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综述
关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综述
——谢钰源
摘要:街道办事处处于我国政权体系的最终端,是连接政府和社区的桥梁,在基层管理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进入转型期,街道办事处这种原有的基层政权体制逐渐显现出其自有的问题——职能超载、职权受限和地位尴尬等。因此,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我国现有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研究各大专家学者的论点并进行概括总结。关键词:街道办事处基层政权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单位制的运行基础不复存在。我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转变成街居制的为主导。街道办事处这个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在城市基层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街居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不断提高。这促使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探索阶段的街道改革模式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围绕街道办事处权能与体制改革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探讨。在国内比较盛行的认识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一是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地方政府,实现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二是主张维持街道办事处派出机构的性质,把重点放在改革和完善现行街道管理体制,以及简政放权、理顺关系、强化职能上面;三是主张把街道办事处变成政权实体,把区一级变成派出机构;四是主张取消街道办事处,把区的管辖范围划小,由区直接指导居民委员会,实行二
1级政权二级管理体制;五是主张因地制宜,分类管理,不搞一刀切,实行多元化的城市管理体制。
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大较为可行的路径,一个是行政向导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自治向导的管理模式2。
(一)、行政向导的管理模式
行政向导的管理模式,它是通过政府职能的扩张延伸,强化基层的功能,运用政府及其1孙文平,论城市基层政权的管理与创新,资治文摘· 管理版,2009.03创新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探索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新路子,厦门社区建设网,2006-04-0
2所控制的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并形成“新政府社会”的一种运作模式。3典型例子是上海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其核心是推动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权力下放和分权 ,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 ,强化政府在街道层面即第三级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能。主要做法是:
1、权力下放,把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许多权限以及财权逐步下放到街道办事处。
2、按照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的方针 ,加强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和协调管理的权力与职能。
3、按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原则 ,将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原来承担的一些社会服务性、经营性的事项 ,分别划归各专业服务机构和资产经营机构来管理。
4、组建了由居民代表和单位代表组成的街道居民代表会议 ,对社区性的重要事项进行沟通和协商 ,听取意见和建议 ,接受监督。4
(二)、自治向导模式
自治向导模式,就是通过政府下放权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社会整合,并形成“社区制”社会的一种建设模式。51、街道与社区共生——江汉模式
武汉市江汉区政府探索建立一种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结合、行政功能与自治功
6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主要做法是:
(1)、理顺关系,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由原来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转变成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2)、重新界定街道各行政部门与社区组织的职能,实现了街道办事处职责到位和社区组织职责归位。(3)、界定自治权,收缩“街道办”对社区的行政控制,对“居委会”落实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资产管理权。(4)、建立了每年由社区评议考核街道各职能部门的制度,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72、撤街道、强社区——南京白下区模式
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在全国第一个撤销了街道办事处,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理顺一个关系,坚持两个依法,实现两个归位,通过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最终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具体做法:(1)、建立淮海路地区党工委,监督政务活动,支持和保障社区自治。(2)、建立社区3创新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探索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新路子,厦门社区建设网,2006-04-02蒋奇主编,《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5-56页
陈家喜刘军,街道办事处:历史变迁与改革趋向,城市问题,2002 年第 6 期
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1期创新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探索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新路子,厦门社区建设网,2006-04-02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1期陈伟东,社区治理模式——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目标模式、制度创新及可行性,中国民政学院学报
行政事务受理中心(3)、街道职能全面移交,撤销街道办事处。(4)、重点推进社区工作社会化,培育和发展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相应地建立了 “一站”、“一中心”。83、典型社区制——百步亭模式
在社区管理体制上百步亭花园社区作了大胆尝试和创新,形成了“一个中心,两层网络”的管理体制。“一个中心”是指社区党委会领导下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帮助社区协调社区内部组织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执法部门关系,使其结成一种利益共同体 , “两层网络 ”一层是以开发公司为主体,以追求 “理性利润”为基本原则 ,负责社区的住宅开发、环境建设、公益性设施投资等事务。另一层 ,是以物业公司为主体,融商业性服务、福利性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公益性服务于一体。9百步亭和谐社区机制创新,新就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在有一个健全的自治组织网络,为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互动平台。
2、新在有一个规范的议事与决策程序,保证社区管理更加民主和科学。
3、三、新在有一个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始终维护居民在社区中的主人翁地位。10
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在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法定基层组织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二是法定基层组织体系;三是基层政权机关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模式。11要对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首先必须深入探讨以上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国内许多学者整理出改革的思路。
彭潇认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其改革的方向撤销街道办事处。在撤销条件还没成熟前,必须做以下工作:
1、理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关系,要求政府部门和街道不再对社区进行各种考核评比,由行政指令变为服务指导,使部门和街道的工作由社区评议,社区居委会工作由所在社区成员评议。
2、要弱化街道办事处的经济工作职能,进一步完善其公共服务职能。
3、循序渐进推动行政层级扁平化改革,一方面坚持综合配套,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选取合适的社区进行试点;另一方面要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适应新体制框架的运行机制,加快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会工作站与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8王鲁沛,马恩兵,撤消街道办事处 强化社区自治职能——南京市白下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唯实,2003 年第 2 期张秀生,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体制,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5期
湖北省精神文明 建设委员会 武汉市精神文明 建设指导委员会 联合调查组,创新社区模式 建设温馨家园——关于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的调查,湖北社会科学,2003.9百步亭和谐社区机制有“三新”,2007年06月19日蒋奇主编,《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3页的建设。12
韩阳认为:现阶段的社区建设还是需要政府、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了改善现有体制的弊端,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1、理顺“条” “块”关系和辖区内的关系。对区部分派驻机构进行归口管理,这实际上是将街道办事处上的“条”机构并入 “块” 中。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可以尝试成立街道办事处管理委员会或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通过它来对新的社区组织进行整合。
2、将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功能与服务功能分开,保留街道办事处管理方面的职能;而服务方面的职能则转移社区居委会或承包给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
3、下放权力给街道办事处以及相应的财权,遵循财随事转、费随事转的原则。此外,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多元化社区建设投入体系,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4、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健全法律法规。修改和完善《街道办事处组织法》,明确界定街道办事处的职与权;修订更为具体可行的《居委会组织法》;制定《社区建设法》,明确各管理建设主体间的关系。13
