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小学生补课存在的弊端及其对策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小学生补课存在的弊端及其对策的综述
补课本是专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因客观原因(病、事)不能参加集体学习,而牺牲师生的休息时间,由授课老师把耽误的课业内容补上。它有两大特点:首先补课的内容必须是主体(学生)所耽误的课业;其次,补课的客体(任课教师)一般应该是不计报酬的。可如今的“补课”似乎已色香味全变,与传统补课的根本区别在于收取“补课费”,而且补课风潮越演越烈,中小学生到底该不该补课成了当今社会关注以及争论的焦点。本文是关于各界人士对当今社会中小学补课存在的弊端及其对策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中小学文化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存在的各种弊端
对中小学生补课现象投“反对票”的学者很多。通过诸多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中小学生补课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从教学规律和心理学角度来看。绝大多数都从这一角度进行了研究,刘兴鉴从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规律出发,他认为中小学生补课违背心理学原理,造成学生被动而学,补课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休息,使他们人在教室心在外,心猿意马,根本听不进去,接受信息的心因已“阻塞”,即便听进去也是死记硬背很快遗忘,效果极差。其次他认为补课违背教育学规律,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他看来学生学习不好,除了智力因素外,更多的是由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意志等)造成的。这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做法更强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质量。卢军从高考考试制度出发,许多老师快马加鞭利用寒暑假“囫囵”完教材,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在他看来,为了提高升学率式的补课完全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补课运动,他认为学生教材是严格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编排的,都有其内在的科学规律和客观要求,拔苗助长只能事半功倍。刘桂芹从学生心理分析,她认为国家设置假期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开对学生不利的因素给学生一个休息、娱乐的时间。假期没有休息, 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对孩子的身心都不利,强行补课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范春生从素质教育出发,他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应该只把眼光盯在分数上’ 如果每天都要补课到很晚”周末还要接着补“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内容”学生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其他能力的培养’ 那么”素质教育又如何实现,在他看来充分利用好正常的教学时间“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们在课堂时间内就能充分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李俊义认为,中小学生补课应主要“补”兴趣、树信心,只是重复的做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恶性循环。刘桂芹认为,有的家长一味的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为了让孩子在放假时不去网吧游戏室等场所,不征求孩子意见,强迫孩子补课,使孩子带着抵触情绪补课只会适得其反,他认为如果说假期一定要给孩子“进补”,那就是“心理补课”,通过调整和有意识的培养, 使自己具备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健康昂扬的生活方式, 这可能比补任何一门功课都有用。刘兴鉴从学生心理健康和课业负担出发,他认为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已使学
生感到极度疲惫,急需以活动或休息来调节,然而“补课”却霸占了这些时间,学生身心得不到有机调节,长期下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受到严重影响。二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补课时做不完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这与今天提倡减
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根本对立的。在“高压政策下”,只能造成大批的低能儿,不能适应祖国建设的需要。
(三)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刘兴鉴认为,补课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有些家庭,尤其是山区贫困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经济本身就比较困难,再承担额外的数额不低的补课费,无异于雪上加霜。张路丝从社会竞争状况出发,家长们将孩子前途全部寄希望于读书上,将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的优秀程度,完全忽视孩子能力和视野的培养,完全背离了学习的价值观。
(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刘兴鉴看来,影响教师的自我进修,教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对教师的业务和知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他认为,过去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对广大教师来说,进行业务自修,提高知识水平,进行新课程培训,对每个教师将意味着是生存大事。然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业务进修只能放在课余休息和寒暑假,如果这些时候都去给学生补课,业务进修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教师无法提高水平,怎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恶性循环,令人担忧。人大代表王真新认为“学校公开进行补课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据说以往有些学校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到自己的补课班来上课”竟然在正常上课的时候对讲课内容有所保留“只有在补课的时间才讲出知识的精髓内容’ 显然”这些教师是将补课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也是为教育事业抹黑。范春生也认为教师的校外补课活动完全不受监督“学校即便发现教师补课影响了教学”也不能给予相应的处罚",管理机制的缺失给教师有偿补课打开了方便之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社会秩序。于静认为很多商家注意到了教育的市场,他们在学校附近、小区附近、交通便利的场所建立起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补课班,这类机构基本上没有正规的老师,从教人员大都是被聘请来的在校大学生。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
