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笔记 课堂重点 考试资料

时间:2019-05-15 09: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心理学 笔记 课堂重点 考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心理学 笔记 课堂重点 考试资料》。

第一篇:普通心理学 笔记 课堂重点 考试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2.3.4.5.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主要的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7.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行为主义的研究、心理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大脑皮层的分区

⑴ 初级感觉区

①视觉区:17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区

②听觉区:

41、42区,在颞叶区的颞横回处

③机体感觉区:1、2、3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

⑵ 初级运动区:4区,中央前回和盘中央小叶的前部,简称运动区

⑶ 言语区:44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

⑷ 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前额联合区

2.脑功能的学说:

⑴ 整体说: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⑵ 机能系统学说: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的障碍。

第三章. 感觉

1.感觉的编码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是不同的。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接受外界的物理能和化学能,只接受神经冲动。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3.视觉(传导机制:眼球-视网膜-视神经-大脑枕叶;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 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⑴.适宜刺激:频率范围为五乘十的十四次方——五乘十的十五次方,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

⑶.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之后,感受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4.颜色的混合:色光混合(加法)、颜料混合(减法)

5.色觉理论:

⑴.三色说: 英国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

中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对中波更敏感,蓝色对短波更敏感。

⑵.对立过程理论:德国黑林提出四色说,他认为视网膜中存在着三对色素:黑-白色素,红-绿色素,黄-蓝色素。它们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立过程,黑林成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6.听觉

⑴.适宜刺激:振动频率16Hz——20000Hz,次声——超声波

⑵.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器官震动-卵圆窗-耳蜗淋巴震动-基底膜毛细胞兴奋-到大脑

7.理论(了解)

⑴.频率理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振动的,震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也叫电话理论。

⑵.共鸣理论:基底膜神经纤维长短不同,长纤维对低频率产生共鸣,短纤维反之,一条纤维只对一种声波频率发生反应,刺激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声音,强调了基底膜的震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也叫位置理论。

⑶.行波理论:声波振动,作用与卵圆窗、基底膜产生相应运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升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也不同;镫骨按高频运动时,基底膜的底端振动较厉害,声音频率降低,基底膜的最大振动部位转向蜗顶。

⑷.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8.其它感觉

⑴.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⑵.嗅觉和味觉

⑶.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

第四章. 知觉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⑴.感觉是对个体属性的反映,而直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⑵.感觉介于心理和生理活动之间,而知觉是对物体属性的解释分析加工过程

⑶.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活动

⑷.感觉是基础,知觉是进一步发展

2.知觉的特性

⑴.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受主观因素影响: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与自己的兴趣有关)⑵.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⑶.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⑷.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包括形状、大小、明亮、颜色恒常性

⑸.知觉适应

2.运动视差。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印象

3.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4.头—眼运动系统:如果物体静止,而人们移动自己的眼睛,那么,人们不仅得到来自网膜映像流的视觉信息,而且也得到了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互相抵消,人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静止的了

5.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电影就是按这个原理制作的)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途径: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观察来完成;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认识自我、2.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3.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4.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状态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5.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任何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期待

6.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7.注意的品质: 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分配性注意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条件:至少有一种活动不需要过度的智力活动)

8.注意的认知理论

⑴.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⑵.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⑶.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选择阶段。

⑷.多阶段选择阶段: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9.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⑴.认知资源理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⑵.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我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的现象。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储存——提取

2.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在1秒左右;短时记忆在1分钟左右,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在1分钟以上,容量没有限度

3.记忆的SPI理论

SPI理论假定,存在5中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 程序性记忆,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时独立的4.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 觉醒状态, 组快和加工深度.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复述又分两种机械性复述和精细复述.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信息引起的.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遗忘进程除受时间因素影响外,还有: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进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6.遗忘的原因

⑴.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学说

⑵.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从未发生任何变化。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⑶.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有些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的回忆,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中,也就是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被遗忘的材料才能被回忆起来。

⑷.提取失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去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7.内隐记忆

⑴.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被试的内隐记忆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⑵.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谁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⑶.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使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⑷.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在填字组词测验中,被试者的内隐记忆在不同通道呈现方式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在线索回忆中,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通道变形的影响

⑸.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第七章.思维

1.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室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知道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代替作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4.想象的综合过程:想象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因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有其独特的形式: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5.概念结构的理论:层次网路模型,特征表理论,原型模型

6.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在所有可能的方法中选择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法(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解决问题.有手段----目的是分析,逆向思维和爬山法三种)

7.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知识的表征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和人格特征

8.创造性的心理成分: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

第九章.动机

1.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语言表达等外部行为江姐的推断出来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马斯洛层析理论(从低到高);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能量越大

4.动机与工作效率 倒U型曲线: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主见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动机的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6.动机的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理论.7.意识行动中的挫折

