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察院自侦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
Xx县人民检察院
证人保护工作规定(试行)
第一章保护范围和内容
第一条
本规定中所需保护的证人是指:
(一)在本院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被要求提供证据的人员;
(二)在本院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将被要求提供证据的人员;
(三)在本院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已经提供了证据的人员;
(四)与(一)至(三)项所述证人有近亲属关系而需要提供保护的人员;
(五)基于其他必要理由而需要提供保护的其他人员。
第二条
本院保护证人如下权利:
(一)防范和消除证人的人身安全因作证而已经受到或可能受到暴力伤害或威胁;
(二)防范和消除证人的财产利益因作证而受到或可能受到损害或破坏;
(三)防范和消除证人的其他合法权益因作证而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
第二章保护方式和措施
第三条
本院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采取下列方式开展证人保护 1
工作:
(一)本院在法定权限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
(二)与公安机关协调,由公安机关采取相应措施实施保护;
(三)与法院协调,由法院采取相应措施实施保护;
(四)与证人的生活、工作相关的有关机构或单位协调,要求给予配合保护。
第四条
本院保障证人的诉讼权利不受妨害。
(一)保障证人享有接受合法调查的权利。办案人员向证人收集证据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
(二)办案人员向证人调查取证时,应当充分告知证人如实地提供证据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有意作伪证或隐匿罪证所要负的法律责任;
(三)保障证人对其所提供的证言记录材料享有阅读权、补充权和改正权;
(四)办案人员询问不满18周岁的证人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五)证人在作证中所作的不利于本人的陈述而需追究刑事责任时,依法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第五条
本院保障证人享有客观充分地作证的条件。
(一)证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作证的时间和地点;
(二)证人作证完毕后,办案人员应当为证人安全返回住所或居所提供条件;
(三)办案人员不得对证人采取威胁、引诱、欺骗或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羁押或变相羁押证人;
(五)本院保障证人不受犯罪嫌疑人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和其他案件关系人对其依法作证行为进行干扰;
(六)本院保障证人依法作证行为不受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案件关系人以任何形式进行的干扰。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干扰证人作证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六条
本院对证人的作证内容和身份予以保密。
(一)除法律规定的条件外,办案人员不得披露有关信息资料;
(二)证人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作证行为的,可以依法隐匿证人的身份、住址等真实情况,并以适当的方式移送法庭备查;
(三)基于保护需要,可以允许证人以视听资料等方式提供证言;
(四)受委托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查阅案件材料时,本院可以根据需要隐匿证人的姓名和住址等身份资料;
(五)本院在进行案件宣传报道时,不在媒体披露可能损害证
人声誉或不利于其人身安全的内容或事项。
第七条
本院保障证人人身的安全。
(一)对于因作证而人身安全已经受到或即将受到重大暴力伤害或威胁的证人,可以实行临时性人身保护;
(二)对于因作证而生命已经受到或即将受到严重暴力伤害或威胁的证人,可以实行24小时保护;
(三)本院鼓励证人亲临法庭作证,并防范出庭的证人免受不当干扰和侵害;
(四)对证人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以及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作伪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建议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五)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作伪证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条
本院保障证人的财产权益不因作证而受到损害。
(一)证人的财产利益因作证而受到损害或破坏时,本院在证人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时提供法律帮助;
(二)对于严重损害或破坏证人重大财产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建议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三)证人因作证而支付的必要的交通、食宿等费用的,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补偿。
第九条
本院防范证人的其他合法权益不因作证而受到侵害。
(一)防范证人的名誉和荣誉权不因作证而受到侵害;
(二)防范证人的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救济等权利不因作证而受到不应有的损害;
(三)防范证人不因配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而受到有关单位或个人的歧视。
第三章保护程序的启动与终止
第十条
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案件承办人认为证人因作证已经或可能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职权启动保护程序。第十一条
证人因作证已经或可能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提出保护申请。经本院审查认为申请理由成立的,也可以启动保护程序。
第十二条
经本院审查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专门设立证人保护小组直接承担证人保护工作:
(一)证人的人身安全因作证而已经受到或即将受到重大暴力伤害或威胁的;
(二)证人的重大财产利益因作证而受到或即将受到严重损害或破坏的;
(三)证人的其他重大合法权益因作证而受到或即将受到严重侵害的;
(四)根据案件需要由证人保护小组采取保护的其他情形。第十三条
证人保护小组由案件承办人和司法警察共同组成。案件承办人指挥司法警察开展证人保护的具体工作。
第十四条