二、相应对策
对于出现的这些弊端,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社会宣传,转变教育观念
于静认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宣传,使教师、学生及家长通过各种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深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绩优异,更要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其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为考取高分而学习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学习观。再次,要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并不是上大学、取得高学历才能前途光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就 会取得发展和进步。
(二)提高教学效率
于静认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取合作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避免学生因学习单调而出现掉队现象。对于个别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补习功课,而不是将学生丢给补课班。教师在关注教学进度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效率。
(三)改革升学制度,健全学校评价机制
张丽竞,王云波认为考试是对一个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判定,升学考试则是判定一个学生通过一个时期学习是否具备在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学校学习的能力和资格,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由于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仍然需要考试来实现教育的选择性。因此要改变现在的补课现象,关键
在于如何改革升学制度,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合理的人才选拔和方式。其次还要完善评价机制,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进行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的对象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扩大到学校的各个过程和部门中,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价,避免片面性的继续扩大,从本质上控制不合理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四)强化教育督导功能
有的学者还认为政府虽然对校内补课现象、在职教师办理补课班现象做了明确规定,但对社会上的办学机构,以及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以文化课学科教学、补习、复习、提高、应考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致校外补课现象不断蔓延。对于那些没有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补课班,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予严厉制裁,维护市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以确保教育功能的实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目前,诸多学者对中小学生补课现象存在的弊端做出了不同的论述,中小学生补课现象的热潮确实引起很多社会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小学生补课存在的弊端我认为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究,不仅从对学生、教师、家长存在的影响上研究,还应该研究补课现象对学生成才以及自身未来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对今后的我们教育事业产生的是一个质疑?补课大军越来越庞大,是否说明我们学校教育的效率存在问题?
我想今后我们研究的重点应导向针对这些弊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上去,而关于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问题国内还处于搁置的状态,目前研究中小学生补课存在弊端的对策相对较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提出有效地对策解决补课问题的弊端,甚至有更好的对策解决学生不用补课的问题岂不更好。在不能改革我们目前的考试教育制度下,为了让学生发展更好,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探索。一方面从人性化出发,探究哪类学生适合补课,补课该补什么,而不是忽视孩子意愿忽视孩子自身的发展,只要是与考试有关的,教师提着“水桶”史劲灌。二是探究如何规范学生补课的环境,我认为这包括有行的环境和无形的环境,国家在禁止学校教师补课的同时忽略了有些社会商业人士对教育这块黄金地的窥视,社会上一些不正规的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没有正规老师,大部分是大学生在上课,而这种情况既不能保证课堂的效率,也没有相关法制进行监督,然而这类补习班由于学校补课的严禁已成了补课军团的主力军,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生补课之风越演越烈,希望通过探究中小学生补课存在的弊端,寻找解决这些弊端的方法,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兴鉴.浅议目前中小学“补课”的弊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1):31-32.「2」 卢军.补课让教育失去了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2-2-19(6).「3」 刘桂芹.不要让补课成为孩子假期生活的方式「N」,2007-12-15.「4」 范春生,谭晓刚.中小学补课该不该解禁「J」.瞭望新闻周刊,2004(7):8-9.「5」 于静.中小学学生“校外补课热”的社会学分析「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09.「6」 李俊义.中小学补课应主要“补”兴趣、树信心「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7」 谭吉力,张璐丝.中学生补课现状与根源「J」.教学与管理,2003-3-1.「8」 张丽竞,王云波.中小学补课现象的社会分析「J」.教育探索,2006(10).
