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实践探索
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实践探索
来源:滨湖区教育局作者:金俊良 张伟民日期:2007年9月28日已经有6970位读者读过此文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诸多不利于体育教师发展的弊端。文章在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反思的基础上,就如何促进体育教师参与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层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体育教学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教师发展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促进反思等功能,但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往往以高姿态控制着教师,重点围绕着一节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析,使教师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给体育教师投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往往使教师不敢直面评价。甚至可以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限制了体育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发挥,阻碍着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在反思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在实践中展开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学评价的探索,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体育教学的负面影响
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很多不利于教师发展的弊端。例如,过分重视课堂中知识与技能呈现的全面性及准确性,关注教师对问题是否进行深刻的揭示,而忽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对多媒体的运用给予肯定的同时,很少在多媒体如何与教学内容合理整合方面进行指导……。概括地说,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疏于进行方法性、策略性的指导和评价,因而导向教师注重的不是在教学方式的真正改进、对教学理论的认真钻研,而是在如何使学生系统掌握运动技能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现实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一节公开课,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课堂效果仍然不尽人意;在公开课上,教师总怕在“同行”的面前出现“知识性、技能性错误”而谨小慎微,以致个人的教学特色黯然失“色”;在课堂教学中,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时间与空间,但由于忽视了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以致训练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可见,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促进教师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作用。同时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硬性,只关注某一节课中教师的表现,而很少考虑教师的切身实际及其它客观因素,评价者往往以一种专家或领导的权威姿态面对评价对象,压抑了教师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引起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因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束缚
一直以来,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准绳。目前,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无论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大多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从评价内容来看,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教师素质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全面、具体和精确,利于量化评价或在评优中进行横向比较,可操作性强,但同时也显示了其导向功能的片面
性。
1.过分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一般常用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表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课堂气氛”、“教学素质”、“教学效果”等多项内容,每个一级指标下又有多项二级指标,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评价表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总分一般为100分,其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反映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情况仅占20%,纯粹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容占65%以上,可见其重“教”轻“学”的特征较为明显。这样的评价,导向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表现,重视知识技能的分析讲解,从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例如评价表中往往有“重视直观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一项,会导向教师片面地追求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显示其“重视”,而不考虑其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
2.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不到张扬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被认为是完善的评价体系。尽管评价标准完整、系统,但它不可能穷尽教学过程中多变的因素和内涵。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全面立体的、动态多变的复杂过程,其内容是丰富的。教学过程不像运动员跳高一样有一个可测量的点,更不是一件凝固的物体。因此,用固定的、“条框式”的标准评价丰富多彩的教学,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将教师的教学规范在同一点或同一标准线上,从而泯灭教师鲜明的个性特点。对于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没有遵循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才凸显其风格和特色,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体育教师始终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
评价标准是为评价者对教师的评价而制订的,评价表一旦被使用,教师在评价中的被动地位就被确定了。当评价者使用评价标准时,依照标准对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逐一打分,最后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所属的层次和级别,通常这一过程是评价者单方面进行,而教师是全然不知的。即使评价者将评价的反馈信息提供给教师,但信息往往是单向传递或通过领导间接地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信息是被动的,根本没有交流碰撞的机会,教师是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进行反思,甚至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调整是在揣摸评价者的过程中进行的。结果,教师对教学的调整也许顺应了评价者的意见,但离自己的个性发展可能越来越远。
