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视艺术 无间道影评
广告1001班 范树桦 1019200108
再见警察
——《无间道》影评
至今仍记得《无间道》上映时媒体的盛赞和兴奋,甚至有人说这标志着香港电影走出低谷,《无间道》瞬间在21世纪的香港,甚至华人电影史站住了脚跟。记得当时看《无间道》时,这种剧情让我感到刺激与兴奋,从那时开始,网络上“无间”也成为流行词汇,之后《无间道》又出了第二部、第三部。现在再看一遍,依然认同《无间道》的出色。
《无间道》给人一种全方位的感觉,从剧情与心理双线的强烈冲突,从紧张中却又给角色添上深入挖掘内心的舒缓节奏。几位实力派演员演技的出色发挥以及配乐都恰到好处,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充满感伤的《再见警察》,与剧情极其贴切的结合在了一起,给人以绕梁三日之感。
在《无间道》中,以双线交错来推进故事。“曾志伟—刘德华”的黑道空间,以及“黄秋生—梁朝伟”的白道空间,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立感,在这两条线之下,黑白之间交互所产生的角色的内在心理与外在情绪,则将这两条线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终致陷入一个无间地狱的境地。
作为警察卧底为剧情的电影,与其他间谍片不同的是,梁刘二人并未打“悬疑”牌,而是上来就告诉你,谁是卧底,谁是内鬼,转而将剧情转入戏剧冲突和人物心理的深层次挖掘,这虽然使影片增加些许理解上的难度,但却将影片的品质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无间道》很成功的阐述了人的身份迷失感,梁朝伟与刘德华的高超演技功不可没。
在影片尾部,刘德华希望梁朝伟能放过他,帮他隐瞒身份。但梁拒绝了,说了一句:“对不起,我是警察。”这让我记起“喜剧之王”,无厘头的星爷严肃的说:其实我是个演员,竟一时有一种深深的感触。最深刻的台词往往就是最简短的语言,也是最有力的表达。短短的一句话,便已将梁近十年的辛酸与坚持诉说了,多年的坚忍,也只为了这句话。
一直以来,我都在想,如果他们相互放过了,那么会不会有个较完美的结局?但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合情了却不合法,合法了便又不合情,到底如何选择,无论是圣人还是凡人,皆是头疼,也便有了古人仰天长叹忠孝不能两全。“对不起,我是警察”,短短的这句话,衍生出来的意思很深很无奈。我相信你有做好人的愿望,很想帮助你,让你成为一个好人,但是,对不起,我是个警察,而你是不是好人,法官自然会有交待。另外,这句话无疑将梁朝伟的伟大展露无遗,即使做了十年的黑帮,在恶劣的环境熏陶下依然能保持着最初的那份职责与品行,这期间的痛苦与坚持,又有谁能真正体会。
影片中有三个片段,刘德华在审讯犯人后被同事随意问到他怎么知道背后老板是阿毛时的明显停顿;傻强玩笑似的对梁朝伟说你是警察,梁的瞬间紧张;黄警官对梁说,你忘了自己是兵还是贼?这三个镜头看似无关,实则是影片特意表述的。刘德华,梁朝伟,处在无间地狱的两个男人,一直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一直扮演着自己该扮演的角色,从而一直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时间不断溜走,本该慢慢忘了自己是谁,却又不得不记住,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带上面具,开始演戏,永远的活在谎言之中,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暂时的解脱。
一直记得梁朝伟和他的前女友萧亚轩巧遇的那个桥段,梁走到萧跟前,停下,萧凝望他,轻轻一笑。梁也腼腆一笑:“这么巧?”“很久没见。”“
六、七年了。”“近况如何?”“我结
广告1001班 范树桦 1019200108
婚了,你呢?还在道上混?”梁沉默半晌,不知该如何回答。这时,一个女人拖着一个女孩,走到萧身旁,梁望着女孩,摸了一下她的脸蛋。“你的女儿?”“几岁了?”萧急急回答:“五岁。”然后有点不好意思:“我丈夫的车子快要到了,所以„„”梁连忙说:“啊,我也赶时间。”然后依依不舍的离开。梁转身离开,女儿说:“妈妈,我今年六岁了。”萧灿烂地笑:“Sorry呀,妈妈真健忘,记错了。”说罢她抬头凝望渐渐走远的梁,感触良多。
第一遍看这里时,以为只是一个小插曲,没有在意,但第二遍再看时,突然发现,萧在跟梁说话的时候,手是放在裤兜里的,等到梁走后,摸着女儿的头的时候,她的手指上可以看到戒指是戴在食指上的,表示她未婚。实际上那孩子是梁朝伟的,箫深爱着梁,并为他生下了孩子,但是因为梁的黑社会身份,她选择了独自抚养这个孩子。当明白之后,瞬间有一种悲凉,身为警察,却只能当黑帮,连警察该有的一丝尊严都无法得到,更别说人生的幸福了。
第二篇:无间道影评
