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许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许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提纲
现状:许昌是世界许姓发源地、祖根地已得到海内外许氏宗亲以及专家学者认同。每年都有海内外许氏宗亲回许昌寻根问祖。通过利用许氏文化资源,提高了许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许昌经济发展。
存在问题:
(1)许国故城遗址有待进一步整修和开发利用;(2)许氏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做到资源共享;(3)没有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对策与建议:
(1)整修许国故城遗址,整合许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许氏祖根地品牌。(2)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成立许氏文化研究工作领导小组。(3)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世界许氏宗亲,海外侨胞的联谊活动。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明积淀。近年来,以姓氏文化、炎黄文化为核心的寻根文化在中原大地悄然兴起。许姓源于许昌,许昌有着丰厚的许氏文化资源。如何挖掘许姓文化资源,服务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建设呢?近日,许昌县委统战部对许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许氏祖根地的独特优势,为许昌打造许氏祖根地品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昌是世界许氏发源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
1炎帝姜姓,姜姓多被视为炎帝后。姜姓在东方建国的主要有申、吕、齐、许。许在河南中部。周武王封其嫡孙文于许,建立许国(现许昌县)。许国被郑国所败,族人以国名为姓,飘落四方。许昌县现有许国故城遗址、许文叔墓、许氏祖坟、许氏祠堂、许氏宗谱、桑树许遗址。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不仅是许昌县也是中原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共推多赢,借助外力发展的一种独特优势。挖掘整理开发现有的许姓文化资源,倾力打造许氏祖根地品牌对于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品位,扩大许昌在海内外的感召力影响力,吸引全球华人华商关注许昌,寻求商机投资置业;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对于发展许昌文化产业;打造全国优秀旅游城;建设文化强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许昌崛起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发挥许氏祖根地优势,扎实推进联谊工作
(一)精心策划,扩大宣传,深化理论研究,促进海内外同胞对祖根地的认同
姓氏寻根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回来抱效祖国,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历史意义在于普天下所有龙的传人不忘血统,不忘根本,其现实意义在于华夏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和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不少海外许姓人士踏上许昌故土,回味着祖先离开许国远走他乡的艰辛,重续了对许昌的亲缘。特别是2003年许昌成功举办国际许氏文化研讨会暨经贸洽谈会,更将寻根热推向了高潮。如何使用这些姓氏文化资源为?一是有好的宣传创意。我们向海外发放宣传画册,邮寄光盘,编辑资料及建立了网站。二是建立研究结构,深化理论研究,举办学术交流。2001年我们与世界许氏宗亲会建立了联系,成立了许昌县许氏文化研究会筹备组。2004年我们完成了许昌世界许氏文化会在许昌的注册,正式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许昌县学术界以及世界许氏文化研究中心通力协作,相继编辑了《许地许国许姓与许昌》、《世界许氏大总谱》、《世界许氏名人录》,刻制了《许昌沧桑》。2003年以来,我们连续四年举办了许昌世界许氏文化会。与会者对许昌许姓源流、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经济等专题进行研讨。其三构筑塑造许昌新形象,建立了以统战部门为龙头的有关部门参加的大外宣格局,使统战外宣形成合力。以此让国内外许氏宗亲了解我们,增强了对许昌祖根地的认同,拓宽了姓氏文化内涵。
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在理论上为做好根文化,打造世界许氏祖根地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许氏祖根地品牌,拓宽了许昌县海外联谊工作新领域
为了打响世界许氏祖根地品牌,经县侨联多方联络,2004年8月,世界许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会议在许昌召开。2005年9月,我们和许昌世界许氏文化研究会联手举办了许昌世界许氏联谊会暨世界许氏寻根祭祖大典,来自加拿大、非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150位许氏宗亲参加盛会。这次大会,达成一个共识(许昌是世界许姓祖根地),形成两个平台(寻根祭祖平台,联谊交流平台)。通过这些联谊活动,许昌对外交往领域进一步扩大,成为许昌走向世界的一个崭新起点。泰国许氏宗亲总会会长许家伟说得好:“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许昌是世界许氏祖根地。打许氏祖根地品牌是许昌的一个宝。”
几年来,我们依托世界许氏文化会,举办了四次世界许氏宗亲联谊会,加强了与海内外许氏宗亲的联谊,广泛开展了寻根祭祖、观光旅游、经贸考查等联谊活动,架起了许昌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桥梁,提高了许昌的知名度,展示了许昌的对外形象。
(三)打许氏祖根地品牌,促进了许昌经济发展
我们通过打许氏祖根地品牌,“以侨引资,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侨引台,以侨聚侨,以侨促贸”,争取了一批华人华侨来许投资兴业,捐赠和兴办公益事业。2001年香港投资总商会会长许智明先生向邓庄乡桑树许村捐资20万元,建成了智明教学楼。2003年香港新界狮子会向县二高捐资45万元兴建慈航中学教学楼。香港宜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亮先先生投资 200多万元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的剑桥幼儿园。我们以狮子会为依托,精选24个项目,在香港进行招商活动,香港50多家知名企业出席会议,香港多家媒体专题报道,扩大了许昌县在香港的知名度,并成功签订10多个合作项目。
为了打好“寻根经济”这张牌,统战部门积极介入到招商引资工作中,增强为侨资企业服务意识,做到引得来,留得住。对为许昌县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得谢亮先先生、许家伟先生等人士进行表彰,受予许昌县首批荣誉市民。目前,香港新界狮子会、许氏宗亲都有意向,表示要捐助许昌县的公益事业。
由于我们深化了统战经济工作,夯实了海外联谊工作,为许昌县的经济振兴注入了活力,亲商、安商、富商,共推多赢已成为许昌县对外开放的主题。
三、开展许氏文化研究,打造许氏祖根地品牌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打造许氏祖根地品牌,许氏根文化研究方面的一是许国故城遗址有待进一步整修和开发利用。许氏(许文叔)墓园在邓庄乡桑树许村,该村原来属于我县管理,但是村镇规划归东城区管理,这样一来,许文叔墓园建设应有一个部门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同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今后重点在许国故城开发利用上下大力气。把许国故城遗址打造成海内外氏宗亲回许昌寻根问祖、观光旅游、经贸考察的一个重要平台。许氏文化资源开发须尽快制订办法措施。
