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电大犯罪学任务3(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21:3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秋电大犯罪学任务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秋电大犯罪学任务3》。

第一篇:2016年秋电大犯罪学任务3

第1题.一、试结合你所在的城市,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说,我国的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是正常运行的,人民生活逐步迈进小康社会。虽有犯罪,但犯罪率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美国相比还是要低得多。但我们仍应看到,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两次对《刑法》、《刑诉法》不断完善,增大打击的力度,但犯罪现象仍有增无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以犯罪为职业的情形大量增加。法人犯罪、经济犯罪、黑社会组织犯罪、高官犯罪已呈现蔓延,扩张之势。而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已销声匿迹的制毒、贩毒、吸食毒品、卖淫嫖娼等犯罪现象又死灰复燃。这些犯罪给我国的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需要我们对此加以控制,以致消灭。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犯罪率在总体上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侵财和刑事犯罪率都有一个极其明显的跳跃,并且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呈现下降的态势。为了加强对犯罪的打击,打造平安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笔者现结合调查、阅读,就改革开放犯罪的新特点进行一些分析:

(一)、犯罪数量明显上升

我国的犯罪除1978年出现暂时的好转外(同1977年相比,犯罪案件由548415起减为535698起),由于国内外诸多因素的作用,犯罪现象一反常态,急剧恶化。其间经历了四次犯罪高峰。即1981年的890281起的犯罪高峰,1991年的2365709起的犯罪高峰,2001年的4457579起的犯罪高峰,2004年达4718122起的犯罪高峰,此后高居不下。查阅资料,改革开放前所出现的

两次犯罪高峰,按人口平均,都没超过1‰,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第四次犯罪高峰,猛增至2‰,犯罪发展数量上升,实属罕见,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犯罪质量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各种刑事案件,不仅数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质量上也日趋严重,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据公安部门统计的十九类案件看,盗窃、诈骗、抢劫、伤害、强奸、杀人六类犯罪案件合计占全部案件的95%上下。犯罪的情节极为严重,在抢劫、入室盗窃、强奸等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动辄将受害人置之死地。杀人案件在80年代初(1980-1983)平均每年以2.6%的速度递增,而1984年之后(至1990年间),竟以15.32%的速度递增。最能说明情况严重莫过于“双枪”犯罪的存在和令人胆战心寒的杀人事件层出不穷。这些触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各种刑事案件,不仅数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质量上也日趋严重,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据公安部门统计的十九类案件看,盗窃、诈骗、抢劫、伤害、强奸、杀人六类犯罪案件合计占全部案件的95%上下。犯罪的情节极为严重,在抢劫、入室盗窃、强奸等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动辄将受害人置之死地。杀人案件在80年代初(1980-1983)平均每年以2.6%的速度递增,而1984年之后(至1990年间),竟以15.32%的速度递增。最能说明情况严重莫过于“双枪”犯罪的存在和令人胆战心寒的杀人事件层出不穷。这些触目惊心的犯罪现象,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对待犯罪的问题。〔1〕

(三)、犯罪主体趋向青少年化

“文革”期间,我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从20世纪50年代的20%多上升到60%左右,从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成为我国令人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而改革开放之后,青少年犯罪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决定犯罪多与少的一大犯罪主体。青少年犯罪案件急剧增多和在部分大中城市中出现。14-25岁的青少年案犯高达70%-80%。并且从青少年犯罪的年龄结构来分析,我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比五六十年代提前了2~3岁,14~17岁成为犯罪年龄高峰。

(四)、侵财犯罪尤为突出

惊心的犯罪现象,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在抓好经济建设的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侵财犯罪尤为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侵财犯罪仍居于各类犯罪之首。盗窃、抢劫、诈骗这三类典型的侵财犯罪的立案数,可以反映侵财案件立案的总体情况。犯罪手段呈现出隐蔽性、多样性、高科技性的特点,向智能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境结伙作案增多,并逐步由传统的金融、税收和商贸等经济领域向体育、教育等领域渗透,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的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0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经济案件6.9万起,挽回经济损失149.7亿元。

