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水质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推荐)
农村水质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摘要 环境问题一直是现代社会深切关注的问题,农村水污染的成因包括乡镇企业的排污,由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施用所致的农业污染,未经处理的的污水直接灌溉,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染等。本文是关于农村水污染类型及污染治理措施。关键词: 农村水污染;生态处理;治理措施。:正文: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突出,使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饮用水保障程度依然很低,全国约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6300多万人饮用高含氟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饮水不安全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疾病流行。据调查,我国一些沿江农村地区,由于受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因饮用水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斑牙病、结石、皮肤病等疾病,有的还出现了“癌症高发村”。目前我国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1 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成因 1.1乡镇企业的排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乡镇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乡镇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1.2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施用
目前我国化肥的亩施用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多,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利用率在下降。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农民在施肥观念上,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三重三轻”现象。在施肥方法上,表施和撒施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施用量上,地区之间、作物之间存在不平衡,农民不了解自己所耕种的土壤、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
1.3未经处理的的污水直接灌溉
污水灌溉对于缓解水资源紧缺地区的农业用水危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污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成分,提高了农业生产产量。因此,污水灌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可观的水、肥效益。然而,不合理污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并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一定危害。引用污水农灌造成污染的最根本原由,是因为灌溉用水的污染。因此,控制污水农灌的污染,必须要控制农业用水污染。
1.4畜禽养殖污染
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许多地区的畜禽粪便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和餐饮业的污染排放量,成为许多重要水源地、河、湖、海洋严重污染及其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1.5居民生活污水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来水的普及使卫生洁具、洗衣机、沐浴设施等走进了平常百姓家,群众的人均日用水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增,产生大量的污水,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和生活垃圾的乱堆、乱放,已逐步成为导致我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环境污染致使水体变黑发臭,村庄内蚊蝇孳生,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2农村水质污染治理措施 2.1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我们应当加强农村地区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国家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联系;了解怎样科学、全面、协调地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和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的环境权益;让农民多学习,多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忧患感,自觉参与、积极保护农村环境。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能够使其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其对自身污染或破坏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 2.2建设绿色社区
通过政府与民间组织、公众的合作把环境管理纳入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让环保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加强居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推动大众对环保的参与。同时,在建设绿色社区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创造出一种与环境友好、邻里亲密、和睦相处的社区氛围。因此,政府在整治水环境过程中,应积极引导沿岸居民社区参与绿色社区建设。2.3加强水质监测工作
水体水质监测是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了解和掌握水体中污染物规律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治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制定各项环境标准和环境管理条例的科学依据。
2.4地方政府要建立有效保护水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出台和制定奖惩政策,广泛宣传环保知识,使环保观念融化到每个公民的血液中,提高人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把环保作为一种习惯、责任和义务。