总体来讲,这部电影在国产片里算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剧情有些略显老套,还是传统的香港警匪片类型,但是它对于人性的揭示和善恶的思考才是这部电影的亮点
影片以一句佛经的话作为开头,十八层地狱之最底层是为无间,而无间道,无疑也是关于罪恶与救赎的一部电影,其实有了这样一层意义它的表现形式已经是其次了,选警匪片无疑是照顾一部商业片的票房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它真正打动人的还是它对于善恶的思考
影片的两个核心人物,刘德华和梁朝伟,前者是出身黑道,被大哥指派来到警察局的卧底,而后者则是警察安插到黑帮的卧底,这完全是两个鲜明的对比,刘德华从青年时代心里就有善良的种子的,从他看着梁朝伟的背影说出的“我想换”就可以看出来。两个人其实心里都遭受着煎熬,刘德华想做一个好人却是坏人的身份,梁朝伟是一个好人却每天做着坏人的事,以至于最后连他们自己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影片的最后,刘德华将曾志伟杀死,却在这时遭受到人生最大的煎熬,他将培养自己的老大杀死,表明他是想做一个好人的,但是梁朝伟却发现他坏人的身份,于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爆发了出来,他将梁朝伟的档案彻底删除,这就表明他已经做了决定,那就是牺牲梁朝伟来成就自己的好人,相信尽管是这样他的内心还是挣扎的,可是这个时候,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从小和刘德华一起被安插在警察局的黑帮卧底师弟,师弟将梁朝伟打死,在转身看到梁朝伟倒下的时候刘德华的眼神是复杂的,有震惊,轻松,无奈,更多的是惋惜,于是影片给了刘德华一个做好人的机会,他打死了自己的师弟,一段秘密就这样被掩埋在一个人的心底,最后,梁朝伟成了英雄,成了烈士,而刘德华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好人,当上了一个真正的警察,可是,他却要一生受到煎熬,毕竟他做一个好人的代价太大了
影片到此为止,留给人们充足的思考空间,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梁朝伟善还是刘德华善,对于我们每个人要做到善又应该怎么做,或许真的是有的善是要以恶为代价的,善和恶本来就是交织在一起的,善与恶交织不清才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无间道
第三篇:影视艺术 桃姐影评
广告1001班 范树桦 1019200108
《桃姐》影评
《桃姐》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每一遍都能注意到不同的细节,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感触。
第一遍是在电影院看的,那时突然想一个人看电影,到电影院发现只有两部新上映电影,一部是美国英雄电影,一部便是《桃姐》。在电影院里,《桃姐》的海报只有一张,孤零零的立在前台旁边,而美国大片的海报则高高的悬挂着,吸引着每一位顾客的眼球。最后,我选择了《桃姐》,因为看到导演许鞍华,刘德华主演,我相信许和刘的电影一定会比不知名的导演拍的美国快餐电影更有营养,结果没有让我失望。
《桃姐》将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她用一种细腻的平淡的语言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亲情般的感人故事。相对于美国大片的惊心动魄,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商业电影惯用的煽情片段,表现的都是些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细节。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平淡到没有票房的电影,却将我牢牢抓住了,随着“生活”的继续,我不自觉的哭了,眼泪不受控制的流下来,没有强烈的悲伤,却不住的流泪。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老人院里女儿在领死去母亲的遗物的那场戏。画面右边是女儿哭得稀里哗啦和死去阿婆的院友沉痛的安慰,画面的左边则是两个老人悠闲的下象棋,另一个女人若无其事的磕着瓜子。刚看时,伤心这便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了吧,冷漠的城市,冰冷的老人院。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这并不是在表达一种人际关系的无情,而是对死亡的淡然态度。在老人院这样的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其实就只是时常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当每个人都将死亡看成一件必然的事情时,淡然的态度也就成了必然,活在当下才是重要的。当观众都在感叹老人院生活的可怕时,许鞍华或许只是想通过电影来诉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这让我联想到了真实生活中的许鞍华,她今年也64岁了,一生未婚,没有子女,老了以后怎么办恐怕也是她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说,“拍完这部电影后就不那么怕老了,不怕潦倒了。”虽然她的态度乐观,但“潦倒”这个词还是震撼了我,或许在她看来,未来她的去处可能也便是老人院了吧„„
