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存在的问题探讨[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9:2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存在的问题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存在的问题探讨》。

第一篇: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存在的问题探讨

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存在的问题探讨 罗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2012年8月31日经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现已实行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是时代的需要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新的民事诉讼法实施后,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很大,但作为一部我国非常重要的程序法,也应当进行完善和修正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有必须应上升到法律议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我们在实践中认为新的民事法在目前的实践中,尚还存在以下这一些问题:

一、有关民事诉讼证据部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部分有19条,对证据的种类和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证人作证的义务及费用等方面作了规定,但对此前反应强烈的部分案件需要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证人出庭作证后的安全保障问题;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垫付范围及标准、垫付问题;举证责任分配问题规定不明确,实践中较难操作。对一些不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司法解释又纳入民诉法,但对急需以法律规定的问题尚停留在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证据的司法解释之中。这不利于法律的实践和操作。

1、对关键证人应规定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和范围、标准及垫付人应作出明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保障问题应当明确规定。某些案件需要关键证人出庭作证,但证人碍于各方面的原因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拒不出庭作证,人民法院的证人出庭作证通知往往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证人鉴于利害关系、作证的麻烦及法院谁来垫付出庭作证费用的问题,往往以各种理由拒不出庭作证。实践中当事人垫付了证人出庭作证费用后,一般都无法也不

会向法院主张要求对方给付出庭作证费用,法院也不会因通知证人支付证人出庭作证费用,因为规定由法院垫付,是由承办法官垫付还是承办人或法院单位垫付不明确,且垫脚垫付的范围和标准怎样不明确。因此很有必要对案件中关键证人出庭作证作出强制性规定,并对证人出庭费用的标准及垫付人作出明确规定;证人出庭作证后,往往受到对已不利的一方当事人的威胁、威逼,有时转为生活中的其他矛盾纠纷,这对证人非常不利,这也成为证人不想出庭作证的一大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保障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2、举证责任分配是案件的重要问题

新民诉讼法规定中缺乏举证责任分配规定,实践中大部分当事人并不清楚个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在那一方,往往案件一到法院,法官要求双方都要依据各自的主张进行举证,不清楚该案举证据对自己有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往往错误认为这是法院的事,对方的事,而在不清楚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忽视了自己的举证责任,从而承担败诉责任,这对当事人很不公平,这需要法律明确规定举证责任在那一方。

二、关于诉讼代理人的问题

1、新民诉法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

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认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从该规定来看,一款规定很好查明代理人身份,但第二、三款规定的人,实践中较难操作,当事人往往开庭时口称是某某的亲戚或受某某社区单位或社会团体推荐,不能提供书面的证明,且提供了也难查明书证的真实

性。故很有必要规定明确第二、三款规定的代理人应提供具有法律规定效力的书面代理证明。

三、关于实现担保特权案件的宣传问题

此款规定得非常及时也确有必要,但当前依此条款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的当事人基本没有,这主要是法律刚才实施,很多人并不知道情况,因此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现实中基本上借款合同都约定了物权担保,但如何实现物权担保当事人大多不清楚,因此,此条款应大力加强宣传的力度。

第二篇: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毕 业 实习(调研)报 告

专业班级法本六班

姓名杨丹丹

学号201031010649

指导老师黄荣昌

法学院

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内容:新民事诉讼法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时间:2013年12月20日—2013年12月31日

调查地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今年元月1日,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诉法)正式实施。在贯彻实施好新民诉法,审判绩效、撤诉率、陪审率、当庭裁判率、办案效率、业务能力还要继续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在实习中通过庭问卷调查、访问,谈话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发现在实施新民诉法开展审判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诉讼调解问题。新民诉法第9条规定了调解的基本原则,第122条规定了先行调解,进一步强化了诉讼调解。对此,存在不同声音,有的审判人员认为我国调审合一制度下,法官在调解中主持人身份越位、中立者地位错位、司法者价值缺位,案件往往“被”自愿、“被”调解、“被”和谐。调解和判决一样重要,不能因为“调解优先”而有所偏废。换句话说,法院不能为调解而调解,防止“调解优先”变味成“久调不立”、“久调不决”。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否调解、如何调解等都是由法官说了算,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有待释疑。比如,在实际操作中,什么样类型的案件可认为是“适宜调解”,有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法院对调解的期限如何把握?当事人拒绝调解,以何种形式向法院提出?如果法院迟迟不予立案,当事人如何救济?

