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时代的CIO需要思维转变
云时代的CIO需要思维转变
上周,我有机会在桂林与正大(中国)投资的陈大林副总裁、陕西鼓风机集团的战略规划部孙为平副部长交流,两位在各自的企业都担负着CIO的职责。
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IO,但所分工负责的企业信息系统和信息化应用都非常成功,很好地服务了企业业务,在契合企业业务需求和方向上,还成功地助力业务转型和业务效率提升。
两家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在于业务和能力聚焦,企业专注于业务对信息化的需求、业务与信息化融合的研究和方法战略制定,委托IT专业机构实现规划。做自己最擅长的、找最专业的服务商,合理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和能力服务于企业信息化,这是两位CIO共同的心得和经验。
两家企业信息化的思维在CIO群体中的认同度很高,在《计算机世界》采访过的企业和行业CIO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但真正能够像这两家企业一样实施的并不多,因为这不仅需要CIO的转变,也需要CEO等企业运营者的思维转变。
在中国企业传统思维中,习惯于“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习惯于“完全控制”,但随着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逐步升级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给”的IT团队从专业能力、知识结构到服务能力都已经勉为其难,通过外包合作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途径和模式。
IDC的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点――“随着IT系统规模逐步扩大,管理难度日益增加,预计未来5年中国企业的IT运维服务支出的比例将提高。中国企业的IT投资从之前的软硬件支出占主导,逐步转向软硬件投资和服务投资平衡发展。”
如今IT开始进入云计算时代,云计算的核心同样是IT资源和服务的整合和合理分配,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都将逐步涉足云计算或者被云计算主导,在迎接并适应云计算的同时,CIO和CEO们的思维首先要转变和转型。
在云时代,CIO和CEO需要考虑IT投资风险和回报,合理选择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方式,同时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业务需求和发展方向,让IT更加灵活、快速地响应业务需求,更进一步考虑IT从之前的满足业务需求向引导业务创新和业务转型迈进。
所以在云计算这样的新技术浪潮面前,CIO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和自我定位。
第二篇:转变思维
抖下去,爬上來
话说乡下一位农夫有只老驴子,这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农夫的枯井。农大听到驴子声声哀鸣,看见它的困境,想了很久之后,断定救不了老驴,只好请来邻居,要求大家帮忙,一起把土往井铲,打算把老驴闷死,以便早早脱离不死不活的绝境。
人们开始用力把土往井,老驴子简直吓疯了,但是当农夫和他的邻居不断地把土扔在牠身上时,老驴的脑际,闪过一线灵光,突然警觉到,每次土堆打到背上,就应该用力抖掉这些土,然后踏着土堆,往上走一步,打定了主意,牠便一次又一次的这么做,不停地喃喃自语来鼓励自己,「Shake it up and step up!」(抖下去,爬上来)不管土堆打在背上有多痛,也无论情势看起来多么绝望,这只老驴就是不让自己惊慌失,不知过了多久,这筋疲力竭伤痕累累的驴,终于跳过了井墙,胜利地安全回到地上。
原来会毁掉牠的泥土堆,竟然变成牠的拯救!这一切的改变,来自老驴面对因难时,所持的态度。人生不也是一样.我们遭遇险境时,如果能勇敢的面对,拒绝轻易放弃,不惊恐、不恨怒、不自怜,那原是要断送我们、伤害我们的难题,反而隐藏造就的潜力转变成祝福!
第三篇:CIO时代网 -制造企业内部信息化
CIO时代网:黄总您好,您所在企业是何时开始信息化建设的?当前信息化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黄起豹:我们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很早就在进行,但真正有规模还是在这两年,目前来看,公司信息化建设基本上涵盖了公司的各各角落。如在生产方面,我们基本上实现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在日常管理方面,主要是以ERP为主,基本上实现了传统企业管理现代化。在外派的工程与销售人员管理方面,以前这块对于公司来说是个盲点,今年我们专门针对这块设计了一套管理系统,所有外派人员的绩效与指导都在这个系统上进行。这个系统是独立的,与当前的公司其它管理系统是分开的。在这个系统中还有一个知识库系统,这对在外的员工们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能给他们在方方面面进行指导与提高。这个系统也是我们今年在重点推的一个系统,将来还会在这个方面做很多工作。
CIO时代网:信息系统实施之后,主要给管理和运营带来了哪些主要的成效?
