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路隧道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铁路隧道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李xx
路桥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100027
【摘要】铁路隧道的施工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衬砌开裂、渗漏水、二次衬砌结构侵限、道床翻浆冒泥,拱墙背后脱空等病害。文章从隧道痛病的表现、成因出发,提出了痛病工程相应的处治措施和建设期间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 隧道;质量通病;成因;措施
引言
对于铁路隧道建设,多年来由于工程质量通病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一定的顽固性,因此加强质量通病的预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施工单位必须重视质量通病的治理,隧道监理工程师必须严格地按其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随时注意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笔者就几条常见通病做分析如下。
1.洞门施工通病及处理措施
1.1洞门施工通病
洞门施工通病一般表现在洞门坍塌或洞门表观质量差。
(1)地表水渗透或雨水冲刷使隧道洞门边、仰坡失穏,造成洞口坍塌;
(2)洞门边、仰坡开挖采用大爆破作业方式,对隧道洞口围岩产生扰动,造成隧道洞口坍塌;
(3)洞口围岩松散软弱,自稳性能差,进洞施工方案不妥;
(4)洞口边仰坡开挖后防护不及时;
(5)洞门立模不稳,不平顺,混凝土灌注质量差;
(6)修补工艺欠佳;
1.2预防及处理办法
⑴.洞口工程施工前,首先做好洞口范围内地表防排水工作,填平洼地和积水坑,防止地面水渗透;
⑵.及时施做洞口工程系统截水沟、排水沟,尽可能与洞口路基排水系统形成整体。宜在雨季前及边、仰坡开挖前完成;
⑶.隧道边、仰坡土石方开挖作业尽可能采用非爆破或弱爆破方法自上而下分部进行,减少对洞口围岩的扰动;开挖后对边、仰坡及时进行防护;
⑷.隧道门端墙处土石方开挖施工完成后及时施作洞门端墙及挡护工程; ⑸.洞门施作尽量避开雨季进行,尽早施作洞门和洞口段衬砌,保证洞门边坡稳定;
⑹.施工期间,保持对边仰坡及洞顶山坡体进行监测和观察,及时掌握洞口的安全状况,以便迅速采取有效的安全对策;
加强洞门立模的精度和稳定性,灌注时应严格控制速度,尽量一次施工成型,避免修补。确实要修补的,修补工艺要认真,细致,增强洞门的观赏性。
2.洞内渗透漏水
目前,隧道的渗透漏水主要表现在墙、拱顶渗水、滴水、漏水及路面的冒水。其原因是隧道在施工期间和建成后,一直受着地下水的影响。当地下水压较大,防水工程质量欠佳时,地下水便会通过一定的通道渗入或流入隧道内部,造成渗漏水,对行车安全以及衬砌结构的稳定性构成威胁。隧道的渗漏水不仅会降低混凝土衬砌的耐久性,而且会降低隧道内各种设施的功能,恶化隧道内的环境,严重时对行呈成安全以致对结构的稳定造成威胁。
2.1施工质量通病
(1)拱顶衬砌不密实:当围岩压力过大时,导致拱腰部位衬砌出现纵向拉裂,拱顶衬砌压碎掉块,导致渗漏。
(2)支护技术不过关:工程上常采用的先拱后墙法施工,循环进尺短、衬砌紧跟、以衬代支,致使衬砌接缝过多,且接缝处理不能达到防水标准,导致接缝渗水。
(3)振捣不到位:在混凝土衬砌的过程中,有时存在衬砌不到位的现象,形成透水的开放性毛细管路,尤其是混凝土拌合物在密实泌水过程中,析出水分部分被挤向上面,部分聚集在集料颗粒的下面,导致衬砌混凝土存在泌水管路。
(4)混凝土中有空隙:由于施工顺序不当或沉降或衬砌混凝土中存在杂物等原因,导致衬砌混凝土中存在空隙。
(5)腐蚀性:天然水对衬砌混凝土有腐蚀性,可能造成漏水孔隙,甚至导致衬砌混凝土剥落开裂。
(6)拱、仰拱填充施工缝不对应导致的渗漏水。下图1所示隧道渗水点实际
为仰拱施工缝渗水,经仰拱与仰拱填充界面流至仰拱填充混凝土拉裂处,从混凝土裂缝处涌出。图中所示白色塑料管为施工单位自行埋设的剖开的塑料管,处理不符合要求。
图1:拱、仰拱填充施工缝不对应导致的渗漏水
2.2渗漏水的预防措施
渗漏水整治的指导思想是以排为主、以防助排,引水泄压、断绝水源,设多道防水线。
2.2.1结构自防水措施
在设计中应合理确定混凝土的抗渗标号,不能片面强调混凝土抗压等级,一味加大单位体积混凝土水泥用量,将会使混凝土水化热和收缩量增加,导致混凝土裂缝,破孩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能力。
对变形缝及施工缝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往往是隧道与地下工程防水的薄弱部位,通常变形缝形式有:嵌缝式、粘贴式、埋入式。橡胶止水带在施工中稍有不慎易走形,导致止水效果降低,应确保施工接缝严密、不渗不漏,变形缝应密封止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本着“以防为主、多道设防”的原则,也可采用复合式橡胶止水变形缝,复合式橡胶止水变形缝系三道设防,即首先在变形缝部位、现浇混凝土中间埋入桥式橡胶止水带,然后再在端部施作双组份聚硫橡胶嵌缝,最后在预留槽涂抹焦油聚氨酯防水胶。这样将埋入,嵌入,粘贴三种型式变形缝止水带组合在一起,形成三道防线,防水可靠性得到很大提高。
2.2.2施工预防措施
根据水文地质情况,水流性质,水量大小,岩层裂隙倾向及山顶地表水源补给情况,按设计规定,做好洞顶地表防排水和衬砌背面的排水设施,同时应将施工排水与永久性的防治水统筹考虑。完善钻爆设计,控制爆破,出现超挖时,对拱
脚,边墙脚以上10cm范围内应用与衬砌相同的材料一次性回填密实,其它部位采用片石等回填密实。施工中要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密实;拱墙尽可能一次浇注,尽量减少施工缝;先拱后墙法施工的隧道,灌注拱圈混凝土时应及时撑卡口梁,防止拱圈因下沉或内移造成开裂。施工时应注意排水畅通,严禁水浸泡拱墙脚,防止出现不均匀沉降;由于施工方法工艺的限制,对二次衬砌结构与初期支护间存的空隙,应采用回填注浆使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紧密结合,以改善其传力条件和减少渗漏水。
3.衬砌施工裂缝
隧道出现裂缝轻则缩短使用寿命,重则产生毁灭性的破坏。隧道应进行动态施工。由于受技术和资金条件的限制,一般隧道在设计前对一些因素很难准确确定,因此在施工中要随时观察掌子面,对围岩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及时调整和完善设计。隧道拱、墙的裂缝主要由环向的、水平向的、斜向的和网状的裂缝,其性质分受力和非受力裂缝。衬砌裂缝形成的原因非常的复杂,往往是多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施工不规范造成的衬砌裂缝占了很大一部分,材料质量差或配合比不合理导致的开裂和设计不当引起的开裂仅占一小部分。
3.1裂缝形成原因:
3.1.1设计局部与实际地质不符、处置不当。
由于多种原因,设计单位在设计勘察时无法深入地开展地质勘察工作,进行隧道围岩类别评价及支护结构设计时缺乏必要的准确的依据,再者实际地质情况并不是与设计截面相适应的,这就造成了结构受力与设计的严重不符而埋下开裂隐患。
3.1.2施工方法和现场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
①隧道开挖控制不严格,监控量测检查不到位,现场管理不严格,个别部位衬砌厚度严重不足,衬砌混凝土厚度严重不均匀,从而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产生混凝土的开裂。由于没有严格进行监控测量,不能科学的判断围岩的变形和收敛情况,盲目进行二衬混凝土的施工,造成混凝土不能抵抗围岩变形从而产生开裂: ②不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盲目追求施工进度,过早拆除模型,拆模后不进行有效的养生(特别是靠近洞口的地段),造成混凝土水化热不能有效循序散发、混凝土自身承载不足,局部混凝土在不能有效抵抗外力的情况下,产生局部变形,进行应力的二次分布而导致开裂;
③软弱围岩地段往往不能严格执行设计,基地清理不彻底,仰拱填充施工偷工减料,没有根据实际围岩情况沉降缝设置进行调整,除非时出现重大事故,一般很少向设计、监理单位反映,同时由于监理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对设计缺陷或不足难以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般会造成设计不能满足实际地质情况,从而导致混凝土的开裂;
④混凝土机械拌和过程中原材料不严格计量,外加剂的掺加更是随意性大,没有严格或者不能严格根据现场砂、碎石的实际含水率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造成混凝土水灰比与设计不符,混凝土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3.2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拌和质量,主要是混凝土配合比和混凝土和易性的控制;
(2)严格执行监控量测程序,进行科学分析后指导衬砌作业遵守科学的二次衬砌原则,对于特殊情况(一般是变形不稳定),必须提供数据分析并建议设计单位调整衬砌参数,不能强攻硬土;
(3)及时进行断面检测,确保开挖轮廓符合设计,杜绝严重侵入衬砌现象的发生。对模型就位时发现的侵入不得存在侥幸、偷懒心理,必须认真进行返修,很多局部开裂均是由于个别位置侵入未处理引起;
(4)认真清理基底浮渣,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对于有仰拱填充的衬砌,严格控制仰拱尺寸、厚度,拱墙衬砌时一定要对与仰拱接触面进行凿毛清理;
(5)对于地质变化处和设计沉降位置不符的,一定要及时通知设计单位现场核实、进行衬砌参数调整。
4.拱墙背后脱空
衬砌背后存在一定规模的空洞或空洞回填不密实是经常遇到的病害。据雷达检测表明,拱墙背后脱空现象比较普遍,尤以拱顶脱空较为严重,个别甚至达到人可在其中爬行的程度。引起脱空的原因除管理不力外,超挖过大,未回填或回填不到位,或未采用压力泵送回填混凝土等有关。
墙背脱空使衬砌和围岩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受力体系,同时对二次衬砌产生一定的威胁,围岩落石砸穿衬砌的事故也曾发生。
4.1拱墙背后脱空形成原因:
⑴由于防水卷材预留不足,拱顶防水卷材紧绷造成其背后与初期支护有一定间
隙无法灌注混凝土,造成空洞;
⑵混凝土灌注至拱顶后没有及时调整混凝土的水灰比,而且并不是控制一定泵送压力进行灌注,造成拱顶混凝土没有灌注饱满而形成空洞;
⑶堵头模型与初期支护不密贴,同时有没有进行有效堵塞,造成混凝土灌注不饱满,从而形成拱顶衬砌前端空洞。
4.2防治措施:
⑴控制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加强振捣,对超挖大的范围必须专人进入模型内进行补强振捣,以确保混凝土灌注密实。有时容易出现灌注速度快、振捣跟不上致使混凝土局部不密实而形成空洞。
⑵铺设防水材料必须由顶部逐步向墙角进行,增加固定锚固的点位,并预留出一定的富裕量,避免混凝土由墙角自下而上灌注时受防水材料限制是拱顶形成空洞。
⑶灌注至拱顶后适当减小混凝土的塌落度,在封口处辅之以人工干硬性混凝土进行填塞。
5.结束语
总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频繁出现的一些质量事故,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重视、管理上及时、技术上合理、措施上得力,各环节齐抓共管,才能使我们的质量有根本的改观,将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有效地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才能建成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 陈礼伟,浅析隧道病害产生的原因[J].隧道建设,2004(2).[2] 谢文梅,地铁黄庄站三连拱拱部防渗漏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07(10)
[3] 杨新安,吴德康,铁路隧道[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4] 杨新安,黄宏伟.隧道病害防治——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从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网络高等教育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学习中心: 重庆万州奥鹏学习中心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土木工程(道桥方向)年 级: 2013年 春季
学 号: ***1 学 生: 李鲲鹏 指导教师: 李昕欣 完成日期: 2014年 11 月 28 日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内容摘要
混凝土几乎是道路与桥梁以及各种结构物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其质量通病极易发生。这些质量通病如不能有效防治,将会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产生影响,常见的质量通病轻则影响美观,严重者则有损于结构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工程建筑物和工程结构物的安全和降低使用功能,本文通过对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蜂窝、麻面、孔洞、露筋、表面不平整等几种质量通病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I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概述............................................................................................................................2
1.1 混凝土质量通病对工程结构物的危害.........................................................2 1.2 混凝土质量通病控制措施的研究意义.........................................................3 1.3 本文主要工作.................................................................................................3 2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4
2.1 蜂窝.................................................................................................................4
2.2.1 表现形式..............................................................................................4 2.2.2 产生原因..............................................................................................4 2.2.3 控制措施..............................................................................................4 2.2 麻面.................................................................................................................5
2.2.1 表现形式..............................................................................................5 2.2.2 产生原因..............................................................................................5 2.2.3 控制措施..............................................................................................6 2.3 孔洞.................................................................................................................8
