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谈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体会

时间:2019-05-15 07:0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浅谈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浅谈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体会》。

第一篇:关于浅谈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体会

关于浅谈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体会

发展经济、加强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脚步的加快,我国急需大量既掌握管理经济学知识,又具有管理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远程教育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进行知识传播和学习的全新教育学习方法。在远程网络教育我获益匪浅,虽然是远程教育但是老师的指导教育下;听讲时适当作一下笔记“阅读记录”处注释、标记重要的内容、自己的理解及疑问、调整与修改要点。多做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加强记忆,特别是对考试前的复习很有帮助。同时远程教育在光盘的帮助下,能更好综合其他相关资料,整理出一份内容较丰富的笔记。这份笔记应反映出你对学习资料的理解程度,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把重点、难点、特殊内容记下来。在同学、朋友、家人的帮助支持下,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素质,现将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行政,司法往往混为一体,知县、知府大量的事务是审理案件。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则是把立法、行政、司法分开来了。虽然我国不照搬西方某些国家的“三权分立制”,但也将国家机关划为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三类。考察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必须以此为起点。这还只是一般性。

特殊性在于体现时代特殊。在经过正、反两种经验比较之后,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找到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现已庄严地记载于党章和宪法之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然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必然是管理国民经济。与此同时,还要管理各项行政事务、文化事业及其他社会事务。

经济法民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据统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约有80%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而其中,最大量的行政执法活动是由经济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的,如计划、财政、劳动、海关、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各产业部门,既是行政机关,同时又是执法机关。

经济法立足于国家整体,显示出社会公共性的根本特征:现代行政管理又称公共行政管理,即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结论自然而然地得出来;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有不懈之缘;现代行政管理中必须运用经济法这种方法。

三、经济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已在20世纪内已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在经济领域,侵占、破坏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制造、销售伪劣产品,搞不正当竞

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政府机关滥用职权、自办公司、巧立名目、与民争利等等,人民群众对这些社会主义公害深恶痛绝。1996年3月,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提出: “各级政府及国家公务员都要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性与严肃性。

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金融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

行政管理职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代表人民意志)的国家通过立法授予的,它不仅意味着权力,而且同时意味着义务,因此又称为职责。既然承担了义务,就应当作为,而不能不作为。乱作为是越权,不作为是失职。权力也好,义务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实践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个人做了官(准确地说,应是公务员),只想到自己是管老百姓的,没有想到为老百姓办事。人们感叹到某些地方、部门办事难其源盖出于此。所以,国家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统一的权力、义务观。政府与企业的正确关系,应当是: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管理也是服务。

四、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公共行政管理。1996年4月联合国首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为目前世界行政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于1996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模式。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应当有足够的认识。

本文欲以自己不成熟的见解谈谈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求教大方。虽然本文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时间紧迫,并且能力和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肯请各位导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二篇:经济法与环境法的关系

论经济法与环境环境保护法的关系

摘要: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被普遍认同为社会法域的两部法律,公法、私法贯穿其中,许多学者甚至将环境保护法划为经济法范畴之内,它们之中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从其基本理念着手对两部法律在公法以及私法领域的联系和调整对象、方法的区别上对其关系进行分析。关键词:联系;区别;社会法;调整。

一、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

1、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经济法是国家协调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法,其重要使命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克服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不足,协调各种比例关系,使社会经济快速、稳定、高效、可持续地向前发展。与民法、商法不同,经济法追求在协调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基础上,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法益结构。经济法承认社会公共利益的独立性并将其作为自身保护的首要利益,具有进步性。经济法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自己法益结构中的首要利益,适应了通过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实现从总体上保护自然人、法人利益的需要。因此,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亦或“社会本位”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本位思想。相应于法的理念,经济法的理念在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法对于公平正义自有其独特的追求,经济法的正义观,在于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实质性、社会性的正义和公平。这种正义观,是一种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之福祉的、社会主义的正义观。所以,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

2、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

近年来,国际环境教育界提出了新颖而科学的“环境定义”,主要有两要点:第一,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第二,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另外在环境科学领域,人类的环境分为两大方面:一,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文化环境和交通环境。在法学领域,我认为还是采用狭义的环境观,即只指自然环境,不包括社会环境,如果采用列举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水环境、空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法就是保证狭义环境的安全,而环境安全已经成为整个安全体系的基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安全态势的变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紧迫,若一国无法保障环境安全则对国家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都无法保障,这将对社会发展构成威胁。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环境基础处于良好的状态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状态。环境安全是当今市场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因为环境污染与破坏损害的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支持系统,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所以确保环境安全无疑是最根本的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价值应该与其他安全价值如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共同作用,构成完整的安全概念。

