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成为顶级记者读书心得
《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
读书心得
新闻12A蒋好著124170028
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将是美联社记者――穆罕默德.甘地
当我翻开《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就是甘地的这句话。这充分说明作为一名记者,消息的汇集是如此的重要,新闻报道就是氧气,对于社会必不可少。
本书开篇序言以美联社记者乔治·艾斯珀的记者情深实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顶级记者的简要职业生涯。在充满艰辛的新闻报道中,就是要深度挖掘人物,以其极大地兴趣投入到新闻事件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从目录来看本书共分为23个部分,本文主要以前十二个章节为主,其从新闻的定义、新闻的艺术手法以及细节、采访和几个专业领域报道的实例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顶级记者。在如何报道飞机失事的例子中从美联社记者杰夫.威尔森写的一篇《载有88人在洛杉矶西北部海域坠毁》报道中可以看出,报道的根本一点就是去接近现场,而不是坐在那儿讨论会发生什么情况。
什么是新闻,新闻依旧是公平和客观的,虽然今天的记者必须在如实报道事件与发表个人见解之间趟出一条自己的路。新闻报道的级别已与以住大不相同。有些变化的产生是与信息时代相吻合的。因些,对所报道的内容给出“解释、判断、背影材料“已成为新闻记者的职责。报道的速度依然是关键。但最为首要的是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达不到准确,你就是没有得到任何新闻,相反地还会起到一定的损害作用。
记者应当随时做的就是注意信息的来源,这各抓住脑袋里的想法差不多。不论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你都要有所反应。如果你读到将来可能会有用的人的资料就要记录下来。在书中第三十也得两个例子中提到,新闻记者经常要放下触角。我们习惯于在参加政府会议或在工作状态下寻找创作的灵感。养成随时随地思考的习惯不应是个问题,只要有了想法给予重视就可以了。窍门就在于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汇集到那座灵感的加工厂中。
接下来是“倾听美国”、“细节是金”两个环节中,书中提到,当去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将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好的作品依赖于对细节内容的运用,而不是抽象的。只有记者才能提供这些细节,而编辑是无法办到的。
在人物特写这这章节中,“年轻的记者会在文章中引用许多原话,大多是用来充当补白。但是等成熟以后做真正意义上的报道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真正精彩的引语才有用。否则的话,通常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式表达。”这句话是触
动我心灵的一句话,在将来记者职业生涯中,我希望我能从现在所学所获当中,几点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我的文章中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我的真诚与坦率,给读者一个不一样的天空。
正如书中所写:所有领域内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野心,永无休止的野心。在报道中引用的最精彩的原话经常是谈话当中即兴而发的。你必须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深入挖掘对方的作品的思想,话题走到哪儿你就能跟到哪儿„„一旦做到了这一点,任何采访结果都不可能太糟糕。可谈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是否需要事先准备好问题完全看自己的感觉;也许我只知道要问的一两个问题,而希望在谈话过程中引出另外的一两个问题。谈话的艺术充分的在即兴采访中显露出来,在求学的路上,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自身素质,是对未来工作极其重要的。
在专业领域报道中,从法庭的审判、科学与医学到电视行业再到竞选活动,这一系列的专业报道中,最精辟的总结莫过于在采访中,如果能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就再好不过了。比如说:在法庭上抢先得到新闻的情况是不常见的。每个人都坐在那儿,在同一时间关注着同一件事。不同之处只在于阐明与陈述,以及你自己如何看待。