⑴.挫折: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⑵.挫折的反应:情绪性反应,理智型反应和个性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其中攻击最常见.⑶.增强挫折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感染的作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情绪状态的分类(了解):心境;激情;应激

4.情绪的早期理论(比较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

第十一章.能力

1.什么是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4.斯皮尔曼二因素说:能力有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另一种是特殊

能力或特殊因素

5.加德纳智力多元理论(七元):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

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6.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三个维度,能力、操作、产品

7.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智力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

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8.智商的算法:智商(IQ)=(智龄/实领)*100IQ=100+15Z

第十二章.人格

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方式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4.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论: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5.投射测验:以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

6.人格成因:遗传与环境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

期经验因素、学校教育、自然物理、自我调控、第十三章.学习

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

持久的变化

2.什么是动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3.高原现象:练习成绩暂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极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学中都必然存在极点现象

4.知识的迁移: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

第二篇:《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9,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

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

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10,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

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1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1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附录: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

2,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4,神经冲动的传递

1,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5,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有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1,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A,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

B,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C,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使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器官的过渡兴奋。

2,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A,脊髓。作用: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B,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作用: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叫“生命中枢”。

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C,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所有来自外界感觉器官的输入信息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

D,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E,边缘系统: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

6,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1,大脑的结构: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覆盖,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

Zhi)体。

2,大脑的分区和机能:布鲁德曼的皮层分区。分成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联合区。

A,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视觉区-第17区,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听觉区-第41,42区,产生初级听觉。机体感觉区-第1,2,3区。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B,初级运动区:-第4区,称运动区。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C,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其中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觉布洛卡区,即布鲁德曼的第44、45区。这个区域损坏会发生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一个言语听觉中枢,损伤将会引起听觉失语症。

D,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7,脑功能学说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

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4,模块说:

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8,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

1,腺体-分外分泌腺(有管分泌腺)如:汗腺和胃腺;和内分泌腺(无管分泌腺)如内分泌物和荷尔蒙。

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决定:1,身体的发育;2,一般的新陈代谢;3,心理发展;4,第二性征的发展;5,情绪行为;6,有机体的化学成分。

2,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科学家发现共有27种内分泌腺。

1,甲状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2,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3,肾上腺-维持体内钙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4,脑垂体-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因而称为“主腺”。

5,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附录: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

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苹果是圆的;远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如从侧面看苹果。

2,感觉的编码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德国生理学家缪斯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K=△I

/

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

P=K

logI

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

P=K

In

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4,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2,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5,视觉的基本现象:

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6,视觉的一些现象: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5,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6,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7,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8,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7,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8,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9,其他感觉

1,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附录:名词解释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2,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4,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5,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6,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7,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8,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9,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第四章

知觉

1,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2,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的不变假设。

3,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

附录

名词解释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3,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内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5,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面条件的信息。(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6,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7,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8,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4,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2,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附录

名词解释

1,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2,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第六章

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并行、独立的缩写。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4,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这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长时程增强作用对长时记忆有重要意义;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并且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

5,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它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5-9个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

3,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良好的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1,长时记忆保持所需条件是:A,组织有效的复习。与遗忘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记后的复习,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此我们要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度。

3,遗忘的原因,有四种不同的看法:1,衰退法;2,干扰法;3,压抑法;4,提取失败。

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附录

名词解释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3,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的保持量要高,这就是记忆恢复。

4,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5,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7,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第七章

思维

1,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3,想象的功能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想象的功能有: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4,想象的过程和种类

1,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一下几种形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2,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附: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象。

5,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6,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理论、特征表理论和原型理论。

1,层次网络理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

2,特征表理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3,原型理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

7,概念形成的途径和策略

1,概念的形成有两种学说。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内隐学说则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2,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和继时性扫描。

8,推理

1,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有:

1,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2,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3,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2,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其中休腾洛切尔认为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克拉克认为推理的前提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3,条件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9,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1,知识表征的方式;2,定势;3,功能固着;4,动机;5,情绪;6,人际关系。

1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测量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且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吉尔福特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酝酿和社会因素。

附录

名词解释

1,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4,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7,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8,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9,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第八章

语言

1,语言特点:

语言的特性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的结构:音位、语素、词、句子。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2,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3,语言的生理机制:

1,语言的发音机制: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

2,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

1,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2,威尔尼克区病变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切断或损伤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

3,角回实现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换。角回损伤将会引起语义性失语症。

3,语言在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割裂脑的研究),研究证实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脑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也有重要作用。

4,语音知觉

1,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与音色。

2,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分元音和辅音。研究音位的区别特征有助于解释人对语音的感知。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有: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义的作用。