二、以经济法的公法调整手段支撑环境保护法

现代社会,公、私法呈现渗透和交融的趋势,“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对公、私的二元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的,一般来说经济法是一种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是国家干预之法,是用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于是经济法普遍被认为是“第三法域”或者“社会法”的代表。但是笔者认为,经济法应该以更高的眼光来看待,因为经济法本身就比其他法律部门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经济法跳出了公和私的二元论圈子,其实社会(虚拟主体)、国家、个人应该构成一个三元论的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社会法(内容包括经济法、环境法等)、公法和私法是三元论的基础,前者是上位法概念,后两者适用特定领域,是下位法概念。对环境权的解决,应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目前公法调整的氛围是很浓厚,所以有学者认为应该扩大私法调整的力度,强调民法调整。我认为,民法调整当然是要存在的,并且民法调整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实际中,作为经济体的私利人不会用很大的成本去关心自己周围环境的,除非环境已经深刻的影响了其经济权益。可见,民法保护,也只是一厢情愿,在理论上无法给予充足支撑。

环境权的公权内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而且在立法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国家环境保护职责、公民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行政行为等详细的规定。在实体法方面和程序法方面,公权的实现更加有效可行,这是现实因素。但是公权的实现也有弊端,比如成本较大,司法不够健全等,启动私权保护可以利用经济人的利益驱动机制,使环境权的保护更加广泛并能根植人心,有利于打下深厚的基础,但是私权保护有着背离环境权目标的嫌疑,因为,环境权的解决在现实中有其复杂性和地域性,需要政府参与协调,环境是个动态和多维的概念,这其实已经决定了公权解决方式的主导地位。经济法作为宏观调控之法,不像民法或者行政法具有片面性,它结合了公权手段和私权手段两者的优点,可以更好的保护公民环境权。因此,经济法的优越性表现在;恰当的对环境权进行了双重保护。

三、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区别

1、调整对象的不同

(1)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社会关系

调整对象即法律所调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环境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环境社会关系非常复杂,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同开发、利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广泛社会活 动密切相关,可以分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和污染防治关系两个方面。环境与资源的整体性和环境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将环境社会关系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保护和调整。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调制关系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的经济关系,分为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调制关系。为防止市场失灵,经济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弥补传统法特别是传统私法的调整不足,调整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关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规制各类主体的经济行为,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包容性增长的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以改善民生、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依托,防止财富的两极分化对社会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所涉及的社会关系是以“环境”为中介而形成的,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所涉及的社会关系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这是两者的显著差异(虽然“环境”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2、调整方法的不同

法律调整方法是法律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施加法律影响的原则、方式、手段、类型、机制等的综合,因此调整方法既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模式),又规定人们违反或遵守准则所导致的后果。虽然环境法和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综合运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多种调整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法律文化的进步,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逐步加深,法律调整经验不断丰富,法律调整方法也日益呈现准确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特点,人们“发明”了许多新的更加有效也更为公正合理的调整方法。环境法“生态性”调整方法与经济法“包容性”调整方法的独特性既显示了这两个法律部门的显著不同,又反映了法律发展日益精细化的趋势。

(1)环境法中“生态性”调整方法的独特性

生态性调整方法是一种以生态规律为基础的调整方法,它比环境法中其他调整方法都更能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也集中体现了环境法的科学技术性特点。生态性调整方法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生态性调整方法大多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但从法律调整的角度看,它调整的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次,生态性调整方法既重视正面引导和事前预防,又重视事后控制和补偿,是环境法调整方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全面的调整方法;再次,这些调整方法的应用所最终增进的既不是个人私益,也不是国家或政府利益,而是社会环境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生态性调整方法又可以分为预防性方法、整治性方法和补偿性方法。所谓预防,就是为了避免环境损害的发生,提前采取的各种防范性措施和手段。预防性方法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资源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公开、清洁生产等。整治性方法,是指对依靠工程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进行恢复、整顿、治理和补救的步骤、程序和措施等所做出的相关规定。整治性方法包括环境应急、污染物集中处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复垦等。补偿性方法是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及污染所作的补偿、恢复和综合治理,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政府财政补贴、征收生态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等方式是生态补偿的具体实现形式。

(2)经济法中“包容性”调整方法的独特性

所谓“包容性”调整方法,是指经济法通过法律的干预和调节,纠正市场失灵,使经济整体运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的。“包容性增长”强调“参与和共享”,通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制度设置,不断消除人民公平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动力来源。经济法的“包容性”调整方法既不表现为对某个自然人和法人的直接控制,也不表现为对某个自然人和法人的个别保护,而是以确认和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基点,对社会经济生活施以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构造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市场规制,均是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运用国家公权力来实现。但是,政府这种经济职能的行使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以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而不能滥用国家公权力。经济法不仅要确认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更要规制国家干预经济权力的行使,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法。环境法与经济法调整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环境法调整方法所体现出的“生态性”以及经济法调整方法所体现的“包容性”。