范利平认为:街道办事处决不会再停留在区政府的派出机关的水平上,其法律地位正朝着基层政权方向演化。最好的方案是将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在城市实行 “三级政府,三级管理” 体制。具体做法如下:
1、撤销原有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重新制定 《城市街道政府组织法》,明确街道办明确街道办事处或称街道人民政府的地位,为将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提供法律依据。
2、整合机构, 街道政府工作机构要打破传统的条块对应的模式,以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进行调整,防止机构膨胀。
3、设立一级财政, 任何一级政府都需要一级财政的支持, 街道政府设立一级财政, 可以为街道政府的正常运行和职能的实现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1
4三、总结
随着各地实践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与社会正在良性互动,相互磨合。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呈现出一定的共性: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前提,整体推进是关键,和谐稳定是保障。15没有绝对标准的改革方案,地方政府必须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
俞可平指出:好的治理意味着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12彭潇,街道办事处改革与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人民论坛 · 学术前沿,201004中,总第287期韩阳,对街道办事处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社区,2006-3下范利平,论街道办事处的法律地位,行政与法,2006.06温庆云,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走向何方,COMMUNITY 社区,2004.5-10
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一种新颖关系,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公民社会”的提出“小政府,大社会”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注意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培养居民的自治能力,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社区自治权力,最终实现把街道办事处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回归到社会上。1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概要】我县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三个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县街道管理体制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领导,理顺体制、机制,健全机构,保证投入,保障用房,加大物业帮扶,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活家园和文明向上、幸福和谐的精神乐园。
2009年10月,我县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成立了社会工委和社会建设办公室,设立并组建了三个街道办事处,这标志着我县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个街道办成立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街道工作职能,在城市管理,尤其是在城市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但是,由于我县城市化建设起步晚,街道成立时间短,街道改革,尤其是街道管理体制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我县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街道办事处承担的“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能还没有理顺,辖区内共驻共建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社区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以香水园街道为例,就街道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香水园街道的基本情况
香水园街道工委、办事处于2009年10月成立,所辖区域面积7.45平方公里,以妫水湖中心线以北、妫水北街以东,北至团结路和庆园街、东至龙庆路和京银路,辖区内有大型企事业单位99家。下设11个居委会,居民楼房302栋,总人口4.5万。社区党组织按照一居一支部的要求,在11个社区中设置了 8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党员1687人。机关内设3个行政和6个事业科室,及3个外派站所。共有机关和社区事业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160人。
二、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欠完善,履行职能难度大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原则要求建立监督与管理服务两轴分离的组织体系。由于我县街道成立时间短,对于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建设尚需完善。主要表现在:
街道责权不统一,角色错位。北京市第五次城管会明确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我街道成立以后,县委、县政府赋予了街道办事处10项工作职能,同时更加强调属地管理,街道的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和具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本该由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都交给街道和社区来完成,年终还对街道和社区进行考评,而街道既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又没有行政执法权,工作难度大。
(二)机构设置不完备,与形势发展难匹配 一是机关科室少。街道成立以后,机关和社区承担着辖区内1.5万户,4.5万人口的组织、动员、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而办事处机关内部只设置了3个行政科室,6个事业科室,共对接县委、县政府所属的30多个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由于机关科室少,造成我们工作开展很不顺畅。目前,我们负责辖区内1.3万名育龄妇女的服务,3万余名妇女儿童的维权,近万名团员青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机构改革中,街道机关却没有设置计生办,也没有设置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机构,更没有组织、宣传、纪检委员等职数。同时,我们还承担着许多行政职能,如社区居委会的一些工作,以及各类自治组织的培育、管理、社会救助、养老助残、劳动监察等工作,街道机关却没有设置民政科、劳动监察科,导致我们在工作上既无法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实现有效对接,也很难高质量地推动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党组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街道所属的11个社区党组织中,共有党员1600余人。8个党总支中,党员人数全部都在100人以上,其中,3个党总支党员人数在150人以上,新兴西社区党总支党员人数最多,共有党员438人,下设7个党支部。由于党员人数多,社区党总支――社区党支部,这种组织设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北京市其他街道的社区,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都成立了社区党委,因此,成立社区党委也势在必行。
(三)驻区资源不整合,共建合力难形成 北京市第五次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会上明确提出:“驻区单位要主动支持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努力形成辖区范围内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我县共建机制不完善,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方面还没形成有效的约束和保障机制。另一方面,驻区各成员单位的“大社区”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总认为街道和社区建设是社区自己的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都还不愿意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从而更影响了辖区资源的整合,力量的凝聚,也影响了共驻共建工作的开展。
(四)工作经费缺口大、社区建设难保障 一是街道和社区建设经费少。街道成立以后,街道机关和社区的工作经费实行包干制,每年只有100万元的社区建设经费,这些经费只够维持街道机关和社区日常工作运转,支付机关和社区水、电、暖、通信等项目的开支。其他经费方面,各社区虽然每年有15万元的公益补助资金,也仅能满足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培训,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目前,我街道管理着城区一半以上的人口,担负着全县30多个职能部门下派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且我街道管辖的社区大多为老旧小区,小区内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差,虽然我县每年对部分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但由于资金有限,改造也不够彻底。同时未能列入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每年需要及时修补的项目也较多。再有,我县的物业服务费较低,有的小区虽然有物业服务,但服务也很难到位,无物业服务的小区更是缺少资金投入等等。综合上述这些问题,都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推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居民意见很大。
二是“费随事转”不到位。当前,我县各职能部门都把街道视作一级政府,所以大量工作都派往街道和社区,而人员、经费不进入社区,造成我们既无力干事,也无钱干事的局面。如:综合治理工作乡镇按照每个农业人口5元的标准核定综治工作经费,而城区管理的人口多,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矛盾和困难突显,我们却没有综治工作经费,工作很难开展;社区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效的工作,更是宜居延庆、生态延庆、文明延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目前我们管理的“4050”人员已经达到200多人,既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办公经费。社区各种改造任务都交由专业管理部门来完成,而这些改造工作进驻社区前的宣传、各种协调工作都交由街道来做,我们在印制宣传材料,组织召开各种协调会等方面却没有任何资金保障。
(五)物业服务不到位,监督协调难度大
目前,我街道共有居民楼302栋,其中有物业服务的177栋,无物业服务的楼房125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宣传工作不到位。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广大业主变成了房屋所有权人,社区物业服务也由过去的“无偿服务”变成了“花钱买服务”。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思想转变较慢,部分居民以各种理由拒交物业费,造成物业企业为降低成本,自行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标准,从而加剧居民与物业企业之间的矛盾。
