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作业
思考题:
1.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行业重大的创新与变革,医患沟通却是一条通向现代医学模式的新途径和桥梁,它的新意和科学性就在于真正开始触动了心理和社会因素来协助诊疗和保健康复等,它是更优化的医学模式。它的意义还在于有一个医患双方都欢迎的操作性较强的实施平台和方法,一个围绕患者与健康为主题的新的医学“游戏规则”,已在我国开始逐步建立、推广应用。以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为导向,构建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医患沟通体系,以适应新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需求。
(一)确立新的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医患沟通的构建,首先需要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构架,对科学实践医患沟通极为重要。我们应从现实医疗工作出发,确立下面五个方面的思想认识。
1.以人为中心——医院的新宗旨:近十年来,我国许多医院和医疗机构为了适应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纷纷向社会宣布医院的宗旨,如“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病人至上”等等,将医院全部工作都围绕病人展开。所以,为了真正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们应该更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宗旨,确立医院以人为本的全新宗旨:“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医患一体——医务人员的觉醒:医患沟通,首先要实现医患双方真正的理解。怎样才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呢?医务人员首先要建立“医患一体”的思想认识。所谓医患一体,即人人都是患者,人人都是医者。总之,医患一体的观念是医患沟通的核心观念,说到底是一个字:人。医患都是人,医患沟通就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体谅、人与人的信任、人与人的尊重、人与人的合作。
3.沟通共享——医疗体系的“神经和血液系统”:我们都知道,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对于人机体的健康生存和发挥功能至关重要,同理,医患沟通就如医疗体系中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一样重要。一方面在发挥着信息收集、分析、综合、传导、传递、反馈并以优化的信息来领导、管理整个机体的功效;另一方面,在发挥着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产生、更新、流通、交换、储存等功能。它表明:只有沟通,才能共享。
4.医疗活动有市场特征——医学实践的新规则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社会“游戏规则”,人们以自己的各种劳动(产品)和资源作为商品来互相交换,来维系社会的运转。医疗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并且需要很多相关资源支持的社会行为,其中凝聚了无数人的劳动价值。不管医学自古以来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和义务,也不管今天我们在讨论医疗卫生的公益程度如何,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我们处在全球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经济运行规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细微之处。所以,今天的医疗活动有着显著的市场特征。
(二)更新机制和制度
医患沟通的主体是医患双方,但主导是医院和医务人员,因此,从更
直接更有效的角度出发,医疗机构的医患沟通可从最薄弱、最可行的环节入手。
1.强化医疗机构医患沟通职能建设
(1)领导重视:应该说领导重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我国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一般都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的领导班子是个集体。近几年来,国家卫生部和省市卫生厅局都在积极推动医患沟通工作的开展,各级医院领导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进行了各种宣传教育,并在医院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主动自律,优化服务,医患沟通初见成效。
因此,还需要各级领导对医患沟通给予更高的重视,要坚持重视下去,常抓不懈,不能仅仅为减少医患纠纷而开展医患沟通,更不能为防止患者和媒体“干扰”去重视医患沟通。领导重视的重要环节在于,一方面要让医院中层领导也高度重视,能够落实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给予医患沟通建设必要的人、财、物,确保医患沟通成为医院常规工作中的重要组成。
(2)强化职能机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医院的职能机构基本设置为:医务处(科)、科教处(科)、人事处(科)等等,没有专设医患沟通方面的职能部门。而在国外许多医院里,则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如患者关系部、公共关系部等。我国的医务处作为医院最重要的职能部门承担了医疗质量管理、综合医疗的组织协调、处理医患纠纷、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等工作,但由于医疗业务相当繁重,医务部门人员的工作重心放在了质量管理、处理医患纠纷及协调医疗工作方面,不能有效地主动开展医患沟通的各项建设,医患关系的处理处于被动状态,总是当“消防队员”去“救
火”。
随着近几年医患沟通的开展,我国一些医院也设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如医患沟通中心(部)、医患关系部等,专门职能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医院医疗行为模式开始更新和完善。这非常重要,它表明医院已把医患沟通(关系)作为医院重要的日常工作,并且有专人来加强建设。建立医患沟通的职能机构,取何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个工作班子来对内和对外开展高效的工作,要有若干人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
(3)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医患沟通职能机构后,最重要的是如何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主动地开展各项医患沟通的建设。如果仅仅是把医务处解决医患纠纷的职能简单移植过来,仍然被动的当“消防队员”,代表医院与患者及家属谈判索赔等事宜,那么,这个职能机构设立的意义就不大了,而且,还会给人以不诚心沟通,为了应付患者和社会的印象。
医患沟通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心应该是什么呢?首先,要否定被动的沟通模式,推行主动地沟通模式。不能整天忙于各种找上门来的医患纠纷事务中,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构建本单位医患沟通的科学规划与职责。职能部门的核心即在于此。
其次,要组织和引导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实践并总结医患沟通的规律,实际上,本单位和外单位发生的每一个医患纠纷的案例都是极好的教材和研究对象,只要用心去探索,就会不断有新的经验积累和理论上的进步。
第三,要建立起以医院和医务人员为主导的全方位医患沟通制度。对医院内,应实施诊疗全程医患沟通制度,即从门急诊、病区、手术室、实
验检查室、出院处等各科室,从工作态度、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对社会,应实施开放式医患沟通制度,即面向社会,主动与社区、学校、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密切的联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医学咨询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