(三)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际中,体育教师直接参与或亲历的评价主要是教研员的随堂听课评价,以及公开课活动中教师之间的互评。在前一种评价中,通常是教研员首先对授课教师发表评价意见,教师虚心地听着、做着笔记,尽管心存疑惑,但碍于多方面因素,最终没有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公开课活动中,通常是由授课教师简单介绍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由听课者一个接一个地指出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或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但研讨的内容始终没有跳出这一节课,评价的焦点投放在授课者的优点和缺点上,使授课者有如受审一般。另一种情况是,听课者怕“得罪”授课老师,只说“很好”、“不错”之类的客套话,最后陷入沉默和冷场境地。“评课”本是研讨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却成了最尴尬的局面。就这样,评价遵循着一种固有的模式,在“严肃认真”的气氛中进行,最后在教师心里留下的只有这节课的优点和缺点。最令人遗憾的是,对教学中的“优点”没有从理论上作解释,对教学中的“缺点”更没有从理论上寻求突破的策略,而这正是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没有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的重要根源。
二、促进教师发展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低的区分。换言之,对教师课堂教学
评价不是为了界定一节课的优劣,或是区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其根本目的是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改进教学策略,最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发展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为此,我们着重在形成性教学评价中,对如何促进体育教师参与评价、进行自我反思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让体育教师主动参与互评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强调教师是评价中的主体,教师在被评价的同时,也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如果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结论得不到教师的接纳和认同,无论评价多么准确、科学、合理,都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这是较为艰难的一步,如果采用理论讲座的形式是行不通的,理论只有当教师能自觉学习和思考时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从具体案例入手,通过对公开课的课例进行评析,让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评价的角度:
①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在于修正被评价的课,而是通过对这节课的合理之处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教学上的规律,并推广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②评价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但不是学习某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其教学思路中寻求启发,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③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是整节课的布局及各环节的处理,而不是对小节问题进行深究。应着重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而不是教师对知识、技能分析讲解的思路。
教师的互评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课例研讨活动为教师的互评提供了良机。如果要让教师真正地参与到评价中,主持人的导语非常关键。如果说:“下面请大家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那么评价活动会无可挽回地回到传统的模式中。为了启发教师反思,我们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这节课的效果与你的预想有差距吗?成功之处在哪里?所体现了的教学理念是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吗?” 以此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或者把研讨的主题定为“从这节课说起……”,意味着这节课是评价的起点而不是焦点,将研讨的焦点从评价一节课拓展延伸到研讨学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师搭建开放的、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开阔的交流空间,激发教师的思考,从而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得以提升。
(二)充分了解被评价者的需要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一种交互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良性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在评价情境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对被评价者的评价不仅要合理客观,更重要的是关注并顺应被评价者的处境及心理需求,让评价过程得到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认同。作为评价者,必须广泛听取体育教师的心声,但教师的心声尤其是真实的声音并非随时可以听到。在一次关于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活动中,我们将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真实案例及教师对教学评价的建议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提供给教师,同时在材料中向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在目前体育评课过程中,你最反感的事情是什么?”二是“你对目前课堂教学评价有何建议?”由于提供的材料贴近教师的实际,立即引发教师们的强烈共鸣。很自然地,教师们把隐藏在心里的要求和建议毫不掩饰地释放出来:
①评价者高高在上,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评价对象,抓住某一环节的不足大做文章,以显示自己的高水平。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平等的,教师有权利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说明和解释。
②目前,课堂教学评价较为推崇形式新颖的教学形式,而不考虑这种形式在现实教学中是否可操作,是否真正令学生有效地学习。
③评价者必须要对所评价的课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不要在细微的、显而易见的问题上纠缠,既花时间又没意义。
④评价者每次评价意见都一样,使我觉得自己没有进步,有挫败感。
⑤建议取消量化的评分标准。教师为了在教学评价上得高分,想方设法兼顾各项内容标准,事实上,每节课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最终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
⑥在公开课中,听课老师一个接一个地发言,提出建议。到最后,让授课老师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课竟然有那么多的缺点。
可见,作为被评价者的教师,并不回避评价,而是对评价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分数和等级,而是诚挚的鼓励帮助、平等地交流沟通和思维上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能充分地表达对评价的要求、对评价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是参与评价的过程。
(三)激发教师自我反思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者要与被评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与被评教师沟通协商,鼓励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反思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评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给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重要的是能实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对话,对教师而言,“对话”本身就是一种能引发教师反思的理想情境。就如在教学中,学生请教老师时,常常是老师还没解答,学生已经想出答案来了。教学评价也是这样,关键是给教师创设一种激发其反思的情境。一次公开课筹备过程中,一名体育教师与我们展开如下对话:
“我们校长说,作为区级体育公开课,必须运用多媒体演示,这样才能上档次。”
“那你自己觉得这节课是否要用多媒体?”
