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病房红灯呼叫率的作用12
【摘 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病房红灯呼叫率的作用。方法 在大外科红灯呼叫率较高的三个科室开展品管圈,共同成立一个品管圈小组,运用QCC程序对三个科室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 三个科室的平均红灯呼叫率由原来的163%降低至109.81%。结论 品管圈的应用能科学、有效的去分析、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调动每位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规范护士工作流程,值得在临床推广。【关键词】品管圈;降低;病房红灯呼叫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是由相同一工作场所的人(5~12人)为了解决现场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圈),然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Quality Control,QC)的手法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为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大外科针对外一科、外三科、肛肠科病房红灯呼叫率较高的现状,设定在外一科、外三科、肛肠科开展以“降低病房红灯呼叫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以全面提高病人、医院、社会的满意度。现将总结如下:
1方法
1.1计划
1.1.1 组圈:三个科室的护理人员自荐或者科室推荐的方式,共9名护理人员组成。运用头脑风暴法,选出圈长、联络员、记录员,大外科护士长、外三科护士长任辅导员。确定圈名为“微笑圈”,确定圈徽,运用甘特图确定时间为2014年06月至2014年10月。并确定各个步骤的负责人。
1.1.2 现状把握:绘制流程图、查检表、真因查检表、柏拉图,根据统计和80/20原则得出:三个科室平均每百人每天呼叫次数为163次,呼叫率为163%,液体原因成为呼叫主因,改善重点82%。
1.1.3 目标设定:根据目标设定原则: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100% =163-(163×0.47×0.82)×100%=100.2%。
1.1.4 解析:绘制特性要因图(鱼骨图)得到红灯呼叫率较高的原因: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病房护士工作量较大;护理排班欠合理;护理队伍团队协作意识较差;护士巡视病房不到位,不及时;缺乏切实可行的激励、奖惩措施。
1.1.5对策拟定:根据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对三个科进行对策拟定:肛肠科实施流动护士站;外一科、外三科合理排班,优化责任护士工作流程,强化责任心,加强主动巡视。
1.2实施:根据拟定的对策三科分别实施:
1.2.1对策内容 应用PDCA降低静脉输液的红灯呼叫率改善步骤:建立完善的机制;合理排班;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健康教育;提升满意度。具体实施步骤:①明确职责,各科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实施各班次岗位职责;②肛肠科设立流动护士站,上午11:30之前所有治疗护理在流动护士站完成;③外一科、外三科:优化危重病护理记录单和病房交班报告,减少护士书写护理文件时间、重点时段增加人员、缩短巡视时间并做好记录、掌握输液技巧、妥善固定避免重新穿刺、有效沟通告知输液时注意事项、调节好滴数,及时更换或拔出液、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呼叫器。
1.2.2对策实施时间:①每月2次圈会。②组长组织成员按计划实施。实施地点:各病区。
1.2.3对策效果 对策执行情形:①召开圈会讨论存在的质量问题及管理措施执行情况,将质量检查结果反馈并改进;②护士长及各科圈小组组长定期执行现场抽查询问患者是否与记录相符,保证督促主动服务。1.2.4对策处置 达目标列入标准:①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以免针头滑脱;②制定液体滴数标准;③计算好时间更换,拔出液体;④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液时避免管路打折过度牵拉受压,不可自行拔出或调节滴数;⑤根据患者及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采取个性化服务;⑥优化危重病护理记录单和病房交班报告。未达目标再对策:分析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转入下一循环,不断修正完善。
1.2.5改善中确认:改善中效果确认每天呼叫百分比为136.90%。结果
第二次效果确认:每天呼叫百分比为109.81%,达到目标。活动前后对比
2.3标准化:对三个科室的责任护士工作流程分别进行优化,改进了外三科护理记录单、危重病护理记录单、病房护士交班本。
3讨论
3.1选题方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护理持续质量改进,降低红灯呼叫率,提高病人满意度,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3.2品管圈活动是一个由上而下,自我管理实践的过程,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和管理能力,强调让员工自带自发的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主动权、参与权、管理权,为护士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极大的体现了个人价值[2]。因此通过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次数,还增强了圈员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
3.3品管圈的应用能科学、有效的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增加全员参与热情,提升幸福感。但是要遵循品管圈运用原则,不适合不在同一工作现场组圈,有了这一次的实践,我们以后可以更加熟练的运用品管手法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篇:应用品管圈降低胃肠减压患者非计划拔管率
应用品管圈降低胃肠减压患者非计划拔管率
夹江县中医医院
外一科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的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
