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划管理办法(旧)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文件
塔油西南发[2001]第004号
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计划管理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和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分公司)计划管理办法,为加强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生产计划管理,规范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使公司整个生产协调、平稳运行,保证各项生产任务圆满完成,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不断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三条 计划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计划指标既要积极可靠,又要留有余地;既要保证重点,又要照顾一般;中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
(二)建立职责明确,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计划管理工作体系。
(三)以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调动公司所属各单位的积极性,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积极主动占领市场。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益,促进公司的经济发展。
(四)建设项目投资必须严格执行“先论证,后决策;先立项,后计划;先计划,后施工”的制度。
(五)、公司计划财务部负责管理公司范围内的生产经营计划工作。
第三章 中长期发展计划
第四条 中长期发展计划主要是按国家统一部署编制的五年计划和十五年长远发展规划,以及公司根据市场变化而滚动编制的五年发展计划,包括油气田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板块的发展计划。
第五条 中长期发展计划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体现战略性、现实性和指导性,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按照年度目标分步实施。
第六条 按照上级部门和公司的要求,按期编制完成相关专业的系统发展规划。
第四章 基本建设年度计划管理
第七条 基本建设年度计划管理是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结合本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项目建议书,在勘察、试验、调查研究及详细技术、经济论证基础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批准立项后,列入当年年度计划,按基本建设程序,对初步设计概算进行审查,这是基本建设计划管理节约投资的关键环节。
第八条 基本建设计划管理是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建设阶段和后评价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公司所有基本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非安装设备及安装设备购置。
第九条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指项目在列入年度计划前的全部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含概算)、施工图设计、开工报告等环节,所有建设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必须达到股份公司规定的标准。
(一)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文件的质量和深度要求必须按股份公司或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对质量、深度达不到要求的由计划财务部、规划造价中心会同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修改、补充、审核完善后,提交公司讨论确定,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
(二)凡是公司所属各单位上报的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均由计划财务部、规划造价中心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或有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前期工作,项目前期工作批准立项后,按项目管理程序进行,成立相应项目经理部,其工作按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实施。项目责任单位要按有关要求定期或不定期上报项目的进度安排和施工进度。
(三)所有建设项目在组织召开项目协调会和进行项目土建、设备等招标时,必须通知计划财务部、规划造价中心相关人员参加。计划财务部、规划造价中心要了解掌握整个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定、投资的运作、资金的拨付、工程进度及竣工验收情况、项目合同价格是否合理,参与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并对不符合程序、明显不合理的价格有否决权。
第十条 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必须严格按股份公司和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规定的管理程序进行,节奏可以加快,程序不能逾越。
第十一条 项目前期工作所发生的费用,由各上报项目计划单位承担,项目批准立项,其费用进入工程项目总投资内,未批准立项的由各上报单位自行承担。
第十二条 公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均由规划造价中心依据国家、石油行业及其它行业颁布的概算定额、费用定额进行审查、审定。凡未经规划造价中心审定的概预算,一律不予结算。
第十三条 初步设计概算审查主要是审查工程质量是否真实反映工程内容,计价标准和概算编制方法是否符合规定,总概算一经批准,不得任意突破。原则上不予调整,如需调整在国家允许因素的范围内按规定予以调整(重大自然灾害、定额费用标准修订、外汇汇率调整、设备材料调价等)。初步设计概算值不得超过立项批准控制额的10%,超过时必须修改初步设计。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单位的送审值经有关部门审查后,其审批值差额不得超过±8%,超过时为不合格,应重新编制概算。
第十四条 凡是固定资产投资安排的各类基本建设项目,委托公司基建公司设计所设计的,设计所必须先有初步设计方案和设计概算,初步设计方案及设计概算经有关部门审定(设计概算由规划造价中心审定)后,报计划财务部作为下达投资计划的依据,设计所再根据下达的投资计划及规模做施工图设计,规划造价中心根据投资计划及施工图编制施工图预算(或标的)。
项目经理部或基建部门牵头组织招投标、工程开工、实施;基建公司、质监部门牵头组织竣工验收等工作;工程竣工后由规划造价中心根据工程竣工资料编制工程结算书,经审计部门审查后,可作为支付工程款的依据。