3、调整目的不同

(1)环境法的调整目的是实现环境安全和环境正义

环境安全,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破坏的状态,即安全状态。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安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环境安全是一个涉及许多相互关联内容的议题。环境安全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可再生资源的退化与损害、人口增长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引起的环境匮乏;环境匮乏带来的多种多样的直接社会后果,包括农业生产下降、经济衰退、人口迁移、制度的权威性下降与社会关系的冲突等。

环境正义则是指人类在处理环境损害问题时,对所涉及的各个主体之间所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待。环境正义包括代际环境正义和代内环境正义(代内环境正义包括国内环境正义和国际环境正义)。环境正义即环境问题所涉及的正义问题,指人类社会在处理环境保护与利用问题时,所涉及的各个事物之间所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等。环境正义是环境法的目的,也是其基本出发点。美国学者彼得·S。温茨在《环境正义论》中对环境正义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温茨分析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并据此对环境正义论进行了理论建构,提出了“同心圆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与某人或某物的关系越亲近,我们在此关系中所承担的义务数量就越多,并且或者我们在其中所承担的义务就越重。亲密性与义务的数量以及程度明确相关。”“同心圆理论并不能提供答案,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些问题在其中能够被理性地、富有成效地加以思考。”

环境正义涉及的方面很多。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环境正义涉及自然的权利问题;从人类与其它动物间的关系看,环境正义涉及动物权利问题;从人类与人类的关系看,环境正义分为代际间的环境正义和代内的环境正义,代内的环境正义又分为国际环境正义和国内的环境正义。环境法关怀的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的保存问题,即人类自身及其繁衍保存与人类社会文明及其持续发展的保存,超越了对经济利益(不论是个体的还是公共的经济利益)的追求。为实现上述调整目的,环境法需要对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涉及环境的规范,进行整体的“绿化”改造。

(2)经济法的调整目的是实现经济安全和经济正义

经济法通过抑制经济系统中的不协调因素,控制经济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国际经济生活中保持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维护国民经济整体安全。这在全球化背景下凸现为国家安全。经济正义是实质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矫正正义,给予“受惠最少者”更多的机会和利益,公平地分配经济的和社会的机会和报酬,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之福祉,使之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的未来。“经济正义”也被世界著名法学家费肯杰教授在其对经济法定义中重点说明。他认为:“经济法是在一般原则上和通过总体或个别干预调整经济财产的流转安排的自由和其定分归属,在被确立的经济宪法框架内,保障依据经济正义的尺度所衡量的经济公民的自我发展和供给的重要法律规范的总和。”在费肯杰教授看来,经济法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它不能被概括为一个一以贯之的正义原则。劳动法“适用”的是雇员保护,著作权法是对作者的创作和“行为的”艺术家的表演的保护,商法是对商人的私法特殊需要的保护,社会法是对贫困者供给的保护。而在经济法中,人们总萦怀于两种保护需要:一为“企业家”的保护需要,其欲立事功而谋发展;一为“消费者”的保护需要,其期冀被供给。经济法必须在其上“行驶”的两个轨道就是发展和供给。这两个“轨道”保持平行殊非易事,但平行必须被保持,庶几不致车逸于辙。这两个正义目标的结合构成了经济法的魅力和困难,以此为依据的框架秩序基于个人和社会的理由而被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红一.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属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2] 艾衍辉,赵福建.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的反思[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04)[3] 周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河北自学考试.2006(11)[4] 艾远凤.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4)[5] 周晋滢.对经济法的公法性与社会法性之解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6] 张焕霞,陈文明.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反思与检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7] 何鹰.国家经济职能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8] 张惠峰.经济法调整对象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1998(04)[9] 张瑾.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10] 胡泓.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市场化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01)[11] 陈萍.浅议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消费导刊.2007(07)[12] 周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商法与经济法[J].现代商业.2008(11)[13] 顾佳.从利益本位入手看经济法独立部门法的地位[J].行政与法.2006(12)[14] 张瑾.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15] 程鹏,海彦伟.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观浅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2)[16] 赵雪丽.论经济法的地位[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4)[17] 邓波.试论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J].求实.1999(11)[18] 程宝山.论经济法与民法、商法、行政法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19] 王红一.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属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20] 叶菁.经济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03)

第三篇: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文化的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起来,这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要数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在文化定义现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各种学科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关于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作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他认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图作个比较。地图显然不是一片具体的块,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图如果绘制得精确,人们看了它就不会迷失途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最为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在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方面,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观点。总的来看,各个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尽管如此,由众多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所产生的文化定义现象,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只有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融和互补,使人们在理解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具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

(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1、文化的性质

文化的性质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物质文化除了受社会制度影响之外,还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2、文化特征