3,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

4,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5,影响话语理解的因素:推理、语境、图示作用。

5,语言的产生

1,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音素、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

2,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附录

名词解释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2,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3,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4,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5,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第三编——行为调节和控制

第九章

动机

1,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5,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

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3,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6,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7,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景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定性

4,自制力

附录

名词解释

1,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3,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4,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5,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6,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7,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第十章

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

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P381

6,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附录

名词解释

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2,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

第十一章

能力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的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发展。

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把他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能力由七种因素组成。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4,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纬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卓南继承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5,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1,智力三元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三个方面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2,智力PASS模型。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6,智商

智商的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提出。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来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来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有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1,比率智商。智商(IQ)=智龄/实龄

×

2,离差智商。智商(IQ)=100+15Z

Z=X-X-

/SD

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7,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智力测验是衡量人的智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工具。编制标准化智力测验要经过标准化的过程,建立常模,并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1,标准化与常模。

1,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

3,施测程序标准化。测验的施测和评分都有统一的标准。

4,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2,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3,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影响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和教育影响

3,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实践活动影响

4,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最后,能力的发展还依赖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附录

名词解释

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2,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3,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4,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能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5,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第十二章

人格

1,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3,人格理论-特质论

人格特质理论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指标,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来确定。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体特质以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概括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

3,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B,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

C,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3,『现代人格特质理论』

现代人格特质理论主要有:三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七因素模型。

1,三因素模型。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顷性、神经质、精神质。外顷性表现内外顷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2,五因素模型。塔佩斯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开放性、责任心、外顷性、宜人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3,七因素模型。特里根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七个因素。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4,人格理论-类型理论

类型论是群体间人格差异的描述指标。可通过人的行为直接观察到。

1,单一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型人格理论。

2,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纬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主要有:A-B型人格和内-外型人格。

3,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有:气质类型学说、性格类型学说、阴阳五行说。气质类型学说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性格类型学说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5,认知风格于认知能力的差别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的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是:

1,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认知方式。

2,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

3,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由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6,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的方法很多。典型的有: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1,自陈量表法。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2,投射测验。有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3,情景测验。性格教育测验和情景压力测验。

4,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Q分类法。

附录

名词解释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3,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4,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他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5,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6,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第五编——活动与发展(只有学习一章)

第十三章

学习

1,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他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

【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应答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强化。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通过对强化进程不同安排,可以精确的控制学习行为。除了强化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作惩罚。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4,学习的认知理论

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强调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成而实现的。顿悟的出现依赖于情景;顿悟产生后,可以重复出现,在一种情景中产生的顿悟可以迁移到新的场合。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与潜在学习。强调刺激-反应的中介变量。认知就是行为的中介变量。所以托尔曼的行为主义称为“认知-行为”主义。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括三个方面:1,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2,经过某些中介变量;3,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通过位置学习和潜在学习证实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须的。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有目标。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它强调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而且决定于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的人由于已有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建构主义由激进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5,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动作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2,动作技能是由个别动作构成的系统,它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作技能有几个形成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6,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有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3,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的运动模式。

7,练习的作用和练习进程的特点

1,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

2,练习进程的特点:

A,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的提高。

B,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C,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D,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8,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1,确定练习的目标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人对活动的态度和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

附录

名词解释

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3,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4,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5,练习曲线-是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

6,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7,知识迁移-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2008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

C.人本主义

D.行为主义

2.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A.生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物理学

3.通过裂脑人研究来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科学家是()

A.布洛卡(P.Broca)

B.拉什利(K.S.Lashley)

C.斯佩里(R.Sperry)

D.威尔尼克(C.Wernicke)

4.颜色视觉的三个基本属性是()

A.色调、波长、照度

B.色调、明度、照度

C.波长、明度、饱和度

D.色调、明度、饱和度

5.视觉感受野位于()

A.外侧膝状体

B.额叶

C.视网膜

D.视觉皮层

6.频率理论在解释听觉现象时,使用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A.500HZ以下

B.1000~5000HZ

C.5000~10000Hz

D.10000Hz以上

7.观众把篮球比赛中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相应地归为不同的球队,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

A.对称性原则

B.邻近性原则

C.连续性原则

D.相似性原则

8.小张去车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预期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辨认。这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主要是()

A.“全或无”加工

B.颉颃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

D.自下而上的加工

9.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A.双耳分析

B.语义启动

C.双任务操作

D.视觉搜索

10.随年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量()

A.越来越多

B.越来越少

C.呈U型变化

D.呈倒U型变化

11.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

A.视觉编码

B.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形象编码

1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这种现象称为()

A.首因效应

B.启动效应

C.词优效应

D.近因效应

13.谢帕德(R.N.Shepard)和库柏(L.A.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

A.概括性

B.可变通性

C.可操作性

D.稳定性

14.“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6.强调丘脑在情绪中有重要作用的理论是()

