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教育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证书认证服务程序
一、认证的范围:
1、学历证书认证范围:国民教育系列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以上(含专科)1980年以后(含1980年)毕业的学历证书。
党校、国外院校的高等学历证书;高中、中专(含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校的学历证书不属于认证的范围。
2、学位证书认证范围:云南省普通高等院校授予的学位证书。党校、省外院校、部队院校、国外院校授予的学位证书不属于认证的范围。
二、办理委托认证:
1、申请认证时需填写委托学历、学位证书认证申请表(联系电话必须为移动电话),提供需认证的证书原件(验)及复印件两份、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2、单位申请认证的,需提供单位介绍信及交验经办人的身份证件。
3、个人申请认证的,须交验本人的身份证件。
4、个人委托他人代理的,须交验委托人和申请人的身份证件。
申请表直接在服务窗口索要或者登陆 http://中的相关栏目下载。
三、委托认证费用:
申请一经受理,申请人凭认证申请表交纳证书认证费。缴费标准:按教育部和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收费,每份学历证书认证收费100元;每份学位证书、三沟通毕业证书、省办研究班毕业证书认证收费50元.四、注意事项:
办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毕业证书认证时,必须先认证其专科学历,但如果专科证书为三沟通毕业证书时不受理;办理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毕业证书认证时,必须提供其专科毕业证书。
五、领取认证结论:
申请人或申请单位凭办理时开据的说明、批示证书复印件、认证专用发票领取证书认证结论。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规定:省内院校证书认证时间不超过7个工作日、省外院校证书认证时间不超过15个工作日、三沟通毕业证书认证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休息日、节假日不计算工作日
地 址:昆明市学府路2号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1)5156862、5144557(传真)
投诉电话:(0871)5170865
联 系 人:袁老师 李老师
第二篇:云南教育征稿
《云南教育》杂志征稿
《云南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我省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教育类刊物,为16开48页半月刊。自创刊以来,我刊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我省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和成果,热情讴歌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宣传我省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方法,刊登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为推动我省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对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ISSN 1009-2099 CN 53-1011/G4
A版:
以“宣传教育,服务基层”为理念,《云南教育 视界》继续完成《云南省教育厅政报》的宣传功能,刊登教育部、教育厅及云南省有关文件、领导讲话。保留原《政报》栏目及内容,及时传达国家和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最新动态,及时报道全省各地的教育新闻。栏目设置:
“前沿”:刊登国家新近发生的教育新闻。
“回放”:刊登云南省最近一个月内发生的教育新闻。
“纵横”:刊登省领导或厅领导或地州教育领导对教育发展问题所作的战略性研究。“政令传真”:刊登教育部、教育厅的政策文件,供全省教育行政干部传阅,领会国家、省的指示精神。
“聚焦”:写各州、市、各学校新近发生的教育新闻、消息。要求短小、精悍,字数尽量控制在800字内。做到能不说的话不要说。
“文件目阅览”:刊登一个月以来,中央、省颁发的各种文件目录,方便各地查阅文件。
“专题报告”: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作专题论述,进行深刻的探讨,以供读者借鉴。“关注”:教育系统内大家所共同关心的身边事,如教革、教师生存及现状、困惑等。“两基”脚步:报道未普及“两基”县的一些做法、经验。
“心灵驿站”:讲述自己对人生、爱情、家庭、生命的一种领悟。每一位教师在取得今天的业绩的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一部奋斗史,都有着为理想而拼搏的故事。要有浓郁的现代和青春气息。
“读书看报”:一本好书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可写读一本好书后的感想、心得。或者你看了某篇文章后,深受启发,认为有必要让更多的老师一起共同品味,那不妨向我们推荐转载。要求注明文章的来源及首次刊发的时间。
B版:
以“立足教育,服务于人“为理念,将增强可读性与实用性,贴近云南省教育实际,贴近教师生活,走近教师内心世界,全心全意为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服务。按“主题策划”方式运作,“教育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主题”,“教师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话题”,以“本期特稿”、“凡人故事”、“心灵驿站”、“人间情怀”、“法制在线”等栏目支撑,新开辟的教育新闻与服务热线将帮助教师解答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困惑与忧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为了与时俱进,目前《云南教育?视界》的稿件更讲求“新鲜”(更新、更快地反映我们教育生活中的新鲜事),“典型”(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厚重”(包容更多的社会信息量),同时,体现出一种人性和人情的美。栏目设置:
“前沿”:刊登国家新近发生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全局指导性的新闻。
“回放”:刊登云南省最近一个月内发生的,结合云南省省情,对云南省有较强所指导性的新闻消息。
