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防和应对群众性事件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21:3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预防和应对群众性事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预防和应对群众性事件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预防和应对群众性事件的思考

关于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2010年2月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发展、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是对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根据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增多的态势和特点,结合基层工作的实践,就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了理性思考和较深分析,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

一、统揽全局,未雨绸缪,增强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忧患意识

维护一方稳定,既是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执政的第一责任,也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地方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频发的态势,而且参与人数多,行为方式激烈,造成的政治影响和破坏性很大,应对群体性事件成为地方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地方党政一把手,必须要充分认识预防和处臵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性,绷紧预防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这根弦,牢固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意识、确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意识和防范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忧患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警惕和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要吸取已经发生 的群体性事件的教训,对照其产生的根源,采用倒查方法,从方方面面、各个层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努力从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横向和纵向等方面准确把握社会稳定形势,对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趋势进行研究、预测和判断,真正做到统揽全局,未雨绸缪,为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打好基础。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科学分析区域发展特征,做到全面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既与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区位特征、交通条件等自然性要素有密切的关系,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产业门类、经济发展方式和市场发育度等社会性要素有紧密的关联。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阶段性差异,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与此相应的不同特点。作为地方党委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对区域发展的整体特征和阶段性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对市(区、州)情有透彻的分析,对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科学的判断,善于从全局看问题、做决策,善于全面把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方式和方法、速度和质量,有效地预防或化解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二是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做到重点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但其背后却体现着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这些事件大多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上。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自身的薄弱环节,薄弱环节不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也就有所不同。作为地方党委主要负责人必须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清醒的认识。要从重大战略关系的处理上分析,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度是否相适应,哪一方面是薄弱环节。要从发展的方法上分析,是否做到了科学发展,是否存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行业之间是否存在差距过大的问题,最薄弱的方面是什么;要深入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从调研、决策、执行、反馈各个环节,从市、县、乡、村各个层级分析薄弱环节。在找准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消除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隐患。

三是准确掌握矛盾易发多变的领域和群体,做到科学把握。群体性事件是矛盾的集中和激烈表现形式。无论哪一类群体性事件都是矛盾积累的结果。因此,对矛盾易发多变领域和主要矛盾有准确的把握,对预防群体性事件至关重要。要分析在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中,产生了哪些矛盾、激化了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积累的矛盾是否达到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临界点。要分析不同利益群体的特征,对工人、农民、教师、企业经营者、个体工商户、进城务工者等各个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满足程度、生活状况、权益保护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弱势群体、特定阶段、特殊条件下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害的群体重点予以关注,对投资者与劳动者、管 理者与被管理者等构成矛盾对立的群体的利益协调性进行分析,尽可能化解矛盾。同时要注意群体性事件偶发性的特点,注意在矛盾多发领域和多发群体中做好理顺情绪、及时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的工作,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是深刻理解历史文化传统,做到理性把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不仅是指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一个地方的群体行为都有一定渊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表现形式、解决方式不仅与矛盾本身有关,而且与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有关,而历史文化传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地方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作为地方党政一把手,必须要充分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条件、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民族宗教、民俗民风等,研究这些元素对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个性特征的养成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要研究群众的法制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因素,从而理性地把握一个地方社会群体对待事物、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做到既能够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理性把握、防患于未然,又能在事件发生后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平息或化解。

二、高度负责,果断决策,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突发群体性事件,不确定因素多,处臵难度较大。作为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要做到无事要防事、有事不怕事、出事不避事。一旦发生突发群众性事件,要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讲究 方法、注意策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把依法处臵与有情操作结合起来,把平息事态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思想、社会等多种手段,科学组织并动员基层组织、各级干部、各阶层头面人物等社会性资源,积极稳妥地平息事态,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一)统揽全局,有效掌控局面。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处于一个地方的核心中枢地位。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绝不能惊惶失措、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必须从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出发,统揽全局,果断处臵,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严防事件扩大、升级、蔓延。要尽快从多方面掌握信息,了解参与的社会群体、群众的利益诉求、对抗表现形式,认真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引发原因单一明确、事件性质清楚的要准确定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事件引发原因复杂、参与人员众多且成份复杂的事件,不急于定性,不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为采取平和的办法、通过协商疏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留下余地,按照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努力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平息事态的几套办法,分步实施,逐步到位,使突发群体性事件得到妥善处臵。

