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有感
云南之行有感
愉快的7天云南之游已经平安结束了,此次旅游感受最深刻是云南的青山绿水和广阔深远,虽然我们是每天要坐七至八个小时的大巴车,才能够到达旅游景点参观学习。旅途很辛苦,可是我们却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欣赏祖国的壮美河山中,同时通过这种辛苦,也锻炼的我们的坚强意志,增强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团队的凝聚力,正是这种精神,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奥罗人要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做好我们本职工作,为酒店的蓬勃发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巨大努力。
本次云南之行入住的均是三星级酒店,这此酒店从设施设备与西安同星级酒店相比,略微低档一些。如我们在昆明入住的金房宫酒店,到达之前,导游就明确告诉我们,进到客房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检查好房间的用品,如床单毛巾等有无破损,设备有无损坏,如果已有损坏一定先通知前台,否则离店时要全额赔偿,所以我们倍加小心。另外,通知入住我们发现,酒店客房配置的矿泉水没有明确标明是否是免费,这样容易误导客人;其次,这家酒店的电视设制在零晨三点自动开启,这样很不好,一是影响客人睡眠,二是是客人受到惊吓;不过,房间配制的易耗品确是比较环保、节约成本,如洗发水、沐浴液都是用一透明的不锈钢的盒,镶嵌在浴室的墙壁,按量取用,房间没有配制香皂,二是150ML的洗手液,同样也是按需取用,这样既对酒店做到了易耗品成本控制,同时也很好体现了国家要求的人人环保的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丽江的三星级《虎跳峡酒店》使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房间配制了电热毯,由于丽江早晚温差较大,夏天凉爽,所以房间没有配制空调,其酒店做到了节能、节约的控制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理念;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云南的风景让人陶醉,玉龙雪山的顶峰让登山爱好者向往,张艺谋映像丽江的演出让人震撼,石林的天然石头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礼物,大理崇圣寺三塔皇家佛教圣地让人有一种神往和崇拜,云南的玉石银器让人探为观止!通过此行,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舒展了身心,提高了情趣,受益非浅。如我们了解的纳西人,摩梭人的原始生活方式,及他们诚恳的待人接物态度和质朴的民俗,对我们这些大城市现代人来说都是值得反省和学习的,愿这样的学习机会在多一些,不断提高自我,提高我们的工作。
2008年12月
第二篇:读《云南读本》有感
读《云南读本》有感
彭光明
离开大学校园以后,读书的时间被太多挤占了,深入阅读的时间也很有限。但《云南读本》却让我爱不释手,读过好几遍。它像一壶老茶,品茗数次,愈久弥香。“《云南读本》是一本庄严之书,是一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云南人都该读的书,地方精英更应关注它,因为他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本土文化的价值、地位和命运等重大问题,读了它,我们也许会真对我们的故乡,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别有一番体认,加深一层热爱。那些关心文化价值和精神生活的非本土人士也能从中得到愉悦和滋养”.这段话时刻回响在我的耳边,仿佛我的老师,时任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友康教授在课堂上讲的一样。陈友康老师是《云南读本》的主要编著人。每当打开这本书,就如同回到大学校园,回到知识的殿堂。
《云南读本》从自然的恩赐、历史的记忆、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魅力、文艺的精髓几个篇章全面展示了云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精神高度。读过《云南读本》,仿佛登临名山大川,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又如走上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像经历苦难辉煌岁月的时光穿梭。云南的风土人情、自然遗产历历在目。在《云南读本》里,云南人自强不息、平和包容的精神滋养着云岭大地。
一、《云南读本》有最美的风景
云南的山美、水美、人美!在《云南读本》的故事中,能领略自然的恩赐。美丽的彩云之南,从滇池到洱海,从高黎贡山到无量哀牢,从澜沧江畔到金沙水泊。每一处自然风光,都是大自然的恩赐。谁不说咱家乡美,但我们的家乡最美,站在云南的土地上,读着家乡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楚图南先生写的“这锦绣的高原,是我们无上的乐土。乐土上的生命,都一样雄健、美丽、和平。”读到这样优美的语言,我被深深震撼着,高原的美,数不尽。我的家就在高原的某个角落,那里有起伏不断,绵延不绝的群山。山是远方的家,山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村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精神总是振奋的。总想翻过那座山,虽然知道,山的那边还是山,但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正是家乡的美给予我力量。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云南看云》,把云南的云比喻为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常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力量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其伟大。云南的蓝天,同样美不胜收,那种纯净的蓝,纯洁的蓝,是我最喜欢的自然风景之一。在冬天的日子里,看蓝天是非常惬意的。我每每拍摄到纯洁的蓝天,自己一个人会欣赏很久。