A.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B.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C.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D.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17.卡特尔将基于先天禀赋、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有关、较少受到后天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称为()

A.情绪智力

B.晶体智力

C.空间智力

D.流体智力

18.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勤劳或懒惰等描述的是个体的()

A.性格特征

B.能力特征

C.气质特征

D.认知特征

19.与多血质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A.强、不平衡

B.强、平衡、灵活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20.霍尔(G.S.Hall)提出的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是()

A.白板说

B.复演说

C.进化说

D.成熟势力说

21.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性器期

22.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组织分化非常迅速,并对环境极为敏感的时期是()

A.第1~2周B.第2~8周C.第9~15周D.第21~30周23.安斯沃斯(M.Ainsworth)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B.视觉偏爱法

C.陌生情境技术

D.照镜子法

2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25.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自主感

B.亲密感

C.勤奋感

D.同一感

26.在间歇强化条件下,行为反应的特点是()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27.根据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的个体,倾向于选择()

A.最低难度的任务

B.中等难度的任务

C.最高难度的任务

D.最高或最低难度的任务

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维纳提出的归因纬度的是()

A.内在性

B.普遍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29.最早明确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观点的学者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詹姆斯

D.桑代克

30.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用于调节学习者内部注意、记忆和思维过程的能力称为()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力技能

D.运动技能

31.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目的说

B.认知同化说

C.认知发现说

D.认知接受说

32.在唐德斯(F.C.Donders)的减法反应时实验中,A、B、C三种反应时分别代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它们的关系为()

A.RTB>RTA>RTC

B.RTC>RTB>RTA

C.RTC>RTA>RTB

D.RTB>RTC>RTA

33.认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的心理学家是()

A.史蒂文斯

B.费希纳

C.韦伯

D.冯特

34.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在每次渐增系列实验中,其阈限的下限值应取()

A.第一次非正到正的对应值

B.第一次非负到负的对应值

C.最后一次正到非正的对应值

D.最后一次负到非负的对应值

35.托尔曼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他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来自于()

A.顿悟学习实验

B.位置学习实验

C.系列学习实验

D.对偶学习实验

36.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其他条件不变,只大幅提高对被试击中目标的奖励,则可推测()

A.β增大,d’增大

B.β增大,d’不变

C.β增大,d’减小

D.两者均不变

37.要获得任一种色调的混合色光,需要单色仪的台数至少是()

A.2台

B.3台

C.4台

D.5台

38.人们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后,会感觉到灰色的纸片呈蓝色。这种现象称为()

A.颜色适应

B.颜色恒常

C.颜色对比

D.颜色混合39.棒框仪通常用来研究的问题是()

A.注意分配

B.手眼协调

C.知觉——动作学习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40.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A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观看恐怖电影,要求B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休息,则A组被试通常被看做是()

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

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

C.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

D.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

41.下列智力测验中,属于非言语类测验的是()

A.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C.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D.瑞文推理测验

42.下列量表中,具有绝对零点的是()

A.称名量表

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43.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00,标准差是25,这组数据的变异系数是()

A.4%

B.25%

C.4

D.25

44.衡量测验跨时间一致性的信度称为()

A.重测难度

B.复本信度

C.同质性信度

D.评分者信度

45.下列关于测量结果受测量误差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系统误差影响稳定性,不影响准确性

B.系统误差影响准确性,也影响稳定性

C.随机误差影响稳定性,不影响准确性

D.随机误差影响稳定性,也影响准确性

46.测验总分的分布呈负偏态,说明测验整体难度()

A.偏难

B.偏易

C.适中

D.无法判断

47.罗夏(H.Rorschach)墨迹测验属于()

A.学业成就测验

B.能力倾向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力测验

48.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的设计采用了()

A.顺序技术

B.多选技术

C.迫选技术

D.投射技术

49.临床观察到某人有抑郁倾向,能够帮助进一步诊断的测验是()

A.MMPI

B.MBTI

C.EPQ

D.CPI

50.有一组数据:3,6,2,7,32,4,8,6,5。要描述这组数据的特征,受极端数据值影响的统计量是()

A.平均数

B.中数

C.四分位数

D.众数

51.一项研究调查了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对在公众场合吸烟的态度,结果如表所示。那么,性别与对待吸烟的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是()

A.0.12

B.0.32

C.0.48

D.0.54

52.在某次考试中,小明的语文、数学成绩均为80,英语成绩为75。已知全班三科平均成绩都为65,语文标准差为10,数学标准差为15,英语标准差为5。小明三科的成绩按照标准分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的结果是()

A.语文、数学、英语

B.英语、数学、语文

C.英语、语文、数学

D.语文、英语、数学

53.一组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5,则Z值为-2.58的原始数据是()

A.37.10

B.42.42

C.47.42

D.62.90

54.对于具有线性关系的两列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计算它们相关系数最恰当的公式是是()

A.