2.2.1 表现形式..............................................................................................8 2.2.2 产生原因..............................................................................................8 2.2.3 控制措施..............................................................................................8 2.4 露筋.................................................................................................................8
2.2.1 表现形式..............................................................................................8 2.2.2 产生原因..............................................................................................8 2.2.3 控制措施..............................................................................................9 2.5 表面不平整...................................................................................................10
2.2.1 表现形式............................................................................................10 2.2.2 产生原因............................................................................................10 2.2.3 控制措施............................................................................................10 案例分析..................................................................................................................12
II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3.1 工程概况.......................................................................................................12 3.2 存在的质量通病...........................................................................................12 3.3 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12 4 结论及建议..............................................................................................................13 参考文献........................................................................................................................14
III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引 言
随着混凝土施工的广泛应用,建设工程中混凝土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混凝土已经成为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整个工程质量保证的核心,但是在混凝土工程施工时,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因此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治现浇混凝土质量通病,成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样性的,也是工程建设中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一些质量通病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但只要认真作好预防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搞好养护工作,是可以消除这些质量通病的。在做好防治质量通病预防工作前,必须先要了解此类通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工程实际,下面就来简要分析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进行探讨。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概述
1.1 混凝土质量通病对工程结构物的危害
在当今的整个社会的建设中,不论什么样的建筑,都是采用混凝土结构,因为该建筑材料价廉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我国不论是城市或在农村,混凝土的应用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在我国工程建筑正向着大体量、大空间、大高度的方向发展,呈现出许多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的运用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自上世纪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运用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讨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同时混凝土工程质量也是我国长期以来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由于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几乎遍及工程施工的每一个角落,而现代高强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的出现,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在工程质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加水搅拌、浇筑、养护、凝结硬化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强度高可模性好,广泛地运用于房屋建筑、道路桥涵等工程中,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理想材料,但是在使用混凝土的同时,由于对混凝土的性能了解不深,在工程完毕后的十几天,一个月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后,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这些质量通病主要包括蜂窝、麻面、露筋、孔洞、表面不平整和裂缝等,由此给人们的心中造成担忧和后怕的感觉。
比如一些对混凝土技术进行研究的人员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形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探讨,提出解决混凝土裂缝的办法和意见,也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果,使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降低到最低范围之内。目前对混凝土结构物裂缝问题,是在混凝土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和建筑物的倒塌,也都是从结构裂缝的扩展开始而引起的。如地下工程(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变电所、地下人防工程等),若出现裂缝,将会产生大量的渗水,使地下工程的使用性能降低或不能使用;而厂房、住宅、办公楼的墙、板、柱、梁出现裂缝后,一是影响美观,二是影响使用寿命,有严重裂缝的建筑物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故在某些施工验收规范和工程都是不允许混凝土结构出现有明显的裂缝。
但是,从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工作的研究及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混凝土结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裂缝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一种材料特性,只是如何使有害程度控制在某一有效范围之内。因为使用的混凝土是多种材料组成的一种混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合体,且又是一种脆性材料,在受到温度、压力和外力的作用下,都有出现质量通病的可能性。而对出现质量通病后,就要分析哪些质量通病是有害的质量通病,哪些是无害质量通病,经分析后,对有害质量通病的形成原因和如何处理,这是本文所提出的关键所在。
1.2 混凝土质量通病控制措施的研究意义
混凝土工程经常受到蜂窝、麻面、露筋、孔洞、表面不平整和裂缝等通病的威胁,因此增加了混凝土构筑物和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修理与加固费用,影响或限制了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并缩短结构的使用年限,影响效益和安全,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浪费资源,例如因外观质量不达标,如桥梁立柱浇筑一根拉到一根,箱涵或箱通首件因外观质量问题而砸掉返工,导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损失。
因此,如何确保混凝土工程的优良,如何对混凝土结构物外观质量通病合理分类鉴别,加以分析,并对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引起对于混凝土通病问题的重视,对混凝土的常见通病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反馈到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来进行预防和控制,在工程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延长工程使用寿命,认真做好预防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搞好养护工作,控制质量通病,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混凝土工程在建设开发过程中的有效施行。
1.3 本文主要工作
本文利用所学知识,主要从理论和现场角度对混凝土质量的通病防治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从一切可能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原因入手,系统研究材料与混凝土性能之间的关系,在已知的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基础上,探讨混凝土施工常见通病防治措施,找出施工作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明确对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操作因素和外界因素,使所有施工人员转变过去的传统观念,打破常规,主动跨前一步,把思想认识提高到施工质量之中。针对各环节及早进行事前主动控制控制,使混凝土施工在各个环节都能够落实采取针对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2.1 蜂窝
2.2.1 表现形式
蜂窝是指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混凝土蜂窝分两种,一种是最常见的气泡状空洞,另一种是混凝土局部出现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因砂浆不饱满形成的空洞。2.2.2 产生原因
(1)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或每层料太厚、振捣不实或振捣时间不够导致混凝土中的气泡不能充分排出,或由于漏振导致部分骨料未被水泥浆包裹,形成骨料与骨料之间的空洞。在分层浇筑时,如果前层混凝土未振平或在浇筑后层混凝土时未清除松动石子,则容易导致两层混凝土不能很好地衔接,就出现蜂窝。在柴达木地区气候特别干燥的情况下,混凝土初凝快,层间不能振捣,很容易出现这一问题。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和用水量计量不准,造成混凝土中砂浆少、石子多。配合比不当将直接导致混凝土外观缺陷,是造成混凝土蜂窝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下料不当,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5)模板缝隙未堵严,造成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2.2.3 控制措施
蜂窝的预防措施:用长效模板表面要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缝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包装胶带纸或腻子等堵严,用长效模板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分层均匀振捣密实,并用木锤敲打模板外侧使气泡排出为止。
蜂窝形成后的处理方法: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可在麻面局部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2.2 麻面
2.2.1 表现形式
麻面是指混凝土浇筑后,由于空气排除不干净,或是由于混凝土浆液渗漏造成的混凝土表面有凹陷的小坑和表面不光滑,不平整的现象。2.2.2 产生原因
(1)混凝土含气量过大,而且引气剂质量欠佳。
目前泵送混凝土用量较大,为了保证泵送混凝土的可泵性,往往在泵送混凝土中加人适量的引气剂。由于各种引气剂性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混凝土中呈现的状态也不尽相同,有的引气剂在混凝土中会形成较大的气泡,而且表面能较低,很容易形成联通性大气泡,如果再加上振动不合理,大气泡不能完全排出,肯定会给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麻面。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过于黏稠,振捣时气泡很难排出。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例如胶结料偏多、砂率偏大、用水量太小、外加剂中有不合理的增稠组分等,都会导致新拌混凝土过于黏稠,使混凝土在搅拌时就会裹人大量气泡,即使振捣合理,气泡在黏稠的混凝土中排出也十分困难,因此导致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麻面。
(3)由于混凝土和易性较差,产生离析泌水。
为了防止混凝土分层,混凝土入模后不敢充分振捣,大量的气泡排不出来,也会导致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麻面。有一些水泥厂为了增大水泥细度,提高水泥早期强度,又考虑节约电能,往往在磨粉时加人一些助磨剂,例如木钙、二乙二醇、三乙醇胺、丙二醇等物质,由于其中一些助磨剂有引气性,而且引入的气泡不均匀且偏大,也会给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麻面。