第二篇:民族贸易政策弊端及其对策研究
民族贸易政策弊端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族贸易能够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的分析,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民族贸易政策;和谐社会;弊端;调整
The Study of Shortage and Adjustment for Ethnic Trade Policies in China Abstract:Trade among nationalities can speed up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in ethnic areas.The practice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and 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uilding the harmony society.After carefully analyzing the shortage of current Ethnic Trade Polic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djusted goals, though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we should take.Key words:Policies of Ethnic Trade in China; Harmony Society;Shortage;Adjustment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有些民族贸易政策已名存实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族贸易发展,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进步,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所以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一、民族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应该同样有以上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无论在经济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和我国东部汉族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见图1),图1: 2007地区之间人均GDP 的绝对差异图 Fig1: the absolute differnece of per capital GDP for2007 由上图可以看出地区之间的差距,显然导致了民族地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要多于东部地区,因此,必须重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向绪爱(2006)认为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王兆峰、张海燕(2007)认为,不仅是边境贸易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整个民族地区的区际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认为,只有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才能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向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化,促使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差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具有可能性。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图2反映了民族贸易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
如图2所示,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促进了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融洽相处。发展民族贸易,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特殊用品的生产与流通,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民族关系实现了和谐。
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是党和国家扶持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搞活流通,发展经济,在政策上给民族贸易(商业)一系列扶持措施、优惠条件、照顾办法的总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引导与制约(如图3所示),产业政策是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的市场需求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民族贸易发展中,政府可以通过民族贸易政策的制定来引导民族地区商品生产,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当政府需要加速民族地区某一产业发展时,政府可以通过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来引导市场主体将资源投向这一新的产业,这样,便能迅速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加速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另外,民族贸易是民族地区商品流通,民族贸易发展受民族地区市场需求的影响与制约,当民族地区市场需求发生新的变化时,民族贸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民族地区商品流通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民族地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是否一致,当供给与需求相矛盾时,商品市场供需信息,通过民族贸易反馈给商品生产者,引导商品生产者调整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民族贸易通过民族地区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最后,民族贸易优惠政策,对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繁荣边境两国经济,增强我国与邻近国家和地区人民友谊,维护边境地区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当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处在稳定发展中时,那种不稳定因素才不会占主导地位,和谐社会的建设才具有可能。
