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时间:2019-05-15 07:1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第一篇: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传播心理效应

——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班级:08级传播三班

姓名:熊莉

学号:200837

21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摘要:在网络语言盛行的时代里,大家习惯了通过网络来联系感情,其中比较广泛的QQ聊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人们在使用QQ聊天时,常常使用了,QQ表情,以此来代替一些纯粹的文字表达,以下就是对QQ表情所展开的一些传播心理效应的分析。目录:

1、QQ表情的简介

2、QQ表情分类

3、单纯文字表达和QQ表情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分析

4、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喜欢使用QQ表情

5、不同类别的QQ表情在传播中的不同心理效应、总结

一、QQ表情简介

QQ表情是指各种QQ聊天过程中用于传递情感心情的小头像图片。自“腾讯QQ2003III简体中文正式版”出现以来,QQ就具有自定义表情和动态QQ表情功能。个性字符,动感酷图,搞笑图片,都可以成为QQ自定义表情。QQ表情刚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代表个人喜怒哀乐的头像,慢慢的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QQ聊天工具的发展,很多网友都有制作图片的能力,花样也就多了。现在最新版的QQ表情还在表情框右上角增加了搜索功能,可搜索自己想表达文字含义的表情。

总体来讲,QQ表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吸引人的眼球,用别样的图片或字符来告知对方一些自己的心情,动作,反应······QQ表情以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成为了一种流行于QQ聊天的语言,倍受大家的欢迎。

现在的QQ表情多以情感中的搞笑、搞怪为主,目的就是要娱乐对方,为双方的聊天提供些小乐趣,小惊喜。

二、QQ表情的大致分类(按照情感表达来分)

1.搞笑、搞怪类

2.交友、问候类

3.吓唬、恐怖类

4.生气、悲伤类

5.无聊类

6.励志类

三、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喜欢用QQ表情

1.当无聊的时候,人们喜欢用QQ表情去“骚扰”别人,希望别人陪自己聊会儿天,有时候是找认识的人,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采用无聊类的QQ表情。有时候又会在网上随便找个不认识的,然后跟他聊天,发泄一下内心的郁闷情节,然后将其删掉,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是会发一些无聊类或是交友、问候类的表情。

2.当聊到一定时候没有话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两个人本来已经聊了一会儿了,聊的内容接近尾声了,一时间找不到该要说些什么,又不好意思就此保持沉默,所以,QQ表情就成为了一种打破沉默和转换话题的语言。这时候,大家倾向于使用些搞笑类的或是吓唬、恐怖类的,多是与聊天的内容没什么关系的QQ表情。这时候,也很可能会出现,两个人对发QQ表情,直到一方不再说话为止。

3.当一方倾听另一方的感叹或是烦恼时,其实自己不知道怎么安慰或是表达自己的心情时,往往会借助于QQ表情,这个时候,单纯的文字已经无法把自己不了解的心情表达出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比较的合适,这时候,多是以一些伤心、难过类,祝福类的和励志类的表情来安慰对方,往往这种情况比用苍白的文字语言效果要好很多。比如用一张哭得很伤心的表情来陪伴对方一起哭泣,比如用坚强的加油的画面来劝慰对方,这些都能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真是表情,给对方一种更好的沟通。

4.当两个人中突然有个人忙于其它的事情时,由于对方看不到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无暇顾及,所以,这个时候,有事的一方发张图片过去作为回应,比较的方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用图片来回应对方的文字语言,这与之前的交流有点不相适应,就会给对方一种提示,现在正忙,等会儿再聊的信息。一般在这个时候,忙的一方发出的表情是没什么表征意义的,一般就是搞笑的,搞怪的。

5.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遇到陌生人,或是不想理会跟自己说话的人时,往往都会以表情来作回应。这时候,就会根据对方的话语,什么样的表情都会发过去,大部分还是会以搞笑类或问候类的表情为主。这个时候往往都是答非所问的一些表情。

四、单纯文字表达和QQ表情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分析

1.单纯的文字在阅读上,就需要集中极力,专注度较高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而QQ表情,往往比较直观,配以图片和简要的文字,一眼就能知晓其中要表达的意思。

2.QQ表情的图像是一种最简洁、最迅速的视觉传播语言,而对于这种视觉的信息传达,其信息容量也是相当大的,往往单纯文字信息的数百倍。

3.QQ表情采用了采用了形状不同、色彩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图像和文字的结合,其综合了文字的深度表达和图像的简洁表意功能,使得QQ表情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了天然的优势,也使得QQ表情成为了一种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视觉语言。