(4)加强评估考核:如果我们确实把医患沟通作为行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作为医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作为医学模式更新的突破口,并建立了新的管理职能部门,那么,我们就十分有必要对这项特别重要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任何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都是评估和考核。科学的评估和考核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只有科学的医患沟通评估标准,才能引导和规范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广大医务人员才刚刚起步探索医患沟通的基本经验,国外也没有适合我国的现成经验和理论,所以,我们还未能制定出医患沟通的评估标准体系,也没有医患沟通的专项考核。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在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下,明显加快了医学模式转化的步伐,医患沟通的评估标准会很快产生,考核机制也会应运而生。
加强医患沟通的评估考核工作,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评估的重点应是自我评价和改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即自下而上的路径;考核的重心应是对下级检查和督导,以考核促进整改,即自上而下的路径。所以,医疗机构应自觉对内开展医患沟通的评估建设,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医患沟通的专项考核工作。
2.优化医疗和服务制度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哪种规矩就成哪种方圆。医疗和服务制度规范的优劣决定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行走线路与行为方式,决定了面向外界的形象。如果制度和规范是科学、严谨、人性的,那么,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就是科学、严谨、人性的;如果制度和规范是随意、松垮、冷硬的,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就是随意、松垮、冷硬的,即便有少数优秀的医务人员,也不能改变医院的整体形象。没有了好形象,就阻挡了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所以,当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出现后,我们的医疗机构就应该积极地适应她、顺应她,要把过去陈旧的医疗和服务制度及规范进行全面的梳理,看看哪些是不科学不严谨不人性的东西,要将它们修正完善,使之成为推进医院发展和医务人员向上进取的源源动力。如南京市卫生局在2006年制定了关于医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同城互认”的规定以及“药房托管”的医药分家具体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优化医疗服务的过程,得到社会和患者的好评。
3.重视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医院文化应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也是以病人为主的文化,她反映出医院的发展战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等。
医院文化内涵的深浅决定了医院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医院的兴衰。医院要生存、发展、进步,在医疗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有优秀的医院文化为基石。医院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使医院在激
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就要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尤其在现代,医院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医院发展的核心部分。
重视医院文化建设,首先应该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并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医务人员认同并自觉遵守和奉行其信念和行为准则,使医院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消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勇于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医院文化建设从更深的层面上说,也是人的素质的建设,它通过对人的文化精神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个人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医院文化的核心特征应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将人的发展视为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看待,这是医院价值观的根本性变化。以人为本,对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千方百计地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因为对人创造潜力的发掘和对人的创造才能发挥,永远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内容和最重要标志。对外,要遵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中心,珍爱生命,关心病人,以病人的需求为服务导向,尊重病人的人格。
4.积极参与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改革
医学是社会性的,医院是实施医学的主体,承担着其它部门和行业难以替代的社会责任。所以医院是政府下属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医疗卫生单位。虽然医院不具有法定的行政职能,但客观上却在许多方面执行着政府的卫生法规和有关国家政策,发挥着一定的卫生行政职能。中国医疗卫生
事业的改革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国家经济显然是缓慢了,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
但是近几年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如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及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及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推行、药品招标改革、病人选医生制度等等。这些无一不与医院和医务人员密切相关。可以说,国家医疗卫生的全面改革和发展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医院和医务人员对改革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完全取决于改革的措施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今天,卫生改革已不再是前些年那种沉闷的环境,不再是步履维艰,政府卫生部门在大胆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向着更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方向改革。因此,医院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深化分配、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院宗旨,从实际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为真正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为医患沟通创造更好的大环境。医院和医务人员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等等,这些都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护士长作为医疗技术单位的基层领导者,已不再局限当好一个“管家婆”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科室的管理体系,具备非凡的领导艺术,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扎实的理论基础,我院普外科集普外、泌尿外科于一体,患者住院周期短,床位周转快,病种多,急诊多,危重患者多,抢救多,术后引流管道多,治疗护理任务重,而患者家属对诊治的要求高,心情迫切,在护理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纠纷[1]。因此,科学的护理管理,将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很好地应用于护理实践,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现将我科的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推行“5S”管理(五常法)