第二遍看《桃姐》是课上老师推荐后看的,再看《桃姐》,却已没有了初次结束时的痛心与压抑,反而有一种平静感。影片的结尾,桃姐静静的离开了,镜头将桃姐以一种洗净铅华的平静呈现给观众,没有不甘的最后挣扎,也没有狗血的回光返照,老有所依,静静地躺在春天里。
罗杰抚摸着桃姐穿袜子的脚底,一时陷入沉默,再回来时人已远去,唯剩老者空叹息。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有种感慨,毕竟是主仆,再有感情也是主仆,罗杰还是离开去做自己的事业了,没有像亲人一样陪桃姐到最后。再一次看到这里时,却又有了另一种思考,或许是我认识的太浅了,罗杰并不是感情不够深,而是太深了,他不想看到桃姐的最后时刻,于是请医生代劳了。想起那年,外婆去世的时候,因为上学关系,我没能在她临终前看她最后一眼,当我赶回家时,她已经静静地躺在了棺材里。我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她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了,但在我心里,那是消瘦却安详的脸庞,或许我的内心本就不愿记住她真实的最后一面,只愿记得那是一幅安详平静的面孔。我以为看到她的遗体时会悲痛欲绝,但当我站在外婆的遗体旁,静静地看着她安详的躺在那里时,心竟然渐渐平静了,伤心却不悲痛,想着她躺在病床上时的痛苦,竟有一种释然,外婆熬了那么多年,终于可以解脱了„„
第三遍看《桃姐》是写这篇影评前看的,除了感动桃姐和罗杰的亲情,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些小的插曲。
那个一直骂母亲的女儿,口里总是埋怨母亲疼儿子不疼女儿,但每月付钱的是她;一脸
广告1001班 范树桦 1019200108
凶相抱怨个不停,但到了除夕接母亲回家过年的是她;母亲去世了,到死也没等来她一直念叨的儿子,为母亲送终,哭得死去活来的还是她。这女儿似乎是一个恶角色,却让人真正动容。
有一段,罗杰发现了坚叔借钱的真相,不肯被愚弄,非要戳穿,而桃姐却带着谅解纵容了坚叔的乐子,笑嘻嘻地替坚叔解释:“让他去吧,他找乐子还能找多久。” 最后,在桃姐的追悼会上,坚叔放在桃姐棺木上的白玫瑰,或许代表了他不愿承受的寂寞,和失去知己的悲凉。
最后想以老者的那首诗作为结尾——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四篇:无间有道(无间道影评)
无间有道 无间有
第十九卷: 八大地狱之最, “八大地狱之最 称为无间地狱, 称为无间地狱, 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 故有此名.” 《涅盘经》 涅盘经》 第十九卷: 八大地狱之最, 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 故有此名.电梯门一开一合,夹着陈永仁的尸体,地上的血迹慢慢散开,望着四周黑洞洞的枪口, 刘建明明白,一切都结束了.是的,结束了,两个主人公终于逃脱了这噩梦般的无间地狱, 虽然这方式未免有些悲壮.(《无间道》在香港和内地上映时结局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此处 以内地版本为准.)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陈永仁和刘建明不是佛,他们只是人,普普通通的人, 一个是白道的精英,一个是黑道的翘楚,一个想做回真警察的假黑帮,一个不想做真黑帮的 假警察.他们太优秀,优秀到还在少年时几乎就注定了他们一生的悲剧.当他们选择去做卧 底时,他们还只是孩子,与其说他们选择了这个职业,毋宁说是这个职业选择了他们.他们 没有自己的生活,而只有这个职业的生活,从选择这个职业开始,一切都已经注定了,他们 所做的, 只能是随着命运的巨大转轮不停旋转.所以当黑帮老大韩琛对着一帮刚刚加入黑帮 的孩子大喊“一将成名万骨枯”时,一股可怕的力量向观众袭来,可怕的并不是韩琛的暴力和 血腥,而是他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改变了几个孩子的命运,在他面前,这些孩子们只是被玩弄 于股掌的玩具而已,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们一生的悲剧就已注定了.
