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把握重点 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迈上新台阶

时间:2019-05-14 21:5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主创新 把握重点 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迈上新台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主创新 把握重点 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迈上新台阶》。

第一篇:自主创新 把握重点 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迈上新台阶

自主创新 把握重点 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迈上新台阶

一批有实力、有特色、品牌知名的骨干企业脱颖而出,软件产品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从2002年的12家增加到2006年的35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达152家。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79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800亿元,出口由2001年的7.2亿美元跃升到2006年的60.6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市场的份额由2001年的1.5%上升到2006年的7.1%。

产业基地聚集效应开始显现,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 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6年共实现软件销售收入2000亿元,占全国软件销售收入的42%;出口创汇25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总额的42%;聚集软件企业7000多家;从业人员50万,占全国软件从业人员的40%。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全球软件市场中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份额不足6%。与国内硬件制造业相比,软件产业还比较滞后,2006年软件收入仅相当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收入的11.2%。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营造环境,把握重点,加强应用,坚持集群化,坚持国际化”的软件产业“十一五”总体发展思路,当前及下一步要重点抓好八项工作。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取得卓越成绩

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2年国办47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的发布,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软件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一)产业规模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79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800亿元,出口由2001年的7.2亿美元跃升到2006年的60.6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市场的份额由2001年的1.5%上升到2006年的7.1%。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6年底,从业人员已超过120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增速超过软件产品增速,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比例逐渐提高,2006年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收入达到2383亿元,占软件产业全部收入的50%。

(二)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一批有实力、有特色、品牌知名的骨干企业脱颖而出,软件产品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从2002年的12家增加到2006年的35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达152家。信息产业部制定了软件过程能力评估模型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开展CMM认证和ISO9000系列认证。目前通过CMM/CMMI 2~5级评估的有448家,1800家企业获得系统集成商资质。产业基地聚集效应开始显现,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6年共实现软件销售收入2000亿元,占全国软件销售收入的42%;出口创汇25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总额的42%;聚集软件企业7000多家;从业人员50万,占全国软件从业人员的40%。

(三)技术创新成效显著,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十五”期间国家相关部门整合30亿元资金,给予专门扶持,支持软件自主创新。信息产业部通过电子发展基金,加大对软件企业的支持力度,认真组织了对影响全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重大项目的研发工作,带动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开发成功,办公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取得突破,防火墙、防病毒和入侵检测软件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藏文等民族语言软件开发取得新进展,网络游戏软件逐渐丰富。制定与软件产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600多项,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标准化方面的基础和支撑。国家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中外合作的3个软件实验室已开始对行业提供服务。

(四)产业政策加快落实,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软件产品管理办法》、《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软件业统计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和推动各地方制定适合本地的政策措施,把18号文件、47号文件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有力地支持了软件企业的发展。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信息产业部先后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发布了《正版软件产品推荐目录》和《关于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的通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据统计,在省级政府软件采购中,国产操作系统占有25%以上的份额,国产办公软件(套件)已占据60%的市场份额,国产安全软件占97%的份额,提高了国产软件在省级政府软件采购中的份额,增强了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信心和用户对国产软件的信任度。

(五)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健全,产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国已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各35所,改进了软件人才培养方式,加大了培养力度。信息产业部还组织国内骨干软件企业的CEO、CTO进行国外管理和产品研发培训,组织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的信息主管(CIO)进行培训,引导企业开展实用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步伐加快,2006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4.3亿美元,同比增长55.4%。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等自主品牌软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全球软件市场中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份额不足6%。与国内硬件制造业相比,软件产业还比较滞后,2006年软件收入仅相当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收入的11.2%。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发展战略,一些重要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国家层面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政策、资金等资源相对分散,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聚焦。国家支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措施依然停留在政策层面,持续性和稳定性差,难以适应WTO和依法行政环境下产业发展的需要。已有的政府采购、投融资、装备、软件出口等重要政策落实不到位,地方在落实18号文件规定的税收政策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鼓励性政策缺乏,对行业应用的引导和支持在深度和广度上力度不够。

(二)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软件产品和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偏低