由于普外科病种杂、手术多,护理工作繁重,为了加强普外科护理管理工作,我科推行“5S”管理模式(五常法),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常组织是活动的第一步,即把不需要的东西废弃或回仓;常整顿即改善问题,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以保证30秒内可找到需要的药、物;常清洁即保持个人、环境卫生整洁,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常规范即做到仪器和物品透明储存,减低失误;常自律即每天运用“五常法”达到人、财、物、时间、管理的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准则[2]。
1.1建立五常法管理体系:进行五常法知识培训,让科内所有人员掌握五常法知识,树立五常法理念。成立五常法管理检查小组,制定五常法管理设计标准,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五常法。
1.2具体实施五常法:
①常组织:首先区分病区内必需与非必需药、物,将必需药、物的数量降低到最低限度(保持基数),合理放置非必需药、物。把不同病种共享的药、物储存于公共区域,个人工作区域仅储存工作必需品,班班清点,并分别做到四定一保持。
②常整顿:病区内所有药、物按病种的使用频率分区分类摆放,设立标签,且靠近使用点,便于操作,符合方便、省力原则;并设计抢救流程图。护士长不定期地加强护士的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管理教育活动,经常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法进行评价。
③常清洁:保持病区环境清洁,并能全员维护,持之以恒。保洁员则有规律地巡视环境,随时按垃圾分类清理污物。④常规范:各种药、物器械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责任护士每天上、下班检查。五常法活动小组对各区内存在的问题按标准随时进行整改,使大家的行为更标准化、程序化。
⑤常自律:病区内每位护理人员清楚自己的责任及工作范围,学习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待人有礼、乐于助人,主人翁责任感强[2]。
2加强专科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根据普外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加强学习氛围,讲授普外科各种疾病的护理知识,帮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如输液、导尿、安胃管、灌肠、病情观察、各种管道的处置及护理等等,使其遇到突发情况,护理人员能得心应手地解决好。保证病员得到安全的治疗及护。
3严把护理质量关
针对科室的特点,制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实行具体的考核办法。对护理人员奖惩分明,公平对待,做到“四不放过”原则[3],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从而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4加强护患沟通管理
帮助护理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要求她们时刻以“病人的要求为第一要务”的服务意识来鞭策自己。沟通从点滴做起,沟通从尊重开始,一切护理措施及操作要使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注意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从入院时的介绍到出院时的指导,甚至出院后的随访,沟通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一切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加强沟通和交流,沟通中注意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心声和信息的反馈,虚心接受患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密切关系,减少误会和冲突。从而减少和杜绝纠纷的发生。让患者充分信任护士、理解护士,达到护患和谐的良好状态。
5充分发挥护士长的影响力
护士长是医院基层护理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挥者。护士长的行为直接影响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护理质量的提高,首先,护士长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有自愿献身护理事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吃苦耐劳,以身作则,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时时事事做出表率,以德服人,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为护士当好榜样。其次,护士长要具备本专业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能解决本专业的疑难杂症,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护士长要首先掌握,运用娴熟,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护士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力争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护士的信任,对下属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第三,护士长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护士,以诚相待,做护士的知心人。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护士存在的问题,在工作、生活、学习上给她们以帮助。善于交往,能与各种不同意见的人沟通思想,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体现护士的人生价值,各尽其能,为其营造适合发挥能力的环境。护士长付出情感的多少与护理人员对护士长凝聚力的大小成正比关系。第四,护士长在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护患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护士长应主动支持、配合、协助医生工作,向医生请教学习。督促护士正确执行医嘱,发现有误时及时向医生反映,医护有矛盾时护士长既要维护护士利益,又要认真听取医生意见,积极进行协调,努力改进工作,护士长要深入病房,利用每日数次查房主动收集患者意见,重视患者的信息反馈,关心、满足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在病区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对患者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认真的解决。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长要着装得体,礼貌待患,应严谨小心,仔细周到,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守工作纪律,确保护理安全,用最优质的服务,扎实的理论知识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恢复健康。护士长要认真协调好护患关系,把护患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和避免各种护理纠纷的发生[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住院患者睡眠的护理
• 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 实施人文护理提升剖腹产护理品质
•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打造小学...• 1例毒蛇咬伤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 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体会 • 普外科护理管理
• 预防尿管留置患者泌尿系感染的探讨
•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训练
• 脑出血病人的 护理体会
• 外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 三角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术...• 新疆养老模式刍议—新型老年公寓的思考
• 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系统护理
更多>>