B.

C.

D.

55.在回归分析中,考察回归效果使用的指标是()

A.内部一致性系数

B.决定系数

C.概化系数

D.列联系数

56.某公司人力资源部运用某一能力倾向测验选拔了50名新员工。半年之后,发现其中10人选拔不理想。那么,这个测验的预测效度是()

A.0.20

B.0.25

C.0.75

D.0.80

57.在一个3×3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交互作用有()

A.1个

B.3个

C.6个

D.9个

58.受测者在接受自陈式量表测试时,经常会出现()

A.社会赞许效应

B.自我中心效应

C.极端分数效应

D.晕轮扩散效应

59.抽样的基本原则是()

A.随机化原则

B.标准化原则

C.概括化原则

D.等距化原则

60.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概化理论

B.经典测验理论

C.层面理论

D.项目反应理论

61.在假设检验中,通常用来表示统计检验力(power

of

test)的是()

A.1-α

B.1-β

C.α+β

D.α-β

62.瑟斯顿提出的态度测量方法是()

A.核检表法

B.等距量表法

C.语义差异法

D.累加量表法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63~65题。

国外某一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的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63.该实验设计是一个()

A.二因素设计

B.四因素设计

C.二水平设计

D.四水平设计

64.如采用被试内设计,最容易产生的效应是()

A.霍桑效应

B.实验者效应

C.练习效应

D.安慰剂效应

65.能够推断出“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这一结论的统计依据是()

A.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

B.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C.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D.材料类型、年龄和阅读速度的交互作用显著

二、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66.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有()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组织功能

D.信号功能

67.鲁利亚提出,脑的机能系统包括()

A.动力系统

B.平衡系统

C.调节系统

D.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68.下列选项中,属于似动现象的有()

A.火车的行驶

B.时针的转动

C.活动的电影画面

D.动感的霓虹灯广告

69.影响汉字理解的因素有()

A.正字法规则

B.笔画数量

C.字形结构

D.语音

70.下列选项中,中老年人衰退比较明显的方面有()

A.语义理解

B.空间记忆

C.推理能力

D.知觉速度

71.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现象的有()

A.见贤思齐

B.望梅止渴

C.蜘蛛结网

D.谈虎色变

72.记忆实验研究中,材料呈现的方法有()

A.全部呈现法

B.信号检测法

C.提示法

D.对偶联合法

73.平衡技术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之一。常用的平衡技术有()

A.匹配法

B.拉丁方设计

C.双盲法

D.ABBA法

74.方差分析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有()

A.总体正态分布

B.各处理方差齐性

C.总体方差已知

D.各组样本容量相同

75.根据经典测量理论,常用的测验等值方法有()

A.全距等值

B.等百分位等值

C.线性等值

D.方差等值

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76.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77.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78.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79.简述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80.简述测验标准化的含义及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

四、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81.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82.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时候发现,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具体表现为:大约1岁时,能说出被他人理解的词;2岁末能说出词组;4~5岁能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这表明,儿童在出生后的4~5年内即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试选用两种不同的言语获得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83.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察本研究的问题?请具体说明理由。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1.D

2.A

3.C

4.D

5.C

6.A

7.D

8.C

9.A

10.B

11.C

12.D

13.C

14.C

15.A

16.B

17.D

18.A

19.B

20.B

21.D

22.B

23.C

24.C

25.D

26.D

27.B

28.B

29.A

30.B

31.C

32.D

33.A

34.D

35.B

36.B

37.B

38.C

39.D

40.C

41.D

42.D

43.B

44.A

45.D

46.B

47.C

48.C

49.A

50.A

51.B

52.C

53.A

54.D

55.B

56.D

57.A

58.A

59.A

60.D

61.B

62.B

63.A

64.C

65.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66.ABCD

67.ACD

68.CD

69.ABCD

70.BCD

71.ABD

72.ACD

73.BD

74.AB

75.BC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76.答案要点:

(1)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3分)

(2)保持时间。保持的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2分)

(3)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3分)

(4)容量。信息容量为7±2组块。(2分)

77.答案要点:

(1)遗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前提;

(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3)童年期经验;

(4)学校教育;

(5)社会文化因素;

(6)自然物理条件;

(7)自我调控系统。

【评分说明】上述要点及相应解释每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5点,即可给10分。只答出要点未作解释说明的,酌情扣2~3分。

78.答案要点: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4分)

(2)影响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变量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可利用性,即认知结构中要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概括性、包容性更强的先前经验;稳定性,即认知结构中的先前经验必须被牢固地掌握;可辨别性,即认知结构中先前经验的各成分之间及其新旧经验之间能够清晰分辨。(6分)