五、不同类型的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交际氛围效应(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effect),交际氛围是指人们进行交际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境的总和。在交际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使交际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QQ表情中,任何一种类别的表情,都能体现着一种传者的心理,不管是开心的,悲伤的,难过的,害怕的······传播QQ表情的一方都在向对方传递自己的一种心境,在为双方的聊天创造一种自己想要的氛围。告知对方,自己现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是想要对方有某种心理状态。同时,接受的一方在接受对方发过来的QQ表情是,也同样接受了对方为自己提供的一种心境,一种交流环境。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种暖场效应(rm-up effect),在谈话、演讲、演出等场合出现冷场、尴尬、纷乱甚至不正常的中断现象时,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接触或缓解不利的局面,使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

在聊天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一种冷场的现象,因为看不见对方,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的时候,人们又不希望继续僵持下去,所以往往会选择一个QQ表情,或是祝福,或是搞笑,或是吓唬等,来缓解尴尬的冷场局面。这个时候,看到的表情在很大程度上就展现给对方自己的表情,自己的一种心境,对继续聊下去很有帮助。

同时也可以采用QQ表情来转移话题,当一件事情说完了,不知道怎么接下去的时候,直接不说话了,显得有点不好,所以,先发一个QQ表情过去,起到一种“引玉效应”,间接地把刚才的一个话题转换到下一个话题上来。

一般在体现这些心理效应时,最常用的就是搞笑类的、无聊类的或是问候类的QQ表情,这几种表情,也是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容易表现出来的,在遇到尴尬局面或是转移话题时,常常用到的。这也正体现出,QQ表情制作者在创作这些表情时,其取材于现实生活,又运用了艺术的手法将其夸大化,明晰化。人们在传播QQ表情时,首先是把QQ表情中的各种表情对应到自己的生活中,承认这种表情能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能够告知对方自己的想法和

自己的表情,能反映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天天向上》的一期节目中,专门采访了一些制作QQ表情的人,他们的普遍看法就是,在制作的时候就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制作一些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没想到居然也能表达别人的心情。

这就体现出了一种证同效应(similarity effect),的是作品的内容与读者的经验相近,使读者觉得作品先得我心,而把它引为同调。这是一种带有情感性质的认识功能。

QQ表情在虚拟世界中使用,是以现实世界中人的表情为基础创作的,我们可以看到微笑、哭泣、愤怒等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动表情。还可以看到现实中竖大拇指,比出V性的手势等等肢体语言符号。将这些现实中的表情运用于网络中,就能够使得原本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接近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同样,看到我们发出的种种QQ表情,对方(接受者)也会从我们的表情中,看出我们的心声,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会将心比心的去想,自己在这种心情时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同样印证了我们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

类似的,就有了接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接近效应指当人们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或时间接近时,就容易产生熟悉感,进而产生好感的心理现象。无论是在人际沟通还是大众沟通中,接近效应都有助于人们认知共识、情感共鸣,并能明显地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QQ表情的来源是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动作和表情,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其创作为动态的表情,这本身就给人一种亲切熟悉感,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这方面的表情。QQ表情本身就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反应,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熟悉的感觉。

另外,当我们在传递想要交流的信息时,运用QQ表情,会很形象地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表情告诉对方,给对方一种像是自己就在眼前的感觉,特别是熟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很了解对方,当通过QQ聊天时,如果收到对方的QQ表情,会很容易的想到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表情,会感觉非常的形象,起到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感觉。

QQ表情在制作的时候,就是将图片和文字融为一体,使其在表达上有了一种强烈的直观效果,也就体现出直观宣传效应(effect of visual propaganda),用电影、电视、图片、实物等工具实施宣传的方式。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亲眼目睹而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更易接受。同样,QQ表情在表达一个人的感情时,用的是一些炫动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在表达情感时,直观而且简介。在传播的过程中,文字的直接达意效果最差,图片,尤其是闪烁的图片,这比单纯的文字表达要更容易让人清楚明白对方的意思。

不管是QQ表情的制作者还是复制粘贴者,聊天几乎都是顺带的,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边做事情,边聊天,很少有人是专门打开聊天的。所以,直接表达意义至关重要,QQ表情的图文闪动配合,能既清楚,又方便快捷地表达感情,起到直接宣泄的作用。