第三篇: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临床医学要求医生了解疾病的同时,还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出发,对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全面的治疗方案。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许多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奏效与否,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用“社会大卫生”观念指导防制工作,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参与,同时也进一步明确预防医学事业
本身就是社会事业。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防制效果。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可归纳为四个扩大,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
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学以治疗为主,以治愈为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应该是有节制的、谨慎的、社会可承受的、经济上可支撑的、公正和公平的医学。因此,医学目的或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优先战略是: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中*华*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疼痛和疾苦;治疗疾病和
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让医学生接触人群,认识社会,学会社会诊断和提出社会治疗处方,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诊疗方案的制订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的指导者(health educator)、社区卫生的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和卫生事务的协调者(service
manager)。
第四篇:浅谈医学专科毕业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
浅谈医学专科毕业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目前社会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执业医师制度的推行,对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要求越来越高。就业难题表现在市场,但其根本在学校。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调整,应以成才观念的变革为先导,顺应多元化就业市场体系的变化,满足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需求;关注基层,强化基础,强化社区医疗保障,是实现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112-02
随着执业医师制度的推行,医疗行业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更是困难重重。在此环境下,如何转变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成为其成功就业的关键。
一、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医学类毕业生在选择报考医学院校时,其初衷就是为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希望就业“一锤定音”,这就造成就业范围窄、难度大。
大城市中,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工作环境好,发展机遇多,生活质量较高,广大毕业生总希望留在大城市、大单位。即便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生活在城市的毕业生不愿放弃城市到基层、农村去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考上大学走出农门,毕业后也没有再回基层、农村工作的想法。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等、靠思想,一方面,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一些毕业生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代下统包统分的思维定势,认为学校、社会、家庭培养了我,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人都有惰性,总不愿自己主动去努力,在就业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退缩、畏难情绪,总把希望寄托到学校、家庭上,自身缺乏敢拼、敢闯的勇气与毅力。
二、专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些年,医学院校毕业生供给小于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如今,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医学院校毕业生供给紧缺已成为历史。特别是一些地方卫生学校升格为大专,医学专科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从而使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以高校毕业生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转变,对医学院校解决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校应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而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反映“产品”的“质量”,地方党委、政府也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就业前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应对就业工作给予充分重视。要建立健全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制度,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同时,加大就业经费投入,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为医学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显得非常重要。虽然高学历是一个很重要的就业选择指标,但具有真才实学,且能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同样能被自己所中意的用人单位录用。
(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开设职业生涯进修
要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就要积极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社会要求,适应市场需求,以此作为学校办学和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通过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开设专业录取学生。通过开设职业生涯选修课,向学生们系统地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过程、任务、步骤,并运用测验的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决策。然后,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或团体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具体操作,比如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应聘技巧、签约以及创业等。这样,学生们就能“有的放矢”,从容面对职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三)努力拓展就业渠道
要“走出去”、“请进来”, 对有用人潜力的单位应高度关注与进行积极沟通,完善以学校为主的就业市场建设,在参加综合性洽谈会的同时,以学校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有利于今后学校各项事业的开展。
(四)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力度,对毕业生的价值观、择业观进行正确引导,调整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淡化就业单位的“公有”、“私有”观念,使毕业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理念。针对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只看眼前自身的利益,忽视国家、社会需要及自己今后的发展前景,盲目追求高薪、高待的现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思想上的引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形式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培养毕业生务实的工作态度,从思想观念上教育毕业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医学专科毕业生应如何转变就业观念