二是需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统一协调机制。为了打响许氏祖根地品牌,更好的服务经济建设,需要建立有关许氏文化研究,许氏寻根等方面的协调机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交通保障,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三是需要进一步整合许氏文化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据调查,仅许氏祖根地品牌活动全国就有六个地方,而我省就有三家。尽管我们许昌市(许昌县、鄢陵县、东城区)已做到资源共享,但是应该有一个部门出面协调,做到互通情况,共同协商,合作交流。
四、对策和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成立许氏文化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统战部门充分发挥对外联系广,信息灵,海外朋友多的优势,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工。但是,海外侨胞回国寻根问祖,观光考察,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涉及公安、文化、涉外、招商等部门,因此建议行成由统战、侨联、公安、旅游、外事、侨办、台办、招商局、商务局等部门参加的统一协调机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重视。
制。各单位充分发挥优势,各负其责,共同奏响许氏祖根地品牌及地方发展的乐章。还要保证必要的经费和车辆。
(二)整合许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许氏祖根地品牌。全县全市及至全省统一许氏文化资源,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制定一套完善的许氏寻根产业办法。寻根活动可尝试“党委领导,民间出面,政府支持,统战协调,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法。一年进行一次寻根节,建设完善许氏寻根园,许国故城园等基础设施,为海内外许氏宗亲寻根问祖,建立一个完善的平台。
(三)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世界许氏宗亲,海外侨胞的联谊活动。联谊活动是发挥许昌祖根地优势的重要载体。姓氏资源开发只有经过联谊活动才能取得文化认同,才能进行交流,相互联谊,增进感情,最后才有可能取得经济方面的效益。
总之,许氏寻根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原地区促进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实施寻根战略,可走四步棋,一是学术研究起步,二是宣传工作开路,三是宗亲联谊交友,四是招商引资立功。
第二篇: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情况汇报
大余县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汇报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边境,境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县的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基本情况
(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大余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几年来,县博物馆加大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利用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共征集、收藏各类文物1158件(组)。其中有一、二、三级国家珍贵文物 77件。藏品涵盖了从石器至现代的各类文物,尤其是青花瓷器的收藏在赣南名列前茅,各类石器也享有盛誉。基本情况如下:
1、建立健全各项文物保护工作法规,强化了文物安全。先后通过县政府公布了一批地方法规,如《关于搞好风景名胜、名山游览胜地保护管理的通告》、《大余县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城乡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大余县关于重新公布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带的通知》等。所有的文保单位由县政府下文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梅关和古驿道及嘉佑寺塔所在单位与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了文保协议。全县文保单位都进行了建档工作。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采取各种投入形式,先后对梅关和古驿道、陈毅旧居、灵岩寺、南安古码头和“八一”南昌起义整编旧址、赣粤边特委会议旧址、沈发藻旧居及一批古祠堂进行了维修。并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二阶段田野调查、复查及验收工作。共完成35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复查和调查,占目标任务的100%。博物馆还在人员紧的情况下,配备了两名兼职文物保安人员,严格执行库房出入制度,连续30年实现文物安全运行。
2、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我县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有两处于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关和古驿道、嘉佑寺塔)。各文保单位保护状况基本良好。在11处文保单位中,已开发利用的有:“梅关和古驿道”、“南安古码头”、“刘伯坚烈士墓”、“陈毅同志旧居”和“灵岩古寺”等处;2006年有我馆参加了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大余文物古迹》一书,反映介绍了我县部分现存的文物古迹和景点及部分我县馆藏文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将汇编《大余县文物概况》,全面反映我县文物古迹资料和现存情况。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与收藏爱好者合办了一个面积200平方米展厅,目前正在进行布展的前期工作,届时将实行免费开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自秦汉以来大余的梅关,就是中原通向海外的唯一通道,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美称。秦汉以来,为躲避战乱,中原先民举家南迁于此,大余的土著居民相互通婚,将中原文化和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从而形成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余南安客家文化。
2006年以来,我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组织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对大余县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基本情况如下:
1、成立普查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我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由县文化局牵头,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先后成立了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领导小组和大余县非物质文化普查小组。确定了由县文化馆牵头,组成普查工作实施单位,建立了专家小组和普查工作队。制定了《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提高非遗保护意识,夯实普查工作基础。
为提高广大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2006年以来,我们专门编写了“非遗普查和保护知识”在文化遗产日(6月10日)进行宣传。
并发送到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和部门。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图块。并分别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县农民文化艺术节中进行宣传。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我县下一步的普查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普查工作人员素质。