原则上结算不超预算,预算不超概算,若设计方案有重大变更,其变更部分超过公司下达的投资计划,必须将设计变更图及增减工程量的投资情况以书面形式报计财部及规划造价中心重新审定同意后,才能通知施工单位组织施工,否则变更部分工作量不予认可。
第十五条 效益优先原则。年度投资计划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全年发展计划为依据。进一步加快勘探开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站稳市场,着力找到新的增长点。
第十六条 公司年度投资计划按专业板块编制:
(一)勘探开发与生产板块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包括物探、探井、开发井、地面建设、勘探开发研究、技术装备、辅助工程等投资安排。
(二)炼油与销售板块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包括炼油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和系统改造、更新设备等投资安排。
(三)化工与销售板块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包括化工新建、扩建,一般技措项目,产品存储和设备更新等投资安排。
第十七条 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应遵循下列程序:
(一)公司所属各单位必须于当年6月10日前向计划财务部上报下一年度项目投资计划的初步意见,9月10日前上报下年度的正式建议计划,必须按要求、内容附编制说明。内容要详细具体,字迹清楚,上报程序符合管理要求。
(二)属于设备购置计划,必须于当年6月10日前向工程技术部报下一年度设备购置计划的初步意见,9月10日以前上报下年度正式购置计划,由工程技术部按不同的时间汇总后报送计划财务部,提交公司领导确定后呈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三)凡属生产上所需设备,由工程技术部负责组织落实,并按计划财务部当年下达的设备计划统一平衡考虑;凡属办公设备由计划财务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意见,经公司主管领导同意后组织实施。
(四)公司所属各单位上报的零星设备购置计划于每季初10日前上报工程技术部、计划财务部各一份,其它时间不能上报(除生产应急设备和突发性事故、安全隐患设备)。
(五)计划财务部分批及时下达设备购置计划,凡由供应公司购置的设备,与使用单位提供的规格、型号、性能参数不一致的,经工程技术部和使用单位认可才可付款,否则不予付款。
(六)凡供货方提供的设备价格超过公司下达的投资计划的,不予付款,若有特殊情况和其它原因,提前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请示,经同意后方可执行。
(七)计划财务部根据各单位所报项目投资计划汇总平衡,提交公司审定后,于当年6月底上报下一年度初步建议计划,于9月底上报下一年度正式投资计划。
(八)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坚决杜绝超计划、无计划项目。对于未经批准的超计划项目和计划外项目,规划造价中心不予审核,审计部门不予审计,计划财务部不予拨款。
(九)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各单位及项目经理部必须于8月底向计划财务部上报当年计划调整意见,如因本单位未上报所造成的后果由各单位自行负责。
(十)计划财务部根据各单位及项目经理部上报的调整计划,汇总平衡后提交公司领导审定后,于九月底上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第十八条 计划财务部将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单位、项目部及现场检查施工进展情况,发现有计划外工程 或严重违反计划管理规定的单位或责任人要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建议严肃处理。
第十九条 审计、监察部门应根据公司投资计划对各单位及项目部进行严格的审计和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要做出严肃处理。
第五章 生产计划管理
第二十条 生产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原油、天然气、炼油化工产品、液化气、轻油商品量配置计划及炼化产品的产销
平衡。
(二)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商品量预期指标;原油加工量及资源配置计划指标,炼油、化工等技术经济指标;炼化产品产量预期指标。
第二十一条 生产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编制原则:实事求是,平均先进、留有余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二)每年6月10日前,由各所属单位向计划财务部上报本单位下一年度生产计划初步意见,9月10日前上报下一年度正式建议计划。
(三)计划财务部根据各单位所报计划汇总平衡后,提交公司讨论审定后,按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要求按时上报下年度生产计划。
(四)公司各有关单位及项目经理部必须于3月15日、6月15日、9月15日、12月15日将季度生产计划或项目施工进度安排上报到计划财务部(每季上报时必须对上一季度生产经营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内容要详细具体,上报程序符合管理要求。
(五)生产经营计划指标一经确定后,原则上不予调整。若有特殊情况需调整必须于8月底向计划财务部上报当年生产计划调整意见及依据,计划财务部根据各单位所报调整计划,经公司审定或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批准后,下达调整计划。
第二十二条 生产计划的检查和考核
(一)各单位要按照年度计划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
(二)计划财务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生产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并协调解决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三)为确保各项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公司将根据下达的考核指标,对各单位进行严考核,硬兑现。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办法是根据当前工作需要对计划管理工作所做的原则性规定,在运行过程中将视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在本办法实施前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有关规定同时废除。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计划财务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旧工装管理办法
关于旧工装处理办法
近日,在巡店中发现,离职员工退回门店保管处的旧工装的管理存在很大问题,造成巨大的浪费,现发此文,要求遵照执行。
一、旧工装回收
1、员工离职时,将工装洗净晾干,装袋退回门店保管处。保管员对工装的整洁度进行查验,对未洗净的工装有权拒收,财务部不予退还押金。
2、符合验收条件的工装用连卷袋、胶带封装,保管在袋子上写明退回服装类别、型号、新旧程度等。
二、旧工装的保管
保管员对工装要合理存放,不允许随处堆放、丢弃、随意发放。
三、再次利用
1、旧工装在七成新以上的可以再次利用,以减少门店费用,按照《2014总办通知012号规定》“新入职及未满一年的员工申请领取旧工装,费用统一按照100元收取(保洁工装50元),离职时将所领工装退还门店保管处,该费用不再退还 ”。