证人保护小组启动保护证人工作程序前,可以与该证人签订《证人保护计划书》,明确双方所应承担的权利义务,保护的范围、内容和措施以及保护程序的启动与终止条件等。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证人保护工作程序可以终止:
(一)自侦案件诉讼程序终结的;
(二)证人主动提出终止保护工作的;
(三)完成《证人保护计划书》所列内容的;
(四)对证人合法权益侵害的危险性确已排除的;
(五)证人未能履行作证义务的;
(六)其他可以终止的情形。
第二篇:2012检察院自侦案件预防工作总结
2012年XX区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预防工作分析
一、XX区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基本情况
2012年我区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共立案10件11人,较2011年全年立案侦查案件4件10人,在办案数和人数上都有了一点的增长。
2012年侦查终结7件,与2011年的6件相比,有所增加。2012年起诉案件6件7人,较2011年起诉案件5件13人,虽然在人数上有所下降,但是案件数量却比较上年有所增加。这是因为今年所办案件大都为一人案件,共同犯罪案件不多所致。
2012年做出有罪判决9人,较2011年的16人有所减少,这也是由于所办的案件共同犯罪情况较少,导致人数的减少。
二、本查处贪污贿赂案件的特点
1.从犯罪分子作案形式上来看,多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犯罪分子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贪污、挪用本单位财物或者接受他人给予的财物,为己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2.从案件发生的领域来看,重点领域案件多发。由于今年我区进行大拆迁和高铁项目在我区境内进行施工建设,随之而来的土地征收款和高铁建设项目的一些配套建设工程则成了犯罪分子盯上的香饽饽。今年我区查处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中,其中涉及土地征地款的就有2件、涉及高铁建设项目的就有3件。
3.从犯罪的性质看,主要涉及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和行贿四种罪名,且这些犯罪的领域也较为集中。今年我区查办的贪污、挪用案
件大都与土地征地款有着关系,一般为村干部采取虚报征地、从上级骗得征地款或是将本应分发给村民的征地款,予以隐瞒私分或是挪用。而贿赂案件则都是与高铁建设项目有关,当事人给予一些项目负责人好处,希望其能在高铁项目建设中承揽部分工程。
4.从犯罪主体上来看,主要是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包括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长等。另外一些重点工程的负责人,如我区境内的高铁建设项目工作组的成员,也成了犯罪的另外一支“主力军”。
5.从危害后果来看,社会危害性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了村民上访事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等款物,严重侵犯了村民的利益,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涉及的群众进行上访,要求上级机关查处,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影响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些基层干部利用国家在我区建设高铁之际,大肆利用手中职权,接收他人的财物,私自将部分工程承包于他人,严重影响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三、犯罪原因
1、特权思想。被查处的农村基层干部手中握有人、财、物等实权,以“土皇帝”自居,工作作风简单粗暴,脱离人民群众,不思为人民服务之责,却图谋个人私利。
2、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人员普遍的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十分淡薄。例如我院查办的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挪用公款的案件,这些基层组织人员常常因为自身急需或者其他,将村里资金挪用于个人事务,但
其认为只要事后偿还便没有犯罪,孰不知其行为很可能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甚至还有小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头脑中还有封建特权思想,在人民面前作威作福。再加上村党风廉政建设相对滞后,易受市场经济和利益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上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走上犯罪道路。
3、权力缺乏监督。一方面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村根本就没有规章制度,有的村虽然制度上墙,但也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与执行,形同虚设。二是民主监督不到位。目前推行村务、政务“两公开”,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部分地区对这一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是简单、表面的公布部分信息,群众最为关系的财务收支等方面信息却很少提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手段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三是一些基层政府对基层组织人员监督不严、对群众反映的一些村干部违法违纪情况采取袒护、包庇,使基层组织人员肆意妄为,直至造成职务犯罪发生。
四、2012年自侦案件预防重点
贪污贿赂案件犯罪危害严重,因此应当坚持惩防并举、监督教育并重,切实遏制犯罪蔓延。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在惩治和预防贪污腐败等职务犯罪案件中的重要作用,以法律手段推进基层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1、在重点领域进行重点预防。职务犯罪的涉案领域非常广泛,但是不等于职务犯罪案件就不可防。从这几年的犯罪情况来看,职务
犯罪多是发生在当年的一些重点领域。例如,2011年政府要求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当年这一领域则成了案件多发的领域。2012年进行大建设和高铁建设,则土地征收和高铁配套项目建设则又成了新的案件发生重灾区。可见,职务犯罪案件领域虽广,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当年的几个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寻着这条规律,在2012年可以根据经济建设的重心来调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心,从而将有限的预防资源取得最大的预防效果。