遗憾的是,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亟待司法解释加以明确。

二、电子邮件、传真送达和留置送达的问题。新民诉法第87条第1款规定,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 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此规定可以有效的提高审判效率,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但是至今我们还未采用过传真与电子邮件送达方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对互联网的操作不熟悉以及条件的有限性此方法应用不通。

新《民诉法》第86条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受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与旧民诉法相比,新《民诉法》规定可以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前提是在受送达人的住所适用。但在实践中,送达往往还面临着以下问题:

1、受送达人或者同

住成年家属否认自己的身份,致使送达人在没有其他证据证实受送达人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无法送达;

2、受送达人或者同住成年家属不让送达人进门,此时文书根本就无法留置送达;

3、作为自然人的受送达人,白天工作,晚上不回家,又没有同住的成年家属,没有留置送达的条件;

4、作为自然人的受送达人,居无定所,又不能接受直接送达。这四种情形都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留置送达条件,实践中可能对此公告送达。公告送达不仅增加当事人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导致诉讼期限的延长,增加了当事人“诉累”。所以,留置送达的范围不能仅仅界定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应当考虑放宽适用条件,比如可以在受送达人的单位适用留置送达。因为一般情况下不会哪个单位不让人进门的。当受送达人不让送达人进门时,送达人把法律文书贴在受送达人的门上然后进行拍照或者录像算不算留置送达?这些问题还需要司法解释进一步的回答。

三、关于小额诉讼问题。新民诉法第16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157条第1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目的在于使简单的案子得到及时的救济。

但立法并未对小额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具体程序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有必要针对小额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如新民诉法对小额诉讼明确规定为一审终审,但从司法实践来看,受司法水平、人情利益等因素制约,基层法院对小额纠纷一次审判很难保证案件的质量,完全堵住了当事人的上诉渠道,使得救济途径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解决,无疑会使小额案件流向申诉和上访渠道,从而带来负面问题。但如不实行一审终审,则无法体现小额诉讼提高程序效益的基本价值,其设置的目的不能实现。因此,当前法律规定小额诉讼实行一审终审而又没有设置有力救济程序,让小额诉讼走向了两难境地。

四、关于诉讼代理人的问题。新民诉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从该规定来看,第一项规定很好查明代理人身份,但第二、三项规定的人,在实践中较难操作,尤其是在开庭时才委托的代理人,不能提供书面证明,有的即便在开庭前就委托了代理人并提供了书面证明材料,但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也是难以查明的。

目前在实践中遇到的多数是委托近亲属作为诉讼代理人的情况,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要求代理人提供近亲属关系证明,近亲属关系证明大部分由村委会出具。因此,建议今后的司法解释明确代理人应提供的书面代理证明材料。

五、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问题。新民诉法有关证据部分共19条,对证据的种类和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证人作证的义务等方面作了规定,但对此前反应强烈的部分案件需要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规定不明确,实践中较难操作,常出现证人不到庭作证的现象,此规定难落实。第一、对关键证人应规定强制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范围、标准,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保障等问题应当明确规定。第二、法院目前普遍没有设立证人室,民事案件开庭普遍没有法警值庭等等,都需要引起关注并予以解决。

六、新条文的原则性规定增加了民事审判法律适用难度。如“新民诉法”只是明确了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对于受理标准、诉讼费用、审查与裁判范围、裁判效力和执行等一系列问题并没作出规定这无疑增加了民事审判法官适用法律的难度和承担的风险。因此,我们应理性对待民诉法的新修改,加强新民诉法的学习和具体适用。对立法规定较为原则的修改内容努力探求立法原意并不断总结司法经验,对现阶段适用有困难的修改内容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创造适用条件;要以稳妥慎重的态度推进新民诉法的贯彻实施,绝不能盲目求新。

第三篇: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存在问题及建议

《食品安全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永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霍建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代表、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指出,全面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建立起长效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因此,于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并于6月1日生效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的《食品安全法》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基本**,体现出不少的创新和亮点,如: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可要求十倍赔偿、明星代言要担责、任何食品不能免检、食品安全有了国家统一标准、问题食品要召回等等。它体现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维持现行分段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了了解这部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民革四川省委对此进行了调研,发现以下存在的问题:

一是食品生产监管仍然面临困境。

虽然《食品安全法》已经实施,但目前我们的食品生产管理依旧是按部就班的条块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仍不够明确,监管链条存在交叉或缺失。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很容易造成相互推诿,无人问津。