医学专科毕业生要实现广泛就业,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勇于走出医学狭隘,到西部、基层、农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大众化就业观。
(一)走出医学藩篱,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广大医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及早做好准备,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以便随时选择各种行业和岗位。
(二)准确定位,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与“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大学生已成社会普通劳动者的一部分。因此,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需求中要有客观定位。如果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期望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越简单,毕业生求职将越容易实现。反之,条件越多、越高,实现起来越难。作为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面相对狭窄,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
(三)到基层、西部、农村去就业
基层、西部、农村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那里缺少更多的人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就为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四)脚踏实地,着眼未来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总是过于看中眼前的工资待遇,而不从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方面来考虑,缺乏战略眼光。看待一份工作好与坏,不能只看起初的工资待遇,更要看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具有成长性。只要有能力、有学识还可以找到发展的机会。如果一开始就高不成低不就,只会错失发展良机。只有放宽心态,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选择的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事业成功是每个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通往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只有确立远大目标,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走向成功。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样大有作为。这里可以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M].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7.[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杨宜勇.失业冲击波[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4]]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5.[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课题组.缓解就业压力要坚持城乡统筹――城市中的农村劳动力问题[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8,(65).[6]唐绍欣,刘雯.80年代以来西方失业理论的新进展[J].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9,(1).[7]郭庆松,马道双.国外失业理论述评[J].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9,(2).[8]李俊.失业及其替代关系选择――我国失业的对策[J].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7,(5).[9]张烈军.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7,(8).[10]陈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失业理论[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5,(7).
第五篇:转变婚育观念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转变婚育观念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目的:探讨转变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影响因素,寻求转变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策略和方法。方法:调查我县育龄群众1304人,按照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年龄结构、性别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结果:低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高年龄层次的传统婚育观念分别与高文化水平、高经济收入、低年龄层次
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男女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较低的文化素质、落后的社会经济是严重制约广大育龄群众传统婚育观念转变的主要因素。所以,努力促进广大育龄群众传统婚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有计划的生育,必须要在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文化素质,加大基本国情及国家有关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力度上下功夫,要在发展社会经济,努力促进广大人们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做文章。从而才会有效地达到促使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的要求。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农村,传统的婚育观念仍然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仍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转变群众的传统婚育观念仍然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难以给农村计划生育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影响,旧的伦理观念和生育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生育行为,针对传统的婚育观念的影响因素,探索转变婚育观念的对策和方法,是提高农村广大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性的有效的途径。
资料和方法:
5月,随机调查20~49岁育龄群众1304人,根据其对生育子女的目的回答,作为衡量婚育观念的标准,然后根据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性别所占传统婚育观念的比率进行比较,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农村,传统的婚育观念仍然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仍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转变群众的传统婚育观念仍然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难以给农村计划生育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影响,旧的伦理观念和生育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生育行为,针对传统的婚育观念的影响因素,探索转变婚育观念的对策和方法,是提高农村广大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性的有效的途径。
