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行政复议委员会组织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我市政府不断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政府领导对行政复议审查更加信任,人民群众也越来越愿意通过行政复议法律渠道表达利益诉求,行政复议正逐渐成为化解行政争议、解决社会矛盾的主渠道。为**市创新行政复议组织形式,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加强对行政复议委员会组织形式的研究与探索
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是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的根本途径。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的方法。2004年,我们在逐步完善合议、听证制度的同时,建立了行政复议专家咨询制度。对案情重大、疑难复杂和争议较大的案件,召开专家咨询会议,聘请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案件进行研究并提出法律咨询意见,法制办根据专家咨询意见起草行政复议决定书报市政府领导审批。这一制度实行几年来,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质量明显提高,也使行政复议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制度更加信服。中办发[2006]27号文件下发和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们认真学习研究了各国尤其是韩国行政复议组织形式,多次召开由行政复议人员、专家学者、法官和当事人参加的行政复议委员会组织形式研讨会,形成了我市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的基本思路,并进行了试运行。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到,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试点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第一,行政复议委员会是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办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来保障实体正义,更能够取信于民,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更好地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解决社会矛盾的主渠道作用;第二,在行政复议委员会组织形式下的行政复议决定,是由法律专家为主的案件议决会议在充分讨论后,经委员平等行使表决权作出的,改变了以往领导审批式的行政决策方式,充分体现了民主、科学、依法决策的要求,符合政府改革的方向;第三,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更符合行政复议自身特点的客观要求,将行政复议案件的调查权与议决权相分离,既发挥了行政复议机构的作用,体现法律审查工作专业化特征,又保证了行政复议决定的公正性。
二、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与职能配置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探索之后,我市政府于今年7月成立了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为了使行政复议更加具有公正性,使行政复议委员会发挥实体功能,而不只是咨询机构,我们将行政复议委员会设定为直接对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行政复议案件议决机构,经市政府授权审查议决市政府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下设行政复议办公室作为委员会办事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委员会案件议决事项。办公室设在市政府法制办,设主任1名,由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兼任。行政复议办公室日常工作由法制办负责,主要包括:受理行政复议申请;调查案件的基本事实,定期向委员会提报需要议决的行政复议案件调查和初审报告,具体办理行政复议委员会议决事项;主持行政复议调解工作;以及检查指导、办理市政府行政应诉、应议案件、开展调查研究等其他工作。我们将原法制办行政复议应诉处分设成行政复议案件调查处和立案应诉与指导处两个业务处作为行政复议办公室具体工作机构承办行政复议具体事项,由市政府法制办统一管理。立案应诉与指导处还对外挂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的牌子,在受理市政府办理的行政复议案件的同时,接收转送全市范围内的行政复议申请,以解决群众申请行政复议不方便、一些行政复议机关有案不受的问题。
三、行政复议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我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18名。委员会主任由常务副市长兼任,副主任由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和分管副主任兼任。委员实行聘任制。我们力求使履行案件议决职责的委员在构成上更具有专业性、代表性和独立性。现在的委员构成是:大学法学院院长、副院长5名,市人大推荐的担任市人大法制委委员的教授、研究员2名,市政协推荐的担任政协委员的法学教授2名,主任律师1名,市中院主管行政审判的副院长和行政审判庭庭长各1名,市政法委推荐的熟悉法律业务的处级以上干部2名,省市行政复议机构具有行政复议工作经验的处长以上工作人员4名。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市政府以外的法律方面的教授、学者、资深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外部委员”占全部委员的81%,超过委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以使行政复议案件的议决更体现民主、科学和依法决策的特征,体现广泛参与的要求。
四、行政复议委员会工作运行方式
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采取案件调查权与议决权相分离的方式,即行政复议办公室具体调查行政复议事项,委员会委员集体表决行政复议决定。在具体工作中,行政复议办公室所属的行政复议案件调查处内设立由每3人组成的案件调查组,负责查证相关证据、调查案件事实、审查法律依据。必要时,主持召开行政复议听证会进行证据质证和事实调查。在查清事实基础上,对于能够依法直
接调解处理的案件,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对行政争议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终止案件审理。我们将需要市政府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案件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市行政复议规定》可以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采用简易程序审理,由案件承办人审查并经处务会议讨论后逐级报法制办主任审签,以市政府各义下
发行政复议决定;另一种情况是适用简易程序以外的需要市政府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案件,对于这些案件,调查组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处务会议进行复核后形成行政复议案件调查报告。行政复议办公室集中一定数量案件提报委员会议决,并在议决会议召开5天前将案件有关材料发给参会委员。案件议决会议每次由委员3至9人单数委员参加,其中“外部委员”应当占参加议决委员的半数以上。委员会案件议决会议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方式形成行政复议决定意见。行政复议决定意见报委员会主任(市政府领导)签发,以市政府名义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委员会主任不同意案件议决会议议决意见的,应当将案件退回行政复议办公室,由行政复议办公室另行组织召开案件议决会议或召开由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参加的委员会会议进行议决。委员会主任仍不同意议决意见的,应当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体讨论研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行政复议委员会成立后,市政府召开了行政复议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全体委员参加了会议,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委、办、局领导以及法制机构领导列席了会议。这次会议使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和规范行政行为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三个月来,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已召开了三次案件议决会议,议决行政复议案件10余件,不仅纠正了违法和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维护了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行政职权,也有力地促进了行政复议更加规范发展,人民群众对行政复议制度更加信服,政府领导对行政复议工作更加信任,下级机关主动规范行政行为的意识明显提高,行政复议委员会运行方式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我们还将探索把市政府一些部门行政复议的议决工作由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承担,议决后仍以该部门名义作出复议决定,实现资源共享,探索逐步实现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的新方式。
创新行政复议组织形式的实践使我们感到,要切实做好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工作,就必须要使行政复议委员会在组织形式上更加取信于民,必须切实尊重专家意见,体现民主、科学和依法决策的要求,必须要在程序上体现行政复议准司法性的特点,保证行政复议决定公正性。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组织形式,使行政复议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行政复议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增强行政复议制度的公信力,更好的发挥行政复议制度优势,**市政府借鉴国外行政复议制度经验,吸收理论界、实务界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结合复议工作实际,改革了行政复议组织形式,设计了新的运行模式。由于是对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有很多问题