“政令传真”:刊登教育部、教育厅的政策文件,供全省教育行政干部传阅,领会国家、省的指示精神。
“本期特稿”:当期杂志最具可读性,最有影响力,最能体体现卖点的稿子。思想导向正确,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警示,帮助读者从中获益,从稿件中找到真、善、美。“爱心行动”:讲述教育领域内新颖,有时代特色,曲折感人的爱心故事。
“本刊视点”:适合做有争议、值得探讨的教育事件稿,让每个当事人都站出来说话,然后再让旁证证人或有关权威部门出来表态,最后我们就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刻探讨。当然,故事本身还是要可读,有人情味。
“记者调查”:对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事件所进行的调查及反思。包括大、要案以及一些有典型性、震撼力、故事性强的案例或情感故事。
“人间情怀”:透过典型的现代教师故事,展现生活中人性的真善美和人性的假恶丑的碰撞,歌颂美好的人伦关系。
“园丁风采”:讲述教师自己(教育局局长、各类教育专家)的故事。可写自己为人师的故事,或者老师与苦难、绝症和死亡搏斗,创造生命辉煌与奇迹的生存体验,要写得有人情味,张扬生命,歌颂生命。
“聚焦”:写各州、市、各学校新近发生的教育新闻、消息。要求短小、精悍,字数尽量控制在800字内。做到能不说的话不要说。
“关注”:教育系统内大家所共同关心的身边事,如教革、教师生存及现状、困惑等 “心灵驿站”:讲述自己对人生、爱情、家庭、婚姻、生命的故事或领悟。每一位教师在取得今天的业绩的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一部奋斗史,都有着为理想而拼搏的故事。要有浓郁的现代和青春气息。
“读书看报”:一本好书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可写读一本好书后的感想、心得。或者你看了某篇文章后,深受启发,认为有必要让更多的老师一起共同品味,那不妨向我们推荐转载。要求注明文章的来源及首次刊发的时间。“与健康同行”:为教师的心理、生理健康提供良方。
“幽默地带”:开心一笑,从中得到轶趣和享受。欢迎各位老师原创或荐稿。“金玉良言”:言简意赅,一语中矢的简要评论。
“放眼世界”:为读者打开了望世界的窗口,从不同角度介绍国外不一样的教育现状,提供令人发省的教育信息。
“政事人物”:就国家时政、政体、大事及人物的生平作深度性挖掘报道。
本栏目欢迎各位老师、读者向我们推荐全国各地媒体登载的各类政事人物类综述性报道。
投稿邮箱:ynjyzzs@163.com
第三篇:云南推进“三生教育”
创新工作方式 丰富德育内容
云南深入推进“三生教育”
2011-10-22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昆明10月21日讯(记者 李配亮 杨云慧)云南省今天在昆明召开大会,总结“三生教育”经验,探究“三生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部署今后一个时期“三生教育”各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云南省副省长曹建方出席会议并讲话。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生教育”自2008年初在云南实施以来,现已在24个省份的部分地区和学校展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刘利民说,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云南省的实践给了我们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许多启示:一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有效切入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二是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生活、学习、成长的真实体验,提高教育的实践性;三是按照学生的教育规律,大中小幼衔接,各种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就如何加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刘利民强调,一是夯实基础,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提高认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顺利推进;三是拓宽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刘利民提出,希望云南省利用“三生教育”这个有效载体,继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德育内容,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三生教育”,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第四篇:云南监狱入监教育实施办法
云南监狱入监教育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入监教育工作,提高入监教育改造质量,根据《监狱法》、司法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及省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工作要求,结合云南监狱入监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入监教育是监狱改造罪犯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罪犯了解监狱、认识监狱,树立正确改造态度和改造目标的关键环节,入监教育质量关系到监狱的安全和稳定。第三条 入监教育的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形式和方法,教育罪犯消除思想疑虑、放下思想包袱、端正改造态度、适应服刑生活。使罪犯了解监狱性质、任务、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掌握监狱管理制度、生活待遇,明确监狱劳动、教育及规范要求,懂得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成为安心服刑、服从管理、遵守监规纪律、接受改造的罪犯。
第四条 入监教育应当根据罪犯的思想、行为、心理特征,坚持因人施教、以理服人、循序渐进、从严管理的原则。第五条 入监集训的主要内容:办理入监手续,进行入监甄别,建立罪犯档案;完成入监教育课程;参加适应性劳动;强化改造行为规范;组织队列训练;总结与考核。
第六条 入监教育应当具备必要的教学场所,包括教室、谈话室、警示室、队列训练场(球场)和心理咨询室等,并配置相应的设施。在醒目的位置悬挂置放标志或书写标语。
第七条 入监教育经费必须保证。除按省财政厅规定的标准经费外,确因工作需要开支的应予及时解决。