2.5农业部门要大力推广多施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剧毒农药的施用量,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剧的势头。
实践总结:通过此次实践我深入了解了许多现实中的环保知识,也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社会阅历,锻炼了实践能力,也磨练了我的意志。此次实践让我以亲身经历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引导我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使我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我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走出校门,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海霞,高广德,高婷.浙江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J] 2006(7)[2]周荣星,刘华芹.城乡水环境影响成因及对策探讨 [J] 2005(4):45-47 [3]姚诚.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J] 2009-4-22 [4]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5]中国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关于湘江水质污染的情况和治理及防治措施
“关于湘江水质污染的情况和治理及防治措施”
------研究报告
研究小组:湖南省长沙市第八中学 C261邓龙生、黄子豪、张韬 指导教师:湖南省长沙市第八中学 李珍慧
一、主题发现:
我校座落于湘江边上,每天,我们来校上学都要经过湘江岸边,当风迎面吹来总会带有丝丝臭味,让人感到十分恶心。当我们在沿江风光带玩耍时,水里漂浮的垃圾让我们心意全无。在电视中也常会看到湘江水中的鱼儿大批中毒或死亡。课间时,大家常常会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个学期恰好有一个综合实践主题确定,于是,我们马上有了以“湘江水资源污染情况”为主题的想法。我们想通过这次研究了解湘江及世界目前的水质状况,了解治理及防治水质污染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确定主题:
1.确定小组:我和邓龙生素来是好朋友,刚好我们选择的主题又一致,自然成了一组,可又考虑到人手不足,所以又邀张韬到我们这一小组,我们这一小组成立了。2.确定主题内容:
我们小组成员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以“关于湘江水质污染的情况和治理及防治措施”为研究主题。由于我们研究主题的范围十分广泛,所以我们决定把“湘江水污染情况”的研究范围缩小到“长沙段的湘江水污染情况和原因及政府对策”上。
三、研究目的:
1. 通过这一次的活动,了解湘江及世界目前的水质状况,知道治理及防治水质污染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2. 为了人们能够更了解湘江水污染的严重性,已预期研究结果了解湘江水污染的情况原因,提高市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及国家及湖南省的环保政策。
3. 通过这一次的活动,提高自己的资料收集及运用能力、制作一份较规范的调查问卷、宣传海报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数据统计及分析能力、实际考察能力和计算机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等等。
4. 通过这一次的活动,学会多样化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别人更好的沟通,从而促进我们的友谊,增强我们的合作能力,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四、预期研究时间:2005年3月——7月
五、预期研究成果:
① 第一阶段(3月-4月初):收集关于湘江水质污染的情况和治理及防治措施的资料。② 第二阶段(4月-5月):进行了解人们对湘江水质污染的看法的调查行动。③ 第三阶段(5月中旬):对湘江水质污染情况进行实际考察的行动。④ 第四阶段(6月);对市民进行“保护湘江水资源”的宣传活动。⑤ 第五阶段(7月):整理所有资料、总结所有活动,完成总结报告。
希望通过我们的一系列的宣传能够使市民更加了解湘江水污染的情况,以及水污染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危害。让市民能够提高对湘江水的保护意识,以及让大家了解到水的重要性,不去浪费水资源,并节约用水。
六、研究行动:
讨论制定研究方案(见附件1)。 查阅:(详细的资料见附件2)
邓龙生在网上查阅网上资料,黄子豪到湖南图书馆去查阅书本资料。我们到的资料如下:
网上资料:有关资料显示,我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630立方米,居全国第6位。但我省水资源分配不均,用水总量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之翻一番,人口约7000万,城镇化水平为40%。到那时,即使在中等干旱年份,我省也将缺水46亿立方米。然而,长沙的污染日趋严重已影响长沙饮用水源的水质,水污染的危机正在逼近长沙。目前,长沙市39家重点企业用水总量达6619.9万吨。其中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48%,而北京为84.7%,美国已达到87%,前苏联则为90%。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现实,让长沙成为水污染型缺水和供水不足型(包括粮田灌溉在内)兼而有之的缺水城市。市民们是不是还在浪费水资源呢? 随着城市的扩容,城市供用水矛盾还会加剧。
据了解,湘江受污染河段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总大肠菌群、非离子氮、石油类、溶解氧、总砷、总汞等,其中以矿物污染和化学污染最为严重。湖南省水质监测中心对湘江43个和段进行一次监测中,只有11个河段水质在三类标准以内,达标率仅为25.6%。32个河段水质为4类,属于污染水体,其中湘江干流有2个河段水质为5类,已无法饮用。湘江污染难以根治,首先源于沿岸城市的地方保护主义。上游肆意污染,下游叫苦不迭在湘江已成一种不争的事实。(详细见附件2中网上资料1)
书本资料:水质污染的三种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土地利用的径流。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字浆和造字、化学、石油化工与练制、采矿与金属冶炼、食品加工和化肥工业。水危机主要表现资源危机、水环境危机和水生态危机三个方面(详细见附件2中书本资料1)。污水处理技术与回收方式简表(详细见附件2中书本资料2)。
资料分析:现在湘江水质污染已十分严重,经过这次的活动后,我们对湘江有更深的了解,也知道了国际水质污染面积也日趋扩大了,我们乃至于全人类已经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水危机。
发现问题:a.人们是如何看待水污染这个问题? b.对于水质污染的防治,人们有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做呢? c.有没有什么力所能及的能帮助水质的改善? d.水质环保局对湘江水质持什么态度?
e.水质环保局有没有出台什么保护湘江水质的新法规? f.新法规是针对湘江水质污染的哪些方面治理的?
下一步计划:经过我们研究决定:先就a、b两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我们下一步行动为在街头进行此类问题调查。
调查:(见附件3)