(二)沟通协调,消除对立情绪。参与或卷入突发群体性事件的群众处于强烈的焦躁、冲动等非理性状态之中,极易一触即发。作为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要有软、硬两手准备,既要有调集必要警力、维持秩序,在紧急情况下依法果断处臵,保护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预案和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善于沟通协调,积极主动地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平息事态的工作,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按照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在第一线做工作,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群众进行平等对话,倾听群众诉求,虚心听取意见, 解答群众的问题和疑虑,阐明党委、政府的态度和诚意。要弄情事件参与者的情况,运用社会关系做劝导工作,针对参与者的不同身份和不完全一致的利益关系做好分化工作。要改进群体性事件的接待方式,尽可能把人群引导到易于控制处臵和有利于做好工作的场所,尽可能减少围观。要派出得力干部,运用秘密力量观察筛选群体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迅速弄清他们的身份、社会背景、发挥作用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突破关键人,有效控制组织指挥者,有效防范事态的扩大升级,并为最终平息事态准备条件。

(三)及时汇报,争取上级支持。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如果一个地方的党政领导顾虑重重,患得患失,“怕”、“包”、“捂”,不及时向上级汇报,往往就会丧失矛盾化解、解决的最佳时机。因此,一旦发生突发群体性事件,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把相关信息汇报上级党委、政府, 为上级领导机关果断决策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随时将事态发展的每一阶段的情况不间断地报告,争取上级在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警力等方面的支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 导和指导下处臵好事件。同时,要依靠上级而不依赖上级,不推卸责任,不等待观望,要根据事件的发展态势,尽地方党委政府最大的努力,尽领导者个人最大的责任,采取果断措施,把突发性群体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公开信息,强化宣传引导。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绝不能让党和政府的“喉舌”失语,要在深入调查研究、迅速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在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公开权威信息,对网上或群众提出的种种猜测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让群众明白事实真相,防止小道消息占领市场,防止别有用心的人蛊惑人心,误导舆论,煽动群众采取过激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对矛盾的诱发地或群体性事件主要群体所在单位、社区、村社,要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组,宣传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表明政府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态度,强化对群众的正面引导,有效防止事态扩大。

(五)抓主抓重,解决突出问题。突发群体性事件持续的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破坏性越强。要在控制事件的基础上,摸清参与人员情况,疏理分析群众的诉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关键环节,掌握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采取处臵措施,依法平稳妥善地平息事态。一是做好关键人员的工作。有些群体性事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有组织者和策划者;有些群体性事件虽然事发突然,没有组织者和策划者,但都有矛盾的焦点人物、主要群体。解决突发群体性事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人员,与他们进行协调沟通,商谈解决问题的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动做群众工作,争取尽快稳定情绪,迅速平息事态。对一些执迷不悟,已经明显触犯法律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必要时依法果断采取强制措施,以便有效控制事态。对一些矛盾中的焦点人物,要倾听其利益诉求,尽快协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消除矛盾,平息事态。二是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对反映的核心问题,要按政策、按法律给予解决,能解决的要急办、快办,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列出时间限期解决;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整改方案,逐步解决。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诉求,不能为一时息事宁人而草率应允承诺,留下后患,要做到不遮不掩,正面回应,按照政策、法律和情理做好宣传、解释、说服、教育工作,以最大的坦诚争取多数群众的理解。三是依法惩处违法行为。要严格掌握事态,当群体性事件由一般的利益诉求发展到严重损害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发生打砸抢烧等暴力行为时,要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对于在事件中趁机制造事端者、幕后指使者和参与打砸抢烧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严厉打击,教育警示群众。四是严格追究责任。要深入进行反思,检查党委、政府自身在工作中的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对于损害群众利益事件的直接责任者,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对在处臵群体性事件中畏首畏尾,推诿扯皮,贻误时机,甚至丧失 原则,纵容支持扩大事态的责任人依法予以重处,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五是做好善后工作。要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各类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消除各类影响稳定的隐患,确保事件不反复、不反弹,积极防范同类事件连锁发生。在群众情绪理性回归后,要及时开展法制宣传和专题教育活动,指出群体性事件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反映诉求的意识,为地方的长治久安夯实基础。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 “善为政者,防于未然”。就突发群体性事件而言,防范胜于处臵。一件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即使处理的再稳妥,也会留下许多负面影响。作为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预防突发群体事件的发生上,立足当前化解各类矛盾,着眼长远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尽量避免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一)总结经验教训,建立预防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长效机制。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应及时总结,善于从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规律,找出共性,创新方法,切实建立起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把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决策失误、决策失当、决策出台的时机不宜引发的。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中,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坦诚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进行风险评估,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使每项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有效地消除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隐患。二要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要通过完善基层议事制度,开通热线投诉电话,完善信访制度和领导接待制度,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等方式,拓宽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督政渠道和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机制,要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带案下访等相关制度,使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得到正当、合法、有序的表达,并通过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工作,使部分群众的怨气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与排解。三要建立健全利益纠纷调处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包括司法援助、司法诉讼、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等制度在内的利益调处和救助机制,在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构筑一个防范矛盾激化的缓冲区、防火墙,防范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对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台帐,确定专门的领导包案进行调解和处理,切实把问题一件一件地解决好,确保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四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积极构建覆盖社会各个层次的预警机制,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经常跟踪研究社会指标和社会心态,及时准确判断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动态,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要加强对舆情的研判和情报信息的搜集反馈工作,把公开的舆情监测和秘密力量的部署使用结合起 来,既要通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特邀监督员等收集社情民意,又要通过公安、国家安全部门的秘密力量,调查掌握动态性、内幕性、深层次信息,还要通过领导干部深入联系普通群众获取第一手、有价值的信息,做到信息来源广、情报准、工作措施针对性强。

