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依法行政 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思路

时间:2019-05-15 07:5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依法行政 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依法行政 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思路》。

第一篇:加强依法行政 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思路

加强依法行政 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思路

改革开放之初,城市规划因其自身对市场适应性而迅速壮大起来,但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部门之间的职能竞争日趋激烈,规划工作职能和综合调控功能弱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平阳规划建设局肩负着履行管理好全县规划建设事业工作,任重而道远。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预示了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为如何推进城乡规划管理思路创新,提升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功能,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成为当今城乡规划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现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看法。

一、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要求。

计划经济时代,规划是计划的延续和空间落实,往往是项目建设布局到哪里,规划编制到哪里,从而形成了以规划服从项目的一种开发为导向的规划思路。这种思路与现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不相适应的。近年来,出现了规划滞后于建设,规划先行官指导地位减低甚至阻碍建设发展的问题。如何加快城乡规划建设思路,实现由项目导向型规划向资源管治型规划的转变,真正使城乡规划从技术管制向公共政策属性转化,还任重而道远。

2、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矛盾。

一是城乡规划工作战略性与政府任期政绩短期性之间的矛盾。规划考虑的是地方建设长期发展的利益,研究规划发展工作期限往往比较

长,而一届政府任期只有5年,政府领导往往只对任期内自己能办成的事感兴趣,所以现在社会上出现政府领导任期规划之说。二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承载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如土地指标稀缺、资源环境不协调等等。三是城乡规划工作的综合性与城乡建设部门的专业之间的矛盾。城乡规划部门是属于建设范畴的一个系统,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规划建设部门是专业部门,而城乡规划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政策性、法治性、地方性、长期性、实战性等特点,这些职能与角色的错位,严重限制了规划综合协调作用能力的正常发挥。

3、职能遭受肢解的压力。

近年来,各有关部门都在不断强化自己的职能,开展了各类直接涉及空间布局的规划,希望自己部门能在空间布局上有更大的发言权。面对当前这种部门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的状况,规划部门面临着急需加快规划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工作在政府层面与技术层面统筹能力的客观要求。只有我们与时俱进地提升统筹管理能力,借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不断强化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严肃性。

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要求,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健全城乡规划决策机制,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空间规划管治制度,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战略目标。

1、城乡一体,全域谋划。“城乡规划法”将城镇体系、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内的全部城乡规划纳入了一个法律范畴,并指出立法的宗旨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就是规划的范围从城市进一步延伸到农村,统筹安排城市和村镇建设、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各类要素全统筹,各类规划在空间上的全协调,使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成立对接关系。标志着打破原有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进入到了城乡总体布局规划的新时代,这是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上下协同,分级负责。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一级职权”的原则,建立层极有序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特别要求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规划实施事前监督与指导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总体规划的修编管理。凡涉及强制性规定内容修改的,必须要按法定程序经原批准机关同意,确保规划审批权威性和严肃性。二要严格实施城乡规划备案管理制度,特别要加强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备案,建立建设用地边界管理制度,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范围不得突破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三要根据国家、省、市和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分级选址定点管理制度。

3、研管联动,夯实基础。目前城乡规划编制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脱节的问题严重,规划的编制难以适应管理工作的需求,很多规划是屡

编屡改,极不严肃。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要求改进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加强规划和项目统一审查和审批制度,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

4、部门合作,合力推进。城乡规划是综合性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离不开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规划工作并不完全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综合服务,规划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有关部门服务,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只有各部门凝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功能作用。

第二篇:第六章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

第六章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

第一节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特点及环境

一 依法行政

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二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的内涵、本质 1.内涵:主体合法、权利合法、权责统一

2.本质:依法行政的本质是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权力,同时,它又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三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的特点 1.系统性 2.综合性 3.长期性 4.现实性 5.地方性 6.公众参与性

四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的环境 1.城市意识

2.城乡规划意识 3.法制意识

4.行政意识 五 城乡规划管理依法行政的要求 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六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依据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的依据,主要有计划依据、规划依据、法制依据和经济技术依据等。这四个方面的依据也是进行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的依据。1.计划依据

计划依据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部门计划、建设项目计划等。2.规划依据

规划依据包括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3.法制依据

法制依据包括城乡规划主干法、城乡规划专项法和相关法。它是由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地方行政规章和技术标准所组成。4.经济技术依据

