工。
第二,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的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老企业的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发放退休金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新建立的企业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不仅使企业之间不能在相同的起点上竞争,而且缺乏竞争力的老企业已无力支付众多退休工人的养老保险金。[4]于是在199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养老保险金由市县起步、向省级过渡、最后实现全国统筹的资原则筹。到1992年底,全国有2300个县市实行了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改革,占全国县市总数的95%,有13个省市自治区实行了省级统筹。[5]
第三,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1991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原则。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法定的、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由政府组织实施,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在必要时国家必须予以财政投入,它是以国家信誉保证最终兑现的制度,因而是最安全可靠的制度,在养老保险三种形式中占有核心地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次之,个人储蓄养老或者个人购买商业人寿保险居第三层次。
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6]同时还发布了两个实施方案,[7]供各地城市选择。各地在实施两个方案的过程中,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因而确定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比例也不同,[8]出现了大、中、小三种个人帐户比例:大个人帐户为职工工资的16%、中帐户为12%、小帐户为3%。至1996年上半年,上海等7个省市选择了办法之一,北京等5个省市选择了办法之二,多数地区综合了两种办法之长处,制定了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标准。[9]不同的帐户比例,不仅成为职工在地区之间流动的障碍,[10]不符合市场经济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而且造成不同地区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差别,对未来建立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困难。
鉴于以上问题,国务院于1997年7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三个“统一”:(1)统一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不低于本人工资的4%,以后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2)统一个人帐户规模。按职工本人工资的11%建立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不足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不断提高,企业划入部分最高只能是3%。(3)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养老金支付额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当地职工上月平均工资的20%,另一部分是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2000年12月发布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个人帐户的缴费率由本人工资的11%降到8%,同时扩大社会统筹部分,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企业缴费全部记入统筹基金,而不再划入个人帐户。这一改变表明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由注重效率公平逐步倾向于注重社会公平。[11]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不享受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支付。
第四,养老保险逐步社会化。(1)养老保险的社会化表现在由独立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2)养老保险基金由非官方机构负责投资运营,养老金不再由离退休人员的单位发放而是由银行、邮局发放。到2001年底,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由银行和邮局发放的已达到98%。[12]
第五,覆盖人口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统计表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从1989年的4800余万人扩大到2000年的10400余万人;离退休、退职人员从1989年的890余万人扩大到2000年的3100余万人。在以上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中,不仅有国有企业职工,而且还有城镇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职工。[13]可见不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在增加,而且保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种发展态势将极大推进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形成。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开、1958年的合并、改革开放又分开的调整变化以后,基本固定下来,即使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没有涉及。
现行退休制度是197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退休待遇是,离休金为离休时工资的100%;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以后,其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按本人原标准的全额计发,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规定比例计发,即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88%计发,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2%计发,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75%计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以后,按本人职务工资和津贴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即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