怎样做一名好记者呢?必须具备三项基本能力:新闻采写能力、洞察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现场永远都是记者追求的第一原则。
自信心成就好记者。“要老老实实做人、做好人,利人利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用心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积极实践,提高自身素质。记者需要具备领导者的素质;而领导者,就要站在一定高度,从全局来看待事物。“记住,一定要有自信,要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因为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世界!”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谈到与人交流的方法时,“要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注意方言的积累,这样在与人交流时更易于情感的深入,才能够获得了更详细、更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记者处于社会的制高点,要冷眼看世界;另一方面,记者处在一个联络点上,必须有热心肠,要愿意帮助人,要关怀社会。
第二篇:成为顶级导购员的秘密
成为顶级导购员的秘密
顶级的导购员需要具备多项非一般的素质能力。顾问级的产品专业知识,卓越的顾客沟通能力,强大的导购技巧和工具运用,持续高昂的斗志和自信,甚至是莫名奇妙的亲和魅力。以上这些任何一项都需要长期的学习领悟、专业培训、名师指导甚至一点点天赋。那么有没有速成或立竿见影的方法,可以将一名普通的导购员迅速提升为“接近”顶级的导购员。这篇文章要回答的是:“是,有这样一种方法,它的名字就是„爱‟”。
“爱”是什么方法?你可能要说,这也许又是一篇泛泛滥调的文章。而实际上如果你能真切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你一定会在导购水平上取得令人吃惊的提升。
让我们具体到“门店情景”了解这个超级的导购方法——当顾客进门时,我们无须分辨顾客的身份、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等,这些都是白扯!顾客进门时,我们首先要使用“爱之假设法”。当顾客是一名较你年龄稍大的女性时,你可以将她假设为自己的表姐,如果年龄更大些,就假设为自己的姨妈(当然真实中你和自己的表姐或姨妈关系没有问题)。这里是真的假设,需要凝聚真实的情感。因为只有你期待中的“亲人”来到门店购买你自己的产品时,你才会用一颗热情而欣喜的心接待她,从她的角度考虑,并调动全部身心为她服务。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爱”。用产品和服务传递“爱”的哲学运用到导购方法中,你将发现你的顾客变的亲切了,顾客说的话也变的动听了。顾客也会感到你对她的爱,愿意将她的需求告诉你,愿意跟你交谈。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帮助你的“亲人”选购了她最满意的产品,同时你也得到了这个订单。
顾客不是喜洋洋,导购员也不是灰太郎。灰太郎越想吃到喜洋洋就越吃不到,顾客也一样,理性的顾客能够分辨你说的哪一句话是为她考虑,哪一句话只是忽悠她付钱。你只有用完全真诚的“爱”才能够取得订单。
我们将爱人做的午餐便当叫做爱心便当,那么假设顾客为亲人的订单就是“爱心订单”。所谓悟性或开窍也需要有成功的经验做基础,当你取得爱心订单后,一定会领悟到它的威力。你会聪明的复制成功的方法,信心越发加强。你面对下个顾客时会更自如,表现的更佳,爱心订单越来越多。
“爱心订单”不止为你带来现在的订单,它还会为你带来将来的订单,因为通过“爱”产生的订单将让你和顾客成为朋友,这种爱会通过反复接触或订单后期的服务延续。顾客会一直记得有一个卖**的朋友,重复购买或推荐购买都会想到你。大家知道这种推荐的购买成单率很高。渐渐的,你的订单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一个接近顶级的导购员诞生了。
那么如何最终成为顶级的导购员呢?大家知道订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导购员的水平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优秀的业绩使你怀抱深厚的兴趣去学习产品知识,积极参加导购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及时总结各种导购技巧和工具的运用。最终,你将成为一名真正顶级的导购员。
第三篇:怎么成为科学记者
我怎样成为一名科技记者
本文作者KS Jayaraman是印度报业托拉斯的前任首席科学记者。他的建议因此对印度的科学写作者特别重要,不过其中的实质对其它地方的科学记者也有用处。
