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领头1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领头雁
——记徽县绿之源合作社副理事长石宏波
在西秦岭南麓徽成盆地的“金徽县”,有这样一个农民,他创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依托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组织农民推行无公害、绿色食品西瓜种植,帮助带动了一方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这个农民便是徽县绿之源新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石宏波同志。
石宏波、男、出生在徽县嘉陵镇张滩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九八八年高中毕业,因五分之差而被拒之大学门外。随后干过聘请教师,在嘉陵酱油厂担任厂长助理、搞过质量管理;一九九三年自己创办徽县万事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二零零三年注册徽县绿之源新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确立以实施“无公害西瓜标准化生产项目”,推进农民增收,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指导思路,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探索发展标准化农业订单生产运作方式。邀请省农牧厅专家作无公害西瓜生产产地认定,聘请县农牧局高级农艺师指导种植技术。采取“合作社+科技+基地+农户”模式,在生产中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产品监测、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市场销售“五统一”管理规则,分户生产、集中管理、推行农户种植档案、质量安全追溯和质量联保制度。委托县农产品质检中心对基地西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产品方可贴上“旺到地”商标品牌上市销售。2004年“旺到地”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分局批准注册;2004年徽县西瓜生产基地通过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05年“旺到地”无公害西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2007年“旺到地”牌绿色食品西瓜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07年被中国企业产品质量协会授予“全国质量、信誉、服务AAA等级企业”;2008年产品成功加入中国名牌产品防伪在线监制系统。
“旺到地”牌绿色食品西瓜,分礼品西瓜、无籽西瓜两大类十几个品种,其果形靓丽、瓤肉沙脆、汁甜味美、冰浆仙液。产品畅销甘肃、陕西、四川、重庆、深圳,转销香港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现在“旺到地”牌绿色食品西瓜已发展一万余亩,有种植农户3000多户,产量3万吨,产值3000万元,净增农民收入2600余万元。
2003年以前徽县瓜农只生产“大路”西瓜、“白衣”西瓜,种植品种老化价格只能随行就市,受市场波动,投资风险较大,农民利益没有保证。加之一些农户盲目追求产量,滥施化肥、农药,使得西瓜品质下降,对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已构成威胁。憨厚淳朴的石宏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在心灵深处萌发了发展无公害西瓜生产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嘉陵镇农技站一个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无公害西瓜标准化生产”很快就得到了嘉陵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在嘉陵镇张滩、草滩、周嘴、王垭四个行政村组织100多农户建立无公害西瓜标准化生产基地500亩。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正是西瓜育苗时期,此时的石宏波已忙的不可开交,白天他奔波在西瓜生产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规范育苗,晚上他翻阅大量西瓜生产专业书籍,呕心沥血的编写《无公害绿色食品西瓜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措施》,《无公害西瓜生产病虫害识别与无公害防治技术》等资料,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常常休息已在凌晨两点。二十多天的精心指导管理,西瓜苗已是郁郁葱葱,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无情的“非典”在我国发生,部分农户忧心忡忡,担心西瓜销不出去,出现铲掉西瓜苗的现象,石宏波心急如焚,耐心向农户劝解,说今年种植的无公害西瓜是包销的,请瓜农放心种植,不会给瓜农造成损失。六月省农牧厅专家组来无公害西瓜基地考察,一致认为徽县十分适宜大力发展无公害西瓜,在专家的肯定下,更加坚定了石宏波推广无公害西瓜标准化生产的信心。七月初按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887—2002试生产的500亩无公害无籽西瓜喜获丰收,抽样检测质量符合标准,贴上无公害标签,被四川瓜商以每公斤1.20元高价抢购一空。张滩村任辉种植两亩收入6000多元,王垭村刘忠雄种植3亩收入一万多元。100多户平均亩收入在2000元以上。
百尺竿头,锐意进取。石宏波为了瓜农能获得更多收入,总是千方百计,刻苦钻研,他针对无籽西瓜坐瓜率低,产量低的生
长特性,向瓜农传授培训无籽西瓜人工辅助授粉技术。每当座果之际,他总是凌晨六七点出现在基地农户瓜田中,向瓜农细心讲解怎样选择雄花,怎样选择雌花,如何人工授粉,边讲边示范,手把手传授技术。仅此一项无籽西瓜人工辅助授粉技术,每亩可为瓜农增收300—500元。基地瓜农亲切的称石宏波为“西瓜专家”。
二OO六年六月,正值西瓜膨大期,嘉陵镇王垭村刘山社赵福林突然打电话说,他家的西瓜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并且一天比一天多了,病害非常严重,此时的石宏波正在家中收割小麦,麦捆倒了一地,天气十分闷热,暴风雨即将来临,他接完电话,二话没说就匆匆忙忙赶到赵福林西瓜田里,一看叶片便知是害虫红蜘蛛所危害,立即指导用2%阿维菌素5毫升总水15公斤喷雾。由于防治及时害虫被消灭,病情得到控制,赵福林望着十多斤又黑又圆的大西瓜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微笑。
无公害西瓜生产,“旺到地”知名牌的创立是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原动力。石宏波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延伸市场领域,把西瓜产品打入成都、重庆、深圳等城市,挤进超级市场门槛,2007年10月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陇南市分行贷款的大力支持,2008年在伏家镇发展大(小)棚早熟西瓜500亩,有礼品西瓜日本拉比特、特色精品西瓜台湾凤光等世界名牌西瓜品种,并配有精美包装,“旺到地”牌绿色食品西瓜现已销售赢得了城市高档消费群体的垂爱,一度风靡西南市场。无公害绿色食品
高档西瓜的引进组织生产,西瓜价格飙升,比普通西瓜售价高出50%,大大提高了瓜农的经济收入。
石宏波就是这样痴情绿色产业,情系农民利益。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埋头苦干,务实创新,他播种在河池大地的“金种子”已结出了累累硕果,为数千户瓜农酿出了甜蜜的生活,受到了徽县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无公害生产的先行者,是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领头雁。
第二篇: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农业标准化课程论文
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农资环0802班
黄晨阳
摘要:从农业标准化基本概念入手,简述其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现状,同时剖析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标准化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础,只有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指导农业生产,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建议。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
食品安全
现状
关系
对策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之一,因此食品安全决定这人体的身体健康从而间接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食品安全牵涉到食品供应、生产、经销等多个环节。食品业需要全程标准化管理与控制,而实施农业标准化正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性工作 农业标准化的概念及发展状况【1】
1.1 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先”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农业标准化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综合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的对象主要有: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安全、卫生要求,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术语、符号、代号等。
1.2 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视,标准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业标准化的法规和管理办法愈趋完善。但由于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其制标原则、方法及其所形成的标准体系与技术内容都与WTO有关协定和CAC标准存在一定差别。
而国外方面,特别是发达国家,其农产品基本都实现了标准化,而且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标准化支撑体系。并对完善市场准入体制和保证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得出,开展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完善和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技术依据,我国应大力发展和推广,适合中国农业国情的农业标准化,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标准化课程论文
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将农业科研成果,纳入相应标准,就有可能迅速在农业生产大面积上得到推广和应用。因而,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对于加快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及其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的要求更加紧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广为消费者青睐。农产品的“标准”成为实现安全消费,评价产品质量优劣和衡量产品价值的重要依据。