①式,使员工自动自发的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②管理方法。我科在2016年6月以来,将QCC的工作方法应用于降低胃肠减压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取得了初步成效。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参与QCC活动的护士8人,护师4人,护士4人,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6人,平均年龄27.6岁。品管圈开展前中后科室收治病人病种范围及参加品管圈人员均无变化。1.2 方法
1.2.1 品管圈的成立,制定圈名及圈辉 为了更好的落实优质护理服务,2016年6月1日,外一科召开品管圈第一次会议,一起学习品管圈的相关知识,投票选出“同心圈”为圈名,选出圈辉及制定圈内各成员的职责,由护士长作为圈内辅导员,负责对整个品管圈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推选护师薛小利为圈长,负责对整个QCC活动进行管理和统筹安排,圈内各成员按分工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和记录整理。活动的主题为:降低胃肠减压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活动分为八个阶段:一,成立品管圈小组;二,主题选定;三,拟定活动计划;四,现状调查;五,目标设定;六,对策实施;七,效果确认;八,检讨与改进;九,心得体会。活动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6年9月。
1.2.2 分析选题理由及主题的相关意义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导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
③意,患者将导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减少胃肠减压患者非意外拔管率对患者而言,可减少患者痛苦与不适感,降低医疗成本,保障患者就医安全,减轻住院心理负担,利于疾病恢复。护士而言,可提高综合素质,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风险意识,交接工作更严谨科学。对病区而言,可增强团队凝聚力,改善工作效率和品质,提高病区整体形象。对医院而言,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得到提高。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因此,一旦发生脱管,可能对患者造成损伤,延长住院天数,增加费用,影响手术成功,甚至造成死亡。1.2.3现状调查 从2016年4月-6月行胃肠减压的患者29 例,其中5例脱出,脱管率为 17.2%,其中重置胃管3例,未再重置2例。改善前的无形成果:品管手法及沟通能力相对欠缺。
1.2.4 目标设定 现况值=非计划性拔管率=5÷29=17.2%;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17.2%-(17.2% ×85%×80)= 5.5%。拟定我科将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由17.2% 降至5.5%,降幅为11.7%。
1.2.5对策实施
一、认真评估患者导管滑脱评估表。处理对策:㈠认真评估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㈡根据评分标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㈢加强巡视,特别是重点患者。效果确认:护士对患者拔管风险意识增强;能按照评分标准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按照护理级别巡视病房。
二、规范管路固定方法。处理对策:㈠每日由责任护士对固定不牢的3m胶带进行更换。㈡科室统一培训对管路固定的方法。㈢对置胃管患者交接班。效果确认:形成统一规范的管路固定方法,全科护士按规范执行。
三、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处理对策:㈠加强护患沟通。置胃管前进行心理护理,讲解胃肠减压的必要性及配合方法。㈡丰富的宣教材料,提高患者依从性。效果确认:病人知晓胃肠减压的必要性,能有效配合。2.效果评价
分别统计改善措施前(2016年4月至六月)及改善措施后(2016年7月至9月):2016年4月~6月,留置胃管29人次,非计划性拔管5人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7.2%。7月 ~ 9月,留置胃管32人次,非计划性拔管2人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6.2%。运用公式,计算出: 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目标设定值-改善前数据)」×100%,即=「(6.2%-17.2%)÷(5.5%-17.2%)」×100%=94%;进步率=「(改善前数据-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17.2%-6.2%)÷17.2%」×100%= 64%,说明此次品管圈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初见成效。而QCC改善后的无形成果为全体圈员对Qcc认识和运用能力、制度执行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另外,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检讨与改进
此次运用QCC工作方法降低胃肠减压患者意外拔管率的优点为:根据本病区情况选择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品管圈教会我们如何理解团队,如何发挥集体的优势去解决问题,如何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同时也存在缺点:此次活动没有降到目标值以下,在对策实施方面没有解决负压吸引器如何放置的问题,圈会的形式比较单一,对品管圈的手法尚不能灵活运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品管圈活动,解决更多身边的问题,开会更灵活机动,吸收更多同仁加入到品管圈这个大家庭中来。我们会将持续质量改进进行到底。参考文献 李旺君,王莉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2 王思华,林芬,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0-1022.3 陈爱萍,蔡蜢.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34-937.