如果在人类早些时期有报纸的话,那么火的发现必定会刊登在报纸头版显著位置。但是,在那时,人们是不需要报纸的;因为,人类社会很小,几乎每个人都在练习如何才能产生火,至少他们懂得生火的科学。
然而,现如今情况却是相反的。虽然我们的社会很大,但是世界上只有相对一小部分人在从事科学研究,而且他们通常情况下会躲开公众的视线,在他们的实验室中进行。他们的确对每个人产生了影响,但是大部分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仍就不知道这些科学家是怎样使用纳税人的钱,以及他们的工作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因此,我们现在急切需要能够在科学家和普通大众这两者之间扮演中间人的个体。这种需要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科学记者所扮演的角色。
其本要求(Basic requirements):
对科学的详细了解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要求。大多数编辑认为,对一位好的科学写作者而言,他80%是一名好记者,另外20%是他有学习和传播科学的天赋。
已故前英国《卫报》科学编辑安东尼塔科尔曾说,“同其他所有记者一样,科学记者必须有求知如渴的欲望,最出色的记者会被赋予一种像文件库一样的超群记忆力”。我想做点补充,他们必须对自己周围的世界以及它是如何运行的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心。
起步(Getting started):
成为科学记者是不存在一条固定道路的。诸如《纽约时报》的瓦尔特·苏利文(Walter Sullivan)这样伟大的科学作者和全世界所有主要报纸的现任科学作者,他们都是自学成材的,至少它们的写作能力是这样的。
然而,还是有几种公认的起步方法。现在,有一种最好而且最重要的起步方法,至少在某些发达国家是这样的,就是在一个国家认可的机构经过记者课程的系统学习,最终获得学位。
这种方法并不一定将焦点放在科学记者的具体需要上,尽管越来越多的课程这样做。例如,印度科学部下属的全国科技传播委员会已经资助在科学技术传播方面设立研究生学位并开设相关课程。(如要了解印度的情况请参见附件A).然而,招聘人员并不是一定要科学新闻学位的学生。他们多半在寻求对科学写作有热情的人,以及具备能使普通大众读懂科学故事这种写作能力的人。
如果在大学期间,申请人曾写过关于科学方面的文章,那么这对他(她)申请科学写作这一职位是有帮助的。未来的老板愿意看你所写过的东西。将你所取得的成绩或发表过的作品好好保存,无论成绩的大小,不管所发表的作品是否刊登在地方性的杂志或报纸上,即使它是一份学生论文,它都会对你的第一份工作有帮助。
不同的组织或单位有不同的招聘方法。例如,印度主要的新闻社报业托拉斯,每年都招聘实习科学记者。在通过笔试和面试来评估他们的写作技巧之后,这些实习记者们才被挑选出来。
这种方法似乎很成功。被报业托拉斯所招聘的科学记者,在十五年之内没有一个离开。在获得经验之后,他们当中的几个已经成为全国性报纸、电视台和诸如帕诺斯研究所(PANOS Institute)那样的著名国际科学与环境特写服务机构的资深科学记者。
建立自己的知识宝库(Building your own knowledge base)
过去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一名能干的记者能够报道任何摆在他(她)面前的故事。然而在当今世界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因为每天都有新的科学发现,而且现如今的科学发现是需要有点专业知识才能够理解的。的确,某些领域扩展的速度惊人,以至于这方面的专家在理解起来都有点麻烦。
作为一名潜在的科学记者,这一点是如何影响你?在科学方面获得一个基本的学位,只要它不是太狭窄,这一点倒是很可取。因为这一领域的学习会为你建立自己的科学知识宝库提供一个基础。在科学报道这个部门,有必要对大多数领域有个大概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止的领域,每天都有新的知识产生。一名好的新闻记者必须愿意不断更新他(她)自己的知识。
除非你与科学的发展总体上保持同步,否则你不可能独自一人挖掘一个爆炸性的科学新闻。在某一天,上级领导或许会让科学记者在黎明时分报道卫星发射,白天在城里报道被怀疑可能存在的流行疾病,晚上采访来访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成为一名专家。但是专业化也有其优势。例如,它让你能更加容易地进入科学家的圈子。科学家通常不大情愿与自己不熟悉的记者进行非正式谈话,他们感觉这样的记者令人不太舒服,担心自己说的任何东西会被当作他们所属的公司或政府部门的官方立场。结果,从这些渠道得到的经常是非官方的,个人层次上的新闻。
专业化的结果之一是如果你已经熟悉了某一特定的科学领域,比起一个常规记者,你就会有更多机会与圈子里的科学家有个别接触,相比之下,一个常规记者可能无法以科学的运作方式和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来理解背景,从而无法进行同一层次上的交谈。