(二)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发展好群众物质利益。突发群体性事件大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都是利益上的冲突,直接与发展不足、发展不够有关。越是在欠发达的地区,历史欠帐大,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多,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不足,因此,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最根本的办法仍然是加快科学发展。地方党政一把手必须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依托地方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积累和夯实物质基础,不断增强党委、政府统筹兼顾解决民生问题的实力。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统筹发展、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和纠纷,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三)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坚持统筹兼顾,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把中央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普惠的政策要宣传到位、执行到位,针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政策,对象 要定准,程序要公开,操作要透明,落实要充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要发展社会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兴办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好事实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努力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实施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征地拆迁等工作中,要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高度出发,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出发,严格执行国家的补偿标准做到足额补偿、公开透明。同时又要做好耐心细致、深入有效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做在前面,做得充分到位,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打牢组织基础。“风起于青萍之末”。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绝大部分来自基层,甚至来自社会底层。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如何,不仅关系到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范,也关系到群体性事件的成功处臵。地方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把农村党建和社区党建作为重点,抓好班子建设,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选准选好基层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要选既有责任感、事业心、能为群众热情服务,又在村社范围内有威信、有本事、群众公认信服的人;要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和问 题,从组织、经费、政策等多方面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工作积极性;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增强工作的透明度,防止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使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党组织可以依托重任的人,成为广大群众信赖支持的人。抓好基层阵地建设,为党员干部活动和村民议事提供场所;抓好制度创新,深入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促进农村各项事务的真公开、真公正、真透明;抓好教育管理,对农村和社区干部定期进行培训,严格进行管理。要加强对各类社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的引导,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使之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各阶层群众并做好群众工作的帮手。要通过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树立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虽然事出有因,但其破坏性主要来自于一些群众法制观念淡漠、守法意识不强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是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要把加强宣传工作,教育管理好群众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做文章,感化、教育、引导群众,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感恩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合理提出自己的利益诉 求。要在宣传和执行党的法律法规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引导群众依法维权。要把普遍性宣传教育与个性化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既讲大政策、又讲小道理,做到入情入理、有力有效。要把正面宣传与依纪处理反面典型结合起来,达到既解决具体矛盾、又教育广大群众的目的。要注意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广大群众,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大力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干部作风是党风、政风的具体体现。干部作风好,群众信赖度高,矛盾纠纷少,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几率就低。反之,干部作风差,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几率就高,发生后处臵的工作难度就大。因此,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防范和处臵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方面。作风建设既要从体现机制创新和干部教育监督等宏观层面着眼,又要从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下共同努力,减少迎来送往,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应酬,真正使各级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狠抓落实上。二是改进调研方式,既要注重面上的调研,又要提倡多下基层,少带陪同人员,不造势,不先入为主,不居高临下,深入一线进行“暗访”,掌握真实情况,更要对重大问题、突出矛盾、复杂地区进行蹲点深度调研,真正沉下身子,解剖麻雀,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解决矛盾问题的可行办法。三是减少对 领导干部的宣传报道,防止一些干部为露脸、出场、上镜而进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检查和工作指导,防止引发群众的反感情绪。四是克服浮躁心理,不讲少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甚至情况尚未了解透彻,急于发表脱离实际、难以操作的指导意见,提过高要求,给基层工作造成被动。五是真联普通群众,切实加强同普通群众的联系,每个领导联系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普通群众,通过他们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来自群众的真实信息,为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防范矛盾纠纷的发生打下基础。六是建立相互配套的责任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班子成员之间形成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遇到矛盾纠纷不推诿、不扯皮,相互支持,共同应对,主动负责,积极化解的工作合力。要通过干部作风的改进,带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以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促进全社会和谐。