(五)、流动人口犯罪、有机组织犯罪数量增加化

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迅猛增加,虽然这一方面给当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无序流动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往往会以老乡、区域为集体,形成有机组织犯罪。这类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的现状,给当地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当前社会管理中的难题。

(六)、职务犯罪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职务领导“一把手”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由于“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不力以及机制、体制上存在的问题等,导致“一把手”职务犯罪滋生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极大地损害着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

(七)、犯罪手段科技含量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犯罪手段的科技含量也随之升级。据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统计,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1998年立案侦查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仅为百余起,1999年增至400余起,2000年剧增为2700余起,比上年增加了5倍;2001年为4500余起,比上年上升70%。在计算机网络犯罪中,利用计算机制作、复制、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案件十分突出。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侵犯公私财物的案件呈多发趋势,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其他一些高科技手段也被应用到犯罪活动中,如利用手机遥控盗窃机动

车、用解码器破解防盗器等。科技含量升级的运用提高了犯罪分子犯罪的效率和隐蔽性,增加了打击难度。原因: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诱发犯罪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已来,我国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差异:

第一依附于土地生存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县城居民,县城人口数量增长,原有的就业平衡被打破;随着国家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下岗职工人数不断增多,大量增长的剩余劳动力无事可做;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无法普及到社会所有困难的人,出于求生本能和改变现状的渴望,一部分人在外部的不良条件刺激下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十年文革后,教育深受打击,社会人群普遍素质、法制观念不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管理的片面性及社会影响是造成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加之受不良文化的腐蚀,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蒙上阴影,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发生偏转。第三,社贫富悬殊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是诱发犯罪的因素之一,一些人为了达到短期内迅速致富的目的,在没有致富技能情况下,采取了自认为成本低、来钱快的非正当手段;

第四,飞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给人们带来压力与不安,导致在遇上问题时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将矛盾争吵升级为犯罪。

第2题.什么是刑罚政策?刑罚政策的原则有哪些?

答:所谓的刑罚政策,是指国家设定刑法以及运用刑罚手段控制犯罪的准则、策略、方针和措施等的总成。总言之,就是关于设定刑法以及运用刑罚手段控制犯罪的政策。刑罚政策的原则包括:

(一)刑罚个别化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人道主义原则

(四)效益原则

第3题.四、你是如何理解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的?

答:有组织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一般的有组织犯罪概念和典型的组织犯罪概念。所谓广义的有组织犯罪概念,即一般的有组织犯罪概念,也就是犯罪学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概念,指三人以上故意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或者犯罪集团。其特点是: 第一、作为有组织的犯罪,其主体必须在三人以上,有别与一般共同犯罪。

第二、作为有组织犯罪,其主观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过失不能构成有组织的犯罪,有别于非有组织犯罪。

第三、作为有组织形式,是指一切有组织形式的犯罪,不仅包括有一定组织行为的结伙性犯罪和团体性犯罪,也包括有一定组织形式的集团性犯罪,还包括有一定组织机构的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有别于刑法学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

所谓狭义的有组织犯罪概念,即通常人们所说的“黑社会”。指由故意犯罪者操纵、控制或直接指挥和参与,人数众多的(二人以上)犯罪分子的结合或几个犯罪集团的联合体。具有严密而稳定的组织结构——等级制、专业与分工及帮规会律,其组织系统呈开放性,表现为该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一套能逃避社会控制和法 2 律制裁的防护体系,通过暴力、恐怖和贿赂腐蚀等犯罪手段,以达到追求垄断,谋取经济利益,并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施加影响的目的。

第4题.三、你是如何理解青少年犯罪概念的? 1.在我国 “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社会学或犯罪学研究中使用的概念。

2.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学者目前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释义只是学理上的解释,而非法律上的定义。学理解释必须以法律规定尤其是刑事法律的规定作为解释基础,而不能脱离法律规定而任意加以解释。

3.我国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6周岁的青少年实施了《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其中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称为少年犯罪或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法律规定,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所以,青少年犯罪中既包括年轻成年公民(已满18周岁不满26周岁)的犯罪,也包括少年(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犯罪。按照《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4.由于犯罪学研究犯罪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不是为了定罪量刑,所以,它并不完全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又不局限于《刑法》,它从年龄上说可以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从行为内容上说,既有犯罪行为,又有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犯罪学研究的青少年犯罪范围比刑法学关于犯罪定义所界定的范围,无论从年龄上看,或者从行为上看,都要宽泛得多。