活动前,我们先制定好调查计划: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地点、确定调查时间和人员的分工。在这次的调查活动中,我们决定发挥我们的地理优势,决定调查我们各自的社区去调查,邓龙生到百善台社区去调查,黄子豪到伍家岭社区去调查,张韬到竹山园社区去调查,调查完后,邓龙生进行资料的汇总。(详细见附件3的统计图)
调查后分析:58%的人认为湘江水质很差,看来湘江的确达到了必须改善的程度了;56%的人认为湘江水质污染的区域在株洲区域;对于政府看待这类问题,45%认为他们态度良好;关于哪里是湘江的主要污染源,63%的人们认为是工厂个多的排污,如果政府出台有关新法的话,61%似的人认为要重点管理工厂的排污量。
发现问题:既然有58%的人认为湘江水质很差,那么到底湘江水质有多差? 下一步计划:制定实施考察湘江水质的考察计划。 资料交流: 1.查阅交流:
老师在班上开了一场查阅资料交流会,在会上,我们班的同学积极对我们提出意见,以下是我们组在会上的交流的结果:优点:资料丰富充实;缺点:无 2.调查交流:
老师在班上又开了一场调查报告交流会,这次在会上,我们班的同学积极思考问题,对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下是我们组在会上的交流的结果:
优点:调查计划的正文建立在查阅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深度,有原始数据,分析比较详细,有初级统计图和总结统计图。
缺点:未发现问题。(后已补)存在的问题:a.资料比较少.b.分析不透彻,只停留在初步分析能力。c.问题发现的比较少。3.交流后的行动:
进益步找一些有关长沙段湘江水资污染源原因的资料,对新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下面是我们找到的新的资料。补充资料:
总体污染特征是以有机污染为主的重金属、微生物复合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氮氨、总磷、粪大肠杆菌、汞、砷、镉等,其中,氮氨和总磷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较深;城镇段粪大肠杆菌污染突出,重金属污染也不容忽视。27个水质监测断面中,二类水质断面仅6个。衡阳、衡山、株洲、湘潭、长沙四市一县的6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只有衡山一处达标。大量的污水、废水经过1575个排污口排入湘江,是导致湘江水体有机污染突出、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直接原因。
现在捕获的鱼主要是湖泊定居性鱼类,占产量的80%,大型经济鱼类,如青、草、鲢、鳙大幅减少,已占不到总量的10%。而且捕捞个体小型化,过去以3-4龄的鱼为捕捞对象,现在一般捕捞起水的鱼只有1-2龄,根本没有繁衍再生的机会。调查组还将以下内容列入调查对象: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情况,包含突发性污染事故,水中毒物质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和富营养化等方面;渔业资源变动对鸟类资源的影响情况;工业污染特别是氮肥和纸业污染的防治情况等。(详细见附件2的网上资料2) 考察:(见附件4)
1. 制订考察计划:(考察计划见附件4)2. 考察经过和结果:
星期天(2005年5月29日),黄子豪和邓龙生、张韬拿着照相机,骑着自行车,风风光光的来到北大桥,我们一起向南实际考察湘江水质。刚到湘江边上时,江中望去,质还不算太差,黄黄的江水,中间有点垃圾在飘,可再向江边上看时,垃圾可真多啊!有破鞋子、垃圾袋、还有食物包装袋等等,应有尽有,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啊!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详细见附件4的照片)
可见,湘江水污染的原因之一则是生活垃圾。在江边可以看到白色饭盒、塑料袋等人为的丢进水里的垃圾。这些垃圾污染着水源,而丢这些垃圾的正是无知的居民,这一点正在污染着湘江,所以我认为目前首要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素质,采取强制措施来保护湘江。 宣传:(见附件5)1制订一份宣传计划:(见附件5)
我们本来是打算要到街头去进行街头表演来宣传,后来我们三人讨论决定到街头去发放宣传手册来进行宣传,可以更有利发挥我们的特长和达到更好的宣传保护湘江水资源的效果。(详细见附件5的宣传手册)
2宣传经过:
今天风和日历,我们大家一起来到了湘江风光带做有关湘江水污染的宣传,来到这里后,我们选择在湘雅路口到湘春路口这一段作为主要宣传的地点。我们采用有关湘江水污染的漂亮小册子再加上我们的口头表达,希望能在与市民轻松的对话中,让他们了解进年来湘江的污染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污水,而湘江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湘江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保护水资源是我们大家的责任而并不仅仅只是有关部门领导和一些企业家的责任。经过三小时的宣传,我们和将近70名以上的市民交流了许多。也从许多市民中得到了很多有关对我们这次活动和湘江水污染的反馈信息。3.反馈:见附件(5)。
六、活动与反思
在这次的关于湘江水污染的社会调查中,我们知道了如何制定一份较好的调查问卷,当然再这次调查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有的伯伯视力不好,有的阿姨嫌麻烦,不愿配合,有的甚至说不会写字。面对这些十分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也采取积极态度来应对,视力不好,不会写字的,那么我们来念、我们写,您来答,不愿配合的使出浑身解数挑战嘴上功夫极限,总之,我们做得十分努力。所以,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勇敢地与陌生人沟通,锻炼了自身的反映、表达和社会交际能力。
当然,在这其中,我们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刚开始时,由于没有经验,语言不够圆滑,让人误以为我们是做传销的;在查阅资料中我们没有紧扣主题,查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以导致最后花费了许多时间才整理好。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吸取这次的,并将它运用下去,对不足之处也会做出进一步的完善。
邓龙生:我在调查活动中间,发现口语不足,虽说面对的都是一些和蔼可亲的老人,但总是显得有胆怯,感到不好意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的正常进行。看来我得在口语方面下些工夫了。还有我在考察过程中,因为要考察的路程太长了,我明显感到自己体力不支,看来我得要好好锻炼锻炼了。还有,在这次考察之后,我着实被我的拍照技术下了一跳(因为实在是太差了,当然了,胶卷太差也是一个原因)。
黄子豪:我在查阅活动中间,邓龙生到省图书馆查到的书本资料不是很多,与主题内容不是太符合(当然了,省图书馆是查不到与主题内容太符合的资料)。看来我在这一方面有待加强了。我在考察活动中间,这么长的路线,着实是对我的一次挑战,不过,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走完了全程。邓龙生对这次的行动比较满意。还有,在这次考察之后,我对我的拍照技术不是很满意,照片照出来的质量不很好。
七、感谢之辞:
这次研究我们麻烦了不少人,在我们调查中有很多热心的人乐意的接受了我们的调查,给了我们很多有用的建议,和不足之处。让我们可以改善我们的计划。因此我们十分感谢长沙市开福区的所有居民,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这个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完成。
感谢我们的父母、同学、指导老师,也要感谢黄子豪的父亲的同事,是他们给与我们的许多的帮助,我们才能顺利的完成的这次的活动,由衷的感谢你们!谢谢!
