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身韵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身韵”课是中国古典训练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特征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为基础,以“平圆,立圆,8 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的优秀的典型动作为依据,以类型化及综合性身韵组合为归宿,是从根本上完善和改进古典舞体系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可以通过“身韵”课的独特训练方法,使学生充分得以传统韵味和审美风格的熏陶,是培养学生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真正领悟舞蹈本体和把握民族气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结合身韵课主体教材中的徒手部分,制定适用于本科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中国古典舞身韵
(一)、动作“元素”训练
(1)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的开法儿;
以上元素的单一强化练习,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配合练习,元素动作的综合练习— “云肩转腰”。、动作“短句”训练
主要设定以站立短句为主的训练内容
(1)短句训练之前单一元素站立的强化练习;
(2)选择训练性强的短句进行练习(短句是指 4 个 8 拍 —6 个 8 拍)之内对某一动作有处理单一强化性练习。
中国古典舞身韵
(二)、动作“组合”训练
(1)基于身韵课主干教材 — 云肩转,云手系列,燕子穿林,青龙探抓,风火轮五个基本动作编创的组合进行训练。
(2)一些保留的优秀传统组合训练和戏曲中的优秀片段。
三、教学方法与要求
主要以元素训练为主,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各种元素在动作中的不同方位,线路欲左先右,逢冲必靠等的欲动反律和用力方法。要求学生最终完成组合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
四、教学时数课时安排
每周授课为 4 课时,四年总授课 136 课时。
第二篇:身韵 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教学大纲
本大纲是依据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的教学大纲而制定,按照科学,规范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基本能力和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为指导思想。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古典舞身韵是中等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一门辅助专业课程,它的训练内容来自戏曲和武术,并按舞蹈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取舍和规范,分解组合的身法韵律训练。它是从根本上完善舞蹈训练的关键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步骤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身韵使基本功能力、技巧、舞姿、动律、节奏、舞句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身韵课在舞蹈综合艺术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舞姿、动律、节奏、舞句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克服单一枯燥反复训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
1,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元素到组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采取取由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加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小型的舞蹈专场汇报以及综合性演出。
四、课程开设年限 学习年限:四年
学习时数:第二学年,每周2节
第三学年,每周2节 第四学年,每周2节 五学年,每周2节
教学内容纲要。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元素训练部分。㈠教学基本要求:
1、元素是指中国舞教材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是身韵训练的最基础部分。
2、重点要训练学生要部和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使学生正确掌握各动作元素的不同方位。
3、逐步引导学生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为下阶段身韵的“短句”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㈡教学内容:(女班)