5.犯罪学研究的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可以表述为:已满6周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把青少年的年龄定为已满6岁至25岁,第一,为适应犯罪向低龄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根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查,青少年犯罪初次有劣迹年龄为6岁,第二,从预防青少年犯罪角度看,将青少年的年龄下限定为6岁,体现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抓早,抓小的共识。第三,以6岁作为研究起点,是因为6岁孩子一般开始上小学,第四,将青少年年龄定为6岁至25岁可以保持研究的连续性。25岁以下的青少年,基本上还处于不同程度的“不成熟”状态,男性到25岁,女性到23岁,发育才完全停止。6.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则是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是指14岁至25周岁。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任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未满14岁的人即使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认为是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第17条第3款还明文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根据上述规定,狭义的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已满14岁未满26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第二篇:电大12秋《教学设计》05任务参考答案

作业1:选择一篇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析;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第五册教材58~5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根据特征判断一个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与他人如何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情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板2块,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呈现生活情境: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老朋友,大家看看它们是谁?(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相机板书

(多媒体出示教室的情境图)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呢?

(学生分别说说哪个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师完成相应板书〉

2、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你们想研究哪方面的知识?(揭示课题)

(教学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创设紧贴学生生活的情境,既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又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学习新知)

二、猜想验证,归纳发现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1)观察,猜想。

学生从学具中找出长方形,同桌交流: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汇报

(2)、操作验证

①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操作,用自己的办法验证。②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同桌交流。(3)、班内交流、总结

①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②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相机板书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3、总结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4、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5、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各边的名称

学生打开课本59页阅读,然后在学具上指一指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

(教学评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以上环节中通过让学生数、折、量、说,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认识事物,将认识通过大脑组织用语言表达出来,达到知识的升华,从而概括归纳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时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围一围(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1)选择合适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

(2)你能通过换小棒把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

2、猜一猜

小明一不小心把作业弄脏了,你能猜猜弄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它们的长度是多少?

3、拼一拼(“想想做做“第2题)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扩展练习: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教学评析:设计紧扣重点、多层次的操作练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触摸”中巩固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你和同学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如何?

总评: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新课标》也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教者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接着出示教室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建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正如布鲁纳所言:“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图形边角特征的过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验证。汇报时,各小组各抒己见,学生经历了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主动建构了这两种图形的特征。

三、巧设练习、应用实践——活用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发展。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所以教者设计紧扣重点、多层次的操作练习。比如在归纳出图形特征后,出示小练习,请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哪些不是,并说说理由。还有在巩固拓展环节,让学生用小棒围一个长方形,并通过变换小棒变成一个正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

等练习,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而让孩子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独特个性和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再创造”,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具有个性化的学习。

作业2:依据教材并结合个人经验,对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作简要分析;

教学媒体: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从本质上看,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储存与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新开发的媒体,首先都不是用在教学上,而是在军事、通信、娱乐、工业等部门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步被引进教学领域。

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教学媒体而言的。现代教学媒体都与“电”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又称为电化教育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以下优越性:

(1)现代教学媒体能使教学信息即时传播到遥远地区与广阔的范围,为实施远程教育、扩大教学规模和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2)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传送语言、文字和静止的图像,还能传送活动图像,能准确、直观地传送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现代教学媒体能记录、储存、再现各种教学信息,计算机还具有信息加工处理并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能力,从而为个别化学习、继续教育以及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一般的媒体发展成为教学媒体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1)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也就是教学信息,它是由教学目标决定取舍的。因此,教学媒体区别于一般的媒体,它储存传递的教学信息,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为特定的对象——教师或学生所使用的。

(2)媒体能够用于教与学的活动的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任何媒体都能用来储存与传送教学信息,如电影、电视,以及计算机等媒体,它们都具有储存或传送教学信息的功能。但这些媒体诞生的初期,只在通信与娱乐领域中获得应用,因此,它们只是一般的传播媒体,而不是教学媒体。只在当它们经过改进,符合教学要求,用于教学活动时,才成为真正的教学媒体。