附着信息效应(attached information effect)附着信息是指那些附着在事实的信息上的,传播者有意或无意传播给受众的并非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的信息。例如,人物的穿着、语调、表情、身姿、动作等。

当人们在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时,加上QQ表情,把一些心情,环境等附着在单纯的文字上,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这与之前我们提到过的交际氛围效应很相似,当人们传递自己的思想时,同时传递过去的不仅仅是自己想要达到的聊天氛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一种心情表达,当我们表达一个意思时,顺带的还有我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倾向。QQ表情就是这样的一种功能,在我们表达我们的文字意思时,顺带的传给了对方我们的态度观点,在传达信息时实际上传递了我们的态度,或喜欢,或不喜欢,或高兴或悲伤······

六、总结

QQ表情是新兴起的一种QQ交流语言,其在表达意思,传播感情,营造交流氛围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效果,成为了QQ友人之间交流的流行语。目前不断更新中的各种表情就可以看出大家对QQ表情的喜爱,这篇文章中,主要是研究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着重的是传播双方在传播和接受QQ表情时的一种心理分析。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分析到位,希望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方面。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的使用与满足———以QQ为例成珊娣(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科学研究出版所陕西西安710062)

视觉信息传达中图像与文字的研究张夏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刘京林

第二篇:《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读书笔记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读书笔记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刘京林编写出版的。《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为读者提供了一本词典,把看似熟悉但又有些陌生的传播心理学内容,解释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心理效应和传播活动,罗列了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吸纳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取向,探索人类传播活动中心理现象的规律。《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重点研究传播心理基础理论和传播心理应用。着重于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传播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重视研究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领域中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众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通过揭示这些特有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还被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材,对于一个广告学的学生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与此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即便是空闲时间读起来也会觉得津津有味。

第三篇: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之 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它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它具有独特神奇的魅力。作为未来老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如何利用和发挥各种心理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对于未来教学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过程,作用

每一个当老师的人,曾经都是学生,我们都是深有体会的,对于老师的一个细微的行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者是学生的一些不正常的举动而作为他们的老师却忽视了,导致之后有问题发生了,才后知后觉,但这足以影响甚至毁了一个学生的一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每一个师范生都需要修心理学的学分,不仅仅是为了毕业证书,更是为了将来在老师这个岗位上更好的教学。

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总是会将好学生,乖学生安排在前面的座位,而我也总是坐在最前面的。升上四年级换了一个班主任,可能我比较活泼,她就认为我是那种顽皮的学生,所以她把我调到最后跟一个调皮的学生一起坐,当时我的十分沮丧,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慢慢的我变的不爱学习,上课跟同桌聊天,总之就是不听课。即使我变成这样,那个班主任对我却随之任之,完全不管我。这样的我发展下去,结果我真的不敢想,但我敢肯定的是,我现在绝对不会写这一份论文。我觉得我还算幸运的。我的数学老师,他批评了我,他要我听课。当时我还觉得这数学老师很讨厌,但他挽救了我,就像给一只迷途小羊指路一样。最起码在那时我没有迷路,没有走那一条错的路。把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说出来,并不是我要声讨我的班主任,赞美我的数学老师,只是想证明心理学在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已。要做好一名人民教师,就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要学会避免类似我那样的事情发生。

由上面我所说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当时我的班主任懂一点心理学知识的话,她就不会在我出现反常行为的时候还随之任之。所以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这里我就阐述一下几个我比较熟悉的心理效应以及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一个牌子表达了这个大学生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工作。同样的,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师也要打响第一炮,赢得学生的接纳,为以后成功的班级管理垫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因为首因效应而对学生产生偏见,而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学生。

二、蝴蝶效应。

所谓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他们人生的初期,一切都等待着塑造。所以,作为他们身心成长的引导者,我们必须谨记“教育无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一个灿烂的笑脸,一句赞扬话语。一种习惯性行为,都有可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成为学生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支点。就像我的经历一样,数学老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批评,却把我从悬崖边拉回来了,挽救了一个差点走错路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也是教育中的蝴蝶效应,老师们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件小事保持敏感,找到其中的支点并加以善用,清除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当年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加证明了伟大存在于细节之中!