黄起豹:首先是管理方面,在计划、执行、决策、监控、反馈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如说在计划阶段,在信息系统实施之后,大大地提高了计划的准确率。以前也做计划,但是计划与最终的结果总是有很大的差距,自从信息系统实施之后,我们在做计划制定时就非常科学了,不在是拍脑袋出来的,而是在先进的模型和可靠的历史数据基础上制定计划。在执行阶段,信息系统实施以后,执行的速度比已前更快了,还不容易出错。在决策支持阶段,系统中建立了全公司集中共享平台和多维分析模型,支撑财务、工程、人力、业务指标等各专业的管理决策分析,使公司的用户数指标、业务量指标可以在时间、地域、用户、业务、客户、流向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和决策,为市场经营分析提供支持,并基本统一了各大业务基础数据的定义、规范和标准,为今后跨部门分析、集成应用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在监控阶段,通过日志与汇报系统,可以清晰的了解工作的进度,也起到了监控的目的。在反馈阶段,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沟通工具,缩短了公司沟通成本,这是在管理方面。
而在运营方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体现:
1、优化了销售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升了给客户服务的水平,加速了货款回收效率。
2、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解决了内部信息不畅通及管理困难等弊端。
3、业务数据实时处理,决策命令准确下达。减少经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4、采购提前期缩短一半。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的生产计划信息,就能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了解生产问题,缩短了采购时间和节省了采购费用。
5、制造成本降低。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使生产成本得到降低。
6、成本核算自动化,实时报表统计及月底结账瞬间完成,确保、准确、快速的提供各种成本数据,提高财务人员效率;同时实时监控财务信息,随时掌握资金动态,促进财务管理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价值型。
7、强化系统工程管理的功能,推进工程管理精确化进程。
黄起豹:在经营管理方面,第一个重要的信息化手段就是ERP,其它还包括有知识库管理、资产管理、客户呼叫中心、客户关系管理、BI、以及根据自己行业特点研发的销售与工程管
理等系统。在生产制造环节,主要用到系统有PLC、PDM、PLM、数控系统,以及CAD系统等。
从我的实际工作经验来看,我日常工作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解决问题,有一半时间是在沟通问题。而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具体公司特有的,有些问题可以会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我举二个比较有代表的问题来给大家分享。第一个是有关数据方面的问题。由于当时我们是整个集团同时要上ERP系统,而当时公司组织架构是,有些部门是整个集团共用的,而有些部门是各分公司独立的,如生产部、市场部等。而在上ERP系统之前,各子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建了一些系统,但是这些系统都是按照各公司自己的特点去做数据库的设计,这些数据跑在单个公司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整合到一个大的平台时,就暴露出特别多的问题,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兼容,当时花了我们特别多时间去整合,现在基本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中间的一些体会,还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您所在的公司是有多个子公司的话,那么在上管控型的ERP系统之前,最好是先把各分公司的数据进行统一编码,然后再上ERP系统。第二个问题是,ERP系统的实施相对于以前的工作方式来说是一种改革,改革就会设计到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而实际情况是,有些人可能会接受的比较快,快速适应,另一些人可能就会有困难,当然这跟员工本身的学识以及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对于这批人来说,在公司推行ERP系统来就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会找各种理由来拒绝实施ERP,如认为ERP并没有提高效率反而是增加了麻烦等等。这时作为CIO,如何将自己的理念传达给这部分员工就是一项非常有艺术的工作了,当时我本人为了消除这部分人员对ERP认识上的误区,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的水平,让他们能在公司现代化环境中,同步发展,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今看来,这些付出还是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回报。首先给他们培训,培训完了。还要对他们进行理论考试,对考试成绩好的,给相应的奖励。考试通过后,接下来就是指导他们实践,直到他们完完全全地掌握。后来他们管这种培训方式为,不但给病人开药方,还给病人煎药,直到病人痊愈全服务链式的培训。
CIO时代网:信息化建设必然离不开软件选型,在选型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有哪些独到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呢?