(1)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2)文化是人们后天学习获得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4)文化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5)文化是多样的,特殊性是文化的本质。同时,不同文化间也

具有共性。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6)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用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标准去评价其他民族发生的事物和现象,是种族(或我族)中心主族中的事物和现象是文化相对论。种族中心主义发展的极端会出现大国沙文主义。文化相对论强调过分则会否认公理是非。

(三)文化的要素

(1)物质要素。一切人造物品是文化的要素,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重要。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

(2)精神要素。精神要素包括哲学、科学、宗教、道德、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重要。精神要素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狭义文化即指精神文化。

(3)语言和象征符号。文化只有借助语言和象征符号才能创造和表现出来。语言是长期养成的一套发音习惯,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4)规范体系。人们行为办事的各种规矩,也是文化不可缺 少的要素。

(四)文化的区分

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

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

2、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

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3、亚文化

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可以围绕着职业种类发展而成,如医学或军事部门的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如美国黑人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美国南部各州的亚文化;也可能基于原

来的国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大利人亚文化。”“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括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种亚文化。”

二、行政管理的释义

行政管理是指研究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物、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如下要点:

(一)行政管理的主体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任何类型的管理,其管理主体必须具有管理课题的支配权。而这种支配权的性质、来源和获得方式,则依管理类型的不同而各异。行政管理的支配权即行政权,它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其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授予的。因此,行政管理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的、行使国家行政权的一种公共管理。

(二)行政管理的客体

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管理的范围遍及国家个社会胜过的各方面和全体国民。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管理都没有行政管理这样广泛的周延性和关系国家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由此决定了行政管理学有比其他管理科学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三)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

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本质特征。行政管理必须以法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管理。任何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把个人意志代替国家意志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属违法行为。

(四)行政管理的二重性

行政管理同生产管理以及其他管理一样,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是科学性和阶段性。虽然这两种属性互相渗透,但区别还是存在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时指出:“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厂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另一方面,“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就告诉我们,指挥劳动反映生产管理过程的一般性、科学性,而监督劳动则反映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即管理的特殊性、阶级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他们当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自秦朝以后,封建制度在大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期间曾多次出现全盛时期,在这些独特的文化背景冲击下,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积极方面的特点

1、儒家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行政管理体系,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

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中,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早在殷周之际,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随着民众地位的提高,孔子较早提出了重民富民的思想。随后诸子百家都纷纷提出各自的见解。诚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认为,任何统治都要以民为基础,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对这个问题认识和解决得如何,将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治乱,顺民心、养民力,则国泰民安;逆民心、竭民力,则官逼民反,天下大乱。可以说,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

非常需要的,对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功利观念

儒、墨、法三家都讲功利,在义利之辩方面形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因素。义利之辩由儒家开其端,孔子最初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罕言利”。孟子提出:“何必曰利,而有仁义而已矣。”但同时,孔子又提倡“惠民”、“利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尽量做到黎民能暖饱,老者衣帛食肉。由于在二者之间,他们倾向于义而罕言利,他们的功利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竟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扭曲状态,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极深。传统文化的功利性强调的是,在治理国家时,行政决策者应该具有务实、革新和进取精神,应该注重物质利益,并相应地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这一点对现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文化的塑造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消极方面的特点

1、“吸收同化”的排异性民族特征

在世界文化史上几乎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排异性,只不过中国传统行政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封闭性的文化并不等同于不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其基本形态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被吸收的外来文化反而被完全同化,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固了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固有形态。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范式,在这种文化范式的系统内,任何属于其

它范式的文化都无法在中国本土扎根。古代的援佛入儒形成了宋明理学,其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更加封闭,即使是随着坚船利炮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也没有触动这一封闭系统的稳固性。

2、“经学方法”的封闭性思维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经学又是传统儒学的至高点,人们在主观上认定儒家经典是一切科学与知识之源,因此任何革新都不能超出经学的范围。经学的方法,简言之,就是注解、阐发经传的方法。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经学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囿于儒家经典之内;第二,把圣人之言、经传所云视为人的行政行为的规范和政府管理的准则。在思想上,儒家经传是甄别正误的唯一检尺,后人的思想只能作为圣人之言的诠注。在实践中,历代改革家若想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几乎都从经典中寻求根据,像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都是如此。经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来说,一方面使传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但另一方面却使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缺少变革机制,从而丧失变革动力。

3、“人治主义”的贤人政治特征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治主义。人治主义并不排斥法制,但它强调一切法律都由人来制订、执行和遵守,以证明人高于法律。这个“人”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帝王和贤人,所谓“君权神授”是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行政组织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顶点的人治的金字塔。虽然历代王朝均有无数刑律条款和诉讼程序,但却