为进一步挖掘大余客家文化的内涵,提高工作效率,扎实稳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2006年至今,大余县文化馆普查小组先后选派6人次参加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针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门类齐全,分布广的特点,我馆将全县11乡镇分片管理(以南安镇为界线,分上山片——南安镇、浮江乡、吉村镇、河洞乡、内良乡;下山片——黄龙镇、青龙镇、左拔镇、池江镇、新城镇、樟斗镇),每年组织6次我馆专业人员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到各片,对乡镇文化站站长、村非遗骨干进行辅导、讲座,并到村间地头下发宣传资料,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知识,为普查工作的展开打好扎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工作机制健全,措施方法得力,2006年以来,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民间舞蹈《南安罗汉舞》、民间美术《核微雕》、民间手工技艺《南安板鸭传统制作工艺》和民间音乐《吉村年歌》4个项目,2008年已列入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名录。其中《南安罗汉舞》、《核微雕》、《南安板鸭传统制作工艺》3个项目,于2009年又列入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继续做好我县的普查工作,根据省文化厅《关于颁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评估的通知》(赣文社字„2010‟16号)和市文广局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请工作的精神,按照省、市专家小组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同时吸取其它县市普查工作的先进经验,并经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传普查领导小组研究,按照普查工作“必须是立体地、形象地、真实地、全方位地进行记录”的总体要求。2010年普查小组在全县部分乡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现收集线索300多条,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项目达20多个。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为积极配合发展我县的旅游事业发展,经专家小组研究
并请示普查领导小组同意,2011年决定对更有价值的我县民间文学《牡丹亭故事原型——“女魂恋人”的传说》和民间舞蹈《旁排舞》进行全面整理、申报。目前申报文本已经整理好了,申报片正在制作过程。
鉴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许多项目都已濒临失传。传承人都年龄偏
1、在当地群众中物色新人,跟随老艺人学唱学跳,解决传承人问题,激发年轻人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2、将普查所获得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并继续完善。
3、在当地物色年轻人进行培训。
4、每年春节时都在当地进行民歌对唱,民间舞蹈 演出,活跃当地群众文化。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因无博物馆办公、陈列大楼,故无法发挥博物馆陈列展览等基本职能。
原博物馆建在323国道伯坚大道旁,占地两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于旁边有一加油站,不利于文物安全,所以县政府调整安排博物馆暂时在县文化中心办公,现有临时办公室3间,面积110平方米。合办展厅一个,面积200平方米。近期免费开放。因在文化中心为临时办公场所,所以馆藏等级文物暂时存放在市博物馆。
2、无专项文物征集、维修经费,造成文物征集难、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进展缓慢。
我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有众多的古遗址、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有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8处,但由于没有专项的维修保护经费,导致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进展缓慢,举步维艰,难以发挥大余县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社会功能。
3、普查人员培训不够,专业性不强。
文化馆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2010以前只有一人,现在有2人,很多项目的文本撰写和电视申报片的导演、摄像、制作都大,必须要有新的传承人。因此,我们还制订了必要的保护计划:
要请专业人士。目前参加过市级以上组织的普查培训只有2人。
4、普查经费不足,普查工作举步维艰。
2007年到2010年财政拨给的普查经费六万五千元,而每个项目的普查申报开支却要15000-18000(误工补贴、外请人员工资,普查下乡交通、服装道具,学习培训、电视申报片制作等),普查经费的不足,导致普查设备不齐,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我县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
5、传承人难找,传承保护经费不到位,非遗传承和保护面临困境。
目前已经申报成功的三个省级项目,急需保护经费用于传承人的补贴和培训新人。按照保护计划每个项目每年都必须有一定的保护经费,经费来源是中央财政(国家级),省财政,县财政共同负担。目前省财政已经把《南安罗汉舞》的六万元保护经费拨到县财政。但却没有拨给保护单位及时用于保护计划,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三、建议与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文物事业的投入,兴建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目前已从发改委这条线申报了古驿道博物馆项目,但立项的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争取。初步设想在牡丹亭公园即将建设的南安府街中挂牌合建。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文化资源保护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成效明显。
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专业性强、周期性长、任务繁巨,走专业化的道路是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应组建一支年龄层次合理、专业结构良好、业务素质优秀的专职人员,并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加大资金投入,使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有米可炊,良性循环。
文化资源保护是一项高投入的公益性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县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资金投入,并将政府的扶持资金纳入到预算当中
(文物征集与维修费用,其他县或多或少都有),努力为保护工作创造条件。同时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和专款专用。在发挥政府资金保证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制订各种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工作,为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使保护工作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4、加大宣传力度广度,使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全民参与。