与科学家这样的接触经常建立在许多年相互信赖的基础上,这经常意味着一生的友谊。这是成功的科学新闻最重要的一方面。你越早开始建立你的联系,它们对你就更好。
获得一条新闻(Getting a good story)
一些最好的独家新闻产生自记者警醒的头脑、进行调查工作的能力、以及有关科技最新发展的知识。
一个好的科学记者必须知道如何搞到新闻,从哪里搞到新闻。在西方国家,科学记者通常会从图书馆、大学和私立机构收到众多新闻发布稿、报告和背景资料。这些组织通常有新闻官,这些人乐于帮助与他们联系起来有困难的记者。
在西方国家,记者们也经常被邀请参加科学会议。因特网让生活更加容易,新闻被直接发往电子邮箱,而且有众多的搜索引擎和其它消息来源。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国家的记者经常拿不到那些现成的材料。这很明显让搜集新闻更加困难。而且,新的通讯技术可能也没有让信息传播的手段、包括科学新闻发布的方式,发生直接影响到科学记者的重大变化。
首先,在发展中国家,没有几个有组织的科学新闻机构。科学记者很难拿到现成的科学新闻稿。而且,有关科学进展的新闻线索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出现的,这部分上是由于科研院所没有自己的新闻官。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有为数不多的公司具有自己的媒体关系部门。而且,它们通常也不发表有关自己单位科学进展的硬新闻,而是倾向于报道部长、公司首脑和科学管理人员的讲话和致词。
其次,发展中国家相当一部分研究在政府下属的实验室中,这里的科学家受到行为准则的管理,不让他们与未经实验室上级批准的记者谈话。这些机构发布的新闻通常是那些政府想让人们知道的内容。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宇航部门发布了一次成功火箭发射的新闻稿,这样的信息非常容易拿到。但是,如果你想了解一次失败发射的问题,答案就不那么直截了当了。
这些缺陷可能无助于大众媒体科学报道的健康和茁壮成长。但是具体到拥有主动精神和新闻嗅觉的科学记者个人,他们却可以把这些缺陷变成自己的优势。
例如,缺乏正式的科学新闻发布机构、不充分的新闻官数量都意味着有大量科学新闻正在等着被挖掘,变成抢先发现它们的记者们的独家新闻。
在一个研究所的只有两行字的一份声明中,我曾经偶然发现,该所的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免疫避孕方法”。进一步探索发现,他们在利用一种从胎盘中提取的激素来防止老鼠受孕。一种潜在的生育控制疫苗正在诞生之中!如果这个研究所有一个新闻官,他们可能就不会回答我的问题,我就可能失去这条独家新闻。
到哪里去找工作(Where to look for jobs)
尽管现在已经是因特网时代,但是报纸还是一个最值得工作的领域。几乎所有主要的日报都有科学版面,为此它们需要一批全职的采编人员。地区性的报纸对于科学记者也是一个潜在的工作市场。新手们一般会被用作助理编辑或者见习记者,而不是特写文章的撰稿人。
另外一个可以找工作的地方是电视台。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发展导致了许多独立电视制片公司的成立。尽管这些制片公司鲜有全部投入科学节目编排的,它们大多数还是会偶然生产科学节目,这些节目通常是为主流电视观众生产的。这些公司通常会雇佣新闻工作者,这些人同时兼作研究员、作者和制片人。
广播新闻业是第三个值得尝试的领域,尽管这一行业已经被电视和卫星的普及压制住了。其他行业包括科学领域、以及在诸如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专业领域的技术性写作。
自由撰稿工作(Freelance work)
自由撰稿人也是一种选择。许多新闻记者在获得其雇主许可后,在自己的公司以外从事一些自由撰稿的工作。在印度,一大批科学作家是自由职业者,通过为本国和外国的出版物自由撰稿而谋生。当然,要通过这种途径获得一份体面的生计,唯一的可能几乎就是你已经在全职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几年,积攒了经验并建立了很好的名声。
大多数技术出版物以及一些全国性报纸的科学版面都接受一定数量的自由撰稿人文章。一旦它们接受了你一篇文章,它们可能会让你写更多东西。但是,正如一个很有经验的自由科学作品撰稿人所说,“让编辑接受自由撰稿人的好科学作品非常困难。”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科学写作者协会(ISWA)的成员是自由撰稿人。实际上,一些成功的科学自由撰稿人是工作已有所成就的科学家,他们成为了全国性报纸、杂志或者科学广播机构的固定作家。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从事实际工作的科学家,又有写作的意愿,最好参加一个新闻课程的速成班,然后开始写作,享受两个世界中最好的那些东西。
第四篇:如何成为一个顶级营销人
如何成为一名顶级的互联网营销人才?