经济技术依据包括国家有关科学技术政策、城乡建设政策、专业技术经济规范、相关技术经济规范等。

第三节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行为

一 行政立法

1.建立健全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2.法规协调

3.法规清理、修改、授权解释和废止

二 行政执法

1.城镇规划管理核发“一书两证”和乡村规划管理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2.行政监督检查 3.行政处罚 4.行政处分

第四节 城乡规划的体系、原则和管理体制

体系:A2、A12、A13 A2: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A12、A13:规定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原则 城乡统筹原则 合理布局原则 节约土地原则 集约发展原则 先规划后建设原则

管理体制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由以下机构组成: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住建部)

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镇总体规划、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本行政区域内村庄规划的组织编制;乡人民政府负责乡规划及本行政区域内村庄规划的组织编制;乡、镇人民政府对本乡或镇、村庄负责乡规划及本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建设实施行政处罚。

※城乡规划的制定

1.规划制定的基本要求

《城乡规划法》为依法科学、民主地制定城乡规划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2)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国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

(3)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依法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4)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6 2.城乡规划组织编制

《城乡规划法》对各层次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作了明确的规定。(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3)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4)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总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5)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6)乡规划、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城乡规划编制的内容(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内容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2)城市、镇总体规划。

内容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 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化遗产保护以及放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的安排。(3)乡、村庄规划。

内容包括:区域范围内,住宅、道路、供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还应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4.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在报批前,应当先经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将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3)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如广西南宁首府)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4)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及其他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报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将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5)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6)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批准,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5.城乡规划的实施 5.1.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是总体规划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落实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和有力保证。此外,近期建设规划还是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1)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

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2)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

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程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3)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实施是要靠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来落实的。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5年,这就能够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五年计划相一致,有利于近期建设规划的具体落实和有效实行。

5.2城乡规划的修改

(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修改

修改前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按照原规划的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

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涉及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后,按照原规划的审批程序重新报批。(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修改

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4)乡规划、村庄规划的修改

应当依照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重新报批。

应当将修改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包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6.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1)行政监督检查

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执行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情况的监督检查。也包括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并对有权采取的措施作了明确规定。(2)人大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工作具有监督职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3)公众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其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以便公众查阅和监督。第五节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一 机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概况:

(1)机构设置“上大下小”;(2)土地规划“合二为一” 问题:

(1)机构设置与城乡规划不相适应(2)机构设置缺乏统一规范(3)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4)城乡规划管理人员不足 二 机构权限

城乡规划编制权、城乡规划审批权、城乡规划修改权或调整权、建设项目立项参与权、建设用地核定权、用地调整权、建设工程审定权、监督检查权、行政处罚权。

三 机构职能

(1)研究制定全国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2)指导、推动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用地管理;

(3)参与编制国土和区域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可行性研究;(4)组织、推动城市规划设计体制改革,负责全国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勘察和市政工程测量的管理工作;

(5)制定城市规划事业发展规划,组织、推动城市规划的技术进步、人才开发和国际交流;

(6)负责国务院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查并会同有关部门办理国家历史名城的申报工作。

机构设置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包括: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建设部(住建部)

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省、自治区建设厅(住建厅)直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各市规划局 市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市规划局

县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县规划局(或承担城乡规划职能的建设局)

第三篇: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海关各项工作的前提。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没有依法办事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是参与国家执法和经济管理的重要政府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是保障社会法治、市场公平、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责无旁贷地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只有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才能为国家把好关,才能确保海关工作最终达到“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是推进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已经制定,海关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正在为此规划的早日实现而努力工作。当前,党中央对海关提高把关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海关面临的改革创新、整合协调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完成税收、打私各项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规范化、社会法治化的过程中,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又充分发挥海关职能,推进现代海关建设,必须不断加强海关能力建设,而提高构建和谐海关能力是海关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海关的根本保证。我们所讲的提高构建和谐海关的能力就是要始终贯彻好“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海关工作16字方针,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追求“把关”与“服务”职能的和谐统一,因此惟有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好“把关”与“服务”的关系,才能顺利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的宏伟目标。

(三)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是海关法制建设和执法实践的需要。近年来,总署党组把加强海关法制建设,作为海关系统贯彻十六大精神的落脚点,以新修订的《海关法》为核心的海关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基本适应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海关执法的需要,海关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均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法制工作在海关工作中的基础性、全局性、保障性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二是制度建设尚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整个海关工作的快速发展相比,制度建设相对落后,而且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三是执法实践过程中,对实体法和程序法是执法的两大保障的作用重视不足,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依然普遍存在。近年海关系统接连发生的复议、诉讼案件中,反映这方面的问题就比较集中;四是法制意识亟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少数关员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受贿放私,顶风作案的现象仍不时发生,基层和一线岗位的执法风险始终非常大。上述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和谐海关的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海关工作方针,因为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职责任务的变化,海关的工作方针历经几次调整,但“依法行政”始终摆在第一位,成为海关各项工作都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准则,因此,在构建和谐海关的过程中,必须把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实。