二是物业监管有缝隙。我县在实施物业管理过程中,县住建委和街道是实施监管的责任主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区的物业管理涉及到规划、建设、物价、供电、供水、消防、公安、工商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单靠县住建委和街道协调这些部门的工作难度很大,所以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三是产权单位协调难。目前,我街道共有125栋居民楼分别由43家产权单位自管。这些自管楼中,有的单位只负责日常的垃圾清运,有的甚至放手不管,只能由居委会承担日常保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经过我们的调查和摸底,目前大多数自管楼单位都愿意交给物业企业来管理,但是这些楼房建成年代早,历史遗留问题多,如:建设图纸缺失,收取和补足房屋维修基金困难,物业服务前期的启动资金无法提供,物业服务用房无法保障,物业进驻难。
(六)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需求难满足 根据北京市《关于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若干管理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69号)的文件精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得低于350平方米,其中:居委会办公用房不低于160平方米,居民活动用房不低于190平方米。目前,我们所属的11个社区中,办公和居民活动用房只有新兴西、石河营西、川北东、双路4个社区达到了市里的标准,其中,川北东、双路2个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还属于在建项目,并没有交付使用。其余7个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都不达标,尽管从2009年我县实施了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但由于受财力、审批、建设场地的制约,进展非常缓慢,造成我们组织居民、党员学习、开展活动没有场地的问题非常突出,居民意见很大。同时,我县在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中,由于在整体规划、联动协调、政策宣传等方面工作不到位,致使工作不彻底,居民意见很大。
三、加强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一门科学,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按照县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完善城市功能,全面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绿色北京示范区的要求,以及借鉴其他区县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结合我街道社区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全力营造社区管理的新环境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要用超前意识和理念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具体讲就是在开发规划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为居民服务和社区管理的相关公共设施考虑进去,坚决避免只重视建设“硬件”,不考虑管理与服务的软件问题。二是发挥城市建设与管理各部门的作用。为了使城市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有机的联动起来,便于城市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执法资源整合,加强工作衔接,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实现规划、建设超前参与。三是强化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作用。真正做到“让位、归位、到位”,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履行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行政协调、财力支撑等职责,切实把政府督管职能落在实处,在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中要广泛征求居民建议,尊重街道意见,使街道在建设前、施工中及验收后的各环节全程参与,真正做到社区发展不留隐患、不留问题。
(二)理顺街道管理体制,赋予街道工作职权 一是理顺街道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街道是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同时又代表基层居民。街道应该是城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监督的主体,而各职能部门是责任主体。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理顺街道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以街道为监督主体――县委、县政府办公室为督办、复核――县职能部门办结,街道协办的城市管理体系,以保证街道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一些确需由街道来完成的工作,各职能部门应事先与街道进行协商,征得街道的同意后再交由街道来完成,同时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把人权、事权、费权都交给街道,以保证街道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建立和健全社区工作体系。建议参照其它区县街道的做法,并结合我县社区党员的实际,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对于党员人数在150人以上的社区,成立社区党委,社区党委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并设置专职社区副书记,在此基础上,设置专职纪检委员,并享受副科待遇,以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增加机关机构和编制职数,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
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随着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社区中的教育阵地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为此,我们建议合理配置我县教育资源,将归属县教委管理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剥离,社区教育中心所属的阵地设施,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统一划归给街道,在街道机关中增设社区教育中心,并重新整合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原教委办公室的职能,负责街道所属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等工作,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品味,为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和宜居延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增加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结合我县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建议结合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合理设置科室,调整人员编制,并参照其他区县做法,各职能部门向街道办事处派驻站所。为了加强街道和社区建设,从2010年12月开始,我们专门组织专人到北京亚运村街道,以及北京市一些郊区县的街道进行了调研,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目前,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机关设置23个职能科室,北京市昌平区、密云县的街道也大多设置17――18个机关科室,另外,外派站所都设有专门的经费、人员进驻街道实地办公。为此,我们建议参照北京市一些体制改革比较成熟的街道的做法,增加街道科室机构,在现有机关科室的基础上,增设人大办公室、团委、武装部办公室、计生办、民政科、劳动监察科等职能科室,增加相应的编制,考虑到我县行政编制数量少的实际,我们建议可采取增加事业编制,并实行增编不增人的办法,由我们街道从单位内部的事业人员中自行调节,这样既满足了我们工作的实际需要,也节约了我县的行政编制。同时,我们建议增加相应的领导职数,在街道中设置专职的纪委书记,下设纪委办公室,设置专职的纪检委员。另外,建议在街道机关设置城管分队,派出所,工商所等外派机构,这些外派机构可以参照县统计局、司法局在街道设立站所的管理模式,由外派单位和街道实行双重管理,但工作人员与我们街道机关合暑办公,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健全机制,为驻区单位发挥作用提供保证 建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完善发挥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共建合力的形成。
一是建立社区共建领导协调机制。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县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成员由县各职能部门的党政一把手组成,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成员会议,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社区共建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县二级班子的考核内容,以促进社区共建工作的真正落实。在社区层面,成立驻区单位共建工作联席会,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牵头,负责召集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和县共建协调委员会的指示要求认真做好共驻共建工作,通过建立社区共建的联动机制,为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借鉴我县主要领导和县委、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村工作的经验,把社区居委会纳入帮扶对象,县委、县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与11个社区分别实行“一包一”,“一带一”对口帮扶的办法,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定期听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年底将包居工作纳入考核范围,以此促进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建立社区发展长效投入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快速发展
由于我县街道成立较晚,任务多,底子薄,还需县里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一是赋予街道一定的经济管理职能,设立街道自己的财政。北京市城区街道都设立财政科(所),都有自己的一级财政,我县乡镇一级也都有自己的财政,所以,我们建议,建立街道自己的财政,在街道机关中设置财政所,并由县委、县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牵头,将街道辖区范围内的税收单位与有关部门进行剥离,统一纳入街道财政管理,并参照我县乡镇财政管理的办法,对于街道的财政税收,按一定比例予以上缴和分成,通过建立和完善街道财政体系,以弥补街道和社区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是建立职能部门长效投入机制,使“费随事转”真正到位。在社区建设中,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建立社区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如:民政部门负责扶持社区服务相关设施的建设;文化、体育部门负责资助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综治消防等各职能部门在人员进社区、工作进社区时,要有相应的投入,在解决其办公场所和办公经费的同时,工作经费也要进入社区。只有建立起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才能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由县财政每年向社区拨付专项补助资金,此项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居民活动场所和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转,组织居民成立各种自治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逐年加大投入,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六)加大物业帮扶力度,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我们建议加大物业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力度,出台规范的物业企业准入、退出和监管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共同做好物业监管工作。并积极协调自管楼单位,要么自己提供规范的物业服务,要么退出服务,将相关资料、以及物业服务启动资金、服务用房等一并交由业委会,由街道指导业委会按照试点社区的模式纳入市场化管理。