八、附录:
参考网站: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详细见附件2中网上资料1、2)
参考书籍:《城市污水处理及回收技术》(见附件2的书本资料)附学生附件考察时收集的图片:
第三篇:论中国海洋资源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论中国海洋资源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万物的百宝箱,海洋生物也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资源。海洋资源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然而,随着这几年工业化的进程,海洋资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看我们的海洋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所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 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总的来看,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基本尚属正常。
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中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炉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石油污染中国沿海油污染比较严重,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种。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危害极大,油在水面容易形成薄膜,阻止海气交换,使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故油污染能引起大面积的缺氧现象。油膜、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使其窒息死亡;能使卵化的幼鱼畸形,导致鱼、贝蓄积某些致癌物质。中国沿海油污染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相对而言,渤海和东海油污染比较严重,分别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南海占19%;黄海最少,占14%。渤海油污染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其中辽东湾为1.8万平方公里,油浓度(几何均值)为0.049ppm;渤海湾为0.9万平方公里,油浓度为0.050ppm;莱州湾为0.6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59ppm;渤海中部海域为0.7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41ppm。可见,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油污染比较严重,而辽东湾的污染面积最大。
黄海的油污染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北黄海的油浓度为0.059ppm;南黄海北部油浓度为0.052ppm;南黄海南部油浓度为0.026ppm;大连湾和胶州湾分别为0.085ppm和0.062ppm。表明北黄海污染程度较重,尤以大连湾最为突出;南黄海以胶州湾油污染较重。
东海油污染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的油浓度为0.059ppm;浙南至闽东一带油浓度为0.078ppm。东海油污染以浙南至闽东一带较重,而污染范围则以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广。南海油污染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珠江口一带的油浓度为0.055ppm,粤西沿岸为0.052ppm。因此,珠江口附近油污染程度略重于粤西沿岸,而粤西沿岸油污染范围较大。
重金属污染主要指汞、镉、铅等。中国沿海汞的主要污染源有60多处,尤以长江、珠江、鸭绿江、五里河等为汞的主要污染源。汞以排放入东海的量最大,其次南海和黄海,渤海最少。但汞的平均浓度以东海最高,渤海次之,南海最低。渤海以辽东湾汞的浓度最高,均值为0.05mmb;渤海其它海域的汞的浓度为0.01ppb左右。锦州湾、辽河口等是渤海汞浓度较高的地区。北黄海、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汞浓度分别为0.04、0.02和0.01ppb;大连湾和胶州湾为0.02ppb。黄海以鸭绿江口汞浓度较高。东海汞浓度为0.01~0.23ppb,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0.07ppb,浙南至闽东一带为0.04ppb。南海汞浓度为0.02ppb。
中国沿海镉的主要污染源也有60多处。镉也以河流携带入海为主,珠江、长江、滦河和漠阳江所携带入海的镉占总量的80%。镉以排放入南海的量为最大。整个中国沿海镉的浓度范围为0.02~0.45ppb,平均浓度为0.10ppb,以南海最高,东海最低。渤海中以辽东湾和渤海湾浓度较高,黄海以大连湾较高。
中国沿海铅的主要污染源有80多处。以流入南海的排污量最大,约占总量的60%;东海和渤海次之;黄海最少。铅的入海途径也主要靠河流携带。中国近海表层水中铅的浓度为0.05~51.44ppb,平均值为1.60ppb。其中:渤海铅浓度平均值为2.95ppb;黄海为1.34ppb;东海平均浓度低于分析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但浙江南部曾达10~30ppb;南海铅浓度平均为7.68ppb,珠江口高达150ppb,为中国近海铅浓度最高区,粤西沿海为4.85ppb。
有机物污染海水的有机物污染通常可用化学耗氧量(COD)衡量。主要有机物污染源在中国沿海有150多处。每年入海的有机物以COD计,达700多万吨。其中流入东海的约占50%,其余一半分别流入渤、黄、南海。河流也是有机物排污入海的主要途径。渤海COD的平均值较高,为1.63ppm。其中又以莱州湾最高,达2.08ppm;其次是辽东湾;渤海中部最低。莱州湾沿岸、辽东湾北部和滦河口等地COD已达“标准”,有些已超标,如辽河口达
10ppm。黄海COD值平均为1.10ppm,其中大连湾高于黄海其他海域,鸭绿江口、北黄海沿岸和江苏近海局部地区也有超标现象。东海COD值较低,约0.89ppm,长江口—杭州湾一带稍高于浙南至闽东沿海。南海COD无一超标现象,平均值最低,为0.45ppm。
总之,石油是中国近海最主要的污染物,东海近岸和渤海是油污染的两个严重区。从总体来看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但在辽东湾北部、鸭绿江口及珠江口等局部海域,浓度较高,应引起注意。至于有机物污染,在中国渤海及某些海湾有明显反映,COD值有自南向北增高的趋势。
二 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这应该说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策略。保护海洋环境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海洋开发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尤其是要抓好污染源的管理,这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海洋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净能力,以利于降低治理“三废”的成本,发展生产,同时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入海量,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许多年来,中国在工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治理工业“三废”,大搞技术革新,广泛开展综合利用,为消除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成绩。在广泛地调查研究和积累许多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实践证明,这也是搞好海洋环境保护的正确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保护环境,防患于未然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也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体现。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时,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正确处理好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城市和农村、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关系。要把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加强计划性、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力求避免或减少开发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工、农、林、牧、渔、盐、副业、养殖以及其它海洋资源开发的布局上,除注意原料、动力、水源、交通等条件外,还需考虑地质、地形、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以及生物资源的特点,要综合研究,权衡利弊,协调统一,反对各行其是,不能只顾生产,忽视环境保护,既要注意短期的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今后可能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不能只顾利用,不顾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发展社会主义企业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害”与“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害”是由生产中的“废”所造成的,“废”与“宝”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可以相互转化。促进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的内容很广,一方面是指资源本身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经济、合理的联合企业。只有把治理工业“三废”同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才能尽量做到把“三废”中的危害物质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原来弃之为害的“三废”,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大搞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就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达到投资少、收益大、品种多、危害小的合理开发的目的。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每个人和各个方面。只有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关心,大家齐心协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许多海洋环境保护措施才能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搞好。