2、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可以免费领取旧工装一套,离职时将两套工装交回门店保管处,退还一套工装押金。
3、每隔三个月,对于不可再次利用的工装,在人力资源门管部的确认下,门店可将其销毁。
四、其他
门店保管对服装保管失当,造成资产浪费,责任人作出同等价值的赔偿,店长负连带责任。
第三篇:发票验旧管理办法
西安市国税直属分局 发票验旧及缴销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发票在内部管理各环节的操作规程,阻塞漏洞,加强发票内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增值税专用发票内部管理办法》、《西安市国家税务局发票内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结合分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领购发票时需要将上次领购的已开具的发票进行验旧操作后方可购买新票。验旧时,购票员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1.发票领购簿。
2.发票验旧明细表。其内容包括:发票名称、发票代码、本数、份数、起始号码、终止号码、开票日期起止、金额、税额等信息。明细表需盖单位公章,经办人须签名,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问题可以及时沟通。(针对手工验旧的发票)发票领购人员必须在税务机关登记备案,若非发票领购人员来购票须出示单位介绍信及本人身份证明后方可购票。
3.已开具发票存根联(记账联)、红字发票和作废发票(使用税控机的同时提供发票使用汇总数据报表)。
4.需上传发票电子开具信息、下载开具发票电子解锁文件的,应提供储存介质。具体工作程序:
1.发票发售岗根据企业《发票领购簿》显示的上次购买发票信息与ctais中的企业发票领购信息进行核对;
2.审核企业前次领购的已使用过的手工发票存根联及开具发票明细表;
3.在“发票交旧验旧”模块按月输入发票相关信息,完成验旧工作。缴销发票时企业须提供以下资料: 1.发票缴销登记表。2.发票领购簿。
3.税务登记证副本及需要缴销的发票。具体工作程序:
1.对用票单位及个人未使用的发票在“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处按“V”型剪角,将“监制章”全部剪除,并将剪除部分全部销毁。2.发票缴销实行双人管理制、经手责任制,发票的名称、代码、号码数量应准确无误。
第四篇: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管理办法
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的管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旧电器电子产品,是指已进入消费领域,仍保持全部或者部分原有使用价值的电器电子产品。包括制冷空调器具、清洁器具、厨房器具、通风器具、取暖熨烫器具、个人护理器具、保健器具、娱乐器具等电器产品和音像娱乐类、信息技术类等电子产品。
本办法所称旧电器电子产品经营者(以下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旧电器电子产品收购或销售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是指经营者收购和销售旧电器电子产品的活动。
第四条 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从事经营活动,遵循诚实、守信、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 商务部负责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的行业管理工作,负责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政策。
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的行业管理工作。
第六条 相关行业协会依照章程规定,积极为经营者服务,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完善旧电器电子产品档案信息系统,建立企业、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档案,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第七条 经营者收购旧电器电子产品时应当对收购产品进行登记。登记信息应包括旧电器电子产品的品名、商标、型号、出售人原始购买凭证或者出售人身份信息等。
第八条 经营者应当建立旧电器电子产品档案资料。档案资料应当包括产品的收购登记信息,质量性能状况、主要部件的维修、翻新情况和后配件的商标、生产者信息等情况。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将在流通过程中获得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信息用于与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活动无关的领域。旧电器电子产品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出售人应当在出售前妥善处置相关信息,经营者收购上述产品前应作出提示。退出使用的涉密旧电器电子产品的流通活动应当符合《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条 禁止经营者收购下列旧电器电子产品:
(一)依法查封、扣押的;
(二)明知是通过盗窃、抢劫、诈骗、走私或其他违法犯罪手段获得的;
(三)不能说明合法来源的;
(四)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收购的。
第十一条 待售的旧电器电子产品应在显著位置标识为旧货。
第十二条 经营者销售旧电器电子产品时,应当向购买者明示产品质量性能状况、主要部件维修、翻新等有关情况。严禁经营者以翻新产品冒充新产品出售。
第十三条 经营者应当向购买者出具销售凭证或发票,并应当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免费包修服务,交易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旧电器电子产品仍在三包有效期内的,经营者应依法履行三包责任。
经营者应当设立销售台账,对销售情况进行如实、准确记录。第十四条 禁止经营者销售下列旧电器电子产品:
(一)丧失全部使用功能或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条件的;
(二)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三)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销售的。
第十五条 旧电器电子产品市场应当建立旧电器电子经营者档案,如实记录市场内经营者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旧电器电子产品市场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统计经营者收购和销售旧电器电子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销售产品品名、商标、型号、数量、单价、经销商等内容。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促进政策和综合协调等方式,规范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秩序,促进行业发展。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抽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关问题。经营者和旧电器电子产品市场应配合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信息和材料。