三、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暗示其实是源自于一些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语言、行为、外部的环境等等,它们只要诱导了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与之相一致的结果:积极的暗示就得到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消极的结果。

有一句很有力量也很熟悉的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如果这句话,老师们可以适当的使用,这将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魔棒。因此,老师应该多方面的为学生制造积极暗示的条件,例如,教室是否打扫的足够干净舒适,布置的是否做够温馨?墙上是否贴有催人上进的标语?老师是否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好的行为?是否经常鼓励学生他们能够做的更好?事实上,老师的暗示不需要多,有些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句鼓励,一条规则,一个口号,就足以让一个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关心,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心理学看似很神秘很高深,而事实上它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如果作为未来老师的我们现在可以好好学习并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了解各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善用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极大的提高,而且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

参考文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孙建凯

看一看有关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对我们实施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作者用教育中典型的示例和心理学中的实验相结合,将难懂、枯燥的心理学知识阐述得生动易懂。提到“暗示效应”、“超限效应”、“高原现象”、“思维定势”、“晕轮效应”等等这些效应,我们可能感觉比较熟悉,但又很难说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就很难利用这些效应对学生进行教育个管理了。这本书中在解释每个效应时都是先讲一个小故事,然后揭示故事中的某某效应是“怎么一回事”,再列举出我们身边的事例详细论述,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怎样应用这些效应为我们服务。

比如,在解释“超限效应”时,先讲了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然后书中就解释了马克•吐温为什么会气愤,反而偷钱呢?显然是因为牧师降低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与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大唠叨个没完,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为了让读者加深理解这个“超限效

应”,书中接下来又列举出生活中人们常犯的一些错误而引出的教育难题。最后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同样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再用真实的例子让我们加深理解。一位教师在考试讲评课上反复批评一个学生,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该生的试卷撕烂了。该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用手中的钢笔戳向老师的脸,使这位教师的脸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个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里、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看到这里之后,我就想到了自己在批评全班学生时也像那个牧师那样唠叨个没完没了,虽然我是好心,可依据这个超限效应,孩子们也会像马克•吐温那样的,不但没有使班级状况得到好转,反而自己的话越来越无效呢。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什么说话“落地有声”了。在之后班里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我尽量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大批评,而要讲究“布白”艺术,对学生的评批点到而止,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只有这样,才能使成长中的孩子把我们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五篇: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各级管理者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和处理一些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一、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曾经不止一个人预计说,如果他毕业后进行晶体和生物化学研究,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甘当人梯,提出了一个个课题,指引别人进行研究,登上一座座科学的顶峰。于是有人把他这种甘为人梯的行动称为“人梯效应”,也称作“贝尔效应”。

管理者应该向贝尔学习以下,自觉运用贝尔效应。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利益为先,发扬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慧眼识才、努力养才、放手用才。

二、鲶鱼效应

以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希望鱼能活着抵达港口,因为活鱼比死鱼的价格高好几倍,然而只有一艘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人们纷纷探访,想知道这位船长是怎么做的,可他严守成功的秘密。知道他死去,人们打开他船上的鱼槽,发现和别人的没什么不同,只不过里面多了一条鲶鱼。百思后终于明白,原来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性好动而四处游荡,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而紧张不易,四处逃窜,把整个鱼槽搅的上下浮动,也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这般,就能保证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运进鱼缸。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在管理中运用“鲶鱼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内部人浮于事、缺乏效率的情况下,在内部挖掘或从外部引进一些“鲶鱼”。通过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带动和刺激组织的其他成员,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人人向上的良好竞争分为。在这里的“鲶鱼”是指那些个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着较强个人感召力的业务骨干。他们在组织中可以拥有一定范围内的权力,但他们常常运用的却是非领导力,依靠个人魅力去带动和激励组织中的其他成员。

“鲶鱼效应”在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带动作用和刺激作用。带动作用就是表现在那些“鲶鱼”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个人感召力,周围的人群总是在关注这他们、不知不觉地效仿并追随他们。刺激作用表现在“鲶鱼”积极向上、能力强,能够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领导关注、支持和更好的待遇,会给组织内其他人群带来压力,从而刺激他们的自尊心,若再复议得当的引导,就会出现“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她考察某所学校,随意从每班选出3名学生,共18人,将他们的名字制成一张表格交给校长,很严肃认真地对校长说:经过科学测定,这18名学生都是高智商人才。半年后,他又来到那所学校,竟然发现选出的那18名学生全部脱颖而出。这18人后来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人们把这种现象反应的心理效应成为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和期望,进行特别的诱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管理者在布置某项工作时,应该对下属如是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们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等。如此一来,下属就会积极向你的期待迈进,自身能力也会很快有所进步。

