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计划(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7:5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计划》。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计划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既有信息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数学学科由于自身存在着抽象性,推理性强的特点,往往需要生动、直观的形象加以诠释,而借助计算机的动态化、生成化、直观化的特点进行呈现,则成了进行数学的最好选择。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制定本学期的实验计划如下:

1、让学生会用POWERPOINT画出本学期所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会用POWERPOINT画出三角形,并复制出三角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所学过的平面图形。

3、让学生会用WORD或者WPS打出简单的数学算式,并能打出应用题中的简单的答语。

在实验中,注意设计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数学练习、数学游戏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使学生从一年级起就逐步养成肯于动脑,善于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一年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未接触过计算机,可能会影响教学中计算机的使用.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长春市正阳小学课题组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借助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于2001年10月,承担了中央电教馆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在总课题组的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关怀指导下,经过全体实践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下面仅就课题的工作情况作简要回顾。

一、第一阶段(2002年9月前)课题启动筹备阶段

1、建立课题研究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王淑荣校长为组长,孔祥云副校长和尹芳主任为副组长,栾晓薇和郑东慧两名教导主任为指导教师,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将课题组实验教师分为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研究小组,并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共31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证。

2、注重教师培训与提高工作

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此期间认真组织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集中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学习《走进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等新课程理论书籍,学习《中国电化教育》《上海教育》等教育期刊。并制成学习题纲、目录、索引,让教师反复研读。与此同时,我校还寻求市区教研室、教科所、附小、一实验特级教师等专家教授的引领指导,邀请附小宋喜荣校长、于晓琳特级教师进行教学现场听课指导,邀请潘景峰院长讲新课程新理念讲座,陈铁桥教授讲创新思维的发展讲座,二实验黄宝国校长讲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讲座,为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专题学习网页制作、网络建设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3、确定课题的研究项目,并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经过前期理论学习和培训,以及文献资料的研究,课题组对课题研究的题目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和论证,最后确定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规定了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4、确定课题研究工作思路。

为保证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教研工作紧密结合,学校确立了“以研促培、以研促变”的研究思路,注重营造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良好氛围,突出“群众性自我反思研究,实践性的行动研究,理论提升教育科研”研究特点,确保研究工作实效性。

5、加大投入,完善软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学校资金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想方设法筹措大量资金,2001年10月投资近40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学交互系统,班班配置电视机,并将2兆光纤校园网接入互联网;2002年7月投资40多万建成大网络教室,另完善多功能教室音响设备、录像设备。信息化环境改善,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为整合研究提供了必备条件,强有力的环境支持。

软件建设:为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学校购置三辰影库、知识性动画,各学科图片素材、影像光碟等1600张。

6、举行课题的开题仪式。2002、8、29,在我校举行了课题研究开题仪式,标志课题研究工作正式开始。

二、第二阶段(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

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研究计划,控制实验过程,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总结、展示和推广阶段性成果。

1、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 各学科教师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总结。

●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施方案阶段工作总结。

● “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三年规划

● 典型课例、论文、课件、网页制作。

● 整合课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研究文字与影像资料。

● 建立学校教科研网。

● 数学、语文科专题网页。

2、在研究中调整完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及模式。

工作报告

各课题组在不断研究探索实践中,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即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下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语文学科注重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模式的研究,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于识字、阅读、写作的教学模式。数学学科针对不同学习领域知识特点,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英语学科针对低、中、高学生年龄特点,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3、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研究期间,学校多次为研究教师提供展示与交流机会。2002年12月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研讨交流活动,语文教师张健《鲸》一课,数学教师《快乐的动物》一课,受到市区领导与专家好评。2003年10月聂伟芳《惊弓之鸟》、邹海燕《周长》在绿园区做了“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场观摩课,孔校长在会上做了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经验介绍,受到与会领导教师的认同。

4、开发科学实用校本教材

为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发展,学校根据学生实际,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开发低、中、高三册信息技术教材。其中一册一部分内容已收录到长春市信息技术教材,同时开发小学生语文1-----6年古诗电教教材,诗画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三、第三阶段(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全面总结思考阶段。

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制定了关于结题工作的计划,召开了全体课题组教师参加的结题工作会议,明确工作任务,筹备课题结题。

2、撰写“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3、撰写“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4、整理课题资料,形成成果集。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工作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研究课例、课件、网络等。