二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尚有待完善。虽然《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相关执法人员面对一些“问题”食品,只能告诉老百姓如何识别假冒伪劣。这等于把控制假冒伪劣的风险转嫁给老百姓自己承担,而老百姓并不是具有公权力的执法人员,对于这些危害应如何识别、如何防范都没有明确的判断。

三是食品检验制度在透明和监督方面有一定的缺失。

《食品安全法》即使取消了食品“免检制度”,但是否所有食品都百分之百的通过检验,抽样检验的样品与总体产品的关系怎样等等,普通民众并不知道。这就要求,检验部门应当对检验的对象、方法、标准等,在条件允许时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检验部门应当对检验结果负责,如果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检验部门还应当与生产厂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方面比较缺失。

四是食品召回制度实施中有一定困难。

《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但现实是,我国有8亿多农民及5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系统过于庞大。更何况我国生产食品有相当一部分的小作坊,他们连标注的生产厂家都是假的。而很多小的食品生产者、餐饮小业主一旦要求其召回问题食品或责令其作出民事赔偿时,他们往往干脆关门逃跑,拒绝赔偿,因此食品召回制度很难实际执行。

五是假一罚十往往不足以弥补消费者损失。《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那么,如果买一包价值一元的方便面,吃的时候发现了一只蟑螂,也许吃了以后并不会发生大的疾病,但却只能要求十元的赔偿,作为每个消费者,都会觉得不公平。因此,我们认为“假一罚十”这条不足以弥补消费者损失。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全面、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比如,美国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个层次。**监管机构的许多部门都聘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人员,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与之相配套的是涵盖食品产业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法律及产业标准,一旦被查出食品有问题,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对此种做法,我们可以进行借鉴。

二、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分段监管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

《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分工负责和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监管的有效*和公信力。一是分段监管的部门之间需要适当“越位”。有专家指出,为了实现有效监管,有关部门对于自己的监管职责或者职责“盲区”需要适当“越位”,适当“越位”属于良*越位,并不是被法律所绝对禁止和认定为无效的。通过适当越位来延伸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弥补监管空白,实现无缝隙链接。当然,在适当越位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之后,需要上级主管机关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将越位的事项转化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二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使得信息既互联互通又公开透明。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建立、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督促各部门之间及时通报信息,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检验机构等技术资源的共享。同时由卫生部门不定期地统一对外发布信息,以避免检验机构重复抽检。

三、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投入。

1、对监管力量薄弱的部门增加投入。以北京市为例,海淀区和西城区政府给辖区内的每个社区、集贸市场、大型超市等消费终端配备了快速检测设备,通过快速检测获得初步筛查结果。而很多地方的财力不足,不要说快速检测设备不能配备,很多职能部门连起*的办公用品都急缺,所以建议财政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2、对基层的检验机构增加经费投入。我国国家级的实验室配备精良,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实验室水平,而许多省市地区的实验室稍微达标,基层的检验机构则大多设备落后。因此,建议政府加大投入,使得对国内销售食品的检测和出口食品的检测,在检测种类、标准、程序等方面统一起来。

3、对食品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增加投入。企业本身自主监测食品安全的成本,相比监管部门的监管来说会更低。针对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流动*大的特点,有必要针对*地对其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标准的食品加工规范、食品卫生规范、诚信理念等等。

四、对举报属实的人员进行重奖。在 “三聚氰胺”内幕被揭发之前,往奶粉里面添加“蛋白粉”据说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但是却没有人向监管部门举报,这背后所反映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奖励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对于举报人的奖励力度不够,不能真正鼓励和提倡举报行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借鉴税务部门的奖励规定,推出关于食品安全的重奖计划,同时,这种奖励制度对于掺杂制假的生产者来说,也有着心理上的威慑作用。

五、尽快建立起配套法规齐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目前,国务院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家工商总局已经制定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8项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正在进行部门规章和规范*文件的清理,废除过时的旧法规,修订和《食品安全法》不一致的条款。建议我省各级**加大修订地方法规的工作,使其与《食品安全法》配套衔接。确保上位法得到切实有效实施。另外,针对“假一罚十”不足以弥补消费者损失的问题,应当支持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提出高额的民事赔偿,如能允许精神损害赔偿更好。这既是对不法生产者、销售者的一种惩罚,同时也可以调动消费者的维权积极*。

第四篇:论民事诉讼法中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是为了论证我国证人制度在法规层面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首先论述了证人制度之于诉讼活动的重要性,再对证人和证人制度的内容及对证人的权利义务问题作简要说明。最后居于我对证人制度的了解,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浅薄的说明,再对证人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感性的建言。

