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病危害岗位职工脱岗休养管理标准
职业病危害岗位员工脱岗休养标准 脱岗休养分级 1.1 一级
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操作、点检、维护工作的岗位为一级,每年享受一次为期2-4周的脱岗休养。
1.2 二级
凡从事接触《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规定的危害程度Ⅰ级(极度危害)毒物(如苯、砷、锰等)和矽尘(游离二氧化硅≥10%的粉尘)、石棉尘(石棉含量>10%),每工作日实际接触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岗位为二级,每年享受一次为期2周的脱岗休养。
1.3 三级
凡从事接触《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规定的危害程度Ⅱ级(高度危害)毒物(如铅、一氧化碳等),每工作日实际接触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岗位为三级,每二年享受一次为期2周的脱岗休养。凡享受一、二级脱岗休养的人员,其上一年度因故脱离本岗位累计满2个月以上(不含带薪年休假、脱岗休养假)者;享受三级脱岗休养的人员,二年内因故脱离本岗位满4个月以上(不含带薪年休假、脱岗休养假)者,不再享受本年度的脱岗休养。
2014年1月2日发布 2014年1月2日实施
共 1 页 第 1 页
第二篇: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
湘汉路(书院路-湘江大道)道路建设工程
职 业 病 危 害 防 治 管 理 措 施
湖南承运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零一七年八月十日
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
为了切实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公司根据国家、湖南省有关的管理规定,特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如下:
一、市政工程易发职业病危害的种类
根据企业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公司的职业危害为六大类: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辐射的危害:在建筑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3、有毒物品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
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5、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6、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二、职业病的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各项目部应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职业病危害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臵,设臵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
3、施工现场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备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施工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
4、在地下室等封闭的作业场所进行防水作业时,要采取强制性通风措施,配备行之有效的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并派专人进行巡视。
5、对从事高危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工作时间应严格加以控制,并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二)个人防护措施
1、公司为有效防止职业病对作业人员造成人身伤害,从管理上明确公司职能部室及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多级责任制,分清在职业病预防上的岗位职责。
2、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3、施工现场做封闭式施工,用高度不低于2m的围挡将现场四周围起来。
4、施工现场材料堆放整齐(散材成堆,型材成垛)。
5、现场临时仓库内各种袋(桶、箱)装材料码放成垛,小型材料上架存放。
6、接触粉尘作业的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在施工中采取不断喷水的措施降低扬尘,作业人员正确佩带防尘口罩。
7、从事防水作业,喷漆作业的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施工前要检查作业场所的通风是否畅通,通风设施是否运转正常,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中要正确佩带防毒口罩。密闭空间内进行防水、喷漆作业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如防护用具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必须立即撤离现场至通风处,并通知施工现场其他人员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该场所进行通风;若已出现中毒症
状,应立即报告项目部进行处理;慢性中毒症状比较不易被发现,公司对从事此类作业的施工人员每半年组织一次体检,发现职业病症状将立即通知本人并调离岗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8、电气焊作业操作人员在施工中应注意施工作业环境的通风或设臵局部排烟设备,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在难以改善通风条件的作业环境中操作时,必须佩带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电气焊作业易引发的职业病与第7条所列基本相似,参照第7条执行。
9、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要正确佩带防护耳罩,并减少噪声作业的时间。如因进行强噪音作业导致头晕、耳鸣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通知其他人员进行治疗,症状严重者报公司应急救援小组送至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
10、施工中所使用的加工设备要设臵除尘装臵,清运垃圾必须使用喷洒后方可用提升机或封闭专用垃圾道运输,严禁从窗口倾倒垃圾。细散颗粒材料的装卸运输必须要遮盖,现场专用道路要经常喷洒水,把粉尘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长期在高密度粉尘环境作业的施工人员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发帽及其他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防止吸入有毒灰尘。
11、长期从事高温作业的施工人员应减少工作时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饮用水,并佩带好防护用品。
12、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公司将检查结果告之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存入
档案。
三、预防职业病的安全检查制度
1、公司施工部除进行经常的检查外,每年还定期组织其他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这几种检查可以结合进行。
2、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并且必须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
3、安全生产检查应该始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边检查边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些限于物质技术条件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定出计划,按期解决。
(一)、对地下管道有毒、有害气体引起的职业中毒的安全检查:
1、检查对从事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情况。
2、检查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可行性,检查安全交底的可操作性。
3、检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到位,是否满足使用需要。
4、检查从事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是否佩带齐全、有效。
5、检查施工区域作业人员,有无遇险自救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6、对以上检查范围内如发现问题,一律采取“先停工,后整改”的原则,进行逐项跟踪复查落实,直到存在的问题解决完为止。
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先撤人,封闭现场,后研究补救措施,绝不允许冒险蛮干的情况发生。