因此,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宗旨。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造福于人民,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幸福,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中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防止和消除污染及迅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极大的有利条件。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政府即要求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要求在搞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绝对不能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中国政府多次指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后又针对中国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势,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十二字方针,颁布了中国工业“三废”的排放和防止沿海水域污染的规定,采取许多有力措施,如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缩短流程,不让废水流失,根治污染源,大搞综合利用以及装备环境污染物的处理设施等。对于一些不适宜在城市的工厂,进行搬迁和转移;对那些目前还难以治理或有碍市容的企业进行合理的关、停、并或改造。采用多种方法,来控制污染源。因为工业废水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仍是减少海洋污染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大搞植树造林、整顿厂容、绿化环境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而出现了一大批“花园式”的工厂,为大型工厂找到了整顿治理的良好方法。
在组织落实方面,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的主管机构和“三废”的治理机构,各省、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专门领导管理机构,负责领导和管理中国各地和沿海水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健全领导机构的同时,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科研机构和监测机构,积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中国沿海、重点港湾及河口区的污染调查监测工作,为控制和理治海洋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沿海的石油化工等企业,按照“三废”治理的措施,不仅设有污水处理的装置,还设有监测机构。有关的环保部门正加强监督和检查,因地制宜地实行有效的防治和管理。目前,中国已建立了沿海污染的监测网,发布海域污染通报,评价海域环境质量。如国家海洋局下属的“中国海监11”号,就是一艘对渤、黄海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的执法船,船上装有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的专用仪器设备和海洋水文、化学、地质、生物等实验室,进行溶解氧、pH值、化学耗氧量等现场分析和油类、汞、铬、铅、镉以及有机氯农药等的室内分析。
除进行了大量环境基础调查外,中国还大力开展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在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污染监测技术与方法,海洋污染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海洋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和金属污染物迁移规律,海水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测定以及海洋污染航空遥感等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为了统一中国的海洋污染调查方法及其各项技术规定,编印了中国的“海洋污染调查规范”。此外,有关高等院校还设置和开设了海洋污染的专业课,培养有关专业人材,以适应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保护海洋环境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管理海洋环境,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规章制度。早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中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船舶、港口、航运和海事处理等管理规定;197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并在内部试行。
为了保护中国水产资源,1955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渤海、黄海、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1957年8月国务院又作了补充规定。1956年11月颁发了“关于贯彻资源保护政策,有力地安排渔场和改造船网工具的指示”。1957年4月颁发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草案)”。沿海各省市根据此条例,分别制定了繁殖保护措施。1957年7月颁布了“对机轮侵入禁渔区的处理指示”。1979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这些均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水产资源保护的重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对带鱼、大黄鱼、小黄鱼、蓝圆鲹、沙丁鱼、太平洋鲱鱼、鳓鱼、真鲷、黑鲷、二长棘鲷、红笛鲷、梭鱼、鲆、鲽、鳎、石斑鱼、鳕鱼、狗母鱼、金钱鱼、鲳鱼、鱼、白姑鱼、黄姑鱼、鲐鱼、马鲛、海鳗等海水鱼类;对虾、毛虾、青蟹、鹰爪虾、中华绒螯蟹、梭子蟹等虾蟹类;鲍鱼、蛏、蚶、牡蛎、西施舌、扇贝、江鳐、文蛤、杂色蛤、翡翠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珍珠贝等贝类;紫菜、裙带菜、石花菜、江蓠、海带、麒麟菜等藻类以及鲸、海龟、玳瑁、海参、乌贼和鱿鱼等重点加以保护。“严禁炸鱼、毒鱼、滥用电力捕鱼以及进行敲作业等严重损害水产资源的行为”。禁止向渔业水域排弃有害水产资源的污水、油类、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质和废弃物”。对产重危害资源的渔具,加以禁止或限期淘汰;对危害资源较轻的渔具,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改进。各种主要渔具,应按不同捕捞对象,分别规定最小网眼尺寸。禁止制造或出售不合规定的渔具。等等。
特别是198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用法制来管理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国家权益的大事;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适合于中国管辖的一切海域。《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公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海洋环境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海洋环境保护法》主要对防止海洋污染损害从法律上作了规定;一是防止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损害,主要指在海岸建造港口、油码头和兴建入海口的水利工程等;二是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爆破勘探、钻井、试油、输油等;三是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在海岸滩涂设置废弃物堆放处理场等;四是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五是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规定了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限制条件、申请、批准和监督的程序。上述方面做到了,则基本上可以达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需要。凡违反本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和损害的,将区别不同情况,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无疑,《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施行,是一项促进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显著的进展,治理工业污染取得较大成绩,城市的环境状况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初见成效,环境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环境监测工作迅速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教育事业得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已得到了充实和完善。
第四篇:汤阴县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汤阴县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建设美丽新农村,就必须合理规划农村布局,加强村庄环境整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人们对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的需求量逐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畜禽养殖业的健康高速发展。但是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农村畜禽粪便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农村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抓好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对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有效预防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要强化激励措施,鼓励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统筹养殖生产布局与农村环境保护,严格落实养殖者污染防治责任,扶持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使畜禽养殖污染明显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县畜禽养殖业及粪污排放情况