第三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处方不合格率方面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处方不合格率方面的应用
【摘要】 目的:通过品管圈的手法,降低门诊医生处方不合格率,提高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西药房联合医院其他职能部门推行品管圈活动,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开展活动。运用鱼骨图、流程图、雷达图等解决问题。结果:门诊医生的处方不合格率由改善前的1.43%降为改善后的0.91%,达到了三甲医院的A级评审标准。结论:药房开展品管圈可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品管圈; 处方不合格率; 鱼骨图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156-03
品管圈(QCC)是Quality Control Circle的简称,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以自动自发的精神组圈,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部门内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并因解决问题而实现自我价值[1]。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医院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推行品管圈。笔者所在医院药剂科也引入品管圈概念,率先在门诊西药房推行。门诊西药房是医院为患者服务的重要窗口,主要为患者发放药品,而发放药品的依据就是处方。近年来,门诊处方量不断增加,医生忙中出错,不合格处方也明显增多,这样大大影响了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所在门诊药房运用品管圈手法降低门诊医生处方不合格率,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方法
1.1 组建品管圈
2012年7月,门诊西药房全体药师自发报名,组成了由10人组成的“钥匙圈”,因为钥匙”与“药师”同音,最大程度上展现了本圈的性质,药师也要做医患之间的“金钥匙”,协调医患之间的矛盾。以评价法选择主题,在圈会上,每位圈员头脑风暴,共选出七个备选主题,再选出评价项目对每个主题按照5、3、1的评分方式进行打分,见表1,最终降低门诊医生处方不合格率以总分第一成为了这一期的主题,见表2。选择这一主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审方压力,营造团结愉快的工作氛围;可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可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避免耽误患者治疗时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2 计划拟定
总共预计在8个半月完成活动,按品管圈十大步骤,实施活动,定期召开圈会,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人员负责。
1.3 现状把握
统计了2012年8月份的所有门诊医生的不合格处方,并且制作了查检表,按照类别统计,共登记到不合格处方总数为1338张,不合格处方占总处方的比率是1.43%,由改善前的柏拉图找到了三个改善重点:处方不完整,用法用量错,药名、规格、剂型错。
1.4 目标设定
三甲医院对于处方的A级标准是处方不合格率要≤1%,因此将目标值设定为门诊医生的处方不合格率要≤1%。
1.5 原因分析
从找到的三个改善重点分别绘制三张鱼骨图,见图
1、图
2、图3,从医院、药师、医生三方面分析,找出要因。最终全体圈员头脑风暴共确认了八大要因,分别是医生不熟悉处方管理办法、不熟悉新药药品信息、疏忽、医院培训不足、监管力度不够、信息系统不完善、药师与医生沟通不足、未将信息共享。
1.6 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分别根据这八大要因,分别拟定了十条对策。
1.6.1 对策一 全院培训。针对医生不熟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培训不足,药剂科的临床药师每年对医生进行一次合格处方书写规范的培训。
1.6.2 对策二 列表提醒。门诊药房列出所有不合格处方错误类型,打印并复印《处方书写注意事项表》交由医生了解观看。
1.6.3 对策三 联系重点人群。针对不合格处方较多,不熟悉处方管理办法的重点人群,门诊西药房每月统计不合格处方数最多的10位医生,列出具体错误,请其查看。
1.6.4 对策四 处方点评。药剂科每月定期对处方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上报医务部,医务部定期反馈给医生。
1.6.5 对策五 专人专窗协调。针对药师与医生沟通不足,药房派专人专窗协调不合格处方,医生与药房随时沟通。
1.6.6 对策六 发布药讯。针对医生不熟悉新进药品,药剂科在康复药讯上发布新药信息。
1.6.7 对策七 医生进药房。如果药讯收效不佳,就请医生到药房了解新进药品或不熟悉药品的各项信息。
1.6.8 对策八 电子信息平台。针对药房与外界信息共享不理想,药房合理利用现有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提示药品最新信息或者医生错误处方类型。
1.6.9 对策九 完善信息系统。针对信息系统不完善,建议强制启用新系统,禁用老系统。避免了月龄、天龄等显示不出来造成的错误。
1.6.10 对策十 完善奖惩制度。针对医院监管力度不够,医务部完善了对不合格处方的奖惩制度,加大了对不合格处方的奖惩力度。活动成效
2.1 有形成果
2012年8-12月及2013年1-3月不合格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分别为:1.43%、1.25%、1.41%、1.19%、1.39%及1.13%、0.91%、0.73%,2013年2月份的不合格处方率由原来的1.43%降为了0.91%,目标达成率为121%。
2.2 无形成果
钥匙圈全体圈员在活动前后分别就QC手法的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荣誉进行评分,最高10分,最低1分,结果表明,门诊西药房工作人员在活动信心、责任荣誉、Q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等方面有明显提升。讨论