(作者): 我国现行民族贸易政策的弊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对民族地区的贸易企业实行以经营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和运费补贴为内容的“三项照顾”,后又实行了对民族贸易企业贷款的优惠利率、减免各项税收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十一五” 期间, 国家继续对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实行“ 三项民贸优惠政策”。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成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强大商品流通体系,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改制后,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就是说,民族地区的市场主体现已形成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即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法人)制企业,过去的国合城乡分工、统包民族贸易市场的局面,已被多种所有制的企业网点、多种形式的贸易市场所代替。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
2.民族贸易政策的实施部门问题
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现在各类市场主体都是无主管部门企业,在这种的新形势下,应由哪个部门来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由于这些问题目前还不够明确,以致近几年出现了尽管国家对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曾多次强调、重申但却难以得到全面、顺利贯彻落实的情况。
我国的民族贸易,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扶持、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历史时期,民族贸易企业除了国营商业,就是供销合作社企业,各自都有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上下对口的专业管理系统,而且其经营活动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层层下达的指令性商品流转计划,一切按上级指令办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虽无独立决策的自主权,但对国家政策来说却比较容易自上而下地得到贯彻落实。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政策要明确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部门。3.一些政策比较单一,不配套
单一的政策本身就很难达到其原定目标,尤其在执行时大大降低了执行保障力度;经济层次不高,跟不上形势发展。我国民族法律体系很不完备。在内容、结构和数量等方面, 同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的差距很大。一部分经济政策中央下放执行权利,允许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参照、酌情应用,从而导致一些政策名存实亡。4.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使原来对民贸企业“三项照顾”的规定有的已经弱化,有的与现行经济体制和财政金融政策发生了矛盾而无法继续执行。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5.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为了保障民族法的贯彻实施, 要采取措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中唯独民族法缺少“法律责任”一章。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不执行自治法或法规的相应惩处法律, 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民族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实施行政的、法律的处理和制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作者):
第三篇:小规模奶牛饲养存在的弊端及对策
小规模奶牛饲养存在的弊端及对策
目前,小规模的奶牛饲养量占到奶牛存养总量的60%以上,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养殖户在饲养奶牛的过程中存在着饲养不规范、管理粗放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对策,希望对养牛户有所裨益。
牛舍宽敞通风透光户养奶牛大都利用旧房做牛舍或在庭院中搭建,牛床往往凸凹不平,舍内通风换气和夏季防暑降温难以保证,光照条件得不到满足,有的牛舍甚至暗无天日,有的则难挡风雨。让奶牛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严重影响其健康,降低了生产性能。为改善奶牛的生活环境,农户应该到村里规划的养殖区内建造适合奶牛生长的牛舍,要求牛舍冬能防寒保暖,夏能防暑降温,舍内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场区设运动场和遮阳棚。
加强运动增强体质有些养牛户习惯把奶牛拴在木桩上,限制奶牛活动,使奶牛运动量不足,导致奶牛生长发育受阻,发情不明显,屡配难孕;有些受孕奶牛难产,胎衣不下,体质较弱,抗病力差。“奶牛体质好,运动不可少”。因此,农户在搭建牛舍时,首先应考虑设立运动场,加强奶牛运动。如受条件限制不能提供运动场地,也应有人进行牵引运动,以促进奶牛新陈代谢,使其保持旺盛的食欲和正常的繁殖机能,提高其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延长利用年限。消毒防疫疾病远离不少养牛户在奶牛患了病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想把病治好,但却不舍得花少量的钱搞消毒防疫,其消毒防疫意识