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实施了20多年的退休制度,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它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第一,覆盖范围太广,将国家公务员以外的党派团体、事业单位等不应包括在内的人都包括了进来,这无疑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1993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用高达222亿元;[14]第二,养老金待遇明显高于企业职工,为劳动力合理流动设置了障碍;第三,离退休人员仍由原单位管理,这样在成立比较早、离退休人员数量比较多的单位,增加了单位的工作负担,影响单位工作效率。基于此,也必须进行改革。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出台总体改革方案,只有一些省市按照中央有关精神,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探索,只能说是为以后的改革积累了一点经验,而且各地进展也不平衡。所以,真正的改革只能在中央有关法规出台以后才能开始。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受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价值观念的制约,而且受实施了30多年的、使亿万人民从中受益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它不仅要对国家、单位或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调整,而且要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城乡居民所应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进行调整;它不仅要对每一个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而且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安排。所以改革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艰难性,[15]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前进。
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以上问题,改革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须进一步扩大。在新制度实施以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虽然从国有企业扩大到了非国有企业,参加保险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全国范围来看,养老保险在非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中覆盖范围仍然比较小。以全国养老保险搞得比较好的北京为例,1998年底,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仅为30%。其他地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更低,甚至不到10%。[16]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国有企业乃至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减少,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人数由1997年的8671万人下降为1998年底的8475.8万人,而同期参加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则由2533.4上升为2727.3万人。[17]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增加,需要有更多的人参加养老保险,才能筹集到比较充足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经济成分多元化,非公有企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覆盖面过小,将制约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应当把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中来。
(2)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须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对于基金的共济性和抵御基金风险功能的影响,我们用以下事例来说明:在1998年《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之前,在湖北省内,武汉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达26%,但筹集到的养老基金仍然不够支付,而其他城市缴费率仅为16%,但是用不完,还有大量养老基金滚存积累。[18]如果实行省级统筹,在一个省内,基金的共济功能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目标,但是由于历史责任没有理清,有些负担轻的新企业不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所以到2001年底,除了几个直辖市和个别省区以外,绝大多数地区依然停留在县市级统筹层次。2001年7月中央在老工业区辽宁省进行省级统筹试点,为此给予了大力财政支持,但是省级统筹没有建立起来,各地仍按以前费率缴费。所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前提是,划分清楚国家和企业在养老保险基金问题上的历史责任。
(3)统一制度规定的缴费比例偏低。1997年颁布的“决定”规定,企业缴费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20%,其中3%转入个人帐户,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这就是说,工资总额的17%用于社会统筹,即支付上一代人的养老,11%用于在职职工的个人帐户积累,两项合计为工资总额的28%。在实行统一制度之前的1996年,养老费用的实际支出达到了工资总额的23.58%,假设在统一制度实施以后,养老金支出维持在1996年23.58%的水平,那么个人积累无论如何不能达到11%。许多地区由于养老金支付比例高而出现了个人帐户帐面余额高于实际积累的空帐现象。有人提出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非财政途径,即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率(1996年为92.5%,1997年90.7%,1998年为82.7%,呈逐年递减态势,主要因为国有企业效益不好),提高统筹层次以缓解国有企业集中、退休人员多、养老保险金支付困难的情况。[19]
(4)规定欠缴养老保险费的法律责任。在目前的缴费比例下,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缴费越来越难,征缴率在逐年下降。例如,1996年,国有企业收缴率为90.38%,比1995年下降3.22%;集体企业收缴率为90.11%,比1995年下降0.99%;其他所有制企业收缴率为96.04%,比1995年上升3.44%,这表明其他所有制企业经营好于国有企业。[20]到1998年底,全国欠缴社会保险费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29户。[21]200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2版刊登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长期欠缴养老保险费超千万元的16家企业名单,这16家企业欠费累计达44191万元。养老金所具有的赡养性质,决定了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影响到养老金的发放,并直接损害离退休人员的权益,因此需要用法律对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加以规范。对此,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在法国,为了消除雇主对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抵制,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在给雇主发出最后警告以后,可以采取强制征收的办法:①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发出具有执行力的强迫性命令;②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诉诸监督机构(在全国范围为社会保障事务部部长,在地方范围为地区社会保障机构),监督机构发出执行令,由国家征税机构对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予以征收;③向一般法庭提起诉讼,以判处雇主缴纳其应缴的社会保险费;④不缴社会保险费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以民事当事人的身份向刑事法庭提起诉讼。对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刑事惩罚可以是罚款(数额是所雇佣人数的倍数),必要时可以判处监禁。对于逾期(发工资日为缴纳社会保险费日)缴纳者处以滞纳金,滞纳金的数额视拖欠的时间长短而定,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缴清的,增缴10%,之后每逾期一个季度再增加3%。只有在雇主能够证明自己的诚意或者有不可抗力,或者向有一审或终审权的社会保障法庭提起诉讼的,雇主才可以请求部分或全部取消逾期滞纳金。法庭只审查减免滞纳金的条件,而减免的数额由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处决定。[22]我国可以参照法国的立法经验,在我国的有关法律中作出相关规定,以保障养老保险费的按时足额征收。