“我觉得没必要用。”
“那就按你说的办。”
这节课的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田径必修模块的《挺身式跳远的腾空与落地的完整技术练习》,多媒体是否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并不大,况且室内不可能有跳远的沙坑。事实证明这位体育教师的想法是对的,在课上,她通过自己的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效果非常好。在本节课筹备时的对话中,笔者没有提出建议,只用了两句话,但这是对教师的最好的支持和鼓励,最后让老师感到 “我自己真的能行”。
另外,教师通常在公开课设计时,为迎合听课者和评价者而设计一些违背自己教学风格、脱离学生实际的环节。我们通过平等对话,能启发教师的思考,可以让老师的真实思想显露出来,还原其自身的教学特色。
总之,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多形式、多渠道的,可以在课前、课后或者在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或是双方面对面的对话中。最终目的应是促进体育教师自觉参与评价,并从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等
多层面进行反思,从而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解能力,使教师能对课堂教学作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让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发展。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继续探索促进体育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以及教师的教学个性,灵活地调整评价标准和评价的角度,建构适合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课堂教学评价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第二篇: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价的反思与探索
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价的反思与探索
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江东
内容提要:作为课程改革主要内容之一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剖析,可以发现许多误区的存在。本文在列举剖析误区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价,阐释了四个方面的观点,以求评价者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尽快建立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发挥质量评价应有的导向与激励功能。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评价 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来构建评价的体系,应着重于“导”,坚定不移地引导广大教师把聪明才智、时间精力等,倾注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来,矢志不渝地引导全体语文教师和学生扔下“包袱”,轻装上阵,奋发进取,敢于创新。
坚持这一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剖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评价,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如以形式与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标准”答案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以书面测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忽视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语文学习的特点。这样的评价不仅失去了对于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甚至会异化为教学改革的障碍与阻力。因此,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走出教学质量评价中的误区刻不容缓。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建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按照健康的轨道发展呢?
一、着眼基础,紧扣目标,从形式走向内容
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也必须能够为内容服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必须服务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个内容。而有些地方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却认为,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形式多样化,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定会良好。
这种注重形式忽视内容的评价标准,引来教师备课与课堂教学的畸形发展。如为了取得这种教学效果,某些语文公开课或示范课上,投影、录音、录像像走马灯似的闪过,有些课堂教学比赛成为超常规“武器”的大较量。学生看着精彩的录像,听着美妙的音乐,面对这些平常不容易享受到的现代化电教手段、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自然兴趣盎然,尽情享受了。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也得到培养与提高了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上面的课堂教学缺少的正是这些最基本的积累与训练,也就无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强调基础性——评价教师的教有没有着力打好基础;评价学生的学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形成了基本能力,具备了基本的语文素质。
这样的评价观念,自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在听、说、读、写、背、作等方面下功夫。如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认认真真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增加文化底蕴„„一句话,让学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而不再做那些没有实际效果的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
二、着眼整体,抓住重点,从结果走向过程
《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事实上,有些地方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考评,最看重的还是统考,最相信的还是分数。考试仍然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考试分数依旧是奖惩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观念,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自然把教师和学生引向仅仅追求分数的狭隘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整体视角考查,切忌“一叶障目”,以局部代整体,以“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
当然,我们强调评价要着眼整体,全面考查,并不意味着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地查,而是要求在着眼整体的基础上,注意突出重点。
评价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呢?教学质量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师教的质量是因,学生学的质量是果,即教学质量最终反映在学生身上,所以,应重点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作业书写、参加课外活动等的兴趣、习惯、态度、能力等。这种思路的评价,必然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着眼发展,面向全体,从“标准”走向创新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很小的,后天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有适宜的教育,每个人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然而,一味看重“标准”答案的评价,却成为制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瓶颈”。一次作文竞赛中,举办者出的题目是:“你最喜欢看哪部电视剧?电视剧里的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她)做的哪件事最令你难忘?„„”一位参赛学生是这样开头的:“‘你是风儿,我是沙„„’每当听到《还珠格格》里的这首美妙动人的歌曲时,小燕子那机灵明亮的眼睛就浮现在我眼前,那活泼纯真的笑声就荡漾在我耳旁„„”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写得较精彩,但在评价时,却只得了70分。原因是这位学生未能紧扣题目写,比如,要先点明自己最喜欢哪部电视剧,再说明哪一个人物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此重“标准”轻创新的评价,不仅遏制了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更谈不上挖掘和激发教师、学生的潜能。
