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范锐平 市委书记与四个襄阳
范锐平市委书记与“四个襄阳”
——摘自凤凰襄阳网
《范锐平:关于“四个襄阳”建设》
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新战略,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跨越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襄阳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四个襄阳”,既是襄阳经济实力跃升的推进工程,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的提升工程,更是利民惠民的幸福工程,将是引领襄阳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奋斗目标。
《范锐平:招商日记》
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了“四个襄阳”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认同。现在的关键是行动,是落实。周边城市强劲的发展势头让人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我曾经说过,干部走出去就是本事,把项目引进来就是政绩,是希望地处内陆的襄阳以更加开放的状态和举措引领跨越发展。尽管换届任务繁重,但我还是决定利用周末时间走出去,推动大项目的落实。
一、出行难必须破解
第一站选择了深圳,既是因为襄阳建有深圳工业园,也是因为深圳是襄阳学习的标杆。每次到深圳,都能汲取新思想,获得新资讯。
“由于机场大雾,从深圳飞往本站的ZH9705次航班无法降落,已改降郑州机场„„航空公司将在明天补飞,具体时间请等候通知„„”当襄阳机场广播响起时,我看了看表,已经是凌晨O点30分。这趟本该于13日21: 50从襄阳起飞的航班,在晚点2个多小时后,竟被告知航班延后。此时已是夜深,看到待机旅客满脸疲惫和失望,我不禁心中一寒:如果是一个大企业老总经历今晚的一幕,他是否会选择投资襄阳呢?我们经常宣传襄阳拥有两座机场,实际只有4条航线,机场也不具备全天候飞行的条件。看着小且安静的襄阳刘集机场,烦躁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并非自己晚点不快,而是急于改变现状的焦虑。
从机场返回的路上,我不禁回想起到襄阳工作后客商的抱怨:飞机航班少且不正常,小飞机感觉不安全,时间不好,要么起大早,要么熬夜班,没有物流航班,货物不能保证时效性„„出行难不破解,襄阳的要素比较优势就难以发挥,在“用脚投票”的投资者面前,就当不了赢家。没有选择,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机场发展起来。
。。。。
第二篇: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离任时的讲话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离任时的讲话
5月16日上午,襄阳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梁伟年宣布了中央和省委关于襄阳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根据中央通知,范锐平同志不再担任湖北省委常委职务,另有任用。省委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副省长王君正兼任襄阳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范锐平同志不再担任襄阳市委书记、常委、委员。
范锐平满怀深情地说,离开湖北,离开襄阳,心中依依不舍。到襄阳工作为一生的幸运。两年来,我与市“四大家”领导一起继承了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夜以继日努力工作。坚决贯彻中央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省委、省政府“四个襄阳”的战略定位,以科学的规划推动了战略的落实,立足于中心城市的梦想启动了东津新区建设,策划和推动了一批功能性、支撑性、战略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改革了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面向全国选干部、全球选人才,启动了“两改”“两迁”,推动了各(县)市区新城新区建设,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在全国找标杆,学习借鉴超越。经济总量在历经10年之后再次超过南阳和太原,今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
范锐平说,在襄阳的每一天,都能从襄阳干部和普通市民的奋斗、奋进中感受到襄阳向上的文化,开放的胸怀、创业的追求,奉献的质朴,并从中找到加快发展的动力,克服困难的勇气。感
动之余,为自己曾经作为一名襄阳人感到一生的荣耀。也正是由于襄阳人团结齐心、众志成城,才形成襄阳今天的气场,也正是因为襄阳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放开明、创新创业,才有了襄阳跨越式发展。回首过去的每一天,激励在胸、暖流在心,衷心感谢给我们力量、信赖、包容的老同志、老领导,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感谢新襄阳人。
范锐平说,我会终身把襄阳作为故土家乡。友谊弥足珍贵,故乡永生难忘。不管新的工作岗位有多远,都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襄阳、祝福襄阳,不管离开襄阳的时间有多长,我都会铭记故土、感恩家乡。我坚信,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襄阳复兴中心城市的梦想一定能够很快成为现实。感恩襄阳人民、祝福襄阳人民。
第三篇:范锐平同志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视察规划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2011年9月3日
我来襄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主要在农村跑,因此对襄阳的城市建设还没有做过认真研究。今天上午和大家看了半天,对襄阳有了初步的了解。襄阳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是一个山、水、城、洲呼应的城市,是一个承载力很强、发展潜力很大的城市,也是在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在这个城市工作,任何一个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都会感到很幸运,因为它可以为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提供一个成就事业的平台、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家干这个工作很辛苦,但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所走过的历程,也很有成就感。这么一个舞台,值得让我们每个人为它奋斗。
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由一个地方的城市发展水平决定的,一个地区的资源聚集能力也是由这个城市在区域中的首位度所决定的。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是襄阳振兴崛起的龙头,也注定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拿在手上的重点工程。今天我重点从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理念的层面,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从战略上确定功能定位。中心城市是以功能论实力、论输赢,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这个地方人口的规模和建成区的面积,更重要的取决 于它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功能,以及它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功能的强弱。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城市功能定位上,这主要因为从城市发展、资金发展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区域的价值与产业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不同的产业会选择不同的价值区域;一个城市在区域中的价值也会因产业的分布而变化,再影响其它产业的选择和分布。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由行政主导力决定,而是由城市的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强弱来决定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到中国来发展,首先会选择北京和上海,这不是因为上海和北京的地域面积大。论人口规模,目前河南最大,论地域规模,目前新疆最大。但这些企业为什么会选择北京,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它能靠近政治中心;为什么选择上海,因为上海是经济中心,最活跃的地方,这是以功能决定的,而不是由城市决定的。一个地方在布局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定位问题,我们的功能定位会影响我们的产业结构,反过来讲的话,襄阳的城市功能定位,会决定我们的产业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地方城市发展的差异性,会决定它的产业发展层次的高低。大的企业进入中国都是以一线二线城市来分别的,它也是与功能定位相关联:一线城市基本是一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二线城市基本上是省会城市,三线城市基本上是区域副中心城市。所以一个城市功能的强弱决定了他的产业结构,比如襄阳要搞金融中心,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从战略上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这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承载功能。我们要搞清楚,我们这样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承载着什么功能。拿襄阳来讲,我们可以考虑做比如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目的地,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在我们的规划中,有一个判断我是不赞成的,比如说襄阳是区域范围内的唯一的特大城市,那么南阳怎么讲?襄阳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瞧不起宜昌和南阳,我们安排政协专门就三个地方做了一个比较分析,我准备发动所有的干部参加。不是长别人志气,而是要理性。你说你是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那么你承载着什么功能 ?政治中心是不可能的,经济中心有可能,文化中心靠我们努力,商业中心、物流中心也靠我们努力。二是产业功能。在经济一体化的布局下,在进行产业功能布局的时候,不能用封闭的观点来看待,也不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来谋划,更不能用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确定我们的产业,一定要有这种国际化、一体化的背景。所以我们产业定位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就是在区域内是一个集群式的,以集群发展来展示我们的实力。其次,它要拥有国家级的园区,目前我们有两个。第三,它要有一个国际性的园区。