(4)在《混凝土泵送技术规程》中规定“混凝土浇注分层厚度,宜为300—500 毫米”,但是在实际施工时,往往浇注厚度都偏高,由于气泡行程过长,即使振捣时间达到规程要求,气泡也不能完全排出,这样也会给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麻面。
(5)不合理使用脱模剂。
(6)环境温度对混凝土结构面层的质量也有影响。由于气泡内部含有气体,因此气泡休积变化对环境温度特别敏感,环境温度高时气泡休积变大,气泡承载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力变小,容易破灭。环境温度低时气泡体积变小,承载力较大,不容易形成联通气饱。即使混凝土结构面层有气泡,气泡也很小,对混凝土结构外观影响不大,由此使人们联想到冬、夏季混凝土结构面层好于春、秋季。春、秋季节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附着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气泡体积变化也很大,当混凝土面层水泥浆体的强度小于气泡强度时,气泡体积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气泡周围的水泥浆体也随之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浆体的强度不断增加,当气泡周围水泥浆体达到一定强度时,再不随气泡体积变化而变化,如果此时正赶上气泡直径最大时,势必给混凝土面层留下孔洞。
(7)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8)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9)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10)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11)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2.2.3 控制措施
(1)选择使用优质的引气剂。优质的引气剂在混凝土中引人的气袍直径宜在10-200μm,气泡表面能比较高,气泡在混凝土中分布比较均匀(平均间距不大于0.25mm)。
(2)降低混凝土黏稠度。适当调整混凝土水灰比、砂率、胶结材料用量以及外加剂的组分,改善混凝土的黏稠性,也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面层质量。
(3)控制新拌混凝土和易性。如果混凝土离析泌水,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必须适时进行复振。如果水泥中含有引气组分,在拌制混凝土时应在其中加入消泡剂。现在一般外加剂中都含有减水剂,目前使用的减水剂大多数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外加剂加人到混凝土中后,使混凝土中拌合用水的表面张力不同程度地下降,埋伏下了起泡的因素,在混凝土搅拌或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不必要的气泡,国外发达国家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许多外加剂中都掺人了适量的消泡剂,用来消除有害的大气泡。例如加入适量的磷酸三丁脂、有机硅消泡剂、聚醚类消泡剂都可以消除其中的气泡。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4)严格按《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中的规定执行,每层混凝土浇注厚度不应大于 50 cm。
(5)选择使用优质的脱模剂。目前脱模剂市场比较混乱,良莠不齐,产品大致分以下几大类:矿物油类、乳化油类、水质类、聚合物类和溶剂类等。
就矿物油类脱模剂而言,不同标号的机油黏度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标号的机油,由于环境温度不同,黏度也不相同,气温高时黏度低,气温低时黏度高。当气温较低时,附着在模板上的机油较黏,新拌混凝土结构面层的气泡一旦接触到黏稠的机油,即使合理振捣气泡也很难沿模板上升排出,直接导致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有一些单位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在机油中加入部分柴油,用来降低脱模剂的黏度,这样做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仍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水乳类脱模剂目前在市场上比较多,但是有一些产品选用的乳化剂引气性较大,也会给混凝土结构面层造成麻面。
动植物油进行脂化的脱模剂出现的问题较多,其原因是产品中含有引气性比较大的乳化剂及增稠剂,会给混凝土结构面层带来极大的影响。模板材质不同也会使混凝土结构面层出现不同的状态。溶液和各种固体接触后都会形成不同的接触角,水泥浆体也不例外,接触角越小液体在固体上附着力越强(用余弦定理可以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粘锅”其面层就涂了聚四氟乙烯(商品名称叫特夫隆),在生产实践中大家都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使用尿醛树脂压制的竹或木模板成型的混凝土面层质量比用铁模板成型的混凝土面层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尿醛树脂压制的竹、木模板进行成型。
(6)复振和合理使用消泡剂是消除混凝土结构面层麻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尽管在《混凝土泵送技术规程 》中明确规定:间隔 20-30 min再复振一次,春、秋季节进行混凝土施工时尤其重要。合理使用消泡剂消泡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抑泡”,即防止气泡或泡沫的产生;二是“破泡” , 即是将已产生的气饱(或泡沫)消除掉。消泡剂除了发泡体系的特殊要求外,还具备消泡力强,用量少;加到起泡体系中不影响体系的基本性质;化学性稳定,耐氧化性强;在起泡性溶液中的溶解性好;无生理活性,安全性高等特性。另外使用效果与消泡剂的品种、掺量有很大关系,往往选择不当或掺加量不合适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7)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8)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9)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好,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
2.3 孔洞
2.2.1 表现形式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2.2.2 产生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2.2.3 控制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2.4 露筋
2.2.1 表现形式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2.2.2 产生原因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6)混凝土浇捣时,钢筋保护层垫块移位或垫块间距过大;
(7)构件尺寸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到个别骨料粒径过大,水泥浆无法包裹钢筋和充满模板;
(8)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浇灌方法不正确;(9)模板拼缝不严,缝隙过大,混凝土漏浆严重;(10)振捣不当,造成钢筋移位或振捣不密实;(11)钢筋绑扎不牢,保护层厚度不够。2.2.3 控制措施
(1)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2)浇灌混凝土时,要注意固定好垫块,水泥砂浆垫块要植入铁丝并绑扎在钢筋上以防止振捣时位移, 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检查时不得踩踏钢筋,如有钢筋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补扣绑好;要避免撞击钢筋以防止钢筋位移,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来振捣,配料所用石子最大粒径不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3)壁较薄、高度较大的结构,钢筋多的部位应采用以<30mm和<50mm两种规格的振捣棒为主,每次振捣时间控制在5~10s;对于锚固区等钢筋密集处,初用振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捣棒充分振捣外,还应配以人工插捣及模皮锤敲击等辅助手段。
(4)振捣时先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梁腹混凝土,使其下部混凝土溢出与箱梁底板混凝土相结合,然后再充分振捣使两部分混凝土完全融合在一起,从而消除底板与腹板之间出现脱节和空虚不实的现象。
(5)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采用泵送混凝土时,由于布灰管冲击力很大,不得直接放在钢筋骨架上,要放在专用脚手架上或支架上,以免造成钢筋变形或移位。
2.5 表面不平整
2.2.1 表现形式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2.2.2 产生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4)模板自身变形,有孔洞,拼装不平整。
(5)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整体变形和位移。(6)混凝土下料方式不当,冲击力过大,造成跑模或模板变形。(7)振捣时振捣棒接触模板过度振捣。
(8)放线误差过大,结构构件支模时因检查核对不细致造成的外形尺寸误差。2.2.3 控制措施
(1)混凝土板应采用平板式振捣器在其表面进行振捣,有效振动深度约20cm,大面积混凝土应分段振捣,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5cm左右。
(2)控制混凝土板浇灌厚度,除在模板四周弹墨线外,还可用钢筋或木料做成与板厚相同的标记,放在灌筑地点附近,随浇随移动,振捣方向宜与浇灌方向垂直,使板面平整,厚度一致。
(3)混凝土浇灌完后12h以内即应浇水养护(如气温低于5ºC时不得浇水)并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设有专人负责。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2以后,方可在已浇筑结构上走动。
(4)混凝土模板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支承结构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浇灌混凝土时不发生下沉。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本文就南充~大竹~梁平(川渝界)高速公路为例,本标段起于石桥铺镇指挥村,桩号K138+200,于TJ-E18标段终点衔接,沿线经过石桥铺镇华林村、长青村、青松村、绿水村,在K141+063.238处设置石桥互通,终点止于重庆市碧山镇新元村,桩号K142+957.9。
3.2 存在的质量通病
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重视等多种原因导致本工程在开工不久局部部位出现了包括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在其中人行天桥(K140+200)的 2 个混凝土桥礅出现表面下部平整光洁,越往上气泡越多,最上层气泡最多。查其原因是振捣第二层混凝土时不自觉地又振捣了第一层,振捣第三层时不自觉地又振捣了第二层和第一层,按此作法桥礅下部的混凝土等于多次受振捣,而下部外观平整光洁,越往上相对振捣次数逐渐减少,因此整个桥墩面层由下到上气泡逐渐增多导致蜂窝和麻面问题。
3.3 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
在查明原因后对于其存在的小蜂窝采取清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则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并加强养护,对面积较大的麻面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或1:2水泥砂浆抹刷。经过采用此次措施后,再后续其他混凝土施工时,做到模板面清理干净,不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木模板灌注混凝土前,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优先选用尿醛树脂压制的竹、木模板进行成型,如其有缝隙,则填严,防止漏浆。钢模板选择使用了优质合格的脱模剂并涂刷均匀,无漏刷。并严格按《混凝土泵送技术规程 》的操作规程的要求分层均匀振捣密实,每层混凝土振捣采用间隔 20-30 min再复振一次至气泡排除为止,严防漏捣和过捣并合理使用了化学性稳定,耐氧化性强;在起泡性溶液中的溶解性好;无生理活性,安全性高等特性消泡剂,经过采用上述措施成功解决混凝土蜂窝和麻面问题。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结论及建议
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承担建设中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混凝土的质量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安全性,也影响着施工的进度,对建筑的质量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质量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应当本着对工程负责的态度,抓好原材料的质量关、施工中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遇到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抓好每个质量环节,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避免混凝土的质量通病,应做好质量的控制管理工作,可考虑重点加强下列几方面质量管理工作:加强质量培训工作,提高操作工的质量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保证工序质量合格;签订供销合同必须规范,详细填写混凝土技术参数、施工现场条件、现场技术负责人,必要时送质检部门审定;严格按标准规定到施工现场随机取样,制作试块,如实填写试验报告;对施工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施工单位或搅拌站不得随意处理,采取的技术处理措施必须经质检部门认可。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浅析
参考文献
[1] 孟文清.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分析与防治.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02-01.[2] 梁宏伟.常见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与防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3).[3] 曲昭嘉.实用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及通病防治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1-01.[4] 马顺利,刘艳.浅谈水工混凝土常见裂缝与控制措施 [J].山西建筑,2010(2).[5] 李树平.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防治[J].山西建筑,2006,32(8).