还需深入研究。
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发展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行政法规对行政复议有了规定,称为“申诉”、“复审”、“复验”。“文革”期间,行政复议制度实施陷入停滞。八十年代,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行政复议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行政诉讼法》颁布后,为配合行政诉讼制度的实施,国务院于1990年12月2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条例》,对行政复议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1999年4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经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复议法》在总结《行政复议条例》实施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复议制度:扩大了行政复议范围,强化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简化了行政复议申请程序,充分体现便民原则;赋予申请人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启动权,探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明确复议机关不履行复议职责的法律责任,保障申请人行政复议权的行使。据国务院法制办统计,自1999年《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全国行政复议案件受案数量逐年上升,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解决的行政争议有8万多起,经过复议,83.7%的案件没有再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制度已经成为法治政府的“助推器”、和谐社会的“减压阀”。但由于复议制度还存在的以下一些问题,导致权利救济效果和社会预期有很大差距,影响了人们对行政复议制度的信任,削弱了行政复议的公信力,很多群众不愿意或不习惯通过行政复议表达诉求,主要采取信访等方式寻求解决问题,行政复议矛盾解决机制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充分,行政复议制度有待改革完善。
(一)机构缺少独立性,复议公正难以实现
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行政复议机构,作为行政复议机关的内设机构,附属于行政机关,复议活动受人为因素影响和干扰较为普遍,行政复议决定维持的多,变更、撤销的少。从2000年至2006年**市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结果看,7年共受理复议案件4714件,维持2836件,占63%;撤销681件,占15.1%;变更162件,占3.6%;确认违法70件,占1.5%;责令履行义务98件,占2.1%;撤回申请746件,占16.5 %;其他处理121件,占2.6%。由于复议机构和复议人员难以保持超脱和中立立场,缺少独立性,导致复议案件公正性受到影响,行政复议权威性难以树立。
(二)运行方式行政化,复议公信力受到影响
不少复议机关简单的认为行政复议只是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的手段,复议工作混同于一般行政工作。复议办案过程只在行政机关内部进行,过程封闭,透明度差。按照现行复议法的规定,复议人员负责调查案件事实、审查法律适用、提出结案意见,逐级报本机关领导审批后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这种制度设计行政化色彩浓厚,违反了解决行政争议所需要的准司法化程序规则,难以保障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和争讼对抗,难以保证复议机关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导致复议制度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复议人员专业性不强,案件办理质量不高
行政复议是专业性很强的法律工作,需要复议人员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教育,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经验。根据我们对**市所辖区、县(市)政府复议人员的统计,八区十县(市)政府法制部门核定复议人员编制65人,实有50人,正规大学本科毕业3人,占实有复议人员6﹪;其中法律专业毕业2人,仅占实有复议人员4﹪。复议人员普遍存在法律素养不够,法律信仰欠缺,专业知识不足,居间裁判角色意识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复议法对复议人员资格准入作出具体规定。
(四)管辖体制条块分割,复议功能弱化
《行政复议法》确立的是“条块分割”的行政复议管辖体制,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政府部门时,复议申请人既可以选择向该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选择向该部门所属的本级政府申请复议。从复议实践来看,条块并存的管辖体制存在一定弊端:一是条条管辖容易出现部门保护问题,因部门利益无原则维持下级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条条管辖行政复议决定执行力度较弱。由于上下级行政部门之间没有领导关系(垂直领导机关除外),时常出现下级部门不执行或拖延执行上级部门行政复议决定,而上级部门无法处理的情况。三是条条管辖增加行政成本和申请人负担。作为行政复议机关的部门多则数十个,少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3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任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八里屯学校朱文静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关键词: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
现代阅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的课程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
为落实这一思想,我认为首先应从阅读的数量入手。这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倡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二是为学生规定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其次,还应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呢?在我校承担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我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一)、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读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学生,语言在现实交际中具有广泛实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为学生所喜爱。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
(二)保证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
1、自读自悟
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师生欢迎。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孩子们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当,还会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
2、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
3、在扩散性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
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高年级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4、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校园童话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所有年级均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3、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各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外,还倡导各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5、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印制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记忆的碎片》,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
三、收获与困惑
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因为有些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
有足够的背景材料作依托,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如《长征》、《赤壁之战》等;因为阅读是一种信息输入,说写是一种信息输出,没有输入,哪来输出?而适当的扩散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它为学生解读语言文字、领悟相关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
通过一年的尝试,各班级孩子们的表现也令人惊喜:不仅顺利完成了阅读任务,而且在创新思维的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一年级的孩子们便出了一本日记小册子《小脚丫》;在阅读古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孩子们也敢于向古人发问:既然山水俱翠,又何来“白银盘”一说?
