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提升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建设水平,规范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创建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苏州市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吴中区(含太湖度假区)、相城区范围内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仅适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的规划管理。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仅限于住宅开发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开发单元指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具有明确边界范围的新建住宅区。
第二章分类及管理原则
第五条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服务、行政管理服务、社会福利、邮政电信以及市政公用八类设施。
第六条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不同的产权属性和使用特点分为三类:
(一)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所建住宅区提供物业服务、管理等保障的物业配套设施,产权由全体业主共享,内容包括:物业服务用房、市政公用设施(不含停车设施)。其中物业服务用房包括:用于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以及用于补贴物业经费的商业用房两大类。
(二)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等服务,产权可由开发建设单位自由处置的公建配套设施,内容包括:商业金融服务设施等。
(三)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居住区以及周边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具有政府公共产品属性,由政府或相关部门运作管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包括: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居委会等行政管理服务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
(四)文化体育、邮政电信、停车设施按不同的产权属性分别纳入上述三类设施内,除停车设施外其设置内容及设置标准不再单列,在各自允许的标准范围内自行调配。
第七条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需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上述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两大类。规划条件中作特殊要求的,按规划条件执行。
第八条根据规划,在出让居住地块内如需设置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条件中需载明设置内容和设置标准。
第九条规划管理原则: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少于规定的下限;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超出规定的上限;
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少于规定的下限。
第三章设置标准
第十条物业服务用房设置标准:
(一)物业服务用房应当是地面以上的非居住房屋,一般安排在住宅区中心区域或者住宅区出入口附近。物业商业用房必须设置在一至二层范围内;没有配置电梯的物业,物业服务用房所在楼层不得高于三层。设计单位应在图纸上标注物业服务用房的具体位置并在经济技术指标中注明面积。
(二)商品房住宅区内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总面积的7‰,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4‰。如开发建设单位提供超出比例要求的商业用房面积用于物业服务,开发建设单位须提交相关无偿提供的承诺意见,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规划核实中载明。
(三)定销房(含中、低收入房)住宅区为多层住宅建筑的,按上述标准执行;为中高层及高层住宅建筑的,其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总面积的22‰,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19‰;多层、中高层及高层混合定销房住宅区(含中、低收入房)内物业商业用房按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面积同比例确定。
(四)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房(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车库(棚)、人防工程等,以及室内层高不足二点二米的房屋不得计入物业服务用房面积。
(五)物业服务用房面积最小不得少于七十平方米。
第十一条市政公用设施设置标准:配电房、煤气调压站、垃圾房等市政设施按相关部门要求确定位置和标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需满足《苏州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