一般的媒体经过改进演变成为教学媒体,往往要经过复杂甚至是漫长的历程。

作业3:应用教材中课外活动的设计原则,设计一个课外活动的方案;

课外阅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人名言字字连珠,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新近,热爱之情,使他们在儿童时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让孩子们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如文学的殿堂。

3、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4、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

三、机构设置

课外阅读领导活动小组

四、学期具体活动计划(一)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孩子们每人交一本书写上名字整整齐齐得放在图书角上,每班选2名图书管理员,教师教给他们图书管理方法,同时把图书借阅规定给学生们讲解清楚,必须把手中的书看完了,才能把手中的书和图书角上的书交换,并让管理员做好借书记录。

2、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教室的黑板报,处处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及指导读书方法,做笔记的要领让学生耳濡目染在书海里畅游

3、学校开校会、班级开家长会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家长转变课外书是“闲书”的观念,真正领悟读书的妙处,激起孩子的“读欲”,引导家长支持,给孩子一个有力的后盾

(二)科学落实阅读时间

1、建立“晨读”和“午读”的制度。每天早午饭后为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籍时间,任课教师不得随意占用。

2、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为阅读指导课,教师做读书方法知道或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声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享受阅读。

(三)度身推荐阅读材料

认真分析学生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来源无非是:教材、补充阅读、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学校图书馆、向他人借阅。对农村孩子来说,除了教材,他们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十分有限,许多孩子所谓的读书其实就是读教科书。12册教材,每册教材的课文一般不超过30篇,每篇以800字计算,学生如果只读教科书,那么小学阶段他的阅读量只有不到30万字。30万字是什麽概念?不足一部《安徒生童话》、《三国演义》的四分之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多读、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成为一名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家”,仅凭学会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好书,多读书,广泛涉猎,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而有所成。学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和课外读物,学生实际情

况,制定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课外阅读参考书目。优秀的诗文犹如孩子们的精神食粮,除了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外,各班对照书目开办班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在5册以上。

(四)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

1.读物推荐课。只有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沉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从而亲近和热爱母语。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上好读物推荐课,对诱发孩子的阅读个体,让孩子新近母语资源至关重要。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或朗诵精彩片段,或通过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文章。总之,可以利用各种行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

2.阅读指导课。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像创新的能力等;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批注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

3.阅读展示课。是在孩子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展示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1)读后叙述。组织学生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2)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3)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4)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作业4:依据教材的观点和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最优化思想的理解;

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要站在高处,把握整体。就如同写大字,仅仅盯着字的每一笔每一划是不够的,必须抬起头来,在较远的距离、较高的高度上审视整个字的间架结构,写出来的字才能好看。

2、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的重点。以重点内容为依据,该增的增,该砍得砍。

3、统筹考虑解决“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与学的方法。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要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创造必要的条件,采取合理的形式进行差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需要迅速改变教与学的方法,时刻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4、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流程将教学思路具体化。通常可以通过画教学流程图的方法来进行。绘制教学流程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整个教学过程整合、优化、具体化的过程,将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内容、结构、层次用直观图形的方式展现在教师自己面前。要善于取舍,有利于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不管是不是教材上的都要坚决加上去,凡是不利于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无论多么“动人”、多么舍不得也要坚决的舍弃。经历了制定教学流程的过程后,整个一堂课的脉络在教师的头脑中应该已经很清晰了,可以自信的走上课堂面对学生了。

作业5:试述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主要区别;

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虽然“教学设计”与“备课”同属于教学准备的范畴,但是二者有根本的不同。其主要不同点有:

1.价值取向不同

从教学准备的价值取向看,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学生,而“备课”关注的是教师。“教学设计”是为学生怎样学做准备,而“备课”是为教师怎样讲做准备。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在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教学设计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且关注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即教学设计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它所关注的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增长,更关注学生的技能的训练与能力的发展。