一是对于有正规物业企业服务的社区,继续深化物业管理试点工作。要强化街道的主导管理地位,明确各方职责,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履约服务情况实施监督并予以规范,加强对业主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业主大会续聘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过程的规范和指导。在新兴西社区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愿意纳入物业管理试点的、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由物业服务企业向街道提出申请,按照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有关程序和方法,经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考核合格后再实行试点,并按照物业管理试点小区的相关办法予以监督和考评,以促进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对于无正规物业服务的社区,要积极探索物业管理新模式,推进物业服务创新。目前,我街道辖区内无正规物业企业服务的楼房有125栋,这125栋楼房中有66栋由原产权单位管理和服务,还有59栋根本没有物业服务,只得由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
具体的设想是,这些楼房历史遗留问题多,如无维修基金、无竣工图纸、楼房产权不清晰等,由于其时间长久、情况复杂,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建议先解决物业服务问题。由街道牵头引进有资质、讲信誉、注重服务质量的物业服务企业,借鉴新兴西社区物业试点的经验,先为这些无正规物业管理的社区提供基本的物业服务;并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将这些社区列为第二批物业试点,由政府按照试点小区补贴标准适当加大资金补贴,合力解决我街道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难题。
三是加大对物业企业的奖惩力度。为了更好地调动物业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依据《延庆县物业示范住宅小区评比实施意见》,街道建立逐级考核制度,对物业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考评。由政府出资,每年对物业管理优秀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指导居委会和业委会要做好物业企业的跟踪监督工作,对那些服务水平低、居民意见大的物业企业,进行劝勉、警告、甚至淘汰。通过实行奖优罚劣、优胜劣汰,逐步促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向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七)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09年北京市召开的社会建设大会明确提出,从2009年起要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到2011年全市所有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50平米以上。今年是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最后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我街道所属社区多,而且老旧小区多,社区规范化建设的任务更重,建议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采取购置、利用闲置土地改建等方式,加快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进程,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对于新建社区,要将居委会办公和活动用房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对不符合规定配置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批准。工程竣工后,街道办事处应参加公共配套设施验收,没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或未达标的,不得通过验收。同时,在推进社区建设和改造项目时,建立由利益各方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社区建设项目真正惠及居民。
第三篇:XX街道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XX街道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持续深化推进街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街道实际,现就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推进街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功能、优化机构、强化保障,着力构建职能清晰、权责一致、运转协调、保障有力、依法高效的街道管理体制,为推动街道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XX”,打造更具活力与实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主要任务
(一)明确街道职能定位
街道党工委是区委的派出机关,根据区委的授权,负责街道辖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工作,是辖区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按照区委有关文件精神,街道党工委主要有8项职能:
1.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区域化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居民区党建工作,实现社区党建全覆盖,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2.统筹辖区发展。统筹落实社区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社区建设规划,参与辖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推动辖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3.组织公共服务。组织实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公共服务,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相关政策。
4.实施综合管理。对区域内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会管理等等地区性、综合性工作,承担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职能。
5.监督专业管理。对区域内各类专业执法工作组织开展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6.动员社会参与。动员各类驻区单位、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等社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引导驻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整合辖区内各种社会力量为社区发展服务。
7.指导基层自治。指导居委会和村委会建设,健全自治平台,组织辖区居民和单位参与辖区建设和管理。
8.维护社区平安。承担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关工作,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等。
街道办事处是城区政府的派出机关,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政府职能。
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职能及相应考核指标和奖励。街道经费支出由城区全额保障,推动街道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把街道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变为优化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同时,街道要结合实际,组织实施下辖城中村相关工作。
(二)党政机构设置
根据街道职能定位,优化完善街道党政机构设置。街道统一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基层党建办公室、公共管理办公室、公共服务办公室、公共安全办公室5个综合性机构。
1.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机关党务和行政事务等工作;负责机关文电、机要、保密、信息、会务、档案、督办(督查考评)、党(政)务公开、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内部审计、固定资产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重要事项的综合协调和重要文稿的起草审核,负责政协有关工作,协助完成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
对应上级部门:区委办(保密局、接待办)、政府办、巡查办、绩效办、督查考评办、财政局、审计局、档案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政协。
2.基层党建办公室。负责基层党的建设、意识形态、统一战线工作;组织协调辖区内群团组织开展工作;负责机关编制、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协助完成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
对应上级部门: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统战部(民宗局)、编办、关工委、工会、团委、妇联。
3.公共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上级关于辖区发展重大建设规划的落实,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负责职责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市场监管、市容环卫、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农村、禁毒、征地拆迁等工作,协助完成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
对应上级部门:城市管理局、住建局、土储、大行动办、交通局、交警五大队、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禁毒办、土地储备中心、征拆中心。
4.公共服务办公室。负责辖区内民政、人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健康、残疾人等工作,负责行政审批事项的组织实施,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承担社会经济调查统计等工作;指导街道政务服务工作,协助完成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
对应上级部门:民政局、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科协、文广体旅局、卫健局(计生协会)、医疗保障局、残联、经信局、发改局、统计局、税务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资促进中心、红十字会。
5.公共安全办公室。主要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急管理、信访等工作,维护辖区安全稳定;指导辖区内网格化综合管理工作,协助完成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
对应上级部门:政法委、公安分局及辖区各派出所、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队、信访局,联系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除机构编制专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街道不再对口设立其他机构或加挂牌子。街道纪检监察、人大工委、人武部、工会、团委、妇联等机构按有关规定或章程设置。