关键词:证人、证言、证人制度、保护、补偿、公平正义

一、证人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位置。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证据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证人制度是属于证

据制度的一部分。证人证言是是民事诉讼中最广泛的一种证据,我们三大类

诉讼中,证据种类都差不多,都含有有证人证言。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证

人证言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证人证言是通过主观对客观外界事物的直接反

映、借助语言的形式再现案件事实的原貌或其中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

能够发挥直接证据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证明价值。尤其在当前的审判改革中,更强调了证人出庭举证、认证,由此可见证人制度的重要性。

二、证人及证人制度的简要概述。

证人制度是是关于诉讼过程中证人资格、证人作证的形式和程序、证人证

言的采信标准以及证人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诉讼证据

制度的重要部分。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

唤到法庭作证的人,具有不可替代性,证人就案件向法院所作的陈述被成为证言。证人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70

条的有关条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对证人制度有所补充。关于证人的资格问题,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由此可以看出,证人需要了解案件情况,且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在司法实践中,除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人、诉讼代理人、审理本案的法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和勘验人员,其他人员都有作为证人的资格,当然他们向法院的陈述叫做证言。在诉讼过程中,证人具有以下权利义务,最自己的证言具有补充更正权、获得法院的保护、损失补偿权(差旅、住宿、误工费等),他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具有出庭的义务,向法庭提供证言接受法官的询问,在这同时必须如实陈述,不得做伪证,坐伪证的证人各国都有相应的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制裁措施。

二、我国证人制度存在的缺陷。

1)、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法律文化造就了人们“远离衙门”的意识,法院官僚思想蔓延,人们对法院等国家机关的不信任,导致“无事不法院”,法院与民众的隔离。所以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要出庭作为证人更是不愿意,能推就推,即是被强迫作证,也只是无关痛痒的说几句,为了保全自己。还有古代的亲亲想隐制度,所以即便是证人,也只能为了维护“亲亲”而不能出庭作证,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证人的范围,增加了侦查取证质证的难度,而且由于儒家文化的盛行,亲亲想隐还被当做一种道德

上的要求。在广大的内陆地区,思想交流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方,思想也相对保守。所以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我们的证人制度难以得到最大化的落实。而法院也不争气,高墙大院,和人民产生了巨大的距离感,又没有深入群众,却深受官僚思想的影响,所以证人制度落实得不够好。

2)、立法制度的不完善。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

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但对违反法律规定拒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的证人,法律却没有规定制裁方式,既然是义务,为何不规定制裁方式,在中国这样一个看客调侃的时代,会有多少人主动去出庭作证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将“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作为证人可以不出庭的情形,却没有对具体情形作出细化,怎样去证明是特殊情形?需要满足怎样的情况才能证明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不出庭,那这个证人说知道的证据或者说是所知道的状况该怎么处理?这既给当事人或证人提供了借口,尤其是一些利益牵连比较大的案件,很多律师都会为自己的当事人使尽坏招。同时导致法官难以作出审查、判断、决定,很多时候还导致社会公平诚信被破坏。

3)、证人制度保护不完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第2款规定啦对以暴

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做证,侮辱、诽谤、殴打、打击报复证人的制裁措施。在司法实践中,证人的人生危险往往比较高,尤其是涉及利益纠纷比较大的案件,侵害民事证人人身安全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对证人人生安全权保障的缺失是导致知情人不愿出庭作证的重要原因,如过证人的安全都没有得到保障,那么谁会用生命来冒险做一件和自己利益相关不大的案件呢?所以证人的人生安全权,应该引起重视。

4)、证人的补偿制度。权利义务是相统一的,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那么因

为出庭而造成的损害又谁来赔偿呢?法条只是规定证人有损失补偿权(差旅、住宿、误工费等),但是对于具体的赔偿,没有明确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4条规定: “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 由败诉方一方当事人承担。“该规定明确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可以享有经济补偿的权利,体现了权利义务的相统一。但该规定对“合理费用”的范围并未作出具体规定,是自动获得呢?还是要经过申请和法院的审批?该如何去争取自己权利的实现?何时获得?等一系列的问题,法规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依据法规和现实的司法状况社会现实,这具有根本性的不可操作性。还有另一种情况,若是证人遭到打击报复或者人生威胁,是不是可以多给一些补助,给以司法上的救助和支持。