软件产品、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三部分发展不均衡,软件服务比重偏低。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环节基本上由跨国公司垄断。在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市场,国外继续保持垄断地位;在以ERP为核心的企业应用软件市场,高端市场一直由国外企业主导,目前一些国外企业甚至开始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在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如银行、证券、大型制造业等,基本由国外企业占领主要市场份额。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展不均衡,国际市场开拓较慢。

(三)自主创新不强,缺乏具有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

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偏低,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软件产品短缺,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聚集效应。

(四)软件潜在市场巨大和现实市场狭小的矛盾非常突出,实际需求规模难以支撑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由于盗版、社会心理认同低等多种原因,用户忽视软件价值和“重硬轻软”仍较普遍。据统计,我国在硬件和网络上的投资与在软件和咨询服务上的投资比例为6∶4,发达国家一般为3∶7。尽管软件潜在市场的需求很大,但在现实市场中的实际需求非常有限,支持产业持续发展的市场驱动力不强。国内软件市场专业分工和特色不够清晰。同类软件的重复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同质化竞争造成整个软件产业利润低下。

(五)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仍需改善

目前软件人才培养速度增长较快,人才总量增长较快,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人才结构一直呈现“橄榄状”,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编程熟练的基础程序员两头缺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还存在偏差,高校软件毕业生的技能素质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公共技术平台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公共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国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产业公共技术开发体系,海外市场开拓、风险投资等中介支撑体系尚未健全,支持软件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为软件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海外市场、投融资咨询服务,严重影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制约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国际化程度和软件企业“走出去”能力的提高。

自主创新,把握重点,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发展

按照“营造环境,把握重点,加强应用,坚持集群化,坚持国际化”的软件产业“十一五”总体发展思路,当前及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动软件产业立法,进一步营造有利环境

加快《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的研究起草,积极推动《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尽快出台。继续抓好已有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要积极跟踪了解,及时掌握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做好归纳梳理和研究分析,推动问题的解决,务必使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得到切实落实。

(二)抓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契机,突破若干核心技术,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专门列出了基础软件重大科技专项以及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等优先主题,要抓住纲要实施的契机,突破一批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三)促进软硬件产业链的协作,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

加强芯片设计、芯片生产和嵌入式产品生产之间的紧密结合,完善产业链。尽快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提高兼容性,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研究出台嵌入式软件系统的计算标准,推动恢复嵌入式软件的出口退税政策。选择通信设备软件、信息家电软件、数控机床嵌入式软件系统、智能设备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医疗仪器嵌入式软件系统等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给予重点支持。

(四)打造中国软件整体品牌,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

大力实施软件产业国家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整合资源、联合协作、优势互补,努力打造中国软件品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软件企业、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建立出口促进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的服务,指导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境外知识产权咨询中心等,通过组织国内企业参加重要展会、进行商务洽谈活动、加强国内外宣传报道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确定一批具有技术研发优势,或产业基础优势,或市场开拓优势的重点联系企业,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我国软件企业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坚持以用兴业,引导和培育软件大企业

抓住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市场机遇,努力推动软件技术向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大力拓宽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落实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积极推动政府与行业应用部门的大量采购资金集中使用,支持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市场。对在国内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国内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中采用国产软件的项目,给予专门的资金支持。选择钢铁、建材等传统高耗能行业,作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的示范点和突破口,给予支持。继续鼓励和支持传统行业大企业中提供软件开发及信息服务的部门独立出来,向专门的行业应用软件供应商发展。积极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严厉打击软件盗版等违法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秩序,扩大有效需求。

(六)增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的聚集效应,带动软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对基地建设的引导、规范、监管和服务,完善配套体系,培育和发展产业所需的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公共技术开发平台等基础设施,为基地内企业的成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招商引资、国际合作以及企业“走出去”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努力使基地成为核心技术的“孵化器”和大公司大企业的“成长摇篮”。

(七)加快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强化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国际合作等方式汇集各种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我国软件企业提供开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充分发挥软件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发展、企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政策建议,提高协会服务能力,增强协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行业企业自律。

(八)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一是参照国际惯例建立软件人才评估标准,建立软件人才信息平台,建立人才培养机构与软件产业的供需对话机制,加强产业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适用人才。二是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完善以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促进软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资格培训工作,逐步建立符合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发展要求的软件人才结构。鼓励国内外相关中介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软件人才培训模式。