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转变农业部门的职能,履行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用标准来规范各责任主体在农业产地环境治理、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收获、农产品包装上市等各个环节的行为,以标准为手段,向农业各行业、各环节渗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行政职能强化的具体体现。
【6】 5 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对策【5】5.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逐渐让企业、基地和农户相互合作的模式替代一家一户的家庭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5.2 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建设。
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食品安全工作按照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构建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兼管为辅的监管体制,强化了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形成了农业、质检、卫生、工商、食品药品、发展改革、商务、海关等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局面。5.3 强化了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
先后成立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管理机构,调整组建了一批技术支持机构,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充实和建立了各类食品检验检测机构5630家。
5.4 根据我国农业具体实际,不断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
据统计,到2006年底,现行的农业国家标准有1407项,行业标准3281项,地方标准8000多项;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1150项,行业标准1153项,其中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为23%。
第三篇:农业推广
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使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这一科技兴农新目标的提出,既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鼓舞,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新任务、新挑战。
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来说,面对粮食安全的挑战,面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面对农产品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
目前,尽管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已达到48%左右,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美国高达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85%的成果转化率,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目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节水灌溉四大关键农业技术,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在全国农村推广,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技术推广了20多年居然还迟迟没有到位,结果形成了一种农民求之若渴、新技术却始终无法落地的奇怪现象。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体制性的。一些地方在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时,使得农技推广体系在一些基层地方“线断、网破、人散”,服务功能被削弱,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体制改革目标不清,使得农技推广的主干力量受损,直接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困难。二是结构性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状。因此,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从完善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
即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农技推广队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农业大国来说,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能够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此外,在开展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方面,各级政府还应从实际出发,有更多的作为。如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辟新的通道。
其次,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并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农技推广。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的“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对于这些经验,我们应该好好加以总结推广,从而激励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技术、管理、营销等综合服务。
二是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其他农业科研单位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并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
三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农技推广机构。如在农技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种养大户的作用,开展农技推广活动。
总之,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组织,建立起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实现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形式,建立起一张适应农村实际的农技推广新网络。也只有这样,农民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5大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据农业部统计(杜青林, 2003),截止到2003年底,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有人员10015万人。其中,县级占1 /3,乡镇级占2 /3。农业部门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按性质分为4大类(杜青林, 2003):(1)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执法和行政管理,例如动植物检疫、农民负担管理等。(2)纯公益性工作,例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3)带有中介性的工作,例如农产品和农用品的质量检测,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4)经营性服务,例如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贮、运、销等。
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亟待发展农技推广公益性团体如农业商会和第三方农业技术组织。只有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才能更好地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把技术推广观念转变为农业推广观念,除了农业技术的传输,还要培养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延伸,由大宗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林、牧、副、渔、种、养、加、运、销等各个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延伸,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延伸,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技推广要调动多方积极性
农业技术推广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建设粮食安全工程、菜篮子稳定工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措施。笔者认为,要用“两点论”的思维方法去看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有两个
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义不容辞的主体。事实上,我国各级政府历来就非常重视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技术,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作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农业技术推广更是各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教办的主要职责。
企业是市场孕育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又一主体。新农业技术往往寓于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农膜等新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中,生产和销售这些含有新农业技术的新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湖南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为了扩大销售,每到适当的时候,就会大力宣传和推广新农业技术。比如他今年销售新的早稻品种—— “旱优3号”,就在春季早稻播种前,组织一支5人的专家队伍,深入常德市农村乡镇巡回举办“种植水稻‘旱优3号’学习班”,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资料、午餐及纪念品。农民不仅白吃饭,白拿纪念品,还能学到新技术,买回新产品“旱优3号”,种植后基本不用抗旱,省了不少抗旱用工和成本,单产增高5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100元以上。