5)、询问证人程序制度不完善。我国质证制度规定,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

为定案的依据:当事人自行收集的证言,经宣读后对方当事人可以质询:对人民法院收集的证言,双方当事人可以质询,这就表明质证是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但我国司法实践中质询大部分是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当事人无法直接对证人进行询问,仅能对书面证言提出质询,因而致使询问证人制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样对于证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存在怀疑。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制度的建议。

1、完善立法。在法律和法规中,很多东西还流于形式,比如说对于证人的权

利义务问题,只是规定,很多案件的证人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获得的报酬和自己付出的、为出庭作证作出的牺牲并不成正比,还没有明确的法规保护他们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权利?所以对证人的权益保障,有必要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对于证人的资格、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和证人的义务要作出严格的规定,保证双方当事人都能活得公平公正的审判权,对于特殊状况不出庭的证人,要明细特殊情况的范围,而且居于一些民主化比较高的国家,有必要设立强制出庭的规定,为司法减轻阻力,也为社会增添诚信。

2、大力普法。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大家都必须懂法知法守法,在一些内陆

地区,法制观念还很薄弱,人们居于对司法和政府的不信任,对于自己所目睹所耳闻的事实,都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所以都不愿和“官司”扯上关系,不愿意作证人,但是出庭作证是证人制度存在的最大意义耶!所以对于证人制度的程序、保障以及对与社会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大力宣传,而且作为公民,对于知情的案件,我们应该主动向司法部门陈述。和谐靠大家的力量,公民社会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证人是一项光荣的义务。

3、法官和律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我自我觉得法官和律师的共同点就是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的诚信。但是由于社会的种种诱惑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法官在审判的过程中,不那么中立,对于证人证言的证明力有一定影响。而律师为了胜诉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伪证和假证的出现也是不无可能。【我表述不太清楚自己的意思】,毕竟我学艺不精。

四、结语。我们追求程序公平,也要兼顾实体的公正和公权的权威,所以司法

改革还是一件蛮困难的事,诉讼审判涉及了较多的社会利益,司法改革只

能循序渐进,我们的证人制度改革和发展也只能按部就班,不能一蹴而就,总之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民事诉讼法课本

民事诉讼法法条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五篇:林业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卓尼县林业改革调研补充材料

甘南州林业局:

1、林业机构沿革后的组成

2011年我县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同时,2009年我县林业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林业机构改革后我县制定并印发了三定方案,将我县农业和林业划分开来,但是人员和业务还是没有完全分离。2015年,我县又对农、林、牧等整合组建了卓尼县农牧林业局,并印发了三定方案,但是截至2016年机构还未整合运行。

2、林业机构沿革后的人员编制情况

2009年我县完成了林业机构改革后我县制定并印发了三定方案,将我县农业和林业划分开来,成立了卓尼县林业局,将农业人员划拨到县农牧局,并将原种子管理站、县蔬菜办、县药材办、县能源办全部编制、农林工作站一半编制,划拨给了农牧局,导致我局编制和技术人员严重缺少。

3、林业改革后投入情况

2009年我县完成了林业机构改革后中央、省州对林业的投入偏少,将大部分农业资金划拨到了县农牧局,没有其他新增投入,每年都是最基本的造林等项目。

4、农牧民群众林业收入情况

我县林地总面积为361万亩,大部分林区为国有林区,由洮河林业局管理,县属林地只有95万亩,天保和公益林补助资金到农牧民群众手中极少,农牧民群众林业收入基本全靠自己在林间采摘菌类等,所占家庭比重的10%左右。

5、国有林场改革后的现状

林场转入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享受财政全额补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国有林场扭转了长达数十年的动荡局面,逐步恢复并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国家颁布了《森林法》,为国有林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同时提出了不同阶段国有林场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具体要求,对国有林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国有林场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得到了稳定发展。叶儿林区地处原始林区,生态植被良好。在卓尼县解放及建县前的悠久岁月里,由于地势险峻,交通闭塞,生态得以保持原始景象,物种丰富多彩,万物和谐相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开始建林场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多年的森林资源开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 了巨大贡献。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木材经营逐渐放开,走向市场,带动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兴起,促进了地方木材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壮大。木材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发展迅速,经济、社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同时也由于管理跟不上,受利益驱使,境内非法木材生产经营几近全民参与。乱砍滥伐,偷拉盗运,恶性超方,强行闯关等现象非常频繁,严重扰乱了全县正常的木材经济秩序,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此期间虽然也搞了多次全县性的木材流通环节的“刹风”等整治管理的行动,但收效甚微。以上情形,一直持续到1999年底(1998年10月停伐后,1999年对此前调运的“剩余材”进行了清理外运),这种非正常经济现象才被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捋顺。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的发生;加强与森林公安部门和林区群众的协作;建立联防组织,开展联防工作;人工造林地和封山育林区内严禁牛羊等牲畜进入和人为非经营活动,保证造林和封山育林成果,扩大后备森林资源。不断总结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和各级领导保护森林资源责任制。林场通过对森林的培育,调整和优化了森林资源结构,平衡了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了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促进了森林健康生长,培育了适生树种。同时保证优质木材的收获进入良性循环,提高了木材利用率和生态效能。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全面推进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林业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40岁以上的人员占宗人数的60%以上,人员文化水平低,大中专学历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影响业务工作开展。