襄阳要成为一个特大城市,竞争力一定要吸附在产业上,从长远来讲的话,我们可能在东津新区布臵一个新加坡工业园或者是日本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综合起来就是,城市的产业功能,它在一个区一级的层面上,是集群建厂,在国家层面上,有国家级园区,在国际层面上,它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辐射功能。主要是对周边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集聚能力,包括区域内对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的吸纳能力,教育、技术等资源的可得性,有这种能力,才能对周边产生辐射。第四是服务功能,城市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市民,一个是市场主体,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作为主体,必然需要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来满足人的生活和企业运行的需要。所以城市在战略规划上一定要把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作为战略定位首先考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就很难使每一个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每个区既是城市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一定又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如果每个区所有的产业、所有的街区、所有的城市风格都是一样的,那就没有分区的意义。襄城、樊城、襄州以及未来的东津新城、鱼梁洲,如果都是一个同质化的小城市、同质化的小社会,那么这个城市的竞争力是不够的。因此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从战略上确定功能定位的时候,就是要创建功能性的载体,聚集功能性的产业,培育功能性的市场,吸纳功能性的主体,来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我发现襄阳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习惯用数字反映我们的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什么经济翻一番,产值翻两番,它只是经济上一个概念,是量的概念,不是质的概念,更不是城市的发展战略。城市的发展战略是不可能用数字来反映的,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如果对一个城市的功能不 能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就很难让大家明确我们的发展目标,就会引起很多争论。因此我们的城市发展战略,需要请城规院、请新加坡的专家来研究,他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城镇体系、区域范围内我们应承担什么功能,如果他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请他们来做就没有意义了。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做呢?因为我们对国际经济格局的了解、对国内经济格局了解、对城市布局的了解不如他们,我们要用他们的知识结论。我们做规划的同志,也就是“踱方步”的同志,在“踱方步”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方位感,这种历史的方位感要在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市民中间形成一种共识,就是五十年以后,城市往哪个方向发展,二十年我们城市要发展到什么目标,五年又有什么样的阶段规划,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定会走弯路的,余家湖工业园显然就是这种决策的产物。
二、以都市襄阳为理念,从整体上构建大襄阳的城镇体系。四个襄阳的龙头工程,我认为还是都市襄阳。都市襄阳和大城市的区别,李鸿忠书记用英语做了个诠译:大城市是一个区域范围,都市是一个城镇体系。所以我们讲的都市襄阳不是指的主城区,是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完整城镇体系。整体上构建城镇体系,需要做几个工作:
第一,要坚持整城设计与分区规划的协调统筹。首先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形态和定位,再完成城镇体总体规划的编制。刚才听了规划部门的同志汇报,感觉规划缺少一个层次,就是农村、社区。中心城区、卫星城、特色镇、农村是四位一体的,你越不过农村这样一个概念。比如尹集,它现在在我们主城区规划范围内,注定将来会成为一个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文化街区。它的风貌是农村的,产业是农业的,但它又是城市而不是农村。因此城镇体系要四位一体,要把这个体系做出来,如果不做,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远郊区的改造一定会成为你们说的村民新区,而不是市民新区。在远郊区的范围内,农民很难在四年五年内成为市民,你不能等他成为市民你再来改造他的房子,现在房子都做的好,也五十年要管吧,你一定要涉及这个层次,解决远郊建设城市化的问题。
第二,坚持中心城市与区域城市协调规划。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以襄阳为中心在市域外形成一个功能差异化的布局,就是与十堰、宜昌的部分县市、随州、荆门和南阳的组合。一个是市地域内引导我们的卫星城、卫星镇按照比较优势,科学地定位,努力形成产业配套的圈城和组群,形成城市功能的规模效应和互补效应。圈城解决的是一个综合影响力的问题,组群解决的是一个建设成本的问题,这两个层面都要有一个战略比较定位。
第三,坚持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推进。形成一个产业园加创新园、加物流园、加生态园、加生活家园综合组团发展的这一个规划理念,避免人流进城带来交通拥堵、资源浪费。我赞成刘太格来做襄阳200平方公里的规划,他是新加坡的规划之父,上海的城镇体系与新加坡类似。新加坡以一个商业中心为主体,沿轻轨布局 了九个生活圈城,按我们中国的理念就是一个镇,生活圈城以轻轨站为中心,轻轨外就是居住圈,生活圈外是产业圈,老百姓80%的生活需要可以步行解决,可以走路上学、看医生,走路吃饭、购物。我们现在一讲拥堵就要扩宽,这样解决不了问题。香港道路很窄但不拥堵,新加坡也不堵车,这就是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协调推进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定要深入我们的人心,规划局要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东风家园有这个理念。这个理念有别于机关办公区和生活区在一起,它是相对集聚的,不是在一起,不是前店后厂、前店后家。它是商业街区、生活街区、工业街区、研发街区相对集聚,人们80%的日常生活需要可以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解决。
第四,坚持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格协调融合。襄阳以古城为特色,是我们的资源,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竞争力。我们这代人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历史古城、历史文化、历史风貌的重大责任。今天看了襄阳古城,看了九街十八巷,印象更加深刻,这要通过城市规划风格的区别、设计风格的区别、街道建设风格的区别这三个层次,把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现代风格的体现有机地进行协调。比如古城范围内做的不错,古城内只能拆不能建,除非是古建筑复建,这一点要坚持。同时,古城周边一定范围内高层建筑要限高,把整个襄城全部限高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在目力可及的范围要限高,比如紫禁城、中南海,两公里范围里限高五到六层,并且做到风格的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街区。这个我们可 以做到,要通过制度定下来。现代风格也要以历史文化做参照。一个商业街一定要有它自己的商业文化,背景文化不同,它的模式选择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相关联的,受教育程度和消费习惯是相关联的,农村人一定不进商场进市场,收入高的人群一定不会进市场进超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收入水平,会选择不同的消费文化。比如知识分子喜欢去“轻吧”,企业家喜欢去现代音乐味非常浓的街区去,它绝对是不同的方向。企业家可能追求一个感官上的刺激,知识分子追求的是一个清净,通过我们每个街区的风格设计以及我们相关的服务企业的匹配,能够产生不同的消费文化和建筑风格的街区,引导人们选择不同风格的街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相辉映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政治口号、一个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表述,它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是可以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中,渗透到建筑的设计。比如我们讲南城北市,如果认为樊城做商业就符合北市的概念,那是不对的。比如十堰、南阳、荆门人他们的消费习惯就不会一样,这是地域文化特色决定的,不单是饮食习惯,连抽烟的喜好、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对服装的选择、对消费习惯的选择也绝不一样。你要把北市做成区域性的消费城市,你一定要研究你准备吸纳哪一个群体,比如要你这个市场要吸引十堰人,那你就要做到超过十堰,模式和商业定位一定要考虑到消费对象。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先做一个历史街区文化的规划,房地产开发要与这个规划相匹配,谁为主的问 题很清楚:历史文化街区是主体,房地产开发的建筑是副主题,任何一个建筑都可以在今后不断的涌现,但历史文化建筑是不会重现的。任何历史文化的建筑,哪怕它跟我们现在的价值,跟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利益价值产生了很严重的冲突,我们也一定要非常清醒地把这个东西保存下来。如果做不到这点,文化襄阳就没有依托,四个襄阳就缺了一角。
第五,坚持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配合。现在一些城市已到了设计城市的阶段,不再是规划城市,意思很清楚,城市的规划要靠城市的设计来体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包括天际线的设计、景观设计、街区设计、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以及高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要分街区反映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和意图。这一点是必须要做的,做不到这一点,做出来的建筑就会造成视觉上的污染。一是沿山,一定要做天际线的设计,如果不做就会成为一堵墙,就把山遮的严严的。山没有了,城市灵气就没有了。二是沿江,站在江里看城市,站在城里看江景。三是沿城,就是襄阳古城,全市人民齐努力把襄樊名称改成了襄阳,如果没有襄阳古城,还不如仍叫襄樊。我们要把襄阳在历史上的这种厚重带给我们的知名度真实地反映到襄阳的发展上。这三个天际线的设计、景观设计,我主张提交人大讨论,这样市委书记、市长不会轻易去改。其它的规划也可以参照。一旦大的规划由人大、政府讨论通过,就在市民广场做标志化的规划展、永久性的规划展,防止随意更改。
三、以宜居城市为标准,从规划上完成由经济为重向人文为本的根本转变。