黄起豹:选型是CIO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CIO们每天面对的要么是选用专业公司的解决方案,要么就是自己组织团队研发。我认为在选型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通用型产品的选择。也就是说这些软件拿过来就可以直接用,通用型产品的特点是市场上会有很多的提供商,很容易获取,在这种情况下选型,我会考虑他的价格是不是有优势,售后服务如何。售后服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采用别人的软件就是要用别人的思想来给公司做事情,若选择的供应商售后服务不好的话,远比你购买这个软件所花费的经历要大的多。还有就是供应商的品牌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选择的是一家品牌很小企业,可能当时它会承诺很多看起来很有诱惑售后服务,但是也有可能这家公司没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不见,这对一般的公司可能没什么,但是对一家业务成熟的公司来说,那影响可就大了。所以对于长期发展的大制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个方面。
(2)非通用产品。非通用产品的话,主要是从公司的内部要求去考虑,比如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得上这套系统,那样的话就没有多大的溢价能力,并且所能提供服务商也就那么一两家,所以只能从中选择一家进行合作。
(3)是否涉及到二次开发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量采购过来的软件都是需要二次开发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评估现有团队有没有相应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如果没有的话,尽量不要选择这样类型的软件产品。
CIO时代网:有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引进几套先进的管理软件、搞企业网络、搞生产自动化”,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黄起豹: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又是比较片面的说法,“引进几套先进的管理软件、搞企业网络、搞生产自动化”这些只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并不能涵盖整个信息化的内容,但是这些是信息化的基础。如果从辨证思路来看的话,那就是只见树木,没看森林。如果从图论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把企业制造信息化看作外面的大圆,而主持人刚才提到那个,只能看作是大圆里的一个小圆,但是上面这种观点,却把小圆说成大圆那是非常危险的。而我们现在社会这种情况也比比皆事,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又与这个命题非常类似的例子。比如:一个小孩哇哇来到人间(好比是主持人刚才提到的系统),到他长大成人,并且能给社会/个人创造价值,这中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家庭和社会,在这些中间环节中不去做很多工作的话,那这个小孩可能不但达到大家预期,还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反之,如果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工作都得非常到位,那他也会给组织与社会带一个非常好的回报。所以说,你刚才提到的那些系统是公司信息化基础,如果要这些系统给公司带来效果,这中间还要CIO们做大量的工作才行。
CIO时代网:制造业信息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决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打算,特别是要有长远规划。在您所在的企业IT规划是如何进行的?
黄起豹:首先我们有一个IT的长期规划,并且每年都会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做滚动规划。而在做这个规划之前,我们会去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第一方面的信息是公司战略方面的,因为公司战略中有企业的使命,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供应商的特点及可能的趋势、新进入者的情况、客户的特点和新形式下可能发生的变化,替代品出现的可能性,竞争者可能采取的动作和信息化方面的情况,以及现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等方面的信息。第二个是业务方面信息,这个相对简单,主要是看一下来年的销售计划是怎么样的,公司的信息规划是要随着业务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业务扩大,相应的IT信息服务也要扩大,反之,就要进行相应的压缩,最终的目地是要保证信息化和业务的发展相匹配。第三个方面是信息技术本身,很多新的技术可以优化原来的一些不足,若CIO在做规划的时,没有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的话,那么信息化很难为公司带来信息所具有的更高的效率。第四个方面合规性内容,例如上市公司会涉及到信息公开,那么上市公司在做信息规划时就要把这些内容考虑进去,要在规划中就按照国际标准,如《萨班斯法》相关规定来进行。上面内容了解清楚后,IT部门就可以进行规划,来年到底需要采购多少软件与硬件,会需要多大的数据库支持,它的架构与及基础设施如何也就出来了。
CIO时代网:有人说:IT预算分配比例是业务部门说了算,毕竟业务部门最清楚自己的IT需求。但也有人说:IT预算分配是IT上的事,应由IT部门来决定。那么,IT预算分配比例究竟是谁说了才算呢?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黄起豹:无论是IT部门还是业务部门中任何一个部门去做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业务部门的特点是对业务特别的熟悉,并且采购或者开发出来的产品最终也是他们来使用,而信息部门的特点,是比较喜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先进的不一定是实用的,如果信息部门花很大的价钱购买或研发了一个软件,但是并没有给业务部门的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这样的话,信息部门所做决策就是失败的。反之,完全由业务部门来决策的话,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业务部门把全部的功能写到采购清单中去,这样可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因为并不是业务部门的每一项需求都必须要出去采购,有些业务需求可能在IT部门之前就有这方面的解决方案或者IT部门自己花很少的工作就可能研发出来,根本就不需要单独去购买。另外一种情况是,业务部门在提需求时,只会把当前遇到的需求现状说出来,不可能会知道在信息化之上,即满足现有需求,还需要扩展的内容。但是好的CIO们是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的。要是完全由业务部门决策,那像CIO们的这些好的思想就没法在项目中得到体现。所以说,这两个部门无论哪个部门单独的去做决策,都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因此,建议公司因该有一个决策委员会,当中有业务部负责人,信息部负责人还有财务部负责人等,任何一个项目,由决策会一起表决决定,这样就会比较科学,合理。
CIO时代网: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只要有投入就会有产出,而不重视投入产出比,但是关注IT投资的投入产出比成为了CIO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您一般是如何做投入产出的分析呢?
