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言诗在两汉的发展变化
摘要:西汉四言宗庙郊祀歌有楚辞之风、劝谏之意,东汉以后此类诗走向僵化,成为一种纯粹颂芙的赞歌;文人抒情言志诗则入党自传http://gw.51lunwen.com/rdzz/因儒家思想的崩溃走向新生,成为一种可以自由抒发的诗体;称誉应答之诗则因为东汉之末品评之风的流行而开始兴盛。这些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四言诗从政治和儒家思想的附庸走向独立的过程。
关键词:两汉;四言诗;发展;变化
王莽之乱将汉分为西汉和东汉,虽同为刘氏天下,思想制度多有承袭,但时代有别,不同时期又自有其时代特征。西汉文坛楚风浓厚。大赋兴盛,学术方面是经学大盛,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东汉之初走向极端后,统治地位开始慢慢动摇,楚风浙淡,大赋趋向衰落,抒情小赋兴起,五言诗开始涌现。学术方面反谶纬、反虚妄的思想开始活跃并渐深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雅正诗歌,四言诗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西汉四言诗的特点是受到《诗经》和《楚辞》等的双重影响,重在模拟,歌功颂德之诗尚未僵化。但个人情感则备受经学思想的桎梏,抒情言志之诗则不多见;东汉四言诗经历由强调颂美到诗歌创作重情求真的转变,逐渐摆脱对经学和政治的依附,歌功颂德之诗已无文采可言,但在个人情感抒发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清新可曲的诗歌。本文拟就诗歌内容和语言来分析两汉四言诗的发展变化。
一、歌功颂德之诗趋向僵化
两汉歌功颂德之四言诗主要有两种:一是宗庙郊歌,如高祖时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三首,武帝时《郊祀歌》中的《帝临》、《青阳》等,东平宪王刘苍《武德舞歌诗》等;二是文人的歌功颂德之诗,如译吏翻译白狼王唐蕞献歌《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和班固《南都赋》系诗《明堂诗》、《辟雍诗》和《灵台诗》等。这些诗主要是歌颂汉德、祥瑞及帝王功绩。但西汉和东汉此类诗歌相比较不难看出,发展到东汉这些诗从内容到语言已经僵化,试以郊祀歌为例探讨其内容及语言的变化。西汉之初郊庙歌重在颂祖德。刘邦之姬妾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用于祭祀祖考:“乃立祖庙。敬明尊德”,其内容纯为儒家思想,尤侧重于孝道:“大矣孝哉”、“皇帝孝德”、“呜呼孝哉”等这样直接写“孝”的句子皆在四言篇章中,如第一章:“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充官庭。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沈德潜云:“首云大孝备矣,以下反反复复,屡称孝德,汉朝数百年家法,自此开出。累代庙号,首冠以‘孝’,有以也。”其它几首也主要
第二篇: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曾官至丞相。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
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
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晁错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少年才俊,荐入朝廷,为文帝所赏识。后为朝廷元老大臣等排挤,忧惧而卒,年仅三十三岁。其思想以儒家为主,兼有道家、法家因素。著有《新书》58篇,大体可分三类:专题性论文,如《过秦论》;针对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疏》)是贾谊也是西汉论说文的最高代表,又是后代专门史论的始祖、《论积贮疏》;杂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亡的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的统治地位提出了建议:重农抑商、削弱诸侯。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善用夸张和比喻,具有战国散文的特点。是西汉政论的典范,开整个汉代文风之先。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此文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人,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家。其思想较多的受到法家的影响,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论散文,如《论贵粟疏》(《劝农力本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贤良文学对策》。提出了削藩、重农、戍边等一系列主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文字洗练,风格质朴。
《论贵粟疏》是晁错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疏,大约写于文帝十一年。文帝即位后,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但长期实行减免田赋的政策,得益更多的是地主。与此同时,放松了山泽之禁,促进了商品流通,商人势力迅速加强。农业发展使粮价骤降,商业兴盛令谷贱伤农。晁错从维护统治者长治久安出发,提出重农抑商、奖励粮食生产的主张和入粟受爵的办法。汉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经过文景两朝的推行,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边防也得到了加强。贾谊、晁错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为巩固汉政权和国家统一而献计献策。只是晁错的思想比贾谊更为激进,措施更为有力,但较贾文稍逊文采。二人都代表着汉初政论散文的高峰。鲁迅先生说二人文章“皆为西汉宏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二)西汉其他说理散文
1、《淮南子》
是淮南王刘安(约前179~前122)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具有哲理性质的学术论著,内容比较庞杂,受道家影响较大。文章奇伟宏富,善于铺张排比,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为先秦以后最重要的子学著作之一。
2、《盐铁论》
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桓宽编著。本书为记录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历史文献。始元六年(前81),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六十多人至京师,问民间疾苦等事。贤良、文学提出反对盐铁官营等意见,并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反复辩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盐铁论》保存了当时辩论的内容,全书60篇,结构严谨,体例统一,风格基本一致,语言通俗明快,有相当的文学性。
3、刘向及其散文
刘向(前79~前8),字子政,高祖刘邦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编著的《新序》、《说苑》、《列女传》,是分类编集的历史故事集,也杂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章说教气较浓,但文笔简洁流畅,语言朴素生动。这类故事可谓是魏晋小说的先声。刘向另有较多奏疏,写得情深意切。
4、扬雄及其散文
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成帝时入朝廷。后期致力于经学。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意欲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但文辞过于艰深古奥。
三、东汉散文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所著《论衡》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是一部具有唯物思想与无神论光辉的哲学著作。王充提出了文学的实用性原则,即“劝善惩恶”、“匡济薄俗”。内容方面则要“归实诚”,使“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文学审美方面主张“息华文”、“倡真美”。《论衡》堪称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著作,其思想新奇,写作风格也如其所提出的文学思想一样,具有独特的面貌。