79.答案要点:

(1)区别: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不同的正态分布可能有不同的μ值和d值,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因此不同。标准正态分布平均数μ=0,标准差σ=1,μ和σ都是固定值;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固定。(6分)

(2)联系:正态分布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具体方法是使用

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标准分数。(4分)

80.答案要点:

(1)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评分和分数解释等程序的一致性。(3分)

(2)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

①测验编制过程要标准化。在确定测验纬度、题目编制、题目分析、测验信度和效度分析等方面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3分)

②测验实施过程要标准化。要统一指导语、统一步骤、统一时限,防止噪音和无关人员干扰等。(2分)

③测验评分和解释要标准化。评分和解释要制定详细、统一的标准,并据此进行严格的评分和解释。(2分)

四、综合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答案要点:

(1)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2分)算法是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能够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4分)启发式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6分)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功能固着、定势、原型启发、动机与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每小点3分,其中只答出要点给1分,举例恰当给2分,共18分)

82.答案要点:

言语获得理论归结起来有三种:

(1)习得(或经验)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3分)

①强化说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的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4分)

②模仿说认为,儿童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的。(3分)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5分)

(2)先天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3分)

①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4分)

②自然成熟说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3分)

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5分)

(3)相互作用: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3分)

①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分)

②社会相互作用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3分)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5分)

【评分说明】考生可任选上述三种理论中的两种理论作答。三种理论全作答的,则按作答的先后顺序,只对前两种给分。

83.答案要点:

(1)实验设计一为2×2被试问设计,(2分)被试为24人。(2分)

实验设计二为2×2混合设计,其中,学生类型为被试问变量,教学方法为被试内变量。(2分)被试为12人。(2分)

(2)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结果,能得出如下结论: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成绩显著高于讲授式;(2分)

②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2分)

③教学方法和学生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大。(4分)

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相同。(4分)

(3)比较说明

①比较而言,被试问设计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4分)

②虽然混合设计所需的被试量较少,且混合设计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能更好地控制来自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当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时,则被试内实验设计无法适用。本实验如果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则会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因此,包含被试内设计在内的混合设计不能回答该研究所探讨的问题,选择被试问设计更佳。(6分)

【评分说明】关于(3)中的第②点,只要考生说明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可能产生相互干扰或影响,因此混合设计不适用,即可给6分。

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解释

二、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个性化的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背单词今天看到一个17天搞定GRE单词,满有趣,借鉴一下,时间表先做到7的,不过每天背和复习总共大概4小时,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一、复习点的确定(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制定):

1.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2.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3.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4.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5.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6.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7.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8.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二、背诵方法:

1.初记单词时需要记忆的内容:

a)单词外观,b)

单词的中文释义,c)

单词的记忆法

2.每个list的具体背诵过程(每个list按12页,每页10个单词计):

a)

背完一页(大约5分钟),立即返回该页第一个单词开始复习(大约几十秒)

b)

按上面方法背完1~6页(大约在30分钟),回到第1页开始复习(两三分钟)

c)

按上面同样方法背完7~12页,一个list结束

d)

相当于每个list被分为12个小的单元,每个小的单元自成一个复习系统;每6个小单元组成一个大单元,2个大单元各自成为一个复习系统。背一个list总共需要一小时左右的时间。

3.复习过程:

a)

复习方法:遮住中文释义,尽力回忆该单词的意思,几遍下来都记不住的单词可以做记号重点记忆。

b)

复习一个list所需的时间为20分钟以内

c)

当天的list最好在中午之前背完,大约12小时之后(最好睡觉前)复习当天所背的list

d)

在其后的1,2,4,7,15天后分别复习当日所背的list

4.注意事项:

a)

每天连续背诵2个list,并完成复习任务;

b)

复习永远比记新词重要,要反复高频率的复习,复习,再复习;

c)

一天都不能间断,坚持挺过这15天,之后每天都要花大约1小时复习;

5.时间表(左边序号表示第几天,*号之后表示复习内容)

1.list1-2

*list1-2

2.list3-4

*list1-2

list3-4

3.list5-6

*list3-4

list5-6

4.list7-8

*list1-2

list5-6

list7-8

5.list9-10

*list3-4

list7-8

list9-10

6.list11-12

*list5-6

list9-10

list11-12

7.list13-14

*list7-8

list11-12

list13-14

8.list15-16

*list1-2

list9-10

list13-14

list15-16

9.list17-18

*list3-4

list11-12

list15-16

list17-18

10.list19-20

*list5-6

list13-14

list17-18

list19-20

11.list21-22

*list7-8

list15-16

list19-20

list21-22

12.list23-24

*list9-10

list17-18

list21-22

list23-24

13.*list11-12

list19-20

list23-24

14.*list13-14

list21-22

15.*list1-2

list15-16

list23-24

16.*list3-4

list17-18

17.*list5-6

list19-20

18.*list7-8

list21-22

19.*list9-10

list23-24

20.*list11-12

21.*list13-14

22.*list15-16

23.*list17-18

24.*list19-20

25.*list21-22

26.*list23-24

第三篇:普通心理学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5、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6、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与环境。