第三篇:隧道二衬质量控制措施
陕西华通公路工程公司
307省道柞水小岭梁隧道工程SD合同段
隧道二衬施工专项质量控制措施
陕西华通公路工程公司
307省道柞水小岭梁隧道工程SD
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2016年2月 隧道二衬施工专项质量控制措施
一、概述
1、隧道衬砌要遵循“仰拱超前、墙拱整体衬砌”的原则,初期支护完成后,为有效地控制其变形,仰拱尽量紧跟开挖面施工,仰拱施作完成后,尽早人工铺设防水板,绑扎钢筋后,采用液压整体式衬砌台车进行二次衬砌,采用拱墙一次性整体灌注施工。混凝土在洞外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至洞内,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模。
2、本合同段隧道衬砌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P37(衬砌厚度55cm钢筋砼,V级围岩加强)P41(衬砌厚度45cm钢筋砼,V级浅埋)P45(衬砌厚度45cm钢筋砼,V级深埋)P49(衬砌厚度55cm钢筋砼,V级深埋破碎)P53(衬砌厚度40cm,Ⅳ级一般)P57(衬砌厚度35cm,Ⅲ级)
3、隧道模筑衬砌混凝土灌注采用全断面液压衬砌台车,一次施工长度12m,砼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合,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灌注,机械振捣。
二、目的
明确本标段隧道二次衬砌施工作业的基本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通过交底使技术人员掌握相关的施工方法、技术标准和注意事项等。
三、内容
(一)二衬工序内容:
测量放线、轨道铺设、台车及模板就位、基仓清理、涂脱模剂、安装挡头板及止水条(带)、预埋件安装、灌筑前检查验收、输送管路安装及输送泵运转调试、混凝土拌和、运输、泵送入模、捣固、拆模、养生。
(二)施工要点
防排水验收——衬砌钢筋安设——预埋件安设——衬砌施工准备工作——铺设枕木——衬砌台车就位——测量检查——模板支立加固——砼灌注——养护拆模
1、防水材料安装
(1)二衬无渗漏水施工方法严格遵循“以排为主,防排结合,多道设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及结构防排水各工序施工方法进行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衬砌钢筋安设。纵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环向排水管根据初支渗水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
(2)隧道拱墙全长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设置防水层,防水层为1.2㎜厚EVA防水板和350g/㎡土工布。隧道内所有施工缝和变形缝设置橡胶止水带或止水条。
(3)铺设前首先检查初期支护表面的平整度凹凸量不大于50毫米,不得有尖锐突出物,处理完后开始铺设土工布,土工布先用射钉枪通过衬砌将土工布固定,水泥钉长度不得小于50毫米,拱顶平均3-4个固定点/㎡,边墙点2-3个固定点/㎡。土工布铺设完后开始铺设防水板,采用手动专用熔接器热熔在垫片上,防水板之间采用专用爬焊机焊接,搭接宽度不小于10厘米,焊缝宽度不小于5厘米。
2、衬砌钢筋的安设
保证二衬净空及预埋件位置、钢筋保护层厚度等。主筋间距0.2 m、水平筋间距0.3 m,相邻主筋搭接位置应错开、错开距离不应小于1m,同一受力钢筋的两个搭接距离不应小于1.5m。箍筋数量及绑扎数量、焊接长度不得少于规范规定值。焊接过程中如出现钢筋焊伤现象,须及时更换后重新焊接。
(1)钢筋的表面应洁净,使用前应将表面油渍、漆皮、鳞锈等清除干净。(2)钢筋应平直,无局部弯折,成盘的钢筋和弯曲的钢筋均应调直。(3)接头双面焊缝的长度不应小于5d,单面焊缝的长度不应小于10d。要求焊渣清除,焊缝饱满,严禁采用422焊条。
(4)二衬及仰拱钢筋现场严禁随意乱放,必须按要求支垫保护好,防止钢筋污染。
(5)钢筋焊接时溅出火花极易烧坏防水板,因此焊接钢筋时必须在焊接周围进行遮挡,钢筋安装过程中应避免划破防水板。每台钢筋台车上必须悬挂2个灭火器。
3、各种管线及预留孔的埋设
施工前必须检查预埋管线及预留孔的型号、尺寸、数量、位置是否与图纸相符,并检查预埋箱体是否固定牢固,管线露头是否临时封堵。(预埋管线位置及 3 尺寸见P94-P101)
4、衬砌施工准备工作
(1)施工机具应满足施工需要,包括衬砌台车、搅拌机、自动计量设备、砼运输车、振动器等。部分关键机具及材料应有备用。
(2)矮边墙顶面需凿毛,虚碴、污物和积水必须清理干净,并保证衬砌断面,不得欠挖,并按规定进行隐蔽工程检查。
(3)必须认真复测隧道的中线、高程及断面尺寸。
5、铺设枕木
(1)枕木铺设前应复核检查隧道中线、高程,断面净空符合规定。枕木铺设平顺、稳定,横向用支撑木顶紧。
(2)严格控制钢轨中线,避免行走后台车中心与隧道中心偏差过大。
(3)钢轨铺设过程中,轨与轨之间必须连接牢靠,避免由于台车过重,行走过程中将钢轨压断或台车脱轨。
(4)清除枕木下方虚碴,避免衬砌过程中,由于砼及台车的自重产生下沉。
6、衬砌台车就位
(1)衬砌台车应在施工前检查校正,台车进洞前必须打磨刷油到位。(2)台车就位制动后锁定卡轨器把台车固定在轨道上,然后通过交替启动竖向油缸和侧向油缸,使模板立于设计位置。
(3)台车净空尺寸经测量达到要求后进行加固锁定,锁紧竖、横向千斤顶,安装加固支撑,保证台车定位稳固。
(4)台车移动过程中有专人指挥,避免台车与管线及设备发生碰撞,同时专人掌握刹车器,防止台车溜放和冲闯。
(5)台车加固过程中,仔细检查每一处千斤顶及油缸,避免因个别千斤顶未顶牢靠,砼浇筑时产生偏压造成跑模或错台。
7、测量检查
(1)每板台车就位后必须进行中线放样及高程控制。
(2)台车标高必须采用水准仪现场控制,经测量交底后,由工人自行调试,严格控制标高及轮廓大小。
(3)必须用钢尺检查台车的总宽度及左右侧宽度。
4(4)确保各项测量指标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台车加固。
8、模板支立加固
(1)台车加固过程中,仔细检查每一处千斤及油缸,避免因个别千斤未顶牢靠,砼浇筑时产生偏压造成跑模或错台。
(2)衬砌台车就位准确,加固稳固后立挡头板,挡头板采用厚为5cm的木板,挡头板根据现场具体超欠挖情况安装,挡头板一端紧顶初期支护,另一端紧固在衬砌台车上,并采用斜撑顶紧。
9、灌注衬砌混凝土(1)混凝土输送泵安装
①管道管线安装要求直、转弯缓。输送泵的出口布置一段长度不小于10m的水平管路,使砼压出机体后可获得必要的动能,以克服输送过程中的阻力。在安装砼输送管时尽量减少弯头数量。输送管路的出料端采用软管,以方便出料操作,扩大浇筑面积。
②二衬砼浇筑时间较长,为方便二衬与出碴同时施工,输送泵安放位置远离衬砌台车。
③输送管在台架上固定牢靠,不得将管路与模板接触,以免砼压出时在管口产生强烈震动使模板变形跑模。
(2)混凝土拌合
①砼由拌合站集中生产,通过砼罐车运至工地。②混凝土拌和最短拌和时间不小于2~3分钟。
③搅拌机的转动速度,应按搅拌设备上标出的速度操作。
④在下盘材料装入前,搅拌筒内的拌和料应全部清理干净。搅拌设备停用超过30min时,应将搅拌筒彻底清洗才能拌和新混凝土。如改变配合比时,应彻底清洗搅拌设备。
⑤在每次二衬施工前现场技术人员应计算砼用量,试验室人员清点水泥、及砂、石原材料用量,必须保证材料供应充足。
⑥拌合站开盘前检查搅拌设备,必须保证两套搅拌设备能够同时运转,以应付随时出现的问题。
(3)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由罐车运输通过输送泵送料入模,开工前将混凝土输送泵支装稳定,首先拌至0.5方沙浆,沙浆配合比采用与墙体同标号的砼去掉粗骨料拌和而成,将拌好的砂浆运至输料泵内,泵送砼时严格控制砼配合比和坍落度,保证砼良好的和易性,避免堵管,装运砼拌和物不应漏浆、离析。浇筑时如发现离析,可进行二次拌和,若拌合后不能满足要求必须报废。
(4)混凝土浇筑
①砼浇注顺序是先墙后拱一次浇成,中间不留工作缝,边墙和拱脚部分的砼浇筑均采用插入式振捣器作业。边墙浇到起拱位置时,应暂停一段时间,让砼充分下沉以防开裂,灌筑拱顶时,应在已封顶处逐步向前进行,为了保证拱顶浇筑密实,还应采取预埋压浆管待衬砌完成后再作注浆处理,注浆孔间距3m,每板衬砌不少于4个,浇筑时必须左右侧分层对称浇筑,由内到外、由低到高,浇筑速度不宜过快。
②严格控制二衬混凝土塌落度,边墙控制在14~16cm,拱部控制在16~17cm,拱顶控制在17~18cm。不允许在施工现场往混凝土中人工加水,若需要调整塌落度,必须在试验人员的指导下在拌合站调整,③捣固采用模板台车上附着式振动器及插入式振捣器相结合振捣。浇筑二衬混凝土时决不允许一侧单口下料,必须两侧交替浇筑,一次浇筑高度不大于100cm。
④混凝土自模板窗口左右对称灌入,由下向上,先墙后拱灌筑,倾落自由高度不超过2.0m。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混凝土灌筑间断时间不得超过2个小时。
⑤振捣器插入混凝土或拔出时速度要慢,插入式振捣棒需变换其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竖向缓慢拔出,不得放在拌和物内平拖,以免产生空洞。泵送下料口应及时移动,不得用插入式振捣捧平拖驱赶下料口处堆积的拌和物将其推向远处。
⑥振捣时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等。振捣器要垂直地插入混凝土内,并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以保证新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结合良好,振动棒插入下层深度一般为5-10㎝。
⑦模板角落以及振捣器不能达到的地方,辅以其它振捣措施,以保证混凝土密实及其表面平滑。不能在模板内利用振捣器使混凝土长距离流动或运送混凝土,以致引起离析。
⑧混凝土振捣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冒气泡、泛浆、表面平坦。混凝土捣实后1.5h到24h之内,不得再次受到振动。
⑨试验室按规定要求在灌筑混凝土现场做试件,并详细填写施工记录。
10、养护拆模
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时以上时拆模,脱模后立即洒水养护,洒水养护次数以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状态为佳,养护周期为7d。
(三)二次衬砌施工安全
1、随着隧道开挖工作的推进,应及时进行衬砌,缩短二衬与掌子面的距离。
2、衬砌使用的工作平台、跳板、梯子等应安装牢固,不得有露头的钉子和突出的尖角。靠通道的一侧应有足够的净空,以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
3、脚手架及工作平台上的铺板,应钉结实。木板的端头,必须搭于支点上。高于2m的工作平台上应设置不低于1m的栏杆。跳板应设防滑条。
4、工作平台上所站人数及堆放的建筑材料,不得超过其计算载重量。
5、在洞内作业地段清卸衬砌材料时,人员和车辆不得穿行。
6、机械转动部分应设防护罩,电动机必须有接地装置,移动或修理机器及管线路时,应先停电,并切断电源、风源。
7、模板台车下的净空应能保证运输车辆的顺利进行,并要设置明显的限界及缓行标志。
8、混凝土灌注时,必须两侧对称进行。台车上不得堆放料具,工作台应铺满底板,并设安全栏杆。拆除混凝土输送软管时,必须停止混凝土泵的运转。
9、检查、维修、拆卸混凝土机械及管路时,必须停机并切断电源。
10、在捣固作业中,若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穿绝缘胶靴和戴绝缘手套。
11、必须严格按相应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使用混凝土施工机械。
