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计算机的作用
探索计算机的作用
要说计算器的作用,那可真是太大了: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强大工具,它具有高速、大容量、精确等特性,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部分替代人的脑力劳动,所以计算器在当代的信息社会中已经渗透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留心观察家庭、学校、商店、银行等单位的计算机,看看人们用它们在做什么?
2.询问你的亲朋好友,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那些生活用了计算机?计算机帮助他们做了什
么?
3.亲身体验:在家长或者老师的领导下,尝试操作计算机完成一项任务
4.仔细观察2—6,了解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并分析他们的不同作用。
5.在观察、询问、体验的过程中收集、积累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使用说明书、图片介绍
等,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设计并填写学习卡片。
第二篇: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1.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2.计算机教学探索(1)提高教师素质。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第三篇: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万州区太安初级中学 张芳铭 404022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其需注重实践这一特点,目前的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中学计算机教学;教师;学生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加大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加之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都对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Intel公司前总裁葛鲁夫所说“在当今世界上,一切能做到的,终将做成。技术的力量不可阻挡,无论人们在它的前进路上设置何种阻碍,它仍然继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已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计算机教育本身也是一项重要而有力的支 持。但由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考试决定命运还无法彻底改变,使得大多数学生都经历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让学生成了做题和背题的机器。学校的教学活动也是“为了考而教”,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学生一直生活在考试的训练场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了学生虚假发展的假象。
因此,我认为,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加上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形式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二.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1.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占有绝对的主动权,因此其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手段、专 业的知识、自身的素质以及教育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等都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不断思考和总结教学的效果,才能够为学生创造宽松、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以便于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反之,我们沿用旧的教育思想,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侧重于书面知识的考察,必将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 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 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
2.注重差异,因才施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的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 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鉴于此,计算机课堂应采用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
3.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 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4.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育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统治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防止出现“过犹不及”现象
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使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相偏离,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中,能“放”不能“收”;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有错不纠,失去了教学的标准,这些“过犹不及”的现象对学生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产生不良后果。
三.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培养方向 计算机教学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的一门学科。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使其接触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方法、新手段更容易更迅速。因此,中学计算机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加注重锻炼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使他们认识到宽厚、自信、坚毅、乐观等因素在造就成功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深化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作出贡献。
第四篇:“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
“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对专业课程学问的有益补充。通过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具体包括转变教师观念、外部资源利用和内部资源构建三个方面,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阐述。经过实践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社区模式;教学资源
创新教学方法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力保障。计算机公共课是全部高校必需开设的课程之一,相关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均受到重点关注,因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不仅是专业课的补充,更是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培育基础[1-3]。如何融入新思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进展的一种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创新实践成果之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提高效率。针对“互联网+〞新思维,如何与教育相结合引起教育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2022年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上,围绕“互联网+教育〞展开商量,并形成一致观点:“互联网+教育〞不会取代传统教育,反而会让传统教育绽放出新活力[4]。基于此观点,作为高校教育践行者,如何充分利用该技术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责无旁贷。笔者结合本校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所面临现状,具体阐述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创新教学方法框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作为高校各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随着培育方案的不断完善修订,给实际教学带来很多挑战,也存在急需改革完善的地方。虽然各高校存在某些客观差异,但仍旧存在某些共性问题。因此,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结合几年来的实际教学观看、体会、沟通总结,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梳理、归纳总结,为教学方法改革探究提供借鉴,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存在问题分析如下:1.1.学分制给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当前学分制已成为高校改革的主旋律,作为一线教师真实感受到学分制所带来的影响。在学分制环境下,教学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班,分属不同专业。笔者曾遇到一个教学班约有二十多个专业,四十几个自然班的学生,可称之为“杂牌班〞。学生之间互相不熟识,沟通不多。