1、提沉。
2、冲靠与旁移。
3、含腆仰。4云肩转腰。㈢教学内容(男班)
1、提沉。
2、冲靠。
3、含腆。
4、旁移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㈡教学内容:(女班)1、2、旁提。
3、基本手位。
4、基本脚位。
5、基本舞姿。㈢教学内容(男班)
5、云肩转腰
6、横拧
7、穿胸刺肋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女班)
1、原地单一的圆场练习
2、行进带小舞姿的圆场。
3、慢步。
4、掰扣步。
5、手眼练习教学内容(男班)
1、提沉。
2、冲靠。
3、含腆。
4、旁移
5、云肩转腰
6、横拧
7、穿胸刺肋 旁提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女班)
1、中间练习(横拧)
2、旁提。
3、穿手。
4、双晃手。
5、盘腕 教学内容(男班)
1、舞姿圆场。
2、掰扣步。
3、简单的步伐组合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女班)
1、风火轮。
2、慢步。
3、行步。
4、圆场。
5、花帮步 教学内容(男班)
1、基本手位。
2、基本脚位。
3、提沉。
4、冲靠。
5、圆场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㈠教学基本要求
1、袖舞的素材来自于传统的戏曲舞蹈“水袖”是在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教学基础上,对传统服饰性舞蹈的深入研究与发展。
2、“抖、扬、出、收、绕、搭”是袖舞具有典型性,训练性的单一技法,同时强化身体动作的表现,将袖与身融为一体。
3、袖不应是一种装饰,它是人体动作的延伸与夸张,应强调以身带袖,袖身想结合的袖舞规律
教学内容:(女班)
1、抖袖。
2、出收袖。
3、扬袖。
4、推袖。
5、绕袖。
6、抓袖。
7、搭袖。
8、半袖片花 教学内容(男班)
1、穿手。
2、摇臂。
3、风火轮。
4、燕子穿林(单一练习)。
5、步伐
第五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女班)
1、原地抖袖。
2、流动式抖袖。
3、扶抖袖。
4、出收袖。
5、弧线扬袖。
6、直线扬袖。
7、推袖。
8、原地扶绕袖。
9、慢绕袖。
10、片花 教学内容(男班)
1、燕子穿林。
2、大揉球。
3、青龙探爪。
4、步伐
第五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女班)
1、抒情综合性组合。
2、悲哀综合性组合。
3、有力度的综合性组合。教学内容(男班)
1、云间转腰。
2、燕子穿林。
3、青龙探爪。
4、大揉球。
5、步伐
第五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女班)
1、剑的基本持、握法和剑指
2、基本剑法、里外分剑
3、盘剑、倒把剑
4、刺剑 5撩剑
6、点剑
7、抹剑
8、云剑
9、搅剑
10、挂剑
11、外腕花、里腕花 教学内容(男班)
1、倒把剑。
2、点剑。
3、挑剑。
4、收剑。
5、起剑。
6、平抹剑。
7、提拉剑。
8、里外剑花
9、挂剑。
10、盘剑。
11、撩剑。
12、刺剑
第五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女班)
短句强化训练:
1、持剑短句组合
2、里外分剑短句组合
3、倒把剑短句组合。
4、盘剑短句组合5、抹剑短句组合6、点蹦剑短句组合7、提拉剑短句组合
8、掰腕剑短句组合 教学内容(男班)
1、持剑短句组合
2、里外分剑短句组合
3、倒把剑短句组合。
4、盘剑短句组合5、平抹剑短句组合6、点蹦剑短句组合7、提拉剑短句组合
8、掰腕剑短句组合
第六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女班)
1、挂剑短句组合
2、云剑短句组合
3、搅剑短句组合
4、穿剑短句组合
5、剑势短句组合
6、剑花短句组合
7、剑韵短句组合
8、流动性综合组合 教学内容(男班)进入总复习阶段,把徒手身韵和剑的运用提高一个难度。在复习、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对动作的流畅性、连接性的要求更高。进一步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演性。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中国古典舞身韵》,北京舞蹈学院堂满城、北京舞蹈学院李正
一、黄嘉敏,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2、《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短句教材》,北京舞蹈学院王佩英、王伟,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3、《中国古典舞袖舞教材》。
4、《中国古典舞身韵剑舞训练教材》,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第三篇:古典舞身韵教案
古典舞身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基本功软、开度的展示,树立学生的自信,并为课堂作好准备活动。
2、通过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通过即兴舞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课