近年来,我县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2012年全县家禽饲养量5500万只,同比(下同)增长22%;生猪饲养量100万头,增长11%;牛饲养量6万头,增长20%;实现肉类总产量10.2万吨,增长16%;禽蛋总产量5.3万吨,增长10.4%;牛奶产量2.5万吨,增长25%。全县规模养殖户1438户,其中,千头以上猪场79家,存栏万只以上蛋鸡场93家,年出栏万只以上肉鸡场300家,存栏500头以上奶牛场4家,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牛场28家,年出栏100头以上羊场187家。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畜禽养殖粪便排放量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县肉牛存栏1.7万头,每头日粪便产生量是13kg,奶牛存栏0.38万头,每头日产生粪便量是25kg,总产粪量是11.5万吨/年。家禽共存栏929.16万只,每只日产生粪便量分别是肉鸡0.15kg,蛋鸡0.12kg,鸭、鹅类是0.15kg,禽粪量为48.1万吨/年。猪存栏30.79万头,每头日产生粪便量是1.35kg,产生猪粪15.2万吨/年。羊存栏数是11.91万只,每只日产生粪便量是0.45kg,产生羊粪2万吨/年。这样每年共产生畜禽粪便76.8万吨。
据统计,目前我县农村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的养殖场户占70%以上,畜禽粪便处理方式尚处于分散的堆积发酵阶段,其发酵效果较差,随意堆积的粪便不易直接施肥,存在肥力不够和二次发酵烧苗的现象。经过生物发酵床、沼气池、有机肥加工处理的畜禽粪便不到30%。
二、畜禽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成因
畜禽粪便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养殖场户防治意识低。多数养殖场户单方面只考虑养殖的产值和效益,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没有深刻意识到畜禽粪便造成环境污染会对农村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同时受资金、场地、观念等因素限制,所建养殖场多数未经过畜牧部门规划、设计,存在距离村庄、水源近,净道、污道不分,污物处理区与生活区、养殖区混淆,缺乏污水三级沉淀和防渗漏的粪便堆积发酵场所等。
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现在,环保部门虽对畜禽养殖场粪便的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一定要求,但多数条款都不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能作为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执法依据。
三是基础防治设施不配套。基于我国养殖业的特殊情况,畜禽养殖没能实行一定标准的准入制度,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都没能进行合理的规划,严重缺乏粪便处理设施,不仅不能循环高效利用,而且严重污染当地的环境。
三、养殖场粪污处理主要技术模式
目前,科研部门和养殖企业已逐步探索研究出多种畜禽污染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达标处理排放模式。该模式是采用工业化治污设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设施,对养殖粪污进行处理,最终达到排放标准的方式。如采用大型沼气、高频电子活化—生物酶技术等综合工业化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排放可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该模式优点是占地少,适应性广,而且治理效果好,可彻底解决养殖业污水排放问题。缺点是工程建设投资大,运行过程中有一定的能耗和运转费用,规模小的养殖场较难承受。
2、种养结合模式。种养结合是统筹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使养殖规模与种植规模相匹配,养殖粪水处理后用于浇灌农作物,实现种养平衡。目前主要有“猪--沼--果”、“猪--沼--菜(苗木花卉)”、“猪(禽)--沼--渔”、“四
(三)位一体”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
3、发酵床零排放模式。发酵床零排放技术是用锯末、秸秆、谷壳、米糠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配以专业的有益微生态活菌制剂制成发酵床吸收降解猪粪尿,因为垫料里富含有益微生物可以迅速降解猪的粪尿排泄物,并利用发酵热杀死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微生物菌群,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4、湿地生态处理模式。该模式根据自然条件选择建设天然湿地、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设施,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1)天然湿地主要是选择天然坑塘、洼地等进行适当改造,将养殖场初步处理后的污水接入其中进行净化处理。
(2)人工湿地主要是选择地势低洼的田地、人工种植狐尾藻、水芹等水生作物,将上游污水接入其中进行净化处理。
(3)生态沟渠主要是对农村河沟进行改造,根据长度和流量大小,分成若干级(段)种植各类水生植物,进行净化处理。
5、循环利用模式。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生产双孢菇等食用菌,消除养殖污染,菌渣和粪便加益生菌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消除空气和水污染,实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机循环,带动循环农业发展。
四、治理污染的主要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实行养殖准入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即将实施的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草案)》,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养殖污染防治。按照“科学选址、统一规划、综合防治、环保达标”的原则,规划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对各个功能区域的养殖户提出不同的治理要求。坚持治污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今后凡新、改、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在项目建设前,需到环保部门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发改、建设、国土、畜牧等部门不得为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的企业办理项目备案、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动物防疫等许可手续。项目建成后,须向环保部门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营。原有养殖场没有配建粪污处理设施的,限期补办环评,并按照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各项环保防治措施,配建的粪污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要与养殖量和粪污排放量相匹配。
2、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污染治理合力。
建立畜禽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县直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治理合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乡镇人民政府对现有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进行摸排调查、统计上报,结合本地功能区划,划定禁养区,制定禁养区畜禽养殖场限期搬迁或取缔计划和本辖区养殖场污染治理计划,做好政策法规宣传,督促非禁养区养殖场进行综合治理。不符合养殖规划区要求的,由所在乡镇书面通知限期搬迁。环保部门负责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已建所有规模场污染治理,落实新、扩、改建规模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全县养殖场调查摸底,开展养殖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指导,对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养殖场,严格按照《养殖业规划》等要求作出预审意见,对取得环评的养殖场准予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执行养殖场用地预审制度,坚决打击违法占用土地违章建筑行为。农业部门负责推广沼气建设和“猪一沼一果(菜)”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搬迁或关闭不符合村镇规划布局的畜禽养殖场。电力部门:对未经县政府审批的养殖场,坚决不予批准架设安装电路,同时积极配合有关执法部门,对查处的违规新建养殖场,采取切断电源等措施。监察、效能办负责定期和不定期对各有关部门落实执行整治任务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水利、发改等其它有关部门:负责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
3、完善扶持政策,支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方式引导社会企业开发粪污处理技术。在进一步加大沼气等污染治理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有机肥料加工厂。将养殖行业的粪污“收购”后,运用现代加工技术生产成包装好、运输方便,使用简单、效果好的有机肥成品出售,为种植、水产养殖户提供生态、环保、物美价廉的有机肥料产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依照城市垃圾发电的模式,开发利用养殖粪污发电等项目。
4、推广减排技术,减少粪便污染排放。
一是通过营养调控降低畜禽排泄物的污染。为获得高生产率,给畜禽提供过量营养是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通过营养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饲用酶制剂是高效、无毒副作用和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既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又能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的排泄量,保护水体和土壤免受污染。切实控制饲料组分中重金属、抗生素、生长激素等物质的添加量,保障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环境安全。