第二篇: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新变化,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特点,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加速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落实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普及民主法制观念,稳步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习气的侵染;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民力,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为此,《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特别强调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将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群体纳入视野,以活动为抓手,以实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为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拓展内容和渠道。近年来,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加速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此基础上,《意见》进一步强调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载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建立起坚强的机制保障。资金、人才和制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事要怎么干”的问题,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运行发展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为此,《意见》不仅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更将其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出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必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我们相信,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意见》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意见》指出,要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制订村镇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自然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动村庄美化、环境净化。深化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等创建工作。加强农村文明社区、文明集市建设,努力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和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制订完善乡规民约,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平安村镇建设,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城乡共创活动,有效整合城市、行业、单位和农村的创建资源,加大城乡共建力度,建设更多的文明县城、文明小城镇。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问题,鼓励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与务工地共同开展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向农民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提高增收致富能力。

《意见》指出,要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入进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宣传教育。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紧密结合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实际,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名村。重视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倡导科学文明、移风易俗,传播现代文明风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兴办更多符合农民需要的文化服务网点,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和资源,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与渠道。

《意见》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结合起来,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并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城市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发挥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和大学生村官、文化协管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担负起重要职责、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篇:把握新时代,紧扣新要求,迈上新台阶

把握新时代,紧扣新要求,迈上新台阶

——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考察徐州讲话精神

12月12日至13日,总书记深入徐州市的企业、农村、革命纪念馆,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习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实际扎扎实实贯彻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全党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以优异的业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习总书记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基层党组织基本属性的深邃把握,对基层党组织突出问题的深刻洞悉,对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的深切期待。我们要加大力度整顿那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制定整改方案,确保问题逐条得到解决。结合村党组织换届要选好“带头人”,要真正把有理想、有担当、能干事的人选出来、用起来。扎实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从党的组织设置、班子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8个方面固本夯基、建立标准,将 “ 两学一做 ”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从而全面打造健全战斗堡垒。

二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习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国有企业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骨干力量,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贯彻习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要积极探索依托强村和强企党建模式,建立“龙头企业+支部”、“专业合作组织+支部”等“产业型”党组织,为群众提供劳务中介、农资供应、农产品供销、科技指导、田间管理等服务。让农民拥有一个互助、互利、共享、共赢的平台,进一步完善集体经济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搭建起理想的通道,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针对各村不同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以产兴乡,以乡促村,推动城镇村联动、产镇村融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三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习总书记强调,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坚持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党员实地瞻仰革命遗址或烈士陵园,教育党员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牢记和传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信心决心,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要以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要求全体党员按照“四讲四有”标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理念,发扬先烈们的拼劲、闯劲、韧劲,凝心聚力,深入一线、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共产主义事业再立新功。

四要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广泛打造劳模品牌。习总书记强调,广大企业职工要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具体体现,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动力所在。我们要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引导广大党员爱岗敬业,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实践,增强能力,从而塑造劳模形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鼓励农村带头人和专业户,依托科技,开展种养,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要以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动全社会,以劳模的卓越贡献激励全社会,鼓励全民创业,在全社会广泛打造劳模品牌,营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氛围。五要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喊口号、建房子、修道路那么简单,更是需要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的嬗变,才能扎实推进,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要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我们要深入村户、依靠农民、服务农民,顺应村民生活需要,围绕民生建设,不断创新载体,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破除不良陋习、创造健康向上新生活为重点,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在全社会倡导婚事新办、喜事简办、丧事俭办,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文化市场,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新变化,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特点,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加速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落实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普及民主法制观念,稳步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习气的侵染;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民力,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为此,《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特别强调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将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群体纳入视野,以活动为抓手,以实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为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拓展内容和渠道。近年来,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加速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此基础上,《意见》进一步强调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载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建立起坚强的机制保障。资金、人才和制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事要怎么干”的问题,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运行发展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为此,《意见》不仅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更将其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出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必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我们相信,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继续解放思想 锐意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质量推动“十二五”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继续解放思想 锐意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质量推动“十二五”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2011 年学校工作会议报告校长 胡海岩 院士