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行业统计工作,经营者应按照商务主管部门要求及时报送相关信息和数据。
第十九条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二条通过互联网开展旧电器电子产品收购和销售活动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旧
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
(2006年9月1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89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根据2010年10月1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证券发行与承销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发行人在境内发行股票或者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统称证券)、证券公司在境内承销证券,以及投资者认购境内发行的证券,适用本办法。
发行人、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参与证券发行,还应当遵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有关证券发行的其他规定,以及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业务规则。证券公司承销证券,还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有关保荐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
第三条 为证券发行出具相关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应当按照本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和道德规范,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对其所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 1 — 第四条 中国证监会依法对证券发行和承销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询价与定价
第五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当通过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下称询价对象)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询价对象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主承销商自主推荐的具有较高定价能力和长期投资取向的机构投资者,以及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投资者。
主承销商自主推荐机构投资者的,应当制订明确的推荐标准,建立透明的推荐决策机制,并报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备案。
第六条 询价对象及其管理的证券投资产品(以下称股票配售对象)应当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备案,接受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管理。
第七条 询价对象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设立,最近12个月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相关监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采取监管措施或者受到刑事处罚;
(二)依法可以进行股票投资;
(三)信用记录良好,具有独立从事证券投资所必需的机构和人员;
(四)具有健全的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系统并能够有效执行,— — 2 风险控制指标符合有关规定;
(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被中国证券业协会从询价对象名单中去除的,自去除之日起已满12个月。
第八条 下列机构投资者作为询价对象除应当符合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证券公司经批准可以经营证券自营或者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二)信托投资公司经相关监管部门重新登记已满两年,注册资本不低于4亿元,最近12个月有活跃的证券市场投资记录;
(三)财务公司成立两年以上,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最近12个月有活跃的证券市场投资记录。
第九条 主承销商应当在询价时向询价对象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发行人、主承销商和询价对象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披露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内容,但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 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由承销商的研究人员独立撰写并署名,承销商不得提供承销团以外的机构撰写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出具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承销商应当建立完善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质量控制制度,撰写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人员应当遵守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第十一条 撰写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遵守下列要求:
(一)独立、审慎、客观;
(二)引用的资料真实、准确、完整、权威并须注明来源;
(三)对发行人所在行业的评估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四)无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十二条 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对影响发行人投资价值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发行人的行业分类、行业政策,发行人与主要竞争者的比较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二)发行人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分析;
(三)发行人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分析;
(四)发行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分析;
(五)发行人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比较;