在传统行业,营销人才深受重视,往往因为传统行业非常重,在市场与运营方面,流量受限于渠道,营收受限于销售,使得依靠营销人才去开拓市场与销售至关重要;在产品与技术方面,产品周期漫长,技术含金量较低,通过产品和技术去撬动市场很难。于是乎,在传统行业,发展最顺利的往往是营销人才,许多传统行业的老总都是市场或销售出身的,一般是销售老总一把手,企划老总二把手,鲜有技术出身的老总。
到了互联网行业,技术人才变得炙手可热,一方面因为稀缺原因,互联网+使得技术与产品人才一下子变得非常紧缺,稀缺必然导致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技术的含金量正在大大提高,使得技术驱动市场成为可能,而市场传播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口碑与事件加速了传播,渠道正在逐渐弱化,从而营销人的作用也在逐渐弱化。
可以说,从传统营销到互联网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视传统营销与互联网营销的差异,是成为一名顶级互联网营销人才的前提。思维决定成败,要成为一名互联网营销人才,必须具备哪些思维?
1、流量思维
流量始终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京东和腾讯,58和腾讯,都看上了腾讯的流量。没有流量的互联网产品,那只能是自嗨。
做流量,就必须明白流量在哪里,哪些流量最优质,整个大盘的流量有多少。流量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很多人说搜索营销不好,我举个例子,美乐乐每年在SEM的投放是十亿级别的,一家卖家居的。像现在一些大型的连锁整形医院,就是依靠SEM从一个小诊所发展到全国数十家连锁集团。还有一些做金融的,只投微信大号,一年花上亿。
做流量之前,需要搞清楚用户是谁,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渠道的流量走向。拿金融举例,如果我们的产品门槛比较低,标准化,面向小白用户,那么用大众媒体就能触及更多的用户。如果用户偏白领,那么微信大号和APP商店就能触及更多。对于单个渠道,流量的分布很重要。比如搜索的流量基本都在前两位,广点通的资源很多,有手Q,空间,新闻等,不同的地方流量价值不同。今天,传统媒体,数字媒体,社会化媒体交叉,利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成为主流。赞助好声音,摇一摇或发送短信现场参与活动,触发用户兴趣并开展CRM营销;用户产生兴趣后,会去搜索引擎搜索了解产品信息并进行互动,或者进入APPSTORE进行下载。另一方面,借势热点开展事件营销,找到流量的引爆点。
我曾经讲过一个例子,用品牌传播的思维做做流量。如果该市场日均100亿的流量,我要占据其中10%,如何占据这些流量,如何覆盖足够多的目标用户从而产生足够的曝光与互动?
