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新的形势对干部监督工作新的要求着眼,进一步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有关问题研究
中共平阳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和运用审计结果,使之成为干部任用和监督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密切联系,积极探索,坚持领导干部离任和任中审计相结合,认真制定和实施审计规划、离任交接、分类审计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干部监督工作中难以进一步有效地发挥作用。为了不断提高运用审计结果识别干部、监督干部、选任干部的水平,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监督管理力度,我们对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调研,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发挥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我县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结果转化运用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等党内法规为依据,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考核考评和选拔任用中,从经济上加强了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对领导干部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制约作用,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的增强,完善了对领导干部全方位的监督。
(一)加强领导,理顺审计工作关系
我县坚持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几年来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使此项工作步入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为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一是建立组织,协调发展。2004年,我县组建了以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审计局、县财政局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加强了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开展。二是明确职责,合力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制定了联席会议成员议事规则、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相关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并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全县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事项,研究计划,互通情况,交流信息,加强协作,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科学管理,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适应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需要,我县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在突出前移审计监督关口,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重点,拓展审计内容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一是注重监督关口前移,科学合理安排审计任务。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关口前移的需要,慎重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坚持做到计划管理、动态管理和分类管理像结合。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以5年为期,编制中长期滚动项目规划,逐步将事后审计变为任中审计,落实“先审后任”、“先审后离”的审计制度。每年年初根据审计五年规划,结合当前干部监督动态管理信息,将任职时间长、群众反映较大或拟选拔任用的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审计对象,制订年度审计方案。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尽量提前建立委托关系,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实施。为缓解我县审计力量不足的现实问题,我们还制定了《平阳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交接制度》,实行“先交接后离任”,积极解决审计力量不足和以往“先离后审”的被动局面和滞后效应。二是积极改进审计方法,坚持突出审计监督的重点。在审计方法上,改变以往的传统查阅,通过召开座谈会、个人谈话、倾听群众意见、加强与其他部门联系,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在审计内容上重点放在领导干部经济决策、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群众反响大的问题,除重点审计领导干部单位本级资金运作和管理情况外,对有较大资金进出量的下属单位进行必要的延伸审计,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三是规范审计结果报告撰写,提高评价领导干部的客观公正性。审计结果报告内容以组织部门能全面了解领导干部且有参考价值为标准,既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工作好的一面,又反映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对于难 以定性的事项,以事实情况加以说明,审计结果报告基本做到了内容全面,评价客观。
(三)强化监督,加大审计结果运用
几年来,我们利用审计结果,坚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一是组织“回头看”,加大问题整改督促力度。在审计意见和决定下发之后,要求被审单位和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纠。在此基础上,由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审计意见、决定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检查。在“回头看”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问题严重且应纠未纠的,及时开具督办通知单,责令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二是及时实施预警,规范干部的经济行为。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根据审计结果实施函询、谈话等预警措施。对需要领导干部说明解释的,县委组织部、县审计局要求当事人在指定时间内,对有关问题作出书面答复。根据审计结果,对有一般性问题的领导干部,予以及时提醒或必要的批评教育。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嫌经济犯罪线索,严格按照程序向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移交。自2004年以来,我县共对58个县直部门、乡镇的“一把手”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被审计对象负有直接责任的经济问题62 条,查出的违规金额中应上缴财政1039.2万元;提出审计整改建议96条。三是利用审计结果,正确公正评价干部。我们坚持对领导干部进行全过程审计,即:对干部任前审计把好“选用关”、任中(届中)审计把好“预警关”、离任前审计把好“评价观”,给干部一个真实、准确的评价,使离任干部不交马虎帐,上任干部不接糊涂班,对凡是离任的干部都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经过考察、审计,工作突出、政绩显著的,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近年来,经过经济责任审计后提拔或交流到重要岗位的有16人。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来有秩序、有重点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我县领导干部遵纪守法观念不断增强,经济工作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个人廉洁自 律意识得到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成为强化干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初步形成了纪律监督、组织监督、审计监督有机结合的干部监督管理新机制。但是,在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上,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经常性教育和选拔任用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调研发现,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准确评价干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领导干部,其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关系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定位问题,当前,由于我县尚缺乏一套适应本地实际、操作性强的审计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不够统一,从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一是审计结论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涉及到有关问题的查清落实、审计证据的获取、定量定性的分析、结论的确定等方面,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和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又不可避免地存在高低不同,有可能使审计结论由于人为的因素而失去客观公正性,甚至会漏查重大违纪问题或出现违法、舞弊行为。