(5)要有效化解在养老保险上的历史债务。在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下,在职职工不仅要承担为上一代职工提供养老金的责任,而且要为自己储存养老金。在传统养老保险模式下,国家将本应为职工积累的养老保险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构成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隐形债务。这就是说,在新制度实施时,在已经离退休的职工(到1995年,约有2850万人[23])没有任何积累的情况下,需要为他们筹集足够支付他们养老金的经费;对于尚未退休,但在新制度实施时已工作了多年的中年职工,由于在退休时难以积累足够的养老基金,需要将其以往的工作年限视为缴纳了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而予以补偿(据有关部门测算,按11%个人帐户缴费比例积累,视为缴费年限的补偿金需要14000亿元[24]),这两者构成的历史债务数以万亿元计。[25]如此巨额的债务在1996年为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26]按照目前的积累规模,大约需要二三百年的时间,即使按照世界银行的乐观估计也需要100年左右。[27]在假设国家不化解历史债务的前提下,到2004年,养老金提取总额等于养老金实际支出总额,即当年的实际积累资金为零。[28]此外,不清理历史债务,就使得历史负担重的老企业和没有历史负担的新企业在养老保险费率上的巨大差别,例如。武汉市等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养老保险费率达到24%以上,而深圳地区的企业费率只有6%,这种畸轻畸重的保险费负担,恶化了地区之间的竞争环境。[29]所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化解在养老保险基金上的历史债务,即合理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在通过财政途径解决养老保险金资金缺口问题上,主要有以下政策和观点是:(1)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出售收入全部上缴国家社会保障基金。(2)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交社会保险机构作为社会保险基金。变现的国有资产由社会保障部门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经营者经营。[30]但是也有人在同意由政府承担主要还债责任的同时还认为,尽管由国家单方面对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进行补偿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在实践中几乎不具有现实性。认为,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历史欠账并按一定比例对责任进行分解,是较为理性、可行的方案。[31]
(5)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在有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企业,退休人员由于能够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获得养老待遇而保持与在职期间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而没有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就业群体,在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定保障(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到2000年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覆盖职工560万人[32])。1990年福建省莆田地区推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1991年,福建、四川、广西等省自治区在本地区试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深圳市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取工资总额的10%作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以此计算,工作35年的养老金替代率为35%。但是,补充养老基金的经办机构没有规定。学者们认为,建立统一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具体经办机构应由企业自主选择,合理的做法是,商业化经营并形成竞争机制。[33]
在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障机制方面,法国的经验可供借鉴(迪贝卢书第204页以下)
(6)逐步理顺养老保险管理体制。199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统一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农村的社会保险。实行行业统筹的也交由地方管理。但是,养老保险主管部门的权力实际上受到其他部门的极大牵制,例如原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征收养老保险费的做法由于职能部门的意见分歧而演变成由各省自主决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管或是由税务部门征管,这在国际上都是鲜见的,给制度的实施带来新的问题。再如,国有股减持与社会保障基金直接挂钩进入证券市场,对证券市场造成很大打击,这也是证券部门牵制的结果。所以,国有股减持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才能既做到使社会保险资金保值增殖,又能与经济协调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理顺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强化养老保险管理部门的权威性。
(7)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营运。1998年财政部等四个部门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但如何对养老基金进行管理,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有学者指出,国家应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组织,设立中央与省两级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担管理责任。还有学者指出,要使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分开,独立进行核算,在个人帐户变为实帐以后,再建立独立的个人帐户管理机构。在统筹帐户不能透支个人帐户的情况下,由于历史欠债而形成的资金缺口就显现出来,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重视,并寻求解决的途径。[34]在基金的营运上,目前政策规定,养老金在留足两个月的支付需求之后只能购买国债和存银行,不得进行其他投资。在目前资本市场动荡且不成熟的情况下,限制养老金的投资方向,实行准政府管制型投资政策,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殖。但是,也有必要探索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方式与途径,国家可以采取有偿运营额度限制的方式,开展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试点,为养老保险基金商业营运提供示范。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方面,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要与投资管理机构和投资机构加强沟通与协作,但也要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以确保基金的安全性。[35]
------------------