很差。由于不设消毒池,场地不定期消毒,不注射防疫针,奶牛一旦患病,尤其是传染病,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对养殖环境、场地、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程序化消毒,在传染病多发季节,要增加场地消毒次数。要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根据本地区疫病发生情况,按计划定期请兽医人员给奶牛注射疫苗,同时注意饲料、饮水卫生,控制与外界人员及用品的接触,防患于未然。
刷拭牛体提高效益由于养牛户工作量大、时间紧,对刷拭牛体不太在意。有的只注意牛的后躯及乳房的清洁卫生,而整个体躯很少刷拭,即便刷拭也草草了事,致使有些奶牛污垢遍体,甚至滋生体外寄生虫。刷拭牛体有许多好处,既可以保持牛体的卫生清洁,促进皮肤血液循环,调节体温,增强抗病力,减少疾病发生,又能促进人牛亲和,便于管理,且有利于提高产奶量,并能保持牛奶的卫生质量。故农户应养成刷拭牛体的习惯,每天刷拭牛体2次~3次,每次3分钟~5分钟。
定期驱虫减少消耗体表寄生虫使奶牛周身不适,烦躁不安,蹭墙磨柱,消耗体能,影响产奶量。体内寄生虫不仅消耗营养,而且有些寄生虫会干扰奶牛的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养牛户应每年春秋两季定期驱除牛体内外寄生虫,夏季应注意驱除蚊蝇等吸血昆虫,这样可充分发挥饲料效能,保证牛体健康,充分发挥产奶潜力。适龄配种母子平安奶牛初配年龄应为18个月~20个月,体重350千克~400千克,这时奶牛已达到体成熟和性成熟。但有些养殖户在犊牛出生未足18月龄就开始配种,还有的养殖户不注重奶牛育成期
饲养管理,18月龄时体重只有250千克~300千克,认为月龄已到,便开始配种,常常造成头胎难产,结果不得不进行助产,造成产道损伤,阴户破裂,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本身的生长发育、产奶性能和下一胎的正常繁殖,产下的胎儿初生体重小、体质弱。因此,生产中应加强犊牛和育成牛的培育,配种时两项指标综合考虑,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不能配种。
适量挤奶降低消耗奶牛的泌乳期一般为305天,然后进入60天的干奶期。由于受奶牛年龄、胎次、膘情及饲养水平的影响,其泌乳期可适当延长或缩短,但最短也不能少于45天。有的养殖户为了使奶牛多产奶,从产后一直挤到没有奶时为止,有时甚至挤到临产前。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是由于奶牛过度消耗体内营养,影响胎儿发育和下胎泌乳量的提高;二是造成产后发情晚或发情不明显,性周期紊乱和受孕困难。因此,生产中奶牛的干奶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膘情较差的奶牛应适当予以延长,以使奶牛有充分的休养、缓冲时间,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性周期。
锦州市兽药饲料监察所
转载自《中国畜牧兽医报》
第四篇:中小学生暑期补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小学生暑期补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暑期本该是中小学生放松休息的最佳时机,而形形色色的暑期补课班却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据了解,目前我区中小学暑期补课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学校组织集中补课。面临升学的压力和学校间的竞争,个别中学将高三学生组织起来集中补课一个月;也有将校内的“重点班”、“实验班”学生组织起来集中补课。据悉,这类补课没有向学生收取补课费,但要收取补课资料费。大部分家长对这类补课持认可态度。
二是家长针对学生薄弱科目选择的补课。许多家长鉴于目前高考、中考强烈竞争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主动联系个别有特长的老师给自己孩子补习薄弱科目,教师的收费不等,一般每生半天30元—50元。由于今年中考体育成绩占了50分,各校平时对体育不够重视,很多学习成绩好的考生身体素质不够好,致使今年体育考试中普遍得分不高。在这个暑假,出现了大量学生强化体育的补课练习。这类补课大多为家长自愿行为。
三是社会力量办的特长教育补习班。钢琴班、电子琴班、书画班、跆拳道班、游泳班等发展学生个性的特长培育班早在暑期之前就到各学校散发宣传单,张贴招生广告。加之现在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专门有招收特长生名额,所以这类学习班也不乏生源,但主要对象以小学生居多。
四是以家教中心为依托,任课老师组织本班学生的补习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不允许教师私自收费补课,一些教师在“金钱”的诱惑下,与家教中心相互“勾结”,利用教学职务上的便利,在放假前对所教学生做“补课动员”,组织自己所教学生到家教中心租房补课。这类补课收费由家教中心出面,教师负责教学,教师与家教中心配合默契,利益分成,打“擦边球”,逃避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乱收费乱补课的有效打击。学生家长对此意见较大。
五是个别教师在自己家里私自开办的暑期补习班。这类补习班隐蔽性强,较为分散,一般是中小学班主任老师或小学语数科教师动员自己所教班级学生进行的补课。
家长怎么看待暑期补习班呢?
据调查,一是直奔应试教育而来。主要反映高考、中考压力大,希望能在假期让学生巩固一下所学知识;二是打不破“师生关系”的面子。学校老师给学生暑期安排的补课,多数就是让学生买一份教辅资料或试卷,补课时让学生先完成作业后评讲了事,许多家长对此意见很大,但碍于教师还要教学生这种“情面”,只好忍气吞声。三是把补习班当成“托儿所”。不少城区学生的父母都在单位上班,暑期一到,谁来管孩子就成了问题。孩子年纪小,缺乏自制力,万一迷上网吧怎么办?万一和一些坏孩子交往,打架斗殴怎么办?太多的“万一”让他们实在放心不下。一位做生意的家长说,夫妻俩都忙着做生意,孩子没人管成了最大的心病。后来这个问题由老师解决了,孩子不仅星期