东汉后期还出现了一批以暴露和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病为主要内容的政论文,如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王符《潜夫论》,皆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背景下的产物。
东汉散文还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存最早的游记散文。
四、汉代书信体散文 书信体散文通常有抒情与议理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品有枚乘《上书谏吴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杨恽《与孙会宗书》等。
最为著名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堪称中国散文史上第一篇正面袒露襟怀、抒发怨愤的作品。信中主要内容是说他遭李陵之祸的经过和受刑后屈辱、愤懑的心情以及他发愤著书的理想。信中充满了悲凉沉痛和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千回百转之笔,写出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抒写了愤郁不平之气,传达了曲肠九回之情。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于议论叙事之中抒愤懑之情,在感情的表达上纵横排宕,方法手段丰富多变而又运用自如,语言丰富而生动,形成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量。
过秦论》对比的运用
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在对比的使用上很有特色。不仅全篇以对比到底的手法阐明了他的论点,而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现略作分析。一、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时期时,以六国‚合纵抗秦‛时的力量与秦国相对比。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兵力之多──百万之众,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进的来势汹汹。另一方面从九国之师庞大的队伍和在与秦国交战时的不堪一击的对抗结果的对比之中,从反面烘托了秦国势力的强大。
二、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之弱,反衬秦王朝灭亡之易,为后文引出主旨作了铺垫。由于作者对陈涉的偏见,文章在论及陈涉时,作了几方面的对比。文章先从才能上拿陈涉与普通人相比,再将他与孔子、孟子比贤,与陶朱、倚顿比富,以竭力渲染陈涉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此基础上,用陈涉的个人素质与其所领导的起义军的影响力进行对比──‚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通过对比,突出
秦王朝暴政的不得人心。
三、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才能之劣──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起义举事之急──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义军队伍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秦之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
速,为后文张本蓄势。
四、秦国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对比秦国自身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对比,突出其在内外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天下进行对比。攻天下成功,守天下失败;攻取天下漫长,守失天下迅速。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思考,为后文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奠定了基础。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
王朝的臣属关系。
在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陆贾才华与思想光辉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是陆贾写作《新语》的缘由,其大旨是为汉天下作长久计。《新语》在稽查古今成败之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开篇为《道基》,为什么把‚道‛作为开篇?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纪纲原则,才能够达到‚国治‛。从这里出发,陆贾对历史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亡原因并获得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新语》十二篇中,陆贾多次论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像这样的例子,在《新语》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
内容。
自陆贾首发过秦论之嚆矢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是贾山,《汉书〃贾山传》云:‚孝文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贾山的《至言》载于《汉书》本传,从其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对陆贾思想的深化,贾山之后才出现贾谊对过秦的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无贬低贾谊《过秦论》之意,只是想说,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陆贾。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陆贾提出的问题是有汉一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对问题的提出势必要引起有汉一代思想先锋人物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贾谊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陆贾劝刘邦读《诗》、《书》,从中了悟治乱之理,那么,刘邦是否这样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一引《古文苑》,刘邦晚年曾写过《手敕太子》的诏书,诏书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的愧悔之辞显然是因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而起的,进而言之,如果没有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之理,使刘邦改变对《诗》、《书》的看法,刘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诗》、《书》的重要性呢?从这一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
《过秦论》是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流传千古的名篇。他在文中论述了秦的过失,希望能够一次警示后世,莫步秦朝的后尘。