二是经济责任难定位。审计部门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往往以财务会计资料为主要载体,从单位和个人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遵守财经法规、财务管理及内控制度健全有效性的角度进行审计和审计评价,回答的是“错在哪,违反了什么财经法规”,而组织部门最希望了解的问题是“错在谁,错多大”,部分审计结果离组织部门的要求尚有差距。三是进行综合评价难。组织部门不仅需要明确了解领导干部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职责履行情况,而且需要了解他们在相关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能力和经济思想、经济素质,包括在经济工作中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和自身廉洁自控能力等,从而对领导干部任期中的业绩、经济责任以及经济素质有较为全面的掌握了解,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为考察考核干部的一个主要手段,但就目前的审计形式看,还很难对审计对象作出恰如其分的、科学的审计评价。如何对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作出准确的评 价,成为审计结果运用的一大难题,这也在客观上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使组织部门难以将审计结果运用于干部监督管理中。
(二)审计结果运用不够规范,造成“审、“用”脱节
当前,我县审计部门以及各审计结果利用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建议方式、运用要求、运用反馈方式以及运用责任等还未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难以确保审计结果运用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工作程序不够明确。如在审计完成后,根据审计部门的审计情况,针对被审计对象出现的违法违规的问题或由于失职、渎职、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领导干部,以及对被审计对象和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各成员单位应采取什么形式及时提出运用建议,对被审计对象及所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整改意见情况如何进行有效监督,都还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审计结果运用的标准规定不够明确。比如组织部门如何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还没有具体标准。三是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办法规定不够明确。按照现行规定,审计机关在审计结束后,要写出审计报告,在报送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抄送组织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但是对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的情况反馈没有明确的规定。审计结果和审计运用情况对外基本不公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脱节,影响了运用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审计结果运用难深化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面广、关联度高、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立新型党政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这样一个大问题。因此,需要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下功夫完善有关的工作规范、制度以及机构设臵,共同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形成对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监督的合力。建立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是一个有效办法,但还远远不够。一是目前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配合机制尚不完善,影响 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全面运用。从目前情况看,我县虽然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但联席会议的召开和议题的确定还带有较大随意性,审计结果运用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尚未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职责履行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深化。二是不同部门工作人员间的配合不够默契。由于审计人员对干部管理与监督的知识掌握不够,有的审计行为脱离了审计目的;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审计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反过来又影响了审计结果与干部监管之间的对接。三是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还难以解决。县级审计部门人员有限,但组织、纪检部门又希望审计部门尽量多的接受审计任务,审计部门为了完成项目数量,势必影响审计质量,另外,审计人员受职业、知识面限制等,对审计结果往往注重微观的多,宏观的少,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层次质量,造成有的审计结果不能被直接运用。
三、进一步深化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对策建议
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健全干部监督管理体系,促进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帮助干部管好、用好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依法执政能力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年初调研审计工作时也强调指出“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促进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强化自我约束、提高执政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作用和威慑力的最终体现。因此,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合理运用,就必须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途径,规范审计结果运用的工作运行制度,建立健全管理严密、评价科学、运作规范的审计结果运用协调和保障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审计结果的被利用,从而保证审计结果运用落到实处。这里,仅对组织部门进一步深化运用审计结果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的工作运行规范、完善经济责任 审计结果运用的协调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途径
1、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把关作用。组织部门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察的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坚持让履行职责、绩效优者“上”。把净资产增减、招商引资、经济决策、廉洁自律等履行任期经济责任的情况作为评判领导干部优劣的重要指标,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拟提拔的干部坚持先审后任,逐步推行领导干部绩效审计,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对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评价,甄别是虚绩还是实绩,是显绩还是潜绩,对确实履行经济责任成效突出的,应积极推荐其到重要岗位使用。另一方面,实行责任追究使庸者“下”,在领导干部任期内,单位非生产性开支增幅较大、财务管理混乱,造成单位运转困难,且年度考核民主测评在班子中排名靠后的,应予以调离或免职等处理。
2、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中的防范作用。组织部门应坚持把审计结果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将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单位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评先评奖的重要依据。已审计单位在评先进时,对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差的单位,取消其年度评先资格。对于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一般性问题,组织部门可以采取谈心、谈话的方式向被审计者甚至领导班子集体进行反馈,提出要求改进意见和要求,有针对性搞好对被审计单位的督促整改,对于一些问题性质比较严重,但还够不上纪律处分的问题,组织部门应及时对被审计者进行诫勉谈话,要求限期整改。