二是改善畜禽养殖业的饮水方式和粪便收集方式。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可以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及时更换饮水设备,限制畜禽用水额度,建立粪便收集池,设置畜禽粪便的储存设施,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采用固液分离等污染防治措施,达到减量化的要求,做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发放“美化家园”倡议书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6、树立治理典型,强化污染治理服务。
在全县打造一批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的示范场户,加强规模养殖场治理典型的建设与推介,如德源、顺好运等的规模猪场沼气工程建设典型等。通过组织广大养殖户到这些示范场参观学习,极大地调动广大养殖户的治理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治理工作的开展。
为确保治理技术模式科学合理,县畜牧、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技术服务,提供各种规模养殖户的治理模式技术参数,保证治理技术的科学性;组织人员上门对治理户进行现场设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方案,确保治理方案的可操作性。
一是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布局,实现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相对集中”的思路,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污染等环境因素,改变小而分散的畜禽养殖方式,把具备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户集中到一起,迁出村庄,重新选址,在远离居民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地方建设养殖场,严格控制小型畜禽养殖户盲目发展。加强新型养殖户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这样既便于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又减少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农民居住环境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改善畜禽污染严重现状,实现畜禽养殖洁化、净化、美化创建。实现畜禽养殖区与居民生活区相分离,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三改一拆”行动,整治私搭乱建的牛棚、猪圈、鸡舍,洁化畜禽养殖环境。对于各家各户零散养殖的畜禽,一般在几头、几只左右,不可能搬迁的养殖户,加强畜禽粪便管理,采取还田施肥、统一收集、定点填埋、指定人员集中处理的方式,杜绝畜禽粪便乱排乱倒现象的发生。要加强村庄基础设施改建,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采用地埋式排污管网设施进行处理,在人口密集低的偏远山村,采用沟、渠、山林等自然系统就地处理,因地制宜建立化粪池,切实解决污水无处排放、粪便乱堆弃的问题。
二是加强监管,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好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动村级各类组织各支队伍加强对畜禽污染治理的监管力度。引导各村通过村规民约来规范养殖区域、排泄物处理,利用村规民约的方式对畜禽养殖,加以约束和规范。政府与个行政村签定治理工作责任书,并将该项工作列为各村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政府对畜禽污染治理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将这项工作治理的成效,列入“一票否决制”的范畴。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和指导,采用现场参观、专题讲座等方式,推广先进的治理技术和养殖模式,并定期对畜禽养殖排污量进行跟踪监测,完善动态长效监管机制。
第五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1
1.1 土壤污染............................................................................................................................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1 1.4 乡镇工业污染....................................................................................................................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3 2.3 污染途径............................................................................................................................3 2.4 污染负荷大........................................................................................................................3 2.5污染范围大.........................................................................................................................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3
3.1 环境一直薄弱....................................................................................................................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3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5 结语............................................................................................................................6 参考文献........................................................................................................................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08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农村地区的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农村地表水大都呈恶化趋势,不能作为农村饮用水源。以打井方式使用浅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较为普遍,由于受地表水水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水质不佳,简易自来水又基本无消毒处理,直接威胁了农民的饮水安全。每年生产的超过2500万t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接排放,使农村居住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投入资金致力于农村饮水保障工作,累计解决了3亿多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到2008年底,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乡镇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致使约2亿农村人口面临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1.4 乡镇工业污染
新农村建设强调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随着中国农村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的乡镇企业越来越多,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这些企业不仅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且由于乡镇工业企业数量多、布局混乱、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危害变得非常突出,成为农村社会的最大污染源。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乡镇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排污量也会不断地增加,生态压力会随之上升。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在许多农村地区,人们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河道、沟渠淤塞,水寒灾害频发;乱采滥挖破坏了当地的生态,泥石流、塌方、地陷频发,严重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过渡放牧、过渡开发导致沙漠化,草地荒漠化、盐碱化进一步加剧。由于各种污染的蔓延,使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重,已成为环境问题的重灾区,如果继续忽视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十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有以下几个方面[7]。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如农作物生产污染、农民聚集区生活污染和集约化兽禽养殖粪便污染等农村本地污染源;靠近农村的城市污染、城市周边各类企业或工业开发区污染、道路污染及污染物高空远程传输等异地污染源;扎根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污染源。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农村污染物的来源决定了农村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比城市更为复杂,按其基本属性一般可分为生物类/无机类、有机类以及有毒类4类污染物。2.3 污染途径
形式多样化。我国农村污染物途径主要由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国体废弃物污染3种基本途径。2.4 污染负荷大 2.5污染范围大 2.6污染后果严重
每年因不合理施肥使得超过1000多万t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1 环境一直薄弱