2、加大法制宣传,提高高危人群的法律素质。从近两年的办案情况来看,农村基层村组织人员在协助政府从事管理工作中,犯罪情况高发,农村基层村组织人员常常利用职权,为已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基层干部常常直接面对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类犯罪往往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处理不好往往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培训、进行各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可以采取持证上岗、任职教育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其次,开展职务犯罪警示教育,通过对违法违纪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及时查处、曝光、起到威慑作用,同时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法制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向检察机关提供案件线索,与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最后,定期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党性教育、财务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水平和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自主管理能力。
3、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其自身内部监督机制。一要严
格把握好用人关。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认真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委会直选工作加强领导监督,保证选举工作合法进行,选举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将政治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剔除出干部队伍。二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监督。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村财务进行检查、审计、定期把村财务状况向村民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要对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会计、出纳四职要实行专人专岗,相互监督。四要深化村务公开,实行民主议政。对群众普遍关系的土地补偿款、救济款物的发放等热点实行专项公布。
4、加强检察机关自身队伍建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反贪工作形势。首先,制定预案,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反贪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责,深入分析职务犯罪态势、发案特点和规律,制定详细而周密的预案,可以保证在犯罪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其次,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协助配合机制。一方面加强与宣传部门的联系和配合,构建起良好的法制外部环境,使贪污贿赂等暴露在阳光之下。另一方面与纪委、监察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国家法纪处理贪污贿赂案件,绝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在严肃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检察建议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及时为各级领导预防职务犯罪提供决策依据。第三,提高反贪部门领导和干警自身的办案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贪污贿赂案件的发展趋势,把握规律;另一方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借鉴成功的做法,不断提升反贪部门干警的执法能力和应对能力。
第三篇:2012检察院自侦案件预防工作总结
2012年XX区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预防工作分析
一、XX区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基本情况
2012年我区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共立案10件11人,较2011年全年立案侦查案件4件10人,在办案数和人数上都有了一点的增长。
2012年侦查终结7件,与2011年的6件相比,有所增加。2012年起诉案件6件7人,较2011年起诉案件5件13人,虽然在人数上有所下降,但是案件数量却比较上年有所增加。这是因为今年所办案件大都为一人案件,共同犯罪案件不多所致。
2012年做出有罪判决9人,较2011年的16人有所减少,这也是由于所办的案件共同犯罪情况较少,导致人数的减少。
二、本查处贪污贿赂案件的特点
1.从犯罪分子作案形式上来看,多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犯罪分子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贪污、挪用本单位财物或者接受他人给予的财物,为己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2.从案件发生的领域来看,重点领域案件多发。由于今年我区进行大拆迁和高铁项目在我区境内进行施工建设,随之而来的土地征收款和高铁建设项目的一些配套建设工程则成了犯罪分子盯上的香饽饽。今年我区查处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中,其中涉及土地征地款的就有2件、涉及高铁建设项目的就有3件。
3.从犯罪的性质看,主要涉及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和行贿四种罪名,且这些犯罪的领域也较为集中。今年我区查办的贪污、挪用案件大都与土地征地款有着关系,一般为村干部采取虚报征地、从上级骗得征地款或是将本应分发给村民的征地款,予以隐瞒私分或是挪用。而贿赂案件则都是与高铁建设项目有关,当事人给予一些项目负责人好处,希望其能在高铁项目建设中承揽部分工程。
4.从犯罪主体上来看,主要是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包括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长等。另外一些重点工程的负责人,如我区境内的高铁建设项目工作组的成员,也成了犯罪的另外一支“主力军”。