卧底恐怕是世界上最见不得光的职业了,做卧底就意味着你只能是个“双面人”,时时 刻刻要提心吊胆,只能做些偷偷摸摸的勾当.像陈永仁,除了他的顶头上司,没有人知道他 的真实身份,几乎所有人都当他是恶棍,他所有的档案资料都只掌握在上司一个人手里,对 他而言,他几乎没有自己的真实生活,他只能以另一个人的面目出现在世上,而把真实的自 己隐藏起来.作为卧底,他差不多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人,没有自己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姓 名,甚至连生日也不能有,在大厦天台上,当上司把一块手表当作生日礼物送给陈永仁时, 我们分明能看到陈永仁眼中那闪过的感动与悲凄, 也许在这刹那间, 他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真
实存在,感觉到与那个真实的自我统一.陈永仁干得很成功,但这成功却是错位的,当“兵” 的做了个好“贼”,越成功就意味着他陷得越深,越成功就意味着他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他并不缺少财富金钱,但财富金钱买不来快乐,对陈永仁而言,他只能戴着面具生活,他所 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不属于自己.当他摘下面具,这些在黑帮中取得的所谓的“成就”只能让他 倍感煎熬,唯愿唾弃.
而刘建明,他已经一心只想做个好警察,不愿再回到过去,而他的黑帮背
景又让他欲罢 不能.在黑帮的暗中支持下,刘建明破获了一个又一个案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俨然 一颗在警界中冉冉上升的新星.在公众面前,刘建明是个不折不扣的犯罪克星,执法先锋.当然,这一切也为他赢得了相当的荣誉,社会地位,还有他人的尊敬.起初的刘建明,是摆 得清自己的位置的,他知道这些面具的存在只是为了让自己做一个更“好”的贼,他源源不断 的情报供给, 会使他身后的黑帮组织日渐强大, 黑帮强大了, 他的面具也就会更加光鲜夺目.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建明变了,长久的警界生活已使得他的良心渐渐苏醒,当刘建明再一 次审视自己时,突然发现自己已不能容忍那些丑恶.而对刘来说,黑帮是他的靠山和基础, 没有黑帮,也就没有今天的刘建明,割断同黑帮的联系,无异于自杀.也许刘建明能够放弃 金钱和地位,但他所不能放弃的,是爱情和家庭,是他在这样虚伪的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那 一份真实的感情.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当刘的妻子知道真相后,她并没有提起什么,而只是 淡淡的说, 自己的小说写不下去了.刘建明没有意识到什么, 但观众明白, 真正写不下去的, 是她和刘建明的那份感情,那份交织在真实和虚伪中的感情.一个“双面人”,一个连自己都 不能统一的人,即使暂时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情感,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失去它.
陈永仁和刘建明,一个想成为真实的自己,一个想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对他们而言, 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人.而对影院的观众而言, 虽然自己并不一定是成功 人士,但总归能过自己的生活,穷也罢,富也罢,就算物质上欠缺点,起码在精神上没有那 么痛苦,而银幕上那些表面看起来光鲜照人的角色比起来,不免让人产生极大的安慰感.