第二篇:浅谈班主任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性事件

浅谈班主任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性事件

张西堡镇总校李现坡

现在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一部分家长甚至把孩子看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孩子慢慢变得不服从学校管理,学习不用功。有些学生回家整天看电视,模范电视凶杀、盗窃、武打等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走向犯罪道路,在学校和社会引起不良的影响,这样既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声誉,也给家庭造成了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我呼吁,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充分认识现在孩子发展变化趋势,认真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能力。

一、从日常抓起,从细节上预防

班主任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安全意识。安全工作无论做了多少,说了多少都是应该的,都不过。班主任应该在思想上重视学生人身安全,要从行动上完善班级安全工作的管理制度,从细节(包括每块玻璃是否松动等)严抓安全工作的每个细小的环节,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对有心理压力的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处理好学生打架斗殴事件,要充分考虑可能的安全事故。

班主任每周都要开会班会,搞好安全主题教育。每次班会教育活动做到有主题、有素材、有备课、有记录、有效果。只要有学生没有按时到校,班主任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追踪、知道学生去向。尤其在夏季,教育学生不要到河边、坑边等有水的地方洗澡,不要到马路边玩耍,不要食用“三无”小食品等做好安全教育。记得去年,有几位学生没有按时到校,我及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原来,这几位学生由于天气炎热,到河边去玩耍了。虽然这几位学生没有下

河洗澡,但是违反了学校规定。于是我通知这几位学生家长到学校重新签了责任状,使学生家长从心理上有了教育学生的安全意识,这几个学生重新写了保证书。通过家校共同教育,这几位学生从思想上有

了一定的安全意识,再没有到河边玩,减少了学生溺水的安全隐患。

二、要定期开展各种安全演练活动。

班主任要认真配合学校进行安全事件演练。对于学生,班主任不但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加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在遇到突发安全性事件时的自救和呼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火、防震、防溺水、防食物中毒等安全事件演练活动,教育学生在遇到这类重大事故时,要听从老师指挥,一定要做到临事不慌乱,要科学、冷静、及时的做出应对,在最快的时间内,以最科学的方法做出相应的救治。

如果能在平时就进行一定的安全事故演练,必然能把突发性的安全事故损失降到最小,使同学们的人身安全获得最大限度的保障,使得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最大的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也有重大的意义。

三、应对突发性事件

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班主任首先要控制事态的发展,并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如果失态严重,要及时报警。其次,在事件过程中发生受伤学生,要立即采取措施救治。如果伤势严重,要通知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到场共同处理。在事态得到控制之后要进行事后调查,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作者简介

姓名:李现坡

年龄:29岁

职称:小学一级

工作经历: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走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进取,努力使自己不断进步,现在已成为学校教学骨干。本人积极探索、运用尝试教学法。同时,积极参与县级公开课和观摩课活动,受到同事的一致好评。我还积极撰写论文、案例,曾多次获各级各类奖项。