为此,教学评价一定要摆脱单一标准的束缚,允许教师和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让教学质量评价的尺子多起来,思路活起来。如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时,可以设置“教学特色”的观测指标,给具有创造性与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额外加分。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有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当教师沿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时,就不仅能关注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还能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提高,看到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即使是基础最差的学生,也应该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在这种评价标准下生成的教育才是适宜的教育,才会促使全体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四、着眼实践,突出特色,从“纸上”走向“躬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实践空间,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这一特点相悖的做法。
常常可以看到试卷中有这样一些题型:请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在下列句子中该读重音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点;按要求默写课文„„显然,这些题目旨在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背诵情况。那么,这些题目能比较客观地测试出他们实际的朗读、背诵水平吗?答案是否定的。基础知识和某些基本技能,可以通过“纸上”——试卷来评价;而口语交际、朗读、背诵、学习习惯等实践活动的检测,则适宜“躬行”——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翻一翻、查一查„„教师有没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有没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受益,必须通过实践来予以检验。
由此可见,评价语文教学质量,必须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如评价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可以运用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又关注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时间与数量。评价课外实践活动的质量,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来考查。如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办报比赛、辩论赛„„这样的评价既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特长,收一举数得之效。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走出误区,要在“基础、整体、发展、实践”等理念的指导下,摒弃不必要的形式,抛弃不合理的内容,改变不恰当的方式,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与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
2、[美]布卢姆等著:《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
3、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价》,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
第三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
本学期从校内校外老师们的课堂展示中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要上好音乐课不必面面俱到:熟悉中小学教学的人都清楚,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教师们除了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的往往也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因此,许多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其实教师自身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最最要紧的。调动积极性不是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好课”的标准是创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看作是采用了一套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能认为仅仅是教师改变教法的问题。”教师培训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就教师转变观念来说,取决于教师本人的努力,同时也与学校的大环境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态度有关。像上面提到的一些问题,很多是学校领导对一堂好课的标准认识上出了问题。如果学校允许课堂“不完整”,教师们自主创造的空间就会更大,拖堂等现象也会大大减少。另外,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而不应该是面面俱到。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更新观念,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标准评价不同学生,达到不同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方式注重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建立自信心,认识自我。关键词:课堂教学 评价 学生 教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水平、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实践与探索。
一、更新观念,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
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不再是不管学生水平差异,答对就表扬顶呱呱;答错就唬着脸说:“不对,下一位”;答不上就严肃指责“听没听课”;不再是只有老师评价学生,老师说了算;不再是只评内容。师生评价互为主客体,达成师生互尊、互爱、互敬、互帮、互教,走向教学相长,体现人文关怀。
二、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是的,十个手指伸出都不一样长,何况是一个班学生呢。不论是哪个学校,哪个年级哪个班,都会出现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思维的快慢。《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 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达到不同的目标。让每个学生跳起来都能摘到桃子,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只是优等生的天堂,学困生只有听的份的现象。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后,出示如下一道练习题,制定了这样的三个目标: 目标1:能用1种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目标2:能用2种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目标3:能用多种方法解决,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并能归纳出最简单的方法。在检查时发现有如下几种解法:
A、(5×5+5×10+5×10)×2 B、5×5×2+5×10×4 10
C、5×5×10 5 5 D、5×10×5 5
此设计体现了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达成目标,老师在评价检查中,并进行表扬,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目标,有成功的喜悦,学困生能达到目标1,中等生能达到目标2,优等生能达到目标3,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的起点上获得发展。