2、用户思维
市场做流量,运营做用户。用户进入产品后,会产生各种行为。这种行为不在于产品对用户的引导,而在于用户本身的需求。
拿金融来举例,很多产品做了签到,我认为不妥。理财不是高频需求,签啥到?O2O已经是高频了,签到也没做起来。用户进来后,了解理财产品,投资风险,个人账户信息,投资状况,收益明细等,这是基本的需求。那么在这些基础需求上,如何深入挖掘用户价值,是运营人员要深入去做的。
用户思维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用户是谁,第二个是用户想干什么。前者帮助我们提高市场传播的精准度,后者帮助我们提高运营的效率。
通过分析用户的各种行为,划分用户等级,制定用户成长体系,帮助并引导用户跨越新手阶段。
运营的核心手段之一是做活动,做活动的目的很多,比如促活,比如拉销售额。如果只是为了活动而做活动,就很容易舍本逐末。糯米曾经推出满额即送电影票,但是送的电影票根本不能用,很多城市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活动非常伤害用户体验。所以做活动也需要深入分析用户行为,送券也好,送礼品卡也好,需要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
3、品牌思维
互联网企业往往是小市场架构,好一点的,集中精力做流量,差一点的,自嗨式PR,发新闻稿,做微信公众号。结果就是公司做了好几年,用户也不少,但是品牌毫无起色。
数字广告对品牌的塑造比较微弱,一方面数字广告过分强调点击与互动,忽略曝光度与深度,导致在用户心中没有留下明确印象,缺少知名度;另一方面,缺少明确的营销定位,顶级媒体背书,多元化文化建设,导致在用户心中没有占据明确地位。
产品到了一定阶段,比的不再是体验,而是品牌。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如何利用权威媒体塑造公信力,如何借势知名品牌提升企业影响力,如何通过跨品牌运动赋予年轻化形象,迫在眉睫。
这里提一点,品牌传播一定要围绕核心用户群来打造,不然很容易走偏。我们曾经在海外投放过广告,但是发现在传播的过程中,用户不care。主要是我们的用户都是中产或中产以下,他们不懂在纽约广场的广告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如果我们投放的是大众媒体,如央视,那效果会好很多。在文案和UI方面,要围绕品牌定位来塑造。像一些消费品,要说大白话,像李叫兽提到的,说人话,拒绝自嗨。像金融这种比较专业严肃的,可以说的绕一些。比如在介绍企业背景方面,我们可以选用海外合作方,世界一流的公司。(这块操作技巧性很大,具体操作入群深入阐述)UI设计要符合国际范,传递出大牌的风范。大家可以看一看奔驰,UBER的设计。
另外做品牌要和流量形成互动,品效互动的关系。如央视背书+媒体公关+全网内容(视频、图片、文字)覆盖+类似好声音等顶级电视栏目引流+全网数字营销互动+CRM营销,既有流量效果,也有品牌塑造。
4、竞争思维
互联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很多时候,一个月就决定了成败。作为顶级的互联网营销人才,一定要审时度势,有强烈的竞争思维,知道在什么时候打大战。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纷纷启动央视及各类传统大媒广告,表示这个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部分市场已经教育成熟,各大平台为了快速收割用户,唯有拿金钱换时间。这个时候,作为优秀的互联网营销人才,应该拿出自己的魄力,决定是否出击。
曾经有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赶集网请姚晨代言,花5000万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投放广告,一时间58流量下降很大,赶忙花了一个亿请杨幂代言才算打了个平手。商场如战场,没有强烈的竞争思维,就不会笑到最后。
5、商业思维
互联网免费大行其道,为的是成为入口。最典型的如360和搜狗的三级火箭策略,还有现在的支付宝。通过免费或亏损,获取用户,通过其他产品与服务,赚取利润。
过去淘宝很多店主1块钱卖袜子,或是0利润充话费,都是为了赔本获取用户,现在流行爆款,也是为了获取用户,然后卖给用户其他的产品来赚取利润。今天,我做这样一个公众号,不仅仅是为了分享我的经验,也是在做一些事情。未来希望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提炼互联网营销的精髓,提升整个互联网营销人的素质和水平,并应用到互联网+,帮助企业合理营销,科学营销,健康营销,做中国一流的营销社群。如果您有兴趣,请加入我们。
6、营收思维
作为营销人,营收思维必不可少。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留住一个用户的成本,单个用户生命周期贡献值,营销的人力成本,品牌的塑造成本等等,对成本越敏感,在执行上就越深入。
7、战略思维 有人说,阿里巴巴重新启动口碑是为了让支付宝的入口更稳定,而口碑启动的生活服务平台模式瞬间对新美大形成了战略级的竞争态势,由此可见,战略思维对营销格局的影响。
今天做互联网金融,有的布局流量,有的布局跨境资产;有的引入风投,有的引入国企;有的转型做大平台,有的坚持小而美,这都是战略。
作为顶级的营销人,要不断思考行业的发展趋势,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逻辑,深刻理解是形成战略思维的前提。
今天,很多做互联网市场或运营的人都觉得没有太多出路,那是因为没有找到方向。事实上,互联网做市场或运营都非常有前途,前提是看你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付出。正如我前文提到的,有的企业只依靠SEM,支撑年数十亿的销售额;有的企业只依靠DSP和网盟,一年也做了几十万用户;还有的企业只做免费营销,一年也能做到百万用户。像OPPO几乎包下了中国大部分的娱乐资源进行营销,效果非常好。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把营销放在了战略级的位置,深入坚决执行,如果只是看短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第五篇: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读书心得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读书心得小店街道李家庄小学校董晓庆2014.2 在步入教育岗位后,越来越发觉做一名老师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那就更难了。