在《过秦论〉中,贾谊采用对比的手法,极尽铺陈之能事,细细说明诸侯各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力量强大,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六国最终却不战而败,‚争割地而赂秦‛。统一六国后的秦不断向外扩张,占领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于是良将驻守军事要地,天险作为外围之城,秦王以为自己可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是呢?秦只是传至二世就被‚氓隶之人,迁徙之徒‛的陈涉率领的‚疲弊之卒‛凭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推翻了统治,百世万世的梦想转眼间化为灰烬。陈涉的地位不诸侯国,智慧不如诸侯国,军事实力更是相差甚远。但是为何那么强大的秦竟如此不堪一击呢?在文章中,贾谊用几句简单的话总结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的结论告诉我们,统治者的统治措施会对他的江山社稷产生多大的影像。其实在中国,对统治者的言论一直很多,如何管理百姓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的思想最有代表性,在中国是深得人心。孔子要求实施‚仁政‛,要关爱百姓,使其老有所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老子则是愚民政策的代表,认为不要尊崇有知识的人,不要让百姓有知识,让他们无欲无求。但是老子的思想也有一个‚仁‛字,他认为一定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百姓不能太纵容,应强化法纪的力量,但是对百姓基本的衣食还是要顾及的。从这些言论中,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保证百姓的衣食所安,这样才能够坐稳江山。反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大兴土木,建长城,修阿旁宫,筑皇陵,劳民伤财,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再大的权利,再严的法纪对他们来说都比不过死亡的威胁。记得在《诗经》有一篇,讲述的是丈夫去做强盗,妻子担心他的安危,让他不要去了,丈夫也动摇了。但是看到家里无米,妻儿身上无衣,终于还是狠下心走了。试想一下,如果他能够有希望和奔头,他也不至于走上这条不归路。陈涉的揭竿而起能够得到四方的响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秦的统治之
下百姓已经走投无路了。
历代统治者看重贾谊的这篇《过秦论》,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唐太宗李世民是个中翘楚。他的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入人心,成为他一世的警示,亦因为如此,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但是他的后代似乎忘记了祖宗的教诲,造成‚苛政猛于虎‛的局面。音犹在耳,但行动已改。看来,这真是历史开了一个大
大的玩笑。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
王朝的臣属关系。
在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陆贾才华与思想光辉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是陆贾写作《新语》的缘由,其大旨是为汉天下作长久计。《新语》在稽查古今成败之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开篇为《道基》,为什么把‚道‛作为开篇?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纪纲原则,才能够达到‚国治‛。从这里出发,陆贾对历史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亡原因并获得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新语》十二篇中,陆贾多次论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像这样的例子,在《新语》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
内容。
自陆贾首发过秦论之嚆矢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是贾山,《汉书〃贾山传》云:‚孝文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贾山的《至言》载于《汉书》本传,从其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对陆贾思想的深化,贾山之后才出现贾谊对过秦的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无贬低贾谊《过秦论》之意,只是想说,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陆贾。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陆贾提出的问题是有汉一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对问题的提出势必要引起有汉一代思想先锋人物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贾谊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陆贾劝刘邦读《诗》、《书》,从中了悟治乱之理,那么,刘邦是否这样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一引《古文苑》,刘邦晚年曾写过《手敕太子》的诏书,诏书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的愧悔之辞显然是因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而起的,进而言之,如果没有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之理,使刘邦改变对《诗》、《书》的看法,刘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诗》、《书》的重要性呢?从这一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无法代替的。
第三篇:交通运输发展变化
课题:第一课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2)技能目标:用图表说明问题;能介绍交通运输发展和变化的相关的知识,锻炼语言
表达能力;能根据同学的介绍补充知识,培养倾听能力。
(3)情感目标:以我国古代交通运输业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以社会主义祖国取得的成绩
骄傲,更加热爱祖国。
重点: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
难点:阅读图表,用图表说明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点击出示[场景1]:
引导介绍:
◎ 你都想去谁的家乡玩?
◎ 如果1厘米代表430千米,◎ 虎森到岩波家、玲玲到买买提家各相距多远?
◎ 这么远,◎ 你怎么去?
2、谈话:不论我们去玲玲家,还是虎森家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帮忙。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二单元《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先来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3、板书课题
(二)新课部分:
第一部分: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1、谈话,组织阅读课文:
交通运输不仅帮助人们出行,还方便了各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说一说:晋煤外运
2、引导介绍:知道哪些交通运输为人们服务的例子,或自己的亲身体会,说一说?(地铁的建立和发展方便出行;城市高速路的开通,缩短路程时间等)
3、小结: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相距较远,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各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都要依赖交通运输,所以我们说: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板书: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第二部分: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1、引导质疑、提出问题
(1)引导质疑:从哪些方面介绍,可以使人们清楚快速的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过去的交通和现在的交通各什么样?有什么进步?)