第四篇:城乡规划管理讲座

城乡规划管理知识讲座

一、城乡规划的相关知识

1.城乡规划的概念

城乡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乡规划法>解说》中,从城乡规划的社会作用的角度对城乡规划所作的定义是:“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2、城乡规划的分类

《城乡规划法》规定: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城乡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体系一般包括规划法律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三个基本方面。

(1)城乡规划法律体系

城乡规划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律(主干法)及其配套法规(从属法规)。我国还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规划法律体系。

(2)城乡规划行政体系

城乡规划行政体系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两个方面。我国实行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分级管理体制。规划编制责任主体:县级人民政

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城市规划运作体系包括城市规划具体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控制两个方面。

①城市规划具体编制

城市规划具体编制分为战略性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属于战略性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作出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具体地说,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统一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制定城市规划发展战略与目标是整个城市政府的任务与职能。城市发展战略及其具体目标通常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经济总量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效益指标以及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等经济结构指标。(2)社会发展目标。包括总人口规模等人口总量指标、年龄结构等人口构成指标,人均寿命等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素质指标。(3)建设水平目标。包括建设规模、土地利用结构、人际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的指标。)城市详细规划属于实施控制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镇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用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

细规划的编制。)

根据编制的深度和内容,城市详细规划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②城市规划实施控制

一般来说,城市规划实施控制可以分为通则式和判例式。我国的城市规划控制基本上属于判例式,即任何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专门申请规划许可,规划审批人员在审理个案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二、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1、城市规划的地位

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相关政策的基础,是城市政府引导和管理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无论从世界各国,还是从我国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来看,城市规划均被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规划体现了政府指导和管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导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实施管理手段,在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2、城市规划的作用

(1)管理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

城市建设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既有以经营为目的的开发行为,也有以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的公益性建设行为。政府在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并通过城市规划确定哪些用地用于公益性建设,哪些用地用于市场化开发,从而保障城市的合理发展;在社会层面,通过社会服务基本设施,如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卫生、文化(特别是社区级设施)、福利设施、低收入住宅等的规划,保障生活在城市里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在经济层面通过垄断一级市场来调控土地二级市场和房产价格,发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管理好城市的公共资源是实现城市社会公平的首要条件。

(2)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问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随着投资多元化,计划体制下的使用权改变为财产权,使用者之间的功能性矛盾演变为所有者之间的财产矛盾。市场条件下的商业开发行为总是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牺牲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这就要求城市政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对各个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规范和管制职能,以及各种利益的保护和协调职能;城市规划按照土地利用规律和开发项目的类型、特征、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及对外部的不良影响等,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和约束条件,从而使商业开发行为受到严格约束,也使商业开发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因此,城市规划能够起到规范开发行为的市场规则作用。

(3)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

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大量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区和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城市政府和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近

几年,此类现象更为严重。因而,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双洲公园、渔夫公园、外滩公园的开发)

(4)调控土地市场,为市场的开发活动提供引导和秩序。

世界上不存在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正如体育比赛必须有规则才成为比赛,市场经济也因为有规则而使自由竞争能有序进行。当城镇规模较大、系统较复杂时,规划在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方面就需要起框架及引导作用,因为即使有局部的秩序和资源优化配置,也不能避免整体的无序。(例如,目前各县市面临的交通困境,通过微观层面的管理已不可能解决,而只能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交通政策及交通结构等规划手段来获得解决。)这不是由自由市场产生的,而是社会共同的理性选择。

(5)有效经营城市资产,协调资源、环境等目标市场。

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有责任使城市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这也是衡量城市规划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但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投资,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将城市经营作为唯一的目标,城市的环境保护被忽视,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利益。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综合协调各类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土地和城市各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有效保护资源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文体公园,一江两岸的旅游开发)

(6)城市规划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

经济发展周期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

定的周期性,了解城市发展的周期性可增强对城市开发的认识。建立城市规划的市场观念有助于深化对规划客体的认识,从而改善规划主体的质量。市场由供需关系及随之而来的价格体系决定,城市规划作为对土地市场的制约可以影响和引导市场。有效的市场引导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和针对市场状况的规划引导能力,牵涉到规划与市场合作的形式。市场经济下,巨大的土地利益使得城市开发控制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开发控制如果没有法制基础,就没有权威。