一直处在人治主义的总体制约之中,法制仅仅是君主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而社会则一直是一个人治的法制社会。人治依靠的是圣人、帝王,圣人、帝王是理想的人格、理性的象征、真理的化身、情感和信仰的寄托。由于行政组织中君主是最高首长,所以君主也就是最大的圣人,他所依赖的官僚集团则是由一批贤人组成的,贤人担负着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的职责,这就是人治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的“贤人政治”。在圣王权威之下,人们形成了普遍的臣民意识,主观上自觉认同君主专制制度,学理上主动追求圣人理想,心理上期待圣王明君专制制度,崇圣观念和臣民意识导致了民众独立人格和民主意识的沦丧,从而导致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贤人政治,最终使人治主义成为整个民族的心理定势和文化传统。

4、“君主专制”与“大一统”的独裁思想

古代天人合一理论与崇圣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导致了君主专制理论和大一统理论的产生。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把一切个体都视为恢恢天网中的一个结。个体在关系网中只有相对的地位,君主是人间最尊贵的独一无二的。但君主也只是关系网中的一环,他只有顺天、从人,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尊贵。在天、地、人大一统中,君主具有承上启下、圆通万物的作用。这种思想的导向处处是君主专制。传统行政管理中的各家学说几乎一致认为君主在国家治乱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法家以君为圣的倾向,在后世成为一条行政铁律。围绕着君主专制,诸子百家从行政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角度提出了君主一人独裁和拥有天下论,内圣外王强化君权论等理

论,从而在理论上不断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四、现代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随着WTO的加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封闭到现在的开放,从国内到国际,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还很不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也必然还留有诸多传统行政文化的残余,且对现代行政管理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但从总的方面来说,现阶段行政文化的主流是积极的,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的“规则秩序”,在行政管理手段中体现法制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对法制的需求是由市场经济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规则和秩序,没有规则,便没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使这些规则和经济规律获得相应的法律形式,通过法律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规范市场行为,正是法制经济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法制代表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要求确立法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严格依法办事。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模式是具有法制性的。

(二)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在行政管理模式中具有竞争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法则,亦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竞争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竞争,竞争的目标就是获得利益。竞争的基本原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培育了人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也催人上进。竞争的结果是高效率,高效益。竞争使企业不断创新,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产品质量。相应地,我们的行政管理在如此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也必然要具有竞争性。

(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倡导行政管理模式具有自由平等性 市场经济要求人的自由平等。市场经济是以等价的商品交换关系为基础的,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而商品和货币是天生的平等派,所谓货币面前人人平等,价值高低表现在货币数量的多少。在市场经济中,超经济的统治和奴役关系不再是经济的主导形式,传统文化中人的等级身份、血统背景等差别都被打破。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一种身份,即物(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等)的所有者的身份起作用,人们只能在契约关系中实现交换,在等价关系中进行竞争。虽然在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运作中,可能一些不平等思想、不平等竞争的观念还大有市场,但总的趋势是向着平等的方向发展的,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政府与公民真正平等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一点会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一体化”进程促进了行政管理的开放性

行政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精神现象,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渗透其中,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投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模式也随之向着开放性迈进。现代行政文化摈弃传统文化封闭性和排他性带来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一种开放的、兼容的文化。它是行政体系与其他体系交流,进行透

明管理的文化,它可使行政主客体之间保持平等地位和正常对话。通过政务公开,确保公众对公共行政具有知情权与监督权。公开性原则的贯彻实施,为行政决策过程注入了必要的活力,对完善行政决策体制,体现行政决策的“公共性”与实现公共行政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古人先进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贴近现代文化的步伐,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行政管理模式。通过了解文化、行政管理的具体涵义;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的文化对行政管理、社会模式的影响,从而体现文化在行政管理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不管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经验,我们都要辩证地去看待,有所取舍,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模式,促进社会、人民的共同的发展,,壮大中华民族。

主要参考文献

[1].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3年,第5至第10页;第149至169页。

[2].张康之,李传军,张 璋.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第321至第328页。

[3].吕坚/孙林岩.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与研究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7-3-30].

第四篇: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哈工大经济管理学院 鲁保才

摘要

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部门,它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公众信任为基础和前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毒奶粉事件、三氯氰胺事件、动车事故等事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论文首先讨论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与政府公信力关系,分析了近年来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探讨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思路,期望助于当前政府公信力日益下降局面有所改观,同时对于我国当前行政改革有所借鉴意义。关键词:行政管理;政府公信力;行政改革;公信力缺失

目录

一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1

(一)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 „„„„„„„„1

(二)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2 二 当前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2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2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3 三 如何重塑政府公信力 „„„„„„„„„„„„„„„„„„„„„„3