7、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8、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正确的解释现象,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9、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毕生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10、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还研究在计算机基础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11、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结果比较合乎实际。但是由于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实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或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12、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论灵魂》。

2)唯理论(rationalism)的著名代表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

3)经验主义(empiricism)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s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John Locke经验主义奠基人)。

4)

18、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约翰•穆勒(John Mill)、培因(Alexander Bain)。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3、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E.B.Titchener)。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Willian James)。代表人物是杜威(John Deway)和安吉尔(James Angell)。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behaviorism)――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Watson)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柯勒(Wolfgang Kohler)、考夫卡(Kurt Koffk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理论包括性欲论、人格结构学说(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后期的人格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脑成像)

2)行为主义的研究(斯金纳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反馈)

3)心理分析的研究(力比多)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揭示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15,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附录: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实验者效应(例如霍桑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心理学中,安慰剂效应反应的是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预期心理,即接受实验后对实验的目的进行猜测,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或行为反应方式。单盲和双盲实验可以控制此效应。

顺序效应(Sequence Effects):指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被试判断的现象。

040203应用心理学

15.心理咨询与治疗

18.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题)

心理学按一级学科进行指标分配和招生,招生名额为59人。本专业拟接收推免生,招生名额内不限人数;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科目:心理学综合考试(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040203应用心理学

初试参考书:

01.“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联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

复试参考书:

0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或同类教材)02.杨治良主编.《基

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或同类教材)03.张敏强主编.《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同类教材)04.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同类教材)05.彭聃龄主编.《认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2004年12月版(或同类教材)

联系电话:

020-85213863 85211115

联系人:

何老师、周老师

学校邮箱:

yjshc2@scn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学校网址:

单位代码:10574

邮政编码:510631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石牌

第四篇: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xiexiebang推荐)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传导(单个神经元内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神经内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两个或多个神经元之间)

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

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电流按光速运动,每秒30万公里,而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行的速度只有3.2~320公里。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病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什么是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触收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感觉的编码

所谓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编码。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他认为:

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3、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一种叫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另一种理论叫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精神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反映;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E=1/R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察觉出来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别开来。这种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察,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下公式来表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因此,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刺激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视觉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的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网膜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其中有感光细胞:椎体细胞和棒状细胞。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颜色的定义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颜色的分类

光谱颜色:光源光线颜色

吸收颜色:指物体表面反射出的颜色,而不是吸收光波的颜色。颜色的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写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减法原则:讲混合光中的一部分抽取出去,通常利用滤镜来实现。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觉理论 1)三色说: 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

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如在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 没有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在红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 在绿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 在蓝光作用下,黄-蓝视家同化,产生蓝色经验。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3)混合理论

人眼对光的反应过程存在着3个水平。

第一个水平是生物水平,即视网膜中存在着3种视锥细胞:红、绿、蓝。第二种水平是红色视锥细胞和绿色视锥细胞可以生成黄色的感觉。

第三种水平是经过上述两种水平后的视觉信息根据黑林的对立过程进行对颜色的加工。视觉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视觉适应: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闪光融合和视觉掩蔽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掩蔽。

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知觉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综合物体的不同属性,从而形成物体的完整映像。知觉受到人已有的经验、态度的影响。同样的物体,不同的人对他的知觉会有差别。联系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和知觉常合称感知。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怎样?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

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

可见,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像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1、邻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察。

双像:如果两眼成像的网膜部位相差太大,那么人们看到的将是双像,即把同一个物体看成两个。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象。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错觉理论

(一)眼动理论

观点: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错觉。评价:可解释一些错觉现象;但稳定网像的实验表明眼动不是产生错觉的真正原因。

(二)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观点: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评价:将错觉解释与现代神经生理学联系起来是其优点;但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是其不足。

(三)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观点: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评价:将错觉与知觉恒常性联系起来,影响较大。但仍有错觉现象难以解释。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 不同角度的理解

是一种觉知: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是一种心理状态:无意识--注意 无意识: 概念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种类

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多余的小动作,说话中的口头语等)。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盲视:由于脑损伤而引起(对刺激物视而不见)。注意有哪些分类?