第八条 入监教育时间,按我省监狱实际,入监教育不得少于三个月。第九条 对新犯入监教育率必须达到100%。
第二章 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要求
第十条 监狱的入监教育工作机构统称为“入监集训监区”(未成年犯管教所称“入所集训管区”)。
第十一条 入监集训监区,应当配齐配强警察队伍,配有监区长、教导员、狱政干事和二名专职教育干事等。
第十二条 监狱不得向入监集训监区下达经济指标。
第十三条 入监集训监区应当在新犯入监一周内组织书写家信。家信连同《致罪犯家属公开信》一并邮寄。第十四条 入监集训监区应当准确掌握新收罪犯的基本情况、认罪态度和思想动态,进行个性综合分析,对罪犯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关押和改造建议。在罪犯分流前应当填写好《入监教育鉴定表》,鉴定表归入罪犯(副)档案。
第十五条 入监集训监区在罪犯分流前应当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做好各项移交工作,做到档随人走。
第三章 入监教育内容及目的
第十六条 入监集训监区要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由教育科审核备案,报分管监狱领导批准。教学课时每期不少于300课时。第十七条 入监教育的内容及目的:
(一)入监集训动员,由监狱领导组织动员;
(二)监狱概述,主要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司法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等,使罪犯了解监狱性质、任务、工作方针,改造罪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手段;
(三)学习《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及监规纪律,逐步矫正不良恶习,养成文明、礼貌和讲卫生的好习惯;
(四)进行反脱逃专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疑虑,安心改造;
(五)开展认罪服法、真心悔罪教育,使罪犯认清前途,坚定改造信心,积极接受改造;
(六)学习《罪犯百分考核实施细则》、《罪犯分级处遇管理规定》及狱务公开等规定和要求,使罪犯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
(七)组织时事政治教育,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八)开展安全和劳动常识教育,要结合生产劳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和劳动常识教育;
(九)认真组织罪犯结合学习开展讨论,写出书面的决心书、服法悔罪书,并适时进行讲评;
(十)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活跃监区文化生活。
第四章 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第十八条 对新收罪犯的入监教育考核的主要依据是《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等要求和有关规定,主要内容为:
(一)认罪服法,服从管理。认识犯罪危害,承认犯罪事实,服从法院判决,坦白交待余罪,服从管教。无不认罪言行和无理申诉、缠诉现象,按要求如实书写个人情况和认罪服法保证书;
(二)消除疑虑,放下包袱。能正确认识犯罪和刑罚,信任监狱人民警察,正确处理家庭和个人问题,精神振奋,思想稳定,态度良好,积极接受改造;
(三)法律常识,时事政治。掌握监狱的性质、任务和工作方针,熟悉罪犯改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手段,懂得罪犯的权利和义务,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时事。
(四)遵规守纪,矫正恶习。罪犯通过入监教育能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和监规纪律,规范改造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维护监管秩序。掌握《罪犯百分考核实施细则》、《罪犯分级处遇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能背诵《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等,会唱十首《狱园歌曲》。
(五)积极劳动,安全生产。罪犯能积极参加适应性劳动,服从分配,不怕苦、不怕脏,保质保量,安全低耗完成生产任务;
(六)队列训练,内务卫生。通过严格的队列训练和内务卫生管理,使罪犯养成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树立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熟练掌握各种队列要领,做到动作准确,整齐化一,报告规范。内务卫生统一、整洁,个人卫生好。
第十九条 考核办法。考核综合进行,采取观察、谈话、笔试、现场演练等方式,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建立考核台帐,最后量化计分法。分值和考核评定由各监狱,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第五章 考核的组织领导和要求
第二十条 入监教育结束后,监狱应当对新收罪犯进考核验收。监狱成立考核验收小组,考核验收工作由分管领导组织,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监狱教育科(处)牵头负责实施。
第二十一条 考核遵循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新犯改造表现和本质的要求。第二十二条 考核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
第六章 罪犯分流
第二十三条 入监教育合格罪犯可分流。对有下列情形的不得分流,继续集训学习:一是入监集训期限不满的;二是学习内容未完成的;三是考核不合格,验收不过关:四是“四假”罪犯,在没有查清楚真实情况前不得分流。
狱外劳动监区(点)新犯不准分流。
第二十四条 对老、弱、病、残、痴和外籍罪犯,应根据其特点,各监狱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重点犯和累犯应从严考核验收。第二十五条 分流罪犯因入监教育质量问题,在一月内发生脱逃、监内重大事故的,要追究入监集训监区主要领导和管理警察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对未成年犯的入监教育,依照《未成年管理所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未作规定的,按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局教育处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省第一监狱积极探索罪犯入监教育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1-05-18