第一部分:2010年工作总结

一、科学谋划,认真组织,圆满完成四项重点工作精心制定“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圆满完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和“党建创优工程”迎评工作,并在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高水平通过“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隆重热烈举行建校七十周年庆祝活动。

二、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各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学科建设按照“强地、扬信、拓天”的特色发展路径,依托“985工程”,对现有国家重点学科、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进行中期检查,大力提升学科的实力和水平,学科布局趋于完善。

(二)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育工作,完成博士生导师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

(三)教育教学进一步营造优良教风学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坚持推进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继续教育取得新突破。

(四)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科研工作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和国防重大科技项目持续稳定发展,科研产出继续增长,科研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

(五)办学国际化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六)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探索并实践具有我校特色的学部制度,发挥教授治学作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完善高水平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创新招生机制,提高生源质量;创新学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产学研运行体制机制;促进管理改革,提高效益水平。

(七)财务和审计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财务支持;在节支审计方面,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审计工作力度。

(八)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荣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称号。

(九)和谐校园建设谋划良乡校区土地规划调整,使原被宽阔绿化带分割的东西两片校区合为一体,为校区的长远建设和高效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作用,鼓励教职工为学校改革发展谏言献策;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坚持为师生办实事好事,年初确定为师生所办的10件实事好事全部完成;校园网络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高度重视生活困难学生和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助困”工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离退休教职工工作,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待遇,积极为离退休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

第二部分:“十一五”工作回顾回顾过去的五年,全体师生员工激情进取、科学发展,着力在建设和发展中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实现了七个“显著提升”。

一、顶层设计追求卓越,整体办学成效显著提升

二、聚焦特色凝练方向,学科专业水平显著提升学科建设结构优化,国防专业特色突出;重点学科数量增加,优势学科持续领先;基础学科加速振兴,交叉学科发展良好。

三、广纳贤才培养后备,师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教师数量继续改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领军人才成倍增加,团队建设卓有成效。

四、基础厚重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注重基础产出丰厚,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科学研究注重基础,重点项目数量剧增;科研产出持续增长,自主创新卓有成效。

六、面向世界拓展视野,开放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交流规模日益扩大,合作伙伴遍布世界;交流层次显著提高,国际影响日益增强。

七、科学配置加速建设,办学硬件水平显著提升良乡校区初具规模,着眼未来展现风采;办学空间大幅增加,育人环境明显改善;实验设施展现优势,平台建设成果丰硕。

第三部分:“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十二五”时期,作为国防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国家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将迎来十分重要的战略发展期。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

一、学校面临的经济、国防和高等教育形势

(一)经济形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巩固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动力不强。因此,发达国家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一些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理念。

在201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张德江副总理再次强调了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就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我们要找准今后建设和发展的切入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能力。

(二)国防科技工业形势2011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强化基础是前提,自主创新是核心。要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力度,在政策、机制和投入上扶持基础工作,摆脱跟踪式、研仿式发展模式,围绕先进军用动力、高端电子元器件、高性能原材料等长期卡脖子问题,联合攻关、持续用力。“十二五”军工能力建设重点围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和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进行突破,建设资金重点用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的武器装备研发平台、新一代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保障、重点武器装备批生产能力、有关“瓶颈”自主化能力、重大实验设施、重要基础能力等建设领域。

由此可见,国防科技工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研制一代、生产一代武器装备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一代、预研一代武器装备。我们要显著提升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尤其是探索能力和预研能力,为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服务。

(三)高等教育形势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未来1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在会后正式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和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特别是教育十大发展项目和十大改革试点的启动,增强了国人对教育改革的信心。

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了“四个着力”的要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坚强决心。

今年,部属高校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一提三优”工程二期建设方案都将出台,提高质量将是核心内容。因此,我们要把提高办学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职责,始终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十一五”建设,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建设和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和全校师生的热切期望,是应对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加大同综合实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是短期取得较快提升同未来后备力量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就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归根结底集中表现在人才、资源和体制机制三个方面。首先是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尚不能适应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其次是体制机制建设和运行距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再者是事业发展与资源供给的矛盾仍然突出。