第四篇:隧道质量通病防治
隧道质量预防措施
1洞口工程
1.1边仰坡坡面冲刷
1、表现及典型特征:雨水冲刷形成天然水道及局部深陷、坍塌。
2、主要产生原因:没有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致使大面积汇水涌入洞口,造成严重冲刷;边仰坡防护封闭不及时。
3、防治措施: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应在进洞前修筑完毕),完善排水系统,将外部水源截断,引至天然沟渠,从而减小汇水面积,降低雨水对边仰坡坡面冲刷;减少对天然坡面的破坏,及时封闭边仰坡(黄土坡面不宜使用喷锚封闭)。1.2 洞口及洞顶积水
1、表现及典型特征:洞口及洞顶低洼处无处排水,雨水汇集形成积水坑。
2、主要产生原因:洞顶及周边截排水工程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将水排到洞口之外;洞顶坡面排水不畅,低洼处没有及时填补平整。
3、防治措施:洞顶及周边截排水工程尽早形成系统,将水排到洞口之外,低洼处及时填补平整。
1.3洞口土石方开挖方式及顺序不正确
1、表现及典型特征:不正确开挖方式及顺序导致洞口边仰坡坍塌,进洞困难。
2、主要产生原因:隧道洞口一般情况下地质较差,容易积水,应先进行排水系统的施工,结合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季节和施工方法施工洞口。
3、防治措施:地质条件较差的洞口段应采取预加固措施,边仰坡较高的地方应分层开挖,洞口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应及时施做。边仰坡施工不宜大挖、大刷。
1.4雨季施工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
1、表现及典型特征:边坡冲刷水道,基底积水浸泡。
2、主要产生原因:排水设施未完善。
3、防治措施:正常情况下洞口施工应避开雨季,如在雨季施工应加强防排水工作,形成排水系统,避免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同时注意观察,避免边坡垮塌。1.5超欠挖
1、表现及典型特征:没有按设计轮廓线成型,造成开挖面凹凸不平顺。
2、主要产生原因:测量放样不准或未按放样施工,形成大面积超欠挖现象;刷坡施工不当造成局部超欠挖。
3、防治措施:准确放样,按设计坡度施工。1.6爆破对原围岩挠动过大
1、表现及典型特征:土石松软,破碎,原有裂隙破坏。
2、主要产生原因:开挖洞口段土石时采用爆破的方式,用药量超标,挠动围岩致使围岩变得破碎,地质变差,进洞困难。
3、防治措施:采用安全适用的施工方法开挖,尽可能机械开挖,若采用爆破方式,要采取低药量、弱爆破,减少围岩挠动。1.7边仰坡防护表面不平顺
1、表现及典型特征:防护表面不平顺,外观质量差。
2、主要产生原因:施工工人技术不过关或施工中未挂线施工误差造成。影响防护外观及坡面排水。
3、防治措施:按设计及规范施工,由技术人员交底挂线,并进行严格过程监控,保证施工质量。2洞门施工
2.1洞门基础标高及几何尺寸与设计不符
1、表现及典型特征:基础不够设计深度,几何尺寸与设计不符。
2、主要产生原因:测量不准确,施工放样有误差,背后超欠挖过大或偷工减料人为造成几何尺寸不足。
3、防治措施:准确放样,按设计图纸施工,加强现场监控管理。2.2虚碴、杂物及基底积水
1、表现及典型特征:基础底部开挖后存有大量虚碴,甚至有积水。
2、主要产生原因:施工之前清理虚砟杂物及积水不彻底,影响基底稳定,易造成下沉。
3、防治措施:施工之前清理基底虚砟杂物及积水,并按相应规范施工。2.3洞门端翼墙坡面不平顺
1、表现及典型特征:坡面鼓起,两板混凝土错台严重,外观质量差。
2、主要产生原因:砌石墙体砌筑水平差,未挂线;混凝土墙体外模刚度稳 定性不足,发生涨模,模板表面不平整。
3、防治措施:按照规范施工,提高工人砌筑水平,加强模板支护强度。2.4洞门端翼墙厚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机构尺寸与设计不符。
2、主要产生原因:开挖不到位;偷工减料。
3、防治措施: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过程监控。2.5洞门端翼墙背后回填不密实
1、表现及典型特征:端翼墙背后未回填密实或未回填。
2、主要产生原因:未按规定材料回填;未按规定进行分层回填夯实。
3、防治措施:按规范及设计规定,使用合格材料分层回填夯实。2.6洞门端翼墙泄水孔排水不畅
1、表现及典型特征:墙后积水,泄水孔未起到应有作用。
2、主要产生原因:泄水孔流水坡度不足或反坡,预留孔洞堵塞,背后反滤层材料不合格。
3、防治措施: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保证设计坡度和反滤层材料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2.7洞顶偏压
1、表现及典型特征:结构两侧土体高差较大,对结构形成不对称挤压。
2、主要产生原因:当隧道单侧压力过大,隧道结构受力不均,局部应力集中,变形过量,可能会使隧道结构遭到剪切破坏。
3、防治措施:平衡压重填土;挖切土体,减轻偏压力;隧道边墙基础应坐落在稳固岩层上,否则应设混凝土基础;隧道拱圈应采用钢支撑闭合环,支撑偏压。
2.8进洞前支护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围岩破碎,超前支护不足以稳定岩体,进洞困难。
2、主要产生原因:未按设计支护施工;地质观察及预报工作缺失,未及时提出变更指导施工。
3、防治措施:按设计支护施工,加强地质观察及预报工作,及时根据现场围岩变化提出变更和调整支护参数。
3 初期支护 3.1喷射混凝土 3.1.1回弹量大
1、表现及典型特征:喷射混凝土利用率低,部分被弹回散落以及喷后成片掉落。
2、主要产生原因:操作不正确,未采用潮(湿)喷技术,配合比有缺陷,风压及喷射距离掌控不好。
3、防治措施:清除松动岩块和拱、墙脚处的岩屑,采用潮(湿)喷技术,保证混凝土配合比的相关性能,对喷射手进行培训,掌控喷射技能。3.1.2表面不平顺
1、表现及典型特征:喷射面不平顺,凹凸起皱。
2、主要产生原因:操作不正确或工人技术不过关。
3、防治措施:提高工人操作水平,喷射作业严格按照分段、分片、分层,由下而上顺序,当岩面有较大凹洼时,应先填平。3.1.3厚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最小厚度小于设计厚度的1/2或小于3cm,平均厚度小于设计厚度。
2、主要产生原因:欠挖或偷工减料。
3、防治措施:设臵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标志,按照相关规范施工,加强过程监控,严控超欠挖。
3.1.4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计量不准确
1、表现及典型特征:混凝土配比改变,造成混凝土喷射效果不佳,影响混凝土强度及与围岩的粘结力。
2、主要产生原因:原材料不合格或计量设备不准确。
3、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料源,采用自动计量装臵,拌和前测定砂石料含水率,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施工。3.1.5试件强度不合格
1、表现及典型特征:达不到设计抗压强度值。
现象:混凝土局部疏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间形成蜂窝状孔洞,表面水泡、气孔多。
原因分析:(1)砂、石料不合格,粗骨料级配不合理,未能严格按照混凝土 配合比的要求执行,甚至偷工减料。(2)施工中试件取样不规范,未能在同条件下养护。(3)新喷射混凝土与原混凝土接茬处理不当。
3、防治措施:(1)严把原材料进场关。(2)严格按照配合比施工,合理选用水泥品种、标号、配合比、水灰比、坍落度及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处理好成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离析问题,加强养护工作。(3)按规范要求进行抗压强度标准试块制作。
3.1.6喷射混凝土背后空洞
1、表现及典型特征:喷射混凝土表面较密实,背后与岩面间形成空洞,留下安全隐患。
2、主要产生原因:(1)有钢筋、钢拱架或片石及其它物品遮挡,背后空洞,形成安全隐患。(2)超挖处理方法不当,造成空洞。
3、防治措施:(1)去除片石等其它遮挡物品,喷射混凝土必须填充密实,喷射顺序从下向上对称进行,先喷射钢架与围岩间的空隙,后喷射钢架与钢架间混凝土,加强现场监控。(2)按规范要求做好超挖处理。3.1.7喷射混凝土脱落
1、表现及典型特征:混凝土喷射后大面积脱落
2、主要产生原因:一次喷射混凝土过厚,或拌料不均匀,速凝剂选用及配合比不正确,混凝土初凝及终凝时间控制不符合要求,围岩表面有水等原因。
3、防治措施:选用最佳配合比,拌和均匀,有效控制混凝土凝固时间,分段,分片,分层喷射。3.2锚杆施工 3.2.1锚杆锈蚀
1、表现及典型特征:锚杆表面氧化,锈蚀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加工存放不当,影响锚杆反腐抗拨力。
3、防治措施:加强现场管理工作,钢筋及成品存放要离地并有遮盖,整个加工过程保持干燥防止雨水浸淋,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3.2.2锚杆孔内砂浆不饱满
1、表现及典型特征:孔内存有空气,砂浆不饱满,致使锚杆没有全长粘结。
2、主要产生原因:注浆机械选择不当,砂浆过稀,封口不严。
3、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注浆机械,严格按照配合比施工,提高注浆施工工艺。3.2.3锚杆安装不规范
1、表现及典型特征:杆体插入锚杆孔时,位臵不居中,深度不足。
2、主要产生原因:对锚杆加固岩体的作用认识不足,作业人员操作水平不过关。
3、防治措施: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水平。3.2.4锚杆数量、长度及类型不符合设计要求
1、表现及典型特征:锚杆数量、长度及类型未按设计施做。
2、主要产生原因:一般因偷工减料引起的。
3、防治措施: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监控检查力度。
3.2.5径向锚杆不垂直于岩面导致有效锚固长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锚杆与其所在部位的岩层主要结构面不垂直,降低锁住岩层作用。
2、主要产生原因:钻孔机具选择不对,对一些孔位无法施钻。
3、防治措施:根据锚杆类型、规格及围岩情况选择适合钻孔机具,根据现场岩层走向,钻孔垂直岩层主要结构面,且应保证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3.2.6垫板与背后墙面不密实
1、表现及典型特征:垫板随意安设,或者不按设,影响锚杆的受力状态。
2、主要产生原因: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偷工造成。
3、防治措施: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在施工中应
3、防治措施使垫板与围岩密贴,加强现场监控。3.3钢筋网片施工
3.3.1与钢筋网片及钢架连接不符合要求
1、表现及典型特征:锚杆安设后不与钢架及钢筋网片焊接。
2、主要产生原因:未进行技术交底及把关不严,偷工所致。
3、防治措施: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锚杆与钢筋网片、钢拱架(格栅)应按规定焊接,形成支撑体系,保证围岩稳定。3.3.2钢筋网间距过大
1、表现及典型特征:钢筋网间距过大,未按设计施工。
2、主要产生原因:技术交底不清或加工误差,偷工减料。
