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案 2

时间:2019-05-15 08: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时教案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时教案 2》。

第一篇:课时教案 2

课时教案

课题:Maya角色动画的学习

周次: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角色基本运动的知识,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完成角色走、跑、走-跑-跳、砍树的动画制作。

教学重点:

1.角色的基本运动规律

2.角色的走、跑、跳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对走、跑、跳的相关细节的掌握课时数

教学过程:

1.学习人走路、跑步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了解运动的姿势以及时间的把握。

2.使用maya调人的走路动画,着重掌握脚、重心等的运动规律。

3.使用maya调人的跑步动画,着重掌握脚、重心等的运动规律。

4.将前面所学知识串联,进行“由走转跑再转跳跃”的动画学习。

5.学习角色砍树的动画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角色动画的相关知识。

6.个别指导过程

7.完成后提交作业

8.总结

作业布置:完成走路、跑步、跳跃的动画的练习

第二篇:第二课教案(2课时)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学习目标】

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2、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宋明理学》(板书课题)。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二、出示自学指导

导入:知识回顾:至汉武帝时,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7-10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 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第7页,思考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以及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归纳二程和朱熹的主要内容。

3、以列表的方法,归纳陆王心学。

三、先学后教

(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自学竞赛开始!(二)学生自学(看书,找答案)5分钟

教师在讲台上用眼睛巡视全班,督促每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发现问题,下去指导(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三)检测(讨论,对答案)

过渡语:时间到,看完并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评价: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四)小结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明确所有问题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五)读书,背答案

学生背诵重难点,教师下去抽查。

四、当堂训练:课时作业 补充:

[谶纬之学]

西汉末年出现,伪托神灵预言,以之解经述史。由于光武帝相信图谶,谶纬之学在东汉一代大行其道。但谶纬之说,穿凿附会,以之理政决疑,为害不浅。章帝时,曾集群儒于白虎观讨论经义,由班固写成的《白虎通义》,系统地吸收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使今文经学逐渐谶纬化。桓谭、张衡等反对今文经,力辟娥纬之学。王充更著《论衡》八十五篇,破除儒家的天人感应和谶纬的鬼神妖异之说。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又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李翱]

李翱,字习之,祖籍陇西(今甘肃一带),唐代著名儒学家,理学的先驱。李翱自幼就受到儒学的熏陶。据他后来在《复性书》中说,自6岁开始,他就读书,“但为词句之学”。所谓“词句之学”,大约就是章句训诂之类。15岁以后,他已“志于仁义”,对儒家思想进行独立思考。李翱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今有《李文公集》18卷,另有他与韩愈合著的《论语笔解》2卷流传于世。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复性书》、《从道论》、《命解》、《去佛斋》、《平赋书》、《正位》、《学可进》、《杂说》、《答朱载言》、《论事流表》、《疏用忠正》、《疏屏奸佞》、《疏改税法》、《疏绝进献》、《疏厚边兵》等文章中。

在《复性书》中,他阐述了一个以《中庸》为传授中心的“道统”。他说: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轲曰:“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灭书,《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焉,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唯节行、文章、章句、威仪、击剑之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道之极于剥也必复,吾岂复之时邪?他认为儒家的性命之学,到秦汉以后就趋于废缺,至唐代衰落到了“极于剥”的地位,儒家的“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他以《中庸》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旁采《易传》、《大学》、《乐记》等儒学经典,综合老子的“复归”、庄子的“心斋”以及佛教禅宗、天台宗的部分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心性学说。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土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写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江西婺源人。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阁受命巡视台州时,上书弹劾前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权奸,连上书十次,终于罢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职。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策。

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宫,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著书立说。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庆元三年,韩佗胄擅权,排斥赵汝愚,禁道学,朱熹受牵连被斥“十罪”,革职回家,于庆元六年三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从小就聪明好思。

三、四岁时就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之”这样深邃的哲学问题。

七、八岁,“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他读古书,见“宇宙”两字,别人解说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他顿然大悟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在京师,“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后改建宁崇安县。经人荐任国子正,复除敕令所删定官。他慨叹于靖康间北宋被灭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并曾上书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除将作监丞,因给事中王信反对,落职还乡。九渊当时名望已高,每开讲席,学者群集,“户外屡满,耆老扶杖观听”。他自号“象山翁”,学者尊为“象山先生”。光宗即位,他被起用知荆门军。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实际防务极差,连城墙也没有。他“乃请于朝而城之。”经过他一年左右的认真治理,“政行令修,民俗为变。”绍熙三年卒,谥文安。

陆九渊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和朱熹两人,虽然“所学多不合”,曾在鹅湖展开过有关“理”与“气”的大辩论,但是,他们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泣下。

[纲常]