[1]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2] 例如辽宁省大连色织布总厂1994年10月破产之前,在职职工为1258人,退休职工为1503人,这样的企业要发展是难以想象的,破产是必然的。参见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人民日报》2002年4月28日。
[4] 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纺织、粮食、制盐、搬运等行业中的老企业,退休费相当于工资总额的50%以上,个别企业甚至超过工资总额;而在电子、仪表、化工等新兴行业和新建企业中,退休费不到工资总额的5%。参见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纳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07页。
[6] 在国际上,养老保险采取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部分积累模式。实践证明,三种模式尽管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例如现收现付制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全积累制会遭遇通货膨胀冲击,而部分积累制能够吸纳两者的优点,避免两者的缺点。所谓部分积累制,是指在养老保险中按一定比例将既有共济部分的现收现付制,又有积累部分的完全积累制结合在一起的制度。有人认为,中国当前的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典型的部分积累制,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28页;有人认为,我国的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是国际上流行的部分积累制,而是部分现收现付和部分完全积累的组合模式,参见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7] 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实施办法之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实施办法之二》。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和职工均按一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保险费分别记入社会统筹帐户和职工个人帐户,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由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帐户积累两部分组成。
[8] 第一个方案强调发挥个人帐户的作用,即强调制度的激励机制,以体现制度带来的效率;第二个方案强调发挥社会统筹的作用,即强调多发挥社会保险的共济功能,以体现社会公平。
[9] 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10] 例如个人帐户武汉市采用16%的比例,湖北省采用12%的比例,这样在湖北省,市属企业和省属企业之间职工的调动就发生了困难。参见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1] 由于各人工资基数不同,因此在相同的缴费标准下,个人缴费数额不同,多缴养老保险费者能够获得较高的养老保险金待遇,因此个人帐户能够体现出个体差异,或者体现的是效率公平;而社会统筹在缴费高和缴费低的企业之间进行调整,由此体现为在低收入和高收入的职工之间进行调整,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来体现社会公平。
[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人民日报》2002年4月28日。
[13] 刘永富主编:《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696页。
[14] 郭成伟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15]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6]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17] 宋晓梧主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18]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36-137页。
[20]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21] 胡林:《关于隐性债务的若干思考》,载《中国社会保障》2002年增刊,第86页。
[22] [法] 让-雅克•迪贝卢:《社会保险法》,蒋将元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168页。
[23] 邓大松主编:《社会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24] 同上。
[25] 1995年劳动部社会保险所测算的结果是28 753亿元,2000年国务院体改办测算的结果是67 145亿元,1999年郑功成教授测算的结果是45 000亿元—50 000亿元。参见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26] 侯文弱 孔泾源主编:《社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27] 宋晓梧主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拿办,第55页。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35页。
[29]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30] 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175页。
[31]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32] 同上,第97页。
[33]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45页。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那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42页。
[35]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作者简介:
刘翠霄,女,1946年9月生,汉族,学术职称为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同年7月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研究》编辑部工作,至2002年10月。2002年10月到法学所经济法研究室,从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研究。2005年1月到新成立的社会法研究室工作并担任研究室副主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从事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研究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研究城市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沪府发〔2011〕26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沪
府发〔2011〕2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保障在本市就业的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经研究,现就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与本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外来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外来从业人员”),应当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基数和比例,按本市有关规定执行。其中,非城镇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实行5年过渡办法:2011(发文之日至次年3月)个人缴费基数为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2012(当年4月至次年3月,下同)个人缴费基数为45%;2013个人缴费基数为50%;2014个人缴费基数为55%;2015起,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上月平均工资收入确定。本人上月平均工资收入高于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低于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确定。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也可按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享有的待遇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按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执行。