(2)小结:从古代、近代(新中国成立之前)和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三个时期介绍,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进步。
(3)引导质疑:从哪些方面介绍我国现代的交通运输状况?
(道路多了;添了很多交通运输设施;交通工具多了,出现新式的等)
(4)小结:时间关系,先从“路程的增长,运输方式的改善”两方面。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能解答哪个问题,怎样解答更清楚。
学生以“小讲解员”身份介绍。
2、解答疑问,汇报成果
(1)古代:学生介绍:古代交通运输出示[场景2]
(我国古代所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多是以人和牲畜为动力的,如马车、船等。但在古时,我们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有很多壮举,为世界古代交通运输作出了贡献。如我们开通了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开辟了连通中外大陆的丝绸之路;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
板书:古代很发达
(2)近代:学生介绍:近代交通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例如,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07万公里,公路密度仅O.8公里/百平方公里。早期的轮船、铁路运输多控制在外国人手中。中国国土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7月开通的淞沪(吴淞至上海)铁路全长14.5公里。这条铁路是由英国人用欺骗手段建成的,后又经清政府出白银28.5万两赎回,拆除后锈蚀报废。)板书:近代发展缓慢
(3)现代:学生介绍:现代交通——路程的增长
②点击出示[场景3]
(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公里,增长1.6倍,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增长15倍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65万公里,增长50%,民航线路和油气管道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分别已达152万公里和
2.49万公里;)
③学生介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善
④点击出示[场景4]
(沿海和内河共新建改建泊位1523个,其中深水泊位360个,拥有万吨级泊位的港口增加到45个,新增码头长度14.2万米,净增各类装卸机械1.6万台,新增吞吐能力6.2亿吨。港口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前30年。1999年.我国共有港口1200多个,码头泊位3.3万个,主要港口泊位数比1979年增长了11倍多,其中深水泊位增长了3倍多。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车。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进入90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到t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605公里。短短1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一般需要40年完成的发展历程。
板书:现代发展迅速
(三)、总结:
引导介绍:今后我国的交通运输将是什么样?
板书:
1、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古代很发达
近代发展缓慢
现代发展迅速
小结:首先测量地图上四位小主人公家乡的距离,复习地图中比例尺的使用方法,在得到结果之后使学生自己认识到我国国土辽阔。阅读课文、有学生自己介绍事例。通过观看多
媒体和倾听同学的介绍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最后由我组织学生质疑,答疑。让学生想一想,从哪些方面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在归纳问题的基础上,由知道问题答案的学生为大家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
第四篇:家乡发展变化
家乡发展变化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乡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但是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农村人民的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当全国人民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大学生,通过假期的实践调查,我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新农村建设的几个方面也 有了近距离的认识。
【关键词】:新农村 村容村貌 医疗卫生 中小学教育
引言:通过亲身体验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基层、了解家乡的发展,并通过这次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方法: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村民的收入情况、教育状况。研究对象:江苏省启东市久隆镇久西村村民
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
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明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村容村貌变化
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建设,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观。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以前马厂村布局不合理。村里道路弯曲不直,没有一条正规大道,在加上村民房屋建设的高低不平,直接影响了村庄的形象。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300万元,塑造新形象,村“两委”成立了规划组,他们通过精心规划、科学决策,制订了“五通、四改”的目标(即:电、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通邮政电信;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推动以洁净“田园、水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针对墙壁上的“牛皮癣”、乱扔果纸筹杂物和乱堆乱放的现象,村“两委”制订了制度,配齐相应的设施,村里聘请了15名保洁工对村庄大街小巷进行清理;还通过村广播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日常卫生意识,倡导科学卫生习惯,养成科学卫生方式。同时对村中路名进行规范命名,在村口竖起村庄街道示意图,在路口、街口竖立路牌、街牌等等。通过深入开展村庄整洁工作,即亮化、美化、绿化了环境,也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促进了村容整洁。目前,已新修水泥路面3680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0000米,9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开挖下水管道近2600米,改造民居统一门前72户,主干道两侧民居达到了整齐统一;栽植各种果树、风景树3500多棵,全村绿化率达到31%,安装高标准路灯50余盏,建设知青球场一个,安装健身器材12套,实现农村沼气“一池三改”120户。广播、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全村,家家户户都装有有线,95%以上的村民安装了电话,5%以上装有宽带网络。
在调查过程中,还特意抽出一天体验环卫工人的生活。以前村里卫生混乱,加之无人管
理,导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更有气急败坏的村民在家门口的垃圾堆旁写上骂人的标语来制止乱扔者,但是适得其反。这几年,村委会统一管理,设立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并入县里的垃圾管理站,并在街道两旁每隔20米设立一个垃圾桶。同时,成立环卫部门,雇佣赋闲村民定期打扫街道,回首垃圾,既保证了村里的卫生,有是的闲暇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