这种现象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之间彼此存在自我封闭意识〕,学生之间难以形成沟通和探讨气氛,因此传统的分组商量和协作式学习[5]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也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挑战,教学内容、教学打算和课后任务支配等难以准时传达。1.2.专业多样性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期望不一致。教学班打破班级界限、专业门槛,如何平衡因专业差异导致学生基础不同,以及对课程内容需求不一致是整个教学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面对此状况,大多数老师都会依据“短板理论〞来支配教学内容,尽量保证大家能够理解所授的学问点。这种支配很难做到因地制宜或者是因材施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培育出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很多学校在制定专业培育方案时,为了充分表达专业特色,夯实专业基础,倾向于把有限的学时向专业课倾斜。在支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打算时,基本上由外行指导,对计算机公共课在整个大学阶段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育与影响认识不够。众所周知,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除获得更多的专业学问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大量的专家学者均在呼吁或者强调,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思维能力培育方面具有独特重要。因此,少量的课时如何完成同样的教学内容,到达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这给授课教师带来挑战。综上可知,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大多数均是学分制环境下的大班教学,存在多种不一致现象,如何突破瓶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值得关注。
2.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究思路
上述客观存在的因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阻碍作用,只有主动探究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才是根本出路。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平台,推动了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为用户提供多维选择,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路。笔者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思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究,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出“互联网+〞优势,需要有一套完好的教学思路,本文主要从观念转换、外部资源利用和内部资源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2.1.“互联网+〞背景下执教观念转换。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执教者的观念,做到知行统一,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实践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利用教室黑板粉笔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束缚。长期以来,教师已经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拥有较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阅历,实际操作起来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转变一种教学模式,潜意识有种抵触心情或者是一种怀疑的看法。因此如何做到新形势下教学方法的自然过渡,关键在于构建教师“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教学理念。基于此,笔者所在教学单位组织开展“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观念转变大商量的教研活动,让这一观念影响并引导教师理念的改变,做到深入人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商量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分析出当前教学环境下面临的问题,用传统教学方法予以解决存在很多短板,由此说明进行改革的紧迫性、必定性;二是探究新平台的优势,采纳“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小步向前移动,不断总结阅历,通过迭代回溯方法实现螺旋式提升;三是如何进行结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当前状况下,完全抛弃传统教学理念在某些场合也是行不通的,最正确做法是两者相结合,因地制宜。通过努力,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均能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授课程构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并且在近年的教研项目申请立项和教研论文撰写方面均有肯定的进步,相关教研成果已获省级二等奖。2.2.“互联网+〞背景下外部资源利用。由现状分析可知,由于专业的多样性打乱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受“短板理论〞牵制,直接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教学养分缺乏,上课主动性不高。针对此状况,如何利用外部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是在新环境下的一种教学改革探究。当前基于“互联网+〞平台所构建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完全可以做到各取所需。例如笔者在计算机公共课中的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借助案例教学法[6-7]思想,先对教学内容按模块划分,形成相对独立的学问块,然后重点讲解每个学问块的重难点,分析每个模块内容之间的规律关系,最终通过示例来说明。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分成:基础学问模块、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模块、函数模块和冗杂数据类型模块等几部分。各模块之间相辅相成、互相独立依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层次的学生可以依据实际需求在“线下〞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或稳固学习。计算机公共课中另一关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操作性极强、学问点零碎,互相之间规律性不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纳案例驱动和模块划分的思想,进行课堂教学,实现“线上〞管理。作为重要环节之一,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线下〞的自主学习。经过实践发觉,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变好。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的外部资源,如mooc资源、精品课程资源等。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关键是要从较高层次分析清晰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学问点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剖分析。这点对于有多年一线教学阅历的老师来说,难度不大。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教师的阅历,又整合了新环境中的各种优质资源,实现双赢局面。2.3.“互联网+〞自我资源构建。为克服当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不便,笔者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构建各种“+〞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池〞,便于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在学期开始借鉴“社区模式〞思想为每个教学班建立QQ群或微信社区,通过这一模式可以做到信息通畅,拉近互相之间的距离,并准时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充分表达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构建出较为深厚的学习气氛。该资源的构建为师生、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便利,并且为整个学期教学提供物质基础,为实现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可能。其次,基于这一社区模式创建“o2o(onlinetooffline)〞学习模型,其本质是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施时,笔者把课堂内容形成ppt课件、教学文案或者小视频上传至群共享,并主动鼓舞学生在群中进行商量沟通,教师也主动参加其中。同时鼓舞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资源或学习心得上传共享空间,以便他人共享。经过教学实践发觉,该模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其实这一现象不难解释,可用“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等名句予以说明。在“o2o〞学习模型中充够充分训练学生的归纳、抽象、演绎等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3.总结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构建出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框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做到了因地制宜,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乏。如何结合所授课程,针对传统教学方法,较好地融入“互联网+〞这一平台是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22〔1〕:7-11.