时:2学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韵包括元素和短句部分。元素是古典舞身韵教材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等,从元素逐渐到动作的深化练习,同时辅以手、头、脚的基本位置的规律和眼神的配合,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短句训练是元素向动作过渡的桥梁。这部分训练主要是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同时加强肢体的流动意识及提高肢体表现的动作旋律性。
四、教学过程:
1、压腿(前压腿、旁压腿、后压腿)
2、踢腿(前踢腿、后踢腿)
3、挑胸腰接控腿 把下动作:
1、劈叉(竖叉、横叉)
2、腰部(旋腰、后弯腰、后腰贴脸)
3、前手翻、侧手翻
(二)新课内容
1、由教师示范古典舞身韵——盘腕
2、分解动作学习
3、跟音乐完整跳一次。
4、分组展示,学生互评。
(三)即兴舞蹈
先放一遍音乐让学生熟悉音乐风格,以个人或双人的形式跟音乐即兴舞蹈。五:小结。
第四篇:古典舞身韵资料
古典舞身韵 一.名词解释
1.神: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2.倒踢紫金冠: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之一,一条腿为支撑腿,另一条腿作为动作退向后踢起同时向后弯腰抬头。此动作也可在空中完成。
3.云手:双手在身体前上方做左手从左至右,从下至上,右手从右至左,从下至上的“8字圆”运动。和“小五花”的运动路线是一样的,是放大了的“小五花”。4.小五花:答:双手手背靠拢手心向外,以手腕为轴,双手形成由下至上,由里至外的360°的逆向转动,每做一次完整的小五花,每只手完成一个“8字圆”运动。5.云肩转腰:是古典舞身韵经过戏曲、无数长期观察,并总结中国古典舞舞蹈自身的要求提炼出来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基本动律贯穿起来做就是云间转腰。
6.传统的八大手位:八个手位即:单山膀、双山膀、顺风旗、托按掌、双托掌、山膀按掌、冲掌、双提襟。
7.移:上身直立,以腰为动力点.上身在水平线上向左或向右移动的动作过程:动作过程中
头部正直,双肩平行。
8.端腿展翅:即老鹰展翅,端右腿同时双臂向上撩掌,在头上交叉。挺胸俯身向前与端腿成45°角,同时左腿半蹲。再经双肋向后侧上方伸直,掌心向后,腿随右手,静止时眼看2点上方。
9.朝天登:即:主力腿伸直用力登地,动力腿由下至上往上抬180°贴到耳朵旁边,左右腿都可做动力腿或主力腿。
10.小五花:即:双手相配合做盘腕。两手手背相对,尽量屈腕。一手向外环绕,另一手向里环绕。行走路线可做向上下直线,也可做8字线。与腰的提沉含仰及旁提,拧等元素相配合。做小五花这个动作时,要求两手对衬,腕子转的幅度要大,转的过程要圆。
11.双晃手“即小晃手动作的延续与放大,双晃手要求双臂沿前后轴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划圆时,两手之间的距离保持与肩同宽,动作要有延伸感。头眼配合做立圆运动,配之以腰的旁提含仰动律。转肘和转翻腕在动作过程中两手的配合均同小晃手。
12.环动:主力腿不动,另一腿在空中变换舞姿,如:由前腿舞姿不落地平移成旁腿舞姿,即称环动。反之,由后腿舞姿平移成旁腿舞姿,或继续平移成前腿舞姿也称环动。
13.传统的八大手位:八个手位即:单山膀、双山膀、顺风旗、托按掌、双托掌、山膀按掌、冲掌、双提襟。
14云间转腰:是古典舞身韵经过戏曲、无数长期观察,并总结中国古典舞舞蹈自身的要求提炼出来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基本动律贯穿起来做就是云间转腰。
15.燕子穿林:一只脚向前上一步,另一只脚迅速跟上双交并拢。一只手从上至下做盖掌,另一只手从下至上做穿掌。在半脚尖上做向左或向右360度的转动。16.青龙探爪:是一个融平圆立圆八字圆与一身的典型动作。动作特点是上身和手臂要如龙蛇般的游动和曲回婉转,身法上突出一个“钻”字。
17.大刀花:上身做左右交替的转动,双手臂在身体左旁或右旁做相互逆转想交替的每次36.度的立圆运动。
18.风火轮:双腿从左弓右箭逐渐移至右弓左箭,身体从右侧至左侧最大限度的移动,双臂在身体前后做相互交替的“8”字形立圆运动。也可以只做上身动作。
二.简答
1.身韵与韵律的关系
答:在古典舞特定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征要求下的重要表现手段:即身法与韵律。它们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的灵魂。古典舞身韵的形成,是从元素的提炼入手的。提炼“元素”也既是把程式化的、凝固的造型抽象成为活的基因,如同音乐中的音符一样,找到其基质,以使其能获得多种合成方式,在新的组合排列中获得新的意义。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只有他们二者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审美上的神韵与风采。技术技巧上有了身韵的辅衬,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换句话说:“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民族舞演员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与素质。2.形与神的关系
答: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都可称之为“形”;一切内涵的气蕴、呼吸、意念、神采都可称之为“韵”。作为舞蹈艺术来说,它们应该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但事实上无论是教师或演员,往往容易倾向于表现外在而缺乏内蕴。所以也可以说“身”和“韵”——或称之为“形”与“神”,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要求是不会天生结合在一起的。3.云肩转腰的重要性