三、注重评价语言,展现评价的激励功能。
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人人都希望听到赞美的话,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因为赞扬蕴含着老师的鼓励,蕴含着老师的爱与期望。当然错的终究是错的,要看你怎么评价,不是说放弃批评。我们总是看到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魔力”,那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这种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善于利用课堂评价语言。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的亲切性。
“亲其师则信其道”。名师的课前的热身导语,都是以好朋友一样的话语,学生一下子接受他,喜欢他,师生融成一片,课堂气氛轻松和协,学生思维活跃,达到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在课中称学生为小伙伴、孩子们、小朋友等,都体现出亲切性。
2、评价语言注重准确性。
要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评价语言充满激励性。
比如:“今天你又有进步了”、“还需努力”、“再细心一点”、“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等,用激励性的语言,善待我们的每个学生,树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
4、评价语言充满人文关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老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用爱心正确评价,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
如:我在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黄展鸿(学困生)回答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脸也红了,这时我微笑着说:“你积极回答问题,声音又响亮,真不错,刚才有点紧张,把三角形的面积说成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了,没关系,想一下,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呢?”只见他很快地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真不错”我拍着掌说,全班同学也意会老师的用心同时为他鼓掌。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当时我假如也跟着同学们的笑声批评他,岂不是雪上加霜,他也许再也没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了,就是我说出答案他也不一定听得到了。当他听到我表扬他而没有批评他时,便能轻松地想起答案,并能及时地说出,又听到大家给予他的掌声,整节课都很开心,在日后的课堂上也能看到他的积极的一面。
四、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
《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历程,改进老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即时评价,老师可以把握课堂学习状况,调控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存在挫伤学生自尊心与错过思维训练的好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我采用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间的讨论和评价,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评价。例如:在学习了分数乘除应用题后出示以下练习:
1、动物园里有20只小猴子,比大猴子多 ,大猴子有多少只?指名回答时,做出如下解答:20 ×(1+)=20 × =25(只)
师:“写得真整齐,老师这里还有一题,想请你帮忙解答,好吗?” 生:可以.我又出示了一题:
2、公园里有小猴子20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 ,大猴子有多少只? 这位学生很快写出了算式:20 ×(1+)= 20× =25(只)
这时他发现怎么两题的答案一样啊,可是题不一样啊,引起了他的注意与思考.下面的同学也在吵着说:错了。这位学生手摸着头,一急想不出来,站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我笑着说,谁有不同的看法吗?只见学生做出以下的回答:
生1:第1题错了,第2个条件说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小猴子只有32只,大猴子不可能是40只。
生2:第1题错了第1题的单位“1”是大猴子,是所求应该用方程或除法解答。生3:第1题错了,这题的单位“1”是大猴子,是所求,我认为应该这样解答: 20 ÷(1+)= 20 ÷ =16(只)。
答错的同学也说:“我明白了,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是看单位”1"是否知道。这时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了他们精彩的讨论和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并肯定了答错的同学认真听讲,并勇于改正,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如果我当时马上做出评价,不但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伤害,更会使学生失去一次很好的思考机会。经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加深印象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它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成果。而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活动多数是建立在猜测、联想、顿悟和直觉思维之上的,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时,难免有不完善、不规范、犯错误的现象。如果老师这时马上给予否定的评价,很可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受到扼杀。所以说学生的创造思维稍纵即逝,教师要把握时机,适当延时评价,不能妄下结论。从学生各种思路中捕捉住创新思维的火种,并使它蔓延。
如:我教学“化简比”这个内容的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化简方法后,出示了一道练习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 : 0.8:
我在巡视检查中发现一位学生化简 : 时直接写出答案 : = 7:9,很明显答案是错的。当时我没有责备他,而是让他写在黑板上。很多学生都发现是错的,他也红着脸,我笑着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所以等于前、后项的分母比。”我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观察,会动脑筋,接着问:“化简后的比跟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还在纸上写写画画,最后发现分子相同的两个比,它们的比就是分母调换位置写成的。这时我表扬了学生“真聪明,同学们发现了一种化简比的新方法。”这时又有同学举起手来说:“我发现分母相同的两数比,分子比就是原来 的整数比,再化简。比如: : =2:3,: =9:7。”由此看来,正是利用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才让学生燃起创新的火花,并使学生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巧妙相结合,灵活运用,既能及时掌握情况,做出反馈,又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多用“为什么”对学生进行追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发挥评价的交流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鼓励自我评价
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对达到的目的程度负起责任时,他才是真正的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方面真正的负责。自我评价法,树立现代的评价观,使评价外部的转化为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化为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化为主动的评价发展方向。自我评价确立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中,在全课总结时,提出问题“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哪些方面表现很棒,哪些方面还需努力”等,让学生在自评中反思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对知识进行总结性记忆,同时认识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二)互评
