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届语文中考复习《满井游记》《初至西湖记》比较阅读
《满井游记》《初至西湖记》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14分)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来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棹(zhào),橹,这里指划船。②东阿王,即三国时的曹植。洛神即曹植所写《洛神赋》中人物。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徒步则汗出浃背(2)从武林门而西
10.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冷光乍出于匣也。
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12.从全文看,【甲】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3分)
13.【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中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9.(2分)(1)湿透(2)向西。(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C.从,在。(A.被B.“比”D 向)
11.(4分)(1)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2)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2.(2分)欲扬先抑。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3.(3分)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示例一:【甲】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示例二:【乙】中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写出了西湖的妩媚与迷人。(修辞1分,例句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篇:初三语文上册满井游记复习
《满井游记》复习资料
一、文学知识
《满井游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词语
稍和局促一室之内 泉而茗者 将舒未舒呷浪之鳞娟然如拭虽尚劲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以游堕.............事晶晶然如镜之新偕数友....三翻译句子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课文理解
1、各用一句话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风沙天气。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心情。第三段:表述了自己乐于有此闲情出游。
2、作者在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写的?
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余寒犹厉”的“犹”字强调了严寒的余威之烈。“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
3、文中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4、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5、第二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6、作者列举了几种游人?用现代汉语回答
用泉水煮茶喝的人,端起酒杯唱歌的人,穿着艳装骑驴的人
7、说说你对《满井游记》第一段最后一句的理解
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8、“游人虽未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答: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9、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10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
11、本文表达作者的情感与《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相比为什么会不同?
因为《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乐于闲于山水中,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
12本文作者写景善用比喻,而且贴切新奇。根据提示找出相关的比喻句,然后再作简要分析。
(1)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分析:运用新奇的比喻准确写出了春天到来之时河水“清澈”的特点。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
(2)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分析:山峦被融雪洗后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美感,充满神韵,真正形神兼备。
(3)写麦田:“麦田浅鬣寸许”分析:把麦苗高比喻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鬃毛。这个比喻联想奇特,写出了早春二月麦苗的勃勃生机的形态
第三篇: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游恒山记》《满井游记》(范文模版)
复习十
《游恒山记》《满井游记》
复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
2,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文章写作特色 复习过程 复习过程:
1,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实词
① 重点实词:翳.,策.杖登岳,无攀跻.
劳,于是,拾,穹.碑森立..,台中像.,欲跻危.崖,还过岳东殿,仰跳绝顶..,短树蒙密,槎枒,汩汩,比肩连袂
冻风时作..,局促,膏,乍明,茗,罍,蹇,浃背,萧然 ② 重要语句翻译 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风平云散,澄澈蔚蓝的天空犹如用水洗涤过一样 余益鼓勇士,久之棘之,始登其顶
我更加鼓足勇气向上攀登,许久之后,才穿过棘丛,终于登上了恒山的顶峰 崖石渐起,松影筛阴
山势岩石渐渐高起来了,阳光透过松树像透过筛子一样投下斑驳的阴影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才知道城郊外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而是居住城里的人没有感觉到春意罢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迎风披散,麦田里翠绿的新苗高一寸左右 ③
作者
徐霞客
袁宏道 2,理解课文内容
① 中心:
《有恒山记》清晰的介绍了作者的行踪,描写了游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用于踏勘实践的精神
《满井游记》描绘了满井一带初春美好的景色,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怀。②《游恒山记》结构简析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三段登顶后远眺的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至飞石窟的情况
③ 文中有许多表明里程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文中有五处表明里程:“一里,又一里”等,作者的旅游日记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考察山川地理,准确标明里程,是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同时显出文章游记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④ 本文写作特色
文章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观察细致,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
⑤《满井游记》中,课文开头不写“满井”景色,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那种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作铺垫
⑤ 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游玩的喜悦之情了的?
水光之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鸟鱼之乐,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受
⑥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
出游的欣喜,欢快之情;个性张扬,豪放不羁 3,字词
①
古今异义
局促..
一室之内
古:拘束
今:紧迫 于是..石路萦回
古:从此
今:连词,表转承 ②
一词多义
翳
风翳净尽
云雾
杂树密翳
遮蔽
北 故树皆在北
北边
北瞰隔山一重
向北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
(2014·徐州)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①抬起②发动 C.①来得及②和)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第五篇:语文《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种拴龙《满井游记》是我在这里讲的最后一篇课文,我想尽我可能将这篇课文讲得完美些,能够在最后的时刻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好印象,语文《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可是当我上完《满井游记》的第一课时后,我坐回到办公室里,回想着我上堂课讲得内容,我发现了自己讲课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只是沿用着以前讲得文言文的套路,我却忽略了讲课一定要以课文为最基本的讲课标准,教学反思《语文《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满井游记》是一篇游记,作者是以喜悦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的,文章并不算长,而且语言通俗易懂,但是我却将这篇文章讲的毫无生气,完全忽略了学生们的感受。课后,学生们也给我提出了建议,我确实讲得不太好,忽略了讲散文的本质,我没有做到像我指导老师那样收放自如。
总结原因就是我违反了新课标的标准,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