处方是传递医生、患者和药剂师之间的重要桥梁,它的书写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2-4]。通过本期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医生的处方不合格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保证了医疗质量,同时也提高了药剂师的工作效率。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药房员工学会了运用品管圈PDCA的手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且持续监控跟踪,持续改进,药房乃至药剂科和全院的医疗质量得到了保证。品管圈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把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使药剂科的工作质量越来越高。而且通过品管圈的活动,使得药房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力大大提高,也发挥了每个人的专长,使每位圈员的各方面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2]张幸国.医院品管圈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3]田旭,孙丽蕊,张红梅,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我院门诊处方合格率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3,24(25):2344-2346.[4]张幸国,赵青威,李盈,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4):233-235.(收稿日期:2015-01-21)(编辑:何玉勤)
第四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确立“减少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跌倒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方案,实施标准化管理,并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
【关键词】 品管圈;消化道出血;预防跌倒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21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本科应用品管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组圈 品管圈小组人员由本病区9名护士组成。选出圈长、辅导员各1名,由病区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每月召开圈会并有相关的活动记录。
1.2 现状把握 本院从2014年2~9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302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跌倒6例,跌倒发生率为1.99%。其中3例跌倒发生在卫生间上厕所时,2例跌倒发生在外出检查时,另1例发生在康复期卫生间洗澡时;跌倒造成门牙磕损1例,手部擦伤红肿1例,其余4例患者未发生不良后果。
1.3 寻找问题根源 应用头脑风暴法,讨论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从人、方法、环境、其他等方面绘制鱼骨图[2]:①人员防范意识薄弱: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无家属陪护、遵医行为差;医务人员宣教不全面、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对疾病缺乏预见性。②评估宣教缺陷: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不准确,无专科跌倒评分表;宣教不及时,内容不全面、宣教方式单一:无专科防跌倒宣教指引,无专科防跌倒流程;高危人群未重点交接班;未重视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③病房环境不佳:地面不防滑、卫生间无防滑垫;地面潮湿,无警示标识。④其他:应用镇静、利尿、降糖等药物。外出检查,未正确选择转运方式,未做好交接工作。
1.4 采取对策
1.4.1 人员培训 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快,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不理解,遵医行为差。加强护理人员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风险的动态评估能力。提高护士责任心,发现跌倒隐患及时处理。
1.4.2 改善工作流程 完善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管理规范。设计消化道出血患者专科跌倒高危评估单。规范并细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防跌倒、晕厥工作流程,使用屏风、床隔帘,保护患者隐私。对无家属陪护及高危跌倒患者重点交班需绝对卧床的发放床上大小便温馨提示。
1.4.3 改善环境 将病房及走廊的地面换成防滑材料,阴雨潮湿天气加用除湿风机吹干地面,保持地面干爽;在卫生间、茶水间加装防滑垫;在容易发生滑倒的地方(卫生间、楼梯口)加贴“小心滑倒”标志。一旦地面有积水,则在积水旁摆放“小心滑倒”标识[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4年2~9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302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跌倒6例,跌倒发生率为1.99%;2014年10月~2015年
5月,本病区消化道出血患者315例,发生意外跌倒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讨论
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一般饮食受到限制,并较长时间在床上休息,身体素质不如常人。加之部分为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脑梗死等多种疾病,容易在医院中出现跌倒情况,造成患者损伤,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矛盾。因此,通过分析造成跌倒的原因,实施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十分重要。品管圈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解决某一问题,自发而组成的小组,解决关键问题,以提升工作绩效。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4]。由于品管圈是全员自动自发组织,激发了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通过品管圈活动,成员之间形成“勤思考、找原因、学技术、齐交流”的风气。初步学会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品管圈活动就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找出问题,并针对要因制定实施对策,不断改进,制定相应的护理工作流程、工作指引[5]。最终将成果标准化,应用于工作之中[6]。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改善院内环境,营造防跌气氛,通过人员培训、优化工作流程、环境改善及正确评估患者等方式,逐步找出适宜的预防措施,切实地解决问题。
本次研究发现,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实施措施后,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χ2=6.32,P<0.05)。由此也证明了品管圈活动的成效。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安全质量。值得在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解决针对性难题。