“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以腰为轴的“平圆”练习应是基础中的基础。完整的腰部平圆动作有一个专用的术语,叫做“云肩转腰”。因此扎实地掌握好“云肩转腰”,不但能起到训练身法的作用。而且可以广泛地和舞姿、旋转、步法结合运用,使它们增加韵律感。因而在男班身韵教材中,我把“云肩转腰”列为重要的训练步骤与主干教材之一 4.中国古典舞与武术的关系
中国古典舞和武术原有一套典型动作,如云手、五花、晃手、大刀花、风火轮、燕子穿林、乌龙盘打、青龙探爪等。我以为它们确实有丰富的身法性、风格性和表现力。但必须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对待它们。如果停止在它们原有的规格上,静止在原有的程式和套路的运用方法上,它们不但有浓厚的戏曲、武术痕迹,而且显得是孤立存在的,无助于古典舞的表现力。对待这些传统的优秀典型动作,必须做到: 1.强化“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等多动律元素。
2.将“三圆”路线最大限度的鲜明化,并采取“拆开来”做,连起来做、复合做的办法,加强其舞蹈性和身法特点。
3.改变其“光动手臂,不动下肢”的情况,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融为一体。4.在节奏上改变它原有的格局,重新处理。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典舞与武术的结合训练中,要选用的是:以腰躯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云肩转腰”为重点,以“三圆”路线为运动轨迹,以传统的典型动作为依据,以组合为归宿的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方法。5.简述弓步的要求
答:要求:在丁字步基础上出前腿形成。前腿要成90度状,后腿绷直。收臀立腰。前脚不可太“撇”或“扣”成正开状。后脚同样不可太“撇”或“扣”,双脚如收拢正好成丁字步状。重心在双腿之间,不要偏于一腿。手的姿态千变万化,可背、可按、可托,可作山膀状,但肩部一定要下垂。头微偏。双目平视。6.简述掖步的要求
答:要求:在丁字步基础上,撤后腿形成。要顺着后腿足跟的方向撤,前腿弯曲,大腿交叉重心在前腿。上身可直立,也可前倾。腰部微横拧。头向上方翻视,也可微梗脖下视,手的配合千变万化,可背、可按、可托,可作山膀状。
7.传统的八大手位:八个手位即:单山膀、双山膀、顺风旗、托按掌、双托掌、山膀按掌、冲掌、双提襟。8.“拧、倾、仰、”的概念
答1.所为“拧”就是下肢固定,上身(包括腰、肋、肩、颈、头)向左或向右作水平的旋扭。尽管从形态上看来不同的舞姿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仰拧”、“倾拧”、“翻胸拧”,但拧的本身就腰部而言只有一种,即“横拧”。不同的姿态都是在“横拧”的基础上加以胸部、肩部的仰或含而得以变化的。
做法:从腰开始带动肩在和地面保持平行、脚位不动的情况下横面旋动上身。幅度是由胯是否转动来决定的。胯不动,完全有腰和肩横面拧动,是基本的横拧,但它的幅度是交小的。
在膝部不动,胯也随着腰、肩横拧,拧的幅度可以达到极限。2.倾
凡是上肢向前或旁做“折”壮,均为“倾”。
做法:要求以胯为折点,向前或向旁倾倒。如果以腰、肋、胸收缩而往前倾,不能叫“倾”而叫“含”。这二者的区别必须搞清楚。在“倾”的基础上再加上“横拧”则可以形成各种丰富的姿态。“卧云”即是典型之一。3.仰
凡是上肢向后“折”状,即是“仰”。
做法:以胸部敞开经向上顶,继续做最大限度的敞开,双肩胛骨对齐形成向后向上壮。它不同于用腰向后的“下腰”,要求敞胸、挤肩、顶胸、仰头.9.平圆、立圆、八字圆的概念 答:“三圆”主要是指由整个人体运动造成的圆线轨迹。所以首先要明确不仅这是“形”的圆也是“线”的圆。1平圆:
无论是手的局部动作或是整个上肢动作,运动时要如同“磨盘”壮。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平面的圆线运动。2.立圆:
它的运动轨迹如同“车轮”壮。既展开在面前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3.八字圆
这是指肩部或双臂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两个圆线运动,形成“前后”或“左右”两个车轮式的圆线运动。它的特点是在相反的交错重叠的情况下两个圆同时配合完成,如同一个∞字,故名“八字圆”,“风火轮”既是它的典型表现。
10.点、线的基本概念
答:“点”与“线”在身韵中不但是经常要提到的术语,它本身的涵义也是多方面的.从动作的外部而言,“点”往上是指动作中的突出的强拍或瞬间的停顿,“线”是指运动遵循的路线,如从2点到8点是走直线还是弧线,圆线?平圆、立圆、八字园都是线的具体体现。凡要做好一个动作必须首先明确动作外部经过的路线,节奏处理的强弱,这都是可以用“点”和“线”来要求学生的。
从神韵及内涵而言,“点”和“线”有着更深层的涵义。“点”是指呼吸中瞬间的闭气;“提沉”中起伏的强弱;眼神运用时动幻中的凝聚;身法变换中意念的闪动。“线”是指运动全过程中的内在意识的旋律感,如同歌唱时的乐感,演奏时的“如歌般”一样。身韵动作是离不开心中的线的,如做“云手十字步”,心中一定要有“行云流水”般的线,做“大揉球”。则要有内在的波浪线,做“燕子穿林”,则要有穿梭游动的线。在“慢而不断”的线中,配以“画龙点睛”般的点,则形神可以兼备了。因此,“点”与“线”的概念必须深深地印在学生的思维里。也是教师启发学生不可缺少的用语.11.以“串翻身”为例说明此技术动作的具体做法和动作要求。
答:串翻身:准备对5点,站小八字步,后耗腰,双臂左右平伸,掌心向上,头转向右,眼视右下方。做法:以右脚为轴,左脚向7点上步,脚掌着地,同时身体右转半圈,双脚保持小八字步。转身时经右旁腰成前腰。双臂随身动,保持左右平伸状,掌心向下,留头,接着以左脚掌为轴,右脚继续向7点上步,落在左旁,身体再右转半圈。保持小八字步,转时经左旁腰成后耗腰,掌心向上,甩头后眼视7点远下方还原成准备动作。如此反复交替进行。要求:膝微屈,双脚交替移动时脚掌着地,微跳跃,只能向下踩。翻身时手脚要协调,双臂要求踏步翻身相同。每一步翻半面,上身固定高度,不能忽高忽低。只用胸腰部分,不用大腰。12.旋转的概念是什么?