5、研究成果。

研究期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先进单位各一次,优秀组织奖三次,教师撰写论文获奖近百篇,获奖课例40节,获奖课件50个,教学设计及说课20篇,网页制作获奖52人。4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报告01

研究报告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们是长春市正阳小学课题组

2001年10月,我校作为全国现代教育课题实验校,承担了中央电教馆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在总课题组的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关怀指导下,经过全体实践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取得一定成效,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信息手段的现代性、信息化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来拓展教学空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加强信息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我校的现状是多媒体计算机运用许多教师还停留在辅助教学层面上,学校网络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怎样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校领导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确定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目标

⒈揭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特征

⒉构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⒊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

(二)理论基础

1、“三个面向”理论

2、新课程理论

3、建构主义理论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资料和文献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的方法。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进行研究,其他学科为辅导研究,研究在二至六年级进行。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年限为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启动筹备阶段。(2001.10----2002.9)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实验教师培训,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制定研究方案,先行启动运作。

第二阶段为实验研究阶段。(2002.10----2003.12)

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研究计划,控制实验过程,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总结,展示和推广阶段性成果。

我校语文课题组对信息技术整合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整合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形成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操作模式。

●信息技术整合与识字教学的主体实践模式。

通过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主体实践模式。

教学流程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自主探究模式。

具体流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信息辅助,自立探究。

(利用PPT、Word、网页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进行小组分工搜集信息,深入探讨)

3.品读感悟,积累内化。

4.总结拓展,目标检测,(利用word、网页采取多种形式展示交流、检测)

5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浏览、文件下载等技术特性,有效而快速地检查与传递信息,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讨论、交流和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整合于写作教学的自主合作模式。

具体流程:

1.提供资源,创设情境,激情促写。

2.拓展思路,自主创新,创意表达。

3.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评议修改。

利用网上邻居学生可以随意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自由点评、修改,甚至于可以互相借鉴好的结构或词句来修改自己的作文。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的环节。

㈡ 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学科“四个领域”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整合于“数与代数”

在“数与代数”的概念的学习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许多“数”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简单。在“数与代数”的问题解决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模拟,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情境。主要体现在数的认识、四则运算、探索规律、常见的量等内容方面。这一整合的内容主要以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

其主要模式是:

典型课例高燕老师的《年、月、日》教学一课。

●信息技术整合于“空间与图形”

信息技术的整合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许多传统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梦想变为现实,如在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等方面,有效建立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做”的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空间与几何中的概念、规律,了解概念、规律的形成原理,培养发现问题、转换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整合内容主要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其主要流程是:

典型课例是邹海燕老师所讲授的《周长》一课。

●信息技术整合于“统计与概率”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统计与概率”的某些概念,因为他们对这种“不确定”型的数学思维缺乏真切的体验,而传统的教学工具中又无法对大量有效数据进行演算和验证。此时,信息技术与“统计与概率”的整合就显示出他的促进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方面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实验的数据处理工具,如在统计初步、可能性、概率等学习领域应用显著。这一整合内容主要以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其主要流程是:

典型课例是何彦艳老师所讲授的《可能性》一课和《统计》一课。

●信息技术整合于“实践与综合运用”

在数学的“实践与综合运用”课中,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可以很自觉地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领域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这一整合内容主要以基于问题和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其主要流程是:主要结构流程为:

典型课例是邹海燕老师所讲授的《可怕的白色污染》和《月球旅行》一课。

以上整合内容及其相关的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它们之间也有相通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进行整合教学中不断研究探讨,提炼出适合本节课的整合教学模式。

㈢ 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在校课题领导的指导下,我校实验英语教师能充分把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课堂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合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通过实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为全面总结思考阶段。(2004.3----2005.4)

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确定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的物化成果,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六、研究成效与成果

㈠ 构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1、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下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下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辅助教学工具,与师生信息交流,学生主动探究媒体与载体,虽没有完全将信息技术转变成学生手中的学习工具,但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本模式适用的环境,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主要结构流程为:

该模式旨在调动并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意识和自主性,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创设了一

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和谐的情境中学习。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将教材资源与信息资源有机组合,它所体现的是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学生围绕学习主题,适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开展的学习。信息技术也从单一的演示工具转向学生的认知工具。主要结构流程为: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某项专题性学习活动而互助协作,共同完成研究探索任务,并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达到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对学生信息获取处理、交流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