(一)转变政府观念„„„„„„„„„„„„„„„„„„„„„„„„„3

(二)加强法制保障 „„„„„„„„„„„„„„„„„„„„„„„„4

(三)改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 „„„„„„„„„„„„„„„„„4

(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行政道德 „„„„„„„„„„„„„„„„„„4 参考文献 „„„„„„„„„„„„„„„„„„„„„„„„„„„„„4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公信力如何影响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展开,政府公信力是如何流失并将如何得以重塑„„这些问题都亟待探讨。

一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在发生大地震后,日本民众仍能够井然有序地等待政府组织救援,其间体现出来的对政府的信任不得不令我们思索。

(一)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之所以说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问题。政治合法性主要指公民对政治行为的自愿接受性,即公众对于当前政权的认可程度。信任和认同是合法性的直接基础。而认同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又只能源自信任。因此,我们说,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强弱,而政治合法性的强弱又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生死存亡。这也是我国政府以及我国共产党致力于提供公信力的主要原因。

二是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降低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工具,社会公众只有在对政府兑现承诺具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政府不会不讲信用的情况下,才会遵从规章制度。

三是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基础。政府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离不开公众的信任,只有公众信任政府,认为政府是在为他们谋求利益,公众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政府的领导和指挥,在政府的动员和组织下投身到相应的实现公共目标的活动中。

(二)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水之无源、木之无本。跬步不积,则无以至千里,政府公信力的获取来源于政府日常与人民接触的管理服务工作中。作为实施政府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文明、科学、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的文明、社会的文明。

二 当前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尚不健全的经济体制给政府的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信用危机。些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言而无信、道德失范、政策朝令夕改、责任制不健全、决策不科学等失信于民的行为大量存在,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严重地影响了各级政府在社会公众中应有的形象和威信,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落后行政管理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当前政府公信力缺失主要有以下表现: 政府公信力缺乏法律约束

在中国现阶段,由于市场机制和政府权利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政府官员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无视法律约束的违法行政行为屡屡发生,致使社会当中存在十分浓重的不信任法律倾向,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如喧嚣一时的“我爸是李刚”,到最近的“反对我就是反对党”,从案件的分析情况来看,这些官员或官员子女往往都是把自己置身于法律之上,以权代法,以权乱法,为所欲为。政府政策失效

第一,政府政策缺乏威信。这是由于政策的稳定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政策被随意的更改,致使公众对于政府行为所做出合理的预期,也随着客观事物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政府部门间互相“踢皮球”。令行禁止,是政府信用最现实的体现。在政策执行方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三令五申,屡纠屡犯;法律之间、政策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打架”的现象,不仅反映政府信用存在问题,而且还影响到政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政令不落实就是失信。从而导致政府政策的权威丧失。第三,政府人员行为不当。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人民公仆,在其位却不谋其职。自身定位的错误,也变导致了行动的错误。政务信息公开缺位

政务工作该让公众知道的,应让公众了解、知情,这是政府和公众沟通、合作的过程从而使政府所做的工作更能反映民情、体现民意。然而,一方面一些政府仍然把公众排斥在外,把政府过程神秘化不注重政务信息的公开化,而民众对民主化的机制,政策的制定、实施缺乏了解。如某县曾将本县29岁副县长个人履历成为政府机密,无疑此举大大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 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民主性缺乏

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决策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地方保护主义,无视国家法规政策;为捞政绩,公然伪造上报数据等等现象,一次次挑衅着政府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与民主性。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甚至被践踏,政府的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也就无从体现,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职能与责任不清

机构职能交叉,各有各的门槛,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导致公众无所适从;部门领导多,虚职多,造成“职务贬值”,既助长了官僚主义,又阻碍了政令的畅通;多头领导,几个部门分段管理,岗位的设置界限不清,导致管理混乱;一旦出现失误,即以集体名义承担,规避责任。效益观念不够

存在小部门利益主义,不作为、慢作为;办事程序冗长、效率低下,新建的“政务中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一道门槛;不在乎行政成本,浪费情况严重,如大力兴建严重超标的办公楼、招待费用居高不下、错误认为只要自己不拿吃点喝点不算腐败。这类“公家的钱,随便花”的奢侈浪费,也让“该花钱的地方,没钱花”,使公众怨声强烈。

三 如何重塑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一旦降低,恢复起来就很困难。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不利于建立和完善会信用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

(一)转变政府观念

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行政管理的服务理念。传统政府的职能重心是统治和社会管理,而现代政府职能的重心则是社会服务。政府应当重视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重视民众的满意度评估,从对特定“功能”、“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特定“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从独断专横的领导转变为民众参与的领导。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先从观念上进行转型,树立服务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的公信力问题。