5.从危害后果来看,社会危害性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了村民上访事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等款物,严重侵犯了村民的利益,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涉及的群众进行上访,要求上级机关查处,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影响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些基层干部利用国家在我区建设高铁之际,大肆利用手中职权,接收他人的财物,私自将部分工程承包于他人,严重影响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三、犯罪原因
1、特权思想。被查处的农村基层干部手中握有人、财、物等实权,以“土皇帝”自居,工作作风简单粗暴,脱离人民群众,不思为人民服务之责,却图谋个人私利。
2、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人员普遍的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十分淡薄。例如我院查办的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挪用公款的案件,这些基层组织人员常常因为自身急需或者其他,将村里资金挪用于个人事务,但其认为只要事后偿还便没有犯罪,孰不知其行为很可能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甚至还有小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头脑中还有封建特权思想,在人民面前作威作福。再加上村党风廉政建设相对滞后,易受市场经济和利益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上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走上犯罪道路。
3、权力缺乏监督。一方面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村根本就没有规章制度,有的村虽然制度上墙,但也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与执行,形同虚设。二是民主监督不到位。目前推行村务、政务“两公开”,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部分地区对这一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是简单、表面的公布部分信息,群众最为关系的财务收支等方面信息却很少提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手段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三是一些基层政府对基层组织人员监督不严、对群众反映的一些村干部违法违纪情况采取袒护、包庇,使基层组织人员肆意妄为,直至造成职务犯罪发生。
四、2012年自侦案件预防重点
贪污贿赂案件犯罪危害严重,因此应当坚持惩防并举、监督教育并重,切实遏制犯罪蔓延。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在惩治和预防贪污腐败等职务犯罪案件中的重要作用,以法律手段推进基层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1、在重点领域进行重点预防。职务犯罪的涉案领域非常广泛,但是不等于职务犯罪案件就不可防。从这几年的犯罪情况来看,职务犯罪多是发生在当年的一些重点领域。例如,2011年政府要求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当年这一领域则成了案件多发的领域。2012年进行大建设和高铁建设,则土地征收和高铁配套项目建设则又成了新的案件发生重灾区。可见,职务犯罪案件领域虽广,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当年的几个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寻着这条规律,在2012年可以根据经济建设的重心来调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心,从而将有限的预防资源取得最大的预防效果。
2、加大法制宣传,提高高危人群的法律素质。从近两年的办案情况来看,农村基层村组织人员在协助政府从事管理工作中,犯罪情况高发,农村基层村组织人员常常利用职权,为已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基层干部常常直接面对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类犯罪往往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处理不好往往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培训、进行各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可以采取持证上岗、任职教育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其次,开展职务犯罪警示教育,通过对违法违纪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及时查处、曝光、起到威慑作用,同时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法制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向检察机关提供案件线索,与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最后,定期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党性教育、财务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水平和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自主管理能力。
3、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其自身内部监督机制。一要严格把握好用人关。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认真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委会直选工作加强领导监督,保证选举工作合法进行,选举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将政治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剔除出干部队伍。二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监督。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村财务进行检查、审计、定期把村财务状况向村民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要对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会计、出纳四职要实行专人专岗,相互监督。四要深化村务公开,实行民主议政。对群众普遍关系的土地补偿款、救济款物的发放等热点实行专项公布。