第十二条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不得超出300平方米/千人(每户按3人计)的标准(不含为物业提供的商业用房建筑面积)。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附带规划方案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按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实施。第十四条本规定前出让的土地,方案已批准的,按批准方案执行;方案尚未批准的,按出让时规划条件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由苏州市规划局、苏州市房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苏州市新建住宅区服务设施规划管理规定20140504
苏州市新建住宅区服务设施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提升我市新建住宅区规划建设水平,规范新建住宅区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创建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市姑苏区、吴中区(含太湖度假区)、相城区范围内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住宅区服务设施仅限于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或划拨、具有明确边界范围的新建住宅区内配置的服务设施。
第二章分类
第四条住宅区服务设施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包括: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公用设施、物业设施、社区居委会等。
第五条住宅区服务设施按照不同的产权属性和使用特点分为三类:
(一)物业服务设施:指为住宅区物业服务、管理等提供保障的物业配套设施,产权由全体业主所有。内容应包括: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以及用于补贴物业经费的物业商业用房两大类。
(二)商业服务设施:指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等服务的设施,产权由开发商所有或由其自由处置。
(三)公益性服务设施:指为住宅区以及周边居民提供公益服务的设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通常由政府相关部门运作管理。内容可包括:幼托、文化、体育、卫生服务、养老助残、公用设施、社区居委会、公厕、垃圾收集点等。
第三章 设置原则及要求
第六条按照物业服务设施、公益性服务设施不得少于规定的下限,商业服务设施不得超出规定的上限的原则进行配置。
第七条物业服务用房设置要求:
(一)物业服务用房应当是地面以上的非居住房屋,相对集中安排在住宅区中心区域或者住宅区出入口附近。物业商业用房应设置在一至二层范围内;没有配置电梯的物业房屋,物业服务用房应设置在一至三层范围内,如物业用房设在二至三层,则应在一层设有业主接待处以方便群众使用;设置在住宅楼内的,应当具有独立通道。设计单位应在图纸上标注物业服务用房的具体位置并在经济技术指标中注明面积。
(二)商品房住宅区内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总面积的7‰且不低于地上地下总建筑面积的4‰,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地上建筑总面积的3‰,物业商业用房为地上建筑总面积的4‰。
(三)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住宅区为多层住宅建筑的,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总面积的10‰,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7‰;保障性住房住宅区为小高层及高层住宅建筑的,其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总面积的22‰,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19‰;保障性住房住宅区为多层、小高层及高层混合住宅建筑的,其物业服务用房按多层片区与小高层及高层片区地上建筑的相应面积分别计算确定。
(四)物业服务用房面积最小不得少于一百平方米,其中业主议事用房面积一般为二十到四十平方米。
(五)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房(道)、变电室、消防控制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车库(棚)、人防工程等,以及室内层高不足二点二米的房屋不得计入物业服务用房面积。
第八条商业服务设施设置要求:按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不得超出300平方米/千人(每户按3人计)的标准配置。(不含为物业提供的商业用房建筑面积)
第九条公益性服务设施设置要求:
(一)配电房、煤气调压站等公用设施按相关部门要求确定位置和标准。
(二)社区居委会用房按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每户0.4平方米以上标准配置,且最小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不小于二百平方米,且应方便外来人员进出。
(三)住宅区每5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应设置公厕1处,可结合其它服务设施布置,公厕建筑面积不得少于50平方米,建设标准按《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执行。
(四)住宅区垃圾收集点设置宜按门洞(高层住宅)或每幢(多层住宅)在适宜位置分别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每个收集点都宜配备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种分类收集容器。建设标准按《苏州市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执行。
第四章 附则
第十条本规定实施前出让或者划拨的土地,按出让时规划条件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吴江区可参照执行。