我们现在所有的规划都从经济利益来考量,很少从市民的角度来考虑,实际上人永远是一个城市的主体,人来了经济就来了,这是鸡和蛋的问题,这要成为规划理念的转变。宜居城市是我们长远发展的一个准则,这个概念从96年联合国二次人居大会提出后,已经成为各个城市追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不管是幸福城市、国际化城市,我觉得最终就是一个宜居城市,因为幸福城市是一个感觉,国际化城市是一个概念,宜居城市是一个标准。现在从联合国到各国城市政府对宜居城市都已界定的很清楚。宜居的概念应该深入到我们城市的建设者、规划者和管理者的骨髓。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一个家园式的城市,它会增加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市民的归属感,这个转变不是理念性的,一定是思想性的。我讲这个转变要深入到我们城市的建设者、规划者、管理者的骨髓,就是我们要时刻以此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经常讲以人为本,实际上经常性忘记它。没听说新加坡讲以人为本,但处处是以人为本。比如新加坡的雨多,每天都有雨,它在车站与商场之间一定有人行廊道。在地铁的站口与老百姓相关的商业服务设施全都有,不用家里做饭,从小学到初中一定是在这个片区,一定是步行可以达到的,从不会让人感觉到不方便。为什么要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因为我们习惯把它当政治口号,比如我们很多城市干道就不太重视人行道的建设,只想 做宽,比如说8车道,人穿行很困难,另外人要步行,人行道和车行道没分离,不安全。我们很少考虑这些问题,主要考虑怎么气派怎么漂亮。有几个方面的建设要提上我们的日程:
一是交通体系建设。襄阳的城市形态其实是一心四望、带状发展。“四城望洲”很形象,但没很好体现洲的重要性。鱼梁洲实际是我们城市的绿心,是我们城市的客厅,要突出心的地位,它不是望洲,它是核心。另外带状发展的城市,它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交通通达性和便利性不够。现在我们的规划都是围绕两百平方公里来做,从战略上,两百平方公里是不够的,按阶段性的规划,两百平方公里够,但如果我们城市规划超出两百平方公里,达到三百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三百万、五百万,那么现在的内环线、外环线以及可能的中环线还足不足以支撑我们的交通?如不能支撑靠什么?因为现在的规划建设在二十年、五十年之后会影响到未来的布局,所以我们现在要按三百万到五百万这个人口来考虑。一个汉江分割的城市,一个带状发展的城市,在这样一个层次上,城市间的交通怎么解决?现在不作为战略性课题,以后要吃大亏的。武汉为什么堵车那么厉害,就是两江分割,没有办法,但是他们现在做轨道交通,我们襄阳也可以做,我想从新加坡的情况看是一定要做的。新加坡为什么做的很好,没有堵车呢?他三个城市的衔接非常好,就是我们说的组团与组团之间的衔接,绝不可能通过陆路交通来做,大容量交通全部都是通过城市轻轨和城市特殊干道来连接的。我们 现在没有能力做或者说我们现在不需要做,都不是理由,但是从战略上我们一定要留出四个城市之间,城区与城区之间交流的骨干通道,这个骨干一定是城市轻轨或城市快速车道为支撑。公共交通是解决区域范围之内的比如说樊城区范围之内的交通便利问题,绝对不能解决城市跨区域交通的问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在城市的西部,和城市中心连接就是靠快速通道,靠轻轨,没有见过高速公路上有公交,一个区域到另外一个区域绝对不能坐公交。所以我们规划一定把未来城市轻轨建设通道留出来,有能力我们建,没能力为后人留下出通道,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眼光那就是历史性的低级错误,所以一定要做战略性研究。鄂州本来有城际铁路了,但还做了一个轻轨通道,主干道中间留了12米。当时讨论的时候,觉得留十二米太宽了。为什么留12米?现在做绿化,目的为将来做城市轨道交通做准备。
二是“生态廊道”建设。刚才汇报的数字我很高兴,就是我们的绿化率比较高,但是我们低于宜昌、低于荆门、低于黄石。襄阳有襄阳的特点,就是我们有山、有水,但是这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与市民的亲近性不够,所以我们的生态走廊的建设要与城市交通网格的建设同样重要的位臵来规划。刚才东灵同志说的水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是城市空间区格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生态屏障,一定要把这一概念提上很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是社区服务建设。就是重视主体社区的规划,形成鲜明的生 活群落,重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生活的便利性。这中间有两个很重要的节点,第一个就是社区居委会,我们上次到了襄城的施营社区,我讲了这个问题。主题社区是什么概念,象今天我们看那个回民区、九街十八巷,规划的就是主题社区,回民社区、居委会就是一个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就要自己全部配套。社区医院、小学、幼儿园,都要在这个区域内解决。包括它的日常生活服务便利生活设施,这是一个,主题社区要强化主题社区的概念。与主题社区相配套的社区管委会的建设,就是我们讲的施营那个经验,它一定是一个市民的服务中心,也是一个市民活动的中心。从细节上说,这个规划我们要做到,比如,5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子,都要给社区提供300平方米的公共免租房,或者是根据比例确定,以成本价购买1000平方米之内作为社区公共用房,这要作为一条规定严格落实,主要是应对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社区的划小等所带来的政府负担。
四是社区文化建设。城市文化的建设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鲜明的城市主流价值和民风民俗,应该反映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一直以来,我们对文化设施建设重视不够,博物馆很小,没有大剧院,没有音乐厅,没有展览馆。我们一味强调工业、发展工业,当然工业也是对的,但是文化设施不够。文化设施不够就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化没办法传承、没办法延续,没有物质载体反映。另外,现代文化发展也很不够,一个城区至少应该有一 个与这个城区生活习惯、居民素质相关联的体育文化设施,比方说,襄城人喜欢打乒乓球,建个乒乓球馆;樊城人喜欢打网球,建个网球馆;襄州人喜欢游泳,建个游泳馆;这个地方普遍搞书画,建个书画馆。这种设施,在整个城市,在主城区,要按组群的理念均匀分布,不要集中,一集中的话就有问题,试想一下,怎么可能让襄州人跑到樊城去看电影?市内电影院肯定一个社区一个街区一座。所以这个文化建设的问题,规划局要重点设计,着重考虑,不要老想着建筑,既要搞房地产、搞市场,文化服务设施也要跟上,不然怎么叫“文化襄阳”呢?具体实施中,还是要市、区联手,每年拿一至两个亿,相对集中精力,城投再拿一到两个亿,至少四到五个亿,每年建一批,坚持十年,这个城市就起来了。针对文化建设资金,两级预算中,市里至少拿两个亿,区至少拿一个亿,哪个区有配套积极性,就往在哪个区建,没有积极性就往后安排。比方说全市整体规划了100处文化体育设施,按照2:1配套,市里拿2,区里拿1,区里有预算,我们就先在你这搞,没有预算就放别的区搞。总是有人有积极性的,这样坚持五年,整个襄阳文化体育设施就起来了,进而影响整个市民的素质。大家想想,为什么襄阳这么多人喜欢上网呀,为什么襄阳的论坛这么活跃,我是这么思考,一个,北方文化,关注政治。一个,历史街区逛一下差不多10点就结束了,12点以前年轻人睡不着又没地方去,网络就成了最好的平台,如果有音乐厅、咖啡厅、体育设施、图书馆等等,这些人就不会到这些 地方去,就不会过度关注政治,也不会打架闹事。一个城市的治理不能单纯依靠强制力,一定是靠长期的文化引导和熏陶,所以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软功,而是一个硬功,不是一个虚功,而是一个实功,一定要重视。
四、以市民感受为根本,高品质更新改造旧城和规划建设新区 城市发展快不快,城市管理好不好,最终以市民的感受为根本标准,老百姓的口碑是从他们的感受得来的,新建同志说,古城旁边的公园修的很好,新建同志感觉很自豪,为什么自豪呢,老百姓经常表扬,这就是感受,另外一个地方建筑没做好,老百姓要骂,这也是感受。市民的感受是最好的标志。这中间有几个问题需要重视:
第一,加强公共设施的规划,加快城市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主要是除文化之外的教育、医疗、市场、商业等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要做专项规划。产业发展到哪里,市民居住在哪里,公共服务设施就要配套到哪里。每一个都要有专项规划,没有专项规划,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地留不出来,二是招商引资没有依托,三是缺乏长远考虑。
第二,加强公共政策的研究,统一标准,明确责任,理顺体制,提高效率。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是涉及几个大的方面需要研究:一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今天我跟新建同志说,不要叫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改造是拆旧建新,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以保护历史文物古 迹为主体,做法不同,叫法不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要摆在第一位,市里要拿在手里,这个不能下放,一下放就会出问题,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缺点钱,要上市委常委会议集体讨论,不能只靠规划局,我看规划局不一定顶得住;二是三区改造要提速。这三区指的是的城中村、棚户区、旧的工矿区要提速。改造主体是哪个?三区改造,市的管规划,统一政策,区为主体;三是拆违透绿。这包含两层,一个是拆除违章建筑,一个是拆除围墙。违章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毒瘤,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拆除,这个态度要坚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动员会,行动还是有效的,但是我看这个阻力还是非常大,在这个问题上,各级要高度统一思想,不能有任何杂音,不允许有任何人让步,必须按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坚定不移地往前推进,任何人在拆违过程上动摇,都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任何人在拆违上谋私,都要受到纪律追究,必须要以坚决的纪律、铁的手腕推动这项工程。别市长抓的很紧,我看绝大多数市民是拥护的,不拥护的是利已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态度要坚决。最近要请人大、政协组织视察,这不光是政府的事,各个区要支持,区里不支持这个事情不好搞。对于拆除围墙,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带头,拆围透绿,这个要做规划,请王市长跟别市长商量,要纳入计划。拆围透绿工作,政府所有的部门不能讲价钱,政府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不能讲价钱,必须全拆,做不到这一点,城市品位就无从谈起。最近有人说,到襄阳来,感觉襄阳变化很大,主要感觉襄隆公路进 来以后,两边绿化做的很好,没有别的,文海书记带队搞这个事,他就感觉变化很大。今天看了古城周围也是很有条件的,比如说自来水厂,为什么不能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如果觉得确确实实需要保护的,用绿篱围起来。防盗有很多办法,但是绝对不能用围墙。围墙多是城市不自信的表现。鄂州政府院就是没有围墙的,没见我们的政府被别人盗了,就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四周都是广场,老百姓天天在周边转,也没见谁动我们的东西,一样保护的很好,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做,这个事情态度要坚决,请王市长安排城管局拿个方案。四是背街小巷的整治。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襄阳“大”是我们城市的特点,但是襄阳管理粗放也是我们城市的特点,所谓粗放就是什么呢?我们几条主干道看起来很漂亮,里面却看不得,路灯不亮,道路不通,脏乱差到处是,这项工作一定要抓,这是最大的民心工程。不要只看表面上很好,我从06年开始在鄂州当市长,每年财政拿出1个亿,已经坚持5年,虽然鄂州很小,走哪儿看,随时随地去看,鄂州主城区到背街小巷都很漂亮,所有背街小巷改造都不是城管局和建设局定的,全部是老百姓提出来的,经大家投票,坚持数量,目前主城区的背街小巷基本完成。所以对于我们襄阳,今年要做出规划,明年开始,市、区、街道和共建单位,按1:1:1投入。市里拿一个亿的话,区里共同拿一个亿,街道和共建单位再共同,1:1:1。如果市里拿两个亿,就6个亿。按照实际财力一定要拿钱出来改,你把面子搞得很漂亮,当然城市形 象好,但是老百姓感受不好呀,老百姓家里路灯是不亮的,下水道是没有的,走的是泥巴路,走的是黑夜灯,要老百姓说是文明城市,说书记市长好,说政府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项工作,讲群众观点,这就是群众观点;讲民生工程,这就是民生工程;讲民心工程,它就是民心工程。这个事情必须要做,四年规划,你们做出来,这个事情城管局做比较好。王市长会后交代城管局,实施主体、规划主体和指挥主体是市,建设主体是区和街道,资金市里拨付。要有个办法,搞个四年规划,按照3个1比1比例投入,搞个四年规划,争取“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建成区内的背街小巷亮化、硬化、绿化,这就是标准。我刚才说的加强公共政策的研究,我就讲的这个问题。比如说城中村改造政策、旧的工矿区改造的政策、棚户区改造的政策,市里形成一个统一的政策标准,把规划管死,把政策管好,下放到区,区为主体执行,都拿到市里来,城投公司有这个精力吗?没有这个精力,算帐都算不过来,怎么管得了呢?但历史文化街区不能下放,这个要管死。这样就涉及三个政策,三个政策也可以做一个政策,要抓紧时间研究,研究后别市长回来讨论,市里管两条,管规划、管政策,其他到区里去,这样调动各个行政区对“三区”改造的积极性,城市建设的速度就会加快。