(二)、对电焊作业过程中可能引起的职业病的安全检查: 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对作业环境是否清楚。对作业环境要求必须是有放火隔离措施、周边无易燃易爆物资存在,有用火证,有灭火器材。
个人防护用品是否佩带正确,使用规范合格有效。作业场所应设有排烟、防尘、通风的设施、设备。
作业场所应建立安全挂牌制度,应有安全专职人员,定期对作业环境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尘肺病职业危害防治实施办法:
为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管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和健康保障群策群力,录取防范措施,消除和制止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一切不良条件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件》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公司安全组织机构及工会组织应当加强对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督促、检查。
第二条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国家防止粉尘危害的有关规定,录取工艺改革,湿开式作业,密闭尘源,合理
抽风等防尘措施,推广使用无尘或者低尘的技术、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禁止在没有防尘设施的作业环境中进行敞开式干式粉尘作业。
第三条 安排防尘经费,专款专用,进行技术改造,改主设备必须编入设备台帐,列入维修计划,保持正常运转。
第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业的工程项目,防尘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
第五条 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又没有进行治理,严重影响职工安全健康的职工有权拒绝操作。
第六条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粉尘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察,负责职工健康监护,尘肺病诊断、治疗、疗养的监督
第七条 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对粉尘作业场所有关预防和治理粉尘危害的工程技术,组织管理措施及其效果改进进行监察。
第八条 工会组织负责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群众性监督协助单位开展防尘工作,教育职工遵守防尘规章制度。
第九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和防尘工程技术及效果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按规定向主管部门和劳动、卫生和工会组织报告,并向职工公布。
第十条 对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就业后定期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从事电焊作业、工程施工的接尘职工每两年体检一次,已经确诊为尘肺病或者经体检发现为可疑尘肺病 的接尘职工,每年负责一次。
第十一条 患有下列职业禁忌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粉尘作业
1、活动性肺结核病。
2、慢性肺部疾病,严重慢性上呼吸道疾病和支气管疾病。
3、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
4、较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5、医学上认为不宜从事粉尘作业的疾病。
第十二条 尘肺病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尘肺病诊断鉴定组集体诊断。确诊为尘肺病的,按照国家有关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提出劳动能力鉴定意见,记入《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并根据尘肺病期和病情给予治疗和疗养。
第十三条 认真执行本办法,在尘肺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扣发资金处罚。
1、未对粉尘作业职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的。
2、安排职业禁忌症人员从事粉尘作业的。
3、强令尘肺病患者继续从事粉尘作业的
4、安排未成年人从事粉尘作业的。
5、擅自挪用防尘设施经费的。
6、任意拆毁防尘设施,致使粉尘危害加重的。
第三篇: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
烟台市惠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文件 惠安安字(2005)第16号
———————————★———————————
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
为了预防、消防生产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加强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特制定公司职业病防治管理方案。
一、机构与职责
1、根据市卫生局和集团总公司的要求,公司成立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 组 长: 陈兵
副组长: 张春生 刘爱叶
成 员: 牟政义 李伟 杜书兵 王善民 各项目部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将人员组成情况报安全保卫处。
2、公司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职责:
(1)负责《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适用的正确性,将人员组成情况报安全保卫处。
(2)及时解决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安全保卫处负责组织有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以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考试。
4、各项目部要建立职业健康档案。(1)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清单。(2)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者名单。(3)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体检档案。(4)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检测结果档案。(5)职业病防治工作检查记录。
二、措施与实施
1、建立职业病防治网。各项目部要设职业卫生管理员,负责本项目部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防治机构名单要上墙公布。
2、各项目部要经常检查、分析本项目部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安全保卫处组织各项目部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定期培训。
4、按照市卫生监督所的要求,在用工劳动合同中告知职业危害。
5、完善本项目部职业病危害工作岗位、职业病危害种类及从事职业病作业人员的调查工作。
6、依法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岗前、定期、离岗职业病健康检查。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不能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7、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人员,工作时必须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
8、对以确诊的职业病人,要专人负责追踪管理。
9、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项目部应配备应急抢救用品。
10、分包单位从事有毒有害作业要在合同中注明分包方必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防治措施,并接受公司和项目部的监督和检查。
三、检查与总结
办公室半年组织一次职业病防治工作检查,及时解决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项目部在完成自检自查的基础上,要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总结,并上报办公室。安全保卫处负责汇总分析,对不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提出纠正预防措施。
烟台惠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五年五月二十日
主题词: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 烟台惠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5月20日印发