浏览次数: 168
信息来源:省监狱管理局 省第一监狱
为及时应对《刑法修正案
(八)》实施后押犯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新问题,省第一监狱未雨绸缪,把罪犯入监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保安全、促提高”的要求,从组建入监教育教研室、引入企业质量管理法、推行模块化教育方法等基础性工作入手,积极探索罪犯入监教育新模式,着力构建新形势下罪犯入监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是组建入监教育教研室,着力优化罪犯入监教育。监狱组建入监教育教研室,由管教科室负责人、入监监区民警、资深民警教师、心理咨询师等担任成员,每月定期开展入监教育教研活动,研讨、制订罪犯入监教育的内容、方法,分析解决入监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入监教育工作经验,评估入监教育质量。通过入监教育教研室的设立和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断优化罪犯入监教育,使教育更具科学性。
二是引入企业质量管理法,促进规范罪犯入监教育。监狱引入企业质量管理法,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罪犯入监教育进行过程识别、职能界定、质量评审,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程序性文件》和《质量手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操作,全面考核罪犯在入监教育中的改造情况。通过质量管理标准的成功运用,以严格的考核标准、规范的操作手段,有效地克服入监教育工作的随意性,不断规范罪犯入监教育,使教育更具合理性。
三是推行模块化教育方法,不断深化罪犯入监教育。及时制订出台《罪犯模块教育实施方案》。按照罪犯罪种、刑期、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类编组,通过积极推行“内容分解、模块教育、整体提高”的管理教育模式,认真落实 “全员参与、编组实施、分组教育、全程管理”的模块化教育方法,编制相应的入监教育计划、教育课程,不断深化罪犯入监教育,切实做到因人施教,使教育更具有效性。
四是认真研判犯情动态,积极构建心理学视角下的入监教育模式。构建心理学视角下的入监教育模式。如构建以“爱”为主旨的教育模式,进行“爱”的教育,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课堂、心理家园、团体训练营等积极的心理管理方式,切实提高罪犯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悔罪”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将“悔罪”教育列入入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新入监罪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恶行”,促使他们在今后改造中去真正赎罪;以“人文”为本的感化教育模式,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从而达到感染人、感化人的目的。
金陵监狱创新入监教育管理模式落实“首要标准”
2010-08-25 10:25:08
【字号大中 小】【打印】【关闭】
本网讯近期,金陵监狱根据新入监服刑人员服刑意识较差、文化水平偏低、行为认知偏执、单次转送人数较少等新变化,及时调整入监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强化入监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把好服刑人员入监改造第一关。
一是重新修订教育方案。及时掌握了解新犯基本情况,建立对其基本情况、认罪态度、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危险系数的评估预测制度,重新修订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入监教育方案,提高了入监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创新教育手段。根据新入监服刑人员的特点,把认罪服法教育与服刑指导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导新入监服刑人员认罪服法。
三是适当延长集训时间。针对近期新入监服刑人员自我约束力较差的情况,适当延长集训时间,使其适应改造生活,对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考核标准的,将继续延长入监教育期,确保时间、内容、效果三达标。
四是强化个别教育。对接受能力差者,指定专人以“一帮一”的形式,让服刑人员熟知狱内的生活规范、行为规范和学习规范,以此强化监规纪律意识,为服刑人员积极投入到新的改造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尽最大可能降低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率
第五篇: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摘 要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双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云南双语教育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了双语教育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双语教育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1双语教育内涵
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朗曼语言学辞典》认为:“双语教育指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主课。”世界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指出:“ 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制,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