2010被评为县优秀教师、荣获县政府嘉奖等荣誉称号。通讯地址:邯郸市永年县张西堡镇马一学校。

邮编:057151

第三篇:申论:应对群众性事件 社会治理需要成长

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之申论范文

——应对群众性事件 社会治理需要成长

启东事件、什邡事件,经济利益与环境权益的冲突激发了官方与民众的冲突。这些项目之所以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直至引发群体性事件,除了人们担心环境污染问题,在治理层面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决策过程缺乏民意支撑。缺乏民众参与的决策过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极易引发社会冲突,尤其是与老百姓生命健康和生活安全息息相关的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求政府在法治和尊重实践的基础上,将专家的意见和百姓的意见综合考虑,形成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是社会管理中存在全能政府思想。工业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面对风险挑战,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共享发展成果。政府不可能再包揽一切,并且天然认为老百姓就应该支持政府论证为有益发展的项目。

三是社会治理成长缓慢。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社会主体性日益增强,但是制度化参与能力提高缓慢;另一方面是决策过程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与程序还比较缺乏,与人们日益高涨的参与意识与权利要求不相适应。

以上问题是转型期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其他地方的发展过程中亦有体现。

一、有效的信息沟通和社会参与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基础

从危机治理的角度看,什邡市是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作为一个灾后重建的重要区域,发展中的任何制度安排和政策过程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加大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保障人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积极性,应该是灾后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的项目,政府尤其需要加大信息沟通力度。要使老百姓作为有效主体参与到项目的论证和决策之中。尽管他们不是专业人士,甚至不能确证项目对自身利益和健康的损益情况。但是恰恰因为无法确证,又与生活环境紧密联系,才会造成社会恐慌和焦虑情绪。显然,政府在这方面的估计和应对措施都不足。这也说明培养政府与民众有效沟通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沟通包括政府与社会乃至于市场之间的资源流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动和共享。随着通讯形式的飞速发展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迅速铺张,政府不能忽视网络民意诉求和流言传播的舆论引导。政府必须有意识加强对网络上不实流言及意图不轨的煽动性言论的监管,职能部门据理论据给出权威的专业解释,体现出政府对民意的关心以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实际上,要防止流言谣言传播,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各方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不存在分歧。这其中,作为未必完全掌握信息的政府,首先要能够确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其次需要把握民众的基本情绪,再次要能够提供具有解释力的对称信息。而作为民众,在共享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必然会对信息进行削尖或者磨平。这就要求民众作为信息提供者,需要承担相应的传播责任,同时作为质疑者,需要得到政府平等的回应。应该说,近几年来,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沟通能力的提升本身不能够替代有效的决策和以人为本原则的落实。也就是说,所有的技术力量都不应该削减人们对政府的信赖和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道德要求。换言之,不能够因为技术力量的演进而放弃党的群众工作的优势。而这恰恰是信息沟通的本义。

二、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维护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拜人民为师,要把人民放在心头最重要的位置,要把人民当亲人。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和主体地位需要落实在政策施行和制度安排的具体环节。政府作为决策主体,自然不可能事事经过人民。但是在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政府有告知的义务和责任。在权利保障方面,除了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政府对于民意的充分尊重是以制度形式加以确定。只有在日常治理中提供人们有效参与的制度平台和物质载体,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够得到巩固和落实。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都是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该说各地政府也做了大量尝试和改革。比如,杭州市通过打造复合主体,让人民共同参与重大事务的管理。北京市的酒仙桥改造,也是在广泛征求老百姓意见的基础上,由老百姓自主决定搬迁方式。广东湛江的钢铁投资项目,尽管也有人提出尖锐的反对意见,但是因为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谈论互动,实际上已经成为政府和许多老百姓都期待落地的项目。

三、协商民主的发育有助于完善治理结构

一次次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启示,是政府需要形成有效的协商机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制。协商民主以参与、理性、公共利益、共识及合法性等为基本要素。这其中,利益相关者是协商的平等参与者。利益各方对于自身利益的关切成为协商得以展开的前提。同时,协商是自由、理性的公共讨论,是借助集体智慧和相互的道德责任,通过对话最大限度维护公共利益,达成共识,消弭冲突。由于协商民主包括了决策前公民的广泛参与、偏好的自由表达以及共识的最后达成,这一过程赋予决策以合法性,有利于政策的执行。与这样的要求相比较,中国社会民主的发育还不足以普遍实现协商民主,政府和社会需要构建制度平台,培育协商能力。什邡市钼铜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表明,当社会力量不知道如何协商、如何理性表达自身意愿的时候,群体性事件就很容易成为人们获取利益和表达诉求的方式。