主送:各处室、项目部
第四篇:职业危害岗位补助标准
职业危害岗位补助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
2、相关法规依据:
关于建立化工有毒有害作业岗位津贴制度的通知
(1992年10月12日
劳动部、财政部劳薪字〔1992〕43号文)化工部:
为了贯彻劳动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提高企业一线艰苦岗位津贴标准的意见的通知》(劳薪字〔1992〕33号)的精神,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在工资分配上向艰苦岗位倾斜。经研究,同意在一九七九年经原国家劳动总局批准试行化工有毒有害作业岗位津贴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化工有毒有害作业岗位津贴制度,并适当调整津贴标准。现提出如下意见,请参照执行。
一、执行有毒有害岗位津贴的范围
原则上按照化工部颁发的两个提前退休工种范围表,即:<78>化劳738号文和<86>化劳923号文颁发的范围表和补充范围表执行。属于接触毒物的性质相同或相近,没有列入范围的产品工种(岗位),企业可提出申请,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审批,同时报同级劳动、财政厅(局)备案。
二、有毒有害岗位津贴标准及发放办法
岗位津贴等级的划分以“有毒作业分级”国家标准(GB12331)为依据,并结合实际劳动条件状况,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日津贴标准提高后分别为:
甲等 极度危害 2.0元
乙等 高度危害 1.5元
丙等 中度危害 1.2元
丁等 轻度危害 0.9元 显然这个文件实在是太老了,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实际情况:
1、大多数企业是不发放津贴的,只是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2、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发放了远远高于这个规定。根据职业危害分为甲乙丙三类,分别为每人8元、5元、3元每日来发放,每月根据工作实际进行统计发放
3、另外,在辐射这一块有单独的津贴发放。有核辐射和放射两块,放射按照《关于调整卫生防疫津贴标准的通知》(国人部发[2004]27号),基层医院放射人员工作的工作时长和保健假及津贴1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没有专门规定;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专职从事放射线和同位素临测工作的”,应该享受“二类”防疫津贴二类防疫津贴每人每工作日不低于7元;具体由各单位自定。
4、近期网络流行的“温低补贴”其实也算是津贴的一种,和“高温补贴”相对应,这两种也是对补贴的一种补充。
第五篇:职业病危害防护管理的规章制度
5.2职业病危害防护管理的规章制度
5.2.1职业卫生安全责任制
1、用人单位必须履行职业卫生防治主体责任,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危害承担责任。所有劳动者享有依法维护自身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2、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
4、及时、如实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并接受监督。
5、将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后果如实告知劳动者,按规定应设置职业危害公告栏和在醒目位置设置中文警示标识。
6、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7、单位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组织本单位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培训,并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8、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人员,组织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落实各项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档案。
10、制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每年组织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演练。
1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5.2.2防护用品发放和防护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1、为作业人员发放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确保作业人员正确使用。
2、不得以货币或其它物品替代应当按规定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
3、单位应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和报废等管理制度,保证劳动防护用品质量和正确使用。用人单位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及时更换、报废过期和失效劳动防护用品。
4、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检修,并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5、对职业中毒危害防护设备维修时,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并安排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6、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5.2.3职业危害排查治理制度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制定本单位职业危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对职业危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
2、每月组织车间、班组进行一次职业危害排查,每季度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大排查,建立排查治理台帐。
3、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对作业岗位职业危害的日常排查治理工作负责,排查情况记录存档。
4、作业人员负责本岗位岗前、岗后职业危害排查,建立排查记录。
5、对排查发现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上报、及时治理,避免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
6、对排查发现的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和问题,要及时查清危害因素的来源,制定正确的治理方案和措施,明确隐患治理责任人和治理时间,消除职业危害事故隐患。
5.2.4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强度或者浓度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
3、职业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4、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监测记录应当准确、完整并归档保存。
5、按照规定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向从业人员公布。
6、使用高毒物品的作业场所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检测,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7、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承担。
5.2.5职业卫生培训管理制度
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培训计划,建立健全作业人员职业卫生培训档案。
2、单位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培训,并具备相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
3、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
4、作业人员要认真遵守职业防治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工作能力。
5、未经职业卫生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安排其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
6、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每次不得少于8学时。
7、不具备培训能力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能力的机构或者单位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