“互评”是指互相评价和反馈,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或作补充,并陈述出自己的理由。在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同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都是采用互评的方法,引导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观点进行反思。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十分重要的疑问:对于这部分知识,我掌握了多少?班上谁掌握得多,谁掌握的最好?有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和差错?在课结束总结时,互评谁表现得最棒等等。长此以往,学生不仅知己,而且知彼;不仅知对,而且知错,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对方的评价中得到启发,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互评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意识会使每个人勇于表现自己,使他们奋发向上,确立更高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也进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评价老师这节课的表现,有利于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总之,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究和反思评价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五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反思)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张晓霞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手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好转,各个方面都有了转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而且有利于把握教育的方向,有利于科学的导向和激励.对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业的评价工作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教导处和班主任工作来讲,更是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我们习惯以“三好生”与积极分子来定位学生的学业成就,他一般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师生的主观印象为评价内容,体现不出学生发展的状态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学校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学生的期末学业评价也必然需要一种新的,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的新的评价体系来与之相适应。从99年上半年起,我校就在此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废除了原先的先进评选制度,推出了注重学生切实发展,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小学生先进个人评定细则》。我们以细则为载体,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内涵为原则,对学校、教师的素质教育成果,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完成了全程的监控和指导。
一、综合素质评价和现状。
我觉得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全面性、发展性、民主性、差异性、时代性等特点。综合素质评价不但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和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了切实的评价,而且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做出了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随着学生与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项目与指标的确立,以及与最后的评定,均由老师,学生,家长与同学等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指标公开化,评价过程民主化,以保证评价的公开合理。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和发展为根本。在评价的过程中,承认了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发展水平、状态的差别。综合评价项目和指标直接体现着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因此,它必须符合当前学校发展的需要,当前学生在评价发展现状,以及将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教育的超前,手段的超前,以确保本评价体系的时代性。
二、评价体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
“面向全体,面向发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重要原则,因此,我们理解是:“面向全体”是相对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行为来讲的,指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给每一个学生以均等的发展机会;“全面发展”是相对于学生来讲的,从学生的个人角度看,指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全方位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以求得自身发展,从学生和集体角度来看,指每个集体都在各个方面有人才出。评价从根本上落实了素质教育这
一理念,实现了从重教学到重育人的转变;从重分数到重品行的转变。明确了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形成一种好的学习品质。
三、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生素质评价的指标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又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原则下制订出来的,它不随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再者,学生全程参与了评定,在评定过程民主化的同时,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评价实现了课堂教学中主次地位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从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四、评价体现了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思想。
素质教育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以德育为核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即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同时又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如何让道德教育潜移默化成为学生完善的健康人格是全社会都要关心的话题。道德教育需要利用学科为载体,也需要课外体系的协助,如教育基地,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如果缺乏德育教育的系统构架,校内外教育形成反差,德育教育的成果就会被削弱。我们将德育指标渗透到各项目之中,使每个项目都有德育的要求。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真正体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尖子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前,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有些教师为追求考试分数,一味地硬迫学生死记硬背,使教学走上死胡同。新课程怎样进行教学评价呢?我认为爱用动态评价法是有效果的手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教学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倡多元化评价,重视过程评价,新课程实施动态评价,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对于素质教育必须进行综合评价,这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构架综合评价体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