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学校在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办学国际化等方面的工作存在问题和差距。如果作进一步分析,工作中的不足可归结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有先进和正确的理念,但因为执行力不强,尚未取得成效或形成好的发展态势;第二类是理念虽然正确,但在提出和举措上滞后于其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造成一步差、步步差;第三类是在理念上没有充分遵循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没有充分尊重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特殊性、教师的特殊性和学生的特殊性,工作成效自然不好。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要把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摆在发展和建设的中心位置,主动把握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先进和正确的办学理念,着重加大工作执行力。全校干部、教师和职工应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细节,扎实工作。

三、“十二五”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学校“十二五”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需要,按照“强地、扬信、拓天”的特色发展路径,以提升办学水平、服务能力为重点,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大力提高为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原创性科研成果,努力办成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办学国际化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成为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十二五”期间,学校投资总规模将在40个亿左右,重点完成七个方面任务。

1.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突出重点,分类建设,努力构建符合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进入国际前沿的学科专业体系。

2.培养引进并举,汇聚高端人才。以学科建设需求为牵引,以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为目标,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培养教师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努力造就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3.改革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牢固确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通过强化教师职责、实施质量监测、开展质量评估、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形成长效机制。

4.突出基础研究,优化科研结构。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在重大武器装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工作逐步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目标。

5.扩展国际视野,提高合作水平。全面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在全球拓展合作伙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学科为主体,强调教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国际化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国际合作的整体水平。

6.加强科学管理,提升办学效益。继续立足长远发展,深入明确各校区功能定位;广泛争取各类资金、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完善多校区运行机制,提供优质服务,为教师教学、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7.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符合国情、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公正高效、权责明晰、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新格局;坚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稳定、营造和谐,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导向、动力和保证;加强学术文化、人才文化、创新文化建设,真正使先进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第四部分:2011年工作要点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对“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至关重要。2011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第十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全面提高质量”为主线,全面实施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6+1”发展战略,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一、重点工作

(一)加快基本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房屋资源不足对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影响对在建项目要全力推进施工进度,按要求完成建设内容;对规划项目要积极完成报批手续,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对已完成建设的项目要认真做好审核验收,解决好遗留问题;处理好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关系,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加快办公用房功能调整,发挥多校区办学优势。统筹安排中关村校区与良乡校区、西山实验区的房屋资源,继续推进办公用房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学校的资源调整计划;强化房屋资源管理,继续做好资源配置工作等。

(二)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内部管理,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

1.继续推进学科结构性调整,重点推进理科建设。按照理工并重的学科定位和理科振兴计划的要求,以做大做强理科为目标,强化理科的覆盖面和适应性,进一步改革体制和机制,促进理工交叉、理工融合。

2.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益。围绕重大项目组构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建立符合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需要的体制和机制,发挥科研资源共享效益。

3.积极探索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推进大学制度建设。坚持科学和民主决策,完善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规范重大项目立项、研究、决定的议事程序,提高重大项目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推进依法治校和校务公开,保证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重要事务的民主权利;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理顺学校与学院管理关系,明确权责,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优化管理,科学划分研究院、职能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后勤服务部门、产业单位的职责职能;推行全额经济成本核算,探索建立以衡量投入产出比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建立监督机制,严格预算执行;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4.建立健全监督和奖惩机制,增强工作执行力。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激情进取创一流”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之中;要进一步强化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执行力,把“职责到位,谋划到位,执行到位,落实到位”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环节,坚决纠正“缺位”和“无为”现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督察、督办、奖惩制度和措施,对推动工作有韧劲、有思路、有激情、有贡献的“四有”干部和教师要给予奖励,对工作中无韧劲、无思路、无激情、无贡献的“四无”干部和教师要进行批评教育,特别是对那些人员不到位、责任不落实、进度不执行、任务不完成,甚至造成工作损失和不良影响的单位、干部和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惩戒,要努力在校园中形成创先争优、激情进取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优势,突出人才资源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重视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建立学术人才特区,制定特殊政策,构建有利于高层次学术人才创新和发展的条件和氛围;优化教师培养体系,设立“教学促进和教师发展中心”,引导青年教师合作创新,建立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积极为优秀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2.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抓好“四项监督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各级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稳妥推进干部任用和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干部治校理教能力,着力配备好处级单位党政“一把手”,重点抓好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勤政建设。