答:在舞蹈中,旋转是指人围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的圆周运动。舞姿,动力和重心轴是构成舞蹈旋转技巧的三大要素;原地转进行转及空中转构成舞蹈旋转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我国的舞蹈技术领域中,旋转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既能作为独立的表现手段,也能在身法韵律和技巧动作中起巧妙的衔接作用,变化多端。极富有表现力。古往今来,旋转都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和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在舞蹈,舞剧的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3.简述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名称及动律
答: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名称是“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其动律分别是“提沉”是联起来之称,事实上动律必是先“沉”后“提”的是躯干上下动律元素;“冲靠”则是“提沉”基础上“斜移”之动律。“靠”是和“冲”相反的一对不可割裂的动律;“含腆”在身法动律中是极为重要的它们是构成身法具有韵律感所必须有的过程。也是一对不可割裂的相反动律,是胸腔和后肩为动力的“前后”动律,是“提沉”的强化结果;“移”这是腰肩进行左右的水平运动,和上述的“上下”(提沉)“斜线”(冲靠)“前后”(含腆)的动律构成腰部动律的全方位规律;旁提这是身体作“弧线“运动的元素,是完成体态的线条感很重要的动律。
14.简述古典舞中脚的基本位置名称和脚的位置特点是什么? 答:脚的位置名称特点如下:
(1)正步—双脚并立,脚尖想身体的正前方。重心在两脚上。(2)点步—在正步基础上向前、旁、后擦出后点地。重心在主力腿上。(3)虚步—在点步的基础上,加主力腿半蹲。(4)前交叉步—(即“别步”)两腿膝盖前后重叠。以左脚为例:左脚交叉于右脚之前,用脚掌作为支撑,放置右旁,两脚距离约一拳,脚尖在同一平行线上。(5)后交叉步(即“踏步”)—以右脚为例:右脚在左脚后侧用脚掌踏地,也可绷脚,用脚点地。
(6)八字步—有大小八字步之分。
小八字步—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向两侧分开约一脚的距离。髋关节外旋,重心在两脚上。
大八字步—双脚脚跟一字分开与肩同宽或超过肩宽,具体要求可根据动作的大小来规定,髋关节外旋,重心在两腿之间。
(7)丁字步—有左右之分。左脚在前为左丁字步,右脚在前为右丁字步。一只脚踝关节外旋,一脚脚跟靠在另一脚的足弓处,形同“丁”字,重心在后面的脚上(8)弓箭步——是丁字步的扩大与发展,以右脚为例:右脚沿脚尖方向伸出后,膝盖弯曲成90°,左腿绷直伸长,脚尖对正前方,身体也对正前方。重心垂直于两腿之间。要求前脚大腿平,小腿垂。开胯、膝盖对脚尖,形成前弓后绷,立腰拔背。(9)扑步—是脚的位置中幅度最大的以种主力腿屈膝深蹲,大腿与小腿相贴,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重心在主力腿上。要求挺胸收腹,塌腰沉髋,双手分别在一位和二位上,伸直后展。
15.论述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四个基本特点
答: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四个基本特点是:(1)以拧倾仰为核心的旋转舞姿结构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第一个特点。
拧倾的曲线造型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体态,也是其旋转的基本特点。垂直、旁提、拧、倾、仰五个元素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旋转舞姿。(2)“发力在腰,用力在梢”;走上身留下身“的旋转技法,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第二个特点。(3)平衡重心,移动重心的应用,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地三个特点(4)上中下盘旋,点线面流动的空间变化,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第四个特点。
第五篇: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独立舞种和体系,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与造型,特别注重眼睛的表演和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具备独有的“东方式”刚柔并济的美感。身韵课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创建,曾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它的创建让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可以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它强调“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与运动规则