第五篇:如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一、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意义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主要是指公务员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观念,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能力,主要包括: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行政法律意识;掌握本部门执行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具有适用法律的能力;具有用法律思维来研究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有所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的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仍然是影响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水平的制约因素。这就要求对公务员特别是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长期不懈地进行教育和培训,增强公务员法制观念,树立依法行政的正确态度,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2.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保障。公务员担负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的重要责任,新形势和任务对公务员能力建设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公务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无论是进行决策,还是实施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合法有效地运用权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法律已成为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公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公务员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公务员职位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需要。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点决定了公务员必须学法用法、严格执法,这对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国家公务员队伍。高素质首先是政治上高素质,就是要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本质上是人民的公仆,同时又是人民建设新社会的组织者。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同时这个权力又要通过公务员来行使。特别是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更有必要实行依法行政,不但做到办事权限合法,而且做到办事程序合法,使其既不能失职,又不能越权,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胡作非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做到用权为民。

二、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基本途径

依法行政能力是公务员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毋庸讳言,相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对公务员提出的较高要求来讲,公务员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仍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依法行政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培养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我国 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专政的历史,人治的传统根深蒂固,社会公众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公务员队伍素质虽然较高,但也同样需要培养法律意识。一是要做到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二要要做到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当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时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三是要做到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2.确立依法行政的价值取向,提高公务员执政为民的思想。要做到执政为民,就要服务于民,公正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首先,在行政观念上,依法行政应既服务于公益又服务于私益,公务员依法行政必须坚持把维护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各项工作之中。公务员依法行政应当体现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一致性、体现对上级机关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避免那种仅局限于单纯的公益或者单纯的私益的狭隘服务意识。其次,在行政手段上,通过行政制裁、行政奖励、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计划等多元化手段服务于民,以避免行政方式的机械和僵化。

3.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要进一步拓宽对公务员的监督范围和内容,除了继续加强廉政监督外,还要突出对公务员履行职责能力的监督,始终保持其能在法律的规范下依法办事;加强对公务员工作绩效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的及时顺利完成。一是各级政府应当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要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探索层级监督的新方式,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三是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同时,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

4.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工作实效。一是建立和健全自上而下、平行制约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的评估体制。不光是领导对下属的评估,还必须有下属对上级领导的评估以及平级之间的相互评估,制定依法行政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办法。二是建立考核评估的量化指标体系。要通过设定政府法制机构设立及人员的配备、依法行政工作经费的保障、工作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对地区和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满意程度、政府和部门领导是否依法决策等具体量化指标,突出对依法行政工作实施领导情况的考核;要通过公民,对行政法律、法规的知晓情况,政府和行政执法人员对规范政府共同行为和本部门负责实施法律法规的熟悉掌握情况,大众媒体对行政法律法规宣传情况等具体量化指标,对政府法制宣传教育质量进行考核评估。三是建立以社会公众为本位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利用社会公众对公务员进行评议,不断推进和深化依法行政工作。

5.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教育和培训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公务员政治上的成熟是以理论上的成熟为基础的,有了理论上的成熟与坚定,就有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才会有行为上的正确。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广大公务员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学习了解与其工作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政策,培养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各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培训部门的培训,要把依法行政能力的培训列入对公务员任职、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案例教学、案例分析,使公务员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到底有哪些法定职权、应遵循哪些法定程序、承担哪些法定责任。

下载加强依法行政 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依法行政 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管理水平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县的核心内容,也是县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县建设局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大战略”,履行城市建设、管理职能,狠抓最佳人居环境建......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第一章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1城乡规划管理基本内容和特性 基本内容 (1)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 (2) 依法审批城乡规划(3) 城乡规划实施 (4) 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

    管理思路

    管理思路 限于行业特性、工作环境、用工条件的不同,餐饮酒店人员的管理与一般意义上企业员工的管理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些被管理的对象既有自身的优势:年轻、朝气、有活力,......

    提高社保局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关于提高社保局工作人员 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的几点思考 今年是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第六年,也是研究......

    夯实依法行政基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近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强化法制观念,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大力加强执法监督,取得了依法行政工作的明显成效。在十五期间,没有出现因执......

    夯实依法行政基础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夯实依法行政基础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近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强化法制观念,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大力加强执法监督,取得了依法行政工作......

    任何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

    如何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 我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来,切实增强了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主体的公务员......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国务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http://.cn2010年11月09日04:30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