②.用人机制单一,科学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目前,林场岗位条件和职责不明,没有引入竞聘上岗、择优聘用、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不相适应。

③.我县林地资源分布极为分散,林区群众生产生活林木矛盾突出,管护难度较大,管护费用增高。管护机构不健全,管护人员少,素质低,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缺,设施缺乏,手段落后,对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十分不利。

④.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由于缺乏资金及对林业产业的政策扶持,林业产业难以开展,更难形成支柱产业,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7、意见建议

①、生态补偿金政策应尽快实施。根据我场公益林面积范围,进行认真核定,将我场公益林全部纳入重点公益林,尽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以便增加收入和经费,不仅有利于工程巩固,而且促进了各项林业工作正常开展。

②、重新调整林业队伍,以便提高职工积极性。由于长期生活在林业第一线,加之条件差,单位性质原因不能调动变动工作单位,长年以来,身体衰弱,年久多病,对于45或50岁以上老职工,应放宽政策,实行全部退休,重新调配年轻化、知识化林业队伍。

③、适当增加工程实施的其它林业项目。由于工程实施年限长,林间杂草繁多,森林茂密,人工更新、天然更新不断加快,针对这种现状,应增加森林抚育等项目,一是促进林木生长,二是减少火灾隐患。

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叶儿林场现在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时期,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一是基层管护站点建设投入。天保工程加强了森林管护,其站点多数利用木材生产时期修建的房屋,目前仍居住在林区的职工,工作环境条件十分差。国家要对森林管护站点有计划安排建设,同时解决水、电、通讯等配套建设。二是林区道路维修建设投入。现有林区公路大多数是七、八十年代以前修建的,桥梁多为木质结构,有的已成断桥,导致林道路中断,给森林管护、营林生产、火灾扑救等造成困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建设中,只管到乡村居民点到县的路段,居民点以下和无人居住的大面积林区则涉及不到,建议在国家基建投资计划中应专项安排林区道路及国有林区职工危房改造纳入有关规划中,享受相关政策。

⑤、大力扶持林业产业发展。天保工程从单纯保护逐步转向保育并举,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提高林地生产率。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人和企业在适宜发展林业产业,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建设林业产业基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提供充足而丰富的林产品。国家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实现应得的利益,增加收入。

下载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存在的问题探讨[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存在的问题探讨[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际调查后存在的问题

    一、文泽路站 基本情况: 出站人主要以步行(学生)、出租车为主,部分以公交、自行车和摩托车。 存在问题: 1. 公交站点不完善,例如:C出入口没有公交站牌(384站点),很不方便人们坐车;其他......

    新《民事诉讼法》的溯及力问题(5篇范文)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考试学院 新《民事诉讼法》的溯及力问题通常情况下,对于新修改的法律或者重要的司法解释,司法考试会有涉及,解答这样的考题要特别注意新法的溯及力问题,因此考......

    新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规定

    为正确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日......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精选合集)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摘要:从2010年1月起,我国所有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事业单位绩效分配制度再一次进行改革,过去实行的工资制度已经很难满足事业单位改革......

    新刑讼法实施后交通肇事民事赔偿问题2

    交通事故责任人被判刑,就不用赔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吗 [楼 主] 发表于: 2013-06-14 10:11 耕者 刷新本页 | 跟踪主题 | 邮寄主题 | 打印主题 引用此帖 高级成员......

    新《税收征管法》存在的问题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终于对《税收征管法》进行了修订,其修订之处多达80余处,因此,可以说是比较大人一次修改。与原来的《税收征管法......

    新《消法》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新《消法》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今年是新《消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根据省市局的工作要求,结合我中心今年以来的工作实际,现就新《消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研究。 一、新《......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巩固脱贫成果十分不易。由于大量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足,虽然经过扶持可能脱贫,但是多数贫困对象抗病抗灾的能力都十分弱,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立即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