第三,加强新区的前期工作,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筹划,强力推进。按照鸿忠书记提出的“十二五期末,襄阳主城区建成区达到200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大目标,如果在今年规划和项目的前 期工作不启动、不完成的话,明年开始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应该说你们的工作滞后于鄂州,为什么呢,鄂州当然没有这么大胆子,提的是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覆盖,没有说建成200平方公里,觉得做不到。但是鸿忠书记已经说了200平方公里,我们还是要按他说的来,但是需要在今年12月底之前,当然越快越好,要把200平方公里基础建设的规划、项目的设计规划、建设规划以及招投标工作基本完成,才有可能在明年一年把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覆盖基本完成,用三年时间来建设,才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形成200平方公里的雏形,不然,这个话就可能是空的。现在这个工作还未启动,所以我已经说过几次了,我跟别市长都经常讲这个200平方公里,但是在哪里建呢?建哪些内容?都没做,那怎么行?现在这段时间要集中精力,按200平方公里全覆盖,抓紧时间。首先抓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东津新区,第二个是鱼梁洲,第三是庞公新城。高新区已经划入市区规划区范围,就跟襄州区随着工业园后期的20平方公里同步。这个一定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筹划。按新城新区这个标准搞,我还不是很赞成“工业新城”“工业新区”这个说法,就是新城新区,它也不一定是工业,它也可以是服务业、旅游业。
第四,以问题为导向,促进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效衔接,为城市高水平长效管理创造基本条件。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既源于我们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的自身素质的提升,人才队伍的提升,建设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比如说流动性商贩源于我们市场发育不全,出店经营源于我们建筑管理不科学,因为留了门面肯定就导致出店经营。堵车、塞车源于交通组织不合理和设计规划不科学,比如公务员小区在檀溪,而规划的行政中心在庞公新城,这之间的道路将来肯定要堵,因为大量的人流会集中到一个时间上下班。所以,我们要善于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发现问题来纠正规划的缺失,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就像东灵同志刚才讲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靠政治动员做不好,搞也只能坚持一个月、最长三个月,最终还是会搞不下去,最终还是要靠制度、靠机制。所以在我们襄阳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大都市襄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追根溯源,逐条进行分析,从源头开始纠正,规划不好、建设不符合的、管理不规范的、体制机制不适应的,都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梳理,这样我们才能很快的提升建设管理水平,不然的话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运动”只能是抱怨式整治,只能管一时,决不能管长远。
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创造建设高品质城市的体制机制 第一,要有“静气”。现在襄阳有很强的扩张冲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士气,这些需要肯定、鼓励、保持。但是城市建设和经济组织都有内在支撑规律,除了要有扩张冲动外,要做大事要需要有一种“静气”,“静气”就是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比如刚才敬东同志说的1万7千亩土地,没有钱用把土地卖了,但是把土地卖了划不划得来?为了发展工业,本来规划的商业区却搞成工 业区,这都属于没有“静气”的表现,是源于政绩的冲动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我们希望用一天的时间把楼盖起来,也不问该不该盖,也不问设计合不合理,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所以 “静气”要具备两种思想,就是建得好是水平,管得好也是政绩。你有能力建设好,那肯定是为襄阳立下了汗马功劳,建不好但管好了那也是政绩。一定要有这种“静气”,所以很多时候不要急,比方说历史文化街区改造,60年过去也没改造,迟一年也没多大的问题,如果忽忽喇喇地把高楼全部盖起来了,还有什么办法改造呢?留下的是骂名,留下的是遗憾。不要急不是要慢慢吞吞,是要快速度做事,但同时也要有“静气”做事,在没有想明白之前,在没有论证充分之前不要急于动手。要有习近平同志讲的“功不必在任内”的思想,建功立业不需在任内,十年之后来再来评价,这个人做了什么,我觉得这个更重要。
第二,要有“大气”。有“大气”就是不能有小团体利益,不能有部门利益,不能有局部利益。比如说作为区委书记,讲大气,就应该站在全市的角度、在大格局中想这个区,一定要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大的战略上找位臵,一定要在“四个襄阳”中找出路,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思想,你就算不上大气。作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当时全省十二个城市,省长只表扬了鄂州,就因为我们说了在全省的定位问题,如果没有这样思想,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作为政治家,就要有比一般人更大的心胸,这是讲大气的第一点。第二点就是不要争蝇头小利,就是刚才讲的市里有市里的责任,区有区里该做的事。李瑞环同志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大城市和小城市不同之处,就是小城市只有一个,大城市包含若干个小城市。就是如果管理大城市像管理小城市那样来管是管不好的,人的智慧、人的精力都有限,在鄂州当市长、当书记,我能把每条街都搞的很清楚,来襄阳当市长、当书记能搞清楚吗?在武汉能搞清楚吗?在北京、上海能搞清楚吗?肯定搞不清楚。但一定要强调,把一个大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小城市,你们就代表市委、市政府来管理,对区委书记的要求就是市委书记的要求,反过来说大家要有这个胸怀,才有可能当市委书记,区长就是市长,区委书记就是市委书记,把这个地方搞好那就是你的责任。所以,在今后我觉得在规划体制上面,市里管大规划,管主干道规划,分区、街道规划以区里为主体,但审批权还放在市里,至于是以备案的方式还是怎么具体分,还要仔细琢磨,至少街区改造可以由区里搞,哪些市里管哪些区里管要分清,市里不要管所有的规划,可以管历史建筑,或者多少层的大建筑,还有区域方案,别的区里面管。这样我们把这个城市划小,把规划、建设、管理的体制划小,这个城市才会由粗放走向精细,不然的话襄阳永远是一个比较粗放的城市,这个问题希望要重点考虑。
第三,要有“勇气”。所谓勇气就是我们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碰到的困难太多,我们要攻坚克难,要破解拆迁难,破解安臵难,破解筹资难,破解建设管理难,也要破解人情的公关难,这些问题怎么破解,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要有勇于担当的勇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成为这个城市的执政者,就要为这段历史负责,没有什么好怕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任内为这个城市的老百姓做点什么,为这个城市留下什么,希望不是太多的骂名,骂名是一定有的,但是一定不要是主观的,主观的骂名是真正的骂名。
第四,要有“志气”。“志气”就是要有国际视野,要有一流眼光,不能是一个地级市的视野。我在襄阳开第一次常委会,就讲省域副中心城市首先是一个省级城市,不是一个地级城市,不能局限于站在襄阳看襄阳,一定要跳出襄阳看襄阳,一定要有国际视野,一定要有一流的目光和国际水准。要保持这种国际视野和一流的水准,就是要敢于引进大师级的、国际性的设计单位、规划单位、建设单位来参与襄阳的规划、建设、管理。跟规划局的同志讲过,不是说我们襄阳规划设计院很差,但是要承认这种地区差距。我们规划局按层数或者按体量规定,比如说十层以上的建筑,三个设计院其中有一家可以由规划局指定,每个规划单位3个规划一共9个规划来比选,5万以上体量的让5个设计单位做,每个单位3个一共15个规划来比选,才能够保证保持一个地方的规划品位、水平,不然的话个个规划单位都是襄阳的,水平再高也高不到哪去,五个单位都是武汉的也高不到哪去。再比如土地,在襄阳拍卖,都是襄阳的投资企业,在武汉拍卖,都是武汉的投资企业,也不会高到哪去,因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他们的规划伙伴,都是老乡、朋友,但是到上海、到深圳、到北京去,情况就不一样。广东的一定会是找香港的,上海的一定会请新加坡的,江苏、浙江的一定会请一流的设计院,招标投资的承包人,就会有一个好的团队,就会保证他的品质。所以要有“志气”,我们不敢提把襄阳建设成国际性的大都市,但是一定应该是高品质的、在区域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的、独具魅力的 城市,这是我们敢想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划上、我们的建设上一定要有引进大师级的勇气和智慧,有引进国际性的企业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勇气和智慧,没有这种心胸,没有这种勇气和智慧,没有这种眼光,襄阳在三五年内整个城市想有很高层次的提升,是绝不可能的。我们的房地产都像亲兄弟,长的都一个面孔,为什么呢?都是一个设计单位做的。
所以,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创造建设高品质城市的体制和机制,这需要我们有“静气”、有“大气”、有“勇气”、有“志气”。
襄阳这个城市确实非常好,前人给我们留下很丰厚的宝藏沉淀,大自然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腹地,省委、省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政策支持,时代给了我们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通过“十二五”的努力,使整个襄阳城市能够有一个大幅的跃升,这一点我们要充满信心。谢谢大家!