(六)宏观经济走势、股票市场走势以及其他对发行人投资价值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行业公认的估值方法对发行人股票的合理投资价值进行预测。
第十三条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和发行公告后向询价对象进行推介和询价,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投资者进行推介。
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在发行价格区间内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
第十四条 首次发行的股票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根据初步询价结果确定发行价格,不再进行累计投标询价。
第十五条 询价对象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初步询价,询价 — — 4 对象申请参与初步询价的,主承销商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未参与初步询价或者参与初步询价但未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得参与累计投标询价和网下配售。
第十六条 询价对象应当遵循独立、客观、诚信的原则合理报价,不得协商报价或者故意压低或抬高价格。
第十七条 主承销商的证券自营账户不得参与本次发行股票的询价、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
与发行人或其主承销商具有实际控制关系的询价对象,不得参与本次发行股票的询价、网下配售,可以参与网上发行。
第十八条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在发行价格区间和发行价格确定后,应当分别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并予以公告。
第十九条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在推介过程中不得误导投资者,不得干扰询价对象正常报价和申购,不得披露招股意向书等公开信息以外的发行人其他信息;推介资料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二十条 询价对象应当在结束后一个月内对上参与询价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就其是否持续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条件以及是否遵守本办法对询价对象的监管要求进行说明。总结报告应当报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
第二十一条 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可以通过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也可以与主承销商协商确定发行价格。
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的定价,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证券发售
第二十二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发行人应当与战略投资者事先签署配售协议,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披露战略投资者的选择标准、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股票总量、占本次发行股票的比例,以及持有期限制等。
第二十三条 战略投资者不得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并应当承诺获得本次配售的股票持有期限不少于12个月,持有期自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四条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向参与网下配售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少于4亿股的,配售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20%;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配售数量不超过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后剩余发行数量的50%。询价对象应当承诺获得本次网下配售的股票持有期限不少于3个月,持有期自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之日起计算。
本次发行的股票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发行完成后无持有期限制的股票数量不得低于本次发行股票数量的25%。
第二十五条 股票配售对象限于下列类别:
(一)经批准募集的证券投资基金;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三)证券公司证券自营账户;
— — 6
(四)经批准设立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五)信托投资公司证券自营账户;
(六)信托投资公司设立并已向相关监管部门履行报告程序的集合信托计划;
(七)财务公司证券自营账户;
(八)经批准的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投资账户;
(九)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证券投资账户;
(十)在相关监管部门备案的企业年金基金;
(十一)主承销商自主推荐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证券投资账户;
(十二)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证券投资产品。第二十六条 询价对象应当为其管理的股票配售对象分别指定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专门用于累计投标询价和网下配售。指定账户应当在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备案。
第二十七条 股票配售对象参与累计投标询价和网下配售应当全额缴付申购资金,单一指定证券账户的累计申购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向询价对象配售的股票总量。
第二十八条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的,当发行价格以上的有效申购总量大于网下配售数量时,应当对发行价格以上的全部有效申购进行同比例配售。
第二十九条 主承销商应当对询价对象和股票配售对象的登记备案情况进行核查。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询价对象不得配售股
— 7 — 票:
(一)未参与初步询价;
(二)询价对象或者股票配售对象的名称、账户资料与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的不一致;
(三)未在规定时间内报价或者足额划拨申购资金;
(四)有证据表明在询价过程中有违法违规或者违反诚信原则的情形。
第三十条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网下配售股票,应当与网上发行同时进行。
网上发行时发行价格尚未确定的,参与网上发行的投资者应当按价格区间上限申购,如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低于价格区间上限,差价部分应当退还给投资者。