3、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经常性教育中的警示作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要有经常性、长远性的思想,不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就事论事,为“审”而“审”,重要的是要善于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总结出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运用到干部教育管理中去。要及时注意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通过汇总分析,挖掘原因,将典型事例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结合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教育培训班和全县性有关重大会议上,选择一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对领导干 部进行警示性教育。
(二)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的工作运行规范
1、改进提出审计结果运用意见的形式。审计结束后,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分别提出初步运用建议,提交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讨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对审计对象进行综合评价,作出综合评价意见,提出审计结果运用建议,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结果运用建议,一并报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审批同意后,填写《审计结果运用建议书》。《审计结果运用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1)被审计者的职务、任职期间工作职责;(2)被审计者任期内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基本概况;(3)本次审计的查明的主要优点或主要问题及被审计者的相关责任;(4)根据被审计者的责任和履责情况提出相关的建议。《审计结果运用建议书》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重点突出建议的部分。各类建议可分以下类别:一是对肯定性的审计结果,应建议有关部门适当给予宣传,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提拔重用,或提出岗位适应性的建议。对任期内经济工作成效显著、模范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领导干部,结合干部目标考核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对问题性的审计结果,按问题性质区别对待。(1)对只涉及一般性问题的,可建议由组织人事部门出面找被审计人谈话教育,打招呼,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2)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先由审计部门按照财经法规规定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给予处理处罚,然后建议由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对被审计人进行谈话诫勉,诫勉期限内可进行跟踪性财务检查,经财务检查发现仍没有改进的,视情况建议由组织部门对被审计人予以降免或及时进行交流调整,并且建议在一定时间内(如三年内)不得担任相同性质、相同职级的职务;(3)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确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先由审计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然后建议纪检部门予以追究,同时建议组织部门视追究情况对被审计人职务进行相应的降免和调整。三是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审计部门按规定公布审计结果,并建议纪检机关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2、加强对审计结果的整改督查工作。各职能部门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和结果运用建议,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认真抓好落实。要求审计对象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情况报告》,并在规定期限内认真进行整改。县委组织部会同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有关人员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检查对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对认真整改、将审计建议落到实处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单位及领导干部,以一定形式进行肯定;对整改意见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实行重点跟踪督办,督促领导干部自觉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对拒不整改的,给予通报批评,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3、注重对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的反馈。各职能部门之间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与协调,将审计结果运用建议的采纳和执行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向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反馈。如县委组织部应及时将被审计对象调任、免职、辞职、退休以及表彰奖励、提拔重用情况;对被审计对象教育提示情况和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较差、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警示、诫勉情况向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反馈。其他各职能部门也要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及时将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报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有关重要情况还要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反馈,使县委、县政府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能及时了解情况。
(三)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的保障协调机制
1、科学制定分类评价体系和结果运用方法,为审计结果运用创造更好的条件。经济责任审计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同时,不同部门的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又存在很大差异,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准确把握各单位之间的差异。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必须通力协作,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科学设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作出具体规定,进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评价体系应由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南、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撰写规范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综合评价办法三部分组成,先由审计机关按照指南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再根据审计情况撰写《审计结果报告》,最后由联席会议根据审计结果评价办法,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进行评价,并针对四个评价等次,制定相应的审计结果运用具体措施和办法。