一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县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二是县文化资源保护部门应紧抓“文化遗产日”契机,举办图片展示、专题片、讲座等大型系列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县人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5、建立机制,使“非遗”项目后继有人,造福社会。
对我县特色“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实施传承保护。设立传承人激励机制,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帮助传承人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加大政策的扶植等等。如建立生产、示范教学基地和举办传承人培训班,通过教学示范、组织活动,使这些有特色精品的“非遗”文化项目能够发扬光大,传承后世,造福社会。
第三篇:关于膨润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报告
综合施策“点土成金”
——关于全市膨润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思考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全市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44种矿产资源中,铁、金等金属资源开发利用率不断提升,财政贡献额逐年加大,去年末占全市财税收入的60%以上,而膨润土这一非金属资源开发一直不温不火。基于此,市政府办会同经信、国土等部门开展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制约发展的因素,探索有效措施,促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我市膨润土开发现状
膨润土又名膨土岩、斑脱石、俗名观音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份的粘土矿物,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膨胀性,吸附性等独特的工艺特性,被作为粘结剂、吸附剂、催化剂、增稠剂、触变剂、脱色剂而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地质钻井、食品、农业、石油、化工、环保、建筑、纺织印染、陶瓷工业、医药化妆以及造纸等行业,开发利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被誉为“万能石”。膨润土虽然用途很广,但目前最主要和用量最大的是冶金、铸造和钻井泥浆三个领域,约占膨润土总用量的75%,其他应用领域约占25%。我市膨润土的开发利用始于 年代,至今已有 年的历史,目前全市从事膨润土资源开发的企业达 家,主要产品有球团土、铸造土、活性白土、钻井泥浆和颗粒土,国内销售市场
主要集中于沈阳、大连、抚顺、鞍山等地,日本是唯一的国外销售市场。2011年,全市销售膨润土系列产品万吨,实现产值万元,上缴税费 万元。调查发现,我市膨润土行业总体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基础工作薄弱。前期研究工作不够详尽规范,没有总体开发规划,缺乏资源储量及品位等全面系统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利用步伐。二是行业内中小企业较多,规模化企业缺乏,且现有企业开工率、达产率均不高,特别是2007年引建的朝阳博兴膨润土有限公司作为我市最大的膨润土开发企业,设计年产系列产品10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自投产以来始终未达产,2011年仅实现产值150万元,上缴税费15万元。三是资源开发基本以出售原矿和粗加工产品为主,资源就地转化增值率较低,限制了资源优势发挥,由此引发价格受到冶金铸造行业的严重影响,以球团土为例,当前每吨价格仅在150—190元之间不等,同期下降近50%。四是产品应用领域窄小,主要局限在铁矿球团和活性白土方面,而社会需求量较大的领域,如轻工、化工、纺织、建筑、环保等领域产品未得到开发。五是开发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企业法人思想不解放,常抱着“不见兔子不撒鹰”心理,以销定产、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非常严重,满足于过得去,不愿意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成为规上企业。六是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企业不具备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尤其是环保设施缺乏,突出表现在露天场地晾晒膨润土极
易引发扬尘,影响周围群众生产生活,从而引发信访问题。七是少数企业存在采富弃贫的无序采矿行为,给今后资源开发埋下潜在隐患。
二、几点建议
随着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膨润土开发利用逐渐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整个行业呈现出企业规模扩大化和产品品种多样化的新特点。行业内企业将在资金投入、技术储备、新产品研发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核心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产品精深加工方面,企业也将向产业链两端逐步延伸。对此,我市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膨润土资源尽快得到科学有序开发,不断提高综合效益,从而更好地助力我市经济发展。
(一)做好膨润土开发前期准备工作。一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要聘请专业队伍对全市膨润土资源进行全面勘探,收集整理膨润土矿的理化性状、矿物结构、矿品位、共生矿类型、有无放射性物质等数据。二要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膨润土矿区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道路交通及其他设施等资料。三要开展必要的分析试验工作。如矿物成份分析、有用矿物成份结构、共生伴生矿物成份等,以适应开发与招商引资需要。四要认真编制膨润土产业发展规划。要做到科学、有序地开发,必须以规划来统领。要解决矿山开采与城镇建设合理布局问题,提出明确规定、规则和产业发展政策,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
(二)扶优做强开发企业。建议立即出台相关政策,严格限制新建中低档膨润土生产加工企业,避免低效益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全面梳理我市膨润土开发企业,建议建立资源与生产企业税收联动机制,将各类优惠政策和资源向生产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财政贡献度大的企业倾斜,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票盛阳膨润土加工厂等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引导博兴公司尽快达产达效。对于中小型企业,建议借鉴铁资源整合经验,全面整改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小型加工企业,督促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升全市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三)适时在长皋乡规划建设膨润土专业加工区。长皋乡膨润土资源丰富,矿区相对集中,且全市绝大部分膨润土开发企业位于该乡,具有建设膨润土专业加工园区的条件。应聘请专业机构对其进行论证,如可行适时启动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膨润土加工龙头企业进入,环保、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加大环境治理、税收征管执法力度,淘汰限制纯资源、低水平开发企业,引导本地小企业联合、重组进入专业加工园区,实现产业集聚、提档升级。
(四)坚持“大、高、多、稳”四字开发原则。“大”就是规模要大,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高”就是高技术支撑、高质量产品,以保证市场竞争优势。“多”即多元化产品结构,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稳”即做好规划编制,定好计划,分期实
施,避免盲目性和建设周期过长。从产品开发上,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考虑矿体特点,采取先钙基后钠基的开采顺序,视市场需求与市场开拓实力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形成高、中、低档产品梯次格局。