四、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三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两、二千两和一千两。那个领五千两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两;领二千两的也赚了二千两;唯独那个领一千两的把银子埋到地里。主人回来,对前

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银子收回来奖励给第一位。随后告诉他们: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这个故事反映的现象被人们称为马太效应。

对于企业管理,马太效应包含了三点启示:

(1)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量才施用,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量才施用是企业用人应遵守的黄金法则。

(2)要引导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竞争意识,引入竞争机制。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人才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企业才会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拥有持久的竞争力。

(3)要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不过在运用过程中,要掌握分寸。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领域保持有事,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及时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高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五、海潮效应

天体的引力会影响大海的涨落,引力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大海潮,引力小的时候就会出现小海潮,引力太弱的时候则不会出现海潮。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海潮效应。

俗话说的“乱世出英雄”,其实就是海潮效应的写照,因为“乱世”的时候,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就会脱颖而出。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快速发展时代,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群体便会快速成长起来。

海潮效应应对与管理也有重要意义。一个组织要生存发展,管理者必须通过调节人才的待遇等措施,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组织的人才吸引力。不妨学习以下很多知名企业的管理口号:“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六、酒与污水效应

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就是酒与污水效应。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着几个难缠的“人物”,喜欢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他们似乎生下来就是为了搞破坏。他们具有惊人的破坏力,就像苹果箱子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的其他苹果也弄烂。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才无德的人也能很快将一个高效部门变成一盘散沙。你或许诧异,为什么破坏者能力这么强?其实一句话:破坏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那个就能毁掉。

组织系统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容忍的基础上,也很脆弱,很容易被侵害、毒化。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寻找组织内部的“污水”、“烂苹果”或“驴”,并马上把它清除掉。

七、首因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应聘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个大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大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道题,而让大学生乙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决策者对两个大学生进行比较:谁更聪明?结果发现,决策者认为大学生甲更聪明。这就是心理学讲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职场上到处可见,“新官上任三把火”、“早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等,都是想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

首因效应有负面作用,容易使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评价有失偏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人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点很容易被忽视。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

管理者应该避免首因效应的负面作用。比如,在选拔人才时,不仅可凭第一印象取舍,而应该既听其言、观其貌又察其行、考其绩,进行综合评价。

八、奥卡姆剃刀效应

14世纪,英国奥卡姆对无休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剔除”。他主张:如无必要,无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然而,这并未损坏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据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能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对的一小部分,而他们通常隐含在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在企业管理中,奥卡姆剃刀效应可进一步升华为简单与复杂效应: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启示我们:在处理事情是,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要把握事情的实质、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九、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一样,也容易使人发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错误。比如,某位干部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晕轮效应容易影响人才考核的准确性和人才评价的可信度。管理者应该避免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

十、手表效应

所谓手表效应,是指一个人只有一只手表是,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是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信心。此时,不妨听听尼采的忠告: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因而,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他的指引行事。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被“两只手表”弄得无所适从,不知自己该信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其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而终,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其实,每个人都应该“选择所爱,爱所选择的”。这样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

在管理上,手表效应给我们一种直观地启发: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标准,不能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另外,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其行为将陷于混乱。

下载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QQ表情在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孙岫)调查:天下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想要给孩子最好的。问题:这里有四样东西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只允许为您的孩子选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唐瑞华 利用暑假,我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感受颇深,书中记载的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鲜活的案例,我都被深深地吸引了,刘教......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断断续续拜读完了刘儒德先生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当真获益匪浅!此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依次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金启明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品尝它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

    名人广告在品牌传播中的正负效应

    名人广告在品牌传播中的正负效应 ——以十个名人广告为参考 李俊帅156002765 【摘要】:名人广告(CelebrityAdvertising)是以影视、歌星体坛名将、社会名人等作为品牌代言人的一......

    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探“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心理效应合理及时的应用对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明确心理效应的内涵,反思教学生活中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成功案......

    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暗示效应)

    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以暗示效应为例 一、选题来源 心理效应,是指某种客观现实在人的大脑得以反映后,对人的言行思维产生的一定影响和效果。这是一种以心理活动为......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的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李永忠740500 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的心理学主要是高深的理论,而教学中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有效案例和成功经验,以下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