2、逐步推行审计结果通报和公开制度,进一步扩大审计结果运用的平台。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存在问题的曝光,有利于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改。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应选择适当时机,以不同形式,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审计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如将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倾向性问题或屡纠屡犯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在新闻媒体曝光,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让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强化审计威慑力。二是将审计结果结合所在单位政务公开、年度考核、干部考察任用等时机向所在单位公开,接受所在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如将本年度或上一年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通过公开栏张贴、以会议形式宣读等形式进行通报,接受本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还可以试行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的内容之中,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公示制度,让群众更全面具体地了解拟任用的干部,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使两项制度同时得到完善。三是结合有关会议进行通报,如在县委扩大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等有关重要会议上进行通报,由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对审计情况点评,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提醒、敲警钟。
3、完善审计结果档案管理制度,为准确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依据。组织部门应将被审计干部的《审计结果报告》、《整改意见报告》连同《审 计结果运用建议书》等一并归入领导干部考察考核、实绩档案、干部监督信息库,作为考察任用、管理教育和年度考评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在收集被审计对象多次审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历史变更、干部个人的成长经历、历次考察考核的情况,有效区分显绩与潜绩,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动态评价,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和使用干部。同时审计部门还应建立审计台账,将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等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分清责任,记于相关领导干部名下,形成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如遇到审计时间紧的情况就可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节省审计时间,特别是对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只需将其任职期间尚未审计的时间段进行审计或财务检查,就可达到全面审计的目的。
4、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进一步推进审计监督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县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办公室每年应对审计结果进行全面地归纳、总结,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也应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针对审计结果和结果运用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每年年底应召开专题会议,对本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加强对普遍性、全局性和倾向性问题的分析,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预防解决的措施,进而从完善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等宏观层面上探索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促进干部审计监督的规范化、科学化。并形成和向县委、县政府提交综合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完善审计结果运用工作责任制,确保有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一是按照“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审计质量终身负责制。在明确执法责任的前提下对审计质量进行评估、考核,把审计人员的工作好坏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对造成审计结果不真实、责任评价不客观,影响审计结果运用的,视情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对在审计中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或较为明显案件线索的干部,组织部门不认真采用审计结果,导致用人失误失察的,应视情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防止和杜绝领导干部“带病上岗”、“带病履职”、“带病提拔” 等问题。三是对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提出的审计结果运用建议,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坚持依法履行部门职责,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法予以及时处理,无正当理由不处理的,应承担相应责任,并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对审计结果运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办法。县委、县政府应将审计结果运用落实情况列入工作督查范围,使审计结果切实运用到位。
课题协调人:陈光华
成 员:蔡胜昔 曾夏景
第二篇:新的形势对秘书素质的新要求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秘书素质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拓新。
一、思想上必须是开放型
首先,要从传统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
其次,要从“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
第三,要从“本本”的禁烟中解放出来。
二、业务上必须是开拓型
所谓业务上的开拓型,就是要求秘书人员在业务能力的培养上,能够拓宽新的领域;在工作效果上,能够开创新的局面。具体来讲,秘书人员要具有三种新的业务能力。
1.拓新能力。
2.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
三、作风上必须是高效型
首先,秘书人员应设法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其次,要树立时间就是效益的观念,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经济上新台阶的工作中。
第三,要主动抓落实。领导的决策,能不能及时得到落实,秘书人员的督促督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讲,要练好三项基本功:一要学会抓大事。二要懂得抓重点。三要注重实效。
第三篇:如何加强干部监督工作
如何加强干部监督工作
干部监督工作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确保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选准用好干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客观要求。在新时期,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结合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等党内法规,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努力实现'五个转变',防止和克服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一、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转变
当前,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不够有力,往往是出了问题后才进行检查处理。主要表现为:对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的违法乱纪行为和不正之风,事前很少提出有力的防范措施;对已经出现苗头性问题,不能及时察觉和纠正;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情况,缺乏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经常是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查处。这种事后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监督,使得许多本来可以及时察觉和纠正的问题发展蔓延,造成不良后果。那么,怎样才能由被动监督转变为积极监督呢?那就是要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对干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做到事前要'堵住'、事中要'卡住',事后要'查处',保持整个监督过程首尾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提高监督效果,保证权力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首先,要关口前移,加大干部任前监督力度,紧扣'唯德才授权'原则,把好领导干部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止'带病提拔'。其次,要跟踪考察,加大任中监督的力度,对领导干部任职过程中的思想品德、群众威信、领导能力、工作业绩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防止'带病操作'。再次,对主要领导离任时,要认真落实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先审计,后离任',以防'带病离岗'。