(五)搭建好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提升产业科技含量。鼓励企业积极“外联内引”,主动开展招商引资、引技和引智工作。建议责成经信、科技、外经贸等部门帮助企业对外争取与科研院所的联系沟通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着力开发市场需求的纳米蒙脱石复合材料、有机膨润土等高端产品。对内通过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帮助企业提档升级。
第四篇: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商丘市为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张超
指导教师
谭放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成为闻名遐尔的旅游热点城市,但在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资源的文化内涵缺失,特色不浓,人力资源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等。本文从文化市场学、文化资源学等学科角度分析,并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加强名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加大宣传力度等。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生活需求将占据生活指数的很大比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名城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文化生活特别是旅游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大众所接受。近年来,步入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游客量大增,不仅北京、西安、杭州、桂林这些历史旅游城市游客量大增,而且位于云南边陲地区的丽江古城和位于中原地区的山西平遥以及江南水乡古镇同样能引发旅游热。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骄人成绩,说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没有达到资源利用的效果最大化。
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指文化历史悠久,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其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城市风貌,原始选址多位于自然区位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风光秀丽,易于防守之处,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变迁史、文物古迹、民风民俗是历史的缩影,具有文化、社会、经济等多元价值,在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城市是人类文明集中的焦点。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广阔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著名城市。这些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自1982年起,国务院将其中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110座城市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我国保护历史遗产、促进城市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尖锐冲突,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成为城市现代化的牺牲品,名城正面临着发展方向的抉择。
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城市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悄然兴起,城市蕴藏的文化资源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对不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对散点化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概括、提炼、升华和整合的过程,它是城市文化旅游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在名城文化旅游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其独特、持久的吸引力,成为城市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化正在成为世界各地城市旅游业新一轮角逐的“核心竞争力”。美国、西欧等国城市文化旅游创汇已占到旅游创汇比重的10%;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相关报告估计,美国以文化为基础的城市旅游平均每年增长10%~15%。
目前,我国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就是旅游城市,有些甚至是优秀旅游城市,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等。2006年国家首批3座最优旅游城市的大连、杭州和成都,2座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始终是国际国内游客旅游的主要目
[7]
[6]发,使得潜在资源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开发利用的资源只占资源总量的30%左右,且已开发景点对未开发景点的带动力不够,没有产生景点关联带动效应,加之对资源开发的考虑欠周到,季节设计分布不够合理。其次,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多滞留于一般水平,缺乏深度,品位较低,甚至有的景点为迎合、吸引游客,开发了一些多为引进、仿制或移植的内容,严重脱离本地固有资源的特色,给人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降低了资源的吸引力。第三,由于对资源的价值属性研究不深和对客源市场的研究不够,致使有些资源的开发缺乏针对性,导致资源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7]。
(三)缺乏优秀管理与经营人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知识的支持,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能使得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节省成本、更有效率。名称文化旅游虽然表现为客源市场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资源优势的竞争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储存,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对于名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正处于名称文化旅游发展阶段的商丘,资源开发也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就连职工队伍的素质也明显偏低,与当前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极不相称,且这一问题比较突出。据不完全调查,古城旅游区内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10%,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87%,整个区旅游局仅有2 个“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另外,导游员的素质急待提高,许多景点的导游员缺少必要的文化素养、较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等,这与古城发展旅游业所凭借的内涵深厚的人文景观恰恰相矛盾,旅游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致使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也严重制约了商丘名城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四)宣传力度不够,自我推介不力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宣传,宣传与否、宣传力度的大小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宣传力度不够,自我推介不力是制约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促销,西班牙、泰