黄起豹:以往在一些政府部门的CIO们眼中,会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他们的系统提供的服务都是公益的,所以不需要或者也无法算出它的回报率。但是,这一,二年,他们对这个方面问题的认识,也发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觉得,他们的产品一样要看它的回报率,与企业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产品不是已财务指标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而对于民企来说,那它的每一产品都一定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如果在上系统之前没有估算好的话,哪它的投资的结果就会很麻烦。下面我讲一下,我们通常在这个方面的做法,首先,我们在上任何一个系统之前,都会按照公司信息部所拥有的规范列一个表,表中大致包涵了与这个系统所有有关的使用者和创建者,然后,分别给他们分配权值,最后,把这些权值加总求和,在后,用这个总数和没有上系统所需要花费的费用总数进行比较,如果结果大于期望的倍数的话,我们就是进行投入,反之,可能就不会投资或者推迟投资的时间。
CIO时代网:信息化项目实施会带来各个方面的风险,比如业务流程重组的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那么您作为CIO是如何让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呢?
黄起豹:风险是指它具有不确定性因素,而信息化产品是一个智力产品,所以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处处都会有不确定性,那么如何把这些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就是考验CIO智慧的时候。下面我分享一下,我自己这么多年处理风险的经验:
如果我拿到一个新项目,首先,我会把项目所有的边界确定清楚,比如这个是给哪些人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具体的内容全部都列出来,并且要经过相关使用者的签字确认。
其次是在以上的基础上把质量目标全部找出来,这包括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并要把这些质量内容在项目实施之前,跟项目相关方进行一项一项地确认,并要把这些内容写到正规的文档里,以使项目结束,双方或多方进行验收。
再次就是建立一个通透的沟通渠道。使大家有任何问题都能及时沟通,而不能等项目实
施完之后再去沟通,要一边实施一边沟通,这样不但能启到培训的作用,而且还能启到收集需求的作用。也加深了项目相关人员的参与程度。
最后就是时间安排。要给项目做一个确实可行的项目时间计划,里面要包括里程碑式的时间结节,并且要在这些结节中,清楚地描绘出需要完成哪些功能,需要提交哪些文档以及如果延期他的补救措施是什么等内容。
上面说的是如何尽量的减少风险,但是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像这种情况,我个人的建议是,在风险出现之前,先通过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针对每一种风险付上权值,最后求出这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而对每一种可能性,找出一到二种应急预案,这样,即使真出现了风险,我们也能从容地应对,不至于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
CIO时代网:作为CIO,您在跟其他业务部门或者领导沟通时有没有独到的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黄起豹:其实沟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不只是CIO面对这个问题。应该说:每一个都会面临这个问题,那又为什么会出现有些人沟通的好,有些人沟通的就不好。我个人觉得:原因有,由于每一个个体所处的背景不同、角色不同、所期望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在这样复杂的系统下,那就难免会遇到沟通不畅的问题。但是也不是说,没有方法来规避。我谈一下,我本人在这方面的经验,通常我如果要去与领导沟通一件事时,首先我会深入了解将要沟通主题,不仅要了解主题表象意义,而且还会去深入了解隐含在里面的内容,比如:CIO们经常要向领导申请IT项目经费,如果碰到不会沟通的CIO,他的沟通状态是这样的。老板我们将要上一套,费用是XX,老板请签字。而老板接到这个信息,第一反映是,又来要钱,那老板确定会找很多其它方面的理由来搪塞。而换成一个会沟通的,同样是这件事,他在与老板沟通之前,会去做大量的工作,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证明投资这个产品的必要性和所会带来的价值。然后在找适合的沟通渠道,像老板汇报。而这种沟通结果跟前一种,那肯定是天壤之别。
CIO时代网:制造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部分,您认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是什么呢?那么您认为在中国如何才能搞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黄起豹:我认为当前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产自动化(2)管理现代化,(3)协作便利化,这些是制造业信息化比较关键的几点。
搞好制造业的信息化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即会涉及到宏观方面的问题,也会涉及到微观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就与制造业信息化有联系的各方分别来谈,(1)政府方面,应该制定一种健康向上的市场规则和好政策,让制造业在合规的范围内受益,并且能提供在一个平等的平台让他们来竞争,这是对于国内市场的制造来说。而对于出口型的,应该降底税率,支持创新,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能力等等方面。(2)是媒体和行业机构方面,应该做好宣传与引导作用,多宣传一些优秀的解决方案,并利用平台的优势,多组织专家为信息化方面有困难的企业,进行诊断与把脉,帮助他们在信息化路上少走一些弯路。(3)最后就是企业本身,企业要有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有变革的思想,只有企业领导者愿意去改变,不怕来至于之前的各种不好方面的阻力,再加上有一个好的CIO,一起并肩做战,企业信息化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同时如果上面各方都把自己的定位做好,我相信整个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
水平一天会比一天好。