(三)事业机构设置
根据街道职能定位,构建面向基层的服务管理平台体系。在现有机构限额内,将街道事业单位整合为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网格化管理中心(综合治理中心)2个事业单位。
1.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街道办劳动保障事务所更名为党群服务中心,挂政务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牌子。主要负责与群众、驻区单位相关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工作,加强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便民服务作用,进一步拓展服务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功能。负责原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退休人员管理。承担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协助完成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
对应上级部门: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公室(营商环境建设局)、退役军人事务局。
2.网格化管理中心(综合治理中心)。将街道国土规划环保安监站(综合行政执法队)更名为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挂综合治理中心牌子。主要负责网格化综合管理的事务性、辅助性工作,为网格化管理的指挥、调度、督办等工作提供保障。协助完成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
对应上级部门:政法委综治中心、流动办。
三、完善政策保障制度
(一)建立权责统一工作制度。
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原则,赋予街道党工委相应职责职权。城区职能部门派驻街道机构负责人的考核考察和选拔任用,应当征求街道党工委意见;城区职能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提拔任用、评先评优征求街道党工委意见。城市规划制定实施中涉及街道的相关内容,应当听取街道党工委意见。涉及街道的公共事务,一般由街道党工委综合管理。(二)健全条块分工制度。
全面梳理街道目前实际承担的工作事项,按照依法、高效原则,分类划定条块职责。对责任主体明确的执法管理问题,由相关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处置,街道负责配合和监督;对部门职责交叉、需多部门协调解决的城市综合管理难题,由街道办相关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进行统筹协调、考核督办,但街道不取代执法主体;对公共服务类事务,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政策、明确工作要求和业务培训,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资源,由街道负责整合安排;对社区自治类事务,由街道发动居委会等各类自治组织开展自治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负责配合支持。(三)实行职能部门职责下沉准入制度。
探索建立街道职责准入制度,城区职能部门将职责范围内的行政事务委托或交由街道承担的,需审核报批并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加强下放给街道事权的人才、技术、资金、网络端口等方面的保障,做到权随事转、人随事转、钱随事转。(四)完善基层考核评价制度。
健全与职责相适应的考评体系,对街道的检查考核,由区委、政府统筹安排,上级职能部门一般不对街道进行直接考核,确需开展的由上级职能部门按一事一报原则报城区党委、政府批准。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对社区、街道党政机构、城区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进行分类考评的制度,其中,街道党工委对城区职能部门的考评占城区职能部门绩效考评成绩的30%。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在城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城区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区委编办具体指导,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具体落实。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列入街道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好落实。(二)明确职责,协调推进。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切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具体落实;街道纪工委要加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监督检查;党政办负责做好内设机构的调整和人员安排,报街道党工委会议审议后实施;财务室负责做好经费和办所整合后国有资产的登记、划转工作。各有关办所和人员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支持改革,形成合力,确保改革顺利完成。(三)严肃纪律,确保稳定。
要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机构编制纪律、干部人事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坚决做到令行禁止。对改革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认真纠正和严肃处理。要妥善处理改革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切实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改革稳步推进,工作正常运转,辖区社会稳定,按期完成改革任务。第四篇:西湖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档
西湖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街道、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依托,加强街道、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核心问题。当前,随着我区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管理落后于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街道、社区工作面临的管理体制问题亟待改革。为切实加强城市基础工作,本着“完善、改革、提高”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区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立足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以加强城市管理为主题,确立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巩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我区街道、社区现行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街道改革试点工作目标
把街道办事处建设成为责权统一、行为规范,能够有效履行辖区综合管理职能的行政主体;逐步理顺街道与职能部门的相互关系,创建“职责明确、条包块管、责权一致、依法行政、民主参与”的街道管理新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规范管理、强化基层”的新格局。
(二)社区改革试点工作目标
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指导、监督下,明确社区各组织间的功能定位,逐步建立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强化街道管理职能,以街为基础,实行城市综合管理权适当地、有步骤地由市级向区、街两级下移,做到市、区结合;专业管理权相应地由市级、区级职能部门向基层下移,做到责、权结合,在街道形成较完整的第三级管理框架。
(二)坚持转变政府职能,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实现街道行政职能与经营职能相分开,全面履行“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三)坚持责权一致,确保改革试点工作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权力到位、财力到位、人员到位,实现“责权利统一,人财物配套”。
(四)坚持社区居民依法自治,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动员和组织广大居民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依法参与社区管理,使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中。
(五)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服务社区居民,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分离社区居委会目前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义务,使居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力,通过协商、协作等方法,解决社区内各组织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四、改革内容
(一)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基本职责
1、街道党工委是街道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组织带领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讨论决定本街道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街道行政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领导街道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领导和指导在社区、驻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领导本街道思想政治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加强街道党组织自身建设领导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教育、选拔、管理和监督工作。
2、街道办事处是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其在区人民政府及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受区政府委托,行使基层政权的部分权力,管理辖区的行政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负责对辖区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协调、指导,做好培植税源工作,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承担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道路日常养护、园林绿化等城市建设和管理职能,协助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辖区稳定;负责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对辖区内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评议的行政管理职能。
调整街道领导机构设臵,实现责、权结合
本着管理加强、功能完善、素质提高的原则,根据街道承担的职能和任务,进一步明确街道以下机构。
1、街道领导机构
(1)街道党工委(2)街道办事处
(3)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4)人民武装部
2、内设机构
(1)党政办公室(2)社会事务办公室(3)经济发展办公室
(4)计生办公室(对外增挂计生员办公室牌子)(5)财政所(新增)
主要职责:贯彻执行上级的有关财税征收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好街道协税、护税和培植税源工作;编制街道办事处预决算,制订财政工作规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负责管理街道办事处预算内外资金、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经费的使用等。