三、医疗卫生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政府应该承担重要责任;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收进水平偏低的现实条件下,也只有依靠政府加大投进才可能有效实施这一事业。卫生医疗事业本是公众服务事业,政府对其必要的投进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近些年由于指导思想的原因,国家对合作医疗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也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进仅仅是象征性的。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明显不足,中心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缺乏。
但是在2006年全市各区分批次开展了新型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由区财政、市财政共同补贴,每位农民每年只需交10元,即可享受医疗保险。
而在2008年本市开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该村积极响应,大力宣传保险的相关内容以及利民政策,鼓励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按年龄的大小来交相应的保险费,就可以在此后的每个月获得一定的小额补贴,一直到其死亡,若死亡后缴纳的费用还未返还完,则全数退还与余下的费用。另外,70、80、100岁的老人,可获得每月20、50、100元不等的额外高龄补助。该政策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拥护,到年底时,全村老人基本都参加保险。
这一惠民政策为农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四、中小学教育改善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投资力度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比以前有所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存在诸如教育经费短缺,师资水平不高,应试教育制度依旧,学生自身素质低以及生源不断流失等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一直令人担忧。经过多方努力,相邻村庄达成协议,共同出资组建一所高质的中小学。
学校建设首先是在校舍上,基本上改为教学楼,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拥有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
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为了使村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同时富裕起来,村里常举办一些丰富村民精神和头脑的文化活动。近年来,村里还利用一些多余的收入进行全民运动设施的改造,建立了不少健身设施,还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地和多个乒乓球台。村里还经常为村民放映电影,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意义的效果也十分好。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了解了新农村现在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当然就像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的一句话,“总体的还是好的,比以前还是强多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级乡政府还是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今天的成果。
总结: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农村中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农村基层,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未来的挑战。加油!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第五篇:梅州发展变化
梅州发展变化
此次参观考察了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使我不得不感慨于梅州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梅州崇文重教的客家传统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并为意蕴深厚、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所吸引。客家公园位于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其中的广东客家博物馆将通过 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史料,逐步发展成为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客家公园的建成,成为内地规模最大的集中展示客家文化之大成之地。公园设计浓缩客家文化精髓,其整体构思以客家文化为体系,以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通过迁徙、教育、伦理、民俗、农耕等多个不同内涵的主题景区,集中展现客家文化之大成。规划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客都文化广场、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客家风情游览活动场、客家民俗文化展览等30多个景点。
东山教育基地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重点建设项目,分成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市政功能区三部分。教育功能区由东山中学、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和梅州市艺术学校组成,文化功能区由东山书院、“世界客都”城标、“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院士广场、剑英图书馆等组成,市政功能区由唐屋公共服务区、40米大道、院士广场南18米道路、院士广场北24米道路、东堤路延伸段、亲水公园、新东山桥、东山书院两侧和秀兰大桥两侧绿化等组成。在东山教育基地范围内的五条道路分别命名为“学子大道”、“书山路”、“学海路”、“梅香路”和“书香路”,这些颇具书香气息的道路名称给教育基地增添了一份神韵。
归读公园在广东省梅州市城区,位于梅城江南东片沿梅江西岸从东山大桥至马鞍山七孔闸之间。公园分五个主题文化区,五座园林建筑分别以梅州历史文化名人命名为逢甲书屋、芷湾翰墨、公度诗廊、剑英弈台、风眠画苑。公园内分散布置了十四组雕塑,分别体现梅州客家崇文重教、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民俗、客家妇女风貌等主题。在归读公园的入口处,一个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字雕刻的“归读公园”巨石格外抢眼。据了解,“归读”两字缘于叶剑英元帅著名诗句“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用以寄语梅州莘莘学子潜心读书、立志成才,客家四海乡贤归读故里、奉献家乡的美好愿景。
从这次参观考察的情况来看梅州的发展变化:建市二十几年来,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梅州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从经济层面上看,这三个人文景区的建设是梅州成功运用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结合梅州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一个有效的实践探索;而从文化层面上看,梅州十分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此次参观考察给我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而从生态环境的方面看,这三个人文秀区的建成使梅州的发展环境有了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梅州超越传统工业化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坚持建设生态梅州、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