本通知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自实施之日起5年。本市已有规定如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第四篇:班组长处理生产问题十大技巧
班组长处理生产问题的十大技巧及三大职责
班组长的三大作用
车间的班组长是公司与生产员工的主要沟通桥梁。公司班组长的管理好坏,将直接影响公司产品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班组长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要对三个阶层的人员采取不同的立场:面对部下应站在代表经营者的立场上,用领导者的声音说话;面对经营者他又应站在反映部下呼声的立场上,用部下的声音说话;面对他的直接上司又应站在部下和上级辅助人员的立场上讲话。
班组长是企业的最小生产单位,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无论什么行业、工种,它的共共同特点就是拥有共同的劳动的手段和对象,直接承担着一定的生产任务,其中也包括服务产品,因此班组长有三个重要作用: 1 班组长影响着公司生产决策的实施,因为决策再好,如果执行者不得力,决策也很难落到实处。所以班组长影响着决策的实施,影响着企业目标利润的最终实现。2 班组长既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又是员工联系领导的纽带。3 班组长是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和生产的劳动者,所以班组长既应该是技术骨干,又应该是业务上的多面手。
班组长的三大职责
班组长是企业中人数相当庞大的一支队伍,班组长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政策能否顺利地实施,因此班组长是否尽职尽责至关重要。班组长的职责主要包括:
1、劳务管理
人员的调配、排班、勤务、严格考勤、员工的情绪管理、新进员工的技术培训以及安全操作、生产现场的卫生、班组的建设等都属于劳务管理。
2、生产管理职责
生产管理职责包括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产品质量、制造成本、材料管理、机器保养等等。
3、辅助上级
班组长应及时、准确的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做好上级领导的参谋助手。但不少班组长目前却仅仅停留在通常的人员调配和生产排班上,没有充分发挥出班组长的领导和示范作用。
优秀班组长的三大技巧
首先,你应当知道自己在企业里所扮演的角色。准确的把握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公司领导对自己的期望以及员工对你的期望。准确的讲来有三个方面:
1、对自己角色的规范、权利和义务的准确把握
班组长要代表三个立场:对下代表经营者的立场,对上代表生产者的立场,对待直接上司既代表员工的立场,同时又代表上级的辅助人员的立场。
如果班组长不清楚这一规范,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权利、义务、职责,应扮演何种角色,那幺他虽然占据着班组长的位置,却未能发挥班组长的作用,是没有实际价值的班组长。当然,在对自己角色的把握上也不可过激,西方把这种现象称为印象整式,说得通俗些就是“装蒜”,以至不认识或不了解下级群众。
2、了解领导的期望值
作为下级,必须准确地了解领导的指示,以及领导指示的背景、环境和领导的风格。有时候作为下级的你费了很大的力气做某事,但并不是领导所希望的,结果费了力气反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当然也有可能你是正确的,但是领导不了解,怎幺办呢?这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把自己的建议呈上,让领导比较全面、准确地接受或者采纳你的建议。现在西方有一种说法:驾驭好你的领导,即要了解领导的风格,才能更好地协调好关系,开展好工作。
3、了解下级对你的期望值
下级对上级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期望:
1、办事要公道。办事要公道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非常难。我国由于过去长期受传统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平常常被错当成平均主义,所以需要班组长在分配工作中做到办事公道,奖罚分明,分配利益时也要做到公道,只有这样才能够服众。
2、关心部下。缺乏对员工在工作、生活上的关心和了解,员工自然也会不满意你。
3、目标明确。目标明确是做领导的一个最重要和最起码的前提。作为一个班组长,目标也应非常明确,否则就纯粹是一个糊涂官。
4、准确发布命令。班组长作为一线的指挥者,发布命令的准确程度应像机场上的管制员给飞行员发布命令一样的准确,否则容易产生歧义,在命令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造成工作中的事故。
5、及时指导。工作中,下属总是希望自己能时常得到上司的及时指导,因为上司的及时指导就是对下属的关注和培训。
6、需要荣誉。作为班组长还应做到非常慷慨地把荣誉和奖金分给大家,你部下的劳动模范越多,你的工作就能做得越好。
一般来讲,做好生产现场的班组长应当了解以上的问题,但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更仔细,更准确的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领导习惯以及员工的性格特征,物料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情况,车间设备的使用状况。
处理管理问题的十大技巧
1、当下属之间闹矛盾的时候,怎么处理比较恰当?
下属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对康熙皇帝处理大臣之间的窝里斗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你不能希望他们之间消除矛盾,那 是不可能的。你只能将这个局面控制在你可以控制的范围,不让它继续扩大,不至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至于影响江山社稷。”与康熙皇帝同样的问题,在我们的 周围也存在着这些普遍的现象。那我们怎么样处理比较合适,不至于让局面僵化,不可收拾呢?
作为上司,应该正视这些影响领导行为的主观因素。最忌讳的就是对下属之间矛盾视而不见的态度。曾有一个班长,他的三个下属之间有矛盾,其中一个告诉他 她们之间的关系。他很不耐烦地说了她一顿:“这么点小事,你也告诉我。你们就不能处理好自己的关系吗?”那位下属听了很不高兴,又不好说什么就离开了。一 个月后,她们之间的关系越闹越僵,你拆我的台我拆你的台,终于有一天在工作中,引起了品质不良,造成当天产量全部开捆返工。
事实上,当下属提出矛盾的问题时,通常是他不能处理这种关系了,才会提出来的。那么,如果你不做出正面的处理,通常会引起更加僵化的关系。他可能会破罐子 破摔,最终影响到工作。作为上司,对下属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经常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上,去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当发现有不是很融洽的气氛出现时,应把握其度。这个度一个看它影响工作的程度,另一个看这种气氛的长久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调解方式。总之要记住以下几点:
⑴不要逃避问题。
⑵不要责怪他们处理不好。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在这世上就是有一些人让另一些人讨厌。那种关系是很难自我调整的。
⑶不要在矛盾的一方,讲另一方对其的看法。以免让他更加怀恨在心,反而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推向僵化。“他又说你„„你又说他„„”之类的话,一定不能对任何一方说。
⑷在调解的过程中,尽可能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让他们诉说完他们的观点,从中客观分析他们的问题,指出其错误的观点和行为。对已经影响到了工作的极端行为必须提出严厉批评,并说明行为对结果的利害关系。
⑸对无法调解的,应作出组织上的调整,将其一调离。
⑹自己带领,和他们共同完成一个合作性很强的课题,加强他们的团队精神。
2、当自己请假时,应如何安排工作?