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最近,我拜读了美国杰弗里·科特勒、斯坦利·齐姆、艾伦·科特勒共同纂写的的一本书《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这本书一共分为九个章节,这些都是非常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予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本书对作为新教师的我启发是非常大的,它可以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读完后我大致把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书的第一部分是教书育人,也就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在很多亲身经历中我们能经常感觉到,有些老师之所以能对学生影响巨大,是因为他们有卓尔不群的人品。书中谈到怎样才能有这样的品德呢?首先一名老师要有“个人魅力”,并不一定说像明星一样有光环笼罩着有很多粉丝,但是却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成为课堂上学生的瞩目的中心,让学生成为你课堂上的“fans”。除此之外,在课上还要
因材施教,借助诗性教育的平台,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能力也不同,所以在课堂上不能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让他们有不同的收获。
第二部分是终生学习。书中写道:我们熟悉的不同寻常的教师,除了有令我们钦佩的个性和专业品质之外,还都具备确保他们教学成功的重要特征:洞悉学生的方方面面。他们对如何依据具体情境与学生能力的需求而调整学习内容胸有成竹,对学习过程中会有哪些障碍了若指掌,对如何预先化解潜在的学习问题轻车熟路。他们之所以能窥破学习的奥秘,是因为他们本人就是持之以恒的终身学习者。作为一名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心态,确实,老师只有重视学习方面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做到发自内心的爱学习,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除了自己能更好的学习外,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第三部分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是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当做具有平等人格的人看待,并且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学会换位思考。作为一名老师加入一个新班级,首先要做到的是用最快的方法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新教师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这样课堂的效果会更好。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还可以影响或改变学生原有的价值态度是学生也能够以同样的胸襟去对待别人,这才是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其次,要对学生坦陈相待,以一个真实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可能有些老师认为平时就要有老师的样子,不苟言笑,对任何学生都板着脸,认为在学生面前就要表现的完美、严肃。其实不然,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说过: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对学生坦诚以待,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对于学生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学生在我们的眼里是发展中的人,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犯错误是必然的,而我们作为老师不必要大惊小怪,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运用正确的导向,科学的方法,带领孩子去寻求真理,探求真理。
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作为一名老师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书中第七章写到避免职业倦怠,这主要原因是压力过大,作者把容易倦怠的教师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年轻且缺乏经验的教师;第二类是父母极力追求成就,自己也野心勃勃的教师;第三类是不善表达情感、性格易于沮丧的不合群的教师。幸运的是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写教学日志。你可以写下自己的教学策略;可以记下你认为自己上课的环节哪些很好,哪些不足;也可以记下课上那些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他们有趣的语言;更可以在日志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可以预先探索一下自己的新角色、新主意。这个和我们经常说的教学反思有些雷同,但是又有不同点,进行反思意味着做一个独立思考的的人。在我们每节课的反思中应该多问为什么,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寻找规律,检查自己在课堂中的行为哪些是该放弃的,哪些又是该保留的,如果一节课上的不顺利不应该为自己找一些外部的借口,什么班级比较乱,学生不听话之类的,应该多找自身的内部原因,是自己没有把事做好,但是反思后认为自己有解决的能力。
书的最后作者谈到的是要有敬业的精神,不要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得过且过”的老师,把自己看成是技术人员,教学只是谋生的手段罢了。我们应该不断地寻求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去影响孩子、去提高教学技能。怎样提高我们的技能呢?那就是读书。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变得充满内涵;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读书便是替你摆脱这不足的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