3.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启动实施管理职员职级评审工作,加强非事业编制人员的聘用管理;强化质量导向和分类评价,适度调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保障优秀教师的晋升空间;启动新一轮岗位聘用和岗位工资分级工作,推进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技能三支队伍协调有序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完善“十二五”规划细化和完善“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实施计划方案;编制好“985工程”、“211工程”、基础建设、国防特色学科等重大建设项目的执行计划,统筹协调好各项资源与计划的安排;完成“十一五”各项固定资产的验收工作。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始终把提高生源质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要通过深化知名教授联系中学制度、校友回访母校制度、巩固和拓展优秀生源基地等措施,不断扩大优秀生源覆盖面,争取更多的优秀生源;结合九校联合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协议,增强与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积极探索选拔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招生机制。

2.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以教育部和北京市二期“质量工程”为指导,通过加强“教育+管理”、本硕博贯通、弹性课程体系、学分制等改革措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开展,从招生制度、专业培养方案、工程化专业课程学籍管理制度、研究生免试推荐方法、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等环节入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的能力;完善校院两级以教学督导为核心、学生实时评教为基础的教学监控机制,大幅度提高本科教学课堂教学质量。

3.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金,完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制度,深入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针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改革创新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建设应用型研究生实践基地;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育、监督、评估和激励机制,健全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

4.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重新调整和划分研究生导师队伍;根据调整和增列后的学科专业和新增列的学科专业,进行本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和招生确认工作;全面实施学科责任教授小组制度,改善研究生导师结构,完善研究生导师管理和奖励制度。

5.启动教育部“北京理工大学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合理利用办学资源,扩大办学效益;积极做好珠海学院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和学生切身利益。

6.加强校友工作,特别是加强学院校友工作,把校友工作作为学院的重要工作内容和评价指标;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友联系网络,积极开展为校友建功立业的服务工作,充分挖掘和用好校友资源。

(三)加强科学研究和对外合作

1.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抓好基础研究,促进原始创新,着重培育和抓好“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抓好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力争基础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

2.扩大面向、拓展领域,加强科研条件和能力建设。在巩固原有合作的同时,深入加强与军工企业集团、北京市、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产学研用合作。

(四)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1.以提高内涵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推动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促进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与海外院校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做好专家引智项目的执行,建立校内“111”引智基地,支持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联合学术机构。

2.以教育教学环节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进考试考核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网络教学,建立与国际一流大学课程体系接轨的课程系统;设立人才培养国际化服务平台,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五)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

1.高度重视、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系列活动,开好庆祝大会;积极引导“党群零距离”活动深入开展,深化创先争优活动,评比、表彰和宣传在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2.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做好工会、共青团和统一战线工作。

3.开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学党史”等主题教育,把师生员工思想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重大政策上来,在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感染力和实际效果;积极推进“德学理工”建设,完善大学生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覆盖面和实际效果;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各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

4.制定“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实施文化建设“九秩”工程,着力打造优秀北理工文化;巩固文化建设成果,大力开展校训、校风、学风和北理工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精神文化和环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六)完善和谐校园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1.巩固七十周年校庆成果,凝聚校友和社会各界力量,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筹措社会资金不低于1500万元,继续教育办学上缴学校收益不低于3000万元。

2.认真做好保密工作,动员师生员工,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意识、完善制度、改善条件、抓好落实,确保“一级保密资质单位”复评顺利通过。

3.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建设,在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突破,重点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4.加强校园综合治理专项整治,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加强协调,动员各方面积极力量,下大力气着手解决家属区私搭乱建问题,为教职工生活创造和谐优美环境。

5.继续做好为师生办实事好事工作,积极解决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认真抓好教代会、工会和离退休老同志工作。

6.正确处理校内外各种矛盾,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健全组织工作体系,加强信息交流与情况沟通,做好师生思想动态分析和舆情监控,全力维护和保持校园稳定。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我们要按照张德江副总理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目标和要求,以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认真落实2011年工作,为“十二五”发展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下载自主创新 把握重点 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迈上新台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主创新 把握重点 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迈上新台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