第四篇:范锐平在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四个襄阳
为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2月12日)
范锐平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襄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四个襄阳”,为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而奋斗。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理念。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内在要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是激励全市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
建设新襄阳,实现新跨越,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是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勇立时代潮头,担当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谱写襄阳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襄阳发展的历史新起点新使命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襄阳未来发展方向、扮演角色、竞争位置的战略定义和长远谋划,贯穿了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执政理念和发展追求。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把握时代方位,坚定不移地向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奋进。
(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一系列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克难奋进,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相继迈上1000亿元、1500亿元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实力快速壮大,地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26%和32%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亿元,是前五年的4.5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积极成效,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域经济连续三年大幅进位,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阳光新政”工程建设持续深入,医药卫生、文化、投融资、财税、城市管理等体制改革扎实有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有序推进。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央企对接战略合作、“厅市共建”合作不断深化,外经、外贸和外资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对外交流领域、交往层次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竞争实力显著提升。五年累计投资近400亿元,建设了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20多平方公里,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以“八项集中整治”为重点的“城管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容环境明显改善。高新区跨入千亿级开发区行列,新成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了湖北深圳工业园、航空航天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吸纳聚集要素功能明显增强。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鱼梁洲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获准开发的洲岛,金融服务、资本市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等要素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搭建了平台。
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突破,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15%以上,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解决了177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了1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27万城镇住房困难群众得到住房保障救助,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优抚对象待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等大幅提高。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显著进步。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三万”活动扎实有效,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得到中央和省委的充分肯定,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在全国推广,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人大、政协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扎实推进。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发挥各自职能,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称号。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铭刻着历届班子打下的基础,书写着全市人民的创新创造,饱含着党员干部的奋发作为,凝结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代表中共襄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人民,向广大党员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军部队官兵,向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为襄阳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面向新的目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综合实力和城市功能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不相适应,做大经济规模,提升城市功能,推动跨越发展,任务紧迫而艰巨;粗放的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任务紧迫而艰巨;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与经济一体化、社会深刻转型的新环境不相适应,改革经济工作领导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任务紧迫而艰巨;人才规模和结构与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需求不相适应,大规模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任务紧迫而艰巨;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深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作风,增强发展本领,真心服务群众,任务紧迫而艰巨。我们务必正视这些问题,增强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不为传统模式所缚,不为惯性思维所困,不为已有经验所累,切实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破除制约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把各项工作抓得更紧、做得更实、办得更好。
(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时代方位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把新襄阳推向新高度、新境界的历史使命。襄阳自古以来多次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中心,28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镌刻着先辈们创造过的辉煌,启迪和激励着后一代人生生不息地劳动和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襄阳人不懈奋斗,不断把襄阳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抓住国家“三线”建设机遇,到七十年代以“现代化的觉悟”引进大批人才,从八十年代服务东风建设襄阳基地、推进“军转民”,到九十年代实施“小城镇、大战略”,襄阳从一个传统农业地区逐步向新兴工业城市转变,奠定了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基础。2003年以来,“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襄阳掀开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篇章。襄樊更名为襄阳,唤起了襄阳儿女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自觉、自信与自豪,标志着一个新襄阳的开端。精心谋划“四个襄阳”建设,展现了襄阳发展的美好愿景,点燃了全市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当前的襄阳,正处在宏观环境机遇凸显、内生动能加速释放、综合实力蓄势突破、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实现襄阳新的振兴与崛起,铸就和创造襄阳新的辉煌,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代人身上。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担当构建“战略支点”重任的政治责任。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中央对湖北发展的要求,是全省共同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一主两副”襄阳办公会议的召开,中央和省委对襄阳领导体制的重大调整,建设“四个襄阳”战略定位的提出,省委、省政府在襄阳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强化了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赋予了更大责任、寄予了更高期望。我们必须牢记中央和省委的重托,拉升发展标杆,对标一流城市,在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找位置,突破自我、超越旧我,立志跨越、率先跨越,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更高竞争层面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以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城市群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大都市区、大都市圈成为当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以单个城市平面扩张为主的城市化阶段已经过去,依靠资源高消耗维持经济高增长、凭借要素低成本占用实现低层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坐标,对接中部城市群、中原经济区、西部大开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聚集资源、人才和市场,推动跨越发展,奋力打造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三)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跨越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把富民强市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增长、和谐繁荣,全面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是:努力建设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金融、商贸、物流等多中心聚集体,把襄阳发展成为更加开放、更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高层次、高能级经济体,成为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引领区域时代风尚、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引擎、龙头城市和魅力都会,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襄阳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之路。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长期战略任务。今后五年,要以建设“四个襄阳”为基本路径,全力推动奋斗目标实现。
——产业形成强力支撑,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的产业规模、辐射功能、结构优势和综合竞争力,经济总量达到全省六分之一左右,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部城市“第一方阵”。
——城市功能形成比较优势,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走在区域前列。城市功能配置形成优势,建设品质大幅提升,特色魅力充分彰显,能量层级全面提高,区域龙头地位凸显,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
——文化软实力彰显襄阳特色,打造中国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地域文化禀赋充分挖掘、开发和彰显,文化创造力、影响力明显增强。城市精神塑造富有成效,全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文化旅游名城。
——“两型”社会建设形成示范,打造绿色生态家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务,群众权益切实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强。
我们坚信,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和奋力拼搏,一个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安定和谐、文化特色浓郁、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安康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将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脱颖而出!