传统“备课”的目的是保证教师能在教室课堂教学中顺利地讲解(讲叙)教学内容。它关注的是教师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预定的教学内容讲完,而不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知识,更不在意学生是如何地接受知识。同时,它关注是学科知识量与学科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理论基础不同

“教学设计”自从具有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近半个世纪。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教学设计既是一门学科(科学),又是一种方法(论)。从学科的角度上看,它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为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手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法,以教学准备为研究对象,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教学设计正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统“备课”仅仅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按照“复习旧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模式进行教学准备。所以,在以“备课”为基础的教学准备中,有的老师抱怨说,“我都讲了五遍了,可是学生还是不会”。

另外,学生在以“备课”为基础的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教学设计是现代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准备工作,“备课”则更多地是以个体教学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准备。

3.教学目标不同 “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是以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为基础设计教学情境、教学问题与教学活动,设计各种评价活动。因此,以教学设计为基础的教学准备不仅考虑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还考虑到了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以教学设计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看教师教授过程多么流畅,而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是不是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传统“备课”中,教师在自身追求知识的渊博性和见解的深刻性的同时,评价学生学习好与差的惟一指标知识的掌握量。虽然,在教案上也列有教学目标项目,但是能力发展目标是宽泛而空洞的,没有可操作性,思想教育目标是说教式的,只是形式性的要求。

4.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

教学设计重视课程资源的全面、充分的利用。如在进行热带地理景观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已经跟随家长到热带地区旅游过这一事实,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何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教学效率更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过程中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仅仅是课本和相应的教学参考材料。

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没有教学资源就没法开展课堂教学。教学资源贫乏,课堂教学也必然单调乏味。除了教学资源的占有量不同外,“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另一不同点是关于教学资源的优化程度有根本的不同。如果把教师比如为橱师,那么在传统的“备课”中,一是好的材料得不到发现,即使有山珍海味,他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做菜。二是即使他知道这些山珍海味是好东西,他也不会做,也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教学设计”则是在研究透彻了每一种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做到“物尽其用”。

5.评价方式不同

“教学设计”中,提倡和强调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语言、行为、表情或其他方式对学生的某一行为、言语予以肯定、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成功或满足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现举一例予以说明。在某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勇跃参与教学。当一个学生没能完全回答一个问题时,老师怎么办?有下列几种方法可供选择。①教师给予提示,让这个学生回答完全。②请这个学生自己找一个同学帮助,经过两个人的讨论之后,把这个问题回答完全。③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再请这个学生叙述一遍。之后,再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并鼓励再次参与。

在传统的“备课”中,忽视激励性个体评价,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时,往往轻者以“站立”作为惩罚,重者则送上讽刺挖苦之类的语言。对于以害怕失败被罚的学生来说,他们怎么会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6.教师的角色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古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工业社会中,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是道德的化身。因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修养的教化者。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中,教师的隐性角色越来越突出,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却越来越大了。学生发展的越充分,教师的作用就越重要。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越来越淡化了。

7.教案的呈现形式不同

教案是教学准备成果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备课”,最后都要以教案的形式呈现教学准备的结果。但是,两者的内容结构与内涵是不同的。

一般地,教学设计的(一级)项目主要有: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教学目标、教科书分析(包括体系分析、重点、难点)、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一般地,教学过程又可分为若干(二级)项目,主要包括教学导入、教学活动、教学小结、教学巩固等。其中,教学活动是重点。教学活动又可进一步划分

为情境设置(提供教学材料)、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归纳等(三级)项目。

教学设计提供的情境(材料)尽可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此,我们提出“教学案例地方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于各个班级情况的差异性,教学情境也必须多样化。

在教学设计过程,我们需要的注意的另一个事情是问题答案的多样性。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因而形成不同的答案要点。为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答案的多样性与全面性。这是“教学设计”教案与教学实录的根本区别。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教案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明线,即教学活动线索,另一个是暗线,即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与体系。

第三篇:电大2015秋西方经济学06任务-0005

06任务_0005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84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的因素是()

A.政府支出的增加

B.政府支出的减少 C.私人投资的增加 D.消费的增加 2.周期性失业是指()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B.由于劳动力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3.与对外贸易乘数无关的因素是()