第十二条本规定自 2014年6月1日起实施,2008年颁布的《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第三篇:旅游规划景区管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认别性与渐进性感,布局强调空间塑造,通过建筑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并结合环境绿化与景观设计,并且通过步行环线串联各个组群空间,创造空间丰富、亲近自然且具符合旅游者心理变换规律的旅游接待环境,中心门户服务区与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相关的区域主要有三个,分别为“入口接待区”、“入口服务区”、“森林农家接待区”。“入口接待区”指茨沟河南岸区块,为近期主要停车场,设置购物点、旅游公厕。“入口服务区”指甘岔河北岸区块,本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游客住宿与餐饮服务,设置星级宾馆与停车场,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沿河设置各类休闲茶楼与各类游憩、购物、观光设施,形成滨水休闲区。“森林农家接待区”为甘岔河以南,现木王林场以西农家村落所处区块,其间不规则布置多处农家小院,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单体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作为区块内搬迁农民的安置区并成为农家旅游点。本区以原生态标志性大门为入口,通过景观步行桥连接入口服务区和滨水休闲区,通过游客集散小广场(主入口)连接中心景观区与展示服务区,考虑片区地形条件,建筑皆沿山体和河道分布,主要空间配置南北向,服务性次要空间配置东西向;建筑之间前后错落分开,互不影响视野、日照、风向。
旅游规划项目中的基础设施设置,效益性与效率性——中心门户服务区基础设施的设置,结合整个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情况,以保证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为基准,兼顾规模效应。旅游规划项目组充分考虑到生活方便性与管理可行性,克服距离半径过大的情况,水、电与通讯设施的设置与接入均通过管理基地(场部),其中取水处设于甘岔河上游现蛤蟆坪与场部之间位置,利用自然高差送水,污水处理设施与加油站设立在景区外,沿杨泗乡方向公路旁选择合适位置,为未来进一步建设的规划设计预留发展空间。
第四篇:苏州市渣土运输管理暂行规定(送审稿)
《苏州市渣土运输管理暂行规定(送审稿)》
征求意见公告
为加强我市建设工程渣土运输管理,预防和解决渣土运输车辆抛撒滴漏、带泥行驶、擅自改变行车路线、不遵守交通法规等行为,市政府拟制定实施规范性文件《苏州市渣土运输管理暂行规定(送审稿)》,以督促和推动建设、施工单位自觉维护市容环境卫生和安全交通秩序,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集思广益,科学民主制定该规定,现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如有修改意见,请于7月10日前反馈至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法规处。通讯地址:苏州市三香路998号,邮编:215004;联系电话(传真):68615448;E-mail:szfgc@163.com。
附件:
1、《苏州市渣土运输管理暂行规定(送审稿)》
2、关于《苏州市渣土运输管理暂行规定(送审稿)》的制定说明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
附件1
苏州市渣土运输管理暂行规定
(送审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建设工程渣土运输管理,预防和解决渣土运输车辆抛撒滴漏、带泥行驶、擅自改变行车路线、不遵守交通法规等行为,督促和推动各建设、施工单位自觉维护市容环境卫生和安全交通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市古城区(平江、沧浪、金阊,下同)行政区域内渣土运输都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渣土运输”是指建设工程土石方、建筑垃圾的场外运输。
第四条 市容市政、住建、公安交管、城管执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渣土运输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建筑工地管理要求
第五条 建筑工地应当实行封闭施工。各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设置刚性围挡,其高度、形式和外墙应当符合城市容貌标准,做到牢固、安全、美观、整洁。
第六条 建筑工地出入口地面应当硬化处理,并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包括冲洗平台、冲洗设备、排水沟、沉淀池等)。冲洗设施要有专人负责,一旦地面污染应及时清洗。
第七条 建筑工地出入口应当配备专职保洁人员,建立保洁制度,保证运输车辆车轮、车厢清洁,不带泥出门,并及时清扫出入口周边道路散落的建筑渣土、垃圾等,保持出入口及周边道路清洁。
第八条 建筑工地出入口应设置交通安全警示标识,外侧道路铺设不少于一条减速带。在大规模运输期间,应派专人在出入口指挥交通,避免运输车辆大量聚集出入口堵塞交通。
第三章 渣土运输管理要求
第九条
渣土运输前应申请运输路线和时间,运输车辆应严格按批准路线和时间运输。
第十条
渣土运输车辆除应满足交通安全要求外,还应严格遵守以下标准:
(一)运输车辆必须在车厢顶部加盖,保证密闭运输。
(二)运输车辆应保持容貌整洁,车身不得有严重污迹或灰垢,车底、车轮不得附着泥土。
(三)运输车辆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在车身后部喷涂车牌放大号,并在车身两侧或后部贴反光标识。
第十一条
渣土运输前,应办理相关手续,要求如下:
(一)渣土处置单位应当持有关资料到工程所在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运输时间、路线、运输量等;符合审批要
求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发放《渣土运输准运证》。
(二)渣土处置单位应与工程所在地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签订《苏州市渣土运输环境管理责任书》,明确渣土处置单位对渣土运输的管理责任。
(三)渣土处置单位应携带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资料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渣土运输车辆通行证》。