二、全面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
建设“四个襄阳”已鲜明地写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旗帜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总体布局要求,壮大产业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彰显文化特色,推动转型发展,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向新高度。
(一)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层次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力
坚持“产业第一”理念,实施工业领先、服务业跨越、现代农业建设三大战略,加快构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始终坚持工业领先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力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突破4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产业向千亿级迈进,奋力实现万亿工业强市的目标。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产销过百亿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优质上市企业,创造产品市场的“襄阳制造”和资本市场的“襄阳板块”。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推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境外招商,全力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上实现突破,在引进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上下工夫,力争有一大批投资过百亿、产出过百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户襄阳。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支持和扶持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鼓励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中国新能源之都、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全力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和中介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以文化、旅游、商贸、社区服务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高端服务业向汉江沿岸和中央商务区聚集,大型生产性服务业向近郊布局,生活性服务业在区域均衡分布。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大型都市商圈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辐射带动力强的金融服务集聚区,引进和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国移动湖北创新与发展基地“四个中心”建设,打造“数字襄阳”、“智慧城市”、“襄阳云谷”。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化同步”、“两增同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国土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抓农业,以“一百三千”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扶持力度,促进奥星粮油、襄大农牧、襄阳正大、湖北梅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优,成为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龙头。打造粮食、油料、畜禽、纺织、林特等5个过5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把襄阳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水利示范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及区域性农产品物流贸易基地。
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打造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优势平台。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的功能区来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围绕壮大和凸显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明确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定位,推进同业聚集,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充分发挥两张“国牌”的龙头作用,加快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特色示范园区和中部领先的科技新城,把经开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平台,使两个开发区尽快步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推进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扩容提质,支持保康发展“飞地经济”,办好余家湖保康工业园,打造一批千亿级开发区、百亿级工业园区。
建设“产业襄阳”,县域经济要挑重担、扛大梁。要全力支持各县(市)区发展大工业、做强大产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五年内,力争有5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有5个县(市)区进入全省20强,3个进入全省10强,2个进入中部百强,1个进入全国百强。
(二)坚持完善城镇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坚持用国际先进理念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城市,全面增强城市承载功能、产业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打造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功能先进的现代之城、古韵新风的特色之城、山水秀美的生态之城、人民满意的宜居之城。
加快构建组群发展、差异发展、梯次发展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围绕更新提升主城区,建设现代新城区,做大做强中等城市,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高起点实施全域规划,确保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主城区近期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远期300-500平方公里、300-500万人口的规模要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襄阳大都市概念规划和东津新城等六个新区规划。五年内,主城区新增80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各县(市)新增不少于2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推进老河口、谷城组群发展为河谷新城,把枣阳、河谷新城建设成为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推进宜城、南漳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都市襄阳“后花园”和绿色襄阳示范区。把主城区周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成卫星城,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通过全域规划建设,对内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特色镇、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承载有力的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按照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鱼梁洲以汉水文化为主题,建成具有鲜明水生态特色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襄城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樊城重点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建成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襄州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农产品生产、深加工产业基地。高新区、经开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建成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东津新城开发,五年内5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把东津新城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现代城市功能、承担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中心。五年内,实现中心城区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特色鲜明、富有品质的城市形态。实施城市生态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以鱼梁洲生态片区为“绿心”,襄城余家湖湿地公园、襄南岘山森林公园、樊西月亮湾湿地公园、襄北连山湖公园、东津综合公园等六大生态片区,规划建设以汉江为纽带,唐白河、小清河、南渠、大李沟相贯通的五条生态廊道,引水入城,修复山体,构建城市生态功能体系,打造“亲山近水”的城市景观,形成“田园城市”的整体风貌。实施主城区建设品质提升行动,高起点改造旧城、开发新区,建设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一批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体、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题街区。精心设计建设主题社区、主题公园、主题广场,高标准建设便民利民设施。通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充分展示襄阳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洲的浪漫、文的厚重和城的大气。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一体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全国大通道直通直达、区域城际间方便快捷、区域内城乡交通一体、城区内交通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重点推进“十大交通工程”建设,实施中心城区环线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沿江慢行环线,规划预留中心城区轨道环线,加快建设内环快速干线,构筑外环高速合围线。实施骨干路网建设工程,加快汉江三桥、五桥和唐白河大桥建设,规划建设过江隧道,完善主城区干、支路网,形成“一心四城”互通对接快速通道。实施中心城区交通畅通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立交桥、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开辟公交快速专线,全面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力争达到国家“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实施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工程,全面建成5条过境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公路干线提等升级工程,推进国省道绕城改线等一批干线公路建设。实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工程,加快市、县、乡三级客货运站场体系建设。实施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襄阳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实施铁路运输功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襄阳火车东站建设,利用北煤南运重载铁路开工建设,布局煤炭集疏运系统,建设路口能源基地。积极参与争取规划建设郑渝高铁、西武高铁、襄武城际轨道交通,推动武汉至襄阳动车公交化运营。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把襄阳机场打造成为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门户机场。实施汉江航运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襄阳新港,加快推进新集、雅口航运枢纽建设,打造汉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区域性水陆联运枢纽。
(三)坚持传承历史文化与文化创新发展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
牢固树立“文化立市”理念,用硬措施提升软实力,把襄阳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建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旅游城市。
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增强先进文化引导力。充分挖掘襄阳历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放包容、重商亲商等主流价值,塑造新时期的襄阳精神和发展文化。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时代先锋和道德模范,大力推动先进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提振全市人民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状态,筑牢共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思想基础。
充分彰显城市特色,扩大历史文化影响力。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并重,推动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步入“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荆楚文化之源、三国文化之乡、汉水文化核心区的优势,注重历史遗存的文化形态与现代经营业态有机融合,对历史文化古迹、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态保护。对襄阳古城文化、古隆中文化、汉水文化等,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擦亮襄阳文化名片,延续城市历史根脉,扩大城市影响力,彰显襄阳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公共文化辐射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建设“农家书屋”、“流动图书站”、“科普活动站”等,推动公共文化和科技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实施标志性文化场馆建设工程,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群艺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具有襄阳气派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群。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培育本土文化名人,造就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名家和领军人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批体现襄阳特色的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放大节会品牌效应,力争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办成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节会。
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加快推进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鹿门山、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枣阳白水寺等文化旅游区建设。大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规划建设三国文化主题欢乐城、米芾创意文化产业园、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建设唐城、汉城等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产业。以高新区汽车产业园为载体,以汽车试验、品牌展示、制造流程等为元素,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发展文化要素市场,激发和释放文化创造活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坚持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示范带动力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在扩大开放上抢前争先,努力创造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襄阳模式”,把襄阳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开放高地。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发展需要优化机构设置,推行大部门体制,精简行政层级,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增加服务项目,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发达城市无差异的体制机制。改革经济工作领导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成立专业管理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以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为导向,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聚集。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多种融资方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增强资本要素配置能力。大力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机制,引入市场主体,提高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效率,增强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力推进农村领域改革,鼓励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开发,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推进“迁村腾地”,盘活农村资源。
坚持向创新要资源,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要在区域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在更大范围内聚集发展资源,必须深入解放思想,推进重点领域的创新。要创新发展理念,用新的思路、新的机制、新的模式,推进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更新、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链整合,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力争创造出具有襄阳特色的创新发展举措。要创新发展方式,把先行先试作为创造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以“绿色襄阳”为灵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领域的探索创新,以示范带动的影响力,增强吸纳聚集资源的能力。要创新发展环境,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活跃创新文化,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人才创造,让规则、制度和程序服务于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的需要,使襄阳成为吸纳聚集资源的洼地、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