儒家的“纲常”指的是:“三纲五常”,它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关系和最基本的伦理思想。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在儒家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天理”,“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谁也不能更改,也不能违反。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骑射兵事,善射。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弘治五年中举人,寓京师父亲官署,遍读朱熹遗书。为决疑虑,“格”竹七天,无所得且罹疾。十二年中进士,值西北告急,疏陈“蓄村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后隐居,养病于绍兴阳明洞等地。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要武宗“开忠谠之路”,触犯刘瑾,受廷杖,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刘瑾伏诛后,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间事学术活动。曾数次率部镇压农民起义军。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57岁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明史》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第三篇:photoshop教案 课时:2

课时:3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

教学内容:形状绘制工具组、裁切工具组、切片工具组、注释工具、吸管工具、抓手工具、缩放工具等

教学重点:形状绘制工具组、裁切工具组

一、形状绘制工具组

1、矩形工具:用于绘制矩形的图案,其使用方法类似矩形选取工具。

工具属性:最左边一组三个按钮用于确定矩形工具的绘制模式,其中前两个涉及到路径的操作,将在路径一节中介绍,本节仅介绍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用于绘制矩形并用当前的前景色填充。

接下来的一组6个按钮,用于在形状工具间快速切换。单击其后的三角下拉按钮可以调出相应工具的选项设置对话框,如图所示为矩形工具的选项设置。其中:

不受限制:默认选项,选中该项,对矩形的绘制没有任何限制。

方形:用于绘制正方形

固定大小:用于绘制固定大小的矩形,矩形的长宽由后面的W、H指定。比例:用于固定所绘制的矩形的长宽比例,长宽比由后面的W、H指定。从中心:每次绘制矩形时,鼠标的单击点为矩形的中心。

对齐到像素:选中该项,则将矩形的边缘以像素为单位对齐。

右端这几个选项与选区工具类似

2、圆角矩形工具:用于绘制具有圆形顶点的矩形。

工具属性中其它选项与矩形工具相同,多出一个半径选项,此选项用于设置圆角半径。

3、椭圆工具:用于绘制圆形

4、多边形工具:用于绘制各种正多边形及其变体

工具属性中“边”用于设置所绘多边形的边数。其工具选项设置如图:半径:用于设置多边形的大小

平滑拐角:用来产生具有圆角的多边形

其中:

星形:用于产生星形,后面的文本框用于决定星形的角度

平滑缩进:当绘制星形时,可以使用此选项,形成由圆弧组成的星形。提示:综合使用平滑拐角、星形和平滑缩进,可以产生更多的变体。

5、直线工具:用于绘制直线。

工具属性栏中粗细用于设置直线的宽度。其工具选项起点:用于在直线的起点添加箭头

终点:用于在直线的终点添加箭头

宽度:用于设定箭头的宽度与直线宽度的百分比,范围为10%-1000% 长度:用于设定箭头的长度与直线长度的百分比,范围为10%-5000% 凹度:用于设定箭头的内凹程度与箭头长度的百分比,范围为-50%-50%

6、自定义形状工具:可以绘制PS内置的形状图案。

工具属性:

形状:用于选择所绘的图形

设置选项:其中

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地绘制所选的图形

二、其他工具

1、注解工具:是以文本的方式给图像添加注解。

三、剪切和移动工具:

1、剪切工具:用于切除或隐藏图像中多余的部分 工具属性:

宽度与高度:用于确定选区的长宽比,而非实际的值。

分辨率:用于确定剪切后图像的分辨率,后面的下拉框可以选择分辨率的单位 前面的图像:以图像的宽度和高度填如前面的宽度与高度文本框,决定选区的长宽比。清除:清除宽度与高度文本框中的值,此时选区的长宽比不固定,选区创建完毕后,属性栏为其中

屏蔽:选中此项时,使用一种颜色遮挡住被裁减的区域 颜色:用于选择被屏蔽区域的颜色。

不透明度:设定屏蔽剪裁区域的不透明度,100%时为完全不透明。透视:选中时,可以对选区做扭曲变形

2、移动工具:用于移动图像

技巧:按住Shift键使用移动工具,则只能沿横向、纵向或45度方向移动。

按住Alt键使用移动工具,则可以复制选区内的图像或整个图层。工具属性:

显示边界:若选中此项,则在选区的边缘出现8个控制制点(若不存在选区,则在整个图层的周围出现),此时可做各种缩放和变形操作。

其它选项由于涉及到关于图层的操作,将放在图层一章中介绍。

本节作业:

1、用形状工具绘制一幅森林的图画,大致画面为草地、树木、小动物

2、绘制一个被丘比特神箭射中的心

第四篇:《兵车行》教案(2课时)

《兵车行》教案 2009年7月16日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 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复习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

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 1 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4、创作背景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提问: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板书设计: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天怒人怨

3、悲惨生活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

四、诵读指导

1、讲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战是处于劣势的,胜少败多,损失惨重。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景象。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2、教师示范朗读。