政府推广农业技术的干部队伍有两个
一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较大,素质较高。乡镇干部一般都有大专以上文凭,并且不少是学农林牧副渔的,是农业技术专家。近几年来大学生村官也不断增多。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接触多,便于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因此,应该把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培育成农业生产的内行、甚至于专家,让他们肩负起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大任。
二是农业技术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乡政府一般都有一到三名农业技术干部编制(包括一名分管农业副乡镇长、一名科技副乡镇长和一名农业技术员),每个乡都有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每个机构里都有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中高级职称,堪称农业技术专家。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推广农业技术的企业有两类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龙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了确保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往往扶植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大、办得比较红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往往还建有原料生产基地,在基地推广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其它新农资和新技术。西洞庭管理区汇美罐头食品公司就正是如此,他们从西班牙购进了朝鲜蓟优良品种,减半价后卖给原料基地的农民种植,还购来新肥料、新农药,均以农资生产厂家的出厂价、甚至更低价卖给农民,并在基地举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授朝鲜蓟种植技术。每逢生产关键季节,汇美罐头食品公司还会派出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地的田边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农民在棉花地里套种朝鲜蓟,收入翻一番,科技示范户每亩毛收入达到了6000元,纯收入达到了4500元以上。汇美罐头食品公司也有了稳定的价廉物美的原料来源,能够顺利地进行生产,并且成本较低,产品质量有保证。
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或销售企业也乐于推广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往往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企业往往与生产厂家密切配合,共同推销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就在西洞庭管理区成功探索出了“农资生产厂家+农资销售企业+科技示范户+广大农民群众”的模式,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新技术、使用新农资。
当前推广农业技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和经销商欺诈坑农的问题。有的农资生产企业打着高科技、新产品的旗帜,雇用没有良知的学者,编造所谓“科学理论”,其实就是原来的老产品,只不过换了牌子(名称)和包装而已。然后大肆炒作,自印宣传资料,狂轰滥炸,欺骗有点文化,但文化不高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科学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往往被农资生产企业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宣传所欺骗。
二是政府推广农业技术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机制不活,工作成果没有与单位和个人的收益挂钩,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存在“大锅饭”现象,干好干坏一个样,因而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建议政府搞活农村基层的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允许他们进行有偿技术服务活动,允许他们经营农业生产资料。
摘自《农民日报》
2010年8月16日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35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7.38亿元,与“八五”末相比增长了72.4%。目前,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不断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13人,其中市级34人,占8.2%,县级137人,占33.2%;乡镇242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30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作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
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的特点,在县以下创办跨乡镇的区域农技推广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聘用,或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员。
3、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现已承担的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等经营性服务职能分离出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
4、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允许和鼓励由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科技人员牵头,由广大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广行为社会化。就是各级政府要保证推广工作的经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承担,实行低价和免费政策。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去推广。
1、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特别要保障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的工资供给和工作经费。
2、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资源,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创新管理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激励他们承担技术承包项目、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四)推广形式多样化。就是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1、坚持农业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坚持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宣讲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县乡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3、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4、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强化对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管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组织,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经考试考核获得了农技推广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各类农技服务组织既要积极引导支持,又要强化宏观管理,定期评估、审验和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第四篇: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基本概念
1、标准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程序,对活动或其要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
2、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以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尤其要包括制定、发布及贯彻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显著好处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技术壁垒,并便利技术合用)。
3、体系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4、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ISO所出版的国际标准题目关键词索引(KWIC Index)中收录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等。
5、国家标准 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的标准。
6、行业标准 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标准。
7、地方标准 没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
8、企业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而需要在企业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事项,由企业制定并
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的标准。