我国学者严学窘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此外,双语教育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两种语言的教育体制,我国学者通常称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可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双语教育中常见的形式,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设的双语教育的重要形式。
2云南省双语教育的基本情况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首先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达1415.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43%。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次是地处边疆,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有16个跨境民族。第三是民族自治地方多,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元素是云南最基本的省情。
在经济社会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处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被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都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云南不同民族之间甚至一个民族内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极不平衡的发展。
在语言方面,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族已转用汉语外,其余的民族共使用26种语言。1997年,省民语委对2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总结了三种类型:一是母语型,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二是兼语型,既使用本民族语言也使用其他民族语言;三是汉语型,完全使用汉语为交流用语。
在教育方面,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类型大体也分为三种:一是解放前学校教育发展就较好。这部分以白、回、纳西、蒙古和部分彝、壮族等为主,他们经过长期的民族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为本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原有教育基础较薄弱,现在教育事业仍然不发达。这部分主要是哈尼、傣、藏、阿昌和部分彝族、壮族等,虽然傣、藏族主要靠小乘佛教、喇嘛教传播民族文化,但学校教育基础差。三是原有教育比较落后,现在教育发展水平仍然比较差,这部分主要有苗、瑶、佤、景颇、傈僳、布朗、怒、德昂、基诺、独龙和部分彝族。
正是以此情况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特点,也决定了云南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正是因为如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
3云南省实施双语教育的措施
为了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共同发展、繁荣和尊重。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制定了推行民族语文教育的具体政策。1953年,由教育部、中央民委联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少数民族教育会议”,并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学校应使用本民族语言,在各种学科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本民族语言。条件具备了的要立即采用民族语文课本,用民族语讲课;条件不具备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198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为此,必须加强民族文字教材的编译出版工作。民族文字内容一定要注意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要适应多种形式办学的实际需要。”为获取双语文教育的经验,从1982年开始,云南省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学校或班级,开办了10个民族、12个文种、14个民汉双语双文教学实验点。这些实验点都紧密结合当地语言的实际情况,将双语教学与识字理论紧密结合。1988年,省教育厅规定,学习民汉双语的小学生在升学考试时,其民族语文成绩可记入语文总分。在通行少数民族语文的地区及相关的部门,少数民族语文成绩可以作为招生、招干、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4双语教育的意义
实施双语教育是开发少数民族儿童智力的最佳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依靠语言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用儿童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他们就能很快地吸取知识,得到有效的发展。双语教育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世代累积下来的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生产经验等宝贵的资源,都是通过民族语言来记录和传承的。所以学习和使用自己本族的语言,就是学习和继承本族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云南民族语言文字温习现状调查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2] 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3] 邓佑玲.双语教育与文化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1).[4]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0.[5] 严学窘,论双语制的合理性[A].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C].民族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