3、学生试读、齐读。

4、理清思路,背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诗歌的第一段

讲授: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

1、朗读诗歌的第一段,思考: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明确: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家人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

2、说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面上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内容都极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3、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二、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

1、朗读诗歌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明确: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仍守边的“行人”为例以及描写华山以东田园荒芜的景象证明这一事实。

由点到面。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2、朗读诗歌的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租税从何出?” 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这样前后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的后果,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过。(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3、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

明确: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点行频”为下面叙事的总纲。以下分成五层:(1)第二段的前六句为第一层,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死于边庭者极多。(2)第二段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造成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3)第二段的最后两句用“况复”转而单叙“关西卒”之苦。(4)第三段的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和“不重生男重生女”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5)最后四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

明确:前后呼应的地方(1)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2)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4、提问: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把“君不闻”和“君不见”这两幅画面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第一问:用“君不闻”“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第二问: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

讲授: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同‘诉’)之词”,用以讥切时政。此说有理。既是“托为”,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可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 4 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

5、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

提示:读古代长诗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开头往往要用一两个诗句提挈全文或设置悬念;中间按一定的层次叙述;又往往出现可以概括全诗主旨的警句(又称“警策”)等等。

本文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三、艺术特点分析

提问:文章还有哪些特点?

明确:①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 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2、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点: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 5 沉忧念。

(1)诗歌题材——杜甫的诗歌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响,现实感很强。(2)抒情手法——作为“诗史”,杜诗的长于叙事描写是显而易见的。杜甫善于将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用遒健形象的笔墨描写记录下来,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行间,显得比较深沉含蓄。李诗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别喜欢直抒胸臆。他的情感往往象火山爆发一样,直接从笔底倾泻出来。如《蜀道难》一开首就是一声惊叹:“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平地惊雷,令人顿时为之精神一振。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更是直抒胸臆的典范。

(3)艺术手法——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杜诗在思想上以精深取胜,而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技巧上则以功力见长。

四、名句赏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五、课外拓展(课件展示)

1、相关诗文拓展阅读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译文: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你没听说吗?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第五篇:《夜色》教案2课时

《夜色》教案(第2课时)

课前激励:男女生比赛,看谁更棒!贴图加星。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词语(搬石头)

师: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去欣赏一些景色,但是,在我们必经的路上被一些石头挡住了,谁能带大家把石头上的词语读准确了,就能把这块石头搬走,下面我们一起来搬石头。(指名学生读石头上的词语,一个词语读两遍)你们真棒!终于把石头搬走了。现在请你们欣赏景色。

2、(学生欣赏图片),这些景色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晚上)在晚上的景色我们把它叫夜色,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夜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

二、读读议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理解体会,1.教师范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老师想听听今天有没有进步,赶快打开课本58页,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给老师听。

过渡语:读书关大家都表现很认真,给每一队都加一颗星。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里的小朋友一开始“怕黑”后来又“不怕黑”了。这节课我们看看小朋友是怎么从怕黑到不怕黑的。

2、学习课文第①小节

1.一起进入阅读赛场第一关。课件出示:认真小声地读课文第①小节,用____划出这个小朋友开始时是怎样怕黑的?

2.生反馈,出示句子读。(谁把一句话都画下来了)害怕时声音是怎么样的,要读得轻——慢一些。谁再来读一读他害怕的样子。

为什么,天一黑,我就不敢往外瞧,想象一下,怕黑的我可能想到了什么。我们来练习说话:天一黑······

小结:是啊,天黑了可能会有许多可怕的东西,所以,我们害怕的读一读这句话。男生来读读,女生能不能再害怕的读一读,李老师也想读一读。

3妈妈见“我”这么怕黑,是怎么帮助我的,板书——讲故事。(妈妈讲了许多勇敢的故事。)妈妈只讲了一次故事吗?(齐读这句话,“又”字读得重一些,又就是不止讲了一次。)再来一次。

随文识字:事。出示课件:故事这个词。来,读准确这个词,你会把句子读得更好。“事”字非常难写,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进入写字赛场。出示课件:先看老师范写,注意每一笔的占格。谁是火眼金睛,加星

起笔横要最长,写在田字格的上面些,不然下面的笔画没有位置,接下来是一个口字,先错误范写,强调写得扁些,横折横横,最后一笔是竖钩。描红一个写一个。展示,评价课后再写一个。谁能组词。4.“我”听了妈妈讲的故事,是不是就不怕黑了呢?出示谁来读读这句话“可我一看窗外心就是乱跳„„”害怕心跳时,声音都有些颤抖,谁来读一读,体会心跳害怕(指名男女生,加星)体会心跳的感觉。(指名读:哦,听到他读的时候好像在颤抖)我们也用这种感觉一起读读。男女生齐读