二、实现由'工作圈'监督向'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监督转变
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往往更能反映领导干部'德'的情况,而且'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生活圈'、'社交圈'内的不正常情况会影响干部权力的正常运用。事实
证明,'小节'管不住,'大节'必失守。既要了解领导干部在'工作圈'中的政治表现、道德修养,又要了解他们在'生活圈'、'社交圈'中的情况。通过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可以掌握领导干部在'生活圈'、'社交圈'中存在的问题,获取平时靠干部考察掌握不了的信息,从而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干部的素质、能力及现实表现情况,使领导干部难脱离和超越监督的特殊阶段,为党组织准确选拔、使用干部提供客观的依据,实现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真实性,真正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不留'空白地带'。同时,由于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头脑中都多了一根严格自律的'弦',自我约束的意识就会明显增强。
三、实现由注重查处惩治向经常教育、谈话诫勉、批评纠正和严肃处理转变
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并不是要查处惩治得越多就越好,查处惩治只是监督的其中一项手段,不应该成为干部监督工作的一项主要手段。只注重惩治查处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监督的过程,是严肃党的纪律的过程,是教育干部的过程。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教育是基础,教育工作做得好,队伍的精神境界提高了,思想防线牢固了,许多问题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干部监督工作必须由注重查处惩治向经常教育、谈话诫勉、批评指正和严肃处理转变,把爱护和关心干部作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掌握干部队伍的思想工作状况,对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小错误'及时给予'提醒'、'敲警钟',防止'小问题'不解决变成'大问题'、'小错误'不改铸成'大错误'。但是,对于真正'倒下去'的领导干部,要排除干扰,严肃查处,该摘'乌纱帽'的就摘'乌纱帽',该搬'交椅'的就搬'交椅',决不能心慈手软,让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
四、实现由对领导干部个人监督向领导班子监督转变
一个单位的好坏,风气正不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的作风正不正和是否起到表率作用,有的地方曾出现领导班子'集体违纪'、'群体犯罪'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班子的监督被削弱了。要强化领导班子监督。一要完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规范领导班子的议事、决策行为,健全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的自我监督的效果。二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班子成员之间是最了解情况,最有发言权,也最有监督权,任何一项政策、决议的出台,都离不开领导班子成员的集体监督、把关。要借鉴'三讲'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中心组学习等,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切实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解决好领导班子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要抓好监督制度建设。干部监督工作,需要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去考虑,需要方方面面的相关制度和实实在在的措施加以配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要建立起与《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抓好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决议的监督,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建设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只要不涉及保密事项,都要做到条件、标准、程序、政策、结果公开,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四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地方和部门的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班子'一把手'的监督,如果对'一把手'的权力运用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会导致权力失衡、决策失误和行为失控,给工作带来损失,给事业造成危害。成克杰、程维高、李真、慕绥新……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党政'一把手',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个人世界观的改造,置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顾,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五、实现由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监督的轨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重视运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建立起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做到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实施到哪里。二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监督,向考察预告、专项调查、谈话诫勉、来信回复等多形式监督转化。要健全和完善群众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公开评价机制,强化事前监督,加大群众监督覆盖面,增强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和真实性,发挥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积极发挥人大、政协、执纪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组织监督、执法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形成党内外、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监督网络和合力。逐步实现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切实改进传统的单纯依赖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做法,弥补其'先天性'的不足。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全稿,2013年7月11日稿)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职责任务
1、总体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着眼于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讲认真、讲原则,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持抓早抓小抓预防,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把监督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考察考核、选拔任用、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干部从严管理监督,加强选人用人监督,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不断推进干部监督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逐步形成严肃教育、严格约束、严厉问责的监督体系,努力提高干部监督工作科学化水平。
2、职责任务。一是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主要任务是,监督干部遵守政治纪律和廉洁从政规定、贯彻民主集中制、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和改进工作作风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组织措施,防止干部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督促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二是对选人用人工作进行监督,重点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任务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开展监督检查、受理群众举报、查处违规问题、实施责任追究,坚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二、加强干部从严管理监督
3、教育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促使干部懂规矩、守纪律。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对新提拔干部任职谈话时,要在廉洁自律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干部调整、集中换届、节假日时,要提前打招呼。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加大警示教育力度。