更令人高兴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下课便三、五成群地阅读、讨论;自习课做完作业后,总是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可以看课外书吗?”课外阅读的范围更是广泛:童话类、科普类、小说类……课外书,已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周末,新华书店、图书馆成了最吸引孩子们的场所;家长们也纷纷反映,孩子更爱读书了、更懂事了!
由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有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患得患失,担心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担心自己一旦放开将难于驾驭;担心学生难以考出高分;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固然有益,但是应付考试还是需要点“急功近利”。老师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制度的改革非常重要。此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地思考。
第四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五篇:对XX县国企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对XX县国企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深化国企改革,是适应WTo规则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工业经济强县、民营经济新县的现实选择。我县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作为第一动力,把xx年确定为“企业改制攻坚年”,提出两年内全面完成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年内一次性完成县属工业企业改革的刚性目标,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举成功,实现“四个百分之百”,回顾改革历程,有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国企改革必须全面彻底强力推进
1、从国际国内大市场来看,推进国企改革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地球村”形成步伐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外开
放进一步加大,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一步高度聚集,国际国内竞争趋势加剧。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络查看)创新的改革之路。只有如此,企业才能紧跟时代节迫前进,才会有新生的机遇,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从企业生存发展来看,推进国企改革是促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唯一途径。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工业经济而言,从行业看,国企大多属于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从体制看,投资主体单
一、政企不分、市场主体作用不明显;从产品看,科技含量低,知名度不高,市场份额不大,缺乏生命力;从现状看,人员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高,难以正常生产经营;从社会效益看,企业活力不强,就业压力大,存在不稳定因素。对此,国企必须加快推进改革,才能在
改革中获得新生,在发展中再次壮大。
3、从发展县域经济来看,推进国企改革是实现县域经济工业化和民营化进程的现实选择。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实现民营化,是欠发达地区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一个地方没有产业支撑,就谈不上繁荣,一个地方没有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就谈不上人民富裕。要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就必须聚集产业、聚集要素、聚集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推进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4、从社会效益来看,推进国企改革是实现职工、企业、政府“三赢”目标的有效举措。改革的目的是要让企业重振雄风,让职工再次就业,让县级财政增加税收。为实现这一“三赢”目标,必须强力快速推进国企改革。
二、国企业改革必须全面攻坚,实现“四个百分之百” 一是百分之百触动产权,多元投入添活力。产权百分之百触动,是企业改革中应该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企业改革必须迈过的一道槛。改革产权制度是社会发展之必然,是企业生存之必然,是职工生计之必然。我县在触(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络查看)动产权上,突出一个“售”字。在改制中,从长远出发,从大局出发,从发展出发,决不搞小改小革,决不搞修修补补,决不搞翻牌公司,对钢厂、丝厂、麻纺厂、织布厂、肉联厂等10户工业以上企业资产进行整体出售或分块出售,真正触动企业产权,实现国有资本彻底从竞争领域退出。二是百分之百转换机制,市场导向显生机。国企改革动产权是基础、是前提,转机制是关键、是保障。只有机制的彻底转变,才能使国企运作环环紧扣,才能使国企走出困境、走上市场、走向繁荣。在企业改革中,PA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路子,大力实施县域经济民营化战略,新组建了10户民营企业,彻底转换经营机制、管理机制。通过转机转制,企业发展后劲增强,金坛电化、航星钢铁生产红火,海峡丝绸、赛克斯丝绸订单猛增,齐祥食品、绿源
实业生意兴隆,金华纺织、可口爽公司产销两旺……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百分之百转变身份,爱岗敬业奔小康。身份百分之百转变,是国企改革中必须彻底妥善解决的问题,是事关国企改革有序进行、社会稳定的大事。我县认真盘清企业家庭底,积极做好再就业工作,积极做好离退休人员、特殊人员安置,企业职工身份实现彻底转变。通过国企改革,PA工业企业由“计划模式”转为“市场模式”,国企职工由“全民身份”转为“社会身份”,在民营企业就业的职工达2600多人,收入成倍增长,解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四是百分之百盘活存量,企业兴盛百业兴。企业改革不能”一改了之、一卖了之”,必须着眼盘活做强,让企业不跨,让产业不丢,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县通过招商引资联姻,吸引客商收购、租赁闲置厂房和设备投入生产,让亿元闲置资产重获新生。我县着眼长远,算大帐、算发展帐、算全局帐,将