在中国许多地方诸如杭州等地,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积极鼓励和推进执政党、政府与企业、民间组织、公民个人、学者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多方参与的、主要以协商方式解决所面临的合作形式。多元主体或者复合主体本身不能够确保矛盾消解和发展顺畅,但是长期的训练和实践,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成员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各类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有助于发育社会理性,回归法治逻辑

当前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社会主体多元和利益分化成为必然。改革与发展都涉及对原有利益关系的重组。这个过程几乎改变了所有相关者的利益,使得各类利益群体间的冲突变得难以避免,相互间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因此,提供群众有效表达利益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就成为推动地方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需要为不同社会主体提供有效的参与空间与和谐发展途径,确保不同利益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四、完善的社会治理有赖于科学的制度安排和责权梳理

社会治理是指为了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矛盾化解和社会和谐发展,政府与社会组织运用权力和手段对社会资源实行计划、协调、控制、管辖,同时积极动员社会群体的有效参与,并提高人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获得经济保护与安全保障的能力的过程。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法治原则规定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及社群和个人的权、责、利关系,由此形成维护利益促进发展的目标、战略、组织管理体系、政策和制度规范及行为模式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社会治理包括了政府基于秩序维护的社会管理、公民参与、利益协调过程,以及维护和谐发展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采取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的一系列措施。社会治理的重要逻辑就是社会管理尤其是危机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但是不能将政府视为管理的唯一主体;不能在开放社会中简单依赖行政管理来实现社会稳定,更不能忽视社会力量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成长性。

从多元主体的责任看,危机治理和社会发展都涉及信息收集与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订、措施施行、政策调整、经验总结和制度修复过程。厦门PX事件和北京PM2.5事件在实践中都增强了政府和社会的能力,并且也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力量。社会治理的成长,就在于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有效预防、消除或降低风险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并努力实现危机转换,变危险为机遇,使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克服困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什邡市钼铜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另一启示,是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迅速顺应事件参与者和大量旁观者的民意,果断停止项目,从而消除了矛盾激化的主因。这一非制度化的应急决策对于事态平息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也要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化,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方面政府需要把部分权力返还给社会和市场。另一方面,政府退出后的社会如何有效承担权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而这些都需要在党领导下“政府—市场―社会”协调治理来实现。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3

第四篇: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的预防与应对

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的预防与应对

一、主要原因:

1、经济纠葛引发打架斗殴;

2、男女关系处理不当引发打架斗殴;

3、不尊重他人引发打架斗殴;

4、心胸狭窄引发打架斗殴;

5、因争强好胜引发打架斗殴;

6、受暴力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

7、以暴制暴;

8、父母疏于管教或管教不严。

二、主要特点:时间集中;动机简单,危害严重;拉帮结派,结伙作案;互相影响,去处集中。

三、预防与应对:

充分利用法律课、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打架斗殴极易触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严重。

采取多种手段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与关爱。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和网络。

正确看待学生“早恋”,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校园与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当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时,教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处理:

1、首先让学生冷静。要让学生冷静,老师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牵动。

2、及时跟进,了解事件的原委。

3、疏导学生情绪,重建互信。

4、分清责任,适当惩戒。

第五篇:浅析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2013/2014第二学期13级三年制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卷(开卷)

班级__13机电3班__学号 __***__ 姓名_____李灿_ 成绩_______

浅析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摘要] 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本文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造成的严重危害,分析了产生原因,从提高执政能力、完善预防处臵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预防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管理群体事件执政能力

做好应对群体性事件工作,是当前各级党政干部面对的重大课题,是对各级组织执政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的严峻考验,意义十分重大。

一、危害趋势

目前,由各种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热议的敏感话题。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位和内涵,还没有具体、统一的界定。一般指多数人为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采取静坐请愿、聚集上访、罢市、罢工、阻断交通等非正常渠道和极端方式的集体行为。多发领域主要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农村财务管理、农民负担、基层选举,国有企业改革,非法集资行为和金融纠