[9][8][5]性很强的工作,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作用,导致商丘局部环境遭到破坏,古城内的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大量仿古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真实的历史风貌;相当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荡然无存,历史街区也在逐渐消失。由此可见,文化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文化产业的不发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探析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的了令人欣慰成绩,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针对存在问题,特作出以下开发对策探析:
(一)加强名城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 当前制约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瓶颈仍是基础设施。首先,政府应重点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大投入,搞好交通设施和环卫设施建设,并且要切实做好旧城区背街小巷的改造工程。其次,要进一步改善连接名城与区外客源市场的交通条件,逐步形成连接本地与区外旅游中心城市的立体交通体系,强化周围其他旅游城市对名城的市场辐射作用;进一步改善景点之间的交通状况,加快名城旅游区内的旅游干线通道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形成连接主要景点的交通网络。再次,进一步加快景区景点内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如现代化通信设施以及与食、住、行、游、购、娱等配套的设施建设,同时下决心搞好旅游区的环保设施建设等。
文化资源是需要深入挖掘的,过于表面的开发只会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成为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普通者。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可依照历史文化底蕴、符号、景观的不同处理原则,择其精华,选其要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虚映实,映出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比如,商丘市可以围绕“火文化”主题从古城内部到周围的地形地貌、交通设施以及与重要历史内容有关的景点进行全面开发,从火神台到街区的各个角落都展示出火的魅力,只有这样深入挖掘“火文化”的内涵,才会使得消费者对商丘独特的文化所吸引。
(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 [7]概括地说,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有两大类: 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即名胜古迹; 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故事和传说以及文学艺术作品。这两类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激励后世传承历史优良传统和创造未来辉煌成就的光荣使命。因此,它们之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意义。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的产生和增强,很大程度上是标志性建筑的功效。这些文化资源定格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缩影,通过它们可以解读历史、接受教育、传承文化。标志性建筑巨大的辐射功效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发展,必须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
要想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必须对名城本身的特色文化加以有效整合,而要想对名称本身的特色文化加以有效而合理的利用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注重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应充分挖掘名城本身深层次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不要把开发利用单单地集中于名称观光旅游上,要找出找准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即争取开发出特色的文化产业。其次,要把开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开发中应把视野放开阔,不要紧紧盯在“有形的物质性旅游资源”,还要放在“无形的非物质性的旅游资源”上。再次,要选准突破口,不同的名城各有各的特色之处,如南京可以以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为突破口,北京以故宫、长城为突破口,而像商丘这样的小城则需以“火文化”和“商人文化”为突破口,这样才能开发出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特色文化精品工程。
(三)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人力资源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发展素质。首先,高薪聘请、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人才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宝贵资源和财富,只有人才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建立“人才引进基金”,不惜重金聘用人才,用优厚待遇吸引旅游专业人员到名城从事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创造促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对吸引
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促进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可持续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具垄断性和稀缺性的资源,几乎没有替代品,要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必须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计划控制与市场化机制运作相结合,可以从设臵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定位、完善运作机制等三方面来进行具体的管理体制创新。譬如:成立高层次的协调机构和发展委员会,或设立行政序列内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管理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此外,在该体系运行过程中贯穿有两条反馈机制,其一,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评价体系和目标设定提供反馈,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体系的准确度,完善目标设定,再反过来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内容;其二,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对目标设定及控制定位的内容和深度不断提供反馈,进一步修正和调整控制目标,再反过来主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更加高效的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建设工作服务。整个体系中各个单元间的不断互动和共同完善,使得最终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体系和运行机制得以实现。