(二)加强法制保障

一方面要放松管制,不符合法律、不符合法治精神的管制要坚决杜绝,为此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真正做到还权于民。另一方面政府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办事,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事项,通过健全公开听证、公示等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三)改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则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做的。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阶段,政府管理粗放的痼疾正日益暴露。我们应主动实践新的东西,在这方面尽快完善。这对提高政府公信力会大有帮助。

(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行政道德

政府工作人员行政道德与政府公信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行政道德建设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础性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公共监督,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舆论压力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遵循行政道德。二是增强自律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培训,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三是实现行政道德法律化,将需要法律来维系的转化为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邓志辉,《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九期。

[2]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社会科学战线,2006,(4)。

[3]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 2003(6)。[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43。[5]刘飞宇,王丛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95

第五篇:行政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总结

行政管理(10春)班 张辉 学号:1032001101 为期近三年的行政管理课程学习已尽尾声,我也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了所有的课业,即将毕业。回顾这三年来在电大的学习和生活,我收获颇多,在此总结如下:

第一,电大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成人再教育的学习的平台,它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面授为辅,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授课方式,给我们这些上班族以方便。自从开始在电大学习以来,我平日工作,周末上课,工作、生活、学习都不耽误。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电大丰富的媒体教学资源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使我逐渐培养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将对我今后不断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非常有益。第二,通过这三年的学习,还使我认识到学习一定要有目标性和计划性。我学习行政管理课程,一方面是有感于自己知识的匮乏,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更好的胜任目前的工作;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实现更加广阔的人生蓝图打好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准时上下课,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每年按计划逐步完成课业,现在我毕业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由此我认识到,明确的学习目标是顺利完成全部课程的前提和动力,而严格执行的学习计划则是顺利完成全部课程的基础和保障。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

第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将思维停留在课堂上,将知识隐藏在书本里是不行的,还要积极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日常工作当中。行政管理本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虽说在某些时候不能完全匹配,但一法通万法通,仍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在学习过程中,我就将一些知识运用在了部门的管理中,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更坚定了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四,通过在电大的学习,我除了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认识了不少的良师益友,扩大了我的社交范围,这些对我来说又是一笔宝贵的收获。最后,我能够顺利的从电大毕业,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和关怀,在此我对培养过我的吴中电大的老师们由衷的说声谢谢!篇二:行政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行政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系统学习集团举办的行政管理方面理论和知识,听了有关专家和老师的教导,以及平时工作实践,使得我对加强行政工作与服务水平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三次的培训,我感到学有所获,对我今后正确的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作有所帮助。现将本人的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对公文写作的再认识。公文是一种应用性文章,是让人看、让人听,要对实际工作起指导、推动作用的。在起草公文时,写作目的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公文的行文方向、结构设置、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述。我的体会是,有明晰的效果预期未必能写成好公文,因为写好公文还需要其他重要条件,但没有明晰的效果预期,必然写不出好公文。公文要有一个好的表述习惯,这是说服受众、引领工作、发挥效用的重要条件。什么是好的表述?就是要有说服力,要有观点有典型、有数据、有事实、有分析、有对策、有目标、有效果。归纳起来说,公文起草者需要养成基本的表述习惯:

1、是深刻地表述;

2、是精确地表述;

3、是清晰地表述。

二、对常用礼仪的重新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文明礼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商务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一直将文明礼仪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文明礼仪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可谓包罗万象,无处不在。一个人的举止、表情、谈吐、对人待物等方方面面,都能展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

通过这次文明礼仪学习,使我们意识到,原来平时忽略的细小问题,其实带给对方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大的,试想当客户走进到我们大厦门口,看见一个精神不振、衣冠不整的接待人员时会是什么的感觉,相信他们会有不愉快的心情,甚至会产生怀疑吧。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好自身形象,树好集团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三、档案管理学习理解。半天的档案管理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学习强度很大,巨大的收获是不容置疑的。通过学习,我系统地了解了档案与档案工作概述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对各类档案进行收集、分类、立卷、归档、利用等管理程序,全方位地了解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看到日后管理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但这些正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它促使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进步。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比资产(本)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信息业的组成部分,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作为与企业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正积极地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在参加行政管理培训的认识、收获和体会。我坚信在领导的重视和公司各部门齐心协力的配合下,行政管理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篇三:《行政管理学》学习体会与感想

行政管理学总结

我叫董怡茹,女 2011年1月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函授教育)行政管理专业。2012年6月份进入晋煤集团泽州天安靖丰煤业后勤保障部工作,从事管理档案资料工作,下面是我半年来的总结: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对将来考公务员和从事行政管理方面工作的人有很大的帮助。自其发展至,有些发达国家已将行政管理学设成为一个独立的且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行政管理学在各种管理中都起到了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学起步较晚,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关注理论发展和我国行政发展的实践。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以及分析研究了我国行政管理,特别是行政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注意学习国外先进优秀的行政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不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反映行政学的发展,广泛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建构属于中国