3、防治措施: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监控力度。3.3.3网片搭接长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网片搭接长度少于1个网格。
2、主要产生原因:技术交底不清或偷工减料。
3、防治措施: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监控力度。3.3.4网片与背后不密贴
1、表现及典型特征:网片随意放臵,与背后间距过大,影响支护质量。
2、主要产生原因:技术交底不清或把关不严。
3、防治措施:施工中钢筋网片应尽量围岩密贴,应在初喷大致找平后施工钢筋网片。3.4钢拱架施工
3.4.1钢架加工制作误差
1、表现及典型特征:弧度过大安装不上或弧度过小侵限。
2、主要产生原因:交底不清或加工误差超限。
3、防治措施:施工中应放大样,保证钢拱架的加工精度,保证拱架的垂直度,不扭曲。连接钢板焊接要保证尺寸位臵正确,并有足够的强度,注意等强度连接。
3.4.2 钢架拱脚基底有虚碴及杂物
1、表现及典型特征:钢架脚底板下虚碴,没有着力点。
2、主要产生原因:基底没有处理干净,存在虚碴、杂物、积水,可能会引起拱脚下沉,严重的会发生掉拱事故。拱脚基础要满足承载力要求。
3、防治措施:脚底板下清理干净,喷射混凝土喷起着力,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
3.4.3 钢架背后喷射混凝土有空隙
1、表现及典型特征:钢架背后喷射混凝土不密实,与岩面间形成空洞,留下安全隐患。
2、主要产生原因:钢拱架或片石及其它物品遮挡,背后空洞,形成安全隐患。
3、防治措施:去除片石等其它遮挡物品,喷射混凝土必须填充密实,喷射顺序从下向上对称进行,先喷射钢架与围岩间的空隙,后喷射钢架与钢架间混凝土,加强现场监控。
3.4.4 钢架与围岩之间接触点少
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轮廓与钢拱架形状有差异,背后有空隙。
2、主要产生原因:钻爆开挖难以保证与设计完全相符,存在超欠挖。
3、防治措施:空隙部分必须用混凝土喷起,使拱架真正起到支撑作用。3.4.5钢架间距累计误差超限
1、表现及典型特征:累计都是正误差,超出设计间距。
2、主要产生原因:钢拱架距离超出设计尺寸。
3、防治措施: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3.4.6 钢架安装垂直度超限扭曲
1、表现及典型特征:钢架弧顶与脚底不竖直,起不到支撑作用,2、主要产生原因:钢拱架加工或安装精度不够。
3、防治措施: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3.4.7连接钢板螺栓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连接钢板只带一到两个螺栓,没有按设计全部螺栓连接。
2、主要产生原因:偷工人为因素。
3、防治措施:拱架之间通过连接钢板用螺栓连接,螺栓数量应上够,保证连接强度,加强监控力度。3.4.8 锁脚锚杆安装
1、表现及典型特征:锁脚锚杆用普通锚杆代替。
2、主要产生原因:锁脚锚杆未按设计安装偷工人为因素。
3、防治措施:锁脚锚杆可防止拱架沉落,特别是开挖下断面马口时,对防止掉拱及拱部下沉作用明显。应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4洞身开挖 4.1开挖工艺不当
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工艺与围岩级别不相符,影响开挖进度及安全。
2、主要产生原因:未按设计开挖方法施工;监控量测不及时,围岩及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后没有及时调整开挖工艺。
3、防治措施:按设计开挖方法施工,及时进行监控量测,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围岩及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后及时变更调整开挖工艺。
4.2开挖断面
4.2.1 轮廓线与设计误差
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断面过小,衬砌厚度不足或无法衬砌施工。
2、主要产生原因:测量放样不精确;周边眼未按钻爆设计在轮廓线上布设;未考虑围岩收敛因素。
3、防治措施:准确放样,按钻爆设计布设炮眼,充分考虑围岩收敛和拱顶下沉量,开挖考虑预留沉降量。4.2.2 拱顶预留沉落量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设计开挖后,围岩自稳收敛后导致净空不足。
2、主要产生原因:实际沉落量大于设计沉落量;未按规定留足沉落量,导致二衬时拱顶出现厚度不足或无二衬空间现象。
3、防治措施:加强变形量测,按设计及规范规定留足沉落量 4.3爆破施工 4.3.1钻爆设计缺失
1、表现及典型特征:没有光面爆破,或超大石头改炮。
2、主要产生原因:没有钻爆设计,施工中缺乏理论依据,没有对炮眼布臵方式、炮眼形式、总装药量、起爆顺序进行严格控制。易形成超欠挖现象,石砟大小不均,无法控制开挖轮廓线。
3、防治措施:根据实际围岩情况进行钻爆设计,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4.3.2周边眼间距过大
1、表现及典型特征:未按钻爆设计布孔,周边眼间距过大或大于最小抵抗线距离,易造成光面爆破效果欠佳,形成局部超欠挖,开挖轮廓线形状不好。
2、主要产生原因:钻爆设计不合理,司钻员偷工。
3、防治措施: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并根据围岩情况优化钻爆设计。4.3.3炮眼总数量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易造成局部超挖或欠挖,爆破后岩石粒径过大,不利于出渣作业,影响光爆效果。
2、主要产生原因:司钻手偷工
3、防治措施: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加强现场管理。4.3.4爆破用药量超标或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轮廓不成型
2、主要产生原因:工人技术不过关或设计不合理
3、防治措施: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及时调整优化爆破设计。4.4光面爆破 4.4.1半眼率低
1、表现及典型特征:炮眼残留率较低。
2、主要产生原因:周边眼布臵不合理;周边眼装药超量或不足,钻爆参数选择不合理。
3、防治措施: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根据现场实际及时调整钻爆参数。4.4.2炮眼外插角控制不良
1、表现及典型特征:导致开挖断面超欠挖。
2、主要产生原因:由于工人在操作风枪钻孔时控制外插角度不规范,造成外插角度过大,形成人为超挖现象。
3、防治措施:按照规范及钻爆设计施工,提高工人操作水平。4.4.3超欠挖
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断面没有形成光面爆破,局部超欠挖严重,影响初支。
2、主要产生原因:形成超欠挖现象的原因较多,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地质原因。如测量放样画线不准确,周边眼位臵不在轮廓线上,周边眼外插角度过大,炮眼总数量不足,装药量过大或过小。围岩节理发育破碎程度、岩层走向、软弱程度、水系发育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超欠挖。
3、防治措施:施工当中要准确放样,画出轮廓线,并预留足够的拱顶沉降量,根据围岩变化情况做好钻爆设计确定各种参数,打眼过程中严格控制外插角度,地质较差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和封闭,防止坍塌。4.5水平走向的围岩拱腰塌肩
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后拱腰水平岩块自然掉落,拱顶形成平板,未成圆弧状。
2、主要产生原因:由于本身自重失衡,在水平向分层的围岩常常会出现拱腰局部坍塌现象。
3、防治措施:应在开挖过程中采用弱爆破或控制爆破,密打眼、少装药,后序处理欠挖或其它工序时要避免对围岩造成挠动,并及时进行初支封闭。
4.6塌方
1、表现及典型特征:掌子面或已初支处,围岩自稳性差支护不够,大量渣体滑落,造成隧道上方或边墙塌陷,有甚者冒顶露天。
2、主要产生原因:造成坍塌的原因较复杂,软弱围岩、岩溶、地下水、突发的地质变化、围岩节理发育程度、含水量、岩层走向、围岩软弱夹层、开挖方法选择不当、爆破开挖对围岩的挠动大、开挖循环进尺过大、初支不及时、初支强度不足、仰拱未及时施做没形成封闭环、二衬时间间隔过长、超前地质预报不准确、监控量测信息处理反馈不及时、违章作业等等多种因素均能造成围岩失稳,形成不同程度的坍塌。
3、防治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设计地质条件,结合现场实际调查确定开挖方法和工艺流程,确定合理的开挖、初支、二衬步距;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及时进行围岩的变形量测工作,及时处理相关数据,及时根据数据变化指导施工;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工作,尽早封闭成环,二衬及时跟进;必要时采用强支撑来稳定围岩,要重视掌子面围岩的稳定。4.7涌水
1、表现及典型特征:施工中发现突然大量流水、水流变浑浊携带泥沙、高压喷水。
2、主要产生原因:富含地下水或溶洞,水脉等自然状况。
3、防治措施:采用超前钻孔、地质雷达等方式探明前方地下水情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4.8岩爆
1、表现及典型特征:在高地应力岩层中开挖隧道时,围岩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岩块爆裂向外抛射。
2、主要产生原因:高地应力释放产生岩爆。
3、防治措施:岩爆地区爆破后应立即洒水,让围岩充分湿润,从而有效降低围岩应力;采用打眼和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岩爆现象。施工中应加强爆破控制,周边眼应加密,使开挖轮廓尽量圆顺,避免应力相对集中。5超前支护及预加固 5.1 长管棚导向
1、表现及典型特征:长管棚方向不对,外插角过大或过小,导致开挖不便。
2、主要产生原因:导向定位偏差。
3、防治措施:长管棚施工前应精确定位,并保证导向架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和隧道纵坡保持适当的外插角度。5.2 注浆量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管道内浆液不满。
2、主要产生原因:封口不严,注浆压力不足。
3、防治措施:安装管棚时应避免管道内堵塞,注浆时应安装好流量计和压力表,浆液的水灰比和外加剂按设计计量加入,保证注浆时间,控制总注浆量并做好记录,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注浆,管棚孔口封堵密实,防止漏浆。注浆压力在规定范围内,不能过大或过小。5.3 超前支护钻孔外插角度超限
1、表现及典型特征:超挖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导向角度控制不准确,角度过大在开挖过程中容易造成超挖,角度向内会侵入隧道设计轮廓线内。
3、防治措施:导向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5.4超前管棚(锚杆)纵向搭接长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搭接处不能稳定围岩,造成严重超挖或塌陷。