读过《云南读本》对家乡的自然风景会多一些认识,认识我们自己的家乡,重温历史,去观照、挖掘其意蕴,建构精神家园,去唤醒沉睡的乡邦文化,寻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也使自己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在《云南读本》里,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二、《云南读本》让人愉悦,给人滋养。
读本里介绍了云南的名人及与云南有关的名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航海家郑和、人民音乐家聂耳、抗日英雄周保中将军,还有徐霞客、龙云、唐继尧、蔡锷等历史名人,护国运动、西南联大在滇办学等历史事件,让云南的历史显得厚重而辉煌。不光有袁嘉谷、熊庆来等精英人物进入《云南读本》,还有不少范文,如《驿路梨花》《海鸥老人》等都被收入了《云南读本》,甚至那纯朴厚道、自强不息的云南人精神,也进入了《云南读本》。这些文章,每每读来,朗朗上口,了解了他们,才能谈得上了解云南本土文化。李根源强调了云南人的精神有追求自由,反抗列强;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精诚团结,奋发向上。这些精神同时是云南发展的动力源泉。
2015年国庆节,我踏上了滇西之行,先后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和顺图书馆。去这两个地方,就是因为有《云南读本》的影响,《血肉筑成的滇缅路》那种牺牲和奉献精神,是史无前例的。滇西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一条天路,西方人惊奇地称它为“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各族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不被列强欺负,作出了巨大牺牲。在和顺图书馆,同样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这里也是《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的故乡。在读本与现实中,往往能给予我精神上的愉悦。
读《云南读本》,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去感知、去感悟。正如培根所说:“读书和学习,在个人方面,是生命力的不断的解放扩张和充实。在社会方面是接受经验,是理解人群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想《云南读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我魂牵梦绕的大学时光。
第三篇:观云南陆军讲武堂有感
观云南陆军讲武堂有感
伟大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可歌可泣的台儿庄血战和催生了无数中国将领的黄埔军校,无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璀璨的星光。而在这些风云岁月的背后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个地方--云南陆军讲武堂,一所坐落于春城翠湖之畔的中国最早的现代军校。
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我身临其境,感受着历史的还原。说到军校,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黄埔军校及以罗卓英、杜聿明、陈赓为代表的黄埔系将领。其实早在清朝末年,清廷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仿效西方军队打造现代新军,在云南昆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培养适应现代战争指挥人才的陆军官校。学校共设置了步兵科、炮科、工兵科和骑兵科等四个陆军学科,仿效西方军队的课程设置,以德械武器为装备,按照日本军队的训练模式训练学员,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武装力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革新和进步,从而开创了中国军队建立现代武装的先河。即便若干年后师从日本和苏联而建立的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也深深地留着云南讲武堂的烙印。在参观其内务设置和训练生活时,有一点令人感触颇深,那就是学校对正规化建设的重视和其所具备的较高水平。思去想来,直到今天,部队各项秩序的正规化建设仍是我军治军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按纲抓建、规范秩序,对于部队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建设一支强大军队的基础。精良的装备固然不可或缺,但从生活、训练的细节之处重视和规范,才是一支军队强大战斗力的体现,更是提升部队打赢能力的根本所在。
讲武堂学员多为崇尚革命的爱国青年,许多人成为日后滇军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不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都出自这里。这其中就有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发展立下盖世功勋的开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同志;有为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而发起“护国战争”的蔡锷将军;有促成云南和平解放并在抗战时期率领国军第六十军浴血台儿庄重创日军、打出国威的卢汉将军;还有在辽沈战役中为争取长春和平解放,积极率部起义的曾泽生军长……
走在这所曾为捍卫我中华而诞生无数英雄的的校园里,我的思绪不由地跟随着历史的车轮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训练场上冲天的杀声仿佛就在我耳边阵阵地回荡;一张张为中华崛起而习文尚武、热血报国的坚毅脸庞仿佛就在我眼前不停地出现,我似乎听见台儿庄阵地上血染征衣的将士那“驱逐倭寇,捍我山河”的壮烈誓言;我似乎看见在炮火和硝烟中诞生的八一军旗在南昌城头迎风飘扬!