9、产品标准 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以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其范围包括:品种、规格、技术性能、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贮藏、运输等。
10、方法标准 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对象制定的标准。
11、基础标准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如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标识、方法、模数、公差与配合、优先数系、基本参数系列、产品系列型谱、产品环境条件、可靠性要求等。
12、标准体系 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的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13、标准体系表 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相互关系绘制成的,能够反映标准体系特性的图表。
14、标准样品(实物标准)具有准确的标准值、均匀性和稳定性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特征,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证书和标志的实行标准。
15、什么是农业标准化?简单地说,标准就是要求,即市场的要求、消费者的要求,农业标准化就是按照要求生产符合要求农产品全过程。
16、农业标准化的定义:农业标准化是由标准化概念按行业分类衍生而来的。要准确表达农业标准化的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标准
化。标准化学科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标准和标准化。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称为标准。该文件需经协商一致制订,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重复性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订、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第五篇:农业标准化
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的实施意见
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证,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立足我区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增强我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新阶段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时代背景。
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00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农业部先行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2002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突出抓好“菜篮子”产品和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解决鲜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五年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为贯彻此通知,农业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发文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为新时期依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奠定了法律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 1 市场”, 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受短缺经济的影响,农业发展以追求产量为目标,农产品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而且导致蔬菜等鲜食农产品中有机磷农药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现象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很低。没有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的生产、收购、包装、储运、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监管责任没有落实。我区各县市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成效不明显。我区2003年以来认定的无公害基地34万亩,仅占全区播种面积的6%左右,无公害基地认定规模很小,凸现出各地政府对无公害基地认定重视不够;取得无公害基地认定的地方,基地认定与农民的生产完全脱节,认定后的各项措施不到位,生产过程监管等一系列后续工作没有跟上,没有发挥基地认定应有的效应。企业重视产品认证,却忽视基地的建设。除了屯河番茄加工,生产过程的监管要求很严之外,其它企业虽然加工的产品有绿色认证,但没有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做支撑。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中,各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存在着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还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存在着农民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和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等等。我区已列入自治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市场取向主要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目前出口哈国主要依赖“灰色通关”,对方市场准入制度的约束影响还很低。将来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协定达成统一,那么我们就要遵守对方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如果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没有实质性推进,就增大了出口农产品生产潜在的风险。国内包括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开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我区农产品要销往其他区域,实现“走出去”战略,不仅要面对中亚等国际市场即将实行的严格的准入制度,而且要面对国内很多城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严峻形势。推进农业标准化已迫在眉睫。
三、新时期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为核心,切实贯彻地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围绕绿色、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打造品牌”的要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发展出口农产品,加大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方针。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
(三)主要目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大众消费安全,对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实施全过程有效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十二五”末达到:
——建立健全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围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重点组织制定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包装、存储和运输技术标准等等。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为重点,逐步建立绿色鲜活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做到地区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
——提高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覆盖率。要在大宗农产品、“菜篮子”产品、出口农产品等各类生产基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及加工管理。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强化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用标准化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逐步实行农产品带标进超市销售,提高农产品有标签流通率。
——加速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设。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必须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必须培养一批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队伍。
四、工作重点。
(一)要加快地方标准的制(修)定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农业标准的梳理工作,摸清现有标准底数,及时收集中亚等国的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结合我区生产实际,坚持“先急后缓”的原则,突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 势特色产品,尤其是塔城盆地出口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突出抓好生产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制定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使用准则等。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要充分吸收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甚至个人积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争用5-10年内完善标准体系,使本地优势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以上。