5.同学们都能找到胆小害怕的感觉去朗读,一定可以读得更好。(全班齐读第①小节)

三、学习课文第②小节

过渡语:经过了妈妈的帮助,“我”还是那么的胆小、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一起进入阅读赛场第二关:课件出示——

1、自由大声朗读第2节。②思考爸爸是怎样帮助“我”不怕黑的?(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2)“我”走出家门,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花草在微笑)图片。(原来花草都向白天一样微笑),朗读体会:看这就是花草微笑的样子,我们也微笑着读读这句话。男生起立,女生起立。

(4)理解“„„” 想象 这是的“我”可能还看到、听到什么?练习说话:在晚上,我还看到了······

(5)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从此以后,“我”还会害怕黑夜吗?一起读读这句话(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6)小鸟在月光下睡觉,一定很可爱,让我们可爱地去读一读这句话。

小鸟在月光下睡觉,睡得那么香,嘘,我们轻声读一读这几句话。男女赛读,加星。老师也想读这句话,听出老师把哪个字重读了吗?因为我再也不怕黑了。你也像李老师这样读一读。

再字也是会写字,一起来写写再字。

随文识字:再。进入写字赛场第二关。出示课件写字要求。

这里还有一个“在”字,这个字怎么组词?(正在,在哪)老师这里有个句子,考考大家能不能区分。出示课件。

4、教师指导感情朗读全文。

小朋友由原来的害怕到现在的不害怕,都有谁的帮助呢?

(妈妈和爸爸,妈妈给小朋友讲勇敢地故事,爸爸带着小朋友去散步。)

有没有小朋友自己的努力呢?

(主要还是小朋友自己的努力,自己有面对黑暗的勇气和信心。

5、教师小结:黑夜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就能欣赏到夜色的美。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课时总结,课外拓展讲故事

其实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只有我们敢于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我知道同学们也知道很多关于勇敢的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讲故事。

今天这节课,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分享了这么多有意思的故事,真了不起!希望以后大家都能认真上好每节课,用心做好每件事,从中获得更大收获。

四、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啊摇,有只小熊来过桥。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

“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

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小熊,小熊别害怕,眼睛向着前面瞧!”

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

《胆小先生》

有一位先生,因为他的胆子很小,所以大家叫他胆小先生。

一天,胆小先生在地下室抓住了一只大老鼠,大老鼠挣扎着说:“你放了我,你快放了我,我要是一跺脚,整个房子就塌了。”胆小先生一听,害怕了,连忙放了它,并让它住在地下室里。

大老鼠在地下室里又吃又喝,生了很多的小老鼠,小老鼠又长成了大老鼠,很快地下室里住满了老鼠。老鼠们对胆小先生说要换房子。“换房子?”,胆小先生说。“对,换房子!”老鼠们齐声喊。

于是老鼠们住进了胆小先生的客厅,它们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唱啊跳啊,在厨房里吃啊喝啊,每天都像过节一样。而胆小先生呢?住在又黑又冷的地下室,真可怜。

有一天,大老鼠又对胆小先生说:“这么好的地下室,你配住吗?你给我搬出去!”

“什么?!”,胆小先生着急的跺了一下脚,“咚!”老鼠们以为地震了,吓得乱跑,胆小先生拿起扫帚,这儿一扑,那儿一打,把老鼠们都赶出了家。

小朋友,你们猜后来胆小先生还胆小吗?

下载课时教案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时教案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詹天佑2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说詹天佑是谁(板书:杰出爱国),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一定有许多的事让人难以忘怀,文中选取了哪几件事写的。4—6中具体描写。二、品读课文4—6自然......

    《 识字2》 2课时教案

    识 字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2.能力目标: 把看图读词语与想象画......

    《夜色》教案2课时

    《夜色》教案(第2课时) 北街学校 路建珉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词语(搬石头)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去欣赏一些景色, 但是,在我们必经的路上被大石头挡住了......

    操场上教案2课时

    陶思浩中心校 石慧娟 1 《操场上》教学设计说课及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第四课《操场上》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操场上》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交通安全教育教案(2课时)

    时间:2009秋期第周授课者:王川编号:教学目标: 1、交通标志的识别 2、交通中物理知识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交通安全知识详解 交通标线 小朋友,你看见上用漆划的各种各......

    《剪纸——蝶恋花》教案2课时

    《剪纸——蝶恋花》教案 讲课:叶丽花 课型:工艺模块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欣赏剪纸作品,认识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 技能目标----掌握现代......

    《普罗米修斯》教案(第二课时)2

    《普罗米修斯》教案(第二课时) 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熊艳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斟词酌句、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方法,体会普罗米......

    《春》名师教案(2课时)

    《春》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一课,本阶段学生容易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因此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步。本课的朗读可以分几个层级进行,一是初步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