坚持向开放要空间,增创合作发展新优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地方的开放程度越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配置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要以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胸怀和气魄,广纳天下人才为襄阳所用,广聚天下资源为襄阳发展。全面构筑大开放战略空间,制定对外开放战略规划,明确对外开放的目标和路径,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合作。要有重点地选择经济互补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产业和企业发展走向的研究,提高合作机率。全面提升“引进来”的水平,策划建设一批国际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襄阳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引资、引智新突破。全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鼓励优势企业到市外、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形象,加快对外开放窗口和功能设施建设,加强襄阳城市品牌策划和推广,营造更加浓厚的开放氛围,以大开放的崭新形象提升襄阳人气,增强襄阳气场,扩大襄阳影响力。
三、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襄阳,是590万襄阳人民的共有家园,是一切有志于在襄阳投资创业者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同心协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一)建立完善普惠、可及、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让市民日子越过越好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群众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扩大城镇学校容量规模,提高农村学校设施装备标准,五年内加固、扩建、新建校舍150万平方米以上。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工程,五年内新建幼儿园100所,改扩建幼儿园150所以上。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增加优质高中资源总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5所、新建3所,积极筹建襄阳特殊教育中学,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大力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成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技师学院为龙头的职教联盟,为建设产业襄阳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大力支持襄樊学院创建一类综合性大学,支持襄樊学院理工学院加快独立设置步伐,形成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实力。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分期分批对乡镇卫生院、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级卫生室进行改造,完善功能,确保五年内基层卫生机构全部达标。加强惠民医院建设,坚持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规划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中医药医疗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疾病防治中心等重大项目,不断提高襄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五年内完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7万套(户)以上,实现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都有保障。建设“隆中人才公寓”,确保引进人才都有良好的住房保障。加大农村居民危房改建力度,五年内完成5万户危房改建任务。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体系,让群众享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做到社会保险政策城乡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愿保尽保目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公共财政补助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大病救助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特殊人群享受更多的社会关爱。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医疗、教育、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力度。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募捐等形式,五年内新建800个以上农村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组建万人“爱心妈妈”队伍,照顾、培养好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一批老年公寓。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减贫事业,加强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持。加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力度,有效衔接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每年帮助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山区县中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特困户,分期分批实行扶贫搬迁。
加大公共投入,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引丹入襄”城市备用水源等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工程,五年内再解决13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中心镇通达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化基地。增加城市公交线路,延长运营里程,方便市民出行需求。启动市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全面实施亮化、硬化、美化工程。建设街边街心公园、休闲娱乐设施、人物雕塑、景观小品等高品质、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提升工程,让市民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
(二)创新社会管理,均衡公共服务,建设安全、法治、和谐的城市
坚持科学、人本、法治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支持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矛盾调解组织网络,健全完善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以法治为主渠道,社会关爱、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支持的化解矛盾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积极利用和依法管理互联网。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重视基层,夯实基础,提升城乡社区环境水平和服务功能。推进城镇社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从便民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老年教育、环境维护和社会治安的设施条件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城市社区环境设施大改善,服务功能大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大提高。加大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度,在整合公共资源、提升服务功能上探索试验,推动农村居民均等化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
努力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让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社会治安保障能力,提升公共安全水平。始终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坚决铲除黑恶势力,及时清除社会毒瘤,让投资者有信心,企业家安心,人民群众舒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公共安全信息化平台,健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应急工作体系,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保证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推进国防动员建设,支持驻军部队建设,进一步做好军事设施保护、转业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等工作。切实做好人防工作,加大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力度。
(三)促进就业,支持创业,提高市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市民工资性收入。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襄阳职教资源优势,注重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和素质提升,广泛开展就业培训,保证新增劳动力全部接受岗前技能培训,全市在岗就业人员五年间普遍接受一次双技能培训。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千方百计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同步。
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市民经营性收入。以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大力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创办各类合作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分享利润、增收致富。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扩大小额贷款担保资金规模。坚持政府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开发,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能够低成本进入、适宜创业需要的特色创业场所,方便群众创业。建设孵化园、产业加速器等创业基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和创业信息共享等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五年内净增2万户以上微型、中小型企业,净增5万户以上个体工商户。
(四)深入推进“五城”联创工作,努力建好市民的幸福家园
大力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不断提升窗口行业服务形象。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入开展“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创建活动,培育农村文明风尚。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市民法制意识、公民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大力推进市容市貌提档升级,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健全完善政府组织、社区负责、市民参与、共创共建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深入推进“城管革命”,大力实施以广告治理、占道清理、建筑整饰为主要内容的景观综合整治。大力推动城市景观亮化工程。加大对垃圾、污水处理和城市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贸市场、小餐饮店及“五小行业”改造力度,加大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力度,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搞好传染病防治,严格控制各类传染病。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做好“一江五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保护水环境,确保城镇污水达标排放,确保汉江干流水体质量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道路扬尘、建筑扬尘及噪声噪音污染治理。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控制和治理地表水体及土地面源污染。
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构建“一城两带三区五廊”为主的生态系统,抓好城镇绿地规划修编及山体、水体保护工作。抓好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推进社会绿化进程。加大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力度,构建以文化名园、主题公园、街区游园等为支撑的城市园林体系,提高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形成市民出门能见绿、就近能进园、清水常相伴的生态化生活环境。让襄阳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下生产生活。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精进、开放、创新、务实”的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同心协力共谋发展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坚定不移的从政追求,外化为坚定执着的实际行动。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用前瞻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群众的眼光、创新的眼光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的本领。大力加强市委班子特别是以市委常委会为核心的领导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执行机制,构建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程序严密、民主科学的制度体系。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坚定、团结合作、奋发有为、勇担重任的坚强领导集体。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保证调查研究经常化、制度化。建立重大决策协商和征求意见制度,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坚持一切工作以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标准做决策、出政策。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关心群众疾苦,化解群众疑虑,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执行力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民本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执行意识,不图一时之功,不贪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多做利群众、惠民生的事,切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落实好,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执行好。
(二)加强“三支团队”建设,激发活力推进发展
努力建设勇于担当、开放包容的干部团队。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牢固树立重视基层、鼓励干事、注重廉洁的用人导向。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开选拔、公推差选、竞争上岗等办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双千计划”,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梯次接续、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建设新格局。大力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抓好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办好各类干部培训主体班,组织开展干部境外培训。有计划地推进干部轮岗交流,组织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到基层一线、发展一线和信访维稳一线经受锻炼、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大力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特别是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干部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鼓励干事、干净做事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为抓手,大规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各类人才在襄阳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加快形成襄阳人才新优势,构建襄阳人才新高地。努力建设合作共赢、奋发图强的企业家团队。要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创新企业家培养、提升、激励的新机制、新路子,大力营造最适宜企业家创业的环境,创办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论坛,为各类企业家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不仅让他们生财聚财、成就事业,更要让他们受到尊重、获得荣誉,创造多大价值就给予多大奖励,做出多大贡献就给予多高荣誉,形成尊崇企业家的社会氛围,使更多的优秀企业家竞相涌现。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努力建设遵规守法、爱我襄阳的市民团队。以促进城市文明进步为核心,以树立良好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为重点,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制、文明礼仪、身心健康等素质,鼓励广大市民争做知书达理的襄阳人、诚实守信的襄阳人、开放包容的襄阳人、守规创业的襄阳人。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按照“五个基本”建设要求,坚持强基固本,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有效整合城乡党建资源,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深化基层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健全和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基层党建带团建、带工建、带妇建工作。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巡访问事”制度。大力推广农村基层党建“三三制”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和为民办事机制。按照“三有一化”目标,完善“网格化管理、便捷化服务”机制,推进社区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融合。全面推行“双责双诺双评”制度,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统筹抓好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乡镇(办事处)、农村(社区)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三万”活动。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让党的基层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凝聚党员力量,发挥党员作用。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矛盾多,压力大,各级党组织要多体谅、多支持,真诚关心,真心爱护,真切关怀,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转变作风保障发展