(二)狠抓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各县市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宣传教育农民最好的形式和平台。主要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出口农产品,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开展示范,积累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塔城市列入2009年农业部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重点抓好设施农业出口基地的标准化建设。2009年力争塔城、额敏、裕民和托里四县市列入自治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重点抓好四县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支撑塔城盆地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乌苏沙湾和丰紧邻油城独山子、克拉玛依,要依托有利的区位条件,以满足油城对农产品需求为己任,逐步建设成为油城供应鲜活农产品的大后方,2009年确定为地区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并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支持。各县市要根据区域经济或产品结构的特点,抓紧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狠抓本区域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乡镇或村队为单位,从基地认定抓起,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直到销售加工等各环节严格按照技术质量标准加以规范和监管,抓一个,成功一个,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示范带动,教育和引导农民走向农业标准化。
(三)狠抓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无公害农产品,可以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也是农产品走向区内外市场必备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产地认定是产品认证的前提和条件,是落实全程标准化生 产的基本环节和最重要措施,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各地要围绕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政府推动为主,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进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控制污染,确保突出问题能抓准,主要危害能管住,关键环节能深入,监管措施能到位。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在产地认定基础上,组织开展产品认证。要提高标志加贴使用,带标上市,扩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塔城盆地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争取支持,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开发有机食品。鼓励支持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及个人参与有机食品的开发和发展。
(四)抓好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实施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的最有效途径。进一步发挥现有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组织带动和示范作用。要认真制订相关的企业标准,以农业标准规范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民的生产经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要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企业建立品牌、创立名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满足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有效工作机制。成立以农口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其下按农口各专业部门分设农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由农口、质监、工商、环保、财政、经贸、发改、科技、乡镇企业等部门共同组成。明确和落实各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各环节上的监管和工作责任,形成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工作日程,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议事制度,加强工作推动,综合协调,资金落实、督导检查和经验总结推广。
(二)加大投入力度,奠定发展基础。各县市要采取政策倾斜、示范区建设、直接补贴、科技培训、考核激励等多种形式,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有效的推动,财政部门要根据农业、质监主管部门提交的工作方案和所需经费,安排专项资金并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列入预算,优先考虑,重点安排。地区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地区农业局,主要用于标准的制修订和转化、聘请专家、培训人员、基地认定、产品认证补贴、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监督检查,总结奖励等。在积极争取财政及项目支持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做好宣传培训服务,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信息沟通和服务,建立全区农业标准化工作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和管理。通过广播、电视讲座、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标准化的相关知识,宣传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技术要求、工作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编辑印发工作简报、技术资料,组织培训,现场观摩等手段,提高和调动农民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四)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各县市要把培养标准化工作的技术队伍纳入工作内容加以重视。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以标准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尽快培养一 批既懂标准化知识,又懂农业生产技术干部队伍,提高他们指导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充实完善地区标准化专家人才库,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与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把农业标准化有关知识宣传到户,特别是从示范户中培养应用标准的示范带头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对我区现有的检验监测力量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抓紧筹建地区农业环境质量检测中心。抓住国家自治区三年内建立健全区、地、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政策机遇,加大争取力度。建成的地方,要加快配套完善,充实工作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取得资质认证,为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例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无公害基地认定和实行市场准入的地方,县市乡镇级要配备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开展生产过程、生产地农产品和上市的产品进行例行检验检测。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等都要根据标准化需要建立自我监测机制,开展常规项目的经常性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允许销售,这是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由县市政府组织协调,以农业、畜牧、林业、水产等行政部门为主,会同质检、工商、卫生检疫等部门提出具体准入办法。先从菜篮子抓起,对大型农牧市场、超市和酒店等场所加强监督检查,凡是设立准入的地方要配备一定的自检设备,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直接销售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推广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安全标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
(七)强化技术指导和行政监督
1、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要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意识,通过产地环境检测、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技术规范、生产档案管理、例行监测和检验、质量安全认证、标签标识管理、市场准入等各个环节,把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中,提高农业行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转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的思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上来,把推进实施农业标准与科技入户工程有机结合,通过培训和示范,强化指导,使农民能够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按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的标准化科学水平。
(八)完善激励机制。
对在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给予表彰;对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投资的社会各个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塔城地区农业局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