4、加强检察机关自身队伍建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反贪工作形势。首先,制定预案,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反贪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责,深入分析职务犯罪态势、发案特点和规律,制定详细而周密的预案,可以保证在犯罪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其次,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协助配合机制。一方面加强与宣传部门的联系和配合,构建起良好的法制外部环境,使贪污贿赂等暴露在阳光之下。另一方面与纪委、监察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国家法纪处理贪污贿赂案件,绝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在严肃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检察建议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及时为各级领导预防职务犯罪提供决策依据。第三,提高反贪部门领导和干警自身的办案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贪污贿赂案件的发展趋势,把握规律;另一方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借鉴成功的做法,不断提升反贪部门干警的执法能力和应对能力。
第四篇:自侦案件论文(推荐)
自侦案件审查逮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白亮
对本院自侦案件的审查逮捕也是侦查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工作实际,笔者针
对自侦案件审查逮捕中存在的问题,浅陈己见。
一、自侦案件审查逮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照刑诉法规定,侦查监督部门对受理本院自侦部门移送审查逮捕的案件,应当在法定时间内决定是否逮捕,对应当逮捕而本院自侦部门未移送审查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向侦查部门提出移送审查逮捕犯罪嫌疑人。对本院侦查部门侦查或者决定、执行、变更、撤销强制措施等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以保障适用法律的合法性和准确性。这
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但在实践中这种权力往往难以得到实现。
1、定性问题认识上以难以统一,自侦部门拒绝接受意见或建议。在自侦案件的审查逮捕过程中,侦查监督部门的承办人、部门负责人及主管检察长往往同侦查部门的意见难以统一,而在这种情况下,院领导又倾向于侦查部门的意见。如某个贪污或贿赂案件,反贪贿赂部门在初查或立案时,须向主管检察长汇报,大案要案须向一把手请示,甚至要检委会决定是否初查或立案。在立案后的正式侦查阶段,主管检察长或检察长还要再次过问、听汇报。案件在侦查阶段实际上已形成了如何处理的意见。移送侦查监督部门后,实际上只是程序上的问题。侦查监督部门经过审查,如有不同意见或认为定性不妥,或认为构不成犯罪的,往往很难被侦查部门或主管领导接受。因此,侦查监督部门的意见往往难以被采纳。
2、对本院自侦部门办理案件时的侦查活动监督不力。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侦查活动时行法律监督。侦查监督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活动监督;二是对本院自侦部门自侦案件侦查活动监督。对自侦部门的监督直接关系到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和惩处准确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自侦案件的监督很难做到,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监督的法律依据不完善。对自侦案件监督的具体内容?怎样监督?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自侦部门又是本院内部的工作部门,监督难度大。二是纠正违法缺乏强制性。刑诉法虽然规定了审查逮捕部门对侦查部门的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可以提出纠正意见,对这些一般性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可以口头或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方式进行纠正,但由于没有强制力的保障,以致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三是监督的渠道不畅。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侦查部门对于侦查监督部门的纠正意见不重视,不采纳,甚至有的办案人员认为侦监部门不体谅他们的辛苦而无事生非。另一方面,侦监部门对自侦案件的监督主要通过适时介入,侦监部门提出适时介入时,往往被拒之门外,原因
是案件需要保密。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1、完善自侦案件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内部自行立案侦查的案件,从程序到实体,从侦查到案件终结,从案件承办人到办案部门的执法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制约的措施。纪检监察部门要拿准自己在内部监督中的位置,积极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制约。同时要根据案件在检察环节的流程:控申-反贪、法纪-批捕-起诉-监所检察,建立起各个环节的监督措施,对自侦案件进行回执式跟踪监督。
2、提高业务素质,认真把握《刑法》、《刑诉法》关于侦查人员办理自侦案件应遵守的法律规定及相关罪名构成要件、逮捕条件,进一步提高监督意识和监督水平,做到监督有
理有据,准确迅速,敢于监督。
3、借力监督。对自侦案件监督过程中,常会出现监督意见不被接受,两部门争执不下,无法协调一致情况。此时,侦查监督部门要借助上级力量,由上级作出决定,保证监督行为的完成。
4、完善监督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立案侦查案件内部制约的规定》、《在检察工作中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的若干规定》和《在办理直接立案侦查案件工作中加强安全防范的规定》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健全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把此作为监督的法律依据,积极探索更有力的监督方式,保证监督行为实现。
第五篇: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初查工作探究
职务犯罪初查工作探究
初查,是指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部门、反渎职侵权部门在对职务犯罪立案前,对自己发现或受理的控告、举报等案件线索材料进行分析、鉴别,并对该线索进行的秘密调查活动。
目前,由于缺乏上位法,《规则》制定的模糊性,导致对初查工作的认识不统一,初查与侦查工作界限不清、目的不明。在此仅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一、初查的地位与作用