投资者参与网上发行应当遵守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一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达到一定规模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回拨机制,根据申购情况调整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的比例。
网上申购不足时,可以向网下回拨由参与网下的机构投资者申购,仍然申购不足的,可以由承销团推荐其他投资者参与网下申购。
第三十二条 初步询价结束后,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下,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20家的,或者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50家的,发行 — — 8 人及其主承销商不得确定发行价格,并应当中止发行。
网下机构投资者在既定的网下发售比例内有效申购不足,不得向网上回拨,可以中止发行。网下报价情况未及发行人和主承销商预期、网上申购不足、网上申购不足向网下回拨后仍然申购不足的,可以中止发行。中止发行的具体情形可以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约定,并予以披露。
中止发行后,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经向中国证监会备案,可重新启动发行。
第三十三条 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存在利润分配方案、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尚未提交股东大会表决或者虽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但未实施的,应当在方案实施后发行。相关方案实施前,主承销商不得承销上市公司发行的证券。
第三十四条 上市公司向原股东配售股票(以下简称配股),应当向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股东配售,且配售比例应当相同。
第三十五条 上市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以下简称增发)或者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主承销商可以对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机构投资者设定不同的配售比例,对同一类别的机构投资者应当按相同的比例进行配售。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明确机构投资者的分类标准。
主承销商未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的,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回拨机制,回拨后两者的获配比例应当一致。
第三十六条 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或者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向原股东优先配售,优先配售比例应当在发行
— 9 — 公告中披露。
第三十七条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对象及其数量的选择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的相关规定。
第四章 证券承销
第三十八条 证券公司实施证券承销前,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发行与承销方案。
第三十九条 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采用包销或者代销方式。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未采用自行销售方式或者上市公司配股的,应当采用代销方式。
第四十条 股票发行采用代销方式的,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披露发行失败后的处理措施。股票发行失败后,主承销商应当协助发行人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股票认购人。
第四十一条 证券发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由承销团承销的,组成承销团的承销商应当签订承销团协议,由主承销商负责组织承销工作。
证券发行由两家以上证券公司联合主承销的,所有担任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应当共同承担主承销责任,履行相关义务。承销团由3家以上承销商组成的,可以设副主承销商,协助主承销商组织承销活动。
第四十二条 承销团成员应当按照承销团协议及承销协议的 — — 10 规定进行承销活动,不得进行虚假承销。
第四十三条 承销协议和承销团协议可以在发行价格确定后签订。
第四十四条 主承销商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协调公司投资银行、研究、销售等部门共同完成信息披露、推介、簿记、定价、配售和资金清算等工作。
第四十五条 证券公司在承销过程中,不得以提供透支、回扣或者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申购股票。
第四十六条 上市公司发行证券期间相关证券的停复牌安排,应当遵守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则。
主承销商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划付申购资金冻结利息。第四十七条 投资者申购缴款结束后,主承销商应当聘请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会计师事务所)对申购资金进行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还应当聘请律师事务所对向战略投资者、询价对象的询价和配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等进行见证,并出具专项法律意见书。
第四十八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在发行方案中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实施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规定。
第四十九条 公开发行证券的,主承销商应当在证券上市后10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备承销总结报告,总结说明发行期间的基
— 11 — 本情况及新股上市后的表现,并提供下列文件:
(一)募集说明书单行本;
(二)承销协议及承销团协议;
(三)律师见证意见(限于首次公开发行);
(四)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
(五)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五十条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完成后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下列文件:
(一)发行情况报告书;
(二)主承销商关于本次发行过程和认购对象合规性的报告;
(三)发行人律师关于本次发行过程和认购对象合规性的见证意见;