4、对干部苗头性问题早提醒。对干部有反映、组织上认为需要引起本人注意的,要及时提醒谈话;对有举报反映但性质不严重、线索不具体、暂时不宜查核的,要采取函询方式,要求干部本人限时向组织上作出书面说明;对确实存在有关问题的,要采取谈话或者书面形式进行诫勉,督促限期改正。对干部出现严重违纪问题,之前就有举报反映而没有采取提醒教育措施的,要追究组织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5、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实工作,对故意隐瞒不报或虚假报告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严格执行任职岗位管理有关规定,实行职位限入和提拔限制。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工作,完善述职述德述廉,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发挥考核的导向、评价和监督作用。注重运用各方面信息,定期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督措施。加强对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组织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应当参加一个以上下一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推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部门负责人要加强与干部的经常性谈心谈话,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帮助改正。
6、突出对一把手的监督。督促一把手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格按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加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一把手的用人行为。加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坚持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用好审计结果。
7、严肃问责失职干部。对因工作失职,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干部,要按照规定严厉问责;决策严重失误的,实行终身追究。对被问责干部影响期内的工作安排及期满拟重新任用的,要严格把关。对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和奢靡之风严重,不胜任和不称职的干部,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或组织处理、坚决予以惩戒。落实从严管理监督干部责任制,纠正不敢抓、不敢管现象,对疏于管理监督、班子成员或分管人员多次出现违纪违法行为的,必须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干部管理部门的责任。
三、加强选人用人监督
8、落实全程监督。强化事前监督,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对需要报告的事项,必须按规定及时报告、严格审核把关。强化事中监督,在民主推荐、考察、公示、讨论决定等环节,要深入了解遵守组织人事纪律的情况;坚持干部任用前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探索实行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严把选人用人关。强化事后监督,普遍推行“一报告两评议”,督促下级党委(党组)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并接受对选人用人总体情况和新提拔干部的民主评议;开展市县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并延伸到各级党政机关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地方党委组织部长。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档案和纪实监督信息系统,对选人用人全程纪实。
9、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加强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宣传,适时公布有关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形成组织系统电话、网络、手机短信和信访“四位一体”的“12380”举报平台。对举报问题,要及时受理并按规定认真调查核实;对实名举报的,要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反馈。做好涉干舆情特别是网上舆情的监测和应对,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研判和查核;对问题属实的,要按规定处理并公布结果;对与事实不符的,要予以澄清;对政策法规有误读误解的,要进行正面引导。
10、坚决查处违规用人问题。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查实一起、通报一起。实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重点查处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跑官要官、违规用人、干扰选举等突出问题,对当事人和责任人必须作出严肃组织处理。对拉票贿选的,一律排除出考察人选范围,已列为候选人的取消候选人资格,已经提拔的责令辞职、免职、降职或者依法罢免,贿选的要移送执纪执法机关处理;参与或者帮助他人拉票贿选的,比照为自己拉票贿选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理。对买官卖官的,一律先予停职或者免职,通过行贿手段获取的职务坚决予以撤销。对跑官要官的,一律不得提拔重用,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相应的组织处理;对搞封官许愿或者为跑官要官的人说情的,要严肃批评,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等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对违规用人的,作出的干部任用决定一律无效。对干扰选举的,一律严肃查处,涉嫌违纪违法的移送执纪执法机关处理。
11、严格用人责任追究。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本地区本部门选人用人问题突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整治工作不力的,特别对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规用人问题不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核实后不按规定处理的,必须按规定追究党委(党组)和组织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实行“带病提拔”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倒查”,对确实存在违规选拔任用问题的,必须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12、抓好干部选拔任用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根据监督检查有关规定,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规执行情况为重点,每3至5年,分级分类对所有有用人权单位进行一轮普遍检查,主要检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任职资格条件、履行选人用人程序和落实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回避、职务任期等制度的情况。对举报反映多的、“一报告两评议”满意率低的、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用人问题的,进行重点抽查。针对违规破格提拔、超职数职级配备干部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不断完善检查的措施方法,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
13、抓好干部日常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加强对《公务员法》实施情况的检查,坚决纠正违反规定的行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重点监督落实培训规定和学风情况。加强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落实情况的检查,防止和纠正在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和干部身份等信息上弄虚作假行为。加强对干部退休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纠正不按规定及时办理退休手续的问题。加强干部出国(境)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认真履行审批手续、严格出国(境)证件管理。加强谈话、函询、诫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增强制度的权威和效力。同时,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堵塞制度漏洞、完善制度体系。
五、完善监督工作机制