踏着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足迹,我不禁为生活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那些为寻求真理的青年官兵舍生取义,视天下为己任的豁达胸襟而感动。放眼今日,在这个纸醉金迷、人心浮躁的年代里,我们当代“80后”、“90后”官兵又如何抵御重重诱惑,拒腐防变?我想,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在灯红酒绿和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让最初的那份热血与激情去守住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坚持,是我们作为一名中国军人对祖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报国忠魂应犹在,虽说时境迁。问君能有几多情,恰似一腔热血献军营。随着讲武堂若隐若现地消失在视线里,我忽然得出这份感慨。是的,往事已成追忆,但变得只是时间,而那份坚持却将永远地驻守在我们的精神高地。
第四篇:观看《激浊扬清在云南》有感
观看《激浊扬清在云南》有感
1月12日始,云南省纪委省察委、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倾力打造的五集反腐巨制《激浊扬清在云南》在云南卫视连续开播,昭通电视台一套在1月21日至23日播出,看着白恩培、仇和、曹建方等作为党培养起来的省管干部,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的心路历程,很受震撼和警醒,也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力度。
这些落马官员的成长,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努力,一心为党为人民,得到组织的认可,群众的好评,职务也随之不断晋升,然后到了某一个位置,心思逐渐活泛,“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占了上风,于是乎插手干预工程,收受、索要贿赂;
把集体资金随心所欲的拿去投资,在美其名曰的“生财有道”掩饰下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正如明代《青衫记》说的那样:“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这就是这些落马官员在官场上小人得志的猖狂表现。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阳光雨露下培养起来的原省林业厅厅长侯新华说:“小时候,买一支笔一个本子都要走五六个小时的路,走路是最辛苦的,长大了就想当一名驾驶员,不用走路,想去哪儿去哪儿。”在组织的悉心培养下,他官至正厅级。如果他能保持初心,我相信他一直都会是全家人、全村人、全州人的骄傲,甚至是云南人的骄傲。可是人生没有“如果”,更没有“后悔药”,一句“肠子都悔青了”,换不来党纪国法的饶恕。
出身书香门第世家,所谓的“学者型官员”贪官段跃庆,他第一次去怒江时,看到群众的贫困程度那么深,心里在颤抖,可是随着职位的上升,他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利用自己所谓的“学者型官员”身份,不断打造“圈子文化”,直至收受贿赂上千万人民币以及英镑、美元、港币等,他的心已经不在心在群众身上了,心在放自己身上,权欲围绕着自我服务,脱离了人民群众,树就断了根。
抱着“未雨绸缪”思想的原威信县委书记,党和国家给了他这么高的名誉和待遇,总担心以后退居二线,没有权力了,日子就难过了。于是,他开始大肆捞钱,成了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典型,就连建档立卡户发展养牛的扶贫项目他都要插手捞一点,还苦心积虑研制一套“规避风险攻略”,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还是把自己规避到监狱里,成为了监察体制改革后云南落马的第一个在任县委书记。
落马官员们用手中的权力换取金钱、美色等等以满足自己的贪婪和欲望,用各种卑劣的方式来书写自己的两面人生,欺骗组织,迷惑群众,三观扭曲,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欲望服务,直到身陷囹圄,方才明白“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私心毁名节”的真实含义。他们用人身自由、大好前途、家庭名誉作为代价,而这个代价却是巨大的!