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要想更好地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加以长久利用,并且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笔无价的财富,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15]
。而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就是要有完善的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体制。
结语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强市、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基础。历史文化名城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在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以当地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等自身条件为依托,争取发现并且努力克服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创新和特色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和谐有利的大环境。总之,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潮流,我们只有在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不断发展完善开发利用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及具体方法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建设城市、重塑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梅亮.论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以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7(2):20-24.[2]杨洁.传承文化魅力,打造旅游强市[J].海峡两岸旅游论坛,2004(12).[3]高亚芳,何喜刚.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4(1):98-101.[4]段雪梅.略论文化资源在历史名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7(16).[5]商丘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重印本[G].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235~237
[6]高建立.商丘旅游资源开发与商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2):43-45.[7]陈道山.商丘古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8]张卫星,余方镇.商丘旅游业定位及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93-96.[9]白清.刍论西部文化产业的开发[J].理论导刊,2004(9).[10]宋云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11]罗艳玲.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2]Peter.E.Murphy.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William F.Theobald-edited, Global Tourism:the Next Decade.Butterworth-Heine mann Ltd.New york,1994:105-109.[13]Trevor H.B.Sofield,Fung Mei Sarah Li.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pril 1998:362-392.[14]李红波.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之路——以荆州古城为例[J].科教文汇,2006(09).[15]魏峰群.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旅游科学,2006,20(2):30-34.
第五篇:企业文化资源怎样开发利用?
企业文化资源怎样开发利用?
企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首先得对其进行盘点、去鉴别、去筛选、去分择、去归类……即对现有企业文化资源进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在充分正确评估企业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才能顺利进行地开发利用企业文化资源。企业文化资源评估主要包企业文化核心资源、中层管理者文化资源、基本员工文化资源、企业文化外部资源等环节。
很多企业在未对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各种资源要素进开发评估前,对自身的家底是模糊不清、心中无数的。评估对企业所基于的地域特色、行业大势、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现实契机等进行分析,将各种要素界定在特定的研讨范围内,以文化视角审视其背景要素,探询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由来和发展;评估将对企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以及管理方针、经营思想等进行判断,对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基础资源进行评估,这将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设计提供重要和充足的依据;评估将对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与其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负面因素,尚存的难点和差距进行诊断,以期引起关注和改善。同时,在评估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思考,逐渐形成企业文化主体设计的思路。
一、企业文化核心资源评估
在企业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中,人的因素第一,企业文化的各种要素,人的因素第一,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人化”。“企”字没有了“人”就成了“止”,止者,停也;企业也就不存在了,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旋律。企业文化核心资源评估包含企业家、中层管理者、基本员工三个方面的文化资源评估
1、企业家文化资源评估
在企业人中,最核心的人是企业家。企业家不仅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企业领袖,而且还应当是企业文化的思想领袖。在有的企业,企业文化有的时候往往是企业家个人思想的扩大化,他的思想资源,往往是企业文化的源头。企业文化资源开发首先要以企业家的思想资源为源头,围绕企业家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决策水平、创业意识、经营哲学、管理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等各方面开展,为评估分析积累丰富的素材,找出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对企业家个人特质的正面评估,要符合实际,恰如其分,不能任意拔高,但也不能评估不足。