把手上的工作(项目、进展情况)整理成清单,交给上司,并向上司详细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安排,重要事项更特别提醒,并征询上司的意见。
结合上司的意见是行具体工作安排,并指定负责人,以保证工作进度。留下自己详细的联络方法及电话号码,万一工人有异常,能够及时找到自己。
3、间接上司亲自指挥自己工作怎么办?
首先,我要恭喜你,这表明你出色的工作能力被很多上司看在眼里,所以不能“严词拒绝”你的间接上司。接到间接上司的指示你要快速判断,这是否为紧急事 件。如果是,则应该尽快处理:如果不是,则应该向直接上司请示汇报,在上司的首肯下予以安排实施。不管间接上司的指示最终执行情况如何,都要向直接上司报 告工作进度和结果,由直接上司向间接上司转达报告。
4、与上司意见相左怎么办?
俗话说,再亲密的牙齿和舌头也有打架的时候。与上司意见相左是难免的,是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还是抱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念头据理力争呢?
这里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根据不同工作方案的最终结果来判断,如果两种方案的目的和结果是一样的,不妨将自己的构想融入到上司的方案中,做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如果是上司的想法方案错了,那么给上司提个醒都是应该的,但是提醒归提醒,应该让上司认识自己方案不足的基础上重新考虑新办法。如果不是上司询 问自己的想法,一般不要提出自己的方案,因为这样会让上司感到不快,反而可能否决你的想法。
所以,当与上司意见相左时,应该进行一定的沟通。如果通过沟通让上司的想法与自己的一致,这样最好;如果无法一致,那么作为下属应该无条件执行上司的命令,因为上司站得更高,承担的责任更大,很多考虑也许我们不是很明白。
5、如何将员工的意见向上司反映?
班组长是上下级沟通的桥梁,做到“下情上达”“上令下行”是很重要的工作。向上司反映员工的意见前应该将事项整理一遍,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更好。重要的是 不可就事论事,应该附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因为上司工作比较忙,面对的人员比较广,如果根据你的意见做决策,时间上会更快,也可以防止遗漏。
另外,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仅仅以一个“传声筒”身份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和看法,如果自己能够解决、澄清的,可以当场处理,事后再向上司报告,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原封不动搬给上司处理,增加上司的管理负担。
6、如何向员工传达执行上面的决议?
向员工传达执行上面的精神和决议是属于“上令下行”范畴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几个要点:
⑴充分理解上级决议的目的、要求、执行方法。这不是把通知往告示栏一帖或者晨会上无关痛痒讲两句的事情,如果自己没有充分理解决议,那么员工该如何执行,是否达到要求等等都无法判断评价,万一做错了,事情就更糟糕了。
⑵不能播下种子就等收割。工作安排下去了当然不能只等结果,定期的工作进度跟踪是必要的。工作安排以后,执行情况如何,碰到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等等,都需要班组长一项项去确认和解决。
⑶做好向员工的疏通、解释工作。公司的很多决议可能让大家有舒服,闹情绪是难免的,但是,作为管理人员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火上浇油。要针对决议的内容耐心向员工说明解释,安抚人心,保证生产任务的正常进行。在这一点上,应该站在公司的立场上。
⑷及时地沟通反馈。上级的决议下达后,应该将执行过程、结果即时反馈。对于一些反响比较大,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罢工、破坏、人员流失)的事项,更要及时报告,寻求有效的对策。
7、如何对待员工的越级报告?
被上司问起某事时,自己一无所知,这种尴尬相信很多管理者都碰到了。因为很多员工处于各种原因和目的,经常将工作越级报告,使直接上司为难。如果要杜绝这种现象,以下几方面必不可少。
⑴与上司达成共识,对一些别有用心的越级报告予以抵制。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如果说自己的上司喜欢越级报告的员工,那么这种风气就会愈演愈烈。但如何让上司高兴地接受这种观点,是件很费神的事情。
⑵通过晨会等形式宣传教育,明确工作报告的途径。
⑶与个别喜欢越级报告的员工开诚布公倾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员工明白自己的立场和感受。
8、下属爱打别人的小报告怎么办?