第五篇:影视艺术美学:《升空号》影评
作为边缘的表征
——评电影《升空号》
罗飞
芬兰的电影发展在世界上来说不是第一线的。受到国家资源的局限,芬兰的民族电影业处在自我发展与外部挤压(尤其是好莱坞)的双重影响下。作为本土的电影人,考里斯马基,在国际上受到的普遍赞誉促进了芬兰民族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当然,这并不是单向的,考利斯马基的成功是与其鲜明的民族性分不开的。在表现芬兰的社会现实,关怀本名族的风土人情之余,更多的可能是该导演的与众不同,为世界电影带来了诸多启迪与借鉴。
一、作为“边缘”的存在
1.边缘词解
“边缘”一词有语出自《论衡·状留》:“龟生三百岁,大如钱,游於莲叶之上,三千岁青边缘,巨尺二寸。” 和唐代元稹《茅舍》诗:“边缘堤岸斜,诘屈檐楹亚。”根据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古代汉语词典所查“缘边”一词有“边境”所指,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另外,拆开两字的“边”与“缘”一词所查也皆有“边”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所查的“边缘”一词作为名词有指称“沿边的部分”,在本文中所借用的“边缘”一词除具有边界的基本意思外,更有在现代学术话语中所带有的一种“处于弱势的,不占据主导地位”的意思,在后文的一些指称中,处于边缘的存在同样因其独特性而产生了并非“弱势”的创建性与价值。
2.处于“角落”的北欧电影
芬兰电影产业就世界电影产业来说不是最前列的,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市场都远较美国落后。北欧五国的电影产量远不及好莱坞,但它们的影响力和艺术辐射范围却不容小觑。北欧国家都非常重视电影文化的建设,各自都有政府主管的电影协会或基金会为本国电影业提供扶持。1芬兰电影在国际上的关注度得益于其在诸多电影节上的精彩表现。作为电影艺术,北欧电影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并不位居主导地位,就大众电影文化的层面,北欧电影并没有深入人心,在本土的电影市场上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作为电影产业同样有待发展的国家,和中国相比,基于芬兰的国际地位与文化积淀上所孕育的电影人、电影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绩来说,中国都是相形见绌的。作为有待发展的中国电影,需要向同样作为世界电影产业边缘的北欧市场有所学习和借鉴。3.作为“特殊”的导演
卡里斯马基没有专业的电影教育,在一次面试中失败从而未能进入电影学院学习,自学成才且个性鲜明。在正式从影之前做过很多下层民众的工作,后来加入到了哥哥的电影团队开始崭露头角。这段做苦力的生活在他所推崇的几个著名的导演那里是根本看不到的,在人生经历上这位导演就已经令人很是诧异了。而也是对底层生活的了解,考里斯马基将社会的底层民众作为电影关注的主角,并通过极为传神的描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考里斯马基是当代的著名导演,但很多观念与当代普遍流行的电影观念完全背道而驰。在电影拍摄的相关技术方面,考里斯马基还相对传统,喜欢使用胶片拍摄,电影时长也很短,他曾说过一部电影不应该超过90 分钟,他的电影大多接近70 分钟2。相比于好莱坞的豪华特 12北欧电影市场2015.谭慧 李子莹.世界电影研究专题.2016年第二期.雅基·考利斯马基生平与创作年表.汪文华整理.当代电影.效,考里斯马基喜欢一种自然、安静的呈现方式,在一次谈话中,他曾提出自己的电影风格带有日本的一些元素,在拍摄手法上也是主张简单。很多艺术手法带有法国新浪潮的艺术特色,即使是从影经历也是先由影评人转向了电影导演。在《芬兰性格——一次对雅基·考利斯马基的访谈》这篇文章中,作者在一则采访的文答中向我们呈现出了卡里斯马基作为鲜有的“作家导演”的特质,无论是后期剪辑,还是演员的选择和表演,他都有参与,电影团队更像自己的班底相对固定与好莱坞的制片人体系有着鲜明的对比。就电影的影响来说,更多的是收到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二、作为“边缘”的特质
作为代表了导演电影观念与审美品质的优秀作品,如果我们考察它的表现方式,文化内涵等,会加深对上面我们所集中论述的有关考里斯马基作为导演的特殊性的认识。而且,作为获得过诸多好评的“劳工三部曲”,它们所反映的特殊阶级,所采用的特殊表现形式都是极具独特性和创造性的。1.“局外人”