CIO时代网:您认为CIO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在云计算铺天盖地的今天,会有人说,“云计算来了,CIO得走了”,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黄起豹:CIO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有:信息化知识、管理知识、业务知识等知识。而能力方面我觉得应该至少有这些方面:沟通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宏观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云计算是一种变革,既然是变革就会有人员的流动,这是必然的,并且对行业也会进行一定洗涤,但是从目前CIO的状况来看,影响较大的是小企业的CIO,本身小企业就是靠压缩成本来生存,那降低成本就是他们追求一种重要的目标。而如果云计算来了,正好可以给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节省公司成本。因为公司信息化工作只要花很少的钱,由专业的云平台来管理,这样的话,公司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不需要CIO这个角色了。但是中大型企业,云计算来了以后,CIO不但不会走,可能还会带来了另一种机会。我先说一下中型企业,中型企业的特点是前面有大型企业的压制,下面有小企业的追赶,所以他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来更好的发展企业,以缩短他与大型企业的距离。新的技术肯定是CIO掌握的最多,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很多CIO是每天都在解决大量的日常问题,而没有精力去思考和学习很多新技术与管理,而云计算来了之后,CIO就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去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以至来辅助公司向大企业迈进。这样一来,CIO在公司的定位就会越来越高。这是对于中型企业。而对于大型企业的说,云计算来了以后,CIO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一般大公司的CIO都是双重人才,既懂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云计算的到来,给了他们去思考战略以及为战略实践提供大好机会。
CIO时代网:非常感谢黄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在未来的广阔空间中,CIO的路能够越走越宽,给企业信息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二、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缺失和系统的分裂的局面,也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对于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再思考和重新整合。在过去几十年内,信息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各个专业领域,但各领域的应用是分散和孤立的,并没有形成大系统的概念。因此在下一阶段,电力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集成和综合利用。首先,为了保障电力行业在信息、网络方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应该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数据网、信息网进行整合与统一。其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的整合。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建设,电力行业内部各个子系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和管理软件,这不利于使用操作、管理维护和整体效果的发挥,因此要进行平台整合。再就是各信息化应用系统间的整合。
其二,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体系,如各种会议、员工培训以及日常的业务管理中,引入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不仅能够缩短管理的时间和跨度,节约管理管理成本。其三,对企业中的人、财、物、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其
四、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技能、绩效考核实行信息化管理,以确保在多角度、多层面上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第四篇:CIO时代网.首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北大圆满落幕[EBOL]
CIO时代网.首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北大圆满落幕[EB/OL].首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北大圆满落幕
2011年1月9日,首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主办,全国信准委SOA标准工作组、北达软协办,CIO时代网承办。业界权威专家、北大CIO班学员、特邀企事业单位CIO、IT经理等信息化负责人及知名 IT厂商代表300余人围绕云计算的产业链、云计算平台与技术、云计算的应用趋势、云计算的安全问题、EA与云
计算应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论坛由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主任姚乐主持,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明做了开幕致辞,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秘书长石定寰先生也应邀出席了本次
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先生首先做了关于“云计算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演讲,他指出云计算对于信息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未来将会在各行各业、各种组织、各种产业拓展应用范围,从基础架构、在线存储、软件服务扩展到各种应用领域。服务形式将会更简单易用、更安全,并表示“我们将会看到未来云加端,更
加美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先生发表了题为“云制造--制造领域中的云计算”的精彩演讲。李院士指出:“云制造”产业是云计算与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制造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它是把各种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按需使用云服务。“云制造”是一个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渐进过程,需要采取“需求驱动、技术主导,政策先行、示范推广”的发展模