参考文献
[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2] 钱萍,刘金妹,陆洁,等.对21例住院患者跌倒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7,7(7):9-11.[3] 任道琼,徐家喜,杨晓燕,等.品管圈活动在肿瘤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临床护理杂志,2014(3):61-64.[4] 黄巧,魏丽君,卢少萍.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影响.现代医院,2014,14(11):126-128.[5] 朱晓敏.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体会.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1):1118-1119.[6] 林文君,郑珍香,吴君芬.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86-89.[收稿日期:2016-03-29]
第五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病区噪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病区各种噪声下降率均达80%以上,其中各类车轮产生的噪音下降率达92.31%,家属大声谈话噪音与各仪器报警噪音也分别达88.24%和88.10%。结论 品管圈方法的应用降低了病区噪音,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提升。
[关键词] 品管圈;病区;噪音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4-0119-03
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品管圈,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1]。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于住院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病区不仅为简单的治疗提供场所,更是患者在院期间休息修养之处。血液内科患者多数接受长期化疗,身体机能虚弱,高热、营养不良、睡眠型态紊乱等为此类病患的突出问题,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是保证患者休息、治疗、康复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在有限的物质条件和人员条件下,往往对病区噪音控制不够理想,对患者休息治疗以及医护人员工作都造成一定影响。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多数医院倾向于重视环境清洁度而忽略噪音也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往往忽略噪音所给患者带来的不适。经过多次尝试探讨,我科室成立QCC小组,对病房噪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效果明显。2012年1~6月本院血液科开展了以“降低病区噪音”为主题的QCC活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开放床位41张,共80例患者,其中经统计计算得出一级护理患者每日维持在20例左右,其余均为二级护理患者。执业护士共12人,年龄23~45岁,平均31岁,其中主管护师5人,护师4人,护士3人。文化程度:本科11人,中专1人。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 根据科室人员安排,参照自愿原则,成立QCC小组,最终由本病区10名护士组成,为方便工作安排,选出圈长1名,要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选定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为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定为2012年1~6月。
1.2.2现状调查 召开圈会,学习讨论噪音的危害及定义,充分认识什么是噪音,噪音对患者及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及重要影响,并且经过对现状调查分析,综合多种因素,总结概括病区噪音的主要来源。小组通过现状调查法对病区患者进行病房噪音来源的主观评价,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找出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制定目标活动目标,以求最终实现降低病区噪音,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
1.2.3制定实施改进措施 以治疗车、病区呼叫铃和仪器报警、陪护家属及患者这四方面为重点展开实施改进措施。各位圈员按照改进后流程进行管理实施,并将流程作为常规内容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具体改进措施:①科室根据床位数设立2个护理责任组,每组2名护士,每人负责10~11名患者。每天由本组组长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量及护士的个人能力调整分管患者,实行弹性工作制,保证各时段的人员配备和护理质量。责任护士每天早晨提前30 min上班,了解分管床位患者病情并做好晨间护理,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及时为患者解决问题。②对医护人员、护工、保洁员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对噪音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关怀。医护人员做到五轻:说话轻、走路轻、移物轻、开关门轻、操作轻[8]。病区查房时不随意议论患者病情,夜间巡视病房时尽量减少干扰并将移动查房系统Itouch音量调至最低。充分利用输液监控系统,提前到患者床边更换液体,加强巡视,夜间输液做到患者输液心中有数,减少呼叫铃声次数。病区工作站电话铃声控制在3声以内,降低讲电话声音量,提醒工作人员严禁在病区走廊高声呼叫、嬉闹,降低音量。③建立二级护士工作站[2],启用多功能护理治疗车[3],开展床边工作制,使护士工作站前移到病房就近完成发药、注射、各种治疗等。病区配置1名秘书,医院建立静配中心[5],有效缩减了护士在治疗室操作时间,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应用输液监护系统[6],及时了解患者输液情况,有效控制呼叫铃声。临床信息系统及护理移动查房系统Itouch的使用[7],使得护理文书书写时间大大减少。打印机全部更换为喷墨式打印机,并且尽量避免晚上使用。监护仪、微量泵使用时应尽量远离患者头部,将暂时不用的项目关掉,根据病情调试报警音音量。以前夜间氧疗的湿化水声也是影响患者睡眠的一个因素,我科使用新型一次性氧气湿化输送装置[9],没有水泡声,将噪音减到了最低。④不仅做好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心理护理,更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家属陪人严禁在病房内大声说笑喧哗。制定探视时间段,一次探视人员不得多于3人,规定1人陪护,探视时禁止大声喧哗,避免家属在病房内哭闹,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患者床位,尽量让患者得到充分舒适的休息睡眠。夜间及时关大灯,对睡眠欠佳患者指导睡前用温水泡脚,适当按摩,必要时可用镇静催眠剂。夜间呼叫系统声音调至最小,音乐柔和。⑤建立器具维护登记本,护理治疗车、移动查房车等专人管理,及时维修上油或更换,推车时要轻,避免推车过猛过快产生噪音。病区房门安装门吸并定期检查,进出房间用手扶门把关门。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取实施前1 d与实施见效后的1 d分别进行患者床边呼叫铃声、陪护家属大声谈话争执次数、医疗系统仪器报警声、移动治疗车轮噪音进行量性统计,并对80例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见表1、2。