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积极探索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党员干部廉政风险和腐败机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树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扎实开展治庸问责工作,集中整治“庸懒散软”。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服务市场主体、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敬畏法纪、慎用权力、善待百姓。深入推进“阳光新政”工程建设,简化程序,方便群众,大力推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公开评议,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流程最优、服务最好的城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提倡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进一步规范、归并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各种应酬。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凡是不涉密的事项一律向社会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阳光下配置、资产在阳光下交易。动真格解决就学、医疗、创业、征迁、环境保护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让想干事、能干事、干净干事的干部安心专心地干事创业,为改革创新的干部撑腰壮胆。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对违法违纪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以党风廉政建设明显成效取信于民,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须高度凝聚全社会的力量。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促进全市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工作,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营造安定有序、公平正义、和谐共荣、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要大力弘扬亲民为民的作风,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把工作能力的增长、领导本领的提高深深扎根于服务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主动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在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共同推动新襄阳的振兴与跨越。
同志们,宏伟的目标召唤着我们,历史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人民的期待鞭策着我们,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勇担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共创幸福生活,开辟美好未来!
附:名词注释
1.央企对接战略合作。抓住中央大企业、大集团加速扩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积极寻求合作,争取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在襄阳投资建设。
2.“厅市共建”合作。省直部门对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发展积极行动,采取支持措施,襄阳主动与省厅(局、办)对接,就推进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产业、重点项目达成战略合作。
3.八项集中整治“城管革命”。门店招牌整治、户外广告整治、临街建筑立面整治、市政设施整治、交通秩序整治、沿街为市整治、拆墙透绿整治、建筑工地与渣土清运整治。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
以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设置“三位一体”;村级重大事务实行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新农村建设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的“三联共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
5.“一报告两评议”制度。指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工作并接受评议制度。
6.云计算。一种网络应用模式。“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指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云计算将所有计算资源集中起来,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从中获得服务。
7.物联网。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8.中央商务区。英文缩写CBD,又称商务中心区。是指在一个大城市内,集中了大量的商务、金融、文化、服务机构和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便捷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
9.中国移动“四个中心”项目。今年11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公司投资 100亿元在襄阳建设创新与发展基地,建成后,形成区域性运维中心、区域性仓储中心、全省第二呼叫中心、全省云计算中心。
10.数字襄阳。城市信息化过程表现为:地球表面测绘与统计的信息化(数字调查与地图),政府管理与决策的信息化(数字政府),企业管理、决策与服务的信息化(数字企业),市民生活的信息化(数字城市生活),这四个信息化进程是建设“数字襄阳”的核心内容。
11.智慧城市。是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三位一体建设的城市形态,是一个系统工程,将推动新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形成,提升城市生产管理运行的现代化水平。
12.襄阳云谷。“云谷”就是“云计算”研发、运用基地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聚集地,能够提供基于云计算的各项业务以及衍生出的服务,也能为电子信息企业带来革新,推动其升级和转型。
13.“三化同步”、“两增同步”。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4.“一百三千”工程。百亿斤粮食工程、千亿级农产品加工工程、千万头牲畜养殖工程、千亿元林业产业工程。
15.六个新区规划建设。襄州新区、东津新区、樊西新区、襄南新区、庞公新区、隆中新区。
16.河谷新城。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推进谷城县、老河口市沿汉江相向发展。
17.“五城联创”工作。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18.“五小行业”。指小旅馆、小美容美发厅、小浴室、小歌舞厅、小网吧。
19.“一江五河”。汉江、小清河、唐白河、南河、蛮河、滚河。
20.“一城两带三区五廊”生态系统。
一城,襄阳主城区及都市圈森林生态系统;两带,汉江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带,骨干交通路网景观绿化带;三区,山区生态经济林业区、低山丘陵速生林木生产商品林区、鄂北岗地农田村庄环境保护林区;五廊,汉江、小清河、唐白河、南渠、大李沟五条城市生态景观廊道。
21.“一个核心、三个党组”。党委,人大党组、政府党组、政协党组。
22.“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市委出台了《关于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若干意见》,通过政府资助、奖励、风险投资融资、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面向海内和海外人才市场,引进和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
23.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双千计划”。
每年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硕士以上学历研究生200名,安排到市、县直部门和乡镇任正副科级干部,力争五年内达到1000名以上,每年招录公务员不少于200名,力争五年内达到1000名以上。
24.“五个基本”建设。着力健全基层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
25.基层党建“三级联创”活动。指在县、乡镇和村三级党组织中,开展以“五个好”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
26.“三有一化”。社区党建工作要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着力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
27.“双责双诺双评”制度。企业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负责人、党员实行双向明责、双向承诺、双向评议。
第五篇:市委书记范锐平在全市治庸问责工作
市委书记范锐平在全市治庸问责工作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传达提纲
2011年11月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治庸问责工作动员大会,市委书记范锐平发表讲话,他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怎样看待襄阳的干部队伍,二是怎样推动治庸问责,三是怎样建设党员干部队伍这支团队。
一、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形成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的行为规范 省委开展治庸问责的决议7月份就做出了。我们今天才开会,我们用三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准备,就是希望这项工作能够改变我市当前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取得实际的效果。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希望同志们记住三句话: 第一句话,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所谓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如果我们不能率先形成更为先进的行为规范,作为领导者就不足以号令。领导者所带领的部属、团队,就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而只有大家都能共同遵守已经形成共识的行为规范,我们的干部队伍才能处世有矩,行事有方。
第二句话,就是形成行为规范,必须立规矩、定规则。敬畏规则,才能“心怀若冰,战战栗栗,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我们干部队伍中存在“庸、懒、散、软”等精神懈怠问题,少
数干部工作不在状态、不作为,无论对谁、对什么事,都无所谓等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规则不明、规则不严、不讲规矩。尽管都是个别现象,但损害的是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同时,也会因为少数人的问题,影响大多数人的情绪和心态。一个不作为的人,一个乱作为的人的影响,像传染病源一样,远远超过了他自身得病造成的危害。比如,生活小节,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对一个团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在一个很壮观严肃的场合,领导同志正在讲话,某个人大大地伸一个懒腰,还伴随着声音伸懒腰。这个人的生活小节,就会影响庄重的气氛,影响一个团队的形象,影响领导对这个团体的评价。所以,我们制发的所有行为规范,都是针对我们干部队伍中容易出问题的一些现象提出来的。决不是照搬照抄。
第三句话,就是行为规范常态化,有益于自身,有益于社会。亚当斯曾经说过,秩序培养着习惯。严格遵循行为规范,会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行动自觉,并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事业追求。每个襄阳人的生活小节,看起来是个人行为,汇集起来就成了整体襄阳人的形象。着装是个人习惯,不影响别人。但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服从团体要求,必须符合礼义规范。有些人穿着黑色西服,穿着白色袜子,在社会交往中格外抢眼,但不合礼仪规范。进而,影响外人对一个团队、一座城市的评价。任何一名干部的一个不雅小节和一个不规范行为,都会引起社会对一个地方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发展环境的判断。最近,在深圳招商引资,就遇到类似情况。有一个城市,是襄阳的竞争者,与我们争同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在全国非常有名。这家企业准备做一个产业园,与那个城市的市长已经谈得非常默契,就要签约了。此时,发生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该市招商局长先一天晚上酒喝多了,把第二天早上接待客商、举行签约仪式等工作忘了。客商一等不来主人,又打不通电话,只好愤愤而去。正是这样一件事,才使襄阳捡了个便宜。因为企业很担心那个市长一旦调走,像那个招商局长这样素质的人,肯定为企业服务不好。看到襄阳招商团队,感觉不错,准备到襄阳来发展。这个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因不信任一名公务人员,会放弃到一个城市投资发展。因信任某城市的政务服务,就可能把投资从其它城市转向这个城市。非常小的不当行为,对一个地方造成潜在的伤害是巨大的;一个出人意外的感动别人的小事,使一个地方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大家都要注意,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公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的绝不是个人,而是组织形象、地方形象;代表的绝不是个体,而是一个层次、一个团队;影响的决不是个人的荣辱升迁,而是一个群体的利益得失。
二、要坚持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淳民风,领导机关要为群众作表率 治庸问责要从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抓起。领导班子直接决定着机关的风气、面貌和工作水平。机关工作人员的所作所为,直接关系到群众、党员干部对襄阳跨越发展的信心,直接影响“四个襄阳”建设。古人讲,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地方的精神风貌,可以反映这个地方领导干部素质。进而,反映出主要领导干部的能力和品质。那拿破仑说得好,狮子带出的羊群一定会打败山羊带出的狮群。所以,我们抓治庸问责,首先是要治领导干部之庸,要追究领导干部之责。
治庸问责,要抓好市直机关。市直机关是全市的服务机关,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如果市直各个部门工作精神状态都好,工作标准都高,队伍管理都严,服务群众都热情。整个系统都会比较好。一定要把市直机关抓好。这段时间,省直厅局都在支持襄阳发展,在拜访汇报工作中,有两点令我们很尴尬。一点是省直厅局给我准备的汇报材料,无论是质量还是印制水平都比我们高。本来是给省厅局汇报工作,反而他们对我们情况的了解比市直相关部门更清楚,材料也比市直相关部门准备得更好。第二是,省里许多厅局在答复我们请求帮助解决的问题时,总是说:你们说了,我们要给;你们没说,我们也要给。这就说明市直有些部门工作标准不高;对国家政策、省里的政策不了解,对工作研究不深入、不透彻。如果说我们一个单位、两个单位是这样,影响还不大。如果市直许多单位都是这种精神状态,这种工作水平,这种工作标准,襄阳就与其他地级城市无异了,而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这次问责治庸,不单纯是抓干部作风问题,还有一个提高工作标准问题,不单纯查基层干部的问题,重点是查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问题。
三、坚持向转变作风要效率、要资源、要环境、要形象
首先,要以优良的作风增效率。作风决定执行力,影响工作效率。干部作风不扎实,遇事就会先考虑风险、先撇清责任,就会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出现。你推我拖,你“来”我“往”,没有一点效率可言。很多机关存在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所有的人都很忙。自已的家属问起来,说工作很忙啊;别人问起来,也说忙的不得了啊!仔细观察这种“忙”,很快就发现,忙而无序,忙而无效,忙着喝酒,忙着协商,忙着推卸责任,忙着相互扯皮。人总在路上,事总在办中,没完没了。什么叫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工作的绩效扣除两项成本。一是行政成本,付出了多少工资。二是机会成本,造成损失就是机会成本。为什么干部这么忙,确实是发展中矛盾多,压力大。另一个方面,是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部门内部科室之间相互扯皮盛行。谁都想甩了算了,谁都有条条,谁都有杠杠,谁都有个人意见。这也是许多地方先行不先到、先试不先进、“起大早赶晚集”的根本原因。这次治庸问责,一定要先拿爱扯皮拉筋、相互制肘、精于“太极功”的干部开刀。我们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狠下功夫。
第二,要以优良的作风聚资源。干部作为发展的“关键的少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但如果重要时刻冲不上去,紧要关头拿不下来,那么这笔宝贵的资源就不能发挥作用。同时,在当代高度竞争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发展资源极为有限。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就必须靠我们领导干部去争、去抢。这种争和抢,不是硬争、硬抢,而是要用智慧、用情感、用毅力。第三,要以优良的作风创环境。环境既有自然先天的基础,更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不论是硬件设施环境,还是人文政务软环境,好不好的评判标准,都是企业家和人民群众的感受。因此,每一个人的表现都至关重要。如果有一名干部对企业家、对办事的群众,哪怕说过一次,“这件事不归我管”、“按规定这件事不能办”、“这件事你找别人去”等等,都会在我们服务对象中无形地产生一种不好的形象。什么叫好的环境?就是要方便别人,麻烦自已。我们制作的规定、工作程序、工作标准,主要以方便群众、方便企业为依据,而不要方便自己。公务人员方便了,老百姓就不方便。当然,有的干部讲,就是要别人不方便,才请我吃饭呀!如果是这种思想,就会破坏、颠覆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如果每一名干部都能设身处地从襄阳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给群众一个安慰,给企业家一份帮助,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四、严肃纪律,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厉查处
治庸问责,必须抓住关键,击中要害,动真碰硬,解决问题,推动发展。首先是要严肃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各级干部一定要把外在纪律的约束,转化为内在自律的要求,增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第二,要严格管理,关心爱护干部。人们常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对干部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一些干部之所以落马掉队、走向腐败堕落,一方面是因为干部自身要求不严,另一方面确确实实是组织管理不严,致使一些干部身上的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开展问责治庸工作,一定要把严格教育、严格管理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各级机关都要推动干部的精细化管理和机关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第三,要严格监督,用阳光杀“病菌”。闭门治庸,无异于作秀。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评议机制,让问责治庸置于阳光之下,才能问出结果,治出成效。要坚持开门治庸、开门问责,加强对问责治庸工作的评价和监督,确保问责治庸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第四,要严厉查处,用重典、求实效。开展问责治庸,必须动真枪、出重拳,严厉查处那些不作为、乱作为,自己还无所谓的人。对于集中检查、明察暗访发现的,以及群众举报和投诉的问题,要用铁腕、下重拳整治,做到有错必问,有过必责,问而有力,责而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