式,需要“政、产、学、研、用”的共同努力。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王鹏先生也应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并发表了云计算给应用带来的变革和机会的演讲。王教授指出,发电和应用是分开的,云计算也应该是这样。他还介绍了自己团队正在开发的“盘古云”内容。“盘古云”实现了计算和存储的通用接入,并把计算和存储作为同一件事来
对待。
作为主办方的代表,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姚乐博士也发表了《EA与云计算应用》的演讲。他从三个方面谈了企业架构(EA)与云计算应用的关系:
一、从EA看云计算;
二、EA指导下的云计算应用;
三、云计算时代的EA。在云计算时代的EA内容中,姚博士还简要介绍了北达软云计算架构框架
(BCCAF),作为云计算应用的架构方法论。
作为典型的企业用户代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信息部主任雷万云博士从企业的角度对云计算在中国各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从五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包括:
一、后危机时代的信息化建设的挑战;
二、云概念及企业IT能力重塑;
三、云计算的商业模式;
四、云时代企业IT策略与管理;
五、云计算在中国的机会。雷博士提出:当前云风暴已经来临,在准确的时间关注它并确定集中资源去应对,就可以超越竞争对手。如果等待着,并任其发展的话,那么,危险就将要到来,竞争对手和这暴风云将会迅速把
你击倒、淹没。
此外,业界知名厂商代表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奉继承、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副总裁杨义、McAfee中国区技术总监郑林、Gartner研究主管曾劭清、文思首席业务发展官兼执行副总裁刘君博及八百客公司总经理、董事李智分别就云计算时代对于各企业的影响与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观点与看法。
首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最后,在CIO时代网总编王翾女士的主持下,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业务支撑研究所所长孙少陵、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林、赛默飞世尔中国区IT主管曾晓敏、广州娇莉芙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董事商存海、力诺集团信息中心主宋成玉、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冉隆晟就如何打造中国云计算产业链、云计算的应用趋势等问题以高峰对话形式与现场嘉宾进行了展开 了热烈的讨论,将现场氛围再一次推向了高潮。
第五篇:新媒体时代政府管理思维应加速转变
新媒体时代政府管理思维应加速转变
戴建华
2012-8-28 14:28:26 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08月27日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此同时,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新媒体高速发展,社会透明度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新媒体作为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媒体形态,具有非线性(超媒体)、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虚拟性、即时性等特征。伴随着新媒体无中心化和不确定的传播,社会问题可能变得更加敏感、胶着和复杂化,政府管理的社会环境空前复杂。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执掌者,政府的管理思维亟需转变,应该坚持平等合作、对话共识和柔性阳光等新思维,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的要求。
新媒体极大限度地解放了个体,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更多公民具有了自我实现和被尊重的强烈需要,法治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树立平等合作的管理思维,通过新媒体搭建利益表达和沟通机制,实现公民的知情、参与和监督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切实保障公民之间的平等,使得不同公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均等的公共服务,充分调动和尊重公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国家权力更多向社会回归,充分发挥社会本身的力量进行合作善治。另一方面,祛除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和行政化,依据社会组织的行业性质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尊重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的主体性。尽管政府仍是最大的信息资源的掌控者,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渗透,特别是新媒体所具有的无中心化、高度互动性的特点,使信息流通从单通道向混合型渠道转变,让每个人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个体与社会组织均有了信息发布、分享与传播权,信息权力不断扩散,信息中心不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信息不再被个人或特定的机构垄断。随着信息互动和共享的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管理权力与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通过集中管理信息的方式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施政府管理显得捉襟见肘。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随着新媒体的传播酿成更大的群体事件,就是集中管理、命令管制让政府陷入被动和尴尬境遇的例证。