六、日上学,连假期也要补课,管得还很严。也许对孩子来说,有点不公平,但这样总比整天泡网吧好吧!四是现在城市里青少年能去的场所实在是太少了!一位学生家长说,以前,城市里有专门给孩子玩的地方,但是现在都变了味。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方,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收费培训班;合川没有科技馆和博物馆等,适宜中小学生暑期活动的项目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吸引力,漫长的暑假选择补课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中小学暑期补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容易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经历了紧张的校园学习生活,普遍学生认为暑期应该好好放松一下,调节情绪。然而违背学生意愿的补课却极大地挫伤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当成了累赘,造成厌学、弃学、逃学等情况,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是背离了“教育公平”原则。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教育公平”,部分学校的“实验班”、“重点班”虽然没有收补课费的暑期补课行为,无形之中却助长了学生和家长盲从“重点”和“名校”、“名师”的心理,也增加了学生和家长“择校”、“择班”的趋势。即便是在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年级,也人为地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三是增加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在物价高涨的情况下,各补习班的补课费也日渐高涨,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学生家长造成了物质生活的压力,补课的教师也成了高收入者,有的一个暑期就要收入两三万元,收入的不平衡也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四是学生安全存在隐患。一方面炎热的气侯容易造成学生中暑;另一方面补课不同于学校的集中学习那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和严格管理,加之地点上的复杂性,学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溺水、意外伤害等,尤其是在教师家里办的补习班,更不能保证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在外租房补课的,也往往教室狭小,通道拥挤,常设在居民区内,发生意外无法保证学生安全及时地疏散。
关于中小学暑期补课现象的建议:
一是改革教育考评体系,建立科学的学生素质测评系统。某中学教务主任对于暑期严禁补课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其他学校暑期补课的话,我们学校肯定也要安排学生补课的。因为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家长和学生都希望学校能抓紧工作,提高成绩。”他还说,前几年,教委对禁止补课的事情抓得紧,许多学校不敢补课,那些偷偷补课的学校成绩就比没补课的学校成绩要好一些,这样没补课的学校就感觉吃了亏。
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严禁教师私自收费补课或“打擦边球”补课。严禁学校或教职工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或以教育培训机构(学校)办学名义,动员、组织、强制或变相强制本校学生参加各类收费的课外办班,或者为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业余学校(班)作宣传或在校内张贴、发放有关招生广告、宣传资料等;学校不得将教育资源出租给其他单位,用于对中小学生的办班收费补课。
三是着重查处和纠正中小学校或个别教师的违规补课行为。对个别教师唯利势图,违规在家办补习班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可采取调出主城区或重点校的手段;对于那些与社会力量(家教中心等)合作举办对中小学生收费补课的行为也要严肃查处。
四是合理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团区委应该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非营利性的公益活动。开展一些丰富多采的寓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益知活动。集中开放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地情资源馆藏资料库。如:专门为中小学生开通“陶行知纪念馆”直通车、涞滩古镇青少年专线和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参观中小学生专车等等。也可与多部门合作,开展“暑期环保小卫士”、“暑期小小义交员”等系列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是建立社区暑期志愿者活动室。可通过电视或报刊等媒体,在各高校学生或机关干部中招聘“暑期志愿者”,开辟“社区阅览室”、“社区免费辅导站”、“社区科技活动室”、“社区英语加油站”等等。让中小学生能在住宅区附近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充实地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第五篇:当庭认证存在的弊端及对策
当庭认证存在的弊端及对策
当庭认证是指审判法官在开庭审理中,基于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的和人民法院自行调查收集的经过当庭质证的所有证据,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审查、核实、判断、鉴别,在法庭上确定其证明力有无或大小,进而认定案件事实的审理活动。当庭认证是为了避免审判活动中“暗箱操作”、“先判后审”、提高庭审的透明度、公开化和增强司法公正而在全国各地审判方式改革中出现的一项措施,虽然其出台的初衷是好的,对案件快审快结,引导当事人有据举在庭上,有理说在庭上,让赢的赢得堂堂正正,让输的输得心服口服,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在审判实
践中仍然争议很大,很难操作,有的内容甚至与相关法律规定产生冲突。
第一,当庭认证难以具体操作。由于认证是审判活动中的一项具体内容,因此它应由独任庭审判员或合议庭成员合议后作出,合议的过程应由书记员记录在案。实践中,认证的过程独任庭审判员无须与谁商议,但合议庭在法庭上往往是简单交换意见或作出某种暗示后就作出认定其证明力的决定。在庭审中审判人员交头接耳进行商议,不仅使庭审活动显得不严肃,而且书记员也无法准确地记录合议过程,更重要的是当庭认证违反了秘密合议规则,让有的当事人听到会产生对审判人员的抵触情绪,影响了法官和法院的公正形象。此外,报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若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认证有
不同看法,将会带来许多矛盾难以解决。
第二,当庭认证不利于庭审顺利进行。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如果审判法官对证据的证明力当场确定,势必影响当事人在法庭辩论中的积极性,不利于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间接地剥夺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甚至会出现当事人当场与审判人员就证据效力问题发生争辩,认为审判人员有偏见,甚至故意