A.边际消费倾向

B.边际税收倾向

C.边际进口倾向

D.边际效率倾向 4.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如果均衡收入大于潜在收入则会出现()

A.紧缩缺口

B.通胀缺口 C.失业减少 D.收入增加 5.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8,政府增加100万元支出将使国民收入增加()

A.500万元

B.80万元 C.400万元

D.100万元 6.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

A.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B.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C.价格水平越高消费投资增加 D.价格水平越低消费越少 7.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总需求

B.公债 C.税收

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8.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C.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9.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

A.一国每年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货币价值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C.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D.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10.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如果均衡收入小于潜在收入则会出现()

A.紧缩缺口 B.通胀缺口 C.失业减少 D.收入增加 11.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12.下列的财政政策中将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增长最大的是()

A.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商品和劳务

B.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同时增加税收50亿元 C.税收减少50亿元

D.政府支出增加50亿元,其中30亿元由增加的税收弥补 13.“挤出效应”会使总需求水平保持不变,因为()

A.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会因利率上升和投资下降所抵消 B.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推动利率上升,因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C.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税收增加,从而使消费减少 D.以上说法都对 14.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倾向总是()

A.为基本的消费支出

B.总是小于1 C.总是大于1 D.总是等于1 15.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A.消费减少 B.储蓄减少 C.消费增加 D.政府支出减少 16.21.如果投资乘数为5,投资额上升100亿元,则国民收入()

A.增加100亿元

B.减少5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

D.减少100亿元 17.今年的物价指数是180,通货膨胀率为20%,去年的物价指数是()

A.144

B.150 C.160 D.216 18.政府把个人所得税率从20%降到15%,这是()

A.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B.一项财政收入政策 C.一项财政支出政策

D.一项公共政策 19.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20.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

A.零

B.平均消费倾向 C.边际消费倾向 D.平均储蓄倾向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影响进口的直接因素是()

A.初始进口

B.边际进口倾向 C.国民收入

D.边际消费倾向 E.消费者剩余 2.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说明()

A.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的绝对数量也会增加 B.消费增加的数量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C.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D.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上升 E.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差额随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3.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

A.需求的过度增长

B.工资的大幅度上升 C.利润的大幅提升

D.经济部门发展失衡

E.个别关键性商品供求比例失调 4.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A.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 B.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一条直线

C.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 D.菲利普斯曲线形状不是一条直线 E.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零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B.总需求曲线上的点不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C.总需求曲线是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D.在以价格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E.在以利率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只要通货膨胀率低,不一定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只要通货膨胀率高,就一定是恶性的通货膨胀。

A.错误 B.正确 2.结构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

A.错误 B.正确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公债的负担在通货膨胀时期比萧条时期更重。

A.错误 B.正确 4.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A.错误 B.正确 5.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一定等于1。

A.错误 B.正确 6.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

A.错误 B.正确 7.乘数理论是一把“双刃的剑”,增加需求导致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减少需求导致国民收入成倍的减少。

A.错误 B.正确 8.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

A.错误 B.正确 9.一般来说,外贸乘数要大于投资乘数。

A.错误 B.正确

10.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货币供给:()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2.派生存款:()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3.货币需求:()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4.自然失业率:()

A.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B.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C.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D.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E.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5.边际储蓄倾向:()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6.通货膨胀:()A.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B.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C.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D.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7.投资乘数:()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8.储蓄函数:()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9.摩擦性失业:()

A.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B.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C.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D.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E.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10.边际消费倾向:()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第四篇:电大05任务