2、主要产生原因:计算长度不准或偷工减料人为因素
3、防治措施:需要连续施工管棚的地段,管棚应有足够的长度,使围岩得到足够连续的支撑,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现场管理。6二次衬砌 6.1台车加工精度 6.1.1 轮廓线
1、表现及典型特征:模板整体轮廓不好,前后板接茬处错台较大。
2、主要产生原因:加工精度不足。
3、防治措施:应按设计内轮廓线并考虑施工误差、拱顶沉落等因素确定衬砌台车的轮廓线,台车前后的轮廓线应一致,避免前后衬砌接茬出现硬错台现象。6.1.2 强度、刚度、稳定性
1、表现及典型特征:几板衬砌后,模板变形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结构或材质不足。
3、防治措施:台车必须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具有方便使用和自行走功能。6.1.3 端头板封堵制作
1、表现及典型特征:跑模漏浆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堵头板加固不牢,密封不严。
3、防治措施:端头封板安装要严密不漏浆,易于固定拆卸和安装防水带。6.2基底处理
1、表现及典型特征:衬砌基础虚碴未清理干净。
2、主要产生原因:偷工,人为因素。
3、防治措施:衬砌之前基底处理要清除虚砟积水及杂物,保证基底承载力和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要求,加强现场管理。6.3衬砌侵限
1、表现及典型特征:衬砌内轮廓局部或大部分小于设计净空断面。
2、主要产生原因:一般为测量放样误差,较少为拱顶下沉或台车加工误差。
3、防治措施:准确放样,合理确定拱顶下沉量,保证衬砌台车牢固稳定。6.4衬砌背后(拱顶)空洞
1、表现及典型特征:衬砌混凝土不密实,与初支面留有空洞。
2、主要产生原因:泵送混凝土压力不足,或者泵送时间较长先前泵送混凝土已初凝,无法继续泵送。
3、防治措施:衬砌背后与初支产生脱空现象,特别在拱顶部位较易发生。在衬砌前要认真清理基底的虚砟杂物淤泥积水,检查基底承载力,防止衬砌整体下沉。铺设防水板前要对初支找平,防水板与初支要密贴。灌注混凝土时要对拱顶部位加强监控,保证拱顶混凝土饱满。衬砌背后检测出空洞一般采用注浆的方法,特别是衬砌拱部,较易产生空洞现象,一般应预埋注浆管孔进行二次注浆。6.5衬砌混凝土开裂、挤裂或拱顶下沉
1、表现及典型特征:衬砌脱模后发现有横向或纵向裂纹。
2、主要产生原因:混凝土的原材料不合格;基底处理处理不好,有虚砟致使衬砌下沉;混凝土养护不好;拆模过早引起混凝土开裂等。
3、防治措施: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工艺控制,拆模时间不宜过早。
6.6混凝土强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表面疏松,翻砂。
2、主要产生原因:混凝土配合比及原材料存在问题,养生不到位。
3、防治措施: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加强养护。6.7混凝土外观
1、表现及典型特征:蜂窝麻面、翻砂较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振捣不充分或过振。
3、防治措施:控制振捣尺度,做到混凝土色泽内润。整体衬砌台车一般采用附着震捣器结合插入震捣器的方式捣固混凝土,效果较好 6.8接缝处错台
1、表现及典型特征:板间混凝土接缝处有错台,影响外观质量。
2、主要产生原因:模板变形或放样不精确施工误差造成。
3、防治措施:加强接缝处的拼装精度,保证支撑牢固稳定。6.9沉降缝、伸缩缝、施工缝不通顺
1、表现及典型特征:仰拱、小直墙、二衬的沉降缝、伸缩缝、施工缝因施工放样不准确不在同一竖直面上,沉降缝、伸缩缝起不到应有的沉降作用,宜造成接缝处拉裂形象。
2、主要产生原因:在施工仰拱,拱墙衬砌时施工长度不统一。
3、防治措施: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6.10混凝土灌筑顺序及拆模
1、表现及典型特征:混凝土灌筑时模板台车偏位移动。
2、主要产生原因:混凝土侧压力造成。
3、防治措施:隧道衬砌混凝土应对称浇筑,防止侧向挤压胀模跑模,拆模应具有一定强度防止沾模。6.11钢筋加工及绑扎
1、表现及典型特征:钢筋间距过大,尺寸不标准,造成防水板破损。
2、主要产生原因:操作工人技术不过关或交底不清。
3、防治措施:按设计要求施做,加工绑扎过程中要防止对防水板造成损坏,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防止衬砌侵限,加强现场监控。6.12 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台车移动后,发现衬砌混凝土表面出现钢筋印痕。
2、主要产生原因:钢筋保护层垫块设臵不到位,工序控制不严。
3、防治措施:按要求设臵保护层垫块,并保证垫块的强度和数量,混凝土浇筑前,加强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查。6.13二次衬砌渗漏水
1、表现及典型特征:施工缝处漏水或衬砌面渗水。
2、主要产生原因:防水、排水、截水未衔接好,存在施工盲区,存有漏水点。
3、防治措施:衬砌渗漏水现象是隧道主要通病之一,要防止渗漏水现象的发生,就要从初支开始建立完善的隧道防排水系统。洞口或洞顶浅埋地段地表应做好排水工作;隧道开挖后,应对局部漏水点进行注浆堵水或通过半管、盲管沟等进行引排;衬砌前应对初支表面进行处理,保证不对防水板造成损伤,并对初支表面的漏水点进行处理,按设计做好盲管(沟)排水系统,保证盲管不断点不堵塞;防水板的焊接安装应符合规范要求,焊接机具应满足要求,防水板固定要牢靠,不能出现防水板绷紧、松驰、破损现象,后续安装钢筋、堵头板、止水带等工序要防止对防水板造成损伤;要高度重视沉降缝、伸缩缝、施工缝的防水工作,止水条、止水带要安装正确、牢固、保证止水效果;排水沟的纵坡设臵要符合要求,沟内排水通畅、不堵塞。6.14预留洞室或预埋件遗漏
1、表现及典型特征:预留的洞室和预埋杆件发生遗漏。
2、主要产生原因:技术人员读图不细致
3、防治措施:施工前和施工中应注意核对设计图纸避免遗漏。7明洞 7.1明洞基础
1、表现及典型特征:基础标高及几何尺寸偏差。
2、主要产生原因:测量不准确,施工放样有误差背后超欠挖过大或偷工减料人为造成几何尺寸不足。
3、防治措施:准确放样,按设计图纸施工。7.2明洞防水层
1、表现及典型特征:防水层破损,有渗水现象。
2、主要产生原因:防水层未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砂浆保护层未施工
3、防治措施:严格按设计施工防水层,防止防水层破损。7.3明洞回填
1、表现及典型特征:未进行回填,或回填高度不够。
2、主要产生原因:偷工等人为因素造成。
3、防治措施:施工中要按设计使用规定材料回填,两侧回填要同步进行并夯实。8辅助坑道
8.1横通道及平行坑道
1、表现及典型特征:雨水冲刷及倒灌水。
2、主要产生原因:排水系统不完善。
3、防治措施:坑道口的截水、排水系统和防冲刷设施,应在隧道施工前妥善规划,尽早完成。8.2竖井或斜井
1、表现及典型特征:作为临时施工通道,初支、衬砌没有按设计施做,存在安全隐患。
2、主要产生原因:偷工减料人为因素。
3、防治措施:应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设在交通相对方便,围岩较好且宜于进洞的位臵,并进行工期及效益对比,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9防水与排水 9.1局部渗漏水引排
1、表现及典型特征:衬砌局部点有渗水漏水。
2、主要产生原因:局部点防水层破损。
3、防治措施:对局部漏水点进行注浆堵水或通过半管、盲管(沟)等进行引排。
9.2排水盲管铺设
1、表现及典型特征:环向盲管铺设密度不足,与纵向盲管未使用三通连接,坡度不平顺,没有起到有效排水作用。
2、主要产生原因:工人责任心缺乏,监控力度不足。
3、防治措施:加强监控力度,按设计做好盲管(沟)排水并形成排水系统,排水坡度正确,连接安装牢固,保证盲管不断点不堵塞。9.3施工缝防水
1、表现及典型特征:施工缝处渗、漏水。
2、主要产生原因:止水带未安设或安设不规范。
3、防治措施:一般用中埋式与背贴式止水带,或遇水膨胀式止水条,位臵安装正确、牢固、无破损;变形缝处应加强防水处理。9.4排水系统堵塞断路
1、表现及典型特征:衬砌表面渗漏水,盲管内未有水排出。
2、主要产生原因:盲管堵塞或断点。
3、防治措施:应加强现场安装监控,防止出现堵塞断点现象。9.5防水板铺设不平
1、表现及典型特征:墙面凹凸不平,尤其一些锚杆头外漏。
2、主要产生原因:喷射混凝土未找平,锚杆安设不到位。
3、防治措施:要保证初支表面平顺,表面不能有突出的钢筋头等异物。9.6 防水板铺设过紧或过松
1、表现及典型特征:防水板宽松未与初支面紧贴或过紧导致二衬浇筑混凝土时将其焊接处拉裂。
3、防治措施:防水板应与背后初支表面密贴安设,不应绷紧或松驰,待防水板固定初支面后再焊接,保证其安设质量。9.7排水沟纵坡
1、表现及典型特征:排水沟扎头或错位,纵坡不平顺,影响排水功能。
2、主要产生原因:放线不准确,未安放底座
3、防治措施:安设底座,放线准确,排水沟纵坡应与设计保持一致,避免反坡或积水。10仰拱及底板
10.1仰拱与掌子面及二衬之间的距离控制
1、表现及典型特征:仰拱与掌子面及二衬距离过大。
2、主要产生原因:重视进度,轻视安全。
3、防治措施: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仰拱与掌子面及二衬之间的距离应在一定范围内,在满足作业面空间要求的同时,更要满足安全需要,避免距离过远,间隔时间过长引发安全问题。10.2基底处理
1、表现及典型特征:基底开挖未安设计尺寸,杂物清理不彻底。
2、主要产生原因:偷工人为因素。
3、防治措施:加强监控力度,按设计尺寸开挖,基底清理干净,防止沉降及开裂。
10.3端头模板安装
1、表现及典型特征:涨模。
2、主要产生原因:模板安装不牢。
3、防治措施:模板安装牢固,加支撑,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10.4钢筋绑扎
1、表现及典型特征:钢筋间距过大,尺寸不标准,造成防水板破损。
2、主要产生原因:操作工人技术不过关或交底不清。
3、防治措施:按设计要求施做,加工绑扎过程中要防止对防水板造成损坏,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防止衬砌侵限,加强现场监控。保证与二衬钢筋的搭接长度及接头错开布臵。10.5混凝土质量
1、表现及典型特征:强度值达不到要求。
2、主要产生原因:混凝土配合比及原材料存在问题,养生不到位。
3、防治措施: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加强养护。10.6仰拱或底板开裂
1、表现及典型特征:仰拱及底板横向或纵向裂纹。
2、主要产生原因:基底未清理虚碴或混凝土未及时养护,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前通重载造成开裂。
3、防治措施:混凝土施工前基底应清理干净虚渣、积水及杂物,超挖部分用同标号混凝土回填,加强养生,强度未达到要求前禁止重载车辆行驶。
第五篇:浅谈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目
录
一、前言............................................................................................................................3
二、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的表现及成因...........................................................................3