此外,在对企业家文化资源评估方面,除了对企业家个人特质进行评估外,还必须注意对以最高领导人为代表的高层领导层这个企业家群体作出分析评估。在分析评估时,在维护团结稳定的前提下,不回避矛盾,甚至把他们放置到问题的焦点中去分析,既正面肯定他们的正面要素,同时也恰当准确的分析他们存在的负面因素。
2、中层管理者文化资源评估
在现代企业中,中层管理者一般指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在企业里,他们承上启下,上传下达,是企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在企业文化评估实践中,除了重点把握企业家的思想资源外,重点和主体的考察调研对象就是这个阶层的人员。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多数是在企业成长起来的骨干,也有的是引进的管理人才。当今不少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多数用竞聘上岗的制度,这个层面人员的文化心态,往往形成企业文化的主流心态。如中国电信业有一个名列前茅的规划设计院,有600多员工,其中,博士、硕士就达40%,本科生占42%。此前,他们对中层管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一批年轻有为,年富力强的精英分子充实到了中层管理岗位。企业文化资源评估需要对这一中层管理团队进行客观评估。
在正面评估同时,对中层管理者存在的负面因素,也要加以中肯恰当地评估。
3、基本员工文化资源评估
这里所谓的基本员工,是指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基层员工他们的整体素质则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以人为本”,“平等地对待员工”几乎已正式成为了国内国外的企业的共同信条,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员工的文化心态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如天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在对某一改制企业考察后进行的分析评估:员工的文化传承的正面因素,如忠诚企业、爱岗敬业等,同时,也存在在企业变革中产生的心理失衡状况:固守老企业的亲缘、血缘、地缘的封闭心理;国有企业主人翁自豪感的失落心理;怀念行业体制“大锅饭”的怀旧心理;因实施市场化规则而“利益减少”的抱怨心理;对企业变革前景的“不确定”的疑惧心理。
企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等地对待员工,如何正确评估这种状况,对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文化外部资源评估
企业文化资源,包括民族、地域、行业、社会、政治等化外部资源,也是企业文化资源thldl.org.cn评估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民族文化资源评估
在当代企业文化塑造中,不少企业在其需求中明确地提出要弘扬民族文化,要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民族思想文化精华。民族文化资源评估要对这一资源现状做出恰当的判断。
2、地域文化资源评估
通过企业所在的地方志,地方宣传图书,甚至还拜访当地的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了解当地的地理、交通、气候、人物、风俗、民族、物产、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员工素质、亲缘血缘、风俗习惯影响的现状。
3、行业文化资源评估
在企业文化背景要素分析上,其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行业态势必及行业的行为习惯,也是企业文化资源评估的内容之一。不同的行业,必然形成不同的行业特征,比如电力行业,历史形成的垄断特征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不会消失;城市商贸企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可以说是短兵相接;高科技的科研人员,更强调的是激情创新……
4、社会政治文化资源评估
实际生活中,企业所处的当地社会和当地政治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企业与社会、社会与政府、企业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因素甚至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多少英雄豪杰,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功败垂成。
三、企业文化内部资源评估
1、企业文化内部资源涉及体制、经营、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品牌形象等文化现状,作为文化要素加以评估。
2、价值理念资源的评估
价值理念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有的企业的价值理念,在未经自觉塑造、系统整合、精心提炼之前,仍然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存在;有的企业甚至通过简单地整理,形成了价值理念的初步框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估。
3、企业历史文化资源评估
企业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企业的历史背景,是企业历史文化的沉淀。对一个企业的历史文化评估,除了对其特征进行定性评估,还可以按企业历史沿革分阶段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简要地回顾企业历程,揭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每一个阶段产生的文化要素。
4、企业体制文化资源评估
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和企业战略在企业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体制必然要影响文化,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在评估企业文化时,体制因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体制已经定型比较稳定的企业,在体制问题上还表现不烈。但在一些处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企业,其体制的因素表现文化心态度就更加强烈。
5、企业经营文化资源评估
企业文化不能脱离经营,因此,对企业的文化资源评估,必然涉及企业的经营问题。企业文化评估企业的经营,不是评估其实际运作,而是反映其价值理念。也就是企业的经营文化。在当代企业的经营文化中,主要涉及下列理念:诚信理念、市场理念、创新理念、危机理念、竞争理念、发展理念。在考察企业的经营文化时,往往是以这些理念为要素进行评估。
6、企业管理文化资源评估
管理不只是单纯的管理,管理也是文化,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它包含管理机制,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对企业作文化资源评估中,管理文化经营涉及的是制度执行,行为规范,上下沟通等方面。
7、企业组织网络文化资源评估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因此,在考察企业的文化建设时,就要关注是否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是否指派专人负责。企业文化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如何,机构的人员是否接受企业文化的培训,企业文化机构开展过哪些活动?企业是否聘请企业文化专家等等。
此外,企业文化资源评估还包含企业形象、企业品牌、企业标志、企业广告等资源的评估。
总之,企业文化资源评估是对要开发出来的资源来个清仓查库全面盘点,是要将开发的资源按照企业文化分类的原则,让其各归其类,归纳整理,是摆事实,讲道理,把企业文化的现状,条分缕析,评析其表象,透析其本质,同时,也是诊断企业文化的元素中有哪些不健康的症状,哪些有害的病症。最关键的是要全面评估,正、反两方面总结,系统评价,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以便在资源整合中扬长避短,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