(四)外地牌照运输车辆应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临时牌照和临时行驶证。
第十二条
渣土运输车辆运输过程中严禁超载、车轮夹泥,车厢顶盖应关紧保证车厢密封,严禁发生抛、撒、滴、漏现象。
渣土运输车辆应随车携带《渣土运输准运证》、《渣土运输车辆通行证》等有关证件,按通行证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行使。
第十三条 渣土运输发包单位(一般为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安排监督人员,检查装载车辆是否具备承运资格,车辆是否密闭,控制车辆装载体积及装载后的车厢顶盖关闭情况,检查有无轮胎夹泥,防止不规范装载车辆驶出工地。
第十四条 监理单位应加强现场监督,督促现场施工运输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工地围挡、车辆冲洗、交通安全等设施等进行验收,并邀请城管执法、-4-
公安交警部门现场查看。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市容环卫、公安交通主管部门不予发放《渣土运输准运证》和《渣土运输车辆通行证》。
第十六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渣土运输车辆沿途抛撒滴漏、带泥行驶污染道路,施工现场未按规定设置围挡和车辆冲洗设施,违反规定处理建筑垃圾等违规行为列入“安全文明工地”评比考核细则,并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的支付挂钩。
城管执法部门定期将建筑工地违反前款规定的违规行为通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建设单位按城管执法部门提供的处罚记录,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中扣除相应款项。
第十七条 在发放渣土运输车辆通行证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对渣土运输车辆进行查验;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发放车辆通行证。
第十八条 渣土运输实行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度。渣土处置单位在渣土运输前应与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签订《苏州市渣土运输环境管理责任书》,明确市容环卫责任要求、工程施工进度、渣土运输线路、联系方式等内容,并根据渣土运输量交纳相应数额的路面清洁保证金。渣土运输量在10000立方米以内的(含10000立方米)按每立方米2元计算,运输量在10000立方米以上的按每立方米1元计算,保证金收取最多不超过20万元。保证金上缴
苏州市非税收入专户。
第十九条 建立城管执法和公安交通部门联合巡查机制。重点查处渣土运输车辆超载、未密闭运输、不按规定路线及时间运输、沿途抛撒滴漏及带泥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及时固定证据,依法对运输单位和车辆驾驶人进行处罚,并责令其限期清除道路污染物;违法行为人拒不采取补救措施的,城管执法局将委托专门作业单位代为清除,清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二十条 建设主管部门发现渣土运输违法违规情况时,应对违法违规相关单位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整改;对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将负有管理责任的施工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录入不良信用记录。
第二十一条 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运输单位及车辆,由公安交通主管部门收回已发放的通行证,同时向社会公布运输单位及车辆信息。有关部门应依法限制其在苏州市区承接其他施工渣土运输业务。
第二十二条 市容市政、住建、公安交管和城管执法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加大对渣土运输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第二十三条
市政、管线、绿化等工程渣土运输和混凝土等散状建材的运输参照本暂行规定相关条款执行。
第二十四条 吴中、相城、工业园区、高新区开展渣土运输管理工作可参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暂行规定由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2 关于《苏州市渣土运输管理 暂行规定(送审稿)》的制定说明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建设工程渣土运输管理,预防和解决渣土运输车辆抛撒滴漏、带泥行驶、擅自改变行车路线、不遵守交通法规等行为,我们草拟了《苏州市渣土运输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现将有关情况简要说明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迎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和抓手,以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为目标,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三区三城”建设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同配合,调整理顺渣土运输管理职能,进一步规范渣土运输作业秩序,探索源头管理、标本兼治的举措,建立渣土长效管理体制机制,重拳整治渣土管理违章行为,坚决杜绝渣土运输车辆带泥行驶、抛撒滴漏、偷倒乱倒、擅自改变行车路线、不遵守交通法规等行为,促进我市市容面貌、文明卫生、城市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整洁、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制定《暂行规定》的法律依据和参考材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国务院《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3.《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4.《江苏省建设工程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计价管理办法》 5.《苏州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6.《苏州市建设工程扬尘污染控制暂行规定》 7.《苏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8.《苏州市建筑施工创建文明工地考核标准》 9.《南京市渣土运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10.《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散体流体废弃物渣土物料运输管理的通告》