三、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的预防.......................................................................................4
四、结束语...............................................................................................................................7
浅谈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在快速发展,各种各样建筑材料构配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混凝土,是目前建筑工程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然而混凝土结构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质量缺陷,主要体现在混凝土结构的各种质量通病。这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更危及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结构的耐久性。因此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倍受人们关注。近年来,随着预拌混凝土的大力推广应用以及结构形式日趋大型化、复杂化,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然而,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大量工程实践以及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强度的细观研究都表明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的行为与材料特性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因此,科学地对待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问题是在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的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本文将就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的成因、控制措施作一些浅要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 质量通病 形成原因 控制措施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的一系列原因,造成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蜂窝、麻面、露筋、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其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久而久之对工程实体结构安全与质量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事故都是由于小的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的不稳定发展所致。随着近几年通过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或尽量减少通病数量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二、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的表现及成因
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通病主要表现为露筋、蜂窝、孔洞、疏松与裂缝,其中裂缝的存在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是不容忽视的。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的成因主要有人为因素与混凝土自身因素。露筋、蜂窝、孔洞、疏松主要是施工过程中工人操作不当或责任心不
强,不按技术要求施工、保护层不够、振捣不到位以及模板旧破所造成;而裂缝主要是由混凝土自身原因造成,分为结构性裂缝与非结构性裂缝两大类:(1)结构性裂缝 由各种外荷载引起的裂缝,也称荷载裂缝。它包括由外荷载的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和在外荷载作用下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2)非结构性裂缝 由各种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它包括温差,干缩湿胀和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裂缝。这类裂缝是在结构的变形受到限制时引起的内应力造成的。从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以及大量的工程实践看,非结构性裂缝在工程中占了绝大多数,约为80 % ,其中以收缩裂缝为最为普遍。
三、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的预防
(一)前期施工准备造成露筋、麻面、蜂窝、孔洞、疏松质量通病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1、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工程在正式施工前,要认真审查施工图纸,对梁柱结点钢筋较多的结构部位(主要出现在框架结构中)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请设计师重新验算,看能否进行代换,减少钢筋的数量,防止出现钢筋较密,导致混凝土粗骨料无法下落,以致出现露筋、孔洞等现象,而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浇筑混凝土前,首先要明确浇筑的部位中是否有钢筋较密的结构部位,若有,与混凝土供应站沟通,控制下粗骨料的粒径,以便混凝土粗骨料的顺利下落。
2、在模板施工过程中,对于破旧的模板要即时更换,防止出现拼缝不严造成露浆、跑浆而导致拼缝部位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疏松现
象。
3、混凝土浇筑要安排专业的工人,特别是振动棒手一定要专业老练、责任心强。浇筑前要认真做好技术交底,要求工人严格按照技术交底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二)施工过程中造成麻面、蜂窝、孔洞质量通病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1、产生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不够,或模板缝没有堵严,浇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失水过多或滑浆,混凝土呈干硬状态,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许多小凹点。(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3)混凝土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因而出现蜂窝麻面。(4)混凝土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麻面。
2、预防措施:(1)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好,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2)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分钟。(3)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进行下料。(4)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三)施工过程中造成露筋质量通病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1、产生原因:(1)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混凝土构件断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分握裹钢筋,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因而造成露筋。
2、预防措施:(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注意垫足垫块,保证厚度,固定好。(2)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
(四)施工过程中造成裂缝质量通病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变化,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拆模过早,早期受振动,或过早上荷载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产生裂缝。
1、预防措施:(1)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冬季施工期间要及时覆盖养护,防止冷缩裂缝产生。(2)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处理好温度控制措施,避免出现施工缝。(4)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5)浇筑完成后(8-12H内)要进行养护。
四、结束语
混凝土结构施工的主要通病在现实施工中存在的比较普遍,它的成因虽然因素较多,机理也较复杂,但我们只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及技术措施,做到事前把关,防患于未然, 这一隐患是完全可以得到预防的,特别是对裂缝的控制。
总之只有在施工事前、事中采取以上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行之有效的控制混凝土的各种质量通病的出现或延伸,进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 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 GB50666-2011 [2 ]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GB50496-2009_ [3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4 ] 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 DGJ32/J16-2014 [5 ] 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