(四)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
(五)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五章 信息披露
第五十一条 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程序、内容和格式,编制信息披露文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五十二条 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五十三条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将发行过程中披露的 — — 12 信息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同时将其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互联网网站,并臵备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场所,供公众查阅。
第五十四条 发行人披露的招股意向书除不含发行价格、筹资金额以外,其内容与格式应当与招股说明书一致,并与招股说明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五十五条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刊登招股意向书或者招股说明书摘要的同时刊登发行公告,对发行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价格确定后,披露网下申购情况、网下具体报价情况。
第五十六条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公告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时,每股收益应当按发行前一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除以发行后总股本计算。
提供盈利预测的发行人还应当补充披露基于盈利预测的发行市盈率。每股收益按发行当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预测数除以发行后总股本计算。
发行人还可以同时披露市净率等反映发行人所在行业特点的发行价格指标。
第五十七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结果公告中披露战略投资者的名称、认购数量及承诺持有期等情况。
第五十八条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后,应当按中国证监
— 13 — 会的要求编制并披露发行情况报告书。
第五十九条 本次发行的证券上市前,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按证券交易所的要求编制信息披露文件并公告。
第六章 监管和处罚
第六十条 发行人、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及询价对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中国证监会可以责令其整改;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采取监管谈话、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行政监管措施,记入诚信档案并公布。
第六十一条 发行人、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询价对象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办法规定,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证券公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承担《证券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外,自中国证监会确认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参与证券承销:
(一)承销未经核准的证券;
(二)在承销过程中,进行虚假或误导投资者的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推介活动,以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申购股票;
(三)在承销过程中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六十三条 证券公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承担《证券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外,自中国证监会确认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参与 — — 14 证券承销:
(一)提前泄漏证券发行信息;
(二)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承销业务;
(三)在承销过程中不按规定披露信息;
(四)在承销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与报送中国证监会的发行方案不一致;
(五)违反相关规定撰写或者发布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第六十四条 发行人及其承销商违反规定向参与认购的投资者提供财务资助或者补偿的,中国证监会可以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警告、罚款。
第六十五条 询价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证券业协会应当将其从询价对象名单中去除:
(一)不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条件;
(二)最近12个月内因违反相关监管要求被监管谈话三次以上;
(三)未按时提交总结报告。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网上发行,是指通过证券交易所技术系统进行的证券发行。
本办法所称网下配售,是指不通过证券交易所技术系统、由主承销商组织实施的证券发行。
第六十七条 上市公司其他证券的发行和承销比照本办法执
— 15 — 行。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9日起施行。《证券经营机构股票承销业务管理办法》(证委发[1996]18号)、《关于禁止股票发行中不当行为的通知》(证监发字[1996]21号)、《关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等行为的通知》(证监发字[1996]169号)、《关于禁止证券经营机构申购自己承销股票的通知》(证监机字[1997]4号)、《关于加强证券经营机构股票承销业务监管工作的通知》(证监机构字[1999]54号)、《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行字[1999]121号)、《关于股票上市安排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0]86号)、《关于证券经营机构股票承销业务监管工作的补充通知》(证监机构字[2000]199号)、《关于新股发行公司通过互联网进行公司推介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1]12号)及《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4]162号)同时废止。
—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