资料和方法:
5月,随机调查20~49岁育龄群众1304人,根据其对生育子女的目的回答,作为衡量婚育观念的标准,然后根据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性别所占传统婚育观念的比率进行比较,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
结果:
1.文化水平对婚育观念的影响(表1)
类别
样本量(人)传统生育观念人所占比例%
高中
321.9
5初中
433.33
小学
251.39
小学以下
14582.07
合计
1304
43.56
文化水平越低,其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越大,小学以下水平,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为82.07%,而高中文化水平所占的比率为
2.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对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影响(表2)
类别(年人均收入)
样本量(人)
传统生育观念人所占比例%
1500元以上
463
26.57
1500元以下
152.91
合计
1304
43.56
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其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越大,以家庭年人均经济收入1500元为界,1500元以上的其传统观念所占的比率为26.75%,1500元以下的其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为52.91%,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3.年龄结构及性别对育龄群众观念的影响
类别
样本量(人)
传统生育观念人所占比例%
20岁
386
32.64
30岁
631
42.47
40岁
287
60.6
男
564
44.33
女
740
42.97
合计
1304
43.56
年龄越大,其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越大,20~年龄段其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为32.64%,30岁~年龄段其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为42.47%,40岁~年龄段其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为60.63%,经统计学分析,20岁~与30岁~与40岁~比较,30岁~与40岁~比
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男女之间其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转变育龄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本次随机调查育龄群众1304人,其具有传统婚育观念的比率占43.56%,而低文化水平、低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以及年龄偏大的育龄群众其传统婚育观念所占的比率更高。在我国农村,由
于传统的婚育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再加上受旧文化的熏陶,所以,要转变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必须要在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文化水平,加大基本国情及国家有关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力度下功夫,要在发展社会经济,努力促进广大人们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做文章。
对策:
传统的婚育观念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同其他观念一样,它不会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很快消失,特别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传统的婚育观念还有其存在的条件,要彻底消除人们传统的婚育观念是非常艰巨的,在农村“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传统的婚育观念仍然还在支配和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所以,要逐步转变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努力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积极宣传新的婚育风尚。
1.发展社会经济是转变群众婚育观念的主要核心
在农村,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初期,人们的收入与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呈显著正相关,所以群众的生育愿望仍然偏向于多生孩子和生男孩,而追求生育数量和追求生男孩的实质,是追求物质利益和传统婚育观念影响的混杂表现。调整传统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加速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转变传统的婚育观念应作为全社会性的工作来抓,各级各部门应充分协作,相互配合。如何发展社会经济,转变经济模式,应在如何充分改善农业产业化结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做文章,正确引导群众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充分改善传统的农业结构,走科技致富的路子,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经济不断增加,使家庭经济收入与科技投入呈现正相关关系,逐步达到根本转变育龄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
2.提高育龄群众的文化素质是转变群众婚育观念的重要基础
转变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是一项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做基础,人们就能以摆脱愚昧落后的传统的婚育观念的束缚。偏低的文化素质、愚昧的封建思想严重制约着传统婚育观念的转变,为了引导广大育龄群众更新婚姻、生育观念,针对农村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受传统婚育观念影响较深的特点,必须长期地、坚持不懈地从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方面有计划地进行规范教育,努力提高育龄群众的文化素质。工作的重心应在如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上下功夫;应在全面净化文化市场、文化环境,加大科学教育,正确引导广大育龄群众崇高先进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上做文章,使广大育龄群众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应对周围的复杂情况,达到相信科学、崇高科学、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自觉转变传统的婚育观念,使新的婚育观念蔚然成风。
3.加大宣传力度是转变群众婚育观念的关键措施
宣传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逐步转变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新的婚育观,不断提高广大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引导育龄群众接受并实行计划生育,把生育领域里的无政府状态,纳入计划生育的轨道,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转变育龄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用强制的办法不行,只能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使广大育龄群众真正认识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只有广大育龄群众的思想认识真正提高了,才能达到转变育龄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的目的。宣传工作不能只讲形式,要注重效果,特别是对个性人群更应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宣传更要注重事实,有事实才有说服力,有说服力才会使群众丢弃旧的观念而接受新的观念,从而逐步达到以新的婚育观念完全取代旧的传统的婚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