人员在现有编制内调剂。经费由区财政核拨。(6)综合治理办公室(对外增挂基层司法所牌子)
基层司法所主要职责: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街办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人员编制在司法专项编制内调剂解决。经费由区财政核拨街道。(7)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新增)
人员在现有编制内调剂。经费由区财政核拨。
3、街道直属机构
(1)社区管理中心(对外增挂社会事务受理中心牌子)
按照“条包块管”原则,不需向街道派驻机构的职能部门,应抽调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员统一进入街道社会事务受理中心,建立综合的职能部门“一门式”服务工作平台,实现职能部门行政管理前移,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社会事务受理中心设主任1名(由街办指定1名副主任兼任)、主任助理1名,设城建环保、房管、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各1名。工作人员编制保持不变,人员经费由相关职能部门移交到街道管理。
社会事务受理中心主要职责:受理与本街道城建、规划、市政、环保、房管、防疫等职能有关的群众信访和投诉问题;掌握、报告本街道城建、环保、房管、防疫等方面群众关心、关注的情况和问题,日常工作和自身工作职责内的事务,由中心按职能要求承担;负责与区各对应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承担、协调、组织属于本街道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购买服务”事宜;中心工作人员按职能要求,承担区相关职能部门下达的其它工作任务。属于本街道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由中心协调完成;属区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心须及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完成,街道配合;涉及需多个职能部门完成的综合性工作,由牵头部门提出计划,经与街道协商同意后,再由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街道负责协调、保障和监督,因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则追究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的相应责任。
为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相关职能下延至区、街道。对在辖区内有建设工程项目的(土建、安装、装饰)本省施工企业进行资质年检,以及辖区内新建、改造、开发等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前,应征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意见;辖区范围内的装饰工程项目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办理施工许可证;对辖区内非主、次干道店面招牌的设臵按统一规划原则,单一项目审批下放到区城市管理局。
(2)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
主要职责:为辖区内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管理服务工作;为求职人员提供服务;开辟非正规就业岗位;开展再就业援助;开展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咨询、信访接待工作等。
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人员编制、经费一并由街道管理。经费专项用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由街道、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双重领导。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长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区委任免。为加强管理,市将辖区的非公经济组织的社会保险职能、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证审批发放、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鉴定及发放、非正规就业组织审核认定下到区;区将非正规就业组织的申请、失业证的认定及发放、小额贷款的初审及推荐、再就业优惠证的核实及公示、失业证受理审批权下到街道。
(3)环卫所
主要职责:负责辖区内主次干道、小街巷的清扫保洁;市容市貌、市容观瞻、广告垃圾的整治、清理工作;清理、整治辖区内产生的卫生死角;负责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落实工作;辖区公厕、果壳箱的管理、清扫保洁工作;辖区内楼道庭院卫生、袋装垃圾的收集工作,居民卫生费的收取工作等。
人员编制、经费在城管体制改革过程中,按市有关规定实行。所长按现行干部管理权限为副科级,由区委任免。
(4)街道综合执法中队(新增,待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建后实施)
(5)计生员办公室(新增,人员编制、经费一并由街道管理)为加强管理,区将辖区一胎服务证的材料审核权下到街道,征收社会抚养费审核收费权委托街道行使。
4、理顺中央、省、市垂管单位与区、街道关系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政府各职能部门设在街道的下属(派出)机构,党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较好地理顺中央、省、市垂管单位与区、街道关系。
(1)公安部门
派出所按照街道行政区划,按“一街一所”设臵。公安分局、派出所科级干部任免应征求区委意见。派出所负责人兼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或委员(不占职数)。街道每年对派出所工作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派出所负责人使用的重要依据。
(2)工商部门
区工商局各分局与街道建立一一对应的密切工作关系(一个分局对应一至数个街道),确定各分局负责人为联络员,与对应街道加强联系。其相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征求对应街道意见,街道每年对与之对应的工商分局进行评议。工商部门办理有关审批发照工作前应征求有关部门、街道意见。各分局对本辖区内的工商管理工作应与所在街道加强沟通,统一认识。
(3)国税、地税部门
国税局、地税局各分局(科室)与街道建立一一对应的密切工作关系(一个分局或科室对应一至数个街道),确定各分局(科室)负责人为联络员,与对应街道加强联系。其相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征求对应街道意见,街道每年对与之对应的国税、地税部门进行评议。各分局对本辖区内的税收管理工作应与所在街道加强沟通,统一认识。
(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理顺关系,建立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四位一体”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的职能,理顺和规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社区党支部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的章程开展的工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党员和群众参加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
2、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下设民政福利、人民调解、文化教育、卫生计生、治安保卫、群众团体等6个专业委员会和若干个居民小组。社区居委会按照法律、法规和居民公约,对辖区内的公共事务进行议事、听证、决策、协调、服务、监督和评议,组织开展居民自治活动。社区居委会支持、配合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开展工作;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工作站的工作进行评议,参与业主委员会召开的有关会议,协调业主委员会与所委托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助业主委员会实施自治管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监督辖区内物业管理单位按章履约。
3、社区工作站为社区行政事务的执行主体,属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履行本社区内各项行政性事务。社区工作站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在职能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完成街道办事处下达的工作任务,并与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相互联系、相互协助、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各项工作。社区工作站按“一居一站”设立,日常管理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站长由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副站长由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兼任。社区工作站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由街道按照市、区统一要求,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公开招聘,并依法签订聘用合用,试点期间实行一年一聘制,待条件成熟后,可以适当延长聘用期。对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站反映较大、工作较差的工作人员,依照合同可以解聘。考虑当前社区的实际情况,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相关人员与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原则上交叉兼职,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实现“议行”分设。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合署办公,与社区居委会共同享有对办公经费的支配权和办公用房、服务设施的使用权。
4、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按照“民主、自治、自律、公益”的原则对物业实施管理的组织,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实行自治,按市场规则聘请物业公司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业主委员会在决定与社区公共生活有关的事务时,应主动听取社区居委会的意见、建议,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
5、物业管理单位是依法定程序设立,并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经营物业管理业务的企业性经济组织,是对居住物业实施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管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主要承担社区内所管房屋等物业的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物管小区的保洁、保绿、保安工作;物业管理单位当主动接受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的监督、检查,配合社区居委会搞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社会稳定等相关工作。
6、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区属各部门、单位,凡拟将其组织机构、社区挂牌、考核评比、办班培训、专项调查、报刊征订等事项以及社区职能以外工作进社区的,应持上级有关文件和具体实施意见,向区社区办提出书面申请(填写《西湖区申请准入社区工作审批表》),经区社区办初审,报区委或区政府批准后,按“费随事转”原则,委托给社区工作站办理。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街道、社区有权拒绝或不执行。今后,除上级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必须进社区的工作外,其他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要进社区,必须按此程序申报、审批。调整社区机构和人员设臵。
1、社区党支部,设书记
1名,副书记1至2名;
1名,副主任2名;
2、社区居民委员会,设主任