三、主要举措
1.建立城管执法与建设部门联合考评机制。将施工运输车辆沿途抛撒滴漏、带泥行驶污染道路,施工现场未按规定设置围挡、车辆冲洗设施、临时环境卫生设施污染周围环境,违反规定处理建筑垃圾等违规行为列入“安全文明工地”评比考核细则。同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加大对上述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定期向市建设局通报查处情况。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建设单位按城管执法部门提供的处罚记录,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中扣除相应款项。
2.建立城管执法与公安交警联合巡查机制。重点查处渣土运输车辆不按规定路线及时间运输、沿途抛撒及带泥行驶等违法违
规行为。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及时固定证据,依法查处运输单位和车辆驾驶人,并责令其限期清除道路污染物;违法行为人拒不采取补救措施的,城管执法部门将委托专门作业单位代为清除,清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3.强化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监管职能。建设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对在建工地文明施工的监管,建设单位应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将上述规定与施工单位加以约定。施工单位对分包项目因不文明施工受到的行政处罚承担连带责任。
4.实行渣土运输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度。渣土处置单位在渣土运输前应与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签订《苏州市渣土运输环境管理责任书》,明确市容环卫责任要求、工程施工进度、渣土运输线路、联系方式等内容,并根据渣土运输量交纳相应数额的路面清洁保证金。
四、实施范围
平江、沧浪、金阊三城区行政区域内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土石方、建筑垃圾的场外运输管理适用本规定。吴中、相城、工业园区、高新区开展渣土运输管理工作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篇:居住区教育及妇幼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居住区教育及妇幼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依据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照“街道(居住区)级——社区(居住小区)级”两级规模进行配套,并按照分期实施原则,完善社区文化中心、幼托等服务配套,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①现状情况:新建县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也比较复杂,包含公立和私立学校,分为高中、完全中学、中学、九年制和小学等类型。现状高中4所,其中2所公立;现状初中3所,九年制4所,其中3所私立;7所公立小学。
②特征分析:
首先公立学校的特征如下:
高中部分:现状初中2所分别是新建一中和新建二中,占地面积15.15公顷,班级数116班,学生人数9000人,其中新建二中作为全省重点中学,是全县的一张名片,拥有较强的教育资源吸引周边区域的学生就读;
初中部分:现状初中2所分别是新建五中、新建六中,占地面积10.81公顷,班级数130班,学生人数8875人,其中新建五中的压力较大,人均占地面积偏小。
九年制和小学部分:九年制学校只有一所,且规模很小,不利于办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现状小学7所,面积参差不齐,大的3.5公顷,小的只有0.3公顷,办学条件相差太大,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教育设施使用不是很方便。
③规划原则和标准:
新区建设原则上只规划九年制学校和高中两级。旧城区部分维持现状,有条件的小学和初中应分布进行拆并,规模维持拆并学校的规模之和。中小学规划用地标准参照南昌市现行标准。
④幼儿园规划:
规划区现有三处大型幼儿园,包括新建第一幼儿园、竞辉幼儿园、百兴幼儿园,其所在社区范围内不可再设幼儿园。其他社区规划每按社区1处配置,服务半径不大于300米。可结合设置,但应有独立的院落和出入口,每所幼托规模不小于6班。
⑤完善各级医疗卫生设施
街道(居住区)级:包括医院和门诊所,规划一个街道设置一所门诊所,独立占地不少于0.5ha,有医院的街道不设门诊所。
社区(小区)级:基层卫生站和社区医疗保健中心按2.5~3万人配建一处,可不单独划地,附设在社区公共建筑内,每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⑥完善各级文化设施分街道与社区两级设置
社区文化设施分街道与社区两级设置
参照南昌市文化设施规划,并考虑现状因素,规划区每个街道设置一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小型图书馆、影视厅及青少年和老年人学习活动场地。结合居住区绿地设置,占地面积约4000~8000平方米(含室外活动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