置法官一种尴尬局面,而影响庭审的质量及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第三,当庭认证导致庭审效率不高。目前尽管不少法院都明确提出应当从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性”来认证,但究竟是从形式上解决证据的可采性,还是从实质上解决证据的证明力(可信性)问题?或者是二者均包含?实际上很难说清楚,笔者认为,无论是指形式上的可采性,还是指实质上的证明力,都意味着当事人提供的全部证据材料都将进入法庭调查,都应在庭审过程中确认,从而
导致庭审效率不高。
第四,当庭认证缺乏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第七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并没有要求证据必须当庭确认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能够当即认定的,应当当即认定;当即不能认定的,可以休庭合议后再予以认定;合议之后认为需要继续举证或者进行鉴定、勘验等工作的,可以在下次开庭质证后认定。……”而也没有要求证据必须当庭认证。因此,有关证据的确认,应视其情况具体分析。对当事人认可或者不予反驳的证据,可以当庭确认其证明力;对有的证据要通过分析整个案情、反复论证思考,才能确定其证明力,而在庭审过程中又无法做
到,则不宜当庭认证。
第五,当庭认证很不科学。从调查目的和调查过程来看,法庭调查显然并不只是为了确认证据在形式上的可采性,还必须确认其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力(可信性)。如果在全部证据没有调查核实完以前,或者虽调查完了但没有进行认真审查、思考、分析就当庭作出认定证据实质上的证明力,是很不科学的,而且操作上有难以克服的障碍。首先,当庭认证本身违反了证据的关联性,因为证据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构成一个证明体系,不能孤立地一证一质一认;其次,当庭认证有违秘密合议规则;再次,当庭
认证还有违现行的庭审程序,法庭辩论程序因此可能形同虚设。
在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中,由于这些认证问题的存在,导致出现“当庭认证”比较混乱和庭审改革陷入困境的局面。要正确处理好认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对认证的目的、任务和程序均缺乏明确规定,因此,除立法界和司法界进一步完善规范证据审查判断规则外,法官还必须正确区分
证据的可采性和可信性,并对其进行科学地审查和认定。
一、完善证据审查判断规则。曾经一段时期,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对自由心证原则普遍持批评态度,认为单靠法官“内心确认”来处理案件,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如今,对自由心证的观念有所转变。在一般情况下证据调查是指在法庭上进行的,而证据采纳主要是指法官如何来实施心证。从法理上而论,当言词辩论结束时,在诉讼上就表现为一切证据的总汇集,等待着法官去评判,这时即要求法官“其心如秤,以双方当事人之证据分置于左右之秤盘并从而权衡何者具有较大之重量”,所以现行审判制服佩挂的胸徽也是以天平作为法院司法公正的标志。从哲学的角度讲,由于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虽然从本质上可以认识一切,但认识能力总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又是有限的,加之诉讼的效率要求,法官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发现全部案件的真实情况。因此,笔者认为,自由心证虽是资产阶级国家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的专利,前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也采用了自由心证原则吗?当然自由心证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立法界和司法界只有结合我国的实情吸
收其合理的成份,才能建立起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证据审查判断规则。
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证据审查判断规则,就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处理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求法官断案,只能依照法律事实,依靠证据。其次,若法官对案件事实尚不能完全确定时,还应考虑适用“最大概率”或“最大限度”原则,既然法律赋予法官在法律适用上享有自
由裁量权,那么法官在事实认定上当然也可以根据内心确信的极度去评判推断事实。
二、正确区分证据的可采性和可信性(证明力)。认证包含二方面的内容,一是认定证据是否被采纳。凡是客观存在的,法院认为对争议事实有证明作用,并不为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法官合理排除的证据,均具有可采性,应当予以采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的证据是以非法证据材料为线索再以合法手段取得的证据材料,以及当事人违法收集而的确属原始书证、物证或无法再收集的证人证言,均具有可采性。如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的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就具有可采性。二是确定证据的可信性。凡对待证事实的存否、真伪、状态及程序等具有实质性证明作用的证据,均具有可信性。没有可采性的证明便没有可信性。法官如果能正确区分形式上的认证和实质上的认证,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不
适格证据进入法庭延误诉讼,提高审判效率的问题,也能明确认证的具体内容。
三、科学认证。根据证据的可采性和可信性认定的特点和不同内容,笔者认为,认证应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证据的可采性审查和认定,应主要在庭审前准备时进行。对认定为可采纳的证据,允许当事人提交法庭调查质证;对明显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据,应予排除,当事人不得再提交法庭调查质证;对证据是否具有可采性一时难以认定的,应当在庭审调查质证后,当庭作出采纳与否的认定。其二,证据的可信性即证明力的审查和认定,应当在判决时或判决书中进行。建议取消在法庭调查阶段对证据的证明力当庭认定的做法。无论是当庭宣判的判词还是审理后定期宣判的判决书都应充分阐明法官对证据证明力的可信性分析及认定理由,只有真正做到判决有据、有理、合法,才能使纠纷当事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