3、社区工作站,由6—9人组成,设站长1名,副站长1—2名,实行聘用制。站长、副站长分别由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兼任,其他人员为专职聘用人员。在条件不成熟的社区可允许一定程度的交叉兼职。
提高社区干部待遇和社区办公经费
将社区发展基金从每年5000元提高到10000元。同时将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经费从每年4000元提高到20000元,其中12000元作为社区工作专项经费,8000元作为社区关爱、帮扶、社救等事业基金。按照“效率优先、奖优罚劣”原则,将社区干部待遇分为固定工资,奖金,社保、医保三个部分。固定工资部分按照站长650元/月,副站长600元/月,专职人员550元/月的标准发放;奖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具体发放金额由街道根据社区干部的工作实绩确定;养老保险、医保政策按市有关政策执行;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建立健全社区干部工资逐步递增制度。贯彻落实《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安排社区居委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的通知》(赣财社[2003]79号)精神,每年拨付每个社区2000元低保工作经费。以上经费由区财政拨付,市财政在洪办发[2002]11号和洪办发[2003]12号文件规定市财政已负担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向每个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增拨工作经费1.5万元,作为对社区经费的定额补助。
此外,从党费中每年给每个社区党支部拨付1000元,作为党建工作经费。
除区在社区发展基金中留出适当比例作为全区社区建设调控资金外,其余原则上统一划拨到街道管理。
加强社区建设
1、完善社区运行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建立由区基层党建办、区社区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到社区应聘相关工作,鼓励下岗职工、待业青年中的优秀人才到社区应聘相关工作;强化对社区干部的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干部考核工作机制,做到“奖优罚劣”;推行“邱娥国工作方法”,提高社区干部服务意识。二是建立和完善社区评议会、协调会、听证会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议会承诺制、协调会责任制、听证会公示制等制度,切实提高社区建设水平。三是遵循社区事业“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健全全省、市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活动中的表率作用。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相关规定及补偿、激励措施,推动社区单位实现“操场、会场、图书室、健身器材、多功能厅”等内部设施与社区共享。四是积极培育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社区用房及配套设施的完善和管理。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2003]12号等文件精神,由市建委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抓好新建小区预留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服务用房及商业网点用房工作的落实。对没有办公用房的要进行调查,及时解决。对已建成尚未审批,同时不影响消防通道的办公用房,能完善相关手续的要补办相关手续;对暂时不能补办手续的,要给予3—5年的过渡期,并力争在2010年前陆续解决;市城市规划、房管等有关部门应对已建成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及时核发房屋所有权证。
3、加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是明确楼栋长的职责、任务;二是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网络。支持、动员、激励干部、职工、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培养社区志愿者骨干,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按照社区志愿者的特长组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网络。三是建立健全社区楼栋长、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社区楼栋长、社区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社区志愿者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为社区义务工作者,每或中心工作后要对其进行表彰、奖励。奖励资金按每年每户1.5元的标准下拨(由区、街道财政承担),由街道统一管理。
4、发展社区经济。针对不同社区、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按照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以无偿、低偿服务为主的原则,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5、由于我市社区建设起步晚,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凡本方案尚未涉及的有关事项,市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应给予倾斜,给区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并由区选择相关类型的社区进行试点,待确定后再推广。
(三)街道财政体制改革
为适应区街城市管理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增强街道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功能,调动街道发展经济、壮大税源的积极性,按照实施财力下移、壮大街道财力和建立一级“准财政”管理制度的工作思路,进行街道财政体制改革。
1、街道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通过正确处理以下三大关系,体现我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1)事权与财权的关系
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新体制后,街道在社会事务、城区管理、社区服务、“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任务将更加繁重,财力下移应与事权下放相配套,合理核定街道的支出基数,从财力上确保街道行政管理费、社区管理工作经费等必须开支,同时在街道留有一定的机动财力。
(2)各街道之间的关系
鉴于各街道税源结构分布不平衡,对由于地域等客观因素造成的街道财力不平衡的问题,通过转移支付加以调节,以促进街道的共同发展。
(3)区、街两级财政之间的关系
区对街道财政收入范围的划分,既要有利于调动街道加强协税护税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又要有利于区级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规范两级财政管理,促进区街两级财力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稳步增长。
2、街道财政体制的确定
区对街道办事处实行“核定收支、比例分成、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财政管理体制。街道可用财力由核定的街道财政收入、2004年街道预算内支出基数(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市对街道协税护税的奖励资金、费随事转核定的资金以及其他资金收入等组成。
3、街道财政的收入范围 根据市对区财政体制的规定,结合目前的税收征管情况,将区域范围内征收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区级税收收入(公司制企业除外)、居民房屋出租的区级税收收入、新增招商引资企业实现的区级税收收入、楼宇经济实现的区级税收收入划入街道财政收入范围,实行比例分成。
(1)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区级税收收入分成比例7:3,区级70%,街道30%。划入街道的30%部分分为两块,20%部分直接给所属街道,10%部分结合街道辖区内的面积、人口、人均财力、税源基础、预算外收入等因素由区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返还给各街道。
(2)居民房屋出租的区级税收收入分成比例为3:7,区级30%,街道70%。
(3)新增招商引资企业实现的区级税收收入。凡引进市外投资的(房地产企业除外),经外经贸委、税务局、财政局确认后,其实现的区级税收收入,分成比例8:2,区级80%,街道20%。
(4)楼宇经济以2004年实现的区级税收收入为基数(不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新增部分分成比例为9:1,区级90%,街道10%。
(5)引进工业园的,按区级税收全额划给街道。
4、街道财政的支出范围
街道财政支出范围是指街道办事处在管辖区域和职责范围内开展城市管理工作、行政事业性工作和优抚社救、社会保障工作等的支出。
5、相关事宜
(1)按照一级“准财政”管理制度,街道各项收支由街道财政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街道预算内外资金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实行统筹安排,不搞体外循环。
(2)市财政对协税护税的奖励全部拨付给街道
(3)对核定的预算内支出基数,财政按月拨款;比例分成的收入原则上每半年结算后拨付。
(4)街道在招商引资和扩大税源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区财政年终酌情给予一次性奖励。
(5)市财政向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每个街道财政所办公用房及硬件设施建设经费控制在100万元以内,据实审核结算,由市、区两级各分担50%。
(四)城区城管、房管体制改革 按照“分步推进、分类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城管、房管系统的事业单位改革,推行物业管理,使其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全面走向市场,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西湖区是老城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城管、房管部门的改制成本很高,需要市里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支持到位的情况下,全面启动城管、房管体制改革。
分步推进城管体制改革(改革方案另行制订)分步推进房管体制改革
1、第一步,房管所改为双重管理。各房管所现行体制不变,所长受区房管局和街道双重管理,以区房管局管理为主。所长任免由区房管局征求街道意见后,按干部管理权限共同任免。
2、第二步,各房管所成立物业集团公司。原房管所人员、财产、债务一并归属物业集团公司,由物业集团公司对直管公房(含房改房)实行物业管理。物业集团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对政府划拨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确保保值、增值,走向市场,有偿服务,谋求可持续发展。改革的相关经费由市、区协调解决。
市里将危房维修审批权、物业公司资质初审权、非住宅房屋的租赁管理权、房屋买卖交换有偿转让权、已组建业主委员会的房屋维修基金使用审核权下放到区,区房管局根据权限履行本辖区房屋的行政管理职责。分类推行物业管理
1、新建小区的物业管理。根据国家关于新建小区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由开发商、住户和物业管理单位按市场规律运作,实施物业管理公司准入制,物业公司应接受街道、社区居委会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2、城市私房散户的物业管理。城市私房散户是指零星、分散的私房住户。通过“西湖物业110”等联网的24小时报修中心,根据“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方式,按住户要求对房屋进行维修、保养,收取一定费用。
3、直管公房(含房改房)的物业管理。现阶段,仍由房管负责直管公房(含房改房)的维修、管理;房管体制改革后,再交由新成立的物业集团公司承担。
4、无规范管理房屋的物业管理。无规范管理房屋主要是指原由企业建设(或早期不规范开发)的,现企业无力管理或无人管理且相对成片的住宅房屋。无规范管理房屋成立物业小区,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每年在各街道选择1—2个试点,然后逐步推开。成立后,先由市、区两级政府协调原建设单位出资,对小区的房屋、管线、绿化、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找不到原建设单位的,由市、区共同出资改造),再由街办、社区组织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协调选择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的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按照保本运行的原则核定。