虽然在《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中,将初查与立案单独列为一章,对初查工作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
《规则》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侦查部门对举报中心移交的举报线索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初查的,应当报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规则》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直接受理的案件,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制作立案报告书,经检察长批准后予以立案。
结合这两个条文,我们能够看出:初查与侦查属于不同的阶段,初查是立案侦查的前提和基础,不能简单将初查理解为初期的侦查。《规则》中关于开展初查和进行立案的标准是一种主观判断,而非客观认定。初查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在侦办职务犯罪中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与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在依法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时,普遍采用的是“受理—初查—立案—侦查”的工作程序。对案件线索审核后进行初查,在初查过程中,对线索审核情况做进一步查实,提高立案准确率,缓解了检察机关面临的案多人少矛盾,节约诉讼资源。《刑事诉讼法》第一十八条对检察机关关于职务犯罪的职能管辖方面做了详细规定,此类犯罪属于典型的身份犯。在初查过程中,普遍进行秘密初查,并且不采取强制措施,能够避免检察工作给被调查人的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到被调查人的社会声誉、自我认知和正常工作,对于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避免司法的恣意,有着重要意义。
二、初查的内容与手段
初查阶段与立案后的侦查阶段目的不同,这直接导致初查内容与初查措施有别于侦查阶段。
初查的目的是判明有无职务犯罪事实发生,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解决能否立案的问题。(1)要有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所谓确已发生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完毕,或正在实施或正在预备实施,犯罪事实确已发生必须有材料说明,这点在初查时是需要搞清楚的。(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是立案必须具备的又一条件。只有当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一般而言,职务犯罪初查的内容应当包括:(1)初查对象的主体身份及其基本情况、政治身份、社会职务、家庭成员、海外关系等;(2)初查内容涉及的人和事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情节等;(3)其他需要查清的事项。
《规则》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经过侦查,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写出侦查终结报告,并且制作起诉意见书。
不同于侦查终结的案件要求有罪证据、无罪证据、罪轻证据、罪重证据都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的证明标准,初查只需达到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要求即可。这就直接决定了初查阶段的证明标准低于立案侦查阶段,所需要采用的手段也少于立案侦查阶段。
《规则》第一百七十三条中规定:在初查过程中,可以采取询问、查询、勘验、检查、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初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对初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初查对象的财产,不得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三、初查证据的法律适用
目前,在初查中获取的证据材料能否直接适用,在检察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检察机关在未经正式立案进入侦查阶段获取的证据材料应是无效的,这种证据材料只有通过转换才能作为合法有效的证据予以使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论是否立案,只要是检察机关的侦查人员通过调查获取的证据材料都是合法有效的证据。
我认为,初查这一概念是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检察工作实际提出来的,对指导检察工作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规则》只应是对《刑事诉讼法》的细化,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范围内规范、指导检察工作,而不能超越《刑事诉讼法》去赋予自己额外的、不曾有的权限。
《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从以上两个条文我们能够看出,一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但是《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搜集证据的规定都是针对侦查程序作出的。初查获取证据的证据能力在《刑事诉讼法》中并未规定。
我认为,对于证明主体身份等并非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可以直接适用。对于言词证据可以通过重新询问或讯问进行转化使用,并可根据需要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对于其他证据,由于初查阶段对证据的证明力要求比较低,与侦查阶段对证据的证明力要求有一定距离,只需达到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可,不要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以对于这些证据应当重新搜集取证。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以初查取代侦查的情况,应当立案而不立案。通过线索的初查工作掌握的证据已经能够证实被举报人的犯罪事实存在,犯罪结果的严重程度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却没有尽快结束初查,转入立案侦查程序。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串供,毁灭证据,携款潜逃,或畏罪潜逃,以至自杀事件的发生。不仅有违初查制度的初衷,也人为的给检察工作带来难度,不利于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