“廉为荣,贪为耻,黑、白人生仅一步之遥。”专题片中违纪违法案例是教科书,也是清醒剂,它震慑了心存侥幸者,提升了纪法威严。作为党员干部要按照共产党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各项要求,书写好自己的美好人生。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要加强学习,苦练内功,为履行执纪监督问责夯实基础,更要牢记职责,站稳立场,把握方向,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种好责任田,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目标去收获无怨无悔、清廉正气的人生。
第五篇:舞蹈鉴赏 观云南印象有感专题
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曾言:“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在古代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劳动时间中产生的,它是民间的舞蹈,具有“文化源头”的意义,较少受到“现代化”的入侵。
说到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便是这其中当之无愧的代表。这部由享有“舞神”美誉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编导并领衔打造的艺术精品曾获得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的盛誉。全剧以叙述人类的历史为主线,除序-混沌初开和尾声-雀之灵外,大致可分为:“太阳,月亮”、“大地”、“家园”、“祭火”、“朝圣”五场歌舞,充分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整场表演弥漫着农业文明的一种诗意和浪漫。
《云南印象》全长120分钟,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这短短两个小时的演绎,倾注了杨丽萍的全部心血。为了创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集中。舞蹈中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元素,其中75﹪的舞蹈演员是那些山寨里土生土长的村民,其中包括一个只有五岁的小姑娘。对此她解释道:“这些山民、族人们舞蹈是为了表达对万物的感情。因为他们相信万物是有灵性的,需要去沟通,因而跳舞是在和天地对话,这才是与生俱来的舞蹈的本质,也是她坚持起用这些质朴淳厚的舞者的原因。”让身体随着音乐去表现来自内心的最原始的萌动,没有夸张的动作和技巧,不带丝毫矫揉造作和虚假,释放出内心最质朴的对自然的向往。
除了舞蹈演员的选择颇为用心外,音乐也不例外。傣族的音乐,歌唱似水柔情;藏族的音乐,歌唱似冰山雪峰的狂风暴雪;佤族的音乐,歌唱似木咚咚;白族的音乐,歌唱似百灵轻盈跳跃;彝族的音乐,似山林长鸣,猿啼呼啸。各民族的原生态音乐交织融合,经过人类的吟唱,被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感情。如“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太阳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么,火塘会熄掉呢„”这其中的“人性味”,质朴的一塌糊涂,它让人仿佛听到了来自母系社会的一声又一声历史的回音,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真实感。
再来看看服饰和服装。《云南印象》充分展现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具有本民族人文文化与审美趋向的服饰、服装。例如:白族的风花雪月,纳西族的披星戴月,彝族的莲花图案,火图案等,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心灵感应。这种心灵感应无不出自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形成了各民族的人文文化和审美意象。
最后再说说道具和舞美。对于一台大型舞蹈来说,道具和舞美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像《云南印象》将民族民间的原始道具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确属罕见。如:佤族的木鼓、太阳鼓、牛头;哈尼族的芒鼓;彝族的铜鼓及藏族的转经筒等,都是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蕴含着各少数民族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化传承和精神。
《云南文化》的出演,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场民族风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我想其中旨在展现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文化特点,从此唤醒人们对原生态民族文化关注的精神,触动了国人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最动容的情愫。诚如其序言所说,全局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体验和生命永恒的期盼。这些原生态的歌舞,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存在形式在舞台上的还原,让人们看到了积淀的“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类进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