五、改革步骤
鉴于西湖区工作实际情况,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制定方案
成立西湖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开展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起草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报市委、市政府审批。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掌握精神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宣传,使有关单位和人员切实掌握实施方案的精神。同时,各街道、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实施方案的精神,制定相关配套改革的具体方案,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完成。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顺利推进
第一步,要理顺和完善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以调整街道机构与人员、落实街道财政体制改革措施为重点,使街道人、财、物调到位,责、权、利相统一。用两个月时间完成。第二步,要改革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以逐步建立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为重点,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强化社区运行机制。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第三步,按“分步推进、分类管理”原则,分步推进城区城管、房管体制改革,在市里支持下,全面启动改革。因情况较复杂,需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逐步完善
区委、区政府对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书面报告。对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梳理、解决。
六、改革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单位一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执行改革方案不打折扣,不讲价钱,确保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加强督查,落实责任。区将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对全区改革试点工作进行监督巡视,督促检查改革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各单位要按照定内容、定人员、定目标、定责任、定进度的“五定”要求,定期检查本单位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改革工作按时圆满完成。
第五篇:2020年街道深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XX街道深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XX市委印发<关于深化街道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X发〔20XX〕X号)文件精神及XX市委编办有关规定,结合XX街道实际,现就我街道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XX市委及市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城市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夯实街道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街道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权责关系,优化组织机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基本原则
1.权责一致原则。从有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出发,明晰职责,完善功能,建立健全事权与机构、人员、财力相匹配的运行体制,落实街道在收益分配、资源使用、社会管理、干部考核使用等方面的权限,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公共环境。
2.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进一步转变街道职能,精简和完善机构设置,推进明责、赋权、增能、减负,推动街道聚焦主业主责,将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来,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公共环境上来。
3.政事分开原则。合理界定街道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收归街道,把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等公益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承担,经营性职能按社会化运作。
4.平稳推进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宣传,确保干部思想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力度不减、平稳推进。
二、机构改革具体内容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要求,进一步精简完善街道机构设置。设“一办七部两中心”,“一办”即党政办公室;“七部”即党群工作部、城市管理部、社会事务部、社区建设部、平安建设部、经济发展部、生态环境部;“两中心”即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一)内设机构。
为利于工作的开展,内设机构办公场所应相对集中设置。根据市委编办核定,“一办七部”行政编制20名,均为股级规格,中层正职领导职数8名。1.党政办公室。主要承担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人大、政协等日常事务。负责街道联系和综合协调,文电、会务、档案、保密、调研、后勤服务保障、检查督查、效能、固定资产(办公设备)管理等工作;负责街道无对应主体单位的其他工作。
2.党群工作部。主要承担组织室、宣传室、统战室、关工委等职能。主要负责基层党的建设、宣传及意识形态、统一战线工作、群团组织建设、干部人事等职责。统筹街道各领域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负责组织、机构编制、老干部、宣传、意识形态、统战工作,指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活动和建设。
3.城市管理部。主要承担原大建办、环卫所、规划办、城管中队、物业办、三线三边办等职能。主要负责服务城市大建设、房屋征收、规划建设管理、物业管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城区环境卫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人防等综合管理类事务,协调配合或组织实施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涉及专业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事务等职责。
加挂综合执法中队牌子。
4.社会事务部。主要承担原卫计办、老龄委、扶贫工作站等职能。主要负责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廉租住房、卫生健康、就业创业、教育体育、双拥优抚、退役军人服务、数据资源、脱贫攻坚等政务服务,保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等职责。
加挂卫生健康办公室、扶贫工作站牌子。
5.社区建设部。主要负责指导基层依法自治和居委会等自治组织建设、落实社区建设规划、组织培育社会组织、加强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残疾保障、养老服务、社区公益等职责。负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管理、培育、监督,引导社会组织拓宽服务领域。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确定社区工作事项,负责智慧社区建设等。
6.平安建设部。主要承担由原综治办、信访办、安监办、食安办等职能。主要负责社会治理综合治理、平安建设、信访维稳、应急管理等职责。负责辖区政法、司法、信访、维稳、平安建设、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气象)、城市防洪、防汛抗旱等工作。对接联系派出所、司法所。
加挂社会治理综合治理办公室、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站牌子。
7.经济发展部。主要承担原经济发展办、统计站、招商办等职能。主要负责企业项目服务、资产运营与管理等职责。负责街道优化营商环境、投资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发展服务、企业服务、财税服务、科技、经信、商务、发展改革(粮食)、统计、审计、供销、电力通信、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工作。对接联系财政所。
8.生态环境部。主要承担原环保办、林业站、河长办、水务站等职能。主要负责区域内环境保护、农业农村、林业、水务、城乡水陆交通、环境卫生(部分职责)等职责;负责生态环境、河长制、林长制等工作。对接联系农业综合服务站。
加挂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牌子。
街道人大、政协、纪检监察、人民武装等机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设置,日常工作确定人员负责。
街道按照相关规定建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其日常工作由街道相应内设机构承担。
(二)所属事业单位。
“两中心”即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整合原街道所属事业单位环卫所、文广中心、社区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站等机构。1.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中心)。根据市委编办核定,为街道所属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事业编制18名,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主要职责是:承担区域化党建、新兴领域党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为辖区各类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场地支持;承担便民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及其他直接面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受理的事务性、辅助性工作;承担培育指导社会组织、促进面向群众服务事业发展、发展壮大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提供社会福利和文体健身娱乐、便民利民服务等工作。
2.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根据市委编办核定,为街道所属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事业编制18名,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主要职责是:承担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加强相关工作队伍建设与管理;承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平安建设的信息化支撑等工作。
(三)其他事项
原街道所属事业单位人员,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划入新组建的相应机构。
三、具体要求
一要强化服从意识。全体人员要主动提高思想认识,服从组织安排,自觉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促改革。
二要强化尽责意识。改革期间要守好岗尽好责,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有序衔接,对责任缺失、工作断档的,将依照有关规定坚决问责处理。
三要及时处理问题。机构改革人员转隶期间,要注重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协调妥善处理,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