爱打小报告的员工不多,班组里也就是一两个而已。以这类员工我们要谨慎对待,有时候,员工的报告能够提供很多我们不曾掌握的信息,有时候,小报告会造成整个班组人际关系的紧张。所以,对于爱打别人的小报告的员工,处理要点如下:
⑴以冷处理为主,即以不冷不热的态度对待该员工,让其最终明白上司的立场和想法,逐渐改掉爱打小报告的毛病;
⑵适当调整自己的管理理念和风格,慎重处理所收集的信息,在班组内创造融洽的工作气氛,减少彼此的对立和摩擦;
⑶适当利用该员工喜欢传播的性格,以小道消息的方式传播一些信息,为正式方案的出台预演和过渡。
9、如何处理员工的抱怨
当员工认为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会产生抱怨情绪,这种情绪有助于缓解心中的不快。抱怨是一种最常见、破坏性最小的发泄形式。处理得不好的话,可能还会出现降低工作效率等过激行为。管理者一定要认真对待。处理员工的抱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耐心倾听抱怨:抱怨无非是一种发泄,当你发现你的下属在抱怨时,你可以找一个单独的环境,让他无所顾忌地进行抱怨,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只要你能让他在你面前抱怨,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你已经获得了他的信任。
⑵尽量了解起因:任何抱怨都有起因,除了从抱怨者口中了解事件的原委以外,管理者还应该听听其他员工的意见。在事情有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之前,管理者不应该发表任何言论,过早地表态,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⑶有效疏通:对于抱怨,可以通过与抱怨者平等沟通来解决。管理者首先要认真听取抱怨者的抱怨和意见,其次对抱怨者提出意见的问题做认真、耐心地解答,并且对员工不合理的抱怨进行友善的批评。这样做就基本可以解决问题。
⑷处理果断:抱怨因为具有传染性,所以要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做到公正严明处理,防止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10、如何对待不服自己的员工?
员工不服多发生在班组长刚刚被提拔上来的时期,有的员工认为自己或某位同事更有资格晋升上来的时候,他的表现往往是不服,或者出一些难题为难这个刚刚上 任的上司。发生这种现象时,有的班组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往往会以权力去“镇压”不服,造成上下级关系极度的紧张,最终使工作难以展开。
出现这种现象时,管理者需要有三种心理准备:自信、大度、区别对待。因为管理经验不足,错误难免,但是一定要坚信自己最终能够做好这项工作,有自信的管 理者,人们才会信服。对于不服自己的员工,要大度,就事论事,不要打击报复,这样才会渐渐使员工的心安定下来,对这部分人员要先发动起来,开展正常的工 作。人都有从众的心理,见有的人动起来,又迫于饭碗的压力,自然就投入工作中了。
第五篇:渝国土房管发〔2010〕33 号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规范土地房屋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文件
渝国土房管发„2010‟33 号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规范土地房屋登记
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各分局,各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房屋产权产籍监理所):
土地房屋登记是关系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单位切身利益的重要财产登记,是土地房屋交易的重要保障,其登记的准确性和效率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为进一步规范土地房屋登记行为,切实践行“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服务宗旨,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现就我市土地房屋登记中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土地房屋登记实行分级审核管理
各登记机构应严格按照申请-受理-审核-记载于登记簿-发证的程序进行土地房屋登记。其中,审核环节根据土地房屋登记类别实行分级审核管理。一级审核管理,即由初审人员对符合审核要求的登记业务件直接签注意见办结登记。适用类别:预售商品房合同备案、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商品房转移登记。
二级审核管理,即由初审人员对符合审核要求的登记业务件签注意见后报复审人员办结登记。适用类别:实行一级审核和三级审核管理以外的其它登记类别。三级审核管理,即由初审人员对符合审核要求的登记业务件签注意见,报复审人员复核,经终审人员审核办结登记。适用类别:土地房屋初始登记、土地使用权抵押权设定及变更登记、在建工程抵押权设定登记、异议登记、更正登记。各登记机构应进一步划分各登记环节工作职责、明确各审核岗位审查职责和责任划分,强化登记业务件质量抽查和责任追究管理,建立登记业务件进度跟踪管理制度,防止登记错件和超时现象。
二、土地用途与房屋用途的登记规定
各登记机构应严格按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的土地用途和规划许可的房屋用途办理土地房屋登记;对规划部门统一设定为公建,未明确具体用途的建筑物,其房屋用途统一登记为非住宅,同时,将经规划部门审批设计的图纸上确定的用途在房地产权证记事栏进行备注。