[2]葛欣,席景科,李政伟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22〔6〕:89-90.
[3]赵森严,刘涛.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育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2,17〔3〕:106-108.
[4]中国日报.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迈向4.0时代[n].2022-06-16.
[5]徐冬青,王秀友.基于mooDle平台的开放协作式学习模式构建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讨论,2022〔9〕:7-8.
[6]李晓辉,杨洪伟,朱勇.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讨论[J].农业网络信息,2022〔3〕:125-127.
[7]刘三民,刘涛.案例教学法中计算思维能力培育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1(1):110-112..作者:刘三民
杨丹
刘涛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五篇: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技术探索
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技术探索
摘要:计算机网络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而网络协议在制定过程中无疑会滋生一些问题和缺陷,这便使得网络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带动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不能丢弃,其内在的入侵行为也变得越来越繁多和复杂,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电子资源保护措施来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的改善。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很多,通过前阶段的监督和管理,可以肯定防火墙的积极作用,但内部还有很多未经授权的活动在泛滥。为实现防治技术的改进和全面覆盖,本文具体讨论了关于数据加密等技术的相关手段。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技术
网络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全球性的信息汇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种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使用,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信息的搜索和学习工作更加轻松和全面,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人们可以具体实现不同地区的交流与讨论,有效地整合了所有地区的资源,加强了全世界的有效联合,促进了经济等相关事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和广阔,对于不同人的精神满足需要做出了突出贡献,使我们的生活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和场景时代。但伴随着信息公开化的危机,使得其在安全保密方面的工作存在着严重不足,这便需要我们利用技术手段,分析现下的新型局势,做到安全有效的改善。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具体描述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达一起产生的,由于文化的开放性,在一些资源上要求共享,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多,各式各样的领域的从事者全都龙盘虎踞的聚在一起,使得信息的公开化存在了一些安全方面的危机。严重的破坏信息的行为将使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我们必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手段,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固性,防止任何破坏信息系统的行为的发生。
网络安全具体是指借助于有效的网络管理手段,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能有一定的完整性和机密性,确保经过传输等网络行为时不会被人探知和发现,因此必须保证网络环境的严密性和隐私性。严密是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窥探,未授权者无权访问;隐私就是要求信息在在网络运转的过程中不会被破坏,甚至掠夺占有。