以上“整合模式”是我校着眼于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观念下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统领。三个学科针对学科特点形成自己的“整合教学”操作模式。

㈡ 信息化环境的硬件建设

为加快信息现代化进程,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我校筹措98万元资金,相继建成多媒体教学交互系统、2兆光纤校园网接入互联网、多功能电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信息化环境,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要,对“整合”研究提供了必备条件,强有力的环境支持。

㈢ 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开发

我校是全国软件开发基地校,为满足教学及研究需要,学校购置三辰影库、知识性动画、各学科图片素材、影像素材光碟1600张,购置自制录像带700盘,教师自制的素材和软件资源542件,教师还为学生提供学科相关的网站,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实现信息资源丰富与共享。

㈣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探索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熟练地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校园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如今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

研究期间,有一名教师成为省学科带头人,三名教师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有两名教师在长春市首届网络环境说课大赛中被评为“十佳”和“优秀”教师,有两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新课程新秀教师,有两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英语名师,有一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语文名师,有100%教师通过因特尔未来教育考试,60%教师仅剩答辩一项通过计算机高级考试。

㈤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学科学习能力

通过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及信息素养。如今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娴熟,学生可以在网上搜索信息、下载资料、发布信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强有力工具。

研究期间我校在绿园区教学质量监测中连年位居榜首。2003、2004年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连续两年获绿园区第一名;2003年我校学生在长春市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中有223名分获一、二、三等奖;2003年在省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中,董源瑞同学的作品《环保车》获省绘画类一等奖,2003年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有8名学生获国家级总决赛资格;2004年在省六·一儿童节信息技术表演赛中有219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2005年邵帅同学在全国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中获网络作文第二名,获银牌。

㈥ 开发科学实用的校本教材

研究期间,为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发展,学校根据学生实际、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开发低、中、高三册信息技术教材。其中一册一部分内容已收录到长春市信息技术教材,同时开发出小学生语文1----6年、古诗电教教材,诗画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㈦ 取得成果

研究期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先进单位各一次,优秀组织奖三次,教师撰写论文获奖近百篇,获奖课例40节,获奖课件50个,教学设计及说课20篇,网页制作获奖52人。

七、结果与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我们依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建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体现了理论构想中“整合”教学的基本特征,且模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操作性,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及教学要求而形成的学科教学的子模式,达到了与三科“整合”模式的统一。该模式研究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变,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9期

3、钟绍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4、刘晓中“信息化教育的探究与实现”《计算机教育》2004年第2、3期

5、刘晓中“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管理”《天津教育》2004年第4期

6、浙大附中现化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汇编资料

7、树勋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结题材料汇编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研究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施方案

长春市正阳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面对21世纪,世界正向高科技信息化社会迈进,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智能、高素质的人才。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的教育技术与教育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是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过程,建立适应时代发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现代模式。现在,国内外总结的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有:⑴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⑵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⑶基于传统媒体与“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⑷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虚拟教学模式。这些电化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乃至网络化教学又更多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中的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部分教学仍停留在计算机与辅助教学模式层面上;网络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等。这些要求对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研究恰恰可以将信息技术自然转让到学生手中,使之成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生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一课题的研究满足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校领导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㈠ 研究目标:本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最终目的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教师与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整合中来,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得到双重提高。从而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具体研究目标为:

1、揭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2、构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3、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

㈡ 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该理论强调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作为知识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料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的知识量,使学生不再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视野,扩展知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积极作用。强调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借助于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立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习要建立在信息之上,但又要超越给定的信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逐渐从教学辅助工具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认识工具。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

㈠ 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进行研究,其他学科为辅导研究,研究二至六年级进行。

语文学科: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及模式。数学学科: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1整合的策略与模式。

英语学科: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模式。㈡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资料和文献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实验的研究性和广泛参与性,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基础经验。注重边实验、边辐射、边总结、边推广,突出实验的成果,经验和典型,切实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

㈢ 研究步骤及任务:

本课题研究年限为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1.10—2002.9)课题启动筹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实验教师培训,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制定研究方案,先行启动运作。