芬兰作为发达的工业国家,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失业者”的存在绝对不是一种若有若无的艺术创造,相反的是,在一片繁荣的国家大机器中,个人的贫穷是无论大国小国都避免不了的,如果仅仅歌舞升平是不全面的。作为芬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部分,考里斯马基可以说是芬兰的一个“局外人”,他在冷静的观察者芬兰这个社会,令每一个观影者都能够意识到一类人群的存在,他们时时刻刻与饥饿斗争,工作不是作为生活而是生存。在《升空号》这部影片中主人公的境遇也确实令很多人感到无奈和痛苦。例如左图塔斯图在购买汉堡包的眼神,为什么会如此紧盯着已经付过款而且很快就会到手的食物?文中相似的场景还有很多。2.表现的艺术
如何体现“边缘人”?如何刻画贫穷?如何展现困境、生活的无奈、命运的琢磨?如果是单纯的就困难类型的一种拓展,追求一种扭曲的黑暗的人生场景,这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必定无法长久。作为典型的边缘人的描写,我认为在表达苦难的方式中,考里斯马基和余华《活着》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影片中,与人物反复出现的困境相比,主人公的行为还是表情都没有及其夸张的表现。作为对惨淡生活的反应,观影者需要一种可能胜过客观现实本身的演员的主观性表达。而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人物冷峻而忍耐,对不断破碎的生活小修小补,即没有改变的多好,也没有颓废的多差,但生活却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可能毁灭的边缘,而人物似乎也打破了既有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当然非职业演员的表达可能有所欠缺,但正是出于客观写实性的考虑,这样的选择也就无可厚非了。
从16分45秒到17分44秒的一段影片中,人物换了三个场景,由喧哗到寂静。在酒吧里主人公采用仰拍,描绘喝酒中的众人,但塔斯图却在睡觉,画面安定;第二个场景,在马路上采用俯拍,主人公在画面中一度消失,由远及近走来,手拿一幅相框,摄像机没有动;第三幅场景,描绘主人公躺在床上沉思不眠,镜头在向后退,人物由近到远,采用平行的视角。这一段视频,无论是摄像机的拍摄角度还是相对运动都有极大的对称性,人物没有语言没有动作但却通过电影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透露出很多信息。俯拍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渺小,处于人群中主人公应该是极受欢迎的,但他却在睡觉,结合第22分钟的片段,塔斯图说自己没有朋友,可见在城市中,作为乡下人的他即使在努力适应这个社会但依然在欢声笑语中显得极为的渺小与疏离。在之后的场景中,俯拍的视角下作者一人离开了酒吧,找来了一个主张社会革命的领导人头像,人物由远及近,生气勃勃,象征了作为一个外来者,塔斯图对社会的想法,对城市的看法已经有所改变。他最终还是承认了作为乡下来的外来人的格格不入,再怎么适应社会都看似不可能了。更有意思的是在之后的着装上,他的裤子和衬衫没有变化,西服上衣却再也没有穿上了,而在他越狱后,却又一直穿着西服。虽然越狱后主人公和他的狱友慌不择路寻找的服装店,但在导演进行设计时应当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一点还有待认识。在第三个场景中平视角的拉镜头存在一定的客观性,不可能让躺着的人移动,但是人物由中景到全景再到大全景,由点到面的展现背景,光亮处也由少变多,画面平稳,人物突出,象征了人物的思想由之前的冲突到后面的安定。
类似的隐喻表达还有很多,本文仅举这一处来展现导演自然冷峻的拍摄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是作为表现底层人民的一种最为合适的方式,太过渲染的情感来体现黑暗无光的人生,令观影者心里忧郁,这并不利于形象的传达。相反唯有这种寓冲突矛盾于一种安静中,人们才可能会没有太多的哀怜与感伤,反而能够在一种黑色诙谐中思考很多的问题,作为一种对底层人的表现才成为可能。
{罗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非师五班,20140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