1)不随意注意

概念:~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等。2)随意注意

概念: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

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②对兴趣的依从性。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⑤对人格的依从性。3)随意后注意

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学开车等某些技能时要注意培养随意后注意)。① 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② 活动的自动化

简单评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简答用加黑)

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比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 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反应选择模型或后期选择理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中枢的分析结构可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按其重要性安排,这种安排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导语。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求。

认知资源理论: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与感知觉不同。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

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时空关系)

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意识参与的程度)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时间)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0.25~2s)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为~。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s到2分钟。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内容)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组装家具的步骤,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步骤等)。

记忆包括哪些重要过程?

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记忆好坏通过其表现。

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①有意编码效果好于自动编码。②组织活动参与可促进编码。加工深度

什么是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意义?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影像而且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很大意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是什么?

(一)加工深度

(二)保持时间

在外显记忆中,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三)记忆负荷量

记亿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四)呈现方式的改变

(五)干扰因素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约干扰,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但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 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内涵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特征

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

是对经验的改组(对头脑中的概念、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重组)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思维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思维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只有在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人们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算法(algorithm)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即把问题解决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优点:保证问题解决。

缺点:需要大量尝试,费时费力。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

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手段-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山法

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概念: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①流畅性(fluency)e.g.国家-家庭-庭院-院落-②变通性(flexibility)e.g.列红砖的用途 ③独特性(originality)2.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remote association)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远距离联想测验:说出第四个词 3.有关的人格因素

什么是动机?它具有哪些功能? 动机的涵义

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为了拿奖学金而努力学习)

指向功能(为了努力学习而选择天天在图书馆看书)维持和调整功能(假期一直坚持学习)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试说明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与行为效率

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动机(每个人学习的动机不同);同一动机产生不同行为(旅游动机所采取不同的方式)。同一个人行为动机多种;良好动机不一定良好结果。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②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联系:

①历史上统称为感情。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有哪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那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呢?

一、富有创造力的灵感只赋予那些勤于钻研的人

灵感的出现是在解决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出现“顿悟”,使问题忽然迎刃 而解。有人把灵感看成“天赐”,其实,“天才出于勤奋”。灵感是创造力的一个要素,而灵感的出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人们运用这些知识时,其中潜伏着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现出来,可以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譬如,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有的人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头搬走。在另一种场合,如汽车陷入泥土里,同样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发明了新式起重机。

二、创造力来自不懈地追求创新的欲望

没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创造活动便不能进行。美国的电话发明家贝尔,少年时代智力表现平平,而且贪玩,但后来受到祖父的影响,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少年时代便设计了一种比较轻快的水磨。这说明,创新的欲望与对创造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顽强的意志是发挥创造力最宝贵的品格

在任何领域里,要想获得成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歌德说过:“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为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还表现在辨明方向、看清利弊之后的当机立断,能排除各种干扰,在挫折面前不回头,成绩面前不忘乎所以。”

四、虚心好学使创造力更丰盈

虚心好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超越自我的浅薄。你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准确地学习内容,能从所学的内容中推演出新观念,并在与别人交谈或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五、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

创造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来框架的突破与发展,否则便不成其为创造。对大多数人来说,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很容易产生一种思想惰性,对他人超乎常规的想法和作法又往往多加指责。要想做出成绩,重要的是要有打破定势、标新立异的思想品格。

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法

(三)家庭环境法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法

(六)自然物理法

(七)自我调控因素

第五篇:北师大普通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9,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10,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

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1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1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附录: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下载普通心理学 笔记 课堂重点 考试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心理学 笔记 课堂重点 考试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报检员考试重点整理笔记

    报检课件笔记 1.进口原木带有树皮的,应在植物检疫证书中注明除害处理方法、使用药剂、剂量、处理时间和温度;不带树皮的,应由出口商出具声明。 2.民用商品入境验证是指国家对......

    2017年普通心理学考研重点归纳

    勤思考研辅导班,我们能告诉你考研的重点!www.xiexiebang.com 2017年普通心理学考研重点归纳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勤思考研为大家整理......

    公共关系考试资料重点

    公共关系定义: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社会组织定义: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 公众定义:是指与一个社会组织发......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合集五篇)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复习简要笔记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基本术语 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心理学的......

    报关员考试资料学习笔记

    报关员考试资料学习笔记第一节 报关概述★报关的概念(含义、分类方式)一.报关的含义报关是指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

    2010年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串讲资料汇总(本站推荐)

    情感是与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并受世界观和价值观制约,因此更加深刻、含蓄、稳定而持久。 2、联系情绪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3、 它们属于同4、 一性质的心理活动,5、 因此......

    考试重点串讲笔记个人理财

    二、个人理财部分考点 1、P3-7,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和分类,每类的具体概念,尤其是理财计划几项分类 2、P17表1-2,通胀对与个人理财策略3、P23表1-4,利率与个人理财策略 4、P32,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