05任务 0006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CBCCDADCA

二、判断题

BABAB BAAAB

三、计算题 1(1)A 2(1)A 3(1)D 4(1)A;(2)A 5(1)D;(2)F

05任务 0013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ABCD CAACC

二、判断题

BBBBB ABAAA

三、计算题 1(1)D 2(1)A 3(1)B 4(1)C;(2)C 5(1)D;(2)F

05任务 002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ACBC CCACA

二、判断题

BBBAA AAAAA

三、计算题 1(1)B 2(1)A 3(1)C 4(1)C;(2)C 5(1)D;(2)F

05任务 0028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CDCCD CACCA

二、判断题

AABBB AAABA

三、计算题 1(1)B 2(1)B 3(1)B 4(1)B;(2)C 5(1)E;(2)C

第五篇:电大12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4任务参考答案

电大12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4任务参考答案

1、在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的依据是什么? 答: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既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首先,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儿童“虚构”,而且要教会他们表达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当儿童已经初步具备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和安排表象结构的心理机制,其观察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地摄取周围世界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其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信息,即掌握“构段”的基本思路。学生通过写观察作文能比较顺利地掌握“构段”的基本功。因为语言的条理性是观察的周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的具体体现,边观察边思考,有助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阅读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哪几个类型?

答: 包括:

1、摘录精彩的句段。这类训练主要是为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它是必备的作文的前奏。

2、根据原文编写故事。这类训练通过让学生联想,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3、写出文章提要。让学生掌握作者写作思路,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并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4、写心得体会。即把阅读后的收获感想写下来,这是阅读作文的重要训练形式。

3.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答: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应该实现两个“贯穿”:第一,贯穿在整个小学作文教学序列之中,即和各学段语言交际功能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重点紧密结合。第二,贯穿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即和命题、取材、指导、评价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

4.简述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和辅线。

答: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表明,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如何运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得体地完成各类言语功能而完成各类言语功能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是密切不可分的。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是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依据。因为如何将教学内容系统地、有层次地、有步骤地展现出来,是口语交际教学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

5.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答: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情境,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选择开放的口语交际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设计挑战性任务,满足学生的启智需要,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6.应该如何制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计划?

答:第一,要按学段或学年来制定,至少要按学期来制订。第二,一般采用“主题学习”的形式,也可称“问题学习”或“项目学习”,每项主题学习一

般包含几次学习活动。第三,学习的主题可以来源于教材,但更要采纳学生的建议。第四,主题学习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确定比较明确的教学要求,尤其要确定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要求。第五,主题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尽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第六主题学习可按学校组织也可按年级和班级组织。

7.英、法、美、新、日等国开设的综合性课程有哪些共同的价值取向 答:这些国家开设的综合性课程尽管名称各异、结构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却有共同之处,即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强调学习和生活的密切结合。

8.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答: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其主要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有进步、有无学习的困难。诊断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或知能上的障碍作进一步诊断,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形成性评价则侧重所教过的内容,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对严重的困难则留待诊断性评价的分析与处理。

9.简述编制双向细目表的操作步骤?

答:首先,按知识要点进行纵向设计;其次,按能力水平进行横向设计;再次将双向设计合计总分,根据各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再分配。

10.哪些问题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教学理念问题;课程问题;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评价问题;师生的发展问题。

下载2016年秋电大犯罪学任务3(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秋电大犯罪学任务3(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婚姻法任务3

    1 . (2分) 根据收养法的规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1 . 收养子女不受道德品行的限制 2 . 年满18周岁的人可以收养子女 3 . 收养人应有子女 4 .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

    电大作业任务4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1. 我国合同法调整的关系有( )。 A. 婚姻关系 B. 收养关系 C. 监护关系 D. 财产关系 【答案】:D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下称......

    犯罪学参考书目

    犯罪学参考书目 1、 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2、 严景耀著,《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第......

    犯罪学论文

    女性犯罪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但充当着重要的家庭角色,也开始充当重要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

    犯罪学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 本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十一道题目,包括单选和多选题,总共有二十五份有效答卷,以下是对答卷所做的简要分析。 一本次调查男13人,占全部比例的52%,女12人所占比例为48% 二......

    《犯罪学教案》

    2013/1/31 第 1 页 共 49 页 本章引例 2003年3月,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周一超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经笔试、面试,周排名第八。4月1日体检,周被检查出......

    犯罪学论文

    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 代长江 学号 6051213310 班级法学17-3 指导教师 赵山星 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分析 【摘要】 网络犯......

    2018秋电大《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一参考答案

    2018秋管理学基础(专) 形考任务一 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目1 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管理的对象。 选择一项: a. 组织中的人 b. 组织资源和组织目标c. 组织目标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