3讨论
噪音是指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10]。国际噪音协会规定:日间噪音应低于45 dB,夜间噪音应低于20 dB[11]。噪音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噪音会加重患者的顾虑、恐惧、悲伤和急躁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精神疾病,这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护理前辈南丁格尔曾说:“不必要的声音是护理中最大的缺点,它无论对患者或健康人都会给予打击。”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噪音的危害。
3.1噪音来源分析
3.1.1来源于医疗设备的噪音 来源于病房治疗车,血液内科治疗大多集中在上午8点至9点半以及下午3点至3点半,治疗车推车过猛过快导致产生较大的噪音,这段时间内治疗车推动产生的噪音是此时段内噪音的主要来源。病区呼叫铃声也是噪音产生的重要因素,大多是因为患者输液后需要更换液体的缘由,上下午均可产生,而夜间较少。监护仪报警所产生的噪音也对患者造成较明显影响,血液内科一级护理患者相对较多,监护仪使用者在数量上也有所增加,各种因素造成的监护仪报警噪音多数为60~70dB,也造成病房噪音。输液微泵产生的报警声也对患者休息造成一定影响。我们的医护办公室均为开放式,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所有的病历内容、领药单、各种文件等均需打印,打印机产生的噪音时间长还刺耳。本院使用移动查房,夜间护士巡查时,护理移动查房系统Itouch所产生的提示音也时常惊扰患者睡眠。
3.1.2来源于患者及其家属的噪音 血液内科住院患者因自身疾病免疫因素,极易肺部感染,咳嗽咳痰且不易咳出者较多,两人间及三人间病房,患者之间所发出的声音影响其他患者休息。家属之间相互高声攀谈或者打电话声音较大,白天探视人员过多,都影响患者休息,成为病房噪音的主要来源。
3.1.3来源于医护人员本身的噪音 医护人员本身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不可忽视。医护人员、工作人员的说话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噪音,Marie-Christine Chambrin报道在教学查房时的噪音可达65 dB[4]。由由于长期处在高噪音环境中,形成了提高音量进行交流的习惯,此类噪音可达65~85 dB,特别是与工作无关的嬉闹声由于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发出,有时会高达75~90 dB。此类噪音对患者的干扰影响最大,因为这种声音是意外的、多变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影响了患者休息。
按照品管圈实施的步骤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确认和处置[12],调整工作流程、合理分配护理资源,对病区噪音的主要来源患者床边呼叫铃声、陪护家属大声谈话争执次数、医疗系统仪器报警声、移动治疗车轮等重点展开实施改进措施,追踪管理、及时调整,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解决问题。开展QCC活动后人人参与,提高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13],同时与患者及家属也加强了沟通,增进了理解,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活动,有效地降低了病区噪音发生频次,为住院患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2] 张媛嫒.移动护士工作站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2):91-92.[3] 刘小川.多功能护理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0,9(8):75-76.[4] Kronlund P,Lind F,Olsson D.Hyperbaric critical cared patient data management system[J].Diving Hyperb Med,2012,42(2):85-87.[5] 黄丹丹,龚晓霞,谢玲.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巡回班护士工作流程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8):250-251.[6] 葛学东,卢敬泰,吕晓娟.基于无线网络的临床教学查房系统研究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2,7(8):56-58.[7] 杨艳,胡伟全,程荣龙.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智能输液监护系统[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2):174-175.[8] 李雯.ICU噪音污染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52-53.[9] 王越.新型氧气湿化装置在老年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12-13.[10] 韩冬韧,刘雯.对护理人员进行宣教降低NICU病房噪音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5):3027-3028.[11] 李平,冯凤.ICU 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A):62-63.[12] 朱泓.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药房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6):466-467.[13] 鄢雨英,林莉莉,郑佳音.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理病历书写完整性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0,9(7):624-626.(收稿日期:201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