三、规划部门竣工验收面积和房屋权属登记测算面积不一致的办理规定 按照建设部规定,规划部门在批准和验收房屋时执行《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房屋登记部门对房屋产权面积执行《房产测量规范》,两个规范在面积测算时标准不一致,从而导致的规划验收面积和房屋产权面积差异。对规划部门已整体验收的房屋,应以房屋测绘部门出具的房测面积进行登记;对规划部门分层分期部分验收的,按规划部门验收的范围,以房屋测绘部门出具的房测面积进行登记。
四、申请人营业执照未年检或被吊销的办理规定
由于企业法人的营业执照虽未年检或被吊销,但在注销登记前,仍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因此,企业法人(房地产开发企业除外)的营业执照未被注销的,其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予以办理。在申请登记时,申请人应提交该企业法人未被注销的证明材料。其他法人组织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执照被吊销后,不得进行房地产销售活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营业执照被吊销前已销售并办理了合同备案登记或已销售已交付使用的房屋,予以办理。
五、预购商品房合同备案登记、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合并办理的有关规定
对申请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的,采取一次性提交登记申请资料,一次性收取申请材料,分别分级审核,先后记载登记簿、一次性核发登记证明的登记办理方式。
一次性提交登记申请资料是指申请人在申请登记时,可在分别填写合同备案登记申请书、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申请书、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申请书后,一次性向登记机构提交登记申请。一次性收取申请材料是指登记机构在接到申请人提出的登记申请后,一次性收取申请材料,并出具《收件通知书》。
分别依次审核、先后记载登记簿是指登记机构应分别对一次性收取的申请材料按照登记要求进行审核,在办结前手登记审核程序并记载于登记簿后,进入后手登记审核程序并记载于登记簿。
一次性核发登记证明是指所需颁发的登记证明在所有案件登记全部办结后统一发件。
在办理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时,各登记机构不再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证明、预告登记证明做为登记收取要件,但应在收件通知单向申请人明示预购商品房合同备案登记生效是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的前提,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生效是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的前提。
六、经济适用住房权属登记的有关登记规定
(一)经济适用住房配套建设的非住宅登记规定
经济适用住房(含集资合作建房,农转非安置房)批准建设时有配套非住宅的,在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时,应在登记簿中进行记载,并在房地产权证记事栏进行备注。在房屋初始登记时,配套建设非住宅部分仍未进行公告出让的,非住宅不予登记。
对在本通知出台前,经济适用住房批准建设时有配套非住宅的,可继续执行渝国土房管发【2008】147 号规定,按照规划批准用途进行登记。房屋初始登记时,土地使用权类型填写“划拨”,土地用途填写“商业”,房屋用途填写“非住宅”;对仍登记房地产开发企业名下的配套非住宅的,在未完善划拨转出让用地手续前,不得办理房屋转移登记。
(二)对渝国土房管发【2008】147 号文的补充规定
1、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起算时间界定:购买预售商品房以合同备案时间为准;购买商品房现房以办理房地产权证时间为准。
2、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批准时间以经济适用房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时间为准。
七、夫妻共有的土地房屋因离婚归一方所有、继承(含受遗赠)取得土地房屋登记的办理规定
夫妻共有的土地房屋因离婚归一方所有、继承(含受遗赠)取得土地房屋,此两类土地房屋登记应按变更登记办理,不收取转让手续费。因离婚情形,土地收益金减半征收;因继承情形,免征土地收益金。
八、抵押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
(一)关于国有储备土地抵押登记的有关规定
1、国有土地储备证和储备范围内原权利人持有的房地产权证体现的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办理国有储备土地抵押登记时,登记机构不再对原土地权利人已办理的土地抵押进行审查和面积扣除。国有储备土地设定抵押后,原土地权利人有权申请办理抵押登记,登记机构应当办理。
2、储备土地不得为第三方办理抵押登记;经市、区级人民政府出具书面资料说明第三方为国有关联企业,且抵押贷款为公用事业、公共设施建设的除外。
(二)在建工程抵押的有关规定
以在建工程向非金融机构、个人进行资金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产生的土地房屋抵押担保,应当适用渝国土房管发 2007[122]号文件。
(三)直客式抵押登记的有关规定
直客式抵押是金融机构与购房人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金融机构与购房人约定不须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担保的,可以从其约定,予以办理。
本通知自下达之日起生效。市局以前发文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