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身韵的基本元素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仰、横拧、旁提”等,它们是从身韵动作中提炼出来的,充分体现了身韵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等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反律式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有着无可限量的创新功能。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核心
“形、神、劲、律”是身韵的核心,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动作特征与审美规范。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包含着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双重意义。
(一)形
形是古典舞魅力的依附,是古典舞韵律的传达媒介,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都可以称之为“形”,它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要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境界,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要求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
身韵在“形”的训练中,采用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训练方法,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
(二)神
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
身韵从预动到动作之间体现的过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是“神韵”之具体化,它可以和最基本的元素训练融为一体,也可以和眼睛的“张、弛、聚、放”等相结合,甚至动作结束时“神”还可以继续延伸,体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的形神结合规律。
(三)劲
身韵的劲头不可使“蛮”劲而要使“巧”劲,讲究“起于方寸而现于体态”,每个动作力度的大小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的对比和区别,都需要舞者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
中国古典舞的节奏规律不是匀速“脉动”式的,它更多的情况是在“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较为自由而又有变化规律的节奏中进行,因此“劲”不仅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中,而且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亮相”的处理上,用“寸劲”来“画龙点睛”,“反衬劲”加以强化和烘托造型,“神劲”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
(四)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动作接动作的通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使之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身韵律动中十分重要的特征,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方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更具典型的是一切动作“要从反面做起”的法则,即“逢沉必提、逢冲必靠、逢开必合、逢前必后、逢左必右”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的审美性。
综上所述,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现已成为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和该舞种的显着特征标志,有着极为重要的训练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丽敏.中国古典舞身韵在教学训练中的价值[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04).[2] 张蕊.同祖同根,相得益彰――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训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01).[3] 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
闻美华,兰州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