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一般理论、主体、行政组织机构、过程、保障以及其目的,正确地发挥行政职能,科学地处理政府政务,提高工作办事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如下的意义:1.有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2.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的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3.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

自学过行政管理这门课程后,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在此之前,我觉得自己还是不能很好的管理好,有时对一些小事都处理得不是特别恰当,那时感觉自己很没用,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以后还怎么在社会混啊!然而,通过学习行政管理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在管理上的不足,其实管理方面是有技巧的,只要抓住其中的技巧,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感觉还不赖。这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为自己以后进军管理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啊!总之呢,学习行政管理学,一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需要;二是适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需要;三是

当前改革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学经验,加深自我的政治修养,为共建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辉煌!篇四:学习行政管理的心得体会

学习《行政管理》的心得体会

从2012年4月23日开始到4月30日,所有科室的内勤人员在三楼会议室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我们丰富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对日常工作的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首先接触的是日常公务的处理,它包括电话处理、值班公务、办公用品管理、印信管理、会议管理五个方面。其实我们每天做的就是这些工作,现在把他细化、具体化了,有时候平时不注意的细节往往忽略了,因此这次学习很有必要。

有些是工作中不够具体的工作现在也懂得了许多,要想把工作干好,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只有懂得多了,工作才能提高效率。实际工作中有些值班方面的问题,往往没有注意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值班的重要性。办公用品的管理,我们懂得了先申报计划,后使用的原则,这样就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不能铺张浪费。原以为印信管理不就是盖个章么,哪有那么麻烦,可是通过学习我们们真正懂得了印信管理的重要性,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真正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改善我们的工作,提升我们的办事效率。

通过对会议管理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会议举行的流程、制定会议的程序、开会前的准备、会中及会后的事务管理,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我们要边工作、边学习、边改进,扎扎实实做好我们分内的工作。通过对公文处理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公文处理的任务、公文处理的程序、收文发文的程序、公文归档与管理,通过学习规范了我们公文的格式与撰写,统一了公文的格式和字体。

在礼仪部分,我们学习了仪容仪表、礼节礼貌,在公关与接待部分,我们系统学习了外事接待、庆典活动、提案管理等,了解了公关与接待的作用是

1、提高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2、建立公司社会关系网络,开辟公司各种渠道、解决公司疑难问题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习了庆典活动的程序:宣布开始、宣布重要来宾名单、致贺词、致答谢词、剪彩等,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后勤管理,重点是安全保卫、住宿膳食、车辆管理、以及事故故障的处理,真正懂得了物品出入公司管理的必要性,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我们内务管理的业务水平,为把我公司建成一流的现代化矿井做出应有的贡献!王志强

2012年5月10日篇五:行政管理学习心得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学习心得

通过对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半年的学习,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要求高校着力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制定、所以这个选修课值得开设。该门选修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多基本上有一定水平,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处理实际行政管理事务中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品质、能力和技能。行政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伴随案例分析,视频,音频等),并从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出发,增强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实效性。行政管理学在各种管理中都起到了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下载关于浅谈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浅谈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的体会

    我是2009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同济大学网络学院学习的这几年中,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这样我们就必须制定一项个人学习计划。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安排一个学习单元,周......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大全五篇)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A.一般区别与联系。1、调整对象的区别与联系。两法共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这是其连接点,但经济法侧重从内容上规范,行政法侧重从形式上;同时行政法相......

    经济法实训体会

    《经济法》课程实训总结 一、 综合实训一:模拟法庭 在这次模拟法庭中,我作为书记员,在开庭的过程中,虽然并没有说多少内容,但是却体会了整个开庭审理的经过,从而更加熟悉了庭审的......

    学习经济法的体会

    经济法结业论文 探 究 经 济 法学校:长春建筑学院 学院:城建学院 班级:水091 姓名:国奇 学号:0908001242011年10月29日 学习经济法的体会 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众说纷纭、莫......

    论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论乡镇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的关系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年 级: 分校/学院: 提交日期: 目......

    劳动经济法之劳动关系案例

    劳动经济法之劳动关系案例 【案例】1 总经理“辞退”短信“不开玩笑” 库管员获赔 中国法院网讯 在上海某计算机科技公司任仓库管理员的李小姐,突然收到公司总经理一则短信,让......

    谈谈你对经济法与民法关系的看法

    姓名:孙社骏 专业:民商法 经济法试题 一、谈谈你对经济法与民法关系的看法? 1、经济法与民法都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法,经济法独立于民法,经济法为什么独立于民法,这就是经济......

    构建和谐海关之海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诚信关系

    构建和谐海关包括很多方面,如构建和谐顺畅的通关环境、构建和谐文明的机关环境、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等等。本文笔者仅从建立和谐海关之海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诚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