信息安全主要是针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泄漏现象,禁止任何修改、破坏的行为,保证整个网络环境资源的完整性,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信息识别机制,防止外界网络环境打干扰。这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而且需要严密的管理行为去监察,有正确的管理委员组织去限制任何不好行为的出现,具体的做到,信息的共享许可,信息的明确分类;而在管理过程中的就要明确需要保护什么,实行的具体的保护措施以及这种措施的有效性,具体涉及的技术手段要结合实际进行商议,找到最新的、最适合我国计算机网络运行的技术措施,切实地保护网络环境的安全。
安全方面的攻击普及的范围很广,不能局限在黑客的攻击行为,任何涉及安全威胁的行为都应该加以重视,也就包括内部操作人员的疏忽下的威胁安全的具体行为。针对这些安全攻击问题的类型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功能进行相关的辅助工作,在具体的信息传输过程中安装监视源端和接收用户的信息传输的目的端,具体的行为表现为:防截取,对未授权的一方访问系统的行为加以阻止和警告,防止有关重要信息的窃取行为;放中断,杜绝通过软件传输得到计算机运作系统的信息或者冻结计算机使用的行为,主要是信息的筛选工作足够细致。这些安全攻击的行为按主体者的角色位置可分为被动型和主动型。被动型主要是截取或监听传输的内容,这种攻击不易被察觉,但是可以通过加密技术,包括链路加密等做到有效的防护,对于被动型的安全问题主要采取防范的手段;而主动型的攻击包括对传输数据的篡改和伪造,来达到其蒙骗的目的,主要形式为篡改信息和拒绝相关的服务,可以通过假冒传输者信任的、合法的计算机主机姓名进行信息发放,并试图探寻对方的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篡改和复制,严重时会直接摧毁该网站的系统信息源,这些行为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检测中发现,但很难做到彻底的防护。
二、具体应对的手段和措施
(一)硬件的防护手段
硬件的防护手段主要是保证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全性,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在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的环境中工作,建立完善的日常管理手段,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操作室的行为的发生。在硬件保护上,具体做到:在电源线和信号线加装工作中选用良好的滤波器,减小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阻挡,防止导线过于繁琐造成的堆积和交叉;加强辐射的防护工作,由于计算机的工作范围内充满着电磁辐射,会对信息的外传造成隐患,因此要适当的运用电磁屏蔽设施,尽量选用低辐射的设备和电磁波的干扰措施。
这些手段的基本原理主要是:低辐射设备的推广和使用主要是防止计算机在运作过程中的信息泄露,对集成电路、连接线这些易受辐射影响到硬件设备加以防辐射措施的安装,把设备可能造成的信息泄露方面的隐患杜绝;根据具体的辐射量的大小,对计算机控制室内的具体位置进行屏蔽,并将全局屏蔽笼接地,防止外部人员的进入;利用干扰器的噪声作用驱赶计算机工作造成的辐射,防止有用信息的扩散。
(二)相关访问的控制手段
这种手段主要是为了防止信息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切实的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在网络权限的控制上,主要针对一些非法的网络操作,用户要满足一定的权限,具体规划用户可以了解的信息的方向以及访问的具体位置,对于程序的统一要足够深刻,禁止使用来历不明的程序,网络管理员要加强网络服务器的监管,对信息进行严格筛选,信息的传输要满足一定的协议,并设有一定的防火墙,防止没有信息来源的外来信息的混入。
(三)常用的软件防护手段
可以有效的使用防毒软件,对任何外来接受信息进行自动过滤,自动获取有效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和公共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网关,即防火墙,防止私有的网络资源被盗用,防火墙通常作为软件单独的安装在各个计算机内,并与网络的其他部分隔开,自动筛选信息后,使访问者无法直接存取,但防火墙也有对数据没有充分防范的弱点;还可以采用密码对信息进行加密,结合虚拟专用网络的使用,防止任何行为的偷盗和阻断信息的有效传输的行为,保证计算机网路系统的安全性。
总结: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的带动下越来越发达,随着信息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大多数信息存在着严重的安全威胁,因此要加大投入,进行信息安全系统维护技术的革新,采取新型的信息保护措施和手段,有效的实现电子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与清洁,实现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的终极目标。参考文献:
[1]沈建.阻止信息从七种物理渠道泄露[J].计算机世界,2008(12).[2]周建峰.保密与销毁,文件安保二重奏[J].电脑爱好者,2011(21).[3]李伟.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4]吴昌永.浅淡构建科学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8).[5]曹宇.手机病毒的特点与防范策略[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