第二阶段(2004.3—2005.4)实施阶段。

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研究计划,控制实验过程,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总结,展示和推广阶段性成果。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各学科教师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按计划上研究课,写课后反思,积累教学设计及研究心得、体会。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第学期上三节研究课,听20节课,撰写一篇高水平论文,写一本自学笔记,制作一件高水平课件。对学科课进行深入学习,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促进阶段研究成果交流,调整完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模式,形成丰富的课题研究第一手材料。

第三阶段(2005.1—2005.5)实验的总结验收阶段。

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确定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的物化成果,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四、研究保障

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学校在资金极其困难条件想方设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必备条件,强有力的环境支持。

㈠ 组织保障

1、成立专门的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选用素质高,对此项研究有热情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实验队伍。

2、争取教育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聘请专家为课题顾问,确保课题研究目标的落实。

3、定期举行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与培训,不断加强课题组成员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4、对每阶段的课题工作进程进行检查,保证课题达到预期效果。

㈡ 物质保障

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保障研究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

2、带领实验教师外出学习与考察,在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

㈢ 制度保障

建立科研奖罚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参加科研,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五、研究经费预算:(研究经费完全自筹)

1、硬件建设:约80万元

2、教师培训:5万

3、软件开发:8万

4、购买资料与印刷:3万

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

组长:王淑荣

副组长:孔祥云、尹芳

指导教师:栾晓薇、郑东慧

语文研究教师:聂卫芳、董明、荆燕、孙笑、崔丽妍、魏萍嫒、赵洪霞(语文组长:聂卫芳)数学研究教师:栾晓薇、赵慧俐、何彦艳、邹海燕、陈玲、王淑敏、高艳、徐晓航(数学组长:邹海燕)

英语研究教师:马龙丽、周萍、卢珊、李春艳、吴丹(英语组长:马龙丽)

信息技术教师:孙力、吕冬、鲁越、于吉、黄鸿艳、彭杰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第二初级中学

王爽 2009年4月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而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就是以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地理学科中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形成整体,形成一种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新形式。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在学校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可

通过网络选择或下载与地理科学相关的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求异思考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如:旅游活动部分的教学,我们把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异国风情、世界奇迹画面展示在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解,心中便充满了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之情,仿佛已置身于祖国瑰丽的山川,徜徉于世界广袤的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利用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学生还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游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体现出友好的交互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许多地理过程比较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对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思想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学效率不高。而计算机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网络资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外部特征,内部构造;化远为近,突破距离制约;化静为动,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如: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只用一个地球仪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的高度及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动态的演示出来,变抽象为形象、具体,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课件放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上,以便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的巩固学习。

四、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本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学生广开知识渠道,培养学生

主动从互联网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在现代教育网站中,有大量的政治、地理、历史等网络知识,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点击地理网站,从中获取自己所喜欢而又与地理学习有关的信息,通过最新的地理新闻、地理新发现、地理新观点等热点问题,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大个人的信息储存量。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网站上收集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现象、资料、图片、视频,鼓励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再如,西部大开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们应让学生经常从网络上调查了解西部开发进程,了解西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网络知识丰富而又复杂,在学生提取网络上的知识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能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通过网络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不同层次的练习,放到学校的网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来检测自己当天的学习质量,通过网络让老师检查验收,过关后再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做,以达到逐步提高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针对自己问题较

大的地方,可把老师放在资源网上的教案或课件有选择地巩固复习。另外对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可鼓励他们从各地理网站的试题库,选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适合自己的题去做。这样,既可以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所获,也避免了“吃不饱,消不掉”的弊端,又可以快速、准确的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教师的办公桌上减少了作业积压现象,也不用再为差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跟不上教学步伐而发愁。通过网络信息师生还可以及时了解地理的教学新动向,跟上改革的步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地理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只是处于个别学科、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全面推广。当然,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地理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地理教学,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

下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计划(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计划(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秀屿区实验小学 林赛棋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内容摘要:基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即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要使信息技......

    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麒麟区阳光小学 董江永 体育作为比较特殊的学科,其教学的特殊性也较强,因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突出它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将现代信息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课题总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这个课题自开展以来,不仅仅是我们课题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方面有一定......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的课堂虽然较传统的课堂教......

    学校各学科计划与总结格式要求

    洮砚学区各学科计划与总结格式要求 学校各类计划和总结要有文字和表格、有数据、有率,这样才充分、才有说服力、才有针对性、有可比性。为规范各类文档行文格式,现对学校各学......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融......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内容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