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基层的干部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环保意识淡薄。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在农村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味求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企业布局分散,生产和排污混乱无序,不利于环境污染的规模化整治。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污染治理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和城市,而环境污染在向农村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扩散,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连应付生产性基础建设都不够,更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就造成了农村居住点污染日趋严重并将继续严重下去。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从增强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入手,加强对《环保法》相关条例的科普教育,充分利用好各种多媒体资源对农业第一线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还要着重突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农民树立环境资源的忧患观念,加强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强化农业管理:第二,提升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知识、技术的认知,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教育宣传协助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运用先进的技术,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第三,改进工作方法。将环境保护纳入日常的工作内容中,建立环保机制,定期实施环保监察,通过树立优秀的环境保护榜样、对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8~9]。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保证定期举行会议探讨相关环保问题。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第一,对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制定环境污染治理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强化治理污染相关组织队伍的建设,各级应当有相应的环境监察人员,及时地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监察,确立环境污染的治理办法和环境污染的惩处制度等等,从法律的角度,把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加大环境监察的执法力度,从而确保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制化。第二,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管理体系。要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在城乡发
展规划中体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规划既应当全面系统,也要做到科学实用,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规划应当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规划要具备一定的先行性,确保城乡环境保护的互动,共同完成区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第三,建立明确的环境污染奖惩制度。一方面,确立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责任考核体系,确保环境保护制度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的逐级落实,及时对污染环境的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及时对重度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做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予以表彰,在政策上对落实环境保护的企业予以偏斜,以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到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之中。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第一,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补贴。一方面,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应当向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倾斜。农村的财政资金往往分配于新农村的建设之中,导致了建设与资金的矛盾。要想缓解这一矛盾,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就应当重视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环境污染治理的补贴政策。第二,要确保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收支平衡。通过拓展环境保护收入渠道,强化农村市场的生产资料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收入的增加。对于充分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企业,降低相关税收,从政策上对企业和个人进行引导,促进农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建设。增加对生态农业企业的贷款支持,扶植重大农业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第三,开展多渠道融资,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涉及范围较广,开展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农业、水利、工程、卫生等各个部门的合作。要从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情况入手,整合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农业污染治理的资金募集。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方式主要包括群众自己筹措的资金、外资、国营或民营企业筹措的资金、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等等。政府要从政策上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进行鼓励,以促进社会各界人士投入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之中,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贡献知识和力量。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要结合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生态环境,由于各地的生态环境存在差异,当前在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还需要提高。要想解决当前农村生态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就需要具备科学的环境治理视野,了解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提高农业的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要注重农业环境治理相关科技的创新,及时对先进、环保、科学的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榜样,推广各项农业知识和技术。鼓励民营农业企业进行环保科技的创新,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确保农业生态环保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环保科研单位的扶持力度,不断钻研新的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环保农产品,从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而为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的稳定,农村环境在整个经济建设中由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只有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找出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深层原因,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再稳定农村、发展农村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减少农村污染,保护农村生态,建设整洁乡村。努力做到“防”“管”“治”三管齐下,各个阶层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再达到农村生活宽裕的同时,保住农村的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蒋知栋,位蓓蕾,李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2]崔连香.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4]李尚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合作治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4.[5]王波,黄光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6,12:138-141.[6]张铁亮,郑向群,师荣光,蔡彦明,姚秀荣,王跃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3772-3774.[7]徐亦刚,俞飞,张孝飞,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与成因[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6):37-39.[8]王婷婷,蒋知栋,杨耀淇,余洋,乔志勇,林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10).[9]张轶,陈凌.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03:33-36.