纷等。

群体性事件发生及事态的扩大,干扰了发生地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消极因素。从全局来看,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给国家财产和群众根本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负面效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十分严重。

二、原因分析

多发性的群体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和民主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发生的现象,是社会、执政、舆论等走向公开化的必然,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政能力。群体性事件是党群、干群矛盾激化的突出表现,是伤害群众感情带来的后果,执政能力缺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些地方处理群体性事件违规滥用警力,粗暴执法,无助于事情的平息解决,激化了干群、警民对立矛盾,使事件升级。个别地方制定政策或决策违背客观规律,损害群众利益;执行政策急功近利或变通走样,对于社会治安、收入分配、环境保护、资源权益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关注不够,一些群众对基层政权缺乏信任感。在基层能解决的纠纷久拖不决,对可能导致闹事的苗头不能及时调解疏导,导致矛盾扩大,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一些干部作风不踏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推诿扯皮,不作为或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对事关民生、民意、民利的问题不重视、不解决,使小事

变大,大事拖炸。如,贵州瓮安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干群关系高度紧张,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导致社会情绪井喷,民众对当地政府不信、不满、不服,事件发生是偶然中的必然。

2、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注重维护企业与自身利益,漠视群众的权利要求与利益诉求,甚至以损害群众利益来增加企业与政府的效益,是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

3、体制原因。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变革转型期,社会群体结构分化;新旧体制交错运行,社会管理存在一些失控;新旧观念交替,人们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不同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发生不同程度冲突混乱。随着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与博弈,成为一种常规性社会现象

三、应对措施

为有效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1、提高执政能力。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群众观,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本领,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一是强化县级责任。预防群体性事件,重点在基层,县级是关键。全国集中开展的县(区)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主要领导直接面对群众,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和急迫需要解决的权益诉求,要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建立县级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二是总结经验教训。各地应全面总结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和教训,针对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表现方式以及造成后果等相关问题,进行

认真分析和专题研究,从中找到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共性问题,提出有效预防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对策,做到吸取教训和规范今后同步进行。

2、调整完善政策。多数群体性事件,是由于涉及到不同群体利益的政策过时或缺失造成的,从政策层面是解决的治本之策,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形势的需要适时跟进调整。注重和发挥政策理念作用,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经济,重点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经济政策,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针对普遍多发领域集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国企改制、涉法涉诉、退役复员安臵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各级政府新制定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从实际出发。

3、完善预防处置机制。胡锦涛指出:“要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应尽快建立完善预防和调控突发性群体事件运行机制和有利于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注重舆论引导,大张旗鼓开展政策法纪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全体公民要充分认识到,使用暴力手段表达正当合法的诉求,是对法律的漠视与践踏,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严重损害,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在群体性事件中借机煽动闹事或实施打、砸、抢、烧等犯罪行为的人员,依法公开从重处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树立遵纪守法、法律至上的思维观念。

下载关于预防和应对群众性事件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预防和应对群众性事件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思考[最终版]

    关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思考 今年 3月以来,国际国内相继发生了一些社会影响重大、危害后果严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国内:西藏拉萨等藏区发生打砸抢骚乱事件,胶济铁路发生......

    预防和应对台风

    《预防和应对台风》教学设计 香洲十一小 王婷 【教学目标】: 1.知道台风是广东省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了解台风的一些特点。 2.知道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及其危害,了解一些台......

    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

    浅谈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我国已经进入了“矛盾突显期”。然而对社会和谐影响最大、处理也最为棘手的就是群......

    关于应对奶制品事件情况总结

    一、开展工作情况我局在接到省厅皖商明电[2008]89号内部明电后,立即安排两大超市及生产企业: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中山北路分店、**世纪联华发展有限公司和**卫岗乳品有......

    如何应对求职者“爽约”事件

    如何应对求职者“爽约”事件 据我们了解求职者面试时迟到、爽约的情况多有发生,具统计最惨的一次是11:2(约见11人只有2人面试)。与朋友聊天时甚至听到过25:2的郁闷经历,看来这不是......

    群众性事件应急处置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群众性事件应急处臵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特别在经济比较发......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思考和预防(讲稿)

    主讲人:王婧 时间:2017年10月27日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净化心灵的圣地。然而,近几年来,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