位于县城中心的麻纺厂没有以200万元卖给房地产搞开发,而是以60万元出售给香港联美公司投资3500万元组建了金华纺织公司,年纺纱3万绽。我县企业改革,不仅没有改掉企业,反而保住了一个产业,实现了改一个企业活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的初衷。
三、国企改革为壮大县域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1、国企改革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插上了坚强有力的翅膀。通过改革攻坚,大力实施发展支柱产业战略,形成以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凸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入库税金分别同比增长%、35%、%。
2、国企改革为发展民营经济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改革攻坚,国有企业逐步从竞争领域退出,企业改制成功实现了国有资本向民营资本转变,新增了航星钢铁、金华纺织、金坛电化、海峡丝绸、齐祥食品等10户
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各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带来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观念,推动了理念创新;带来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推动机制创新;带来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增强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技术创新,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县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0%,民营经济正占据县域经济半壁河山。
3、国企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络查看)。在企业改革中,我县注重长远,完善机制,着力打造环境特区,着力打造人才、资金、技术竟相流入的“洼地”,着力打造“重亲、商亲、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建立公开承诺制、建立举报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在全县形成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投资主体的良好氛围。
4、国企改革为再就业工程增添了坚实有力的保障。企业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增加
财政收入,让更多工人实现再就业,通过改革,新建的10户企业共提供2600多个就业岗位,通过政府推荐、协议约定,原企业的技术骨干、优秀员工在再就业中受益,20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端上饭碗,破解了再就业难题,解决了上万人的生计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国企改革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PA,一年内,全面完成10多个工业企业改制;一年内,引来资金盘活存量资产亿元;一年内,10多个新的工业企业重新组建,恢复生产。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是国企改革成功的理念先导。PA工业曾有过辉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行情的变化。PA工业企业步入了一个举步艰难的十字路口,摆在县委、县政府领导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路是照直向前走,深化企业改革,全县工业经济可能在九死中求得一生,但却要冒很大的风险;另一条是转弯绕道走,勉强维持现状。在十字
路口旁,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县委、县政府作出了迎难而上向前走的改革路。在企业改革中,提出了“宁在改革中冒风险,不在苦熬中保帽子”的观念,引导全县上下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破除“担心影响稳定不敢改”的陈旧意识,树立“早改求主动,真改求效益,大改求跨越”的新理念;破除“有多少钱改多少企业”的等靠要意识,树立“改多少企业找多少钱”的开拓进取意识;破除“就稳定保稳定”的被动意识,树立“改革促发展,发展保稳定”的主动意识。在引进民营企业方面,该县树立“适应的就是最好的”、“保护民营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新理念。新的观念催生新的希望,全县上下紧急行动,全力攻坚,打赢了国企改革攻坚战,助推工业经济向纵深挺进。——坚持加快发展这一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是国企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企业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经济是否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缩小PA与沿海发达地
区的差距,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PA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相促进,相协调。——坚持拓展招商领域,实施招改结合是国企改革成功的重要途径。在企业改革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企业改革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盘活存量相结合,与培育县域经济基础相结合,以招促改,以招助改,有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络查看)结合,整体推进。在企业改革的同时,全方位展开招商引资活动,以开明开放的观念招商,以开明开放的政策招商,以企业存量资产招商,以高效的办事效率招商,以诚信招商,以情感招商。通过络招商,园区招商,蹲点招商,做到了改一个企业,引进一个客商,盘活一笔资产,振兴一项产业。——坚持以为民本,凝聚合力是国企改革成功的不竭动力。PA在企业改革中,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改革方案上求细,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讨论方案,充分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激发职工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改革阻力。在资产变现上求活,资产出售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作业”,规范操作,增强企业存量资产变现能力。在维护职工利益上求实,健全失业保险机制,扩大“低保”覆盖面,免费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重新上岗职工工资成倍增长。通过改革,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