14、增强监督合力。各级组织部门要高度重视干部监督工作,牢固树立抓监督是本职、不抓监督是失职、抓不好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要健全组织部门内部齐抓共管的配合机制,明确干部监督机构、干部工作机构及其他机构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干部监督工作部内协调会议,实行部内干部监督信息归口管理,建立完善干部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干部监督机构负责人参加本部门研究讨论干部任免事项的会议。要健全组织部门与有关部门联系密切的协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编制、检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审计、信访等单位的联系和信息沟通。要健全组织系统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上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干部监督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下级组织部门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干部监督工作情况和重要信息。
15、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教育引导组工干部讲认真、讲原则、讲担当,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敢于指出干部存在的问题,敢于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健全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充实力量,选好配强负责人。对干部监督工作人员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建设一支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过硬队伍。
第五篇: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
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
针对当前干部监督工作中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做到突出三个重点,把握三个环节,发挥三方面合力,加大监督力度,制定监督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将干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规范干部的管理,打造勤廉、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
(一)突出重点,确保干部监督有的放矢
1、对重点人员实行重点监督。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即将离职的领导干部、管理人财物等重要岗位的干部,他们是干部队伍中相对特殊的群体,由于位置特殊、情况特殊,他们的心态各有侧重,个人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极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航标。因此,必须将他们作为监督的重点对象来管理,尤其要将“一把手”作为监督的重中之重,实行经常关注、重点监督,常敲警钟,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领导干部应有的价值取向。
2、对重点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在党委换届、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拆迁等重点工作中,要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工作的公正、透明、规范。要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和大额资金的使用这“三重一大”,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避免国家、集体利益遭受损失。特别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看是否真正坚持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和标准,是否
严格遵守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和纪律,克服和解决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源头上杜绝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现象。
3、对重点时间实行专项监督。特殊的时刻不仅是领导干部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时段,而且是领导干部抵制腐败的思想松懈时间。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送礼、收受现金、公款吃喝风等高发期,要通过明察暗访,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监督。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在岗位变动、职务升迁、购房建房、子女升学、婚丧嫁娶等个人重大事项时,及时向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汇报有关情况,防止领导干部借机敛财。
(二)把握环节,确保干部监督不留盲区
1、坚持在事前的警示教育上下功夫。干部监督,重在教育,关键在预防。对容易出问题的关键环节,要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打招呼,及时提醒,预先防范,把隐患发现在实施之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每年通过政策宣传、案件剖析通报会、法制宣传日、签订廉政承诺书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警示教育,帮助广大干部克服盲目心态和侥幸心理,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
2、坚持在事中的制度监督上下功夫。“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始终将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干部监督的重点,制度建设要立足于干部监督工作实际,着眼于健全完善监督制度体系,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用制度的硬性要求对干部实行刚性监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促进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定了的制度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而且要始终如一,而不仅
仅是把它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要把制度执行情况作为干部业绩评价与考核、考察的重要内容和依据,积极营造有利于制度严格执行的良好氛围,强力推动制度落实。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
3、坚持在事后的问题查处上下功夫。只监督,不处理,只能造成监督流于形式。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绝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姑息迁就;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必须从严从快追究责任。在监督中对发现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要通过函询、谈话等形式进行批评教育;对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予以查处,达到查处一个案件,健全一套制度,教育一批干部的目的。
(三)发挥合力,确保干部监督齐抓共管
1、发挥党内监督的制约功能,规范干部的决策行为。实践证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不仅是对权力的相互制约,而且是对干部最有效、最关键的监督。要引导单位班子对班子成员的合理分工,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力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落实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制度,使党内监督成为常态机制。同时加强纪检监察与组织、人事、审计、信访、司法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合作,整合力量,加强配合,增强监督的针对性、严密性和有效性,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形成干部监督合力。
2、发挥社会监督的震慑功能,提高干部的履职能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风热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的作用,增强监督的实效性;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力度,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让群众最大限度地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使领导干部全方位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督促干部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3、发挥群众监督的辐射功能,增强干部的自律意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通过设立监督工作意见箱、监督举报电话、发放干部监督联系卡等形式,最大范围地掌握了解干部“八小时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的情况,按照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的“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也要注意”的要求,重点掌握干部家庭、婚姻和生活作风情况,督促干部不断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接受监督,人人监督他人”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