从根本上说,现代政府必须把不同阶层的民众意见和利益要求加以聚合、综合,变成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民众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和途径。然而,受制于媒介体制和利益诉求渠道,民众利益表达依然障碍重重。进入新媒体时代,借助于互联网论坛、博客、微博等工具,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渠道开始畅通。民众开始便捷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真正的利益主张,利益诉求呈现出草根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民众借助于各种新媒体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路径与话语方式,而一些官方的话语难以像过去一样获得民众的坚定信任和拥护,这尤其体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中,舆论导向有时呈现出民众对政府的严重质疑和不信任。这昭示着新媒体时代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维护者在方式方法上与民众利益诉求直接化、多元化的矛盾加剧。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应该放弃主观专断思维和为民做主的旧式执政思维,树立对话共识思维,以新媒体为契机,站在他者立场上进行情感沟通、平等对话、理性讨论,达成共同的见解、判断或者结论,消弭民声与官声的断裂甚至对立。同时,高度互动化、个性化和及时性的新媒体也为官民沟通、消除分歧、误解,树立政府形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沟通环境。一方面,新媒体为多元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去中心化的开放公共空间。多元意见是共识的前提,没有多元意见谈不上共识。多元意见既包括主流意见,也应该包括非主流“异见”,还有弱势群体的诉求。另一方面,新媒体提供了公共商谈机制。以互联网论坛、微博互动为代表的对话沟通机制,提供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提供的即时对话、沟通与回复机制,在民众中间以及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双向沟通桥梁。另外,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聚合功能,为凝聚多元意见,寻求“公约数”、“公意”提供了技术条件。尽管新媒体使得信息越来越分散化和碎片化,但是,通过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社交网络、微博等却为寻求社会共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收集、甄别民情民意,对话沟通,凝聚共识。
社会稳定和谐是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愿景,也是政府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社会稳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经济建设和国力持续提升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进入矛盾多发时期,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借助于各种新媒体传播、发酵,社会问题和矛盾有不断被放大化的趋势。一方面,信息传播过程难以控制,线性传播模式呈现网格化传播、裂变式传播,原有的社会矛盾焦点借助于新媒体传播效应被强化和放大。另一方面,开放性的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暗箱化走向公开化,传统封闭路径信息传播走向开放多元,可能加剧信息控制失序。另外,由于表达内容审查的缺失,网络表达的随意性增加,感性化、情绪化、焦虑化的表达与传播,使得社会矛盾呈现“火上浇油”之势,极易产生极化效应,网络民意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而走向极端化和偏执化。因此,政府应从刚性压制转向柔性阳光治理思维,寻求社会的柔性稳定。
柔性稳定,就是动用一切社会力量,法律的、道德的、民俗的,尤其是新媒体的力量,进行有效沟通互动、劝服,推进社会治理中的阳光透明。正确对待新媒体时代民众的利益表达诉求。借助于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民众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变得更加活跃,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剧烈冲突,应该习惯性地把群体诉求看成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正常推力和正面动力。承认社会中不同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自主性自治要求,重视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充分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群众利益诉求及群体事件作为社会转型中的正常现象。提升政府及各级官员柔性思维能力,放下对立冲突、压制管治的传统套路,真正站在草根民众的立场,把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柔性化、人性化地解决。学会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互动,软化矛盾。新媒体在放大社会焦点的同时,也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应积极主动搜集和甄别互联网空间所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做好网络舆情的收集和甄别工作,关注各大论坛的网络舆情,做好民情舆论的实时监测。尤其是对于各种突发事件,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和处理,把社会问题与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乃至未萌之前。另一方面,做好透明公开,依法依规向民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信息来引导舆论。阳光开放的思维是畅通表达渠道,规范表达方式,让社会柔性化、稳定化的必要途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不缺席、不失语、不妄语,也不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捂”、“压”、“盖”只会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并给谣言满天飞创造滋生的土壤,不仅无助于缓和事态、化解矛盾,相反可能恶化事态,导致舆论失控。应该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展民主,建立社会减压阀,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设置民主参与平台和政府与民众互动平台,垄断信息、暗箱操作的做法与思维方式将会受到网民的强烈质疑,如果继续